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4758字
- 2021-06-11 09:15:22
第5章 總供給與總需求
一、名詞解釋
1.短期總供給曲線(西北大學2017研;浙江大學2009研)
答: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反映短期內總供給水平與總價格水平關系的曲線。因短期內資本和設備不會變動,要想擴大生產規模就必須多雇傭工人,勞動的供給是固定的,要想增加勞動供給,只有提供更多的激勵,即提高工資。提高工資,引起生產成本上升,必然引起物價水平提高,所以物價水平和供給水平成同方向變動。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與總供給水平成同方向變動。
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可利用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和錯覺理論這三個理論予以分析。①黏性工資:名義工資的調整慢于勞動供求的變化。物價上升,實際工資減少,利潤增加,就業增加,總供給增加。②黏性價格:短期中價格的調整不能隨著總需求的變動而迅速變化,這是由于企業調整價格存在菜單成本。物價上升時,企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銷售增加,生產增加,總供給增加;反之,總供給減少。③錯覺理論:物價水平的變動,會使企業在短期內對其產品市場變動發生錯覺,作出錯誤的決策。當物價上升時,增加供給;反之,減少供給。以上三個理論表明,短期總供給與物價水平同方向變動,即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2.財富效應(華中科大2016研;中南財大2015研;中央財大2014研;浙江大學2005研)
答:財富效應一般是指金融資產等的價格上漲所導致資產持有人財富擁有量的增長,進而產生消費增長并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的效應。在宏觀經濟學中,財富效應又稱“財富消費效應”或“庇古效應”,指價格和利率水平的變化導致消費需求變化的傳導和反應過程,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于20世紀40年代提出。庇古認為,價格和利率水平的變化,首先造成消費者的真實貨幣余額(或有價證券收益)的變化和其財富的變化,進而引起消費需求的變化。當物價水平上升時,消費者擁有的貨幣余額的實際價值就會降低,消費者發現自己的財富減少了。消費者為了維持自己的實際財富不變,只能相應地減少消費需求。反之,當物價下降時,消費者就會花掉這些“額外增加的財富”,從而增加消費需求。當利率水平上升時,消費者原來持有的有價證券的固定收益就會相對降低,現有財富的實際價值就會減少,因此消費者就會減少消費。反之,當利率水平下降時,消費者持有的有價證券的收益就會相應上升,從而使消費增加。
3.供給學派經濟學(中山大學2010研)
答: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出現“滯脹”局面時,供給學派興起。供給學派把經濟分析的著眼點放到刺激生產即供給方面,認為刺激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稅率。因為累進稅制的高稅率政策會嚴重挫傷企業主的經營積極性,使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勞動者工作熱情低落,從而使生產和就業停滯,并由此導致“滯脹”。只有大幅度減稅以增加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進而促進儲蓄和投資,刺激工作和經營積極性,才能使生產率提高,并使政府課稅基礎擴大,稅收總額隨之增加,財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貨膨脹也會消失。
供給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給經濟學解釋為:“提供一套基于個人和企業刺激的分析結構。人們隨著刺激而改變行為,為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這一結構中的任務在于使用其職能去改變刺激以影響社會行為。”
二、簡答題
1.簡述供給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中國社科院2017研;浙江大學2004研;中國海洋大學2001研;中南財大2000研)
答:(1)供給學派的理論特點是強調供給效應,反對凱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論觀點是:①否定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主張恢復薩伊定律;②反對高額的邊際稅率,力主減稅、增加供給;③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加強市場調節;④認為應在刺激供給的同時,實行限制性貨幣政策。
(2)從供給學派對經濟政策的供給效應和供給學派經濟理論的基本命題中,可以直接看出供給學派經濟學的政策主張。
①減稅。滯脹的原因在于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所引起的不利的供給效應。減稅可以提高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增加勞動供給,又可以提高儲蓄和投資的積極性,增加資本存量,這樣既可降低失業率,又可以增加產量,從而降低供給小于需求造成的通貨膨脹。
②在減稅的同時,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因為供給學派認為社會福利制度一方面增加了政府支出,從而增加了稅收,產生了不利的供給效應,另一方面助長了窮人依賴政府的思想。
③緊縮性政策反通貨膨脹也會產生不利的供給效應,結果反而引起價格水平上漲。反通脹的需求管理是提高稅率和減少貨幣供給,提高稅率會減少勞動供給和資本形成,減少貨幣供給會提高利率,從而減少投資,這些都會減少產量,導致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使價格水平提高。與此相反,減稅和適當增加貨幣供給會抑制通脹。
④穩定幣值,恢復金本位制。
⑤減少政府的管制,讓企業更好的按市場經濟原則行動。
2.請說明微觀S-D和宏觀AS-AD模型,并比較這二者的異同。(中南財大2016研;中央財大2008研)
答:微觀S-D和宏觀AS-AD模型分別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重要的理論模型。這兩者既有相同點也有一定的差異。
(1)兩者的相同點
微觀S-D和宏觀AS-AD模型二者的相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主要說明單個商品的價格和數量的決定。宏觀經濟中的AS-AD模型主要說明總體經濟的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的決定。②二者在圖形上都用兩條曲線來表示,在價格為縱坐標,數量(產出)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為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為供給曲線。
(2)兩者的不同點
微觀S-D和宏觀AS-AD模型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兩模型涉及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屬于微觀領域,而宏觀經濟中的AS-AD模型屬于宏觀經濟領域。
②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為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它們均屬于微觀經濟學的內容。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產品市場均衡理論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而總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勞動市場理論和總量生產函數,它們均屬于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③各自的功能不同。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在說明商品價格和數量決定的同時,還可用來說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對價格和商品數量的影響,充其量這一模型只解釋微觀市場的一些現象和結果。宏觀經濟學中的AS-AD模型在說明價格和產出決定的同時,可以用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現象,還可以用來說明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結果。
3.請簡要說明為什么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而非垂直的?(南開大學2015研)
答:黏性價格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和黏性工資模型都認為市場的某種不完善性使經濟的產出背離其自然率水平,結果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而不是垂直的,總需求曲線的移動引起產出水平暫時背離其自然率。得出了相同的短期總供給方程式:
Y=Y(-)+α(P-Pe),α>0
其中,Y為產出,Y(-)為自然產出,P為物價水平,Pe為預期的物價水平,參數α表示產出對未預期到的物價水平變動的反應程度,1/α是總供給曲線的斜率。這個方程式說明,當物價水平背離預期的物價水平時,產出背離其自然率水平。
(1)黏性價格。由于在經濟體中,會存在一部分的黏性價格企業,一部分的彈性價格企業。當價格上漲時,彈性價格企業會增加供給,因此導致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2)不完全信息模型。當企業錯把價格的普遍上漲,看作是單個價格的上漲,此時企業往往會擴大再生產,使產出增加。因此,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
(3)黏性工資模型。在黏性工資模型中,在短期內假設勞動市場失靈,名義工資具有黏性,不能隨勞動的供求狀況立即調整。未預期到的物價水平上漲不會立即影響名義工資,則實際工資(W/P)下降,更低的實際工資使企業雇傭更多勞動力,從而導致產出增加。
4.在凱恩斯的總需求總供給模型中(AS是具有正斜率特征的曲線),假設經濟初始時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請畫圖說明以下問題:
(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原材料的單位實際成本增加,均衡產出和價格水平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2)其他條件不變,如果名義工資具有剛性特征,(1)中的非均衡會怎樣調整?當價格高于原來的均衡價格時,工人能夠要求更高的名義工資嗎?
(3)什么樣的政策可以用來修正(1)中的不均衡。(暨南大學2013研)
答:(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原材料的單位實際成本增加,會使得均衡產出減少,均衡價格水平上升。
如圖5-1所示,假定經濟初始位于均衡點E0點,此時產出為充分就業產出yf,價格水平為P0。原材料的單位實際成本增加,使得總供給曲線左移,由AS0移動到AS1,產出水平沿著AD曲線從yf下降到y1。
圖5-1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2)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若名義工資具有剛性特征,又沒有需求穩定政策,經濟的產出將維持在y1水平,它低于充分就業水平。
當價格高于均衡價格,即P1>P0,這時,一方面價格水平上升,實際工資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就業和產出都低于充分就業水平,名義工資不會下降,所以工人不能要求更高的名義工資。
(3)如果政府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通過增加支出,減稅或擴大貨幣供給,就可以增加社會總需求,使得AD0移動AD1位置,從而使經濟回到均衡產出水平。但是,擴張性需求政策同時也會導致價格水平上升到P1。
5.比較古典總供給曲線與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浙江大學2011研;華南理工大學2011研)
答:總供給函數是指總產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在以價格水平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函數的幾何表達即為總供給曲線。古典總供給曲線與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是由于對貨幣工資(W)和價格水平(P)進行調整所要求的時間的長短的看法不一致而產生的。
(1)古典總供給曲線
在古典總供給曲線中,認為在長期當中,價格和貨幣工資具有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并始終處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上,經濟的產量水平也位于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的水平上,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因此,古典學派認為,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其政策含義是增加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變產量,而只能造成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
圖5-2 總需求的擴張:古典情況
如圖5-2所示,初始均衡位于點E,對應的就業為充分就業。當總需求曲線從AD移動到AD′時,價格水平上升為P′。也就是說,對產品需求的增加,只會帶來較高的價格,而不是較高的產量。
(2)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是水平的,表明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愿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其含義或基本思想是:由于存在失業,廠商們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上,獲得他們所需要數量的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假定為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于是,他們愿意按現行價格水平提供需求所要求的數量。
圖5-3 總需求的擴張:凱恩斯情況
如圖5-3所示,初始時,AS與AD相交于E。假如增加政府支出、減稅或者增加貨幣供給,則AD曲線將移動到AD′,新的均衡點位于E′。可以看出,增加政府支出、減稅或者增加貨幣供給這些舉動的唯一作用,是增加產量與就業,價格保持不變。
6.短期總供給曲線到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動態調整過程。(浙江大學2008研)
答:(1)短期總供給曲線與長期總供給曲線
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是因為黏性工資、黏性價格和錯覺理論。①黏性工資:名義工資的調整慢于勞動供求的變化。物價上升,實際工資減少,利潤增加,就業增加,總供給增加。②黏性價格:短期中價格的調整不能隨著總需求的變動而迅速變化。由于企業調整價格存在菜單成本。物價上升時,企業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銷售增加,生產增加,總供給增加;反之,總供給減少。③錯覺理論:物價水平的變動,會使企業在短期內對其產品市場變動發生錯覺,做出錯誤的決策。當物價上升時,增加供給;反之,減少供給。以上三個理論表明,短期總供給與物價水平同方向變動,即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這是因為,在長期中,貨幣工資對價格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反應,即工資和價格都具有靈活的伸縮性,使得工資處于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水平。勞動市場在工資的靈活調整下,充分就業的狀態總能被維持,因此,經濟中的產量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業下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即使價格水平再上升,產量也無法增加。因而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與價格水平無關的垂線。長期總供給曲線說明,在長期中,經濟穩定在潛在的產出水平上,此時,價格變動對總供給量不會產生影響。
(2)短期總供給曲線至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動態調整
新凱恩斯主義提出的黏性工資模型認為在短期內名義工資(貨幣工資)是黏性的。因為在勞動市場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廠商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個人通常通過談判簽訂為期幾年的長期勞動合同,名義工資由長期合約確定,當經濟狀況變動時,工資不能迅速調整。黏性工資模型還假定就業由廠商需求的勞動量所決定,因為企業與個人之間的談判只決定了固定的名義工資,并沒有事先決定就業人數,通常,工人同意按事先決定的名義工資提供企業希望雇傭的勞動數量。
圖5-4 短期總供給曲線:黏性工資模型
在上述假定條件下,名義工資不易因物價的變動而改變,勞動供給量只會隨貨幣工資的上升而提高。因此,在圖5-4(1)中,勞動供給曲線Ns的位置在短期內不發生變動,只有勞動的需求曲線發生移動,因為廠商對勞動的需求取決于實際工資水平,當價格由P0上升到P1時,實際工資水平W/P1下降,所以勞動的需求量上升。Nd右移到Nd′,與Ns交于E點時,此時的均衡就業量為N1,產出上升至Y1,經過圖(3)的轉換,圖(1)的均衡點E、E′可以轉換為圖(4)的A、B點,連接AB即為新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當然長期內,勞動供給曲線會發生移動,從而形成古典的總供給曲線——垂直情形。
總供給曲線的導出表明在工資黏性時,價格水平提高將使實際工資下降,這又使勞動需求量增加,就業量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在圖中,總供給量隨著價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就表現為總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
7.目前國際原油價格高位運行,試在AS-AD框架內畫圖分析回答下面問題:
(1)當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瞬時聯動時,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會對國內經濟帶來什么影響?國內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如何進行宏觀經濟管理?
(2)當國內油價滯后于國際油價調整時,這時國內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將會如何應對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可能帶來的影響?(中山大學2008研)
答:(1)當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瞬時聯動時,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導致國內油價也隨著上漲,則本國將遭受不利的供給沖擊。假定經濟體的初始位置為E點,如圖5-5所示,E點不僅是總供給曲線AS與總需求曲線AD的交點,而且恰好處于潛在產出水平Y*上。如果此時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帶動國內油價也大幅提高,這意味著企業生產同一單位產出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國內總供給曲線將向上平移至AS′。相應的,經濟體將從E點運動到E′點,結果經濟體的產出水平從Y*降到了Y′,價格水平從P*上升為P′,經濟體出現了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共存的局面,即“滯脹”。
圖5-5 不利的總供給沖擊
理論上,E′不是一個穩定的均衡點,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緩慢調整,新的總供給曲線AS′不斷向右平移,最后恢復到AS。相應的,經濟體沿著總需求曲線AD從E′點最終返回到初始狀態E點。在這個過程中,產出水平不斷恢復性地增長,價格水平不斷下降。然而,現實中,面對經濟體遭受衰退和通脹共存的局面,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可能無法忍受經濟體自身那樣緩慢的調整過程,于是可能采取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如圖5-6所示,將總需求曲線AD向右平移到AD′,那么此時經濟體將從E′點運動到E*點,產出水平從Y′減少到了Y*,但是價格水平卻從P′繼續上升為P″。因此,在治理不利的供給沖擊時,宏觀經濟管理當局需要在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這兩者之間進行權衡。
圖5-6 不利的總供給沖擊與需求管理
(2)假定經濟體的初始位置為E點,如圖5-7所示,E點不僅是總供給曲線AS與總需求曲線AD的交點,而且恰好處于潛在產出水平Y*上。當國內油價滯后于國際油價調整時,如果國際原油價格上漲,企業的生產成本并沒有隨之增加,但經濟活動主體(家庭和企業)預期到國內油價在某一天肯定會調高,于是增加當期的消費和投資支出,這將造成一個有利的需求沖擊,結果國內總需求曲線AD向右平移到AD′。相應地,經濟體將從E點運動到E′點,結果經濟體的產出水平從Y*上升到Y′,價格水平從P*上升為P′,經濟體出現了經濟擴張和通貨膨脹共存的局面。
圖5-7 有利的總需求沖擊與需求管理
理論上,E′不是一個穩定的均衡點。因為當國內油價在下一期果真隨著國際原油價格調整時,總供給曲線AS將向左平移到AS′,經濟體的價格水平進一步上升,而產出水平將逐漸回落。當總供給曲線最終調整到AS″時,將保持不變,從而經濟體在E*重新穩定下來,此時恢復到潛在產出水平,但價格已經上升為P″>P′>P*。因此,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對這種高通脹局面將無法忍受,他們可能采取緊縮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如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使得總需求曲線由AD′重新回到AD。
8.一個經濟的總需求和總供給分別為:
AD:m+v=p+y
AS:p=pe+λ(y-y*)
其中,pe代表對價格水平的預期,y*為充分就業產出水平,m為貨幣總量。v和λ為常數。
(1)若預期為完美預見,求出均衡的價格與產出水平。
(2)若貨幣當局實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貨幣擴張,圖解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長期效應。(中山大學2006研)
答:(1)如果預期為完美預期,則p=pe,由總供給AS:p=pe+λ(y-y*)可得:均衡時的產出水平為y=y*,即產出為實現充分就業產出水平。
此時,由總需求曲線AD:m+v=p+y,可得均衡的價格水平為:p=m+v-y*。
(2)若貨幣當局實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貨幣擴張,在短期內,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貨幣政策的改變,因此,人們將不會調整其對價格的預期pe。如圖5-8所示,由于預期pe沒有發生改變,短期總供給曲線為AS0,貨幣擴張使總需求曲線從AD0右移至AD1,產出從初始充分就業的產出Y*增至Y1,價格水平由P0增至P1。
圖5-8 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貨幣擴張的短期和長期影響
但是,在長期人們就會意識到發生了永久性的貨幣擴張,因此,人們將修正其對價格的預期,如圖5-8所示,總供給曲線將由AS0上移至AS,產出重新恢復到充分就業水平Y*,價格上升為P2。
因此,貨幣擴張在短期內提高了產出,但是在長期,人們調整價格預期后,產出維持在充分就業產出水平不變,貨幣擴張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升。
9.總供給曲線有哪些類型?請分別說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1研)
答: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的變化及調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不同的經濟理論推導出不同的總供給曲線。總供給曲線主要有三類:古典供給曲線、凱恩斯供給曲線和常規供給曲線。
(1)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為,勞動力市場運行沒有阻力,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得以出清,使經濟的就業總量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從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為縱坐標、總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古典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
(2)凱恩斯的總供給理論認為,在短期,一些價格是剛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而調整。由于工資和價格剛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為縱坐標、收入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愿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凱恩斯總供給曲線的基礎思想是,作為工資和價格剛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于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勞動,因而它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為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的。
(3)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古典的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著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于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以價格為縱坐標、產量為橫坐標的坐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為常規的總供給曲線。
總之,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于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設,宏觀經濟學中存在著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
10.凱恩斯主義的減稅與供給學派的減稅有什么本質區別?(清華大學2011研)
答:雖然在政策建議上,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都主張減稅,但是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凱恩斯主義是站在總需求的角度主張減稅的。凱恩斯主義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了經濟蕭條,而刺激總需求的最有力、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財政政策,其中減稅就是財政政策手段之一。
供給學派則是站在總供給角度主張減稅的。供給學派認為不是需求決定供給,而是供給創造需求,而刺激供給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稅率。因為累進稅制的高稅率政策會嚴重挫傷企業主的經營積極性,使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勞動者工作熱情低落,從而使生產和就業停滯,并由此導致“滯脹”。只有大幅度減稅以增加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進而促進儲蓄和投資,刺激工作和經營積極性,才能使生產率提高。
三、計算題
1.在某個三部門的經濟中,消費函數為C=200+0.75Y,投資函數為I=200-25r,貨幣需求函數為L=Y-100r,名義貨幣供給是1000,政府購買G=50,求該經濟的總需求函數。(中央財大2015研)
解:IS曲線方程:
Y=C+I+G=(200+0.75Y)+(200-25r)+50=450-25r+0.75Y
整理得IS曲線方程:Y=1800-100r①
LM曲線的方程:1000/P=Y-100r,整理得Y=1000/P+100r②
聯立①②方程,可得總需求函數:Y=900+500/P。
2.假設一個宏觀經濟的總產出函數為Y=AKαL1-α,0<α<1,產出Y的價格是P,資本的租金率是R,勞動力的工資為W,資本的供給是K,勞動的供給是L。
(1)當資本等于K(-),物價為P(-)時,求滿足勞動力供需均衡的工資水平W*,并分析影響該工資水平的因素。
(2)當資本等于K(-),物價為P(-),并且勞動的最低工資為Wmin時(Wmin>W*),求此時勞動力的缺口,以及產出總供給。(南開大學2015研)
解:(1)當勞動力的工資等于勞動力的邊際產品價值時,供需均衡得:
可知,影響工資水平的因素有技術水平、勞動的供給和參數。
(2)當最低工資為Wmin時,此時勞動的需求滿足:
得
即
勞動力的缺口為:
將勞動的需求代入得產出總供給為:
3.某國經濟總量生產函數為Y=2K0.5L0.5,其中Y為實際產出,K為資本存量總額且K=100,L為總勞動力。
(1)求勞動力的需求函數。
(2)用實際工資表示產出。
(3)如果名義工資開始為4,實際價格水平和預期價格水平均為1,實際工資目標為4,計算初始產出水平和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
(4)按照工資黏性模型,假設名義工資固定在W=4,求總供給方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3研)
解:(1)由經濟總量生產函數為Y=2K0.5L0.5,將K=100代入,可得Y=20L0.5,可得
由勞動要素市場均衡條件:MPL=W/P,可得L=100/(W/P)2,W表示名義工資,P表示價格水平,此即勞動力的需求函數。
(2)由(1)有L=100/(W/P)2,代入生產函數Y=20L0.5,可得產出為Y=200/(W/P),此即為用實際工資表示的產出水平。
(3)由于名義工資初始為4,價格水平為1,則初始產出水平為:Y=200/(W/P)=200/(4/1)=50。
由于預期價格水平也為1,初始的實際工資水平為4,等于目標實際工資,故初始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所以,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也為50。
(4)假設名義工資固定在W=4,根據產出函數Y=200/(W/P),則可得Y=50P,此即為總供給方程。
4.三部門組成的經濟的消費函數C=80+0.8Yd,投資函數I=20-5r,貨幣需求函數L=0.4Y-10r,政府購買支出G=20,稅收T=0.25Y,名義貨幣供應量M=90,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為285。其中r是利率,Yd是可支配國民收入,Y是國民收入。
(1)若價格水平P=2,則IS-LM決定的均衡國民收入與利率各為多少?
(2)若總供給曲線為Y=235+40P,則總需求曲線與總供給曲線決定的均衡國民收入和價格各為多少?
(3)若通過變動政府購買而實現充分就業,試求政府購買的變動量與價格水平。
(4)若通過變動貨幣供應量而實現充分就業,則需要如何變動貨幣供應量?(同濟大學2012研;上海財大2004研)
解:(1)三部門經濟均衡條件是I+G=S+T。根據可支配收入定義,Yd=Y-T=0.75Y,因此儲蓄函數S=Yd-C=-80+0.2Yd=-80+0.15Y。將相關函數代入均衡條件可得IS曲線方程為:Y=300-12.5r。
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是L=M/P,將貨幣需求函數L=0.4Y-10r和實際貨幣供給函數M/P=45代入均衡條件可得LM曲線方程為Y=112.5+25r。
聯立IS曲線方程和LM曲線方程可得:Y=237.5,r=5。
(2)貨幣市場均衡條件是L=M/P,將貨幣需求函數L=0.4Y-10r和實際貨幣供給函數M/P=90/P代入均衡條件可得LM曲線方程為:90/P=0.4Y-10r。把IS曲線方程的利率代入LM曲線方程可得總需求曲線方程:90/P=1.2Y-240。
聯立總需求曲線方程和總供給曲線方程Y=235+40P可得:Y=275,P=1。
(3)將充分就業的Y=285代入總供給方程Y=235+40P,可得:P=1.25。將價格P=1.25代入總需求方程,可得:G=35。因此,?G=35-20=15,即政府需要增加15單位的購買支出。
(4)若通過變動貨幣供給量而實現充分就業,此時Y=285,價格水平為P=1.25,由IS曲線方程Y=300-12.5r,可得利率為:r=1.2。
假定需要增加貨幣供給?M,則由貨幣市場均衡可得:(90+?M)/1.25=0.4×285-10×1.2。
解得:?M=37.5。所以應增加貨幣供給37.5。
四、論述題
1.結合AS-AD模型分析:
(1)供給沖擊對均衡產出和價格的影響。
(2)供給沖擊下適應性總需求管理和自動調整機制的效果。
(3)當工資指數化時,上述政策和機制的效果。
(4)供給學派經濟學的政策主張和實施效果。(中山大學2015研)
答:(1)假設某種大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引起了不利的供給沖擊,如石油價格的迅速上升,一次不利的供給沖擊會引起價格的提高和產出的降低,即引發“滯脹”,如圖5-9所示。
圖5-9 不利的供給沖擊
供給沖擊對均衡產出和價格的影響如圖5-9所示初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曲線分別為AS和AD,其交點為E,對應的均衡產出為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當原材料價格上升等不利供給沖擊發生后,經濟社會的生產成本上升,引起AS曲線向上移動到AS′,經濟均衡點從E點移動到E′點,可以看出,此時不僅價格上升,經濟中發生了通貨膨脹,產出也下降,偏離了自然產出水平。
(2)①適應性政策的效果
適應性政策主要指政策本身對經濟并不產生直接影響,只是被動地適應客觀經濟情況的需要,以消除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如圖5-10所示,存在不利的供給沖擊時,如果政府充分增加總需求,采取使AD0曲線移動到AD1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經濟就會移動到E*點而不是E1點,價格的上升幅度將和總供給曲線上移的幅度完全一樣,經濟會繼續處在充分就業狀態。貨幣工資維持不變,在現行名義工資情況下,使實際工資的降低成為可能,或者說與其相適應。
圖5-10 適應性政策干預供給沖擊的效果
②自動調整機制的效果
如圖5-9所示,在E′點的失業迫使工資連同價格水平一起下降。沿著AD曲線,名義工資緩慢調整,持續下降,產出水平逐漸恢復,直至E點為止。在E點,經濟恢復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也與沖擊發生之前一樣,但名義工資率要低于沖擊發生之前,因此不利的供給沖擊降低了實際工資水平。
(3)對于需求管理而言,當工資出現指數化時,如果出現不利的供給沖擊,物品價格上升,對于工資而言,工資上漲,進一步加大了不利的供給沖擊。因此,如果要刺激經濟使其回歸到充分就業狀態,對需求的刺激要更加加強,最終會加大通脹。
對于自動調節機制而言,當出現不利的供給時,經濟體的自動調節機制會加快運作,從而盡快地達到產出穩定狀態。
(4)供給學派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的西方經濟學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蒙代爾、費爾德斯坦、拉弗、羅伯茨、吉爾德等。該流派的理論特點是強調供給效應,反對凱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其主要理論觀點是:①否定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主張恢復薩伊定律;②反對高額的邊際稅率,力主減稅、增加供給;③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加強市場調節;④認為應在刺激供給的同時,實行限制性貨幣政策。
其政策主張是:①減稅;②削減社會福利支出;③穩定幣值,恢復金本位制;④減少政府的管制,讓企業更好的按市場經濟原則運行。
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在當時美國陷入“滯脹”困境的情況下受到重視,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美國走出了當時的經濟困境,但是,也讓美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還導致聯邦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
2.什么是長期和短期?有人說,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山大學2013研)
答:(1)短期指廠商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時期。通常認為勞動要素的數量在短期是可變的,資本要素的數量在短期不變。在短期,價格、工資缺乏伸縮性,往往在某一預先決定了的水平上保持不變。短期中,總供給曲線平坦,價格水平固定。所以在短期中,產量只取決于總需求而價格不受產量水平的影響。
長期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數量的時期。在長期,價格、工資被認為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并且能夠對需求和供給的變化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應。長期中,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產出水平只取決于總供給,價格水平則取決于總需求和總供給兩者。很高的通貨膨脹率都是由總需求的變化引起的。
(2)在宏觀經濟學中,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主要是說明在長期和短期,需求和供給對國民經濟產出的不同影響。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①短期看需求
短期中,由于短期內,廠商不愿調整工資與價格而傾向于更容易進行的改變產量活動,因而總供給曲線是平坦的,影響產量的因素在于需求。如圖5-11所示,AS為一條水平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此時產量只取決于總需求而價格不受產量水平的影響,若總需求增加,AD曲線右移至AD′,產出從Y增加到Y′,價格水平不變。此種情形即為凱恩斯供給曲線下的情形。
圖5-11 短期中的總需求與總供給
②長期看供給
在長期中,價格、工資被認為具有充分的伸縮性,經濟位于潛在(自然)產出水平,因而總供給曲線是垂直的。相比之下,價格水平是可以取任何值的。
如圖5-12所示,經濟初始均衡點位于點E,若總需求增加使得總需求曲線從AD右移到AD′,由于總供給不變,總需求的增加最終使得物價水平從P0上漲到P′,但產出不變。由此得出,長期中產量只取決于總供給,而價格則取決于總供給與總需求兩者。此種情況為古典供給曲線下的情形。
圖5-12 長期中的總需求與總供給
因此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概括了長期和短期中,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中需求和供給變動對經濟均衡的影響。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并不意味著在短期只需要考慮需求,長期只需要考慮供給,而是不同時期的主導因素不同。
3.要求對所給的材料進行正確的評析,能言之成理,體現獨特的思考能力。
1965年,美國經濟在接近于其生產能力的狀態下運行。約翰遜總統面臨著一個問題:他想在越南開戰,但是他又不想讓美國人知道一場戰爭要耗費多少錢,結果是他決定不提高稅收,至少不完全用提高稅收來支付戰爭的費用。另外,他不打算削減政府支出,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向貧困開戰的計劃,該計劃包括很多費用極高的新的社會方案。
試運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框架對上述情況做出分析,同時解釋并推測至60年代末期美國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浙江大學2001研)
答:(1)1965年美國的經濟運行情況
1965年,美國經濟接近充分就業,表現在總需求和總供給圖形上,經濟的均衡點處于總供給曲線的垂直部分。約翰遜總統的措施(不提高稅收、不打算削減政府支出)不僅不能抑制總需求,向貧困開戰的計劃反而使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也就是說,政府刺激的是已接近充分就業的經濟,這樣價格水平顯著上升,而產量幾乎沒有增加。由此可以推測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
(2)運用總供給和總需求的框架的分析
約翰遜總統實行的這些政策無疑使總需求增加,在總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最終使物價水平上升過快,產量增加較少。
圖5-13 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后果
如圖5-13所示,初期,AD0和AS相交于代表接近充分就業的E0點。E0點的產量為Y0,價格水平為P0。總需求增加,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到AD1的位置,這樣,AD1和AS相交于E1點。E1點的產量為潛在產出水平Yf,價格水平為P1。通過比較可以看出,這一情況表示經濟處于過熱的狀態。這時產量增加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價格上升的壓力越來越大。
可以看出,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過程中,價格和產量增加的比例并不相同。在E0的右方,總需求曲線越向右移動,價格上升的幅度越大,產出增加的空間越來越小。當產出接近于潛在產出水平時,總需求曲線的向右移動更多的體現為價格的上漲。也就是說,在E0的右方,總需求曲線向右方移動的距離越大,價格上升的比例越要高于產量上升的比例。
結合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可以推測出:約翰遜總統實行的這些政策無疑會給美國20世紀60年代末宏觀經濟運行帶來風險,體現為高通貨膨脹率。一旦遭遇不利的供給沖擊,即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美國經濟就出現了“滯脹”,即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
4.解釋凱恩斯和古典總供給曲線不同的原因,并利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凱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財政擴張效應。(中山大學1999研)
答:(1)凱恩斯和古典總供給曲線的含義
①古典總供給曲線又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線。其原因在于假設工資的充分彈性或勞動市場的充分競爭性。勞動市場的充分競爭性保證了勞動市場經常處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業。勞動的供求主要受實際工資的影響。在名義工資既定時,價格變動將引起實際工資變動,從而導致勞動市場非均衡;或勞動供大于求,或勞動求大于供。由于充分競爭性,非均衡將導致名義工資變動,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
②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又稱為短期總供給曲線,是一個傾斜線段和垂直線段連接在一起的圖形。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形狀在于其兩個假設:
a.貨幣工資剛性,只能升不能降;
b.人們有“貨幣幻覺”,只注意貨幣的票面價值,而忽視貨幣的實際購買力。當價格上升時,實際工資下降,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減少,要求貨幣工資增加,就業量不變,總供給不變。
(2)凱恩斯和古典總供給曲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①短期總供給曲線和長期總供給曲線的差別:古典經濟學的總供給曲線是長期總供給曲線,而主流經濟學的總供給曲線是短期總供給曲線。
②圖形形狀差別。古典經濟學的總供給曲線在圖形上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而主流經濟學的總供給曲線是一個傾斜線段和垂直線段連接在一起的圖形。
③蘊含的政策效果不同。古典模型中,除非總供給曲線發生變動,否則財政和貨幣政策只會帶來價格上漲,沒有任何效果,凱恩斯模型則正好相反。
終上所述,凱恩斯和古典總供給曲線不同的原因在于兩者理論基礎不同:
①古典理論認為,勞動市場運行毫無摩擦,總能維持勞動力的充分就業,既然在勞動市場,在工資靈活調整下充分就業的狀態總能維持,因此,無論價格水平如何變化,經濟中的產量總是與勞動力充分就業時的產量,即潛在產量相對應,所以總供給曲線總是垂直的。
②凱恩斯主義則假設工資剛性,并且勞動力市場存在摩擦,充分就業和達到潛在產量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工資和名義工資的變化會帶來勞動供給的變化,所以總供給曲線不會在充分就業保持垂直,而是應該保持水平或者至少保持正斜率。
(3)利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凱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財政擴張效應
①在凱恩斯極端情形下(如圖5-14(a)),擴張的財政政策只是提高產量和就業,對價格不產生任何影響。即使在總供給曲線向上傾斜的情況下,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也會導致產出的增加,當然政策效果沒有極端的凱恩斯主義條件下明顯。
②在古典情形下(如圖5-14(b)),擴張的財政政策只是提高價格,而實際產量(產量、就業)不會發生變化。
圖5-14 利用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分析凱恩斯情形和古典情形下的財政擴張效應
5.根據總需求和總供給模型,試分析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一國宏觀經濟的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博)
答:石油價格上漲可以視為是一種總供給沖擊。總供給沖擊是指一國生產活動所需某項或某幾項重要投入品的成本迅速上升而引起總供給曲線上移,由此拉動一般物價水平上升,進而導致通貨膨脹和均衡產出水平下降的現象。
圖5-15 石油價格的上漲對一國宏觀經濟的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如圖5-15所示,短期總供給曲線SAS由于供給的沖擊(石油價格上漲)而向左移動,由SAS1移到SAS2,AD線不變,則均衡點由E1移至E2,價格由P1上升至P2,國民收入從Y1下降至Y2。從圖5-15可以看出,由于實際國民收入Y2小于潛在國民收入Y*,經濟處于蕭條停滯狀態,但是物價水平卻處于較高的水平,或高于原來的價格水平P1,經濟出現了通貨膨脹和經濟蕭條共生的現象,即“滯脹”現象。
在長期中,一切價格都能夠自由地漲落,工人的實際工資回復到原來的均衡工資水平,經濟重新回復到充分就業狀態,因而總供給曲線為垂直線。因此,如圖5-15所示,一般情況下,石油價格沖擊在長期中只會使價格上漲,對產出沒有多大影響,產出仍然恢復到充分就業產出水平。
-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6小時高清視頻】
-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830教育管理學(一)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傳播學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下冊)》(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7小時高清視頻】
- 張尚學《貨幣銀行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916公共管理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任保平《宏觀經濟學》課后習題詳解
- 侯欣一《中國法律思想史》(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李良榮《西方新聞事業概論》(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考研政治理論復習導本
- 全國名校出版碩士《441出版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含武大、中傳等)
- 張德《組織行為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347心理學專業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