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3字
- 2021-06-04 11:06:15
第一編 第一個十年(1917~1927年)
第1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
1.1 復習筆記
一、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1.文學革命發生的背景
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
(1)發生背景
文學革命的爆發有其歷史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來文學變革的態勢與思想資源。
①在維新運動的直接影響下出現的突破傳統的觀念和形式,以適應社會改良與變革要求的嘗試,包括:
a.新詩派,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b.詩界革命,提倡讓詩歌“適用于今,通行于俗”;
c.小說界革命,將小說的政治宣傳與思想教化功能極大提高,企求達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的目標;
d.文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籬,推廣平易暢達的“新文體”。
這些由社會變革的熱情所煽起的文學革新的嘗試,雖未結出實在的果,但其文學因時而變的信念和關注社會變革的使命感以及其向傳統文學觀念與手法挑戰的激進精神,都為后起的文學革命所直接承襲。
②晚清已經開始的白話文運動,為文學革命大力倡導白話文造成一種蓄勢。
③清末民初出現域外小說的翻譯大盛,直接刺激和啟迪了新舊時代交接中的中國作家,使他們打破封閉的思想狀態,開始參與世界文學“對話”,這勢必引起中國文學內部結構的變遷。此外,晚清域外小說輸入所造成的開放態勢,也被文學革命所承續并拓展。
近代的一系列文學變革都只能作為后來文學革命的序幕,其規模、聲勢、社會影響面及其對傳統文學所構成的挑戰力度,都遠不能與文學革命相比。
(2)直接動因
新文化運動是文學革命發生的直接動因,它為文學革命提供了動力和契機。
①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原因
a.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結束,并在大約十多年時間里,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統治比較松動、相對比較自由的一段時期。
b.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新興的社會力量的增長為其提供了物質的階級的基礎。
c.“廢科舉,興學堂”導致新式文化教育的發展,造就了一批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自主開放意識的新型的知識者群體,他們成為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主力軍。
d.現代出版業的發展,現代稿費制度的規范化,為職業作家的出現提供了經濟保證。
②性質
新文化運動的本質是企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
③評價
新文化運動以批判傳統文化為主,對西方文化徑直急取,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其造成的多種文化比較選擇的開放局面,為文學革命的發生提供了直接動力。
2.文學革命的發動過程
(1)新文化運動與《新青年》
①概述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第二卷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即以此為始。《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特色,主編陳獨秀在發刊詞《敬告青年》中鮮明地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此后,《新青年》大力倡導民主(德先生)與科學(賽先生)精神,在此陣地上集結的急進知識分子主要從以下兩方面推進思想啟蒙運動:
a.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倡導思想自由。
b.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
②反封建思想文化戰線的形成
1917年初,陳獨秀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后遷京,并從1918年1月號起改為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沈尹默、錢玄同等輪流編輯,周作人、魯迅也為該刊撰稿,實際形成了反封建的思想文化戰線。由于當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實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新舊思潮在北大講壇競爭的結果,大大促進了“新思想,新學術”的發展,新文化運動也借由北大的學術自由空氣而推波助瀾,并最終導致1919年的“五四”愛國學生運動。
(2)胡適《文學改良芻議》
①基本內容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他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著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②歷史功績
胡適的“八事”從不同角度針砭了舊文壇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并粗淺地觸及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重要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與推行白話語體文的立場。
(3)陳獨秀《文學革命論》
①基本內容
陳獨秀在1917年2月號《新青年》上發表了措辭強烈的《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革命”的征戰目標:“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②歷史功績
陳獨秀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的態度,并從啟蒙的角度抨擊舊文學與“阿諛夸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4)白話文運動的提倡與推廣過程
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后,得到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響應。
①錢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從語言文字進化的角度說明白話文取替文言文勢在必行,指斥擬古的駢文和散文為“選學妖孽,桐城謬種”,態度甚為激烈。
②劉半農發表《我之文學改良觀》,提出改革韻文、散文,使用標點符號等許多建設性意見。
③傅斯年圍繞“文言合一制定國語”提出一些設想。
④1918年4月,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以“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來概括文學革命的宗旨,意在將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結合起來,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⑤1918年12月,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文學之本,試圖將19世紀歐洲文學發展中起過重大作用的人道主義直接移用于中國新文學,使文學革命內容更加具體化。
⑥同年冬天,陳獨秀、李大釗創辦了《每周評論》雜志,同時,傅斯年、羅家倫等辦了《新潮》月刊,也都致力于提倡白話文,提倡反映現代生活的新文學,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介紹西方文藝思潮,文學革命的影響就越來越大。
3.文學革命所引發的幾場論爭
(1)林(紓)蔡(元培)之爭
①概述
林紓在晚清曾用古文翻譯過大量外國小說,影響和貢獻甚大,但他極力反對以白話文取替文言文,于是便寫了《論古文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對白話文運動大張撻伐,并攻擊北京大學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鏟倫常”,“盡反常軌,侈為不經之談”。針對林紓的攻擊言行,北大校長蔡元培在致林紓公開信中重申“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李大釗、魯迅等也發文譴責“國粹家”的歷史倒退行為。
②影響
林紓所代表的守舊派對新文學的反攻并沒有什么理論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擊和政治要挾的層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學陣線義無反顧的抗爭。
(2)與“學衡派”的論辯
“學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創刊的大型學術性雜志《學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吳宓都曾留學美國,寢饋西洋文學,多受當時帶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義的影響。“學衡派”對“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的激進行為甚為反感,他們試圖以學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較中堅持一個宗旨,即“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他們著手整理研究和維持傳統文化,對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某些偏激的弊病不無中肯的批評。
針對“學衡派”的攻擊,魯迅發表了《估學衡》,抓住一些實例以揭破此派“學貫中西”姿態下的窘迫。此外,有許多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的擁護者先后寫文迎擊,批駁“學衡派”的保守立場。
(3)與“甲寅派”的論爭
1925年,當時任北洋政府司法與教育總長的章士釗復刊了《甲寅》周刊,發表《評新文學運動》等文,試圖從邏輯學、語言學、文化史等角度論爭白話文不能取替文言文,甚至斷定“白話文學”已成強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讀經救國”。新文學陣線全力反擊,撰寫了許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批駁了“甲寅派”阻擋新思潮的本質。
4.文學革命的收獲與意義
(1)文學革命取得的實績
①白話文的全面推廣。
②外國文學思潮的廣泛涌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呈現出我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③文學理論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④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實績。
(2)文學革命的意義
文學革命是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偉大而徹底的文學革新運動,不同于歷史上包括近代產生過的文學變革或文學改良,它所帶來的是文學觀念、內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①文學觀念上,將“文以載道”等傳統的文學思想作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體系的產物加以否定,表現人生、反映時代的積極的文學思想,成為一般新文學作者的共同傾向。
②文學內容上,體現著現代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充溢著覺醒的時代精神。
③語言和形式上,用白話寫作,廣泛吸收運用外國多樣化的文學樣式、手法,創造了既與世界文學發展相聯結,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現代文學語言與文學形式。
④在文學世界化與民族化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中,實現文學的現代化,從而揭開了現代文學光輝的第一頁,把中國文學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名師點撥】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尤其需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關系、陳獨秀《文學革命論》與胡適《文學改良芻議》的具體內容和影響,同時也需要對文學革命的性質和意義有所認識和了解。
二、外國文藝思潮涌入和新文學社團蜂起
1.外國文藝思潮涌入
(1)在文學革命的醞釀過程和發動初期,發難者就直接從外國文學運動中得到過啟示。
(2)文學革命初期建設新文學的理論探討,是在外國文學思潮理論影響下展開的,而這種理論探討的開展,又促進了外國文學思潮理論的介紹傳播。
(3)文學革命的發動者們還通過作品翻譯來介紹外國文藝思潮,向閉塞的中國文壇吹進新鮮的現代氣息。
(4)在當時發生重大影響的外來思潮都有一個“中國化”的“變形”過程。
(5)許多文學作者紛紛選擇運用西方各種文學樣式和創作手法,成為新文學的第一代作家,如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冰心、宗白華等。
(6)“五四”后還從外國輸入了一些新的文學體式,如“問題劇”“問題小說”,模仿泰戈爾詩歌和日本俳句創作“小詩”,融會英國隨筆、日本俳文寫法而提倡的隨筆小品等。
【名師點撥】外國文藝思潮的涌入和影響是推動文學革命發生的重要外因,因此,需要把外來文學思潮作為研究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2.新文學社團蜂起
在眾多的新文學社團中,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也最有代表性。
(1)文學研究會(現實主義)
①成立: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②發起人: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王統照、許地山、朱希祖、蔣百里、耿濟之、瞿世英、郭紹虞、孫伏園、葉紹鈞等12人。
③刊物:以《小說月報》作為代用會刊;陸續編印了《文學旬刊》及《詩》《戲劇》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學研究會叢書”二百多種。
④宗旨: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⑤特點:注重文學的社會功利性,“為人生而藝術”。
⑥創作概況
初期創作很不成熟、不穩定,成員間的風格不同,但在如何看待文學本質及文學與生活關系問題上,多數成員比較一致:他們都以人生和社會問題為題材,特別注重對社會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詛咒,表現新舊沖突,寫法上一般傾向于19世紀俄國和歐洲的現實主義,也借鑒自然主義,重視并強調實地觀察和如實描寫。
(2)創造社(浪漫主義)
①成立:1921年6月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
②成員: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穆木天、張鳳舉、徐祖正、陶晶孫、何畏等在日本留學的學生。
③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種刊物。
④主張
創造社的文學活動以1925年“五卅”為界,分前后兩期。
a.初期: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內心的要求”,講求文學的“全”與“美”,推崇文學創作的“直覺”與“靈感”,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同時又注重文學表現“時代的使命”,對舊社會“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b.后期:提倡“表同情于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學。
⑤所受影響:歐洲啟蒙主義、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新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⑥流派特色:作品大都側重自我表現,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對現實的反抗情緒的主要形式。
⑦創作成果
a.郭沫若的《女神》、郁達夫的小說、田漢的戲劇,都充分體現了“五四”反抗、革新的時代精神,表達了覺醒的青年一代的呼聲,創造了現代文學史上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高峰。
b.創造社重點譯介過歌德、雪萊、海涅、濟慈、惠特曼、雨果、王爾德、羅曼·羅蘭、泰戈爾、波特萊爾,以至柏格森、尼采、斯賓諾莎等大家的作品,大多是浪漫主義作家,也有一些屬現代派或非理性主義、泛神論的作家、哲學家,涉及面很寬。
(3)新月社(自由主義)
①成立:1923年在北京發起。
②發起人:胡適、陳源、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大多數曾是旅英美留學生。
③新月詩派
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報》副刊上開辟的《詩鐫》作為代表性刊物,宣稱“要把創格的新詩當作一件認真事情做”。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詩,因此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他們致力于新詩藝術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詩藝術走向成熟,代表性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等。
(4)語絲社
①成立:成立于1924年11月,受到了魯迅的支持。
②成員: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劉半農、孫伏園、馮文炳、俞平伯等。
③刊物:《語絲》周刊,多發表針砭時弊的雜感小品。
④“語絲體”:是指著重社會批評與文化批評、任意而談的隨筆文體,在現代散文發展中影響甚大。
(5)莽原社與未名社
與語絲社同時開展活動,辦有《莽原》《未名》等刊物,在魯迅扶掖下產生過一些作者,主要有高長虹、尚鉞、臺靜農、李霽野、韋素園、曹靖華、韋叢蕪等,多寫反映農村現實的“鄉土小說”,并譯介許多俄國文學與十月革命后的蘇聯文學作品。
(6)淺草—沉鐘社
①成立:1922年成立淺草社,其骨干成員又于1929年秋組成沉鐘社。
②成員: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馮至、楊晦。
③刊物:《淺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中出過《文藝旬刊》;后沉鐘社辦有《沉鐘》周刊、半月刊。
④流派特色:致力于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郁的情感,富于感傷的色彩。
⑤創作成果:馮至的詩歌,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
(7)湖畔詩社
①成立: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②成員:應修人、潘漠華、馮雪峰、汪靜之。
③刊物:1922年4月出版了詩歌合集《湖畔》。
④流派特色:湖畔詩社以寫作愛情詩聞名,很能代表“五四”所喚起的一代新人的純真與熱情。
【名師點撥】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是本章的另一個重點內容,需了解二者的成立及成員組成情況,同時要重點掌握其各自的代表性刊物、作家、觀點和創作特色。此外,對這一時期的其他文學社團,如新月社、語絲社、淺草—沉鐘社等的基本情況也需做一大致了解。
三、胡適、周作人與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
1.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
最初的理論思考集中在為文學革命(包括白話文運動)尋找根據,證明其必然性與合理性,代表作有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錢玄同的《寄陳獨秀》《寄胡適之》,傅斯年的《文學革命申議》《文言合一草議》,以及陳獨秀與胡適、錢玄同等人的通信等。
2.胡適的理論建樹
(1)胡適的理論建樹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白話文學”論和“歷史的文學觀念”論,這兩者相輔相成,筑起胡適的文學思想(同時也是文學革命指導思想)的基本架構。
(2)為了強化“白話文學”與“歷史的文學觀念”論,胡適一方面重視橫的移植,即加緊評介西方的文學思潮理論,同時又在縱的繼承中找根據,這就導致了他對中國文學傳統的重估。1923年胡適創辦《國學季刊》,提出“整理國故”,并從事“白話文學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說的考證。
(3)胡適在治學方面,包括對傳統文化與文學史研究方面,主張“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他所說的“假設”,是指研究中科學的預見性,不是主觀預測,是以實驗證明作為關鍵一環的。
(4)在新文學的思想內容與方法上,胡適重視宣揚個性主義,主張采用寫實主義,提出了要以寫實的方法“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以及“詩體解放”說等理論。
3.周作人的理論建樹
(1)周作人最突出的貢獻,是以“人的文學”來概括新文學的內容,標示新文學區別于舊文學的本質特征。“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
(2)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學”的概念,實際上是“人的文學”的具體化。他所提倡的“人的文學”或“平民文學”,是以人道主義為本的“為人生的文學”,強調文學是人性的,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
(3)1920年1月周作人做了一次題為《新文學的要求》的講演,針對當時新文壇中已經出現的“人生派”與“藝術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見解。提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講到功利里邊去,以文藝為倫理的工具變成壇上的說教”。文學根本不必“為什么”,只是用“藝術的方法”,表現作者對于“人生的情思”。
(4)1923年周作人結集出版了評論集《自己的園地》,強調尊重創作個性,抒寫表達作者各自的情思,主張“人生的藝術派”,對新文學中日益膨脹的功利性是一種清醒的制約。
(5)周作人的貢獻還在于對現代散文文體的理論確認。1921年6月周作人發表題為《美文》的文章,真正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并將以抒情敘事為主的藝術性的散文視作美文,擺到了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位置,實際上也就闡明了藝術性散文的文類品格。
4.其他作家的理論建樹
魯迅主張白話文運動應當以“灌輸正當的學術文藝”并以“改良思想”為“第一事”;沈雁冰所提出的相對完整的“為人生”的文學觀;李大釗初步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解釋“什么是新文學”;郭沫若提出注重內在情感自然流露的“自我表現”說;成仿吾對實用批評的嘗試;梁實秋對“五四”文學的批評等。
【名師點撥】重點掌握胡適和周作人對新文學理論的貢獻和影響,同時需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和認識一些思想立場比較復雜的作家。
四、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
1.第一個十年的文學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
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這一階段是文學革命初期,實際上也是一個準備階段。
(2)第二階段
“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慘案,這一階段思想最解放,創作也最活躍。魯迅的《吶喊》《彷徨》、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詩作,都是在這期間寫成的。
(3)第三階段
“三·一八”慘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變,這一階段革命形勢急劇變化,許多新文學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陣營和北伐戰爭中,創作一度沉寂,但這一時期開始的對于“革命文學”的理論提倡和創作的最初試驗,都為下一時期無產階級文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2.第一個十年文學創作的時代品格
(1)理性精神的顯現
主張文學服膺于思想啟蒙,注重將文學作為改造社會人生的工具,強調以現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去指導新文學的創造,使第一個十年的現代文學具有了強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重新估定價值”的理性批判精神與由于“人的發現”“文學的發現”引起的理性探索精神,貫穿于第一個十年的幾乎所有作品中。
(2)感傷情調的流行
在新文學第一個十年,籠罩于整個文壇的空氣主要是感傷的。作家們常表現苦悶感、孤獨感、彷徨感。比如初期“問題小說”、后起的“鄉土小說”無不隱含著鄉愁。感傷成了這時期新文學的一種精神標記,映照著“五四”歷史轉折時期普遍的社會心理。這種文學上的感傷情調,可以說是現代中國民族和文學進入歷史青春期必有的感情標志和心理氣氛。
(3)個性化的追求
寫個人生活、個人情緒,成為普遍現象。這一時期的文體發展尚不成熟,但作家們的創作風格卻是千姿百態,每種風格都浸潤著作家自身的個性。
①創造社:“表現自我”成為自覺的文學追求。
②淺草社:孜孜于“向內,在挖掘自己的魂靈”。
③文學研究會:作品具有很強的主觀性。
④散文小品:一種不拘形式的文體,適合于充分表現作家個性。
(4)多樣創作方法的嘗試
新文學對時代現實的關懷及其所擔負的思想啟蒙的任務,以及19世紀歐洲特別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決定性影響,使現實主義成為“五四”時期乃至第一個十年最有實力的創作方法。但“五四”時期,現實主義并不是惟一的獨尊,它與其他思潮、方法多元并存,形成了非常活躍的創作局面。具體表現為:
①一般作家更加向往浪漫主義,各種文體創作中都充溢著強烈的主觀情緒和抒情色彩,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特征,這是一種歷史轉變時期社會心理的反映。
②一般青年作者在傾向浪漫主義的同時,還把19世紀末、20世紀初廣泛流布于歐洲的新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作為最新的先進方法來介紹、嘗試和仿效。
【名師點撥】重點理解第一個十年文學發展的三階段劃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壇發展趨向。同時,要對第一個十年文學創作的特色有所了解,在宏觀層面上對第一個十年文學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
- 錢銘怡《變態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論大綱解析配套1600題
- 周三多《管理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 河南大學806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考研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全國名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考研真題(含復試)匯編(含部分答案)
- 馮博琴《微型計算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闞建全《食品化學》(第2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245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東理工大學821管理學原理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15年法律碩士聯考考點集錦(考前沖刺版)
- 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志華《外國造園藝術》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817專業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