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蘭查德《宏觀經濟學》(第6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9774字
- 2021-05-24 15:29:39
第10章 增長的事實
一、概念題
1.增長(growth)
答:增長,是經濟增長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地區)物品和勞務生產總量的增加。通常以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來衡量。如果考慮到人口的增加和價格變動的情況,衡量經濟增長的較好標準是實際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在物價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當時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由價格上升造成的,必須消除掉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才能求得實際經濟增長速度。一國的經濟增長水平取決于其生產的能力或潛力。生產能力的決定因素有資本(或稱“物質資本”)、勞動(或稱“人力資本”)、自然資源和技術進步。其中技術進步和由此引起的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政治、社會、文化、管理、制度、國際環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濟發展既包括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也包括人們物質生活福利的改善,還包括環境質量的提高。在這層含義上,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的變革。一般來說,經濟發展以經濟增長為必要條件,沒有經濟增長不可能有經濟發展。但是有經濟增長不一定有經濟發展。所以,經濟發展必須是大多數人參與和分享收入及福利增加的經濟增長。
2.對數坐標(logarithmic scale)
答:對數坐標,是與線性坐標相對的概念,指縱軸坐標是取相應變量的對數值的坐標系統。相比于線性坐標,對數坐標的優點是如果使用對數坐標來畫出隨時間增長的變量圖形,通過考察斜率,可以容易地看到增長率發生的變化。原因如下:
假定一個變量隨時間增長的增長率是常數(如每年3%),那么,變量越大,從一年到下一年增量就越大。如果使用線性縱軸坐標來畫出圖形,增量將會隨時間越變越大。使用對數坐標,相同比例的增加由坐標軸上相同的垂直距離表示。也就是說,當使用線性坐標時,以不變速度增長的變量行為就被表示為一條變得越來越陡峭的曲線;但使用對數坐標時,就被表示成了一條直線,而且直線的斜率等于增長率,比如說如果變量每年增長3%,直線的斜率就是0.03。即使變量的增長率在年與年之間變化時,任一時點的斜率仍然表示了那一時點的變量增長率。兩個不同時間所代表的兩點之間直線的斜率給出了從第一個時間點到第二個時間點的平均增長率。
3.生活水平(standard of living)
答:生活水平是指一國或一地區中人們生活質量的高低。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人們吃、穿、住、用、行各個方面。一般而言,生活水平的高低不能用一個單一的指標來衡量,衡量生活水平的應該是一個指標體系。然而在現實經濟中,生活水平主要是由人均產出而不是總產出的演變決定的,因此一般就將人均產出的高低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基本標準。比較不同國家人民生活水平時,往往首先得到這些國家用本國貨幣表示的GDP,然后用當前的匯率變成用統一一個國家的貨幣表示的GDP。為了消除不同時期匯率的差異,更加客觀地了解各國生活水平的差異,往往將實際的GDP進行處理,變成購買力平價數字。
4.人均產出(output per capita)
答:人均產出是指以平均值衡量的每個人所生產或擁有的產出數量,通常等于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除以人口數量,即人均GDP。它是人均產出指標中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于生產的成果主要是供一國的全體國民消費和積累使用的,因此GDP這一總量指標的絕對規模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國生產能力的大小,也不能作為國與國之間生產能力比較的適當指標,只有以人口平均后的GDP(即人均GDP),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生產實力。
5.購買力,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答:購買力是指市場上所有商品和服務的現實購買能力,即單位貨幣在一定價格水平下的購買商品或勞務的能力,是貨幣自身價值與其購買商品價值對比的結果。購買力與貨幣價值成正相關關系。在現代信用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價格水平隨商品供求變動而漲落時,購買力與商品價格水平成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當貨幣升值或商品價格下降時,貨幣的購買力提高;反之,當貨幣貶值或商品價格上漲時,貨幣的購買力下降。紙幣作為價值的符號,如果發行量超出了貨幣必要量,則紙幣貶值,購買力也隨之下降。
購買力平價是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提出的一種傳統的,但在實際中不太成立的匯率決定理論,該理論認為貨幣的價值是由該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勞務量來體現的,而貨幣的這種購買力實際上就是商品和勞務價格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貨幣兌換比率等于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即貨幣如果在各國國內具有相等的購買力,那么這時的匯率就是均衡匯率。它強調通貨膨脹率的差異對匯率變動的影響。經濟學家常用這種方法處理過的GDP數字來比較兩國的購買力。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思想基礎是,如果一國的貨物相對便宜,那么人們就會購買該國貨幣并在那里購買商品。購買力平價成立的前提是一價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是相同的。此外,購買力平價成立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條件:①經濟的變動來自貨幣方面;②價格水平與貨幣供給量成正比;③國內相對價格結構比較穩定;④經濟中如技術、消費傾向等實際因素不變,也不對經濟結構產生實質影響。一般認為購買力平價決定長期匯率,短期匯率則受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以及各國的利率水平的影響,短期匯率由利率平價決定。
購買力平價存在兩種形式:①絕對購買力平價,即兩國貨幣的兌換比率會維持在使兩國價格水平相等的水平上;②相對購買力平價,指兩國貨幣兌換比率的變動,等于兩國價格水平變動的比率。但由于運輸成本及關稅等因素的存在,這種情況并非與實際相符。此外,匯率并非由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貿易決定,而是由外匯的供求、資本轉移以及政府的匯率政策等決定的,因而實際匯率會經常背離購買力平價,況且在許多情況下也難以對不同國家選擇一套合適的商品加以比較,并計算平衡價格。
6.伊斯特林悖論(Eaeterlin paradox)
答:伊斯特林悖論又稱伊斯特林反論、伊斯特林逆論,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在1974年的著作《經濟增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們的快樂》中提出,即:通常在一個國家內,富人報告的平均幸福和快樂水平高于窮人,但如果進行跨國比較,窮國的幸福水平與富國幾乎一樣高,其中美國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國,居第二。
伊斯特林悖論另外又稱為“幸?!杖胫i”或“幸福悖論”。現代經濟學是構建于“財富增加將導致福利或幸福增加”這樣一個核心命題之上的?!靶腋!杖胫i”或“幸福悖論”的表現為更多的財富并沒有帶來更大的幸福。
7.復利的威力(Force of compounding)
答:復利的威力是指在投資或經濟增長中,如果連本帶利重復投資或經濟在一段時間內一直維持增長,在一定時間以后,投資的收益或經濟增長將達到驚人的水平,與單利相比,復利彰顯了巨大的威力。例如日本從1950年到2009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等于3.9%,如此之高的增長率導致了日本人均實際產出翻了將近10倍。
8.趨同性(convergence)
答:趨同性是指如果兩個國家的人口增長率、儲蓄率和生產函數都相同,則這兩個國家最終將達到相同的收入水平的一種現象。新古典增長理論預言,具有相同的儲蓄率、相同的人口增長率并得到相同的技術的諸經濟出現絕對的趨同。有條件的趨同是對儲蓄率或人口增長率不同的經濟所做的預測,即根據索洛增長圖的預測,穩態收入會不同,但增長率最終會相同。
趨同可分為“絕對趨同”和“條件趨同”?!敖^對趨同”是指不論各國的其他特征如何,窮國的人均收入增長傾向于比富國更快的假說,但實證研究證明絕對趨同并不存在。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世界中條件趨同都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皸l件趨同”是指實際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對于長期或穩態值越低,則增長率越快的經濟學增長理論假說。這一性質是報酬遞減規律作用的結果;而趨同之所以是有條件的,是由于各國的穩態增長水平不同。穩態水平依賴于儲蓄率、人口增長率、生產函數的性質以及政府政策和人力資本初始存量上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導致各國經濟增長巨大的差異,當這些差異被排除時,各國經濟將趨于收斂到相同的穩態,這就是條件趨同理論,也稱作“條件收斂”。
9.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
答:馬爾薩斯陷阱是由英國人口學家在其著作《人口論》中提出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口增長是按照幾何級數增長的,而生存資料僅僅是按照算術級數增長的,多增加的人口總是要以某種方式被消滅掉,人口不能超出相應的農業發展水平。因此,任何產出的增長都促使死亡率下降,從而導致人口增長直至人均產出又回到初始水平。
10.亞洲四小龍(four tigers)
答:亞洲四小龍指20世紀60年代后經濟高速增長的四個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韓國。
亞洲四小龍都屬于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因此其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①增長速度快;②出口擴張迅速;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
亞洲四小龍經濟能夠取得飛速發展的原因有:①外部世界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茖W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臺灣從50年代后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采用貨幣貶值以鼓勵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并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臺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香港與新加坡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并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國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于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11.總量生產函數(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答:總量生產函數是指經濟社會的最大產出與總就業量、資本存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是任何增長理論的出發點。假設總產出通過兩種投入要素生產出來,資本和勞動,那么總量生產函數為:Y=F(K,N)。
Y表示總產出;K表示資本——經濟中所有機器、工廠、辦公樓和住宅之和;N表示勞動——經濟中的工人數量。函數F為總量生產函數,表示給定資本和勞動數量時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出。總量生產函數F自身依賴于技術狀態(state of technology)。具有更為先進技術的國家要比只具有簡單技術的國家在投入同樣數量的資本和勞動的情況下生產的產出更多。
12.技術狀態(state of technology)
答:技術狀態是指目前的技術水平。從狹義來講,可以把技術狀態認為是一幅藍圖,不僅規定了經濟中可以生產的產品范圍,而且也規定了用來生產這些產品的技術。廣義上的技術狀態還表現在:經濟中能夠生產多少產出同時也取決于企業運行的好壞、市場的組織和復雜程度、法律體系和執法以及政治環境等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技術狀態的提高,使單位工人的產出增加,它是增長的源泉之一。
13.規模收益不變(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答:如果經營規模增加x倍,即資本和勞動的數量都增加x倍,那么產出也同樣增加x倍,這一性質被稱為規模收益不變。用代數式表達為:(1+x)Y=F[(1+x)K,(1+x)N]。
14.資本收益遞減(decreasing returns to capital)
答:勞動投入量不變,當資本水平上升時,資本增加引起的產出增加越來越小的性質被稱為資本收益遞減。
15.勞動收益遞減(decreasing returns to labor)
答:資本投入量不變,隨著勞動水平的上升,勞動增加導致的產出增加越來越小的性質被稱為勞動收益遞減。
16.資本積累(capital accumulation)
答:資本積累是指單個資本不斷的自我滾動發展,數量增大,規模擴張,實力增強的過程。它是資本存量扣除折舊以后的凈增額。資本積累的增加既是單個資本的增加,也是社會總資本的增加,對整體社會財富而言,是一種絕對增長。投資是流量,而一個經濟的資本是存量,當投資大于全部資本存量的折舊時,資本存量就會增加,即實現了資本積累。
資本積累的結果是,一個企業的資本量擴大,一國經濟的潛在生產能力增長,或者市場上的資本數量向著最優資源配置均衡水平進行調整。
17.技術進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
答:技術進步是指生產技術(包括勞動資料、生產工藝)和組織管理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它等價于產出增長扣除勞動和資本等要素投入增長的作用之后,所有其它因素作用的總和。經濟學的計量研究往往采用索洛(Solo,Robert Merton)的“余值法”來計算技術進步的作用,即扣除生產要素(資本和勞動)投入量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之后,其剩余部分歸結為是由技術進步因素帶來的。這種計量方法將生產要素之間相互作用、規模經濟等其他因素都歸結為技術進步,由此形成了相當寬泛的技術進步概念。在“索洛剩余”中,技術進步泛指一切提高產出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的創新活動。另外,這種技術進步的實現機制是外生的,不受經濟體系內部諸變量的影響。于是,人們從研究與開發(R&D)、人力資源開發等多角度將技術進步內生化,從而形成內生增長理論。
技術進步一般分為中性技術進步和非中性技術進步:
①中性技術進步,是指技術進步既不節省資本又不節省勞動力的現象。希克斯認為,如果在資本—勞動比率不變時,資本的邊際產量與勞動力的邊際產量的比率保持不變,這種技術進步就是中性的。哈羅德則認為,如果在利潤率或利率不變時,資本—產出比率也保持不變,技術進步就是中性的。
②非中性技術進步,是指技術進步節省資本或者勞動力的現象。??怂拐J為,在資本—勞動比率不變的情況下,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相對于資本的邊際生產力而言,將提高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節省勞動力的技術進步,相對于勞動力的邊際生產力而言,將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哈羅德則認為,如果利潤率在技術進步之后保持不變,資本—產出比率隨著技術進步而降低,則技術進步是節省資本的技術進步;如果資本—產出比率隨著技術進步而提高,則技術進步是節省勞動力的技術進步。
18.儲蓄率(saving rate)
答:儲蓄率是指收入中儲蓄所占的比例。儲蓄率一方面反映儲蓄水平的高低,通過適當分組也可反映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區儲蓄發展水平,是一定時期儲蓄的客觀指標;另一方面也可作為一定時期儲蓄量的衡量標準,是制定銀行儲蓄計劃的主要依據之一。
儲蓄率取決于四個因素:利潤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工資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利潤收入者的儲蓄傾向、工資收入者的儲蓄傾向。更高的儲蓄率雖然不能永久地提高產出增長率,但是它能夠維持更高的產出水平。
儲蓄率與消費率的關系如下:儲蓄率反映一定時期內總儲蓄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而消費率反映一定時期內最終消費支出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消費率=最終消費支出額÷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或GDP、GNI);儲蓄率=儲蓄總額÷國民可支配總收入(或GDP、GNI)。當儲蓄率與消費率都以國民可支配總收入為依據計算時,儲蓄率=1-消費率,兩者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
二、計算與分析題
1.運用本章學到的知識,判斷以下陳述屬于“正確”、“錯誤”和“不確定”中的哪一種情況,并解釋。
a.根據對數坐標,每年增加5%的變量將沿著一條斜率是0.05的向上傾斜的直線移動。
b.食物價格在窮國要比在富國更高。
c.有證據表明在富有的國家,幸福隨著人均產出的上升而上升。
d.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人均產出正在趨同于美國的人均產出水平。
e.在羅馬帝國沒落后的1000年里,歐洲人均產出本質上并沒有增長,因為任何產出上的增長會導致人口成比例的增長。
f.資本積累在長期中不影響產出水平,只有技術進步才影響長期產出水平。
g.總量生產函數反應了位于等式一邊的產出與等式另一邊的勞動和資本之間的關系。
答:a.正確。使用對數坐標時,直線的斜率等于增長率,增量會隨時間越變越大,表示成向上傾斜的直線。
b.錯誤。采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富國與窮國之間人均GDP的差異時,會發現食物價格在窮國價格更低。由于窮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遠低于富國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食物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反而要遠遠高于富國的食物/收入比例,所以人們才會覺得食物價格在窮國要比富國更高。
c.不確定。早期的證據表明這是錯誤的,但是近期的證據表明這可能是正確的。
d.錯誤。盡管人均產出水平在各個國家具有趨同性。但從1960年到1992年間人均產出增長率的圖形可以看出,在過去30年中,趨同性并不是規律,相對貧窮的國家總體上來說沒有增長得更快。趨同性在非洲并不成立。
e.正確。從羅馬帝國敗落到1500年左右,歐洲的人均產出本質上沒有增加:大多數人都從事農業生產,而且技術進步很小。因為農業占產出的比例太大,運用到農業之外的發明創造對總體生產和產出的貢獻很小。盡管也有一些產出增長,但任何產出的增長都促使死亡率下降,從而導致人口增長直至人均產出又回到初始水平。
f.錯誤。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都影響產出水平。單位工人產出的增加可以來自單位工人占有資本的增加,也可以來自技術狀態的改進。
g.正確??偭可a函數表示給定資本和勞動數量時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出。
2.假設墨西哥和美國的典型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數量和支付的價格如下表所示:
a.計算美國的人均消費,用美元衡量。
b.計算墨西哥的人均消費,用比索衡量。
c.假設1美元等于10比索,計算墨西哥的人均消費,用美元衡量。
d.使用購買力平價方法和美國的價格,計算用美元衡量的墨西哥的人均消費。
e.對于使用的每一種方法,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比美國的低多少?方法的選擇是否會產生差別?
答:a.美國的人均消費為:1000×1+2000×2=5000(美元)。
b.墨西哥的人均消費為:400×5+200×20=6000(比索)。
c.若1美元=10比索,則用美元的墨西哥的人均消費為:6000/10=600(美元)。
d.使用購買力平價法和美國的價格,墨西哥的人均消費為:400×1+200×2=800(美元)。
e.用名義匯率的方法計算,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是美國的600/5000=0.12;用購買力平價方法計算,墨西哥的生活水平是美國的800/5000=0.16。
因此方法選擇不同,結果衡量的也會有差別。
3.考慮生產函數。
a.計算當K=49,N=81時的產出。
b.如果資本和勞動都增加一倍,產出會發生什么變化?
c.該生產函數是否具有規模收益不變的性質?請解釋。
d.把該生產函數寫成工人人均產出和工人占有的人均資本之間的關系。
e.令K/N=4,Y/N是多少?現在K/N增加一倍,即變成8,Y/N也增加一倍嗎?
f.單位工人的產出和單位工人占有的資本之間的關系是否也有規模收益不變的特性?
g.問題(f)的答案是否和問題(c)的一樣?為什么?
h.畫出單位工人的產出和單位工人占有的資本之間的關系。它是否具有與教材圖10-4所示關系相同的一般形狀?請解釋。
答:a.當K=49,N=81時:
b.資本和勞動都增加一倍:
則產出增加1倍。
c.符合規模收益不變的情況,因為資本和勞動的數量都增加一倍,產出也增加一倍。
d.將兩邊同時除以N得到:單位工人產出
。
e.當K/N=4時,。當K/N=8時,
。單位工人產出的增加小于1倍。
f.單位工人的產出和單位工人占有的資本之間不是規模收益不變,而是規模收益遞減。
g.不一樣。(c)考察的是當勞動力和資本同時變化時,產出也同比例變化,屬于長期范疇。(f)考察的是只增加人均資本時,人均產出如何變化,人均產出和勞動力不是同比例增加,繼續增加單位工人占有的資本會使單位工人產出的增長速度下降,屬于短期范疇。
h.單位工人的產出和單位工人占有的資本之間的關系:,如圖10-1所示。
圖10-1 單位工人產出與單位工人占有資本的關系
單位工人的產出隨單位工人占有資本的增加而增加,但隨著單位工人占有資本的增多,單位工人的產出增長速度變慢。與教材中圖10-4所示關系的一般形狀相同。
4.資本和產出的增長率
考慮3中給出的生產函數,假設N為常數,等于1。注意:如果Z=Xa,則gz≈agx,gz和gx分別為Z和X的增長率。
a.對于給定增長的近似值,導出產出增長率與資本增長率之間的關系。
b.如果想要得到2%的年產出增長率,則要求資本增長率為多少?
c.在(b)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對產出的比率會如何變化?
d.在這種經濟中,可能永遠維持2%的產出增長嗎?為什么?
答:a.若N=1,則原來的生產函數就成為
兩邊同時取對數可得:
因為對數形式可以表示增長率,則有?Y/Y=0.5?K/K。也就是說產出的增長率等于資本增長率的一半。
b.由a中的結果可知,要想使年產出增長率為2%,則要求資本增長率為4%。
c.資本對產出的比率為K/Y,由于產出的增加比資本慢,因此這一比值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
d.在這種經濟中,不可能永遠維持2%的年增長率。
這是因為,資本的增長快于產出,為了資本的凈積累,則要求儲蓄以同樣的速度增加,而儲蓄的增加不可能超過產出,即儲蓄率必定小于1。在這種經濟中,之所以資本的增加快于產出,就是因為資本收益遞減。
5.在1950~1973年間,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增長率都比美國高出至少兩個百分點。但那段時間內的最為重要的技術進步都發生在美國,為什么會這樣呢?
答:1950年到1973年間,最為重要的技術進步都發生在美國,但是其他國家都可以通過引進美國的先進科技來縮小他們與美國之間的技術差距,因而有著高的增長速度。
其次,二戰后日本和德國的資本毀壞,人均資本的下降使經濟偏離了穩態,在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和德國的經濟各自向其穩態收斂,因此他們的增長率很高。
6.自1950年以來日本和美國之間的趨同性
訪問包含了佩恩世界表的網站(pwt.eon.upenn.edu.),收集美國和日本自1951年到最新數據年份下的人均GDP年度增長率數據。另外再收集1973年美國與日本的實際人均GDP數據。
a.分別計算三個時期內美國和日本的人均GDP年度增長率的平均值:1951~1973年,1974年至今,1991年至今。在這三個時期里,日本的實際人均產出水平是否向美國趨同了,并解釋原因。
b.假設自1973年以來的每一年,日本和美國均持續以其在1951~1973年的年均增長率增長。那么今天(即在佩恩表上的可獲得的最新年份)日本和美國的實際人均GDP會怎樣變化?
答:a.在早期,日本的實際人均產出水平向美國趨同,但在近期并不趨同。
b.如果日本和美國均維持在1951~1973的年均增長率,日本的實際人均GDP將在幾年前超越美國。但是實際上,2009美國的實際人均GDP為$41102,日本的實際人均GDP為$31958,美國的實際人均GDP顯著高于日本。
7.兩組國家的趨同性
訪問包含了佩恩世界表的網站(pwt.eon.upenn.edu.),收集美國、法國、阿根廷、意大利、委內瑞拉、乍得、馬達加斯加這幾個國家自1951年到最新數據年份下的年度人均GDP增長率數據。
a.計算每個國家各年度的實際GDP與當年的美國GDP的比率(顯然,美國的該比率將在所有年份都等于1)。
b.在同一幅圖中用所有的年份數據畫出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的圖形。所畫圖形是否支持法國、阿根廷、意大利等國家存在向美國趨同的觀點?
c.將阿根廷、委內瑞拉、乍得、馬達加斯加的比率數據畫在同一個圖上。所畫圖形是否支持這些國家有向美國趨同的觀點?
答:a.略。
b.圖略。直到最近20年,法國、比利時和意大利顯著向美國趨同。
c.圖略。阿根廷、委內瑞拉、乍得和馬達加斯加并不向美國趨同。事實上,它們相對美國緩慢增長。
8.增長的成功與失敗
訪問包含佩恩世界表的網站,收集1970年所有可獲得國家實際人均GDP的數據,再收集最近一年,也就是佩恩世界表上可獲得最新年份的前一年數據。(若你選擇了最新年份的數據,佩恩表上可能沒有某些國家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數據)。
a.把這些國家根據1970年的人均GDP數據進行排序,列出前十個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有什么異常?
b.把最近一年的數據按(a)所述的方法處理,前十名的組成與1970年相比有變化嗎?
c.把最近一年前十名的國家按照他們1970年的數據重新排列,哪些國家自從1970年以來人均GDP上升的比例最高?
d.把你收集到的所有最近一年的國家數據按照(c)的方法排列,可以看出哪個國家自從1970年以來人均GDP上升的比例最高?哪個國家上升比例最低?哪一部分的國家自從1970年以來有負的增長?
e.在網上簡要地搜索一下(c)中人均GDP上升最多的國家和(d)中人均GDP上升最少的國家,你能查出這些國家經濟上的成功或沒有成功的一些原因嗎?
答:a.
b.
與1970年相比確實有一些變化,除了文萊,盧森堡,百慕大,美國仍在前10內,其它的幾個國家均不在前10名了。
c.澳門人均GDP增長率最高。澳門位于中國南部,擁有大規模的博彩業,所有這些是從1970年以來發生的。
d.樣本中包含1970年數據和2008年數據的國家共有160個。其中19個國家在這段時期內有負增長。
e.答案取決于你所查的國家。通常內戰和外戰是最常見的原因。例如索馬里,過去十年內為戰爭所困擾,GDP很低,另一個例子是津巴布韋,它的問題是惡性通貨膨脹和易變的政府政策,其GDP也很低。
- 西南大學820古代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西醫)病理學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西南大學628現代漢語(含語言學概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陳振明《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習題歸類精編
- 2016年考研政治速背15天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44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史》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天津外國語大學日語學院705(基礎日語+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冒從虎《歐洲哲學通史(上卷)》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計算機網絡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馬君潞《國際金融》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805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國樞《刑事訴訟法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