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傳播學考研名詞解釋專題訓練
- 圣才電子書
- 3305字
- 2021-06-11 09:47:43
第四章 人類傳播的過程與系統結構
1傳播者(上海大學2005年研)
答:傳播者是指傳播內容的發送者,是信息傳播鏈條的第一個環節。傳播者主要解決“傳播什么”和“如何傳播”的問題,因此,傳播者不僅決定著傳播過程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決定著信息內容的質量、數量與流向。傳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組織。傳播者具有以下八個特征:①傳播者具有政治傾向性;②傳播者控制了大眾傳播的過程;③傳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較高;④傳播者大都受過專業訓練;⑤傳播者有機會對成千上萬的人產生影響;⑥傳播者與受眾一般不直接交流;⑦傳播者能獲得特殊的雙重報酬;⑧傳播者的工作緊張程度較高。
2模式(廈門大學2005年研)
答:模式是科學研究中以圖形或程式的方式闡釋對象事物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具有雙重性質:①模式與現實事物具有對應關系,但又不是對現實事物的單純描述,而具有某種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質;②模式與一定的理論相對應,又不等于理論本身,而是對理論的一種解釋或素描。模式雖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們理解事物、探討理論的一種有效方法。
35W模式(拉斯韋爾模式)(上海交大2017年研;上海大學2016年研;首都師大2013年研;復旦大學2012年研;北師2010年研;上海財大2010年研;北郵2007年研)
答:5W模式是指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于1948年在其《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的傳播過程模式。這5個W分別是英語中五個疑問代詞的第一個字母,即:Who(誰)、Says what(說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此模式被視為經典模式,人們稱之為“拉斯韋爾模式”。5W模式奠定了傳播學研究的范圍和基本內容,對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進行獨立的研究。但這一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它過高估計了傳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它忽視了反饋要素。
4反饋(湖北大學2017年研;南京理工2010年研)
答:反饋是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訊息是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質而有不同,但它總是傳播過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5香農—韋弗模式(華中師大2016年研;北京印刷大學2011年研;北郵2011年研)
答:香農—韋弗模式由美國兩位信息學者香農和韋弗于1949年在《傳播的數學理論》一文中提出,用以描述電子通信過程。它的第一個環節是信源,由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在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擾,產生某些衰減或失真。香農—韋弗模式為進一步研究傳播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啟發。這個模式導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傳播不是在封閉的真空中進行的,過程內外的各種障礙因素會形成對訊息的干擾,這對于社會傳播過程來說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由于香農—韋弗模式描述的是電子通信過程,而且是一個直線單向過程,缺少反饋的環節,如果把這個模式完全應用于人類的社會傳播是不行的。
6噪音(黑龍江大學2006年研)
答:“噪音”是指非傳播者本意而加之于其發送的信息的附加物和阻塞有效信息通過的干擾。在傳播學中,噪音在通常意義上是指“任何非屬信息來源原義而加之于其信號的附加物”。對新聞信息而言,“噪音”是一種無用、虛假及有害的信息,它給受傳者增加了不確定性和誤差。新聞傳播工作實際是不斷地從大量的信息中,剔除不必要的噪音,更改為貼近信息原義的新聞傳遞給受眾的過程。
7單向傳播
答:單向傳播是指缺乏反饋或互動機制的傳播,即信源發出的信息,經過傳播渠道而抵達信宿的單向過程。在單向傳播中,傳播者與受傳者只是單方面的“給予”和“接受”關系。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純粹的單向傳播是少見的。一般而言,人類的傳播活動都是具有雙向性和互動性,但這種雙向性和互動性有強弱之分,傳統的大眾傳播由于缺乏反饋的及時性和靈活性,屬于一種單項性較強的傳播活動。
8雙向傳播
答:雙向傳播是指存在著反饋和互動機制的傳播活動。在雙向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著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一般而言,人類的傳播活動均具有雙向性,但這種雙向性有強弱之分。對話、打電話或計算機通信等屬于雙向性較強的傳播活動,而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活動的雙向性較弱。
9互動式直播(中國傳媒大學2018年研)
答:互動式直播是指含有互動元素,使得觀眾能夠全方位參與、互動式交流的一種直播方式。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觀眾主體意識的覺醒,過去媒體單向傳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傳受雙方平等、觀眾全方位參與形成互動交流的互動式直播形式。平等互動也成為現場直播的重要原則之一。現場直播在現場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進程同步制作和發布信息,具有雙向流通、實時同步傳遞新聞信息的特點,使得觀眾不僅可以同步地接收信息,還可以實時地反饋信息,將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思考通過電話、網絡、短信等方式表達出來,參與節目討論,實現互動交流。互動式直播經歷了文字互動→語音互動→視頻互動的過程。網絡互動直播的實現是網絡直播的高級應用,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完善的導播平臺、穩定的承載平臺和豐富的網絡傳輸資源。
10循環模式(人大2004年研)
答:循環模式是施拉姆在奧斯古德的基礎上于1954年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提出的過程模式。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傳播過程的循環性。這就內含了這樣一種觀點:信息會產生反饋,并為傳播雙方所共享。它對以前單向直線模式的另一個突破是:更強調傳受雙方的相互轉化。它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直線單向模式一統天下的局面。其缺點是未能區分傳受雙方的地位差別,因為在實際生活中傳受雙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這個模式雖然能夠較好地體現人際傳播尤其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對大眾傳播過程卻不能適用。
11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清華大學2007年研)
答: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眾傳播過程模式是對其之前提出的循環模式的修正,充分體現了大眾傳播的特點。構成大眾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媒與受眾,兩者之間存在著傳達與反饋的關系。作為傳播者的大眾傳媒與一定的信源相聯系,又通過大量復制訊息與作為傳播對象的受眾相聯系。受眾是個人的集合體,他們分屬于各自的社會群體。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的相互連接性和交織性,已經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但仍然沒有考慮更為廣泛的社會過程和背景對傳播的影響。
12韋斯特利—麥克萊恩模式(清華大學2017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5年研)
答:韋斯特利—麥克萊恩模式是指1957年美國傳播學者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通過整理當時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的適合于大眾傳播研究的、有系統的模式。這一模式引入了一個第二種傳播者(即信息渠道角色),指出大眾傳播是經過選擇,而且經若干階段進行,說明了大眾傳播過程中把關人及其多重把關性,并且指出了反饋的重要性。但該模式也存在明顯不足:①認為三個參與者(傳者、媒介、受眾)之間平衡互利,整個系統完全自我調節,而事實上很少平衡;②夸大了大眾傳播一體化程度,實際每方追求目標都不同;③過分強調了傳播者對社會的獨立性。
13馬賽克傳播模式
答:馬賽克傳播模式是傳播學的經典模式之一,由美國學者貝克爾于1968年提出,是以馬賽克/嵌合體來喻指傳播過程存在許多層面的復雜性和多種信息源的傳播模式。該模式認為,大多數傳播行為連接的訊息要素不僅來自直接的社會情景,而且來自多種信息源:早期的印象、先前的會話/交談、媒介等,是多種信息源影響的馬賽克/嵌合體。在傳播過程中,馬賽克/嵌合體含有三條主軸線:①某一話題的訊息的各種可能信源;②某一話題的所有可獲得的訊息片段(一批訊息),包括過去的、今天的和未來的;③社會系統中所有可能的各批訊息。該模式指出,當每位受傳者在任何特定的時間穿過傳播馬賽克立方體時,他會與這個或者那個信息源相遇,后者向受傳者呈遞某則關于某一話題的訊息,這一訊息被展示為與受傳者的某一觀點、反應、判斷或行動相關聯。該模式指出了傳播立方體本身的動態性質,它伴隨著信息源向受傳者呈遞訊息(片段)而因地、因時起變化。該模式說明了傳播過程的多層面性、復雜性以及傳播的信息立方體之間的互動。
-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44二外德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640土地資源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上冊)》(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曼昆《宏觀經濟學》(第9版)名校考研真題詳解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農學門類聯考動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4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20年資產評估碩士《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操作系統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6年翻譯碩士(MTI)357英語翻譯基礎英漢翻譯高分特訓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