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教育目的

3.1 復習筆記

一、教育目的的類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特點

1教育目的的基本意蘊

(1)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達到的預期效果,反映對教育在人才的培養規格標準、努力方向和社會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狹義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會為所屬各級各類教育人才培養所確立的總體要求。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對教育活動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領域,含有不同層次預期實現的目標系列。

廣義教育不僅標示著一定社會對教育培養人的要求,也標示著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其目的各層次的目標有上下位次之分,從上到下依次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等。

(2)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聯系有:在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定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含有“為誰培養人”的規定性,都是一定社會各級各類教育在性質和方向上不可違背的根本指導原則。

(3)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區別有:

教育方針所含的內容比教育目的多。教育目的只包含“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教育方針除此之外還包括“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教育方針在“辦什么樣的教育”“怎么樣辦教育”方面顯得突出。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點

同人類社會生活和活動的目的一樣,教育目的也帶有意識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預期性的特點。除此之外,教育目的還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特點:

(1)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具有質的規定性,即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社會傾向和人的培養具有質的規定性。

(2)教育目的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類型

1價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從教育目的的特點來劃分)

價值性教育目的是功用性教育目的的依據,是確立具體目標的設定原則,奠定了具體目標的價值基礎;功用性教育目的是價值性教育目的活動能力的依托,受價值目的所規定,是表現價值內核的形式。

(1)價值性教育目的,即教育在人的價值傾向性發展上意欲達到的目的,內含對人的價值觀、生活觀、道義觀、審美觀、社會觀、世界觀等方面發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構和引領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審美意識、生活態度、社會傾向等方面所要達到的結果。這類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決培養具有怎樣社會情感和個性情操的人。

(2)功用性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在發展人從事或作用于各種事物的活動性能方面所預期的結果,內含對人的功用性發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實踐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呈現出來。功用性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決人在各種活動中的實際能力和作用效能的開發與提升,發展和增強人在各種活動中的行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

2終級性教育目的和發展性教育目的(從教育目的的要求特點來劃分)

終級性教育目的是發展性教育目的的根本性依據,是發展性目的確立不可忽視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發展性教育目的是終級性教育目的實現的“必經路線”和必不可少的“具體策略”,是終級性教育目的的具體體現。

(1)終極性教育目的,也稱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終極結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種教育及其活動在人的培養上最終要實現的結果,它蘊涵著人的發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質。

(2)發展性教育目的,也稱現實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連續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動在發展的不同階段所要實現的各種結果,表明對人培養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前后具有銜接性的各種要求。每一種目的都不帶有終極性,在每一階段向另一階段的發展過渡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階段的目標,又表示對先前階段目標的續接性和對以后階段目標的奠基性。

3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從教育目的實際所重視的程度來劃分)

(1)正式決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會一定權力機構確定并要求所屬各級各類教育都必須遵循的教育目的。它一般是由國家(或一定地區)作為主體提出,其決策的過程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常常體現在國家或地區重要的教育文本或有關的法令之中。

(2)非正式的教育目的,指蘊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會一定權力機構正式確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論主張和社會根基而存在的。主要有兩類:

以思想理論為根基而存在,其大多是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基于自己的社會見解或教育見解而提出的,通常體現在他們的理論或思想中;

基于一定社會單純的功利觀念而存在,它雖沒有明確的闡述,但常常借助一定的社會功利心理和觀念而起作用。

4內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從教育目的體現的范圍劃分)

這是美國教育家杜威區分教育目的的一個維度。外在目的與內在目的總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內在教育目的本身是外在教育目的實現的操作化轉換,總是間接或直接地以外在教育目的為依據,在總體上循著外在教育目的確定的方向。按照外在教育目的所確定的培養人的要求來決定的,是外在教育目的在實踐教育活動中逐步實現的具體體現。

(1)內在教育目的即具體教育過程要實現的直接目的,是對具體教育活動預期結果的直接指向,內含對學習者情意品行、知識認知、行為技能等方面發展變化預期的結果,通過某門課程及其教學目標或某一單元、某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體現出來的可預期的具體結果。

(2)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領域位次較高的教育目的,它體現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的教育在人的培養上所預期達到的總的目標和結果,是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對所屬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普遍的原則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對實際教育活動所具有的作用。

1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使教育活動有所依循,避免其社會性質和發展方向上的失誤。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定向功能具體體現為四個方面:

(1)對教育社會性質的定向作用,對教育“為誰培養人”具有明確的規定;

(2)對人培養的定向作用,使教育依循目的的規定,不僅能改變人的自然的盲目的發展性,而且還能對人不符合教育目的要求的發展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其發展與預定的方向相一致;

(3)對課程選擇及其建設的定向作用,對選擇什么樣的內容、選擇何種水平的教育內容,對內容進行如何取舍等具有決定性作用;

(4)對教師教學方向的定向作用,除了要培養學生能力和技能方面的教學定向外,還有對培養思想品德方面的價值定向作用。

2對教育活動的調控功能

教育目的調控對象包括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受教育者(對學生的外部調控和學生的自我控制)。教育目的對教育活動的調控主要借助以下方式來進行:

(1)通過確定價值的方式來進行調控。教育目的帶有一定價值觀實現的要求,并成為衡量教育價值意義的內在根據,進而調控實際教育活動。

(2)通過標準的方式進行調控。教育目的總是含有“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標準要求,這些標準對實際教育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是教育活動“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基本依循,使教育者根據這樣的標準調節和控制自身對教育內容或教學方式的選擇等。

(3)通過目標的方式來進行調控。一種教育目的的實現會使它自身衍生出系列的短期、中期或長期的目標,這些目標具體調節和控制教育的各種活動。教育目的含有的各種內在規定性,對整個教育過程具有很強的調控功能。

3對教育活動的評價功能

教育目的不僅是教育活動應遵循的根本指導原則,而且也是檢查評價教育活動的重要依據。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價值變異情況的判斷與評價;對教育效果的評價。

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聯系、綜合體現的。定向功能是伴隨評價功能和調控功能而發揮作用,沒有評價和調控功能,定向功能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而調控功能的發揮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評價功能作為依據;評價功能的發揮也離不開對定向功能的憑借。在現實教育中,應重視和發揮教育目的的這些功能,對其合理的把握,在于對教育目的理解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二、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

教育目的的選擇,即對人培養目的或目標所進行的選取或抉擇。教育目的的確立,即以一定組織形式對教育目的進行確認和確定,是對教育目的或目標選擇結果的肯定。

(一)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基本依據

1社會依據

(1)根據社會關系現實和發展的需要?,F代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制度的發展變化,對教育培養現代人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2)根據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生產力的發展及其產業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影響著教育目的的制定。

2人的依據

(1)從人的身心發展特點來看,它是確定各級各類教育目的(或目標)不可忽視的重要依據。

(2)從人的需要來看,人對社會發展變化要求的認識,會使社會要求轉化為自我發展的需要,使其圍繞社會要求來設計、建構自我發展的素質。人的這種需要的滿足常常包括對教育的要求,這是選擇和確立教育目的(或目標)時必須予以考慮的。如果不考慮人的發展需要,就不能喚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就不能很好地培養造就具有積極主動精神和富有創造性的社會主體。

(二)教育目的選擇、確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

1人本位的價值取向

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各種人本位的價值取向背景和針對性有所不同,在對待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在態度上,具有對立與非對立之分,激進與非激進之別。

(1)內涵: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即把人的價值看得高于社會價值、把人作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張。其特點是:

重視人的價值、個性發展及其需要,把人的個性發展及需要的滿足視為教育的價值所在;

認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發展,使其需要得到滿足;

主張應根據人的本性發展和自身完善這種“天然的需要”來選擇確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發展的需要來規定教育目的。

(2)代表人物有法國思想家盧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齊、德國的康德、美國的馬斯洛、法國的薩特等。

(3)評價: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把人視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人的自由和個性解放、提升人的價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其也存在局限性:在變革社會和教育的探討過程中,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帶有歷史唯心主義色彩和過激的觀念意識。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時候,容易忽視人發展的社會要求和社會需要,甚至把滿足人的需要和滿足社會需要對立起來,導致個性自由和個人主義的絕對化。

2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1)內涵: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與人本位價值取向相對應,把滿足社會需要視為教育的根本價值。這種觀點認為,社會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培養的效果,只能以其社會功能的好壞來加以衡量,離開社會需要,教育就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主張教育目的不應從人的本位出發,而應從社會需要出發,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

(2)代表人物:德國的納托普、凱興斯泰納,法國的孔德和涂爾干等。

(3)評價: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強調教育目的從社會出發,滿足社會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局限性在于: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過分強調人對社會的依賴,把教育的社會目的絕對化、惟一化,完全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極易導致教育單純把人當做社會工具,造成對人本性發展的嚴重束縛和壓抑。

3價值取向中人與社會關系的基本確認

應該以動態的、層次對等的方式來看待和認識教育目的選擇中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

(1)就一個社會整體的教育目的而言,在價值取向上要把滿足人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

(2)就教育的實際運行過程而言,也要把滿足社會需要和滿足人的需要結合起來,予以動態的、發展的把握;

(3)就價值實踐而言,要落在人的發展上。人的發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三)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1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1)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選擇確立教育目的必須要依據和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教育目的選擇、確立的根本價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價值取向的單向度、片面化。

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以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社會發展評價的標準;現代化建設必須注重社會諸要素的協調發展。

(2)適應與超越問題

適應是指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需要的符合性,是教育基于對現實社會當前的肯定關系,在體現現實社會當前的要求、滿足現實社會當前需要方面所具有的適合順應狀態。

超越是指教育對現實社會當前的超出性,是教育基于現實社會當前的發展趨勢或可能,在體現現實社會未來發展要求、滿足現實社會未來需要方面所具有的努力狀態。

教育目的的社會價值取向要堅持適應性與超越性的統一。

(3)功利價值與人文價值問題

教育的功利性是指它自身活動所產生的社會物質生產、經濟發展及物質利益滿足方面的功用性和效益,這方面的意義體現教育在社會中的功利性價值。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它自身活動對社會精神生活、文化發展、價值精神建構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這方面的意義體現為教育在社會中的人文價值。

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要堅持功利和人文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必須反映和滿足社會需要,這種需求包括社會物質、經濟和社會精神文化方面。

當前不可忽視教育的人文價值。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問題:

a.在重視人文精神、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的同時,要避免把它與功利價值對立起來;

b.重視教育的人文價值,要按照時代的發展,去建構對人類功利取向、物質追求和經濟發展具有良好價值導向的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在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精神文明與人際和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c.確立人文精神與功利追求是人生意義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觀念。

(4)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

民族性涉及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傳遞、保持、敬重及維護問題。其根本在于不使自己民族失去獨立和自主,從而得以凝聚和發展。

世界性涉及對世界交往與合作的各種文化、規則的認同或接受,進而使自身具有與世界各國進行交往與合作的基礎。

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結合的價值取向。要把握兩點:

a.對民族性的理解和把握要避免僵化和封閉;

b.在理解和把握世界性價值取向時要避免盲目性。

2人的價值取向確立應注意的問題

(1)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問題

社會化一般指個體在出生后的發展中,習得社會文化規范、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等,并借以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過程。

個性化一般指個體在社會適應、社會參與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獨特性(即個體自身多種因素綜合而表現出來的獨特性)。

社會化和個性化是人自身發展的兩個相互對應的不同方面,是人得以健康良好發展的重要標志。人的發展與完善,就在于社會化和個性化二者的和諧與統一。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問題

理性即人在認識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來的理性遵循(對事物發展變化的邏輯性遵循,對科學的概念、價值準則的遵循等),以及運用理性(邏輯、科學概念和價值準則等)來揭示或把握客觀對象(自然、社會、人及其相互關系)的普遍性本質和規律,來看待或處理問題的特點等。

人的非理性即人在認識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來的非理性遵循(對產生于感覺、情緒、欲望之上的直覺、直接體驗或靈感、頓悟的遵循),以及運用非理性來把握或說明客觀對象或事物,來看待或處理問題。

純粹的理性和非理性是不存在的,兩者各有所長。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和確立,在價值取向上要避免陷入理性和非理性二者對立的誤區。

(3)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問題

科技素質是指與人認識、作用于自然,與人從事物質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素養、品質及能力發展的水平。通常體現為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掌握及運用的能力,以及與此相關的思維品質、探索創新的意識、崇尚科學理性的精神等。

人文素質是指與人認識、解決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問題、與人從事社會價值建構活動密切相關的人類文化、價值方面的素養、品質及能力發展水平。通常體現為在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關切中所形成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精神境界及其能力等。

當代教育目的的選擇確立,在科技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價值取向上,必須要擺脫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哲學觀的片面性,認識到二者的統一性。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實質

1.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質;

4.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

(二)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思想與含義

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工業機器生產要求人的全面發展,并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極為豐富,突出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人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二是人才能的全面發展;三是人的自由發展。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對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意義

(1)為我國科學地認識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論指導;

(2)馬克思主義所指出的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三)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構成

全面發展教育是對含有各方面素質培養功能的整體教育的一種概括,是對為使受教育者身心各方面得到發展而實施的多種素質培養的教育活動的總稱,由多種相互聯系而又各具特點的教育所組成。一般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構成。

1.德育

是培養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學生傳授一定社會思想準則、行為規范、并使其養成相應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質等方面教育的總稱。

2.智育

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其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動。

3.體育

是向學生傳授身體運動及其保健知識,增強其體質,發展其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教育。

4.美育

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發展其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勞動技術教育

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

(四)教育目的實現的理性把握

1要以素質發展為核心。

素質是對人自身生理心理、學識才智、道德品行、審美情趣、生活態度和能力等方面發展質量或品質的總稱,也可用以對人某方面發展質量或品質的指稱。教育目的的實現必然以對人的素質的培養為核心,以實施素質教育為基本手段。

(1)人的發展的內涵

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它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實際發展為主要特征,追求對人的發展的有效引領和促進。在這里,發展的內涵包括:

人的發展的全面性與和諧性;

人的發展的差異性和多元性。

(2)實踐要點

基于這種發展理念的素質教育,在實踐中要把握以下幾點:

作為教育,素質教育要關注人良好素質的形成,同時也不能忽略對人不良素質的克服與糾正,使人的素質富有健康文明的內涵;

素質教育不能停留在應有素質的形成上,應重視素質的鞏固和提升,使人的素質不斷地得到充實和豐富;

注重將應然素質和實然素質結合起來。

2要確立和體現全面發展的教育觀。

(1)確立全面發展教育觀的必要性

樹立全面的發展觀是由我國教育目的決定的,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需要?,F代科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等均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知識與能力、才能與品德等諸方面在構成完整、完美個體中的相互聯系性和制約性。

(2)正確理解和把握全面發展

不能把西方傳統上的人的“全面發展”與我國現在所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等同起來;

全面發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發展、均衡發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

全面發展不是忽視人的個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是辯證統一的;

要堅持人的發展的全面性,不能只是為了眼前的需要而漠視其他素質的培養。

(3)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各育關系

各育均有相對的獨立性,應當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或領域的特點實施合乎規律的教育,有重點地完成整體教育目標,同時使德、智、體、美諸育相互配合、互相促進。

現實的教育應是一體的。在實際工作中雖然有所分工,但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體、美諸育的任務,都應是德育兼智育、體育和美育工作者。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實踐性缺失

我國要實現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還要以教育目的的要求來校準教育實踐活動的方向,把它作為衡量、評價教育實踐的根本標準。否則會導致對教育活動中教育目的這一價值因素的輕視,而主要注意其中的工具性因素,造成手段與目的的顛倒,把手段當作目的。

推薦閱讀
  1. 2015年北京市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課后習題詳解
  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8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4.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5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5. MBA、MEM、EMBA、MPA面試高分指導
  6. 華東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部分視頻講解】
  7.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2小時高清視頻】
  8. 科特勒《市場營銷原理》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第11版)
  9. 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第5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0.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1. 龍馭球《結構力學Ⅰ》(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12.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3. 哈工大理論力學教研室《理論力學》(第7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9小時高清視頻】
  14.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15. 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芒康县| 河西区| 靖安县| 龙陵县| 汽车| 高唐县| 论坛| 咸丰县| 收藏| 太保市| 九龙城区| 万山特区| 南郑县| 武冈市| 甘洛县| 基隆市| 吴江市| 洛阳市| 原平市| 竹溪县| 哈巴河县| 岳阳县| 夏河县| 西藏| 米易县| 元阳县| 屏东市| 邯郸县| 申扎县| 镶黄旗| 成安县| 宁津县| 兴海县| 东山县| 镇沅| 屏边| 太白县| 云和县| 永寿县| 凉城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