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矛盾和沖突

3.1 復習筆記

一、頻繁的批判運動

50年代,政治權力對于文學界矛盾、沖突的絕對控制、支配,和文學“一體化”的目標,使得文學界的矛盾和沖突加劇;而沖突、論爭的性質和方法,常演化為當代特有的大規模的批判運動。持續的批判運動之間也有短暫的間歇,如1952~1953年、1956~1957年等。這些時期會對文學觀念和政策有所調整,但最終仍難逃被新的運動所拆毀的命運。

1.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1950~1951)

(1)關于武訓

武訓原名武七,清末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的兒子,其“行乞興學”,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賞,清政府予以嘉獎,封為“義學正”。

(2)民國時期對于武訓的評價

北洋政府主持修撰《清史稿》,將武訓事跡以“列傳”形式編入,開正史為乞丐列傳之先例。

1933年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等人發起了紀念武訓誕辰97周年活動,期間,馮玉祥、王世杰等民國軍政文化要人紛紛為之題詞。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武訓贊許有加,希望大家效法武訓,積極從事普及教育的工作。

(3)當代對《武訓傳》的批判(1950~1951)

毛澤東認為電影《武訓傳》的公映反映了思想文化界嚴重的思想“混亂”,發動了這一批判運動。這是對作家、知識分子發出的“信號”,要求他們進行思想改造,以與國家確立的政治方向、思想立場保持一致。

對其批判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的不同闡釋的合法性,二是是否承認文學創作的“修辭”性質和作家的“虛構的權力”。

2.對蕭也牧等的創作的批評(1951)

(1)批評對象

蕭也牧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等。

(2)批評原因

批評者認為,《我們夫婦之間》“歪曲了嘲弄了工農兵”,“迎合了一群小市民的低級趣味”,它正被一些人當作旗幟,用來反對毛澤東的工農兵方向。

3.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和對胡適的批判(1954~1955)

(1)批判的主要觀點

1952年,俞平伯將他出版于1923年的著作《紅樓夢辨》加以增刪、修改,改名《紅樓夢研究》出版。李希凡、藍翎在《關于<紅樓夢簡論>及其他》等文中對俞平伯的觀點和研究方法提出批評。

李、藍的文章主要批判了俞平伯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思想方法。

表示要從作品所表現的藝術形象的真實性和深度來探討《紅樓夢》的現實主義精神。

稱曹雪芹是現實主義的大師,揭露了封建官僚地主腐朽的階級本質,揭示了它必然崩潰的歷史命運。

說明曹雪芹敢于真實反映現實生活,概括現實生活的典型規律,創造出社會悲劇性的結局。

(2)批判擴大的經過

1954年10月24日,中國作協古典文學部召開《紅樓夢》研究座談會,俞平伯也在被邀請之列。

11月8日,郭沫若以中國科學院院長的身份發表《文化學術界應開展反對資產階級思想的斗爭》的談話,刊登于《光明日報》。

陸定一表示在關于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批判告一段落后,即可有準備、有計劃地逐步展開對于胡適派思想的其他方面的批判,以確立和鞏固我國整個學術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領導地位。

(3)批判的本質

李、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斗爭觀念解釋《紅樓夢》,由此毛澤東在這兩名青年人身上看到清除資產階級思想殘余、建立社會主義理論思想的迫切性和可能性,從李、藍揭示的問題中看到胡適的陰影依然在社會主義時代潛移默化,表示“認清胡適思想的反動性,清除他的影響,是文化界當前的任務”。

4.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批判(1955)

(1)胡風的“主觀戰斗精神”

胡風的理論批評后來被他自己提升為“主觀精神論”,即批評家通常說的“主觀戰斗精神”,但在左翼文化陣線中,胡風的這個觀點被看成是反對“客觀主義真理”。

(2)胡風與《三十萬言書》

1954年,胡風上呈震驚全國的《三十萬言書》,將矛頭指向《講話》以來的文學道路。

(3)批判的本質

胡風始終將他的問題理解成幻想文藝和學理層面的問題,希望用文藝的邏輯解釋《講話》開創的文藝道路,而實際上,《講話》的核心觀點是文藝的徹底政治化。

5.文藝界的反右派運動,和對丁玲、馮雪峰“反黨集團”的批判(1957)

這一運動,連同對胡風等的斗爭,是50年代文學界最重要的事件。在此之后的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還開展了對資產階級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批判。

6.全領域范圍的批判活動(1962)

1962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從1963年開始,在哲學、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開展全面的批判運動。此批判運動是“文化大革命”的先聲。

7.批判運動的特點

(1)內容上,將文學觀念、藝術傾向、創作方法上的差別和分歧,上升到在對立的階級、政治力量沖突的層面處理。

(2)方式上,論辯和批判越來越不顧“學理”的規則,而對立面也失去為自己主張辯護的權利,且多出現對“異端”施予“鍛煉人罪,戲弄威權”的手段。

(3)大多數為毛澤東直接發起,或為他所關切和支持,是新文學(尤其是左翼文學內部)長期存在的,因歧見和派別利益而發生的沖突在“當代”的延續。

二、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

1.矛盾升級的原因

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文學界已然存在著復雜矛盾。政治意識形態和現代政治派別、政黨因素的加入,導致矛盾性質和沖突表現形態發生重要變化。

2.主要矛盾及對立雙方

(1)在政治上傾向于國民黨政權的作家和投身于中共領導的革命運動的作家的矛盾,這些作家有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場,卻都信奉文學服務政治的文學觀。

(2)在復雜環境中企圖保持“中立”或尋求“第三條道路”,維護藝術的“獨立性”的作家與上述兩類作家的矛盾。

其中,自由資產階級的文藝路線可以忽略不計(實際情況當然并非如此),左翼文藝界內部的矛盾便上升到主要的地位。

3.左翼文藝界內部重要爭論與沖突

(1)創造社、太陽社的郭沫若、成仿吾、錢杏邨、李初梨等與魯迅、茅盾關于“革命文學”問題的爭論。

(2)30年代初,在對待“第三種人”問題上,瞿秋白、周起應(周揚)與馮雪峰等的不同態度。

(3)1936年左聯內部有關“國防文學”(周揚、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魯迅、馮雪峰、胡風提出)的兩個口號的論爭。

(4)1936年,周揚和胡風關于現實主義問題的爭論。

(5)1938年毛澤東在文化問題上提出“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之后,在文化界開展的關于“民族形式”的討論。在討論中,胡風等表現了與毛澤東等有異的觀點。

(6)1942年延安文藝整風中,對周揚等的魯藝辦學方針的批評,和對王實味、丁玲、艾青、羅烽的雜文、小說的批評。

(7)40年代中后期,在重慶、香港,圍繞“主觀”等問題對胡風及其追隨者的批評。

4.50年代反右派運動結果

在50年代文藝界反右派運動告一段落時,發表了周揚署名、經毛澤東三次審閱修改的長篇總結文章:《文藝戰線上的一場大辯論》。構造了一條從20年代后期到50年代的,以左翼面目出現的資產階級文藝路線,包括“托派分子”王獨清,“第三種人”胡風、馮雪峰,延安時期的王實味、丁玲、蕭軍,以及50年代的秦兆陽、鐘惦棐等;他們作為“異己”“反對”派別,被從左翼文藝陣線中清除。

三、對規范的質疑

1.文藝界第一次對規則的質疑

(1)胡風質疑的緣起

1954年3月至7月,胡風在其追隨者的協助下,寫成近三十萬字的《關于解放以來的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意見書”或“三十萬言書”)。以中國傳統文人的“上書”方式,“轉呈”給中共中央,全面反駁林默涵、何其芳文章的批評,申明他在若干重要的文藝理論問題上的觀點,批評“解放以來”文藝工作上的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并提出他的建議。

(2)胡風質疑的高潮

1954年年底,中國文聯和作協主席團召開聯席擴大會,胡風誤以為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文藝報》和文藝界領導的批評,是他的“意見書”起了作用,在會議上做了兩次措辭激烈的長篇發言。于是,本來是對“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斗爭、檢查《文藝報》“錯誤”的會議,胡風問題成了焦點。周揚在《我們必須戰斗》這一經毛澤東審閱的發言的第三部分,把胡風的問題單獨提出,并做出“為著保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著保衛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著發展科學事業和文學藝術事業”“我們必須戰斗”的號召。

(3)胡風質疑的結局

全國報刊發表了大量的批判文章,與胡風的來往信件被作為反革命證據。胡風于5月18日被拘捕。先后被捕入獄的達幾十人。被牽連審查的達兩千多人。最后被確定為“胡風分子”的78人中,有路翎、阿垅、魯藜、牛漢、綠原等。

2.文藝界第二次對規則的質疑

(1)“雙百方針”的提出

1951年,毛澤東應梅蘭芳之請,為中國戲曲研究院的成立題詞,寫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八個字。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做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號召全黨:“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

1956年5月26日,陸定一在懷仁堂向科學界和文藝界的代表人物做了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6月13日,《人民日報》上公開發表了這篇長達一萬五千字的報告。

由此,“雙百”方針正式成為科技界、文藝界的指導思想。

(2)對規則的質疑

不滿五十年代以來的文學現狀的作家開始尋求變革,提出“寫真實”和“干預生活”的創作口號,還對以行政的、粗暴干預的方式“領導文藝工作”提出批評。

這時期,提出重要問題、影響較大的理論文章有:秦兆陽《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陳涌《為文學藝術的現實主義而斗爭的魯迅》、周勃《論社會主義時代的現實主義》、劉紹棠《我對當前文藝問題的一些意見》、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等。

(3)“大鳴大放”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引發了大鳴大放。1957年五六月之間,各種座談會如期召開,羅大岡、朱光潛等對嚴重偏向蘇聯文學的現狀表示了不滿,甚至通俗文藝家也在鳴不平。

(4)從“雙百方針”到“打擊右派”

1957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在全黨開展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整風運動,并要求非黨同志幫助共產黨整風。

整風運動隨即在全國開展,到處是各種各樣的整風會議。結果,一大批被認為“不安好心”的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乘機向黨進攻,反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形勢急轉直下,整風變成了“引蛇出洞”,變成揪出隱藏的反黨分子。

在反右派運動中,許多作家、理論批評家、文學翻譯家成為“右派分子”,他們中有:馮雪峰、丁玲、艾青、陳企霞、羅烽、白朗、秦兆陽、蕭乾、吳祖光、徐懋庸、姚雪垠等。

【名師點撥】“雙百”方針是本章的重點,在高校歷年考研真題中出現頻率較高,可結合相關真題理解記憶該知識點。

四、分歧的性質

1.左翼內部的不同“派別”

20年代末到70年代,左翼文學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派別”。

(1)以胡風、馮雪峰為代表,包括50年代的秦兆陽等;

(2)以周揚為代表的,包括當代文學界主要領導者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等;

(3)在“文革”前夕形成的,以江青、姚文元為首的派別。

從30年代到50年代前期,在左翼內部,胡風、馮雪峰(也包括丁玲)與周揚等的矛盾占有突出地位。馮雪峰、胡風等被“清洗”之后,周揚等與更具激進立場和姿態的派別的矛盾便占據主要地位。

2.周揚等與胡風、馮雪峰思想的共同點

(1)他們都把自己看做馬克思主義者,堅持的是“真正的”(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把創建、發展人民文藝(或無產階級文藝),作為自己的職責。

(2)他們都擁戴毛澤東的《講話》,都不贊同文學與政治無關(或平行)論,認為文學應該是人民革命斗爭、思想啟蒙的“武器”,中國的文學運動應是革命運動的組成部分(或“一翼”)。

(3)他們都信奉、提倡“現實主義”,對于中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文學思潮和文學創作,他們都持激烈批評的態度。

(4)他們都堅持文學“一體化”的理想,堅持建立文學的“統一規范”的必要。

3.周揚等與胡風、馮雪峰思想的不同點

(1)文學與政治、實踐(生活的和藝術的)與觀念的關系

周揚等強調理論、思想觀念的重要性,認為對作家而言,“正確的世界觀”應置于第一等的重要位置上。

胡風、馮雪峰也承認思想世界觀的重要性,但認為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具有決定意義,他們認為思想問題、世界觀問題表現在作家對現實的關系上,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

(2)對待現實主義的態度

周揚等更多接受30年代蘇聯作家協會章程對“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所做的規定,即文學要“從革命歷史發展上”來反映現實,表現革命的“遠景”,發揮它的教育作用。

胡風的“現實主義”則更多承接19世紀法、俄文學的“批判生活”的性質,以及魯迅所代表的“五四”作家的“思想啟蒙”責任。對胡風等來說,“現實主義”要體現“民族傳統”,表現民眾的生存狀況和精神狀態,即“精神奴役的創傷”。

(3)創作上主客觀的關系

周揚不斷申明毛澤東的“深入生活”的重要,并把“生活”主要理解為“工農兵”的斗爭生活。

胡風等認為文學創作是主客觀的融合,如果這種“融合”是出色的,那就一定表現了主體對客體的主動態度,因而作家的熱情、創造力絕對不是無關緊要。他強調的是作家的“主觀戰斗精神”,拒絕膚淺的頌歌,反對冷靜、“觀照”的文學。

(4)對待“當代文學”傳統的態度

在四五十年代之交,左翼作家需要面對20世紀文學的三個“歷史事件”:“五四”文學革命,產生于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毛澤東的《講話》和解放區文學。

在“五四”與《講話》的關系上,胡風、馮雪峰、秦兆陽等雖然也承認《講話》的指導意義,但并不把其出現看做轉折性事件,他們更重視“五四”的新文學傳統,并強調它與西歐和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繼承關系。

周揚等認為《講話》“是繼‘五四’之后的第二次更偉大、更深刻的文學革命”,并通過指認“五四”文學革命的性質和領導權來達到論證目的。

【名師點撥】本章“左翼文學內部矛盾的延續”和“分歧的性質”可以合并起來復習,重點記憶左翼文學內部分歧的性質,了解毛澤東對意識形態問題的高度重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西贡区| 夏津县| 雷波县| 宝鸡市| 绥阳县| 噶尔县| 连州市| 芦溪县| 铜陵市| 黔西| 建水县| 应城市| 漳浦县| 手游| 吴桥县| 钟祥市| 常德市| 天长市| 敦煌市| 南陵县| 芦溪县| 奉节县| 建平县| 洛阳市| 裕民县| 高安市| 钟祥市| 年辖:市辖区| 长汀县| 酒泉市| 崇文区| 那曲县| 时尚| 无锡市| 嵊泗县| 永仁县| 隆回县| 赣州市| 蒙阴县|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