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選擇題

1按照價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為教育目的(  )和教育目的(  )。

A.一元化,多元化

B.指令性,指導性

C.傳統,現代

D.個體本位,社會本位

【答案】D

【解析】按照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可以將其分為個體本位教育目的和社會本位教育目的。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主張把人的價值看的高于社會價值、把人作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主張教育目的不應從人的本位出發,而應從社會需要出發,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

2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的多次變化,說明教育目的受(  )。

A.文化傳統的制約

B.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制約

C.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

D.外國教育目的的影響

【答案】C

【解析】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

3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先,人們對于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已經在觀念上有了某種預期的結果或理想的形象。這種預期的結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們所說的(  )。

A.教育目標

B.教育目的

C.教學目標

D.教學大綱

【答案】B

【解析】教育目的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為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4關于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說法錯誤的是(  )。

A.教育目的是受生產力制約的

B.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以這種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觀點、政治設施的制約

C.我們肯定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并不意味著在提出教育目的時無需考慮受教育者的特點

D.對教育者特點的認識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條件

【答案】D

【解析】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是教育社會性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指教育受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傳統和人口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肯定教育目的的社會性,并不意味著在提出教育目的時無需考慮受教育者的特點。

5(  )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的教育。

A.創新教育

B.素質教育

C.義務教育

D.全民教育

【答案】B

【解析】從教育功能上看,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6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爭論最多影響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活動究竟是注重于個人個性的發展還是注重于(  )。

A.科學技術

B.個人需要

C.科學知識

D.社會需要

【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的一種傾向。在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上,爭論最多影響最大也最根本性的問題,是教育活動究竟是注重于個人個性的發展還是注重于社會的需要。

7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社會本位論是同19世紀中期以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需要和社會學的興起與發展相聯系的

B.人們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之所以眾說紛紜,主要是因為個體有不同的利益需要

C.馬克思提出的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給正確地解決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問題奠定了理論基礎

D.盧梭在教育價值的取向上籠統地把個人置于社會之上,持個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論

【答案】B

【解析】由于人們對教育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因而在教育目的上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對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眾說紛紜。

8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養體、智、德、美全面發展的、(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

A.個性自由發展

B.具有開拓精神

C.具有獨立個性的

D.具有創造才能

【答案】C

【解析】教育目的包括“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的人”兩個方面。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獨立個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名詞解釋

1教育目的[汕頭大學2017年研;華東師范大學2013、2010、2004研;華南師范大學2013、2002研;陜西師范大學2013研;上海師范大學2012、2001研;西南大學2011、2002研;華中師范大學2010研;華中科技大學2006研;北京師范大學2005研;武漢大學2005研;浙江大學2003研]

答:教育目的是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教育目的一般有兩個部分組成:對教育所培養出的人的身心素質做出規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識、智力、品德、審美、體質諸方面的發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種個性結構;對教育要培養出的人的社會價值做出規定,即指明這種人符合誰的需要或為誰的利益服務。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對于明確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組織教育活動、進行教育管理、評估教育質量等,教育目的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教育目的的形式是主觀的,但內容是客觀的。教育目的受生產力的制約,也受一定的生產關系和以這種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政治觀點、政治設施的制約。教育目的本身體現著人的一種價值追求,即提出者或從事教育活動的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價值作出選擇時所持的一種傾向。

2發展性教育目的[首都師范大學2004研]

答:發展性教育目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發展性教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著力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發展為本,是“發展性教育”的核心。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是“發展性教育”追求的目標。發展性教育認為:課堂教學的根本問題是學生的發展問題,促進學生的發展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以學生發展為本,是發展性教育的核心;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性教育強調的基本思想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它以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作為課堂教學的基礎,以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保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根本,以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目標。

3培養目標[汕頭大學2017年研;蘇州大學2002研]

答:培養目標是各級各類學校或專業的具體人才培養要求或培養人才的具體質量規格。它是根據教育目的的要求,從各級各類學校或專業的培養任務出發,針對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特點制定的,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它和教育目的的關系是特殊和普通的關系。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

4智育[上海交通大學2001研;華東師范大學2001研]

答:智育,又稱智力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統科學文化知識與技能、發展智力的教育。它是教育的組成部分,與德育、體育、美育等密切聯系,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審美觀點、良好身體素質等的形成與發展準備知識與能力的基礎。我國學校的智育任務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自然、社會、思維等方面的現代科學基礎知識,以及智力、操作等技能,奠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基礎,發展觀察、記憶、思維、想像、創造能力,養成腦力勞動習慣,培養其學習興趣與科學思維方法。智育主要是通過教學過程實現,但是也可以通過其他活動間接實現。智育在個體的全面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5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首都師范大學2002研;西南大學2001研]

答: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是兩種基于不同目的和理念的教育活動。科學教育是指傳授自然科學技術知識為主,培養科學精神,以發展對客觀世界規律的認識,提高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為目的的教育。自然科學的研究和教育強調的是以物為對象的對真實的追求,推崇理性至上,崇尚理性思維,主要研究物質世界,注重獲取對人類生存、發展、享受具有工具手段意義的成果,它主要關注的是工具的合理性,而價值的合理性一般在其視野之外,屬于功利性很強的教育與研究。人文教育則是指傳授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為主,培養人文精神,以發展學生對社會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物我關系的認識和處理能力,并影響學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為目的的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和教育強調以人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的不僅僅是理性,而是一種對人的關懷、人性的認定。它不僅關注人類生存、發展、享受的工具的價值的合理性,還注重探討與人類生存、發展、享受有關的目的性價值與意義,屬于非直接功利性的教育與研究,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重視對人類處境的終極關懷。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當代教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二者的融合,就必須將兩種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融合既是科學發展的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它無疑將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辨析題

1辨析:教育目的實質上表現為教育功能。[華東師范大學2004研]

答:這一觀點是片面的,其原因如下:

(1)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在頭腦中預先存在著的教育活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取得的結果。教育目的帶有主觀性,它指明教育要達到的標準或要求,說明為誰辦教育,培養怎樣的人。

(2)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動和系統對人的發展和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各種實際的作用和影響。教育功能是客觀的,按作用的對象不同分為影響個體發展的功能和影響社會發展的功能。教育通過促進人的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進而推動社會的發展。因此,現代社會中,促進人的發展成為教育的本體功能,促進社會的發展成為教育的派生功能、工具功能。前者是教育功能的直接結果,后者是教育功能結果的衍生和轉化,屬于教育功能結果的釋放。

(3)教育目的是人們主觀上對教育的期望,而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實際中產生的客觀作用和影響。教育功能會影響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實現,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實現以教育功能的發揮為基礎。因此,認為教育目的的實質表現為教育功能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2辨析:教育目的只存在于學校教育之中。[南京師范大學2004研]

答: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具體分析如下:

(1)廣義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一切教育之中,從最原始的教育一直到最現代的教育,都具有一定的目的。它既存在于學校教育之中,也存在于學校以外的教育之中。

(2)學校是社會為實現教育目的而設立的專門教育機構,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學校教育的目的。通常人們所講的“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就是指學校教育目的。學校教育目的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意圖和要求,而是比較集中的反映了一定社會對人的要求;

學校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目的的認識更為自覺;

它能夠更科學地反映受教育者所可能和應當發生的變化。

(3)教育并不只存在于學校內,它已越出學校圍墻,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社會生活目的的一部分。教育目的不僅要在學校中加以貫徹,而且調節著校外教育機構、家庭等一切存在著教育因素的場所的活動。不僅指引著受教育者的成長,而且也是民族素質提高的方向。

3辨析:培養目標是根據教育目標制定的。[全國統考2007研]

相關試題:教育目的就是培養目標。[四川大學2016研]

答: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具體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它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2)培養目標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或專業的培養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

(3)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兩者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培養目標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約,但制定培養目標還要考慮教育對象的特點及特定的社會領域對教育的要求。

4辨析:作為教師,不一定要有明確的教育目的,但必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全國統考2008研]

答: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的含義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反映對教育在人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國家或地區)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作用的目標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其結構層次有上下位次之分,自上而下依次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總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育評價的根本標準。

教學目標是在某一階段(如一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過程中預期達到的具體結果,是教學工作的依據和評價標準。學校、教師將教育目的具體化,明確在某一時段內,教一門學科或組織一項活動時,希望學生在認知、情感、行動和身體諸方面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教學目標越具體,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評估和改進。

(2)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必須有明確而具體的教學目標,這是確保教學有效的基本條件,但是僅有具體的教學目標,沒有總的教育目的作為指導,教學工作就會失去意義和方向。

四、簡答題

簡述教育目的及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點。[中山大學2003研]

答:(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在頭腦中預先觀念地存在著的教育活動過程結束時所要取得的結果。它指明教育要達到的標準或要求,說明辦教育為的是什么,培養人要達到什么樣的規格。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教育任務的確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的選擇以及全部教育活動過程的組織都起著指導作用。教育目的確定以后,教育事業才能有組織、有計劃地朝預定的方向發展。

(2)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點

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

我國教育目的始終堅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方向,始終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這實際上是現階段落實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表現。

具有鮮明的政治方向

我國教育目的始終強調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是符合無產階級根本利益或社會主義方向的人。這在不同時期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又紅又專”,“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以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的教育追求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并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全面發展的可能空間。

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社會主義社會是現代社會。現代社會為人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現代社會也需要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社會成員,從而促進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必須具有以前各社會階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機會均等方面的進展之外,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內涵就是尊重個體的存在價值、促進個性的充分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在強調全體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時,也重視個人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其他個性品質,強調個體才能和特長的充分發揮。

五、論述題

1簡述我國的教育目的和精神實質。[首都師范大學2018研]

相關試題: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天津大學2018研]

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制度開始了歷史性轉變,被賦予鮮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和要求,反映社會主義性質和需要的教育目的,對社會主義人才培養及教育發展發揮著根本的指導作用。

(1)我國的教育目的

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為了進一步適應改革開放,適應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需要,我國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的總體要求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既源于社會需要也受社會制約。因此,教育無不帶有各個時代社會的特點和要求,無不體現一定的社會性質。新中國成立以來,維護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服務一直是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無論我國發展的各個時期工作重點有什么不同,我國的教育目的所確定的社會主義性質卻始終沒有變。

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我國教育目的反映出來的這一基本精神,明確了我國人才培養的素質要求。一是明確了人才應有的基本素質,即德、智、體、美等方面,將其作為人才應有的基本素質。二是明確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發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質形成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促進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我國的教育目的不僅包含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而且還包含有對整個民族素質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賦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國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我國教育的基本使命。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需要各級各類人才與之相適應。培養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人才,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目的所體現的基本要求。

2論述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的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答: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對含有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功能的整體教育的一種概括,是對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發展而實施的多種素質培養的教育活動的總稱,是由多種相互聯系而又各具特點的教育所組成的。

(1)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德育

德育是指向學生傳授無產階級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規范、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國中小學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和法紀教育。

智育

智育是指教育者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武裝學生,發展學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人類教育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體育

體育是指授予學生體育衛生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增強體質,發展機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保健習慣的教育。體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美育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指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和諧的發展,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擴大和加深學生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可以幫助提高政治覺悟和形成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還可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

勞動技術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指向學生傳授現代生產勞動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生產技術教育兩方面,二者之間是有機聯系的,勞動教育中應重視生產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生產技術教育中應重視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培養。

(2)全面發展教育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五個部分組成。這是一個全面反映了社會生產發展和社會生活對人才規格需求的教育結構,五個部分的緊密聯系與相互作用為全面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最佳的運行機制。“五育”中的任何一育不僅有其特定的任務、內容和功能,而且對其他各育還起著影響、促進的作用。

德育對其他各育起著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它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無產階級政治方向;其他各育為德育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智育為其他各育的實施提供了認識基礎,成為實施各育不可缺少的手段;

體育則是實施各育的基礎,沒有健康的身體保證,任何一育的任務都不可能順利完成;

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德、智、體的具體運用和實施;

勞動技術教育更離不開必需的知識基礎和技能,離不開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密切聯系的,它們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構成統一的整體,從各個方面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阿坝县| 剑阁县| 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 宝兴县| 柯坪县| 绥棱县| 金川县| 新干县| 读书| 文昌市| 平塘县| 鄂尔多斯市| 邵阳县| 龙南县| 成都市| 和龙市| 赣榆县| 菏泽市| 临泉县| 商丘市| 白银市| 古交市| 隆德县| 东莞市| 郁南县| 阜新市| 潞西市| 郧西县| 和林格尔县| 德州市| 华阴市| 科尔| 仁怀市| 仁寿县| 涟源市| 定边县| 金门县| 开化县| 太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