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文物與博物館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8098字
- 2021-06-11 09:49:27
2012年西北大學624考古學綜合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石片長和石片寬
答:①石片長:由頂部的打擊點向尾部引直線,再由尾部端點向該直線引垂線,該垂線的垂足與頂部端點間的距離即為石片長。②石片寬:垂直于石片長的兩側所形成的最大距離即為石片寬。
2釉陶和硬陶
答:釉陶和硬陶是商代社會生活常用陶器的兩種類型,秦漢時仍在使用。①釉陶是指表面施釉的陶器。釉起到保護器胎和裝飾兩種作用。據中國國內的考古資料,最早的釉陶出現在商代;秦漢時品種增加,仍在使用。中國古代的釉陶分為高溫釉陶和低溫釉陶兩種:高溫釉陶燒造火候高達1200℃左右,胎質較硬;低溫釉陶燒造溫度在700~800℃之間,胎質地較軟。②硬陶又稱印紋硬陶,在長江以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出土數量較多,是承襲當地軟陶發展起來的。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發展到商代,其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西周是印紋硬陶生產的發展時期,器形增加了甕、罐、瓿等。戰國秦漢時印紋硬陶變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甕、罐、壇、瓿、缽、盂、缸、匏壺等。
3辟雍和辟邪
答:辟雍是西周始設的大學,辟邪是墓碑前神道兩側所立的一種石獸。①辟雍本為周天子所設大學,校址圓形,圍以水池,前門外有便橋。東漢以后,歷代皆有辟雍,作為尊儒學、行典禮的場所,除北宋末年為太學之預備學校(又稱“外學”)外,均為行鄉飲、大射或祭祀之禮的地方。②辟邪是指墓碑前神道兩側所立石獸的一種。從西漢開始,墓前有人或動物石像,東漢時期普遍流行,以后逐漸成為定制。漢代的動物雕像有獅、虎、馬、羊等。獅、虎類動物多附雙翼,東漢時稱天祿、辟邪。南北朝時,將位于帝陵前的獨角獸稱作麒麟,雙角獸稱作天祿;位于王侯墓前的無角獸稱作辟邪。
4梓宮和便房
答:梓宮和便房都是漢代高等級貴族的主要葬具。①梓宮:由于天子之棺用梓木制成,故稱之。其他達官顯貴也有用梓木為棺者,但只能稱為梓宮;②便房位于梓宮之前,象征皇帝生前饗宴的場所。帝王的木槨稱為黃腸題湊,是指用柏木坊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是因為所用的柏木色淡黃而得名。題湊則是因坊木頭皆向內而得名。除帝王之外一些大臣會被賜予“梓宮、便房、黃腸題湊”。
5正藏和外藏
答:正藏和外藏是漢代墓葬文化中的兩種埋葬方式,是漢代等級制度的反映。①正藏是指在墓葬中的主室置棺槨。漢代實行二十等爵制,一般認為,漢代的正藏是指墓室內的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設施及隨葬品,象征著帝王宮室及宮內生活。諸侯王、列侯這二級有食邑的最高爵級,可使用一些類似皇帝的、其他等級所不能享用的制度。②外藏是相對于正藏而言的,是正藏的附屬部分。“外藏”一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外藏多位于墓主槨室之外或墓外,是附屬于墓主正藏的埋藏設施與埋藏物品。正藏之外的婢妾、廚、廄之屬和象征百官衙署等埋藏設施為外藏。由于漢代帝王陵墓的外藏設施多為地下坑道式的木構架,結構類似于槨,故文獻中成為外藏槨。
6銅尊和銅樽
答:銅尊和銅樽都屬于盛酒器。①銅尊是指一種形體較大的盛酒器。一般稱尊者,有三種器形:鳥獸尊或稱犧尊,器形為象、牛、羊、虎、豬、鳥等各種動物形態,見于商至春秋時期;觚形尊,無肩,似觚而形體粗大,主要流行于商至春秋食器;有肩大口尊,形態為大口、折肩或圓肩,圈足,商代較多見。②銅樽是漢代主要的盛酒器之一。器型有筒形和盆形兩類,器底多附有三足,有的器蓋作博山形。如2002年在西安市未央區郭家灘出土了一件漢代筒形青銅樽。器蓋作博山形,蓋頂有圓孔;腹中部有相對的兩個獸首銜環,外壁飾山峰、禽獸、云氣等紋樣;底附三坐人形足。
7堆土墓和土墩墓
答:堆土墓和土墩墓是始見于新石器時代的兩種墓葬形式,兩者之間存在著承襲、演變關系。①堆土墓是指沒有墓坑,尸體放置在地上,然后再用土掩埋。由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水網密布,地下水位淺,在新石器時期中期就出現了堆土墓。有些地區延續至兩周時期,形成顯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在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崧澤文化、薛家崗文化、馬家浜文化中都有發現;②土墩墓是指先在地面上堆筑高達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的墓穴。此種形式的葬俗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太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如早期的張陵山、趙陵山,中期的瑤山、反山,尤以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為典型。
8燒前彩和燒后彩
答:燒前彩和燒后彩是古代彩繪陶燒造過程中按的兩種彩繪方式。①燒前彩是指在陶胚上繪彩紋,并依著色劑的不同,在燒造后分別呈現出不同的顏色。黑彩的著色劑主要是鐵和錳,其原料可能是一種含鐵、錳較多的紅土。白彩基本上沒有著色劑,可能是氧化鎂含量較高的黏土、高鋁質黏土或用方解石、石膏等配置而成。一般紅彩的著色劑主要是氧化鐵,其原料可能是赤鐵礦或者朱砂。在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這種工藝始見于老官臺文化,盛行于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在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江漢平原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也較流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除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外,大部分已經衰落。②燒后彩是指在燒好的陶器表秒涂繪彩紋,它的顏色容易受到保存條件的影響而導致脫落,主要流行于漢唐時期。
二、簡答題
1簡述現代智人和人種起源的理論。
答:(1)現代智人
現代智人一般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晚期智人體型非常接近現代人。依據體質上某些能遺傳的性狀,一般可以將現代智人劃分為不同的人種,即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三大種族。或把棕種人從黑種人中劃分出來,與其他三大人種并列。所有的人種,都屬于同一生物種—智人種,人種間的差異相當于同一物種之下的亞種或更小的地方變種。
(2)人種起源理論
①單中心論
單中心論認為人種形成于智人階段,現代各人種由某一地區的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擴散而形成。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并非世界各地的所有的猿人都進化成智人,或者并非所有的早期智人都進化成晚期智人。僅在世界某一地區的古代人類首先演變為現代體質類型的智人,然后這一中心向亞、非、歐洲地區擴散,最終代替了各地原有的古人類,并適應當地環境形成了具有不同體質、形態的人種。
②多中心論
多中心論認為人種早在直立人階段就已分化,主張它們是當地不同類型的早期智人甚至更早的直立人的后代,現在各人種分別是在各地區的多個演化中心由不同類型的直立人,經早期智人系統發展而來的。
2簡述陶器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意義。
答:陶器的發明對遠古人們的生產、生活及社會組織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社會經濟形態從采集、漁獵為主過渡到以農業(包括牧業)為主,推動人類社會從“蒙昧時代”進入“蠻荒時代”。陶器是人類第一次改變了一種自然物的質而制造出的一種物品,是史前人類最主要的發明之一,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體現了人類對水、土、火的認識和把握,開啟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先河,為以后的建筑、雕塑與工藝美術等奠定了基礎,是新石器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
(1)陶器的出現和使用與農業和定居生活相關聯,陶器的普及對促進定居生活和農業生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炊器是考古發現以來最早的陶器。陶器的出現使得人們經常性地煮熟食物成為可能,從而大大改變了史前人類的生活質量,促進了人類體質和文明的不斷進步。
(3)陶器的生產為以后金屬的冶鑄、瓷器的出現提供了基本的技術和經驗。長期的制陶的基礎對于冶鑄金屬漆過程中使用窯爐、坩堝和制苑等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瓷器的出現更與人類長期制陶經驗密不可分。
(4)隨著人類文化的發展,陶器的應用領域日益廣泛,陶器制的磚等建筑材料也得到廣泛應用于建造房屋,從而促進了建筑業的發展。陶塑藝術品更是人類精神文化的載體。
3簡述西周陶鬲和陶豆的演變。
答:(1)西周陶器的特點
①西周的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紅陶;
②制法有手制、模制、輪制等;
③器形有鬲、甗、甑、鼎、簋、豆、盂、碗、盤等。其中陶鬲絕大多數為三組間襠部相連、看不出明顯的分界的連襠鬲;
④紋飾以繩紋為主,還有華紋、弦紋、附加堆紋等。
(2)陶器的演變
①早期
早期,鬲多監錐足的癟襠鬲,豆為粗柄深盤,簋有圈足。
②中期
中期,鬲襠變低,腹稍鼓;豆柄變細,中腰有凸棱;簋的圈足變高。
③晚期
晚期器形中已不見圈足簋,流行素面平底盆;鬲多做矮襠,足尖作乳頭狀;豆為淺盤細柄,中腰有凸棱。
4簡述漢代畫像石的雕刻技法。
答:(1)漢代畫像石的概況
漢代畫像石墓開始出現于西漢后期,主要流行于東漢時期。畫像石墓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南陽到湖北省北部、四川省中部、山東省到江蘇省北部以及陜西省北部到山西省西部。
墓室有的磚石混用,多為石材構筑,絕大多數在石材上雕刻畫像題材,因此將帶有這種畫像題材的石室墓稱作畫像石墓。墓葬往往較大,一般結構除主室外,還有前室、后室、左右側室。頂部除平鋪外,有的疊澀成覆斗形。墓門門額和門扉上也用石材雕成。
畫像題材內容豐富,可以分為生產活動類、墓主人生活類、墓主人仕宦經歷和身份類、歷史故事類、神話故事類、天象類、祥瑞類、圖案花紋類等,一般來說前四類雕刻于墓室四壁,后三類雕刻于墓門、墓頂。圖案花紋中的邊飾花紋作為其他的裝飾散布各處。
(2)雕刻的技法
①陰線刻
圖像全部用陰刻線條來表現,如山東福山東留公村墓的車騎出行畫像。
②減地平面陰刻
在平滑的石面上將物象輪廓外減地,使物象呈平面凸起,細部再用陰線刻出或用朱線、墨線勾繪。
③凹面刻
把物象輪廓內剔成凹入的平面,再以陰線刻劃細部。
④高浮雕
減地后物象弧面浮起較高,細部起伏明顯,有較強的立體感,如山東安丘墓門額的臥鹿像。
⑤淺浮雕
將物象輪廓外減地,使物象呈弧狀凸起,如山東安丘漢墓畫像。
⑥透雕
把物象的某些部分刻透鏤空,使之類似立體的圓雕。
5簡述北周孝武帝陵墓的發現與研究。
答:北周武帝孝陵位于山西省咸陽市渭城區底張鎮陳馬村東南約1000米處,西距唐順陵約1500米。屬于渭水與涇水之間的黃土塬區北部,地勢高亢,平坦開闊。孝陵坐北朝南,由長斜坡墓道、5個過洞、5個天井、4個壁龕以及甬道、土洞式單墓室組成。這樣的形制,與已發現的北周皇室、貴族、大臣的大中型墓大體相同。
(1)墓道
墓道呈斜坡狀,系由原地面下挖而成,上部開口呈長方形,兩壁基本垂直,其中填土經過夯打,并夾雜有少量磚渣。
(2)過洞
5個過洞,均為拱形土洞,較墓道、天井要窄。第一過洞最長,其余過洞長度長度相當。由于第一至第三過洞頂部坍塌,高度不詳。第四、五過洞頂部保存較好。
(3)天井
5個天井,平面均呈長方形,但天井四壁不完全垂直,一般為東西向口窄底寬、南北向口長底短。
(4)壁龕
4個壁龕,分別設置在第四、五天井的東西兩壁,兩兩相對,各龕大小不色,龕門均以土坯封堵。
(5)甬道
甬道口外砌有土坯封門。以中間的木門為界,可分為內外兩段。外段呈斜坡狀,內段地面平直。甬道因盜洞而坍塌,原高度不詳。地面用磚鋪砌成人字形,原來涂有紅顏料。木門僅余門檻,其東西兩端分別插進甬道墻壁上開挖的方洞內。
(6)墓室
墓室平面呈凸字形,北壁有后龕。地面用條磚鋪砌成人字形,頂部坍塌。墓室東西兩側分別發現棺槨殘痕,其中西側棺槨痕跡比較清楚。后龕在北壁中部偏東,平面呈梯形,前小后大,地面未鋪磚。龕內中部偏北發現木箱朽痕,在朽痕內清理出龍手柄三足銅鐎斗等。
(7)隨葬品
由于多次被盜掘,出土物遭到很大的破壞,主要有陶俑、模型明器、銅器、陶器、玉器、金器、印璽、志石。
①陶俑有籠冠傭、小冠傭、風帽傭、兜鏊甲士傭、侍女傭、鎮墓武士傭、持箕傭、雞、狗等;
②陶器包括各類造型的陶罐;
③模型明器有井、倉、灶、磨。銅器有鐎斗、帶具;
④玉器有佩、璜、嵌珠,可知其身著朝服而葬;
⑤金器有金花、金花瓣、金套管、金印璽。其中的“天元太后之璽”,金質,璽與鈕分模合鑄,榫卯鑲嵌而成。麒麟鈕、陽刻篆書。
(8)墓志兩方
一方為周武帝的志石,一方為其皇后阿史那氏的志石。“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志石,石灰巖質,正方體,志蓋為盝頂,文字為陽刻篆書。“周武德皇后志銘”志石,四邊無紋飾,志面陰刻楷書7行、滿行7字,共計48字:“大隋開皇二年歲次壬寅四月甲戌朔二十三日乙未周武帝皇后阿史那氏徂謚曰武德皇后其月二十九日壬寅合葬于孝陵。”其中的乙未的乙,后被改刻成甲。
6簡述西安地區唐墓形制分期。
答:(1)第一期
第一期是指隋至高祖、太宗時期。這一時期流行長方形或方形單室土洞墓和磚室墓。大墓盛行帶長斜坡墓道的多天井、多小龕的形制。隨葬傭一部分是表現家居生活的仆侍傭,一部分是表現墓主人出行的儀仗傭。墓室四壁通常較直而無弧度。鎮墓傭只用武士,鎮墓獸無天王。鎮墓獸一個人面,一個獸面,皆獸身,蹲坐,蹄足。人物傭體態清瘦、亭亭玉立,而欠生動。
(2)第二期
第二期是指高宗到玄宗時期。這一時期是唐代墓葬特征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高宗、武則天至玄宗之前為前一階段,玄宗時期為第二階段。
①高宗年間
前后室磚墓開始出現,前墓室面積比后墓室小,于天井同大。單室磚墓墓室四壁略向外弧。這一時期天王傭基本上代替了武士傭的地位,通常做成腳踏臥獸的形式。鎮墓獸往往在肩部塑出幾根短而粗的鬃毛。其他人物傭仍舊體態清瘦、亭亭玉立。
②武則天至中宗時期
這一時期的前后室磚墓具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龕,前后室面積相近,前室面積比天井大很多,這是唐代前后室磚墓的典型特征。單室土洞墓一般為縱長方形,墓道和墓室在同一水平線上,即直背刀形墓。這一時期的天王傭分為兩類:一類是腳踏臥獸,另一類腳踏俯臥式小鬼。鎮墓獸一類蹲坐、獸蹄、長鬣聳立,肩附雙翼,形象比較兇猛。另一類頭生角、握蛇、爪狀足。其他人物傭造型勻稱,胖瘦適中,體態生動。
③玄宗時期
墓道長度縮短,天井和小龕的數量減少。這一時期單室磚墓變化不大,單室土洞墓有明顯變化,多為直背刀形墓和墓道偏于一側的曲背刀形墓。對墓室構筑更加重視。有的是用了豎井和段斜坡相結合的墓道。有的墓室改呈梯形。這一時期的天王傭流行腳踏蹲坐小鬼的樣式。鎮墓獸一類頭有角、肩生翼、蹲坐、獸蹄。另一類面目猙獰,長鬣直豎,四肢舞動,手握蛇,腳踏怪獸,爪狀足。人物傭面頰豐腴,身軀肥胖,神態可掬。
(3)第三期
第三期是指玄宗以后至唐亡。這一時期的墓葬反映的情況是因循、簡化。天井變小,帶小龕的墓葬減少。單室磚墓和土洞墓與前一期差別不大,但斜坡墓道更短,豎井式墓道流行。德宗以后普遍采用豎井與段斜坡相結合的墓道。豎井部分多呈梯形。宣宗前后出現了一種折背刀形墓,豎井墓道和墓室均呈梯形的土洞墓,這是唐末富有代表特征的墓葬形式。帶小龕的墓,厚葬之風甚盛,多以金銀帛繡為主。元和以后陶俑減少。鎮墓獸有相貌猙獰,手握蛇者,制作簡單草率。人物傭模仿開元、天寶時期,但造型呆板,且過于肥胖臃腫。經常使用裝飾華麗的絹衣木身傭。表現墓主人生前室內陳設的條幅式立鶴屏風畫成了墓室壁畫的主要內容。
三、論述題
1論述新石器時代石器的分區和各區域特征。
答:(1)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的廣大地區
①東北、華北北部、西北及青藏高原的廣大地區由于地勢較高、氣溫較低或降水較少,草原廣泛發育,農業難以產生和發展,人類主要從事采集狩獵,逐漸形成了以采集狩獵為基本特征的經濟文化。
②陶器和磨制石器雖已產生,但沒有充分發展,磨制石器相對較少,而開發草原環境所特有的工具——細石器是這一區域最具特色的主要工具,細石器占主要成分或重要地位。新石器時代這一廣大的區域是細石器的主要分布地,細石器也是這一地區諸多文化的主要工具。
(2)黃河流域,特別是中下游地區
①黃河流域氣候溫和半濕潤,利于耕種的黃土分布在這片區域的大部分地區。以旱田粟作農業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與這種黃土相適應逐漸產生,因此這一區域的石器與粟作農業文化的發生、發展有些密切的關系。
②新石器時代這一區域的石器主要為農業生產工具,如石刀、石鐮、石鏟、石錛、石磨盤及磨棒等。
(3)長江流域地區
①長江流域地區氣候溫暖,降水量較多,土壤中所含粘土較多且滲水性差,逐漸形成了以水田稻作農業為主要特征的史前文化。
②在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水田稻作農業的農具主要是各種骨、木器,石器僅見石斧、石鑿之類的木材加工工具。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出現了石犁和耘田器等農具,標志著犁耕農業的開始。這一地區的磨制石器主要是用于木材加工的石斧、石錛、石楔及石鑿等,多通體磨光,鉆孔技術發達。
(4)武夷山、南嶺以南的廣大地區
①武夷山、南嶺以南的廣大地區位于熱帶和亞熱帶的南部,氣候炎熱多雨,水熱資源極為豐富,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多為常綠闊葉林。磨制石器和陶器出現較早,但由于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充足的食物限制了文化的發展速度。采集和漁撈經濟持續時間較長,谷物種植經濟出現較晚。
②新石器時代早期雖然出現了少量的磨制石器,但大部分的時期仍為砍砸器、刮削器,具有濃厚的舊石器時代遺風。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農業,隨之磨制石器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并居于主要地位。
2論述隋唐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的歷史變化和原因。
答:(1)隋唐長安城
①長安城的興建與布局
公元581年,隋滅北周,宇文愷修建大興城,選址于關中地區龍首原(今陜西西安市區),先后修筑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唐代相沿,改稱長安,又在北部興建大明宮,在外郭城內營建興慶宮。
長安城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平面呈長方形,由外郭城、宮城、皇城和各坊市構成。宮城、皇城位于外郭城的北部正中,各坊市分布于宮城皇城左右和皇城以南。東西兩市分別譽為宮城皇城的東南、西南,左右堆成。坊多做長方形,四周筑有高墻,整體呈棋盤狀分布。
②格局變化的原因
長安城以宮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門構成南北中軸線,布局方正嚴謹,是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布局的發展和完善。
a.宮城置于中軸線北端沿襲前代傳統,在宮城南面另筑皇城則是從隋大興城開始的。
b.城內居于北部正中宮殿區、居于坡頭高地官衙府邸與一般居民區相互隔離,等級分明,突出了帝王之居“建中立極”的都城建設理想模式,體現了皇權至上和中央集權思想。
c.城內里坊為封閉式格局,四周建高墻,實行嚴格的宵禁制度,有濃厚的軍管性質。
(2)北宋東京城
①東京城的興建與格局
北宋東京城位于今河南開封市,前身為唐代汴州城,五代后梁升為開封府,改名東京;后周新筑外城,北宋改筑和擴筑。
東京城宮城居全城之中,內城包圍著宮城,內城之外設外城,形成以宮城為中心的三重城式布局。以宮城和御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宮城位于城市的中心。以開放的街巷式代替里坊制,商業區、手工業區和居民區不在局限于坊、市,而是遍布于街巷之中。
②布局變化的原因
a.北宋經濟繁榮,東京開封城位于交通要道,漕運便利,商業發達,促使城市打破傳統的里坊界限。
b.由于東京城地理位置的影響,防御不利,因而注重修建防御設施,三重城墻都有環壕。
3論述北宋都城的布局特點。
答:北宋東京城的建設處在唐末開始的封建城市制度發生變革的過程中,故東京城既有與唐長安城、洛陽城明顯不同的新特點,也有不可擺脫的傳統特色。東京城的布局特點有:
(1)東京城的規劃布局中宮城仍舊在全城中占據重要地位,城內干道以宮城為中心向四周伸展的傳統封建都城布局。但相比隋唐時期宮城居于北部中央、其前設立皇城,東京城宮城居全城之中,內城包圍著宮城,內城之外設外城,形成以宮城為中心的三重城式布局。
(2)以宮城和御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宮城位于城市的中心。城南御街拓寬,形成宮城前廣場。御街兩邊設千步廊,布置中央官署。這種布局形式不僅突出了宮城的中心地位,也強化了御街的中軸線地位。
(3)城區內部街道空間的變化。由坊墻、市墻隔離出來的封閉的街道空間,轉變為由各種行業、店鋪和居民住宅構成的開放式街道空間。街道成為商業、手工業、消費服務行業等各種城市活動的空間和場所。同時街道也成為居民交往的場所。
(4)改革舊的城市分區規劃。
①發展為開放的遍布街巷的商業區、手工業區和居民區,并出現新的倉廠區和瓦子一類的娛樂服務性用地。
②各種用地在城內混雜相間,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用地界定。
(5)改革舊坊制,以開放的街巷式代替舊的里坊制。
(6)開放的街市和各類集市代替了唐代的集中市制。原來僅在城門附近和臨河地段開設的商業店鋪發展到各街巷,形成遍布全城的商業網,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宮城附近發展成中心商業區。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高級翻譯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含2010~2014年真題)
- 云南大學世界史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李景寧《有機化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8歷年考研英語真題名家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曹沛霖《比較政治制度》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建明《新聞學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健《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丁志國《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憲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考研政治紅寶書專家解析及復習思路
- 2019年外貿業務員《外貿業務基礎理論(含英語)》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 馮達文《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