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文物與博物館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9677字
- 2021-06-11 09:49:27
2013年西北大學624考古學綜合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細石器與小石器
答:①細石器是指以間接打擊法產生的細石核、細石葉及其加工品為限。它是一種形狀細小的打制石器,但并非所有的小型石器均為細石器。嚴格來講,細石核本身并不屬于工具,細石器是有使用痕跡的石葉或采用石葉加工而成的石器,它們主要是作為裝備復合工具的石刃而專門制作的。②小石器是指小型的石器,石器個體較小,用錘擊和砸擊兩種方法剝片加工。
2封土與封泥
答:①封土是指墓室之上高出地面的土堆。墓穴都在地表以下,但通常下葬后并不是再把土填平成跟地表一樣平,而是高出地面堆出一個土丘。封土的目的是為了封護墓室,也有標識墓位甚至含有顯示墓主等級地位的作用。即“審棺槨之厚薄,營丘壟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貴賤之等級也”。最早的封土墓大約出現在春秋戰國之際。秦漢以來除崖墓外,一般墓葬多有封土,帝后陵墓的封土頂小而底大,整體似覆斗形;②封泥又稱泥封、藝泥,是一種官印按于泥上作為實物和木制牘函封緘的憑證,春秋末期出現了印璽,封泥也隨之產生,主要流行于秦漢時期。“上林丞印、藍田丞印、東園章丞”等封泥很好地驗證了秦漢時期苑囿管理結構的實際情況。在紙出現之前的中國古代,主要的書寫工具為簡牘。在封緘公私信函時在簡牘外面加以封檢,然后用繩索將封檢捆縛起來。并在槽內捺上濕泥將繩結蓋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引文。封發物件時也用此法。這種鑄印有印章的土塊就稱為封泥。
3陶土與陶衣
答:①陶土即制陶用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古代各地的先民,多根據本地區的資源條件,就近選擇合適的黏土作為陶土。我國史前時期的陶土主要是一些低鈣高鐵易熔黏土以及少數高鋁質黏土。如華北的黃土地區,人們常選擇紅土、再生黃土或黑土等黏土作為原料。但并非自然界所有的黏土都適合于制陶,太細的黏土,制成陶坯易干裂,需加入羼和料;而含砂較多的土,可塑性差,應先行淘洗。②陶衣又稱色衣,是涂在器表的色層,目的是增加陶器表面的光潔度和美觀性。具體做法是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經燒后即成各種顏色的陶衣。常見的陶衣有紅、紫、白等顏色。一般泥漿中含有較多的鐵元素,則燒成后呈紅色或棕色。白衣中則可能是含有較多的三氧化二鋁或方解石、石膏等。陶衣的作用有美化胎面,起裝飾作用,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燒裂,填補坯胎氣孔。涂施陶衣的做法多見于黃河流域仰韶時期的諸文化中。
4陶模與陶范
答:①陶模是制作陶器時使用的模具,即用專門燒制的陶模具或已燒制好的陶器作為模具,在外表敷泥成型。模制法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盛行于新石器時代晚期。②陶范是指用范鑄法制作青銅器時用的模具,除陶范(又稱泥范)外,還有石范和銅范。陶范的制作需要經過制模、翻范、分范、烘范等工序。陶范因其原料(黏土和沙子等)廣泛,易于制作、耐火性高、透氣性好,應用最為普遍。
5遣策與哀冊
答:①遣策是指古代人在喪葬活動中記錄隨葬物品的清單,以竹簡和木牘為主要書寫材料。遣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是指單純的隨葬物品清單;廣義是指與喪葬禮儀有關的各種物品,包括赗賻贈奠及隨葬物品等的記錄。遣策的類型有記錄隨葬物品、記錄隨葬物品和葬儀用物、記錄隨葬衣物、記錄葬儀所用的車馬兵甲等。以記錄隨葬品為主的遣策主要見于戰國楚墓至西漢早期墓葬,西漢中晚期墓葬中常見衣物劵,而記錄葬儀用的遣策僅見于戰國楚墓,既記錄隨葬品又記葬儀用物的遣策見于戰國楚墓到西漢早期的墓葬。②哀冊,又稱“哀策”,是指古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后埋入陵中。古代帝王死后,將遣葬日舉行“遣奠”時所讀的最后一篇祭文刻于冊上,埋入陵中,稱為哀冊。
6銅鐘與銅鍾
答:①銅鐘是一種以木制、竹制、陶制為主的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鐘為古代祭祀或宴饗時使用的打擊樂器,可能是從商代的鐃演化而來的。目前所見最早者為西周時期。西周以來的青銅鐘可以分為甬鐘、鈕鐘和镈鐘三種類型。其中甬鐘和鈕鐘常大小相次組成編鐘。鐘也是禮器,西周以來,天子用4套編鐘,諸侯3套,大夫2套,士1套。隨著青銅文化的發展,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②銅鍾是盛酒器,一般為圓體,細頸,肩部常有對稱鋪首銜環,圈足。在陜西咸陽塔爾坡秦墓中曾出土過這類青銅器。漢代這類青銅器常自銘為鍾。
7自然層與文化層
答:①自然層是指在地質勘探或者遺跡發掘中,由各種自然堆積形成的堆積層,是不包含任何人類文化遺物的地層。但是相對于文化層的定義,自然層也指沒有人類活動遺留物和遺跡的地層。在進行環境考古學研究中,不僅要研究文化層,自然層也不能忽略。②文化層是指具有一定空間和時間含義的人類活動堆積的總稱,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考古工作即是從地層上正確劃出上下文化層的疊壓關系。人類居住于某一地區往往會在原來天然堆積的生土層上面堆積起一層熟土。這層熟土中夾帶有人類無意遺留或有意丟棄的器物或垃圾。這種包含有文化遺物的熟土層即文化層。文化層的時間含義是指文化層形成的時間,空間含義是指文化層分布的范圍。
8郭城與宮城
答:郭城與宮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平民與貴族分區居住城市劃分。郭城是指平民居住區,宮城則主要是王室、貴族居住之所。宮城與郭城內都有手工業作坊。這種宮城與郭城分開的都城建造模式一直為以后歷代都城所沿用。
二、簡答題
1簡述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特征并舉例說明。
答:華北地處中緯地帶、暖溫帶區域,氣候溫和半濕潤,更新世時大部分地方植被屬于疏林草原或灌叢草原。更新世幾次全球性的氣候劇烈變化對這一地區影響較大,特別是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的巨大影響加速了黃土堆積和之北草原化的過程。
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的遺存主要分布于桑干河流域、晉豫陜交界地帶、渭水流域、周口店附近。
(1)主要特點
①各種石器以單面加工為主。時期的基本類型為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其中以刮削器為主,尖狀器也有重要地位,砍砸器數量相對較少。
②石片和用石片制作的石片石器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主要比例,石核和礫石石器相對較少。
③這一系統的石器文化從早到晚是連續發展的,不同時期的石器在基本特征一致的前提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時期的制作技術不斷進步,類型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糙向精細演化,最終演化出細石器文化。
(2)文化的分區及各自特點
①以山西和河北北部的桑干河流域為中心,包括周口店等地區的華北北部文化區。
舊石器時代初期的桑干河流域的陽原馬圈溝、小長梁、東谷陀等。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周口店猿人文化、河北陽原岑家灣等。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周口店第15地點、陽高許家窯遺址等。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朔縣寺峪遺址和陽原虎頭梁遺址等。
打片以砸擊法為顯著特色,錘擊法也是經常使用的方法,碰砧法少見;石片多形體較小,石片角也較小,大多在90°~100°之間;石器以小型者居多,類型較為復雜。主要的器型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錐等。刮削器占據絕對優勢,小型尖狀器也居重要地位,有一定數量的雕刻器,砍砸器數量較少,缺乏三棱大尖狀器。
②以晉豫陜交界為中心,包括汾河中下游等地區在內的華北地區南部文化區。
舊石器時代初期的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陜西藍田王公嶺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山西芮城匼河遺址、河南三門峽水溝和興會溝遺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文化。
打片多用碰砧法,也有錘擊法,石片多粗大,石片角也較大,在115°~120°之間;器型較為簡單,形體相對較大。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石球等;砍砸器比例較高,三棱大尖狀器器型特殊,基本不見雕刻器,較早階段有少量礫石器。
2簡述陶器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意義。
答:陶器是古代人類相當長時間內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器具之一,具有分布廣、數量大、易保存等特點。陶器耐腐蝕、耐風化是最常見的古代遺物之一。陶器易碎,易更新,是古代諸文化生產量最大的產品之一。陶器易生產,廣泛見于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各時期、各民族文化中。因此陶器對考古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1)陶器分布廣、數量大、易保存,廣泛見于古代各地區、各時期的遺址中,是田野調查中最易發現的古代遺物,因此是探索古代遺址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2)陶器易損壞、易變化。在時間過程中,變化快是考古學判斷古代遺跡、遺物相對年代和考古學文化分期的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3)陶器的空間分布區域性特征也很明顯,是考古學區分不同考古學文化或同一考古學文化不同區域類型的重要依據之一。
總之,陶器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對象,陶器在反映考古學文化時空變化方面有著其他類別的遺物難以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史前和夏商周考古中,陶器是考古學研究最為重要的一類器物。
3簡述殷墟分期和陶鬲演變。
答:商文化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以鄭州二里崗遺址為代表,后期以安陽殷墟為代表。
(1)商前期陶器
鄭州二里崗遺址的堆積可以分為上下兩層,分別代表了商前期前后兩個發展階段。
①陶器以灰陶為主,制法有模制和輪制,器形有鬲、甗、斝、簋、大口尊、甕、觚、爵等。
②前段的陶器一般器壁較薄,繩紋較細,鬲的實足根較瘦長,器高大于器寬,大口尊形體較粗短,口徑與肩頸相等,真腹豆較多。
③后段的陶器器壁一般較厚,繩紋略粗;鬲的實足根稍粗短,器高大于或等于器寬;大口尊體較瘦長,口徑大于肩頸;假腹豆常見。
(2)商后期陶器
安陽殷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還有紅陶、黑陶和白陶;制法主要是模制和輪制;紋飾有繩紋和刻畫紋等;器形有鬲、簋、豆、盆、罐、尊、盤、爵、觚等。一般可以分為四期:
①第一期以灰陶為主,也有紅陶和刻紋白陶;鬲呈長方體,襠與實足較高;紋飾多繩紋。
②第二期的陶器亦以灰陶為主,紅陶極少,刻紋白陶常見;陶鬲腹稍深,三足變矮、胎變厚、繩紋變粗。
③第三期繩紋普遍變粗;陶鬲接近方體,襠與實足較矮;新出現了一種三角繩紋圈足陶簋。
④第四期的陶器中泥質紅陶增多,除三角劃紋外,新興網狀劃紋;陶鬲體扁寬,矮襠,無實足尖;表面飾三角形的陶簋最多。
4簡述新莽銅鑄幣系統。
答:王莽在其攝政和稱帝期間,曾經發行新的貨幣,按其形制可以分為泉、刀、布三種。泉錢:圓形方孔,有內外郭。居攝二年,始鑄大泉五十。始建國元年,始鑄小泉直一、幺泉直一、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合起來稱為六泉。地皇元年,王莽還鑄造了貨泉和布泉。
(1)布錢
形似東周貨幣,上部有圓孔。始鑄于始建國元年,計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總計十布。地皇元年,還鑄造了貨布。
(2)刀幣
上部為圓形方孔錢,下部為直刀形。始鑄于居攝二年,有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
在新莽貨幣中,以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貨布、貨泉、布泉最為常見。王莽時期的貨幣,將以前的計重貨幣改為計值貨幣,獨創了我國貨幣的十位進制,這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同時,王莽貨幣銅質好,鑄造精美,錢文書法規整,達到了空前絕后的水平,是我國古代貨幣中的珍品。
5簡述西安地區粟特人墓葬的發現。
答:(1)安伽墓
安伽墓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葬由斜坡墓道、天井、過洞、磚砌拱形甬道及磚砌穹隆頂墓室組成。屬于北周時期的墓葬,位于西安市北郊龍首原。天井東西兩壁及過洞、甬道進口上方原繪有壁畫。墓葬中首次出土的圍屏石榻及祆教祭祀圖,反映的多為中亞人的生活場景,安伽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墓葬主人可能是掌握“絲綢之路”貿易的具有一定官職的粟特貴族。石刻圖案所反映的內容大部分為粟特人的生活場景,另有一部分則反映了他們旅居中國后的生活場面。安伽墓的發掘,為我們研究北周時期粟特文化及其對中原文化的影響等方面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出土一批罕見的淺浮雕貼金彩繪石刻,為研究祆教徒的葬俗以及中國與西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2)康業墓
位于西安北二環底寨村,坐北朝南,由長斜坡墓道、甬道、土洞穹窿頂墓室組成。甬道兩側發現有壁畫痕跡。墓中出土有圍屏石榻,甬道、墓壁繪有壁畫。據墓志記載墓主人是康居國王的后裔,名業。墓志青石質,由志蓋和志石兩部分組成,志蓋方形,盝頂,素面。志石方形,其內容介紹了墓主人的生平、族屬等。康業墓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3)史君墓
位于西安未央區大明宮鄉井上村東,屬夫婦合葬墓。墓葬坐北朝南,形制為長斜坡土洞墓,由長斜坡墓道、5個天井、5個過洞、拱券形甬道和橫長方形墓室組成。墓葬使用了石門、石槨和石榻,這些石刻上均采用浮雕彩繪貼金,內容涉及漢文化、祆教和佛教等內容。出土有金戒指、金幣、金飾品等文物。在墓室淤土中發現一長方形石刻殘塊,上面分別有漢文和粟特文字,從漢文部分可釋讀出墓主人姓史名君。過洞上方和墓道、天井靠過洞兩側、甬道和墓室周壁繪有壁畫,但所繪內容已不清。
(4)李誕墓
位于西安市北郊南康村,屬夫婦合葬墓。隨葬有方形盝頂墓志。據墓志記載,李誕是罽賓國人,北魏正光自罽賓國來到中國。墓葬形制為長斜坡墓單室磚墓。墓主人夫婦合葬,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口含東羅馬金幣。該墓是目前所知的第一作明確記載為婆羅門種罽賓國人的墓葬。李誕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
6簡述西安地區唐墓分期和女俑的變化。
答:(1)第一期
隋至高祖、太宗時期。這一時期流行長方形或方形單室土洞墓和磚室墓。大墓則盛行帶長斜坡墓道的多天井、多小龕的形制。墓室四壁通常較直而無弧度。隨葬傭一部分是表現家居生活的仆侍傭,一部分是表現墓主人出行的儀仗傭。鎮墓傭只用武士,鎮墓獸無天王。鎮墓獸一個人面,一個獸面,皆獸身,蹲坐,蹄足。人物傭體態清瘦、亭亭玉立,而欠生動。
(2)第二期
高宗到玄宗時期。這一時期是唐代墓葬特征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高宗、武則天至玄宗之前為前一階段,玄宗時期為第二階段。
①高宗年間
前后室磚墓開始出現,前墓室面積比后墓室小,與天井同大。單室磚墓墓室四壁略向外弧。這一時期天王傭基本上代替了武士傭的地位,通常做成腳踏臥獸的形式。鎮墓獸往往在肩部塑出幾根短而粗的鬃毛。其他人物傭仍舊體態清瘦、亭亭玉立。
②武則天至中宗時期
這一時期的前后室磚墓具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多小龕,前后室面積相近,前室面積比天井大很多,這是唐代前后室磚墓的典型特征。單室土洞墓一般為縱長方形,墓道和墓室在同一水平線上,即所謂的直背刀形墓。這一時期的天王傭分為兩類。一類是腳踏臥獸,另一類腳踏俯臥式小鬼。鎮墓獸一類蹲坐、獸蹄、長鬣聳立,肩附雙翼,形象比較兇猛。另一類頭生角、握蛇、爪狀足。其他人物傭造型勻稱,胖瘦適中,體態生動。
③玄宗時期
這一時期墓道長度縮短,天井和小龕的數量減少。單室磚墓變化不大,單室土洞墓有明顯變化,多為直背刀形墓和墓道偏于一側的曲背刀形墓。對墓室構筑更加重視。有的墓室改呈梯形。有的是用了豎井和段斜坡相結合的墓道。這一時期的天王傭流行腳踏蹲坐小鬼的樣式。鎮墓獸一類面目猙獰,長鬣直豎,四肢舞動,手握蛇,腳踏怪獸,爪狀足。另一類頭有角、肩生翼、蹲坐、獸蹄。人物傭面頰豐腴,身軀肥胖,神態可掬。
(3)第三期
玄宗以后至唐亡。這一時期的天井變小,帶小龕的墓葬減少。單室磚墓和土洞墓與前一期差別不大,但斜坡墓道更短,豎井式墓道流行。墓葬反映的情況是因循、簡化。德宗以后普遍采用豎井與段斜坡相結合的墓道。豎井部分多呈梯形。宣宗前后出現了一種折背刀形墓,豎井墓道和墓室均呈梯形的土洞墓,這是唐末富有代表特征的墓葬形式。帶小龕的墓,厚葬之風甚盛,多以金銀帛繡為主。元和以后陶俑減少。鎮墓獸有相貌猙獰,手握蛇者,制作簡單草率。經常使用裝飾華麗的絹衣木身傭。表現墓主人生前室內陳設的條幅式立鶴屏風畫成了墓室壁畫的主要內容。人物傭模仿開元、天寶時期,但造型呆板,且過于肥胖臃腫。
三、論述
1論述史前銅器的發現與意義。
答:(1)遺跡、遺物分布
冶銅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最重要技術成果之一。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銅器或與制作銅器有關的遺跡、遺物,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山東、河南、陜西、陜西、甘肅、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龍山時代諸文化中。
(2)仰韶時期的銅器
①1942年,在山西榆次源渦鎮發現一塊陶片上附有銅煉渣,經化驗應為冶銅剩下的煉渣,其年代為仰韶文化晚期。
②1973年在陜西臨潼姜寨遺址一房址的居住面上出土有一塊半圓形銅片。該房址屬仰韶文化早期,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銅器殘片。
③1977~1978年,在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類型地層中,發現一把銅刀,經化驗分析其屬于青銅。其年代相當于黃河中游的仰韶晚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銅刀。
(3)龍山時期的銅器
①黃河中游地區
a.20世紀50年代,在河南鄭州牛砦村龍山時期遺存中,發現熔化青銅的爐壁殘塊。
b.1975年,在河南臨汝煤山遺址龍山時期灰坑中發現有一泥質熔銅爐底殘塊。
c.1977~1981年,河南登封王城崗發現銅容器殘片1件,表面平整,可見一小段合范縫。這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鑄造銅容器殘片。
d.1979~1980年,在河南淮陽平糧臺龍山時期城址中發現一塊銅渣。
e.198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鈴形銅器1枚,為紅銅鑄造。
②黃河下游地區
a.1974年,在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龍山文化層中,發現兩段黃銅錐。
b.1978年,在山東諸城呈子遺址發現1塊銅片。
c.1981年以后,先后在山東棲霞楊家圈發現一段殘銅錐,并有許多銅煉渣和煉銅原料。在山東長島北長山店子發現1塊圓銅片,牟平照格莊發現有青銅錐等。
③黃河上游地區
a.1975年,在甘肅永登蔣家坪文化馬廠類型地層中,發現一把殘青銅刀。相當于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時代晚期。
b.繼馬廠類型之后的齊家文化,在龍山時代最晚,出土的銅器也最多,其后期可能已進入青銅時代。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出土大量銅器,有銅錐15、銅刀6等。
c.甘肅永靖大何莊發現銅匕1柄、殘銅片1件。甘肅永靖秦魏家遺址發現銅錐1個、銅指環2個、殘銅片2件。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發現銅空首斧1柄、銅鏡1個。
(4)史前銅器的鑄造
從考古發現上講,中國銅器及其制作技術,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已經出現了。史前時期黃河流域發現的銅器有自然的紅銅,也有人工冶煉的合金銅,但并非有意識配制的,而是由共生礦冶煉而得到的。史前的銅器多為小型的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如刀、錐、鏡、環等,有鍛造,也有單范鑄造的。
(5)石器為主體的史前時代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雖然出現了銅器,但數量和品種都很少,當時的生產工具占絕大多數的仍是石器。銅器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中所占的實際地位不大。直到夏商周時期,青銅器廣泛用于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成為社會文化的主要內容,才正式進入青銅時代。
2論述戰國秦漢陶明器的起源發展及其時代特征。
答:陶明器是指專門用于隨葬的非實用陶器,是模型明器的一種,主要是指倉、灶、井、豬圈、房屋、田地、池塘、家畜、家禽、人物模型器和俑類。隨著喪葬習俗的改變,戰國晚期開始盛行制作各種明器,特別是東漢時期,模型明器成了隨葬器中的主要成分,種類多,數量大,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戰國晚期墓葬中開始使用倉、灶、井等模型明器,但造型簡單,數量也少。西漢前期,貴族官僚主要是以實用的各種珍貴器物隨葬。西漢中期以后風氣改變,專為隨葬而制作的陶質明器顯著增多。秦和西漢前期即已存在的陶倉和陶灶,到西漢中期大量流行。此后,諸如井、磨、杵臼、風箱、碓房、豬圈、樓閣、田地等模型,反映樂舞、宴飲和家居生活的人物、畜、禽類的俑大量出現。
東漢墓中的隨葬品主要是各種陶質容器、陶質明器,而比較貴重的實用品如銅器和漆器反而逐漸減少。舉凡與生產、生活有關的動產、不動產都可被制成喪葬用的模型明器,有倉(囷)、灶、井欄、房屋、樓閣、城堡、車、船、圈舍、廁所、水田、池塘、碓、雞、鴨、魚、牛、羊、犬、豬和從事各類活動的各種造型的人物俑,一墓中數種至幾十種不等。
3商周時期的陪葬制度
答:(1)商和西周
①商代
商周時期隨著宗法禮制的形成,在隨葬品的多寡及種類上有了較大的差別,逐漸形成了以青銅禮器為核心的隨葬制度。商周時期隨葬品等級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青銅鼎、簋的使用上。
商代鼎就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在一些亞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大墓中往往隨葬有青銅鼎。如隨葬有土鹿方鼎、牛方鼎,司母戊鼎也是出土于一座甲字形大墓中。
②西周
西周時期青銅禮器仍作為重要禮器見于大型墓葬之中。西周早期以后酒器減少,食器增加,常見的禮器有鼎、簋、壺、豆、匜,特別是鼎和簋的配置在西周中后期開始有了鼎簋制度。周代禮制規定: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或一鼎。雖然東周后期諸侯稱霸、天子和諸侯都用九鼎、卿用七鼎,但也是隨著地位的高低而增減的。
(2)東周
①模型明器和模擬人形的出現
東周時期隨葬制度的一個特點就是模型明器和模擬人形的傭的出現。最早的模型明器是涂車,即用泥或陶制作的車子模型。其后出現陶囷、陶灶等。如在陜西鳳翔高莊秦墓中發現陶囷、陶灶和陶車輪等。
最早的傭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人形,稱芻靈,代替活人殉葬,以后改用陶、木制作。如在山東臨淄郎家莊春秋戰國之際的1號墓陪葬坑中出土了成組的陶俑,體形很小,高僅10厘米左右;西安南郊戰國秦墓中也發現有陶人和馬傭;在咸陽戰國秦墓中,發現有中國目前最早的騎馬傭。南方的楚墓中則流行木傭,有的繪有彩繪,穿著衣物。
②明器的增多
東周以來墓葬中另一個特點是明器逐漸增多。所謂明器,是專為隨葬制作的器物,供死者享用,也可稱之為冥器。從考古發現來看,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少量專供隨葬用的陶器,如陜西寶雞北首嶺早期墓葬中,有一小部分陶器,不見于居址,但形制都很小,當是明器。商代就已經有了專門為隨葬制作的明器,在河南安陽殷墟墓葬中,曾出土少量鉛器,種類有禮器如鼎、簋、觚、爵等,工具如錛、鑿、刀、錐等,武器如戈、鏃等,這些鉛器“質脆薄,制作粗糙,皆為明器”。東周時期中原諸國的中小型墓葬普遍出現了仿銅陶禮器或銅明器。陜西春秋戰國秦墓隨葬品中“時代早,上有一些實用器物。進入戰國,銅器微型化,完全變為明器”。如鳳翔高莊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銅禮器微型化,成套的禮器竟可握于一掌之中”,還有鼎、簋、壺、豆等仿銅陶禮器,當為明器。
4簡述秦漢時期陶器的種類和特點
答:(1)秦代陶器
秦代陶器以灰陶為主,還有少量的黑陶和紅陶。一般采用泥條盤筑法,輪制而成。器型圓正規整。具有時代特征的器物為窯底盆(口和底均作橢圓形,上沿外卷,腹部略向外凸,可能為貯藏糧食所用)、繭形壺(腹部向兩側橫沿,因其形狀而得名),還有明器陶倉等。
(2)漢代陶器
漢代陶器分為灰陶、硬陶和釉陶三類:
①灰陶
漢代最主要的陶系,普及全國。一般呈青灰色,火候均勻,燒成溫度在1000℃以上,質地堅實。凡屬圓形的容器,其坯多系輪制而成。有些灰陶繪有彩色花紋,稱為彩繪陶。有些灰陶表面涂漆。漢代的娥灰陶形制規整,表面光滑,基本上素面。西漢前期少量容器帶有一些不明顯的繩紋,西漢中期以后繩紋絕跡。陶鼎、陶錘是最常見的仿銅器,流行時間長。戰國時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初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繭形壺流行于秦和西漢初期,其他時期則少見。其他如甕、罐、盆、碗等整個漢代大量存在。
西漢前期少量帶繩紋的甕、罐為圜底,西漢中期以后除三足器和圈足器外,均為平底。還有一些日常用具,如案、燈、熏爐等既非飲食器又非一般的貯藏器,為前代所少見或未見。
此外漢代盛行制作的各種明器也屬于灰陶。
②硬陶
硬陶流行于江南,用當地一種密度大、含鐵量高、粘性強的粘土燒成,燒制溫度高。與灰陶相比,燒成溫度更高,陶質更堅硬。燒成后胎質呈紫褐色。圓形容器主要采用輪制。表面往往由拍印細密方格紋或刻有波狀紋、鋸齒紋等。有些器物如匏形壺、三足罐(盆)、四聯罐、五聯罐等,有顯著的地方性特色。器型種類多為甕、罐、壺、盆、碗等容器。
③釉陶
西漢中期突然出現。釉色燒成溫度在800℃左右。胎質呈磚紅色。釉料中含有較多的氧化鉛,所以又稱為鉛釉。棕黃色或綠色的釉陶是漢代制陶業的一個發明。主要流行于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東漢時期長江流域也有發現。
棕黃色釉陶出現較早,綠色釉陶出現較晚。東漢時期綠色釉陶大量流行。釉陶陶質不堅,釉色也易脫落,只見于墓葬之中,可能是專為隨葬而燒制。器類主要有鼎、鐘等仿銅器,也有倉、灶、井、樓閣等模型明器以及動物模型。
- 顧建光《現代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北京市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實證研究(Ⅱ)
- 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考研數學(二)考試大綱解析
- 劉雄《社會保險通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李健《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憲法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6年考研政治速背15天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05文學與翻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國際商務碩士(MIB)考試《國際商務專業基礎》重點院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2020年西方哲學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陸曄《當代廣播電視概論》(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詳解
- 凌江懷《金融學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姜波克《國際金融新編》(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李苓《編輯出版實務與技能》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