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說明教育目的內涵及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質的規定性。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反映著辦教育的主體對教育活動在努力方向、社會傾向性和人的培養規格標準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它對教育活動具有質的規定性。

(1)教育目的的內涵

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它不僅標示著一定社會對教育培養人的要求,也標示著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2)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質的規定性

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使教育活動有所依循,避免其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上的失誤。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具體體現為四個方面:

a.對教育社會性質的定向作用,對教育“為誰培養人”具有明確的規定;

b.對人培養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規定,不僅能改變人的自然的盲目的發展性,而且還能對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發展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其發展與預定的方向相一致;

c.對課程選擇及其建設的定向作用,對選擇什么樣的內容、選擇何種水平的教育內容,對內容進行如何取舍等具有決定性作用;

d.對教師教學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養學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學定向外,還有對培養思想品德方面的價值定向作用。

對教育活動的調控功能

教育目的調控對象包括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受教育者(對學生的外部調控和學生的自我控制)。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調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來進行:

a.通過確定價值的方式來進行調控;

b.通過標準要求的方式進行調控;

c.通過目標的方式來進行調控。

對教育活動的評價功能

教育目的不僅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而且也是檢查評價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a.對價值變異情況的判斷與評價;

b.對教育效果的評價。

2說明各類教育目的的特點及其在實踐中應如何正確地看待和把握它們。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反映著辦教育的主體對教育活動在努力方向、社會傾向性和人的培養規格標準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將教育分為不同的類型。

(1)各類教育目的的特點

價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a.價值性教育目的

價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價值傾向性發展上想達到的目的,反映教育在建構和引領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審美意識、生活態度、社會傾向等方面所要達到的結果。

b.功用性教育目的

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發展人從事或作用于各種事物的活動性能方面所預期的結果,內含對人的功用性發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實踐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呈現出來。

終級性教育目的和發展性教育目的

a.終級性教育目的

終極性教育目的,也稱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終極結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種教育及其活動在人的培養上最終要實現的結果,它蘊涵著人的發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質。

b.發展性教育目的

發展性教育目的,也稱現實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連續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動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要實現的各種結果,表明對人培養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前后具有銜接性的各種要求。

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

a.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會一定權力機構確定并要求所屬各級各類教育都必須遵循的教育目的。

b.非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指蘊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會一定權力機構正式確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論主張和社會根基而存在的。

內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a.內在教育目的

內在教育目的即具體教育過程要實現的直接目的,是對具體教育活動預期結果的直接指向,內含對學習者情意品行、知識認知、行為技能等方面發展變化預期的結果。

b.外在教育目的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領域位次較高的教育目的,它體現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的教育在人的培養上所預期達到的總的目標和結果,是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對所屬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普遍的原則要求。

(2)在實踐中的運用

價值性教育目的是功用性教育目的的依據,是確立具體目標的設定原則,奠定了具體目標的價值基礎;功用性教育目的是價值性教育目的活動能力的依托,受價值目的所規定,是表現價值內核的形式。

終級性教育目的是發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據,是發展性目的確立不可忽視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發展性教育目的是終級性教育目的實現的“必經路線”和必不可少的“具體策略”,是終級性教育目的的具體體現。

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的過程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具有權威性指導意義;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同樣要注意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內在教育目的本身是外在教育目的實現的操作化轉換,總是間接或直接地以外在教育目的為依據,在總體上循著外在教育目的確定的方向。按照外在教育目的所確定的培養人的要求來決定的,是外在教育目的在實踐教育活動中逐步實現的具體體現。

3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調控功能和評價功能的基本體現是怎樣的,分析影響教育目的功能發揮的原因。

答: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對實際教育活動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層次的多樣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功能的體現

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使教育活動有所依循,避免其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上的失誤。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具體體現為四個方面:

a.對教育社會性質的定向作用,對教育“為誰培養人”具有明確的規定;

b.對人培養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規定,不僅能改變人的自然的盲目的發展性,而且還能對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發展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其發展與預定的方向相一致;

c.對課程選擇及其建設的定向作用,對選擇什么樣的內容、選擇何種水平的教育內容,對內容進行如何取舍等具有決定性作用;

d.對教師教學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養學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學定向外,還有對培養思想品德方面的價值定向作用。

對教育活動的調控功能

教育目的調控對象包括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受教育者(對學生的外部調控和學生的自我控制)。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調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來進行:

a.通過確定價值的方式來進行調控;

b.通過標準要求的方式進行調控;

c.通過目標的方式來進行調控。

對教育活動的評價功能

教育目的不僅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而且也是檢查評價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a.對價值變異情況的判斷與評價;

b.對教育效果的評價。

(2)影響教育目的功能發揮的因素

社會關系現實和發展的因素

社會關系是否和諧、有序,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在社會發展中,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總要帶來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制度的變革,適應社會發展變革的新的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制度的建立,無不對教育培養人提出相應的要求。

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因素

知識經濟和信息化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特征,社會生產、管理越來越走向科學化、知識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對勞動者的質量規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這種要求來重新選擇確立教育目的,以培養能夠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人才。

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因素

人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其身心發展特點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轉化為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目標時,就必須以此為依據,這樣才能使實際教育活動對學生的要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水平,具有針對性。

人的需要因素

人的發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現實的和未來的、生存的和發展的需要等。人這種需要的滿足常常包括對教育的要求,是選擇和確立教育目的或目標時必須予以考慮的。

4闡述社會本位論和人本位論的基本觀點主張,并予以分析評價。

答: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即對教育目的的價值性進行選擇時所具有的傾向性,是教育理論中最為復雜、最為重要的領域。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價值取向,涉及的基本問題是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問題。

(1)人本位的價值取向

基本觀點

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是把人的價值看得高于社會價值,把人作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張。主要包括:

a.重視人的價值、個性發展及其需要,把人的個性發展及需要的滿足視為教育的價值所在;

b.認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發展,使其需要得到滿足;

c.主張應根據人的本性發展和自身完善這種“天然的需要”來選擇確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發展的需要來規定教育目的。

評價

a.優點

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把人視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變革性。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不乏進步意義,特別是在文藝復興以后的歷史條件下,高揚人的個性自由解放的旗幟,對于打破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對人的束縛,促進人的解放,使教育回歸到世俗,起了重大的歷史奠基作用。在人的自由和個性解放、提升人的價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b.局限性

在變革社會和教育的探討過程中,人本位價值取向不免帶有歷史唯心主義色彩和過激的觀念意識。激進的、對立的人本位離開社會來思考人的發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時候,無視人發展的社會要求和社會需要,甚至把滿足人的需要和滿足社會需要對立起來,把教育的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看成是不可調和的,這種傾向極易在現實中導致個性自由和個人主義的絕對化。

(2)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基本觀點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與人本位價值取向相對應,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主張社會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培養的效果只能以其社會功能的好壞來加以衡量,離開社會需要,教育就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主張教育目的不應從人的本位出發,而應從社會需要出發,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

評價

a.優點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獲得發展的社會條件客觀上是需要每個人遵守并維護社會要求來實現的。從這一意義上說,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認的意義。

b.局限性

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惟一化,甚至認為個人不可能成為教育的目的。這種極端的主張完全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對人的培養只見社會不見人,單純把人當作社會工具,而不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來培養,造成對人本性發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

5分別闡述當代教育目的社會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中應注意的問題。

答:教育目的價值取向,即對教育目的的價值性進行選擇時所具有的傾向性,是教育理論中最為復雜、最為重要的領域。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價值取向,涉及的基本問題是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問題。

(1)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

選擇確立教育目的必須要依據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根本價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單向度、片面化。

適應與超越問題

教育目的的社會價值取向要堅持適應性與超越性的統一。

a.不能局限于在理論上抽象思考二者統一的合理性,還要探索二者統一在實踐上的可行性;

b.在實踐上要避免主次分明的絕對化思維;

c.在實踐中要從現實及未來發展的方向來把握教育的連續性,體現適應與超越的統一,一方面要注意在適應中超越,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超越中適應。

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問題

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要堅持功利和人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必須反映和滿足社會需要,這種需求包括社會物質、經濟和社會精神文化方面。當前不可忽視教育的人文價值。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a.在重視人文精神、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的同時,要避免把它與功利價值對立起來。

b.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要按照時代的發展,去建構對人類功利取向、物質追求和經濟發展具有良好價值導向的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在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精神文明與人際和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c.確立人文精神與功利追求是人生意義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觀念。

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向。要把握兩點:

a.對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閉;

b.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價值取向時要避免盲目性。

(2)個人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問題

社會化和個性化是人自身發展的兩個相互對應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發展的重要標志。人的發展與完善,就在于社會化和個性化二者的和諧與統一。

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問題

純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兩者各有所長。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和確立,在價值取向上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對立的誤區。

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問題

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在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價值取向上,必須要擺脫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哲學觀的片面性,認識到二者的統一性。

6分析說明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并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認識和處理好各育的關系。

答:我國的教育目的,即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維護社會主義利益,為社會主義服務,一直是我國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建國以來,我國教育目的所確定的社會主義性質始終沒有變,在根本上保證了我國教育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指引著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的發展進步培養造就各方面的人才。

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明確了人才應有的基本素質,即德、智、體、美等方面,將其作為人才應有的基本素質;明確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發展,即在注重基本素質(德、智、體、美)形成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促進其他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而不應僅僅局限在德、智、體、美四方面。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賦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國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是我國教育目的所蘊涵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進步,需要各級各類人才與之相適應。培養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人才,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目的所體現的基本要求。

(2)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展學說

全面發展學說主張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舊式勞動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展,大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縱觀馬克思主義對人的全面發展含義的各種表述,可見人的全面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人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才能的全面發展,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發展。

(3)認識和處理各育的關系

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各育之間的關系

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各育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各育都具有制約或促進其他各育的因素,各育的發展又都離不開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與之協調。各育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任何片面的做法,都有可能導致人的素質發展出現傾斜,各育之間相互區別,不能相互代替。

促進各育相互協調、共同發展

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要注意避免兩種片面的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間的聯系性和相互促進性而忽視各育的獨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區別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視各育相互促進的作用,甚至把它們割裂開來、對立開來。

針對某個帶有傾向性的問題著重強調某一方面

學校教育也常會因某一時期任務的不同,而在某一方面有所側重。但絕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和放松其他方面,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注意堅持社會主義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諸方面和諧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溪县| 宁远县| 依兰县| 舒城县| 平利县| 彩票| 娱乐| 响水县| 高安市| 武穴市| 宁津县| 霍邱县| 原阳县| 九龙县| 茂名市| 栖霞市| 商城县| 湖南省| 大埔区| 砚山县| 潮州市| 肃南| 肃北| 潜山县| 壶关县| 晴隆县| 吉首市| 武川县| 钦州市| 新竹县| 东平县| 乌鲁木齐县| 轮台县| 福安市| 商洛市| 平乡县| 漳浦县| 沈丘县| 洱源县| 武胜县|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