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字
- 2021-05-24 15:20:01
第五章 古代文化的新走向
5.1 復習筆記
本章考點:
1日本完成建立律令政治的過程
2國家佛教成立的表現
3建寺造佛運動的影響
4日本古代從口頭文學到文字文學的完成期的發展概況
5漢文學發展概況
6《萬葉集》相關知識
7日本繪畫從“唐繪”到“大和繪”的發展過程
8奈良文化時代儒學教育的興起和發展
9平安文化時代儒學教育的發展及衰微
內容索引:
一、律令政治與國家佛教文化
二、文字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三、從唐繪到大和繪
四、早期儒學教育的興衰
主要內容:
一、律令政治與國家佛教文化
1律令政治的建立
(1)大化革新后,日本曾模仿唐朝律法,先后編修《近江令》、《飛鳥凈御原令》,雖尚未形成律法,但已成為其后制定成文法的基礎。
(2)文武天皇以中國唐代文化和制度為規范,先后制定了《大寶律令》、《養老律令》,成為規定這一時代國家體制的基本法典,在制度上完成了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律令國家,統治階級由中央貴族、地方豪族和特殊的僧侶構成,其中心是皇室,被統治階級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
(3)遷都平城京(奈良)
農民不堪負擔重壓,對維持貴族特權的律令制度不滿;宮廷內部為了權力之爭也產生了矛盾和對立。
元明天皇謀求打開新局面,提倡遷都平城。710年遷都平城京,并將飛鳥文化時代京城的寺院遷移到新京,還大興建寺、造佛和經寫事業。
日本社會從氏族社會逐步過渡到封建社會,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加強了以皇室為中心的古代國家體制,實現了中央集權的律令政治,仿唐代的均田制推行了班田制度,為完成古代國家的建設奠定了基礎。日本歷史進入了奈良時代(710-794)。
2國家佛教的成立
(1)概況
在律令政治下,強化國家觀念,佛教成為律令國家的宗教,是律令體制的支柱,佛教勢力隨之介入政治。
(2)具體表現
①以“鎮護國家”作為主要教義,著重宣揚護國的經典《仁王經》、《金光明經》、《法華經》等。
②興隆佛法,其規模超越飛鳥文化時代,不再限于中央皇室貴族,而是擴及地方貴族。
③天皇壟斷“鎮護國家”的法會合法化和壟斷佛法修行權永恒化,天皇的勢力與宗教的威權結合,確立了天皇的絕對地位。
④強調佛教為“鎮護國家”服務的機能,在國家佛教之下,會間接濟度民眾。由于擔心僧侶自行傳教,興起民間佛教會帶來危險,所以采取不許僧侶在民間自主傳道的政策。律令制國家的主是天皇,興隆佛法的主也是天皇。
(3)佛教與神道的并存
在建立律令體制的同時,確立作為“皇祖神”的天照大神的地位與權威。圣武天皇興隆神祇信仰,提高神道與伊勢神宮的特殊的優越地位,促使擁護律令國家的佛教與信奉“皇祖神”的神道、表現天皇神圣的神祇的對立逐漸消失,在“加護神佛”的名號下達到國土平安和繁榮的目標。即佛教服務國家,國家保護寺院勢力。
3建寺造佛運動
(1)代表作品
①國分總寺(東大寺)
東大寺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之一。以東大寺的興建為契機,將佛寺建筑推向了高潮。不僅建筑官營寺院,而且開始興建私營佛寺,如鑒真興建的唐招提寺。
②盧舍那大佛(奈良大佛)
奈良大佛是日本最大佛像,表現技法優美,充分顯示了8世紀中葉日本由中國引進的鑄造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完成這尊大佛像,成為這個時代佛教文化興旺發達的象征,并體現出佛教是這個時代的理想文化,以及圣武天皇造佛像以祈愿安定社會、鞏固古代天皇制律令國家的目的。
(2)影響
佛教界通過這場建寺造佛運動,在政治上擴張了實力,這引起皇室和朝廷各種勢力的不同反應,更加加深了內部的矛盾與對立。同時勞民傷財,加速了律令制國家的衰落。
4民間佛教的興起
(1)國家佛教興隆之時,以行基為代表的體制外的民間佛教的一度興起。但這場民間化教活動未能獲得推行國家佛教的權力者的承認,未能擴及皇宮附近以外的地方。行基圓寂,后繼無人,民間佛教運動暫時畫上句號。
(2)權力者為解決佛教教團和“私度僧”的“自肅自戒”,一方面加強對他們的“指導”,一方面從中國唐朝引進戒律,以加強出家人的自覺戒律。鑒真等受邀赴日,廣泛傳布佛教戒律。此時佛教思想已經滲透到民間信仰中,為以后建立民間佛教打下了基礎。
5佛教藝術的興盛
這個時代,以圣武天皇為中心,佛教極盛,佛教藝術——繪畫、雕刻也較前一時代興盛。
6總結
奈良文化時代,日本加強與中國唐朝的交流,不僅為了政治外交的需要,也不僅限于吸收佛教文化,而且為了學習中國唐朝的法律制度,引進律令國家的政治理念,大量地引進儒家、法家的新思想、新文化,具有更明確地學習唐代文化的目的意識,并以更大的熱情來學習,從更廣泛的領域來汲取中國的文化,掀起了學習和引進中國文化的高潮。
二、文字文學的誕生與發展
1文字文學的誕生
(1)概況
在假名文字未創造出來以前,口頭文學與文字文學之間仍存在斷層。但自推古朝到奈良朝,經過長期的努力,創造出具有口頭詞章特色的文體,著手編纂第一部文學歷史書《古事記》,采用多種不同文體的《日本書紀》面世,以及一些地方的《風土記》,許多口頭文學通過這些文字文學得以傳于后世,迎來了日本古代從口誦的原始文學到文字文學的完成期。
(2)《古事記》《日本書紀》
①《古事記》由仕奉大嘗祭神樂女出身的稗田阿禮口述,由太安萬侶筆錄。其具有歷史性的同時,也具有文學性。
②《日本書紀》多為編年體紀事,對于一些歷史事件有詳盡的歷史性記述,但不少地方仍未完全擺脫《古事記》的虛構性或虛構與史實混在的模式。
這兩部文學歷史書,是日本文字文學的濫觴。
2漢文學的興隆
(1)背景
通過《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古典的問世,日本古代進入了民族敘事文學的時代。由此也促進了識字率的提高、文字的普及和文化的發展。日本古代文字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全面模仿漢詩文,為日本漢文學的興隆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2)《懷風藻》
漢詩集《懷風藻》問世(751年),它的序文強調了獨立存在日本的漢文章和漢文學,還第一次使用“文學”這個詞。至此漢文學的價值得到承認,并以更大的熱情把中國古典作為文學來敬重、學習和汲取。
以《懷風藻》為契機,文字文學開始從敘事文學邁向韻文文學。
3《萬葉集》
《萬葉集》的問世是飛鳥奈良時代文化鼎盛的象征。
(1)概況
《萬葉集》的歌數共4500余首。
萬葉歌的體裁多樣,包括短歌、長歌、旋頭歌、佛足石歌體、漢詩等,其中短歌居絕對多數。收集的歌人不分上下貴賤,網羅所有階層,但以上層者居多,尤以侍奉大和朝廷的大臣和地方官為眾,下層者的歌較少。歌人們大多生活在當時的日本古代文化的中心地奈良,或越中、石見和東國等地方。以男性歌人為中心力量,女性歌人雖少,也留下了不少佳作。
題材和內容廣泛,包括雜歌、相聞歌、挽歌、譬喻歌、戍邊歌、羈旅歌、東國歌等等,反映了不同階層和不同地方的情況。
(2)形成因素
萬葉歌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因素:
①創造了萬葉假名。
②受漢詩的影響。
總之,《萬葉集》的形成,首先是根植于上古大和民族歌謠生成的土壤,其次是吸收和消化中國的文化和漢詩文的精神和形式,這是萬葉歌發生的源頭,也就是和歌定型的始源。
(3)代表歌人
①柿本人麻呂
柿本人麻呂是萬葉時代的第一歌人。他直接接受上古本土歌謠的滲潤,又受到中國詩文的影響,創造了從古代歌謠向萬葉歌過渡的必要條件。
初期的柿本人麻呂尊崇本土原始神道信仰,占據其精神世界的是皇統精神和人神思想。其后他擴大了歌的素材,以自己的感動展開新的歌風——敘事,表現宏大和壯美;抒情,表現熱情和直率;敘事與抒情渾然一體,寫實與浪漫相得益彰。
柿本人麻呂還創作了反映庶民和農民生活的歌。其對庶民死者的挽歌,首創了浪漫的抒情歌風。歌人已擺脫了前期留下的上古歌謠集團性的民族抒情的制約,將抒情性和浪漫性擴大,建立在個性意識初步覺醒的基礎上,從民族的抒情走向個人的抒情。
②山上憶良
山上憶良在奈良時代初期儒佛文化深刻影響的大文化背景下,在創作中導入對人生的思考。他不像同時代歌人那樣與自然風土保持傳統的聯系,而是更多地關注人,接觸農民的生活實情,探求人生的意義。其作品脫離萬葉和歌的傳統,超越了前代或同時代歌人的思想表達方式以及和歌表現手法,在萬葉歌中是獨立的存在。
山上憶良有“人生派”或“社會歌人”之稱。
③《萬葉集》有代表性的歌人還有高市黑人、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
(4)地方歌
《萬葉集》中庶民創作的“東歌”和“戍邊歌”,統稱地方歌。
①“東歌”以相聞歌為多,屬于性愛的歌。其戀情的表現直率、大膽、明朗,以粗獷、奔放、質樸和健康為其特色。
②“戍邊歌”中很少表忠心、表現使命感的歌。大多是無名戍邊人的歌,反映戍邊人的真實生活,沒有虛飾,沒有美化,樸實無華,情真意切,是古代難得的民間文學。
4總結
這一時期,帶來了文字文學創作昌盛的機遇。
三、從唐繪到大和繪
1唐繪
(1)當日本文化處在“漢風化”時期,在繪畫方面,包括佛畫、古墳壁畫和宮廷貴族性的隔扇屏風畫等,其畫題都是基于中國漢詩和風俗,模仿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者居多。
(2)初期的屏風畫,不僅屏風的形體,而且畫題也都是中國式的,故稱之為“唐繪”。
《圣德太子像》是“唐繪”肖像畫的先河。平安時代初期,嵯峨天皇大興“唐繪”山水畫。“唐繪”中還有風俗畫,如《斗雞圖》和《玩球圖》。
(3)總之,奈良時代學習中國唐代繪畫的傳統形式,來表現日本的風物和日本人的精神風貌。這一時代的日本繪畫大都以模仿為主,無論在繪畫題材上,還是在繪畫形式上,都留下了中國繪畫的烙印,故日本繪畫史將這一部分日本畫稱為“唐繪”。
2大和繪
(1)概況
日本繪畫藝術在普及“唐繪”,吸收和消化中國繪畫藝術的同時,將日本人身邊的生活情景和日本自然風光繪畫化,繪畫的主題發生了變化。同時按照日本人主要是宮廷貴族的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自己獨自的繪畫形式,創造出能很好地反映日本人主要是宮廷貴族生活和精神的繪畫藝術。這與初期引進“唐繪”多是模仿不同,確立了自己民族的繪畫體系,稱作“大和繪”,以區別“唐繪”。
朝廷為了支持和發展“大和繪”,成立“繪所”即日本畫畫院,培養了許多有名的宮廷畫師,對于提高“大和繪”的藝術水平,促進“大和繪”的發展,在組織制度上起到了很大的保證作用。
(2)“隔扇屏風畫”和“繪卷”
“大和繪”這種日本民族繪畫的藝術形式,最早主要表現在“隔扇屏風畫”和“繪卷”藝術兩大繪畫形式上。
“隔扇屏風畫”的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四季繪”,一類是“名所繪”。日本人對四季自然美的纖細的感受性,集中反映在當時“隔扇屏風畫”的豐富藝術性上。
四、早期儒學教育的興衰
1奈良文化時代儒學教育的興起和發展
(1)奈良時代諸代天皇對儒學的造詣頗深,改變圣德太子以佛教思想為中心、以儒學為輔的德治政治思想,遵奉儒家的法治政治思想,以治國興邦。
(2)遣唐使制度中歸國的學者、詩人,帶回大量儒籍,有些人還擔任宮廷的儒學教授。這些都有利于日本儒學的振興和儒學教育的發展。
(3)調整之前設置的“大學寮”作為中央大學,在地方則設置“國學”。大學寮主要招收上層貴族子弟,其教育徹底貫徹儒教思想和規范化,為律令政治服務。官吏錄用的國家考試也主要以考儒學經典為主。國學學生以地方行政長官的子弟為對象,主要培養地方官吏。其課程內容與大學寮相近,以儒學經典為主要教材。
初期“大學寮”和地方“國學”發展狀況都不理想,儒學教育的發展遇到一定的困難。朝廷為了振興儒學教育,采取了多項措施獎勵儒學教育事業。
(4)為配合儒學教育,在大學和國學設置廟堂,舉辦祭孔活動。
(5)總之,奈良文化時代儒學教育興起和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儒學教育體系。奈良時代能編纂出《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懷風藻》、《萬葉集》等文學史書、和歌漢詩集,與這一教育體系的完成是分不開的。
2平安時代前期儒學教育的發展
(1)9世紀平安文化時代前期,為了適應國情,進行了學制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如專門增設文章道,強化漢語、漢文的熟習。
(2)大學規模擴大,地方國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3)這一時期除了“官學”——官辦的大學寮和地方國學之外,還新興了“私學”。
“官學”、“私學”并舉的教育形式興盛,日本古代儒學及儒學教育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進入了全盛期。
3儒學的衰微
儒學的全盛維持到10世紀平安時代中期,開始走向衰微。
(1)背景
①政治上,以藤原家族為代表的豪門貴族興起,以皇室外戚的地位獨攬朝政,推行“攝關政治”,削弱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律令政治面臨危機,原有的官吏教育和培養體制走向崩潰,失去了政治需要和支持的基礎。
②文化上,894年朝廷接受菅原道真的建言停止派出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中斷,逐步削弱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文化完成了從“漢風化”到“和風化”的過渡,實現了本土化。
(2)表現
①藤原氏攝政后為加強其政治勢力,取消了迄今的國家考試制度,上層貴族子弟不必上大學寮也可以直接升官晉爵。
②作為“官學”的大學寮的教學水平大大下降。
③大學寮毀于火災,此后也沒有重建,儒學教育徹底失去了立足之地。從此,日本早期的儒學及儒學教育逐漸走向衰落。
- 倪世雄《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 張日昇《咨詢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李彬《傳播學引論》(增補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試題歸類解析及知識點清單·邏輯分冊
- 張敏強《教育與心理統計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839教育管理學(二)[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守華《民間文學教程》(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946西方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管理學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 2020年金融碩士(MF)《431金融學綜合》[專業碩士]考試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視頻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