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社會發展與幼兒教育

2.1 復習筆記

一、社會生產力與幼兒教育

(一)生產力的發展是幼兒社會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

生產力是幼兒社會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前提。正規的幼兒教育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并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而發展。

1.18世紀以前

(1)大多數國家還處于自然經濟和小商品經濟階段。

(2)當時的農業和手工業以手工操作為主,兼有畜力耕作,生產規模很小,一般只需一家人或少數幾個人合作完成整個生產操作過程。

(3)由于生產率不高,農民只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手工業者也只能用自己生產的極其有限的商品換取生活必需品。低下的生產力使得人們為了最基本的生活而勞動,根本沒有多余的物質生活資料為幼兒社會教育服務。

2.18世紀后期~19世紀初期

(1)背景

大工廠和大農場的出現,使得大批獨立的手工業者和小農生產者破產,被迫成為工廠的雇傭勞動力。婦女走出家庭,為養家糊口而工作,使得成千上萬的嬰幼兒無人看管。

大工業的發展對工人的孩子提出了技術教育的要求。因為當時工業尚不發達,許多工作只是機械的簡單的操作。加之童工廉價,有些資本家便以培養童工為目的,愿意開辦幼兒教養機關。

(2)幼教機構

法國

法國最早的幼教機構“編織學校”產生于1776年。

英國

英國的歐文于1816年在蘇格蘭創辦了一所幼兒教育性質的學校。

德國

德國在19世紀20年代創辦了私立的幼兒教育設施,其中巴烏利美于1802年創辦的“保育所”最有代表性。

美國

美國于1818年在波士頓開辦了“小學校”,專收4~7歲的兒童。

日本

日本于1876年在東京女子師范學校開設了附屬幼兒園。

(二)生產力的發展影響幼兒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1.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國家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

(1)國家是否愿意著力推進幼兒教育,決定因素就是社會生產力是否需要幼兒教育以及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需求狀況。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日益提高,正規教育的起點必須提前到幼兒年齡階段時,國家才會重視幼兒社會教育,才會給幼兒教育投資,制定法規制度,并努力倡導幼兒教育。

(2)幼兒教育的發展史

世界各國大都在大機器生產時期,始辦幼兒社會教育;

在電機時代,開始重視幼兒教育;

到電子計算機時代,才進一步強調幼兒教育,深挖社會潛力,利用多種手段提高幼兒教育的普及率和質量。

(3)當前的幼兒教育發展狀況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將幼兒教育納入了正規教育體系,立法確定幼兒教育的社會地位,實行幼兒義務教育。所有這些都是社會生產力這一根本因素推動的結果。

2.社會生產力水平制約幼兒教育規模,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制約幼兒教育的發展速度

(1)社會生產力水平制約著幼兒教育規模

辦幼兒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一個國家的幼兒教育能有多大的規模,能夠吸收多少幼兒入園(所),學習年限的長短等,都必須由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所決定。

(2)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制約著幼兒教育的發展速度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幼兒教育發展的物質前提,后者必須與前者保持基本一致的步伐。如果幼兒教育落后于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就會大力發展幼兒教育;如果幼兒教育超前于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就會采取限制措施。

實例

1958年至1960年,在大躍進運動中,幼兒教育盲目發展,幼兒園數曾一度達1957年的47倍多。由于幼兒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嚴重超出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以,亟須調整,到1962年,我國幼兒園數又基本恢復到1957年的水平。

(三)生產力影響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具體內容

1.世界幼兒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變化

(1)大工業出現以前,幼兒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當時社會生產對人的智能素質要求不高,幼兒家庭教育并不重視智育的目標和內容,幼兒家庭教育一般重保不重教,少量的教育也僅以體力鍛煉和道德的啟蒙為主。

(2)大工業生產的發展使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增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科技。于是,幼兒教育的目標開始以智育為重點,幼兒教育的內容以科學知識和智能的開發為主。

(3)現代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如自然資源匱乏、地球環境惡化、吸毒犯罪等。社會生產對人的素質也相應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幼兒教育開始重視人的全面的素質。幼兒教育以促進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重視幼兒體力、智能、品德、美感等多方面的發展。

2.我國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內容的變化

(1)目標

1996年頒布的《新規程》中提出了“愛科學”的智育目標和“自信”的德育目標。這是我國生產力的提高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幼兒教育目標上的反映。

(2)內容

現代社會的許多科技產品都成了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

現代社會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了幼兒游戲的主要題材;

現代生產對人的道德要求,成為幼兒德育的主要內容。

(四)社會生產力影響幼兒教育的組織形式和方法

1.社會生產力影響幼兒教育的組織形式

(1)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幼兒在家里接受教養。

(2)伴隨著大工業的出現,幼兒開始接受專門正規的幼兒教育,幼兒園成為主要組織形式。

(3)隨著經濟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托幼中心、學前班、游戲小組、流動幼兒園等形式應運而生。

(4)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幼兒通過電視、廣播、電腦進行學習日趨普遍。

2.社會生產力影響幼兒教育的方法

(1)在生產力極端落后的情況下,幼兒主要通過聽課學習,幼兒教育以口授法和教師演示法為主。

(2)現代社會,進一步強調幼兒的自主活動學習,教師給幼兒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和大量的操作機會,讓幼兒通過探索和發現學習。如電視、電影、幻燈、錄音、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廣泛運用。

(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幼兒教育將更多地采用幼兒個別活動的方法和電化教學手段。而方法的日趨多樣,亦為趨勢之一。

(五)社會生產力與幼兒教育的相互作用

1.社會生產力決定了幼兒教育的發展

社會生產力可以影響幼兒社會教育的產生,影響幼兒教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目標與內容、組織形式與方法等。

2.幼兒教育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幼兒教育能普遍提高幼兒的身心素質,為把社會可能勞動力轉化為現實勞動力打下基礎,為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奠定基礎。

(2)幼兒教育能解放婦女勞動力,使占人口半數的婦女成為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人力資源。

3.幼兒教育同社會生產力之間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

幼兒教育同社會生產力之間也有不一致的情況。這是因為,幼兒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家庭、人口、文化傳統等其他因素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國家制度與幼兒教育

(一)制度

1.所謂制度,即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

2.在我國古代,制度是法令、禮俗、規定、用法的總稱。在西方,制度這一術語最早源于拉丁文institutio,指風俗、習慣、教導和指示等。

3.制度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范體系。包括自上而下被強加和執行的外在制度和人們經驗中演繹出來的內在制度。

(二)幼兒教育的制度背景

制度是幼兒教育政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對幼兒教育而言,其直接的制度背景包括教育制度、財政制度和兒童福利制度。

1.教育制度

(1)關于教育制度的不同解釋

顧明遠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將教育制度定義為:“一個國家各種教育機構的體系,包括學校教育制度(即學制)和管理學校的教育行政機構體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制約。有的把國家教育制度看作按國家性質確立的教育目的、方針和設施的總稱。”

魯潔

魯潔、吳康寧認為:“教育制度是指一個社會賴以傳授知識和文化遺產以及影響個人社會活動和智力增長的那些正式機構或組織的總格局。”

日本學者

日本學者認為:“教育制度即是教育的機關及功能、依據,依據法規并以社會傳統和教育觀為基礎而成立或發展的教育組織。教育制度即教育政策借法規而具體化的設施,也可以說是以教育法令為中心的組織。”

(2)教育制度的定義

教育制度不是組織和機構,也不是教育的系統,而是各種教育規范的總稱。這些規范包括正式的教育規范,如法令、政策等;也包括非正式的教育規范,如慣例、習俗等。

(3)基礎制度教育的調整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農村中小學管理體制調整,幼兒教育合并至基礎教育部門;

財政管理權上移對農村幼兒教育經費和幼兒教師待遇產生影響;

民辦教師政策調整帶來農村幼兒教師的身份危機。

2.財政制度

(1)財政制度的定義

財政制度,即是國家為規范財政分配關系,在財政收支管理活動方面制定的法令、條例和施行辦法的總稱。它是指導和制約財政分配活動的依據和準則。財政制度一般包括財政管理體系、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三方面的組織和各種規范。

(2)財政制度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不同類型的財政制度下,幼兒教育的地位和國家對幼兒教育的財政撥款及政策各不相同。

供給型財政制度

財政籌集資金主要為滿足其支出需要,在支出過程中,主要采用無償撥款的形式。

建設型財政制度

a.財政收入主要用于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國家承擔著發展工業、增加農業收入、擴大基礎建設等建設重任。此類開支在國民收入或財政總支出中占據較大的比重,生活保障被置于次要位置。

b.在這種財政類型的國家和歷史時期,幼兒教育都被置于無足輕重的位置。

福利性財政制度

a.北歐國家的財政一般屬福利型財政,其財政收入主要用于滿足社會福利支出的需要,其福利支出一般占40%左右。

b.在北歐和西歐,幼兒教育作為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基本免費,適齡兒童的家庭還有相當數額的福利補貼。

公共財政制度

a.國家財政職能主要維持市場的效率和公平,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提供公共產品,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使財政分配成為調節居民收入、資源配置、經濟穩定和增長的重要杠桿。

b.幼兒教育屬于公共產品,其巨大的社會效益使其得到政府的財政投資和直接供給。

(3)我國財政管理體制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我國由于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相對分立,幼兒教育歸地方負責,使得幼兒教育從中央級財政中所得援助極少,只能從地方財政中獲得支持。

由于地方財政之間相對分離,又使得各地的幼兒教育財政支出差異懸殊,財政資金的橫向轉移極其困難,幼兒教育不公平問題嚴重。

3.兒童福利制度

(1)兒童福利制度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幼兒教育與兒童福利事業密切相關,甚至是兒童福利事業的一部分,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直接牽涉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兒童福利制度是幼兒教育制度,包括幼兒教育財政投資體制的必不可少的制度基礎。

(2)“兒童福利”的概念

“兒童福利”的概念依各國的經濟、文化和政治等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欠發達的國家,兒童福利是兒童救濟;在發展中國家,兒童福利是解決兒童問題、救助不幸兒童及其家庭;在發達國家,兒童福利是促進兒童健全發展的各種事業。

聯合國1950年將“兒童福利”定義為:“凡是促進兒童身心健全發展與日常生活為目的的各種努力事業均稱為兒童福利。”

中國的《社會保障辭典》中,將“兒童福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a.廣義的兒童福利,是指一切為了兒童身心健康而舉辦的社會事業;

b.狹義的兒童福利,專指補充和替代父母照顧管理兒童,以及對孤兒、棄兒、盲童、聾啞、肢殘、弱智兒童等的教養所舉辦的社會事業。包括:

第一,替代照顧。包括家庭寄養、收容機關(兒童福利院)、收容保育院;

第二,設立特殊學校。包括聾啞學校、弱智學校、盲童學校等。

陸士楨將“兒童福利”定義為:“兒童福利是由國家或社會為立法范圍內的所有兒童普遍提供的旨在保證正常生活和盡可能全面健康發展的資金與服務的社會政策和社會事業。”

(3)兒童福利的發展歷程

起源

兒童福利起源于社會救濟事業。在17世紀之前,孤兒、棄兒和失依兒童大都由親戚、鄰里或宗教團體照管,政府和社會并未給予關注和投入。

17~20世紀初

a.17世紀初至l8世紀末,兒童福利以救濟為主;

b.l9世紀初至20世紀初,兒童福利以保護童工,使他們免受雇主的精神和肉體摧殘為主。

這兩個階段兒童福利對象都是病棄兒、孤兒和貧兒,沒有涵蓋所有的兒童,因而屬殘補型兒童福利制度期。

20世紀初至今

20世紀初至今是制度型兒童福利發展時期。兒童福利行政體制在20世紀初建立并逐步得到完善。

a.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的制定,標志著消極制度型兒童福利制度向積極制度型兒童福利制度的轉變。在此之前,雖然國際社會已有了兒童權利觀,但世界大多數國家制定有關兒童的法令主要還是從社會和成人的需要出發,為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而制定保護弱勢兒童的法令。

b.1989年公布《兒童權利公約》以后,各國和國際社會開始更多地從兒童本位出發,為了兒童的權益和福祉而制定兒童法令,其中不乏幼兒教育方面的法規。

(4)幼兒教育與兒童福利制度的關系

幼兒教育屬廣義的兒童福利范疇,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幼兒教育鑲嵌于兒童福利事業之中,或與兒童福利事業部分交叉。

社會專門的幼兒教育起源于兒童福利事業,是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到關注普通兒童的幸福、權益、發展和教育之時,就是社會專門的幼兒教育誕生之際,并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幼兒教育與兒童福利事業共生互動,走向融合。

兒童福利事業包含和推動著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兒童福利政策包含和制約著幼兒教育政策。

(四)國家制度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1.國家制度決定幼兒教育的領導權

國家、政黨或階級總是通過制約幼兒教育的開辦權、經費、師資隊伍、法規、課程等方式,掌握著幼兒教育的領導權。

2.國家制度決定受教育者的權利

國家制度決定了誰受幼兒教育、受什么樣的幼兒教育以及在哪里接受幼兒教育等受教育者的權利。現代西方的一些國家,幼兒教育機構分公立和私立兩種,二者在師資條件、園舍建筑、教育質量等方面,存在極大差別。一般工人階級的子女只能進一般的公立幼教機構,而有錢有權人家的子女,可以進私立的、貴族式的幼兒園。

3.國家制度決定幼兒教育的性質

(1)國家可通過法規的形式規定幼兒教育的性質

我國早在1951年頒布的《關于學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指出,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教育。

(2)不同的國家,其幼兒教育的性質各不相同

社會主義國家,其幼兒教育具有社會主義性質;

資本主義國家,其幼兒教育必然帶有資本主義的性質;

西方的有些國家的幼兒教育要甚至至今仍然宣揚宗教精神。

4.國家制度影響幼兒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1)幼兒教育的目標通常是由國家直接制定,或在國家的指導方針下,由地方政府制定。幼兒教育內容范圍的界定,亦要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影響。

(2)幼兒德育的目標和內容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幼兒教育方面的最集中的反映。如我國幼兒德育中的“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等德育目標和內容,都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5.國家制度影響幼兒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體制,是影響幼兒教育方式方法的潛在因素

如我國的政治體制反映在幼兒教育中,表現為更多地采用集體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形式,幼兒教育比較規范嚴格。

(2)國家可以用法規的形式明確規定幼兒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我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對幼兒語言、科學、健康、社會、藝術等領域都提出了具體的教育要求。我國幼兒園的新舊規程都強調幼兒在活動中主動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幼兒教育要保教結合等。

6.國家制度影響幼兒教育的管理體制

(1)國家制度直接決定幼兒教育的宏觀管理體制

如美國屬聯邦制國家,各州有較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自主權,幼兒教育也實行地方分權的管理體制。各州自訂有關幼兒教育的目標、園舍建筑、經費管理等方面的法規。

(2)國家制度影響幼兒園內部的微觀管理體制

通過立法決定幼兒園的內部管理。如我國規定實行園長責任制和教師聘任制。

通過思想滲透影響幼兒園的內部管理作風。一般說來,民主制國家,其幼兒園的內部管理也較民主自由,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權,幼兒自主的個人活動較多。

7.國家制度對幼兒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的影響

幼兒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雖然最終受制于社會生產力,但也直接受國家制度的干預和影響。當國家政策鼓勵發展幼兒教育,國家認識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并愿意給予經費支持時,幼兒教育就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反之,幼兒教育就會發展遲緩。

(五)國家制度與幼兒教育的關系

1.國家制度影響幼兒教育

國家制度影響幼兒教育的領導權、受教育者的權利、幼兒教育的性質、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管理體制及幼兒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2.幼兒教育對國家制度的反作用

(1)幼兒教育可以初步培養幼兒具有社會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質,使幼兒初步社會化,培養幼兒對國家和社會的良好感情和態度;

(2)幼兒教育減輕幼兒家長的負擔,使幼兒家長能安心工作,舒心生活,這將能增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三、家庭與幼兒教育

家庭是幼兒生活、活動的重要場所,為幼兒提供了生存的物質基礎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社會影響幼兒的中介。

(一)家庭對幼兒教育對象——幼兒的影晌

1.家庭生育決定幼兒的生理基礎

幼兒的先天生理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身體健康狀況,取決于父母是否注意胎教、優生。父母如果身體健康,能選擇良好的受孕時機,科學地進行胎教,并保證母親安全順利地分娩。那么,孩子的先天生理條件就較好,這就可能為孩子今后接受教育打下較好的基礎。否則,生理條件就會限制幼兒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2.家庭環境影響幼兒的發展

(1)家庭物質環境決定幼兒的生活和學習條件

幼兒生存和發展要求有一定的財力和物力作基礎。幼兒吃、穿、用、住、行、玩、學的所有物品的多與少、貴與賤,均取決于家庭的物質條件。我國城鄉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幼兒生活、學習的物質條件大為改善。但也使孩子養成好逸惡勞、攀比浪費等毛病,給幼兒教育帶來困難。

(2)家庭精神環境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

家庭人際關系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影響

a.家庭人際關系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如果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幼兒一般情緒比較穩定,對家庭具有安全感,對父母易產生信任感,易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反之,幼兒容易對家庭和父母失去信任,易形成閉鎖、自卑心理或攻擊性人格。

b.家庭人際關系對幼兒社會化的影響

在聯合式的大家庭中,由于人際關系復雜,幼兒心理一般趨向早熟,善于社會交往;但與核心家庭中的幼兒相比,他們對父母的親情卻不足。

家庭文化生活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影響

家庭文化生活包括家庭消遣、文體活動、社會交往等方面。家庭文化生活是社會文化的縮影。當前,我國家庭文化生活日益信息化、多樣化,家庭成員共同消遣的時間相對增多。因此,家庭文化生活對幼兒的影響力較之以前有所增強。

3.家庭教育是幼兒健康發展的基礎

家庭是幼兒感知外界的第一驛站。幼兒生下之后,父母的照料、呼喊和逗弄,最早開啟幼兒的童智和童心,為幼兒將來成才打下了最初的基礎。現代家庭越來越重視幼兒教育,科學育兒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所增強,這使得幼兒家庭教育成為幼兒社會教育的良好基礎和補充。

(二)家庭對幼兒教育的直接影響

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細胞,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遷,家庭變遷對幼兒教育具有一定的影響。

1.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1)核心家庭的定義

核心家庭,即由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無論有無血緣關系)所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現代社會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家庭組織形式。當前,大家庭日益減少,而核心家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

(2)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帶來了幼兒家庭教養的某些困難。由于缺乏大家庭的支持,缺乏祖輩或親屬的關懷和幫助,核心家庭、小家庭更需要幼兒社會教育的扶持。這是促進幼兒社會教育發展的家庭因素之一。

2.家庭教養社會化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1)家庭職能的相對簡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的部分職能逐漸喪失或弱化,而社會逐步接替了家庭的部分職責。如家庭的生產職能、司法職能、生育職能、贍養職能、消費職能、文化娛樂職能等,都出現了社會化的趨勢。

(2)家庭教養職能的社會化

教養職能出現了社會化的趨勢。幼兒教育逐漸由家庭轉移到社會,并使幼兒接受社會教育的年限一再提前。

(3)教養社會化的好處

節省了家庭的人、財、物、時、空等方面的開支,提高了家庭生活的質量和效率,使幼兒的父母從家庭繁重的教養任務中解脫出來,可以追求自身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促進幼兒社會教育的發展,對幼兒社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家庭與幼兒教育的互相影響

(1)家庭與幼兒、幼兒教育密切相關,家庭變化使幼兒的身心素質發生變化,也促使幼兒社會教育不斷進步。

(2)幼兒社會教育能為家庭的穩定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幼兒社會教育解決了父母的后顧之憂,使父母能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安心地工作,并獲得個性的全面發展。幼兒教育社會化也有利于家庭核心化、小型化和家庭職能的簡化。

(3)幼兒社會教育的發展與家庭變遷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兩者之間是雙向互動的關系。

四、婦女與幼兒教育

婦女主要指成年的女性。婦女同成年男子相比,與幼兒教育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一)婦女與幼兒的獨特關系

1.兒童的胚胎期須在母體中度過

精子同卵子結合之后,胚胎發育的正常與否則直接取決于母體。母親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況都對胎兒有極大的影響。

2.幼兒的教養者主要是婦女

(1)在家庭中,幼兒主要由母親、奶奶、外婆或女仆、保姆教養;

(2)在社會上,幼兒多由女教師、女保育員、女醫生、女護士等成年女性教養或看護。在為幼兒服務的社會機構中,女性無疑占多數。女性一般比較細致、溫柔,與男性相比,女性更適合從事照顧和教育孩子的工作。

(二)婦女解放直接影響幼兒教育

1.婦女的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幼兒教育

婦女直接參加社會生產,刺激了幼兒社會教育的誕生。在大工業發展的初期,由于大量的婦女走出家門參加勞動,大量的孩子無人看管,引發了幼兒社會教育的產生。后來,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興起,婦女的覺悟逐漸提高,婦女的就業率進一步上升,幼兒教育的需求量增大,幼兒社會教育也就迅速發展。

2.婦女教育狀況直接影響幼兒教育

(1)母親的身體狀況會影響幼兒的體質,而母親的文化、道德等素質對幼兒有明顯的影響。

(2)社會教養機構和衛生保健機構中的婦女,對幼兒的身心素質的影響也比較大。特別是幼兒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幼兒教育的質量,從而影響幼兒的身心發展。

3.婦女的婚姻和家庭狀況直接影響幼兒教育

在婦女沒有婚姻自由、在家庭中備受壓抑的情況下,幼兒主要由母親喂養。而在自由平等的新型家庭生活中,教養幼兒成了夫妻共同承擔的責任。幼兒教育呈現出雙親共養共教的局面,這有利于幼兒角色意識的形成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幼兒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婦女解放

由于婦女和幼兒具有天然的獨特關系,母親是幼兒的主要教養人,幼兒教育社會化主要減輕了母親的家庭負擔,使有幼兒的婦女能輕裝上陣,積極地投身到社會生產中。

五、現代幼兒教育社會效益的研究

1992年,Verry和Donald對公共財政支持幼兒教育和保育(ECEC)的潛在效益和可能成本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和簡要概括。該研究從成本和潛在效益兩方面,分析了幼兒教育對幼兒母親和家庭、社會三方面的積極影響。如表2-1所示:

表2-1 公共財政支持ECEC的潛在效益和可能成本

幼兒教育對幼兒母親、家庭和社會的積極影響如下:

(一)幼兒教育對兒童母親和家庭效益的影響

1.幼兒教育對母親的直接影響

幼兒教育發展情況對幼兒的母親有直接的影響。女性工作模式和幼兒社會保育教育機會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1)1986年,Gunderson通過研究發現,幼兒教育市場和政策對婦女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率、工作時間、一般勞動力市場經驗和單位特殊資質的獲得、人力資本的獲得、收入、就業地位等六個方面都有影響。并且幼兒教育市場價格對婦女就業有明顯的影響。

(2)全日制工作對幼兒教育成本高度敏感,而小時制工作敏感度低一些。如果政府的兒童看護補助能給全日制工作的人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參加全日制工作的媽媽將增加29%~52%。如果將之放到孩子母親的一生的背景上考慮,政府補助對孩子母親的影響更大,因為小時制工作會影響孩子母親的職業生涯,使她們總是處于低收入階層,因為勞動技能的獲得需要教育和工作的磨煉,而孩子母親在家缺乏教育和積累工作經驗的時間與機會。

(3)幼兒教育市場和政策對女性收入有重要影響。

(4)大量研究表明,對單身媽媽(如從未結婚、離異、或寡居)而言,幼兒教育對她們的影響和影響勞動力市場的情況又不同。幼兒教育市場價格和可獲得性對她們的影響更強,她們對幼兒教育看護的價格和政策更敏感。

(5)孩子的母親是否需要辭職在家親自看護孩子,對其工作和人生有極其明顯的影響。在影響孩子母親對就業與看護孩子之間做出選擇的各種因素中,幼兒教育價格和可獲得性最重要。

2.幼兒教育對家庭成員的影響

對孩子的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而言,幼兒教育還可以促進終身學習的發展,并能帶來其他方面的好處。幼兒教育機構設置可以與父母教育、繼續教育、成人掃盲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綜合考慮,這樣父母在送孩子入托的同時也有機會繼續自己的教育或者使自己有機會培養一種新的創造力或社交興趣,為鄰里親戚很少或工作流動性很強的父母提供建立社交圈和交往的機會。

(二)幼兒教育的社會效益

1.幼兒教育使兒童在以后的學習中表現更優秀,長大后更獨立,有更杰出的表現;而且孩子的母親和其他家人也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學業與職業發展前景。這樣國家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勞動力資源,得到更多的稅收、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建立更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2.大家齊心協力為幼兒教育服務,可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保持社會穩定,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

3.幼兒教育起點的公平可以縮小貧富差距,克服貧困的代際循環。

4.幼兒教育投資是社會回報率最高的一種財政投資,政府對幼兒教育投資的社會和國家收益遠大于成本,幼兒教育投資是一種非常合算的公共財政投資。

佩里教育方案研究表明,政府投資幼兒教育,可以緩解勞動力的短缺;對不利兒童、家庭和社區給予補償;并能促進社會公平。幼兒教育投資是一種最省錢的、回報率最大的公共投資。如表2-2所示:

表2-2 佩里學前方案節約成本的分析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可以對幼兒個人、其家庭和社會產生巨大的效益。對幼兒教育的財政投資是一種收益遠大于成本的公共投資,政府沒有理由不對幼兒教育給予財政上的支持。政府財政投資幼兒教育實際上是將公共資源通過幼兒教育機構和家庭、社區等途徑轉移給幼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界市| 合阳县| 信阳市| 广灵县| 象州县| 巴里| 伽师县| 江都市| 枣庄市| 邵东县| 曲靖市| 石林| 东海县| 长汀县| 峡江县| 师宗县| 台南市| 边坝县| 云龙县| 施甸县| 安乡县| 阳西县| 夏邑县| 五莲县| 吉安市| 满城县| 边坝县| 铜梁县| 阜南县| 女性| 南华县| 宜昌市| 高州市| 舟山市| 彰武县| 斗六市| 高淳县| 江油市| 建昌县| 晴隆县| 乐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