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中世紀美術

一、中世紀藝術

“中世紀”這個詞最早是由16世紀的一些意大利學者提出來的,指古羅馬以后至文藝復興以前這段歷史時期。

1.中世紀藝術的特點

(1)由于破壞了希臘、羅馬古代文化的傳統,中世紀的藝術起點很低,在開始時發展速度很慢。

(2)中世紀藝術帶有濃烈的宗教色彩。

(3)各地區、國家的民族藝術開始萌芽和發展,由于十字軍的東侵,東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加強了交流和相互影響。

(4)中世紀后期在建筑藝術方面的貢獻非常突出。

2.中世紀美術的分期

中世紀美術分為早期基督教美術、拜占庭美術、羅馬式美術、哥特式美術。

3.中世紀藝術的評價

評價中世紀的藝術,既反對一概否定,也反對過高評價的觀點。應當把中世紀藝術看做是偉大的過渡,它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既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代文化,又為文藝復興的到來做了準備。

二、早期基督教美術(2世紀~5世紀)

1.繪畫和雕刻

(1)繪畫

早期藝術品大都帶有象征意義,以隱喻的手法來表現宗教內容。

早期畫中的人像十分草率,人物比例不準確,色彩單調,用筆潦草。

早期作品在形式上接受了古典藝術的影響。

(2)雕刻

從事藝術的工匠增多,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技巧,出現一些優秀作品。

代表作是圓雕《牧羊人》,可看出當時基督教的藝術少有禁欲主義色彩,人物情態歡樂、明快,富有一定的生活意趣。

2.建筑

(1)由于基督教公開化和建筑教堂的需要,建筑藝術開始得到新的發展。

(2)早期教堂比較簡單,主要利用和改造古羅馬的會堂建筑,以應急需,大多建筑在人口比較集中的羅馬、拉文納等地。會堂建筑是長方形巴西利卡式的,大多是木結構,內有列柱,注重室內的布置與裝飾。

(3)比較著名的教堂有羅馬的圣瑪利亞·麥喬累教堂、圣康士坦察教堂和圣普鄧齊安諾教堂等。

三、拜占庭美術(5世紀~15世紀)

拜占庭帝國的美術是中世紀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明顯的特色,較多保存了古羅馬文化藝術的傳統,與東方美術交流密切,宣揚宗教思想,為帝國的王權服務。

1.建筑

(1)圣索菲亞大教堂

它既是宗教性建筑物,還是查士丁尼大帝王權的象征,體現出政教合一的思想。

它最初是巴西利卡式教堂,之后被重新建造,建筑師是安泰米司和依索道羅斯。

整個建筑規模宏大,結構緊密,構思巧妙。

(2)其他著名的建筑

意大利拉韋納圣阿波利納雷教堂(兩個)。

圣維塔萊教堂,外形是八角形,造型輕巧,結構奇特。

2.鑲嵌壁畫

鑲嵌壁畫是拜占庭藝術中的奇葩。

(1)特點

人物稍有變形,比例拉長,頭部較小,眼睛里常流露出一種莫測的神情。

(2)代表作

《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

作品主旨在于歌頌帝王,是最早的宮廷藝術作品之一。畫上的人物是平面的,輪廓線粗放、明快,富有裝飾趣味(如圖6-1所示)。

圖6-1 查士丁尼大帝及其隨從

《西奧多拉皇后與侍從》

人物呈一字形排開,但有層次性。整個畫面閃爍著奇異的色彩,呈現出珠寶般的光芒。

(3)圣像畫

流行于11至12世紀的拜占庭木板圣像畫大都采用“丹培拉”技法,用雞蛋清調顏色進行繪畫,效果光潔、透明。

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符拉基米爾圣母像》和《十二門徒像》等。

四、羅馬式美術(10世紀~12世紀)

公元10世紀起,西歐封建社會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農業、手工業、商業的興旺,為文學藝術的逐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中世紀藝術才真正開始邁進了繁榮階段。11世紀到12世紀是羅馬式藝術的流行時期,羅馬式的藝術風格遵循古代羅馬藝術原則。

1.建筑

(1)羅馬式建筑特點

羅馬式建筑廣泛使用拱券結構,并采用石頭作建筑的主要材料,風格表現出端莊、穩定的特色。

外部粗糙、笨重,有很厚的墻,猶如城堡;內部由于窗戶小、采光少,顯得昏暗,裝飾簡單,幾乎看不到拜占庭式的鑲嵌畫。

羅馬式建筑,無論是創作思想、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手法都不同于古代,而是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主要是為了擴大教堂的容量以及因建筑后邊安放圣物,便于前來禮拜的群眾從兩翼自由出入。

(2)代表建筑物

比薩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是11世紀~12世紀意大利羅馬式建筑古典味的重要遺跡。還有意大利的圣安布羅喬教堂、圣·吉諾教堂、圣·米尼亞多教堂;法國的圣母教堂、歐坦大教堂、三位一體教堂、圣弗隆教堂;德國的時派耶爾教堂、沃爾姆斯教堂等。

2.雕刻

(1)概述

羅馬式的雕刻水平不高,常作為建筑的附屬物。人體拉長、變形,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有的作品仍存在現實主義的因素。

(2)著名作品

雕刻于法國歐坦大教堂的拱角板上的《最后審判》,是典型的中世紀教堂雕刻,是公元12世紀教會勢力到處橫行時代的作品。

雕刻在比埃爾教堂正門的柱子上的不少圣徒肖像,是公元12世紀的作品。

雕刻在意大利費拉拉大教堂的浮雕《九月》,可以看到農民收摘葡萄的情景,不僅人物生動,而且葡萄和采摘用的籃筐也雕刻得精細入微。

比薩大教堂里十分生動的浮雕,如《逃亡埃及》,構圖簡練明確,人物很有生活氣息。

巴爾曼教堂的柱頭上刻著的帶有諷刺意味的場面,是在羅馬式的雕刻中極個別的表現反教會思想的作品。

五、哥特式美術(12世紀~15世紀)

哥特式美術是中世紀藝術的高峰,流行于13世紀到14世紀,最早產生于法國。

1.哥特式藝術的特點

(1)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2)建筑比羅馬式建筑輕巧得多,普遍使用矢狀拱券,強調直線上升,內部少墻壁,而窗戶很多,窗上鑲有彩色的玻璃畫,內壁廣泛使用雕塑。

(3)在建筑和雕塑方面成就很大,代表著封建社會繁榮時期的藝術及藝術工匠的創作水平。在工程技術、結構力學和新材料應用諸方面都有突破和新的貢獻。

2.建筑

(1)法國哥特式建筑

法國是哥特式建筑的發源地,最有代表性的有巴黎圣母院、沙特爾教堂、蘭斯教堂、亞眠教堂、魯昂教堂、斯特拉斯堡教堂等。

巴黎圣母院

它是一座用石頭建造的較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門、窗和塔樓到處可見尖的形狀,屬于哥特式的標志。

沙特爾教堂

它是一座典型而美麗的哥特式教堂,1194年始建于法國,垂直的柱子和矢狀拱券一束束地拔地而起,向高處發展,塔尖直指云霄(如圖6-2所示)。

圖6-2 沙特爾教堂

(2)德國哥特式建筑

在風格上與法國相近,最有代表性的有科隆大教堂、瑙姆堡教堂、班貝克教堂、美因茨教堂。從科隆大教堂直到19世紀才最后完工可以看出哥特式建筑所花時間很長,建造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難度很大。

(3)意大利哥特式建筑

由于意大利有根深蒂固的古希臘、羅馬的傳統,因此意大利哥特式建筑并不典型。代表性建筑是米蘭大教堂,教堂內部十分開闊,外觀十分壯麗,塔尖還裝飾有雕像。

3.雕刻

(1)哥特式雕塑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特色

前期

哥特式前期的雕塑與羅馬式一樣,和建筑結合在一起,缺乏動態,形象呆板。

中期以后

由于行會的發展,哥特式雕塑藝術逐漸從僧侶手中轉到城市藝匠手里,使得雕塑帶有更加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世俗情趣。

中、后期

哥特式雕塑逐漸離開建筑而獨立,人體變得飽滿、活潑,人物塑像表現得有內心感情。

(2)法國的哥特式雕像

沙特爾教堂

a.法國沙特爾教堂西側大門上的雕像屬于早期哥特式的作品,人像缺乏動感。

b.教堂入口處旁廊的立像特點是風格變化,人物獨立存在,面部的表情豐富。

c.教堂里的祭壇雕像活潑生動,說明這個時期的藝術工匠又開始更多地把目光轉向古代希臘、羅馬的傳統。

蘭斯大教堂

a.蘭斯大教堂的雕塑更加明顯地表現出藝術的解放,工匠們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來描繪宗教題材,大膽進行藝術探索。

b.教堂里的圣母瑪利亞和伊麗莎白的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人物形象很有個性特點。

c.教堂里參拜基督的巡禮者圓雕,制作精妙,其形象刻畫十分生動,有可能是照著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模特兒雕刻而成的。

(3)德國的哥特式雕像

德國的哥特式雕像很有特色,人物不加美化,更具有個性的特色。

瑙姆堡教堂

國王埃克哈特和王后烏塔的雕像十分生動,國王顯露出英武之氣,而王后呈現出嫵媚柔和的樣子,顯示肖像性的雕像在中世紀已出現。

班姆別爾克教堂

a.《騎士》雕像,很有個性特色,面部流露出端莊、自信的表情。

b.《伊麗莎白像》《先知像》《夏娃》等都雕刻得十分精彩,感情表現細膩。

4.玻璃畫和細密畫

中世紀的哥特式的繪畫不如建筑和雕塑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是玻璃畫和細密畫。

(1)玻璃窗畫

裝飾味濃,輪廓清晰,色彩鮮明,常用藍、紅、紫一些顏色。

常出現在13世紀~14世紀的教堂里,描繪的題材大多是圣經故事和圣經里的人物。

由于光線的折射,畫變得更加晶瑩、透明。

典型作品是沙特爾和蘭斯教堂里的彩色玻璃畫,藝術價值很高。

(2)插圖

插圖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林布爾弟兄。

代表作是為貝勒公爵的祈禱書所作的插圖,畫面上描繪了中世紀的農民和貴族,也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民辛勤勞動的場面。

(3)中世紀的美術家大多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的原因

一是他們大多是些工匠,地位很低,當時訂貨人只對作品感興趣,至于是誰的作品他們根本不想過問。何況有不少匠人常常是到處流浪,無固定住所;二是那時也缺乏理論家,無人記述他們的創傷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库县| 平塘县| 盐津县| 全州县| 建德市| 安岳县| 洛扎县| 甘泉县| 乌拉特中旗| 白沙| 介休市| 大城县| 正镶白旗| 巴彦淖尔市| 怀仁县| 肥乡县| 高台县| 中江县| 万全县| 乌兰县| 格尔木市| 揭阳市| 巢湖市| 邢台县| 奉新县| 通河县| 眉山市| 汝阳县| 额尔古纳市| 紫阳县| 上虞市| 类乌齐县| 株洲市| 达州市| 巴青县| 南皮县| 黄山市| 佛坪县| 伊金霍洛旗| 安丘市|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