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文物與博物館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6587字
- 2021-06-11 09:49:27
2012年山東大學661考古綜合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8個)
1環境考古
答:環境考古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和滲透而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是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務是探求環境變遷的規律,從認識環境演變過程中,地質、地貌、氣候、資源等環境因素對人類生活場所的選擇、變更、遷徙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環境與人類自身及其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等方面之間的相互關系。
2元謀人
答:元謀人,又稱元謀直立人,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遠古居民,發現地點在云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在考古學上,元謀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化石,地質時代屬于早更新世,經測定,年代約為距今170萬年。還有164萬年,不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50萬年或更晚等數據。最近又有距今200多萬年的報導,因之,對元謀人的絕對年代尚需進行進一步測定。元謀人化石及文化遺物的發現對探索早期人類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3牛河梁
答:牛河梁遺址是中國東北地區發現的一處母系氏族遺址。遺址在凌源、喀左、建平三市、縣交界處,為距今約5000多年的大型祭壇、女神廟和積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質與北京的天壇、太廟和十三陵相似。它的發現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并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這一考古新成果對中國上古時代社會發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術史的研究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4夏家店上層文化
答:夏家店上層文化是中國北方青銅器時代晚期文化,該文化遺址在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發現,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夏家店上層文化村落大多分布在沿河兩岸高地,居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兩種。墓葬形式多為單人葬,也有極少數的異性合葬或同性合葬。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青銅器種類繁多,其中,以工具、武器和裝飾品最多。從該文化遺存可以推知,社會階級差別已經出現。在社會經濟中,家畜飼養比較發達,農業比較簡陋,狩獵占有一定地位。
5侯馬盟書
答:侯馬盟書,又稱“載書”,是指春秋晚期晉國世卿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在山西省侯馬晉城遺址發現,并進行了挖掘。侯馬盟書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5類: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和卜筮類。它記載了春秋末期晉國趙鞅參與晉國內部由六卿內爭至四卿并立的一場激烈政治斗爭,正是這場政治斗爭,拉開了作為標志戰國時代開端的“三家分晉”這一重大事件的序幕。侯馬盟書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和晉國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6孝堂山墓祠
答:孝堂山墓祠是東漢墓地祠堂。墓祠位于山東省長清縣孝堂山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式建筑物。墓祠主要記錄祠主的經歷和車騎出行、庖廚宴飲、狩獵百戲等圖像。孝堂山墓祠畫像以陰線雕刻為主,技藝純熟、簡練傳神,是漢畫像石中少見的精品。
二、簡答
1簡述文化因素分析法的內容及作用。
答:文化因素分析法的要義是分析出一個考古學遺存內部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組成情況,以認識其文化屬性,即確定它在考古學文化譜系中的位置。
文化因素的內涵幾乎可以包括所有的考古遺存及其特征,它既可以是一些具體的遺跡和遺物,也可以是建造這些遺跡和制作這些遺物的技術。同時也涉及到一些精神文化領域的內容,如文化習俗等。
文化因素分析法的研究對象既可以大到一個考古學文化,也可以小到一件器物。針對不同層次的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也各有側重。
文化因素分析法作為一種方法論被應用,有從自發到自覺、從不明確到明確的過程。文化因素分析法,在理論概念形成之前,人們在研究考古學文化之間的關系時,已經在不同程度地運用。
2簡述屈家嶺文化的總體特征。
答:(1)概述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因1955~1957年發現于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遺址也發現了個別屈家嶺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2)特征
①屈家嶺文化分為早、晚兩大時期:
a.早期
早期有斧、錛、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黃陶和紅陶較少。陶器表面多數為素面磨光。
b.晚期
晚期磨光石器增加,雙肩石鋤是屈家嶺文化常用農具之一。以種植水稻為主,家畜以豬和狗為主。出現了彩陶絲輪。
②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多為手制,但快輪制陶已普及;
③屈家嶺文化的石器多為磨制,制作水平相當高超;
④經濟活動以稻作農業為主,家畜飼養及漁獵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經濟活動;
⑤房屋建筑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地面起筑式;
⑥墓葬形式以豎穴土坑墓為主。
3簡述二里頭文化的內涵與性質。
答:(1)二里頭文化概述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于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相當于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期,屬中國夏朝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為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宮殿建筑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中國歷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
(2)二里頭文化的內涵
根據地層關系以及出土器物的變化,現在一般將二里頭文化分為四期。臨汝煤山及二里頭遺址的地層疊壓關系表明,二里頭文化的相對年代介于河南龍山文化與鄭州二里崗期商文化之間。依據碳14測定并經樹輪校正的年代數據,大致為公元前2010年至公元前1625年之間。
(3)二里頭文化的特征
①二里頭文化的陶器特征。
二里頭文化四期陶器變化較明顯:
a.第一期陶器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為主,磨光黑陶占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少量方格紋、細繩紋。
b.第二期陶器
第二期陶器黑陶數量減少,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前兩期的器形多為折沿、鼓腹、小平底。
c.第三、四期陶器
第三、四期陶器顏色普遍為淺灰,紋飾以繩紋為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基本絕跡。在第三期中,一、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甑等沿用,但有局部變化,并出現了鬲、斝、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甕等與商代二里崗期遺物十分接近的器物。這組新器物在第四期中出現得更多。
②二里頭文化的生產特征。
二里頭居民以農業經濟為主。農具主要是石器,如石鏟、石鐮數量較多,石斧、石錛、石鑿也常見。另有蚌鏟、蚌鐮、骨鏟等,也使用木耒耜一類農具。飼養的家畜有豬、狗、雞、馬、牛、羊等。因農業生產較發達,產品有一定的剩余,飲酒之風較盛,平民墓中也多見觚、爵等酒器隨葬。
③二里頭文化的居住特征。
居址主要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窯洞式三種。平面表現為圓形、方形圓角和長方形等。一船居室直徑3米左右,面積較大的長方形居址長約10米,寬約5米,中間有隔墻。居址墻壁、地基皆經夯打。居址附近多有灰坑、窖穴、水井等遺跡。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二里頭文化中已經出現了大型宮殿建筑
④二里頭文化墓葬特征。
分早、晚兩個階段。早期以二里頭一、二期為代表,晚期以三、四期為代表。從墓室面積的大小及隨葬品狀況看,二里頭文化墓葬大體可分三類:一類墓室稍大,隨葬品中有青銅器;二類墓室小,隨葬品只有陶器;三類沒有任何隨葬品,多無墓坑。
二里頭文化墓葬的葬制,與同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墓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隨葬品中出現了青銅器,個別墓還出有銅爵,這是一種酒器,也是奴隸主統治階級使用的青銅禮器之一。
4簡述唐代銅鏡的形制、花紋、工藝和演變分期。
答:唐代銅鏡的演變主要經過四個時期:
(1)初唐(至高宗初期)
初唐主要有取材多為傳說中的神獸的瑞獸鏡、四神十二生肖鏡、瑞獸葡萄鏡,瑞獸葡萄鏡又稱海馬葡萄鏡,主要裝飾為葡萄紋,海獸分飾其間。
(2)盛唐(高宗武后至玄宗開元年間)
盛唐主要以瑞花鏡、人物鏡、盤龍鏡為主,前一期中流行的瑞獸鏡在這一期仍在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鏡較前一期見。
(3)中唐(玄宗天寶年間至德宗末)
中唐由于帝國氣象不再是開元盛世時的景象了,節度使的割據慢慢形成,人們祈求和平安靜的生活,使得瑞花鏡和神化人物故事鏡仍是流行的主題,傳說中的神仙們所過的生活正是世人所向往的。
(4)晚唐(憲宗至唐末)
晚唐主要有八卦鏡,萬字鏡等,萬字鏡武朝時已出現,但并未流行。另外,由于皇帝和貴族的需要,特種工藝鏡在盛唐開始流行起來,傳統的應用在銅器上的錯金銀,金銀平脫,鎏金銀,應用在漆器上的螺鈿等技術開始大量運用于銅鏡的鑄造。
三、論述
1聚落考古的主要內容及對考古學研究的意義。
答:聚落,一般是指村落和人們聚居的地方,他作為自然、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產物,在不同石器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聚落考古是指以聚落為單位進行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一種方法。
(1)聚落考古的主要內容
①單一聚落形態、布局及結構的個案研究;
②同一考古學文化同時期聚落的分布及其相互關系的探討;
③同一考古學文化不同時期或同一譜系不同時代的諸考古學文化的聚落形態、布局、結構和聚落分布的分析;
④不同譜系同時期諸考古學文化的聚落的相互關系,以及這類聚落形態、布局、結構和它們的異同的探索;
⑤聚落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這里指出的五個方面,是聚落考古的基本內涵。
(2)聚落考古對考古學的研究意義
①聚落考古是考古學引進社會學及人文地理學原理以聚落為單位進行的考古學研究,目的是探討居住于同一聚落中的人與人的關系(或曰聚落社會的結構)和聚落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聚落社會的時空變異,以及聚落社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
②不同類別的考古學研究,均以以物論史及透物見人為目標。在不同類別的考古學研究中,聚落考古規模最大,能提供數量較多、質量更高的信息,從而能拓寬研究者的視野,提高研究人員的洞察力和能增進學者的以物論史、透物見人的能力。因此,聚落考古在考古學研究中處于較高的層次或層面。
2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研究。
答: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1936年發現浙江余姚良渚遺址,1959年提出該文化的命名。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區。碳B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300~前2200年。各遺址出土的豐富遺物代表了長江三角洲石器時代末期的文化發展水平。
(1)生產生活工具制作方面
石器磨制精細,出現犁形器、耘田器等先進工具。陶器普遍輪制,器形規整,胎薄而堅硬,工藝之精為同時代罕見。農作物主要為粳稻、秈稻。手工紡織業發達,發現中國最早的苧麻織品實物。房屋為干蘭式建筑。墓葬差異懸殊。在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私有財產已經出現,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末期
(2)社會生活方面
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于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的前奏。私有財產已經出現,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末期。
(3)良渚文化的玉器與陶器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其中,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同時,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3商文化的年代與分期。
答:根據現有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商代文化大致可分為兩大期:武丁以前為早商文化即二里崗期文化,武丁至帝辛時期為晚商文化即小屯文化。
(1)早商文化(二里崗期文化)
早商文化本身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根據鄭州二里崗和南關外的地層關系,可將二里崗期文化分為早、晚兩期。
①早期
以二里崗下層以及南關外中層為代表。陶器的器壁一般較薄,卷沿,飾細繩紋。常見的器形有鬲、甗、斝、爵、大口尊、簋、豆、盆、罐等。鬲、甗的實足根較瘦長,襠較高,鬲的器高大于器寬。鬲、甗、盆口多作卷緣圓唇。大口尊體較粗短,口徑約與肩徑相等。斝多作敞口。真腹豆較多。銅容器少見。卜骨或有灼無鉆,或有灼有鉆。
②晚期
可以鄭州二里崗上層、藁城早商遺址、濟南大辛莊商代早期層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陶器器壁一般較厚,多折沿,繩紋略粗。鬲、甗的實足根較粗短,襠亦較高,鬲的器高大于器寬或兩者相等。鬲、甗、盆口多作翻緣方唇。大口尊體較瘦長,口徑都大于肩徑。斝口收斂。假腹豆較多。本期偏晚,刻紋白陶開始興起。成套青銅禮器比較常見。個別陶器、骨器或骨片上刻有文字。卜骨大都有灼有鉆。
(2)晚商文化(小屯文化)
關于晚商文化即殷墟小屯文化的分期斷代,除了根據殷墟遺址發掘的地層關系和出土的遺物尤其是陶器的發展演變序列外,還可以借鑒甲骨卜辭的研究成果,將考古學與甲骨學結合起來,互相充實,相輔相成。根據殷墟文化的堆積和甲骨文、金文的斷代,一般可將晚商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對應殷墟文化的二至四期,而中、晚期又可合并敘述其特征。
①晚商文化早期
以“殷墟文化第二期”為代表,絕對年代約為武丁、祖庚、祖甲時代。其主要特征是: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較少,刻紋白陶已很盛行。陶壁一般較厚,粗細繩紋并存。鬲的外形一般呈方體,即器高約與器寬相等,足根較粗肥,襠較高,并盛行圜絡紋鬲。簋腹較深,口沿剖面呈倒勾狀,圈足較矮。真腹豆與假腹豆共存,圈足都較粗。大口尊體形瘦長,口徑大于肩徑。卜骨卜甲都有鉆有鑿,甲骨卜辭大量出現。
②晚商文化中期
以殷墟文化第三期為代表,晚期以殷墟文化第四期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陶器中的泥質紅陶顯著增加,刻紋白陶繼續盛行。陶胎厚,繩紋粗,盛行三角形劃紋,晚期又多飾網狀劃紋。鬲多呈扁體,通高小于最大寬度,晚期口沿加寬。鬲、覷的襠低近平,實足根矮小,晚期有的實足根已趨消失。簋多作淺腹高圈足。真腹豆增多,假腹豆少見,圈足變細。大口尊中期已少見,晚期絕跡。墓葬中過去常見的陶爵、陶觚,體形變小,演變成明器。卜骨卜甲也為鉆、鑿兼施,甲骨卜辭大量出現。
4秦始皇陵兵馬俑的題材、工藝、造型風格及歷史意義。
答: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外城墻以東1225米處,1974年春,西楊村一批村民打井時發現,當年陜西省文物考古部門式開始發掘,探出總面積126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的俑坑,編為1號坑。1號坑試掘面積1000平方米,發現武士俑500個,車馬4乘。1976年在1號坑坑北探出2號坑,2號坑西探出3號坑,并在2、3號坑之間發現4號坑。
(1)題材
包括武士傭、步兵傭(含弩兵傭)、車兵傭、騎兵傭、車騎兵傭、戰車、陶馬等,以及大批青銅兵器。其中武士俑高1.75~1.85米,皆身著鎧甲或戰袍或執弩、弓,負矢箙,執矛、刀、戟,佩劍;弩兵俑皆執弓負箙,不著鎧甲,著戰袍;戰車多為木制
(2)工藝
陶俑的制作體現出非常高的制陶技術,并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俑大小同真人真馬,制作復雜。秦俑的制作,以塑為主,塑模結合,分件制作,入窯燒制,燒成繪彩,工藝復雜。燒結的溫度約為1000℃,高溫燒結不變形,至今堅硬如青石,擊之有聲。
俑坑出土的青銅兵器皆制作精密,表面大多作過鉻鹽氧化處理,表層有一層致密的鉻鹽氧化層,防腐能力強。出土青銅劍多80厘米以上,2號坑出土一批青銅劍,長86厘米,光滑鋒利,有的劍身共有8個棱面,棱面間誤差不足一根發絲。1號坑第一過洞出土的一把劍當時被俑壓彎成45度角,取出后一瞬間恢復常態。1號坑出土的16件鈹,兩面布滿不規則云頭狀花紋,與器表的金相組織融為一體,與越王勾踐劍的菱形花紋工藝相似。
(3)造型風格
兵馬俑的塑造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藝術手法細膩、明快。兵馬俑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它從神態、表情、容貌、動作、姿勢、服飾等方面,細致入微地刻劃了不同年齡、經歷、兵種、職位的人物所特有的神情舉止,精神風貌和內心感受。而戰馬則形體高大、勁健有力,均張口銜鑣,剪鬃縛尾,雙耳前傾,顯示了它們的機警敏捷、強壯善馳。
秦俑具有高度的寫實性,整體布局以當時秦軍的實況為基礎,個體的雕塑盡力按照實物的真實尺寸進行制作,帶有明顯的肖像性和寫生性的特征。秦俑的塑造講求神與形的統一,以頭部刻畫最為精致,凸顯了不同的人物外形、官階、性格特征及精神面貌。秦俑在一些關鍵的部位運用了夸張和提煉概括的藝術表現手法。秦俑采用了繪塑結合的制作方式,其彩繪色調明快、絢麗,運用了很強的對比色。
(4)意義
秦兵馬俑涉及的兵種齊全,陣列整齊,形象地再現了當時陣列和裝備的情況,是研究秦代軍隊陣列的可靠資料。
陶俑形態各異,面目、表情各不相同,是重要的地下雕塑藝術的寶庫。青銅兵器皆制作精密,反應了當時先進的技術,在冶金工藝中至今仍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
兵馬俑坑的朝向對于秦陵朝向的確定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秦兵馬俑是我國的一筆厚重的文化財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 西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一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正釗《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市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實證研究(Ⅱ)
- 景躍進《政治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國傳媒大學817綜合考試[藝術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資格考試GCT外國語運用能力測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試卷分析及真題詳解(含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916公共管理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考研單詞:世界記憶大師教你高效記憶
-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民《國際經濟學》(第2版)課后習題詳解
- 華中師范大學等六校合編《分析化學》(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46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俄語2》(全新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單元語法+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441出版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