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課后習題及詳解

1.什么是青銅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有哪些品種?

答:(1)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稱青銅。

(2)三代青銅器的種類很多,其形制名稱多為今人所不熟悉。依其用途,大體可分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類。

2.試述夏商周青銅器藝術風格的發展與演變。

答:(1)夏代青銅器還處于初期階段,種類不多,造型稚拙,體態較薄,裝飾花紋也很少。

(2)商代青銅器品種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諸多品種。以鑄鼎最為突出,鼎有方圓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莊重威嚴,具有非凡的氣勢。裝飾紋樣圖案多獸面紋、夔龍紋等動物紋樣及云雷紋。商代青銅器有前后兩個發展階段,前期青銅器胎壁薄,造型規整,花紋鑄造較淺,且無底紋,風格簡潔疏朗,以河南鄭州二里岡和杜嶺、湖北黃陂盤龍城出土的為代表。后期青銅器形制凝重,裝飾趨向繁縟華美,浮雕的主體紋飾下布滿繁密的底紋,具有威嚴、獰厲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陽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寧鄉、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為代表。

(3)周代青銅器器型進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傾垂的特點。紋飾流行饕餮紋、夔紋、不分尾鳥紋、蠶紋、乳釘紋等。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獸首作裝飾,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龍等紋樣逐漸轉化為環帶紋、竊曲紋。銘文開始逐漸增多。從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顯減少,組合性的鼎與簋多見。鼎的柱足演變為蹄足,鼎腹呈長方扁形;簋多鼓腹有蓋。盤、匜、壺等新器種出現。造型風格趨向典雅和簡樸。

3.列出商周青銅器常見的紋飾并分析其裝飾意匠。

答:(1)商周青銅器紋飾

商朝前期獸面紋主要是單層裝飾。紋飾以動物紋為主,如饕餮、夔龍等紋樣,如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商朝中后期尤其是遷殷后,開始出現雙層裝飾。獸面紋下面出現了回紋。

到了周代,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龍等紋樣逐漸轉化為環帶紋、竊曲紋等幾何紋樣。紋飾較前有很大變化,一反前一時期簡明、質樸,趨于細膩繁茂、靈巧新穎。怪異的饕餮紋因不適于裝飾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種無角小蛇互相穿插重疊,以四方連續形式展開的蟠螭紋。

(2)商周青銅器紋飾的裝飾意匠

商代以獰厲怪異的動物紋飾為主,表現了對自然的無奈、恐懼與敬畏。在青銅器上用獰厲怪異的紋飾來“辟邪免災”,增強自身的安全感。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紋,其意在于號召節儉,勸貪婪。

周代,紋飾更為復雜,反映了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政治、經濟糾結蟠繞。這一時期頻仍的戰爭,也使得人們由關注自然轉向關注人類社會及其自身命運,在青銅器紋飾上出現了以獨幅繪畫的章法表現社會、人事的內容、題材,如宴樂、攻戰、采桑等,以剪影的形式組成畫幅,生動、富麗,極具裝飾性。

4.舉例論證商周雕塑藝術的藝術特色。

答:(1)青銅雕塑

商周時期的青銅雕塑主要分為動物雕塑和人形雕塑。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動物雕塑裝飾已非常豐富,動物造型有的非常寫實,富有生活氣息,有的則經過變形和夸張,并飾有繁復的紋樣,具有強烈的裝飾趣味。如出土于湖南醴陵商代象尊,高22.8厘米、長26.5厘米,重僅2.57公斤。四足挺立,身體肥碩,長鼻高高向上卷起,十分傳神;背上有口,可以注酒,腹部中空,酒可從象鼻倒出;器身通體滿布夔龍紋、鳳紋、虎紋等奇異的紋樣,逼真的造型和華麗的裝飾非常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人物形象面目較為粗獷,濃眉大眼,線條較直,已有任人物說神情的表露。如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身高163.5厘米,頭戴華冠,身著有線刻花紋的長袍,赤足立于臺上,圈手,抱物舉在胸前,面目端莊,神態肅穆,可能是古蜀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2)石雕

上周時期,石雕數量不多,其中多數是怪獸及虎、象、牛、鶚、鴨以及龜蛙之類的動物形象,這些作品中既有寫實的,也有一些神異動物的形象。如安陽侯家莊出土的商代虎首人身石像,造型奇特,全像通高37.1厘米,特別突出雙目圓睜、豎耳露齒的虎頭刻畫,形象十分兇猛可怖,其身為人身坐姿,有云雷紋的裝飾,與宗教或祭祀有關。

(3)陶塑

夏商時期發現較少,而且水平不高。春秋戰國時期,陶塑開始批量出現。該時期的陶塑較為粗簡樸拙,有的陶塑還施有彩色,是對人物動態的初步嘗試。如出土于陜西咸陽塔爾坡戰國秦墓中的騎馬俑,共兩件,一件通高22.6厘米,另一件通高22.3厘米,均系捏塑而成,局部彩繪造型古樸。騎者頭戴立檐盔帽,穿右衽袍,挽袖,左手持韁,神情凝重。

(4)木雕

這一時期的木雕有仆侍、伎樂、庖廚等形象,但僅具大體形貌,一般多注意面部的刻畫,在立體造型的基礎上,常利用繪畫手法進行勾描涂染眉眼口唇等部位。服裝紋飾大多以彩繪表現,有的則裝以絲綢縫制的衣裙,顯得華美異常。

5.除青銅器外,商周時期的工藝美術還有哪些種類?舉例說明其成就。

答:商周時期的工藝美術,除青銅工藝外,還有玉石工藝、骨牙工藝、絲織工藝、漆器工藝和陶瓷工藝。

(1)玉石工藝

商代的玉器加工已取得很大進步,進一步掌握了鉆孔、細磨和拋光技術,當時的玉工還善于利用玉坯原形進行設計和加工,如用方柱形或圓柱形的玉坯加工成人物、臥虎、蹲坐的玉鶚等,用圓弧形的片狀玉坯加工成各種鳥獸的形象等,在適當變形和裝飾趣味中注意對象的特點或神韻的把握,已會運用“俏色”工藝。如婦好墓玉鳳,以半月形的外輪廓出色地表現鳳鳥側身回首的動態,長尾和華冠增添了鳳鳥的華美與舒展,具有活潑清新的抒情氣息。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新的技術條件和新的工藝促進了玉雕水平的提高,整個造型和裝飾更加追求華麗精致。禮玉中的璧往往在外輪和圓孔內加飾形式多樣、造型婉轉靈動的龍形透雕,成為佩玉的組合主體。此期玉佩雕刻仍然以扁平狀占大多數,但雕鏤技巧較前大有進步。如出土于洛陽金村的舞女形玉佩,雕刻一對揚袖起舞的女子形象,姿態優美,造型舒展活潑,在對稱中巧妙追求變化,又以金鏈連綴著龍形的玉璜、玉管,十分豪華精美。

(2)骨牙工藝

骨雕采用牛、馬、豬、羊骨為材料,還有鹿角、蚌殼和人骨,牙雕多采用象牙。多雕刻生活小用品和兵器等物件,骨牙雕上還裝飾有饕餮、夔和云雷紋、鳥獸或人物形象,并鑲嵌綠松石,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其中,一件為虎紋把手,兩件為夔龍紋把手,很是精美。

(3)絲織工藝

商周時期絲織品和葛麻織品的生產都具有一定規模。甲骨文中已有桑、蠶、絲、麻、帛等字,青銅器和玉器上也有蠶的形象出現。周代桑樹種植相當普遍,政府對蠶織非常重視。絲織品的種類較前有所增加,加工技術也日益提高,已有羅、帛、紗、綾、絹、綺、紈等品類,錦的織造尤為突出。絲帛染色技藝和提花技藝也達到相當水平。如江陵馬山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絲織品有繡、錦、紗、羅、絹、絳等,包括包裹尸體的衣袍和被衾多件,且質地精良,保存大體完好。

(4)漆器工藝

安陽殷墟大墓中曾發現有雕花漆木器的印痕,考古學家稱之為“花土”,可看出有獸面、龍紋、虎紋等花紋。發現于河北藁(gāo)城商代遺址的漆器殘片,木胎雖已腐爛,但仍可看出有盤、盒等形狀,紅地黑花,有的還鑲嵌有松綠石或貼以金箔,足可證實漆器制造在當時已有一定水平。

西周漆器工藝已被廣泛應用,《周禮》中有“髹(xiū)飾”“漆車”的記載。西安、洛陽等地都發現有西周的漆器。洛陽西周墓出土的漆器上還鑲有蚌泡,成為后世漆器中螺鈿技術的前身。

春秋戰國時期,因漆器有輕便、實用、光澤、美觀、色彩鮮明、防腐防潮等優點,許多青銅生活用品開始被漆器所代替,制作技術上也有飛躍發展。漆器不僅有木胎,而且還出現了薄木卷胎或外貼麻布,胎體更加輕巧。裝飾花紋也日漸豐富,有龍、鳳、鶴、虎等禽獸紋,流動的云氣紋及變化多端的幾何紋,還有車馬、狩獵、舞蹈等表現社會生活的畫面。有的漆器上還加金屬紐、耳等飾件,采用針刻,金箔貼花、金銀彩繪等裝飾手法,使與漆面的花紋和色彩互相輝映,顯得分外華貴。如信陽長臺關的一座大型楚墓一次就出土漆器300余件,有耳杯、豆、勺、箱、盒等日用品,有床、榻、幾、案等家具,有鐘架、鼓架、瑟等樂器及器架,還有車馬飾、鎮墓俑等,種類繁多,式樣新穎,制作精美。

(5)陶瓷工藝

商周時期制陶業內已有了明顯分工,陶器以灰陶為主,到了商代后期由于青銅器、白陶和原始青瓷的發展,灰陶的地位相對降低,并主要用以日常生活用器,且日益變得粗糙而簡陋。原始青瓷脫胎于陶器,燒成最早的原始青瓷是商代陶瓷工藝發展的一個偉大成就。

戰國時期原始青瓷工藝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燒造的器物有日用的鼎、罐、碗、碟、盤、杯等。器物表面光潔,僅裝飾簡樸的波紋或櫛齒紋,具有單純雅致之美。

這一時期建筑用陶也有了很大發展,考古發掘出大量的陶水管和瓦,皆用灰陶燒造,如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陶水管,出水口制成虎頭形狀。

6.舉例說明春秋戰目時期美術的新發展。

答:(1)春秋戰國時期的雕塑,其裝飾變得更活潑生動和富有生活氣息,寫實的水平顯著提高,幾乎都可以作為獨立的雕塑藝術品欣賞。如出土于陜西興平的戰國犀尊,以寫實的手法精確細致地刻畫了對象的形態和神氣,這件犀尊遍體裝飾云紋,其間鑲錯金銀絲,更顯得華美富麗。

(2)春秋戰國時期的繪畫表現的內容已極為廣泛,涉及到歷史、神話、山川神靈種種傳說,畫面形式奇麗宏偉。此外,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中開始出現了一些以人和動物為紋樣的裝飾性繪畫。表現內容涉及貴族宴會及音樂舞蹈等活動,以及描繪狩獵、采桑和激烈的戰爭場面。如出土于成都百花潭的戰國時代的宴樂攻戰紋銅壺,以鑲錯工藝的形式在器物上分層表現了采桑、射鳥、宴會賓客和水戰陸戰等多種人事活動情節,很是生動。

(3)春秋戰國時期的書法,因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上百花齊放,各諸侯國由于地理和歷史上文化傳統的差異,所以書法上各具特色,東南越國的銅器銘文中還出現了美化的鳥蟲書之類的書體。此期的書法作品除金文外,尚有竹木簡牘、帛書及石刻等。如石鼓文,現僅存270字,為大篆書體,布局勻稱齊整,字形作長方或方形,端莊凝重,筆力穩健遒勁,結體平正中求變化。從書體上考察,石鼓文與商周金文有異,但仍屬于大篆體系,同時它又開小篆之先河。

7.論述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的時代、主題和藝術特色。

答:(1)時代

兩幅畫都是戰國時期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楚墓,人物御龍帛畫出土于長沙子彈庫楚墓。

(2)主題

人物龍鳳帛畫畫的是一位穿著華美衣裙的女子,她雙手拱拜,空中有蜿蜒游動的龍和展翅飛翔的鳳,動態相當鮮明突出;人物御龍帛畫畫著一位頭戴高冠、身著長袍、腰佩寶劍的男子,正站立在一條巨龍的背上,手中執韁繩牽引,儀態端莊,眉清清秀,神情瀟灑,身軀微向后仰,頭上端有華蓋遮護,龍下面有一條游魚,龍尾上立著一只白鶴,華蓋下的穗帶和人物結系高冠的系帶都向后飄動,表現了乘龍遨游飛馳前進之疾速。

(3)兩幅帛畫的藝術特色

都具有一定的技巧水平。人物龍鳳帛畫畫法比較古樸,具有一定的裝飾風格,而人物御龍帛畫技巧上比較成熟,人物形象準確,神采生動,不僅追求外部形貌的肖似,更注重通過對外貌的描寫揭示對象內在的精神氣質。

用筆勁挺優美流暢,隨物象的形體、質地和運動而有粗細、剛柔的變化,已在注意發揮線描的表現力。

構圖上也體現了一定的藝術意匠,設色用平涂法而略作渲染,在造型及用筆技巧上都已脫離稚拙期而進入了新的階段。

8.什么是甲骨文、金文?它們在書法藝術上有什么特色?

答:(1)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當時奴隸主貴族崇信鬼神,遇有大事必先求助于祖先和上帝,在龜甲和獸骨上鉆出圓孔,用火燒烤,視其裂紋以卜吉兇禍福,而把占卜的卜辭和事件刻在甲骨上,故名甲骨文。

甲骨文中象形字占相當比重,也有指事、形聲、會意、假借等字,漢字的基本構造法則基本具備。由于甲骨文是用刀鐫刻的,所以筆畫以直線為多,也有微帶曲筆的,字形多作長方,結構變化多姿,布局錯落有致。不同時期甲骨文有不同的風格,有的壯偉宏放,有的工整秀麗,有的勁峭整飭,有的纖細謹密,有的頹放簡率,展示出早期書法的發展和成就。

(2)金文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流行于商周時期。因為青銅器以鐘、鼎為主,故也叫鐘鼎文。

商代一些金文是用陶范鑄上去的,布局疏朗,有的氣勢雄健,結體開張,有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如司母戊鼎上的銘文即如此。周代前期書體仍可見甲骨文的痕跡,后來著力追求字體的莊重典雅以及排列布局的整齊美觀。

9.對下列作品及術語作簡要回答。

(1)司母戊方鼎

答:出土于河南安陽侯家莊,為商代后期王室所鑄的祭器,高133厘米,寬78厘米,重875公斤,鼎由耳、身、足分別鑄成后再合鑄成整體的,是最高統治者政權與神權合一的象征,是現已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2)四羊方尊

答:出土于湖南寧鄉,高58.3厘米,重34.5公斤,器口張開,口沿下飾以開放的蕉葉紋,器身遍布云紋、夔龍紋和獸面紋,四角以立雕形式各鑄出一羊,羊頭犄角卷曲,神態安詳,四腳挺立,支持著尊體,將動物形象與器形巧妙結合起來。

(3)三星堆青銅人像

答:出土于四川三星堆遺址,是殷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古蜀國所作,身高163.5厘米,下有76.8厘米高的方形臺座,加在一起通高260厘米。頭戴華冠,身著有線刻花紋的長袍,赤足立于臺上,圈手,抱物舉在胸前,面目端莊,神態肅穆,可能是古蜀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4)毛公鼎

答:是西周后期青銅器中的代表性器物,清道光末年陜西岐山出土。該鼎口沿方折,雙耳稍向外侈,口沿下裝飾一條簡單的重環紋,圓腹,三足作獸蹄形,全鼎樸實無華,形成優雅樸素的藝術效果。鼎內的長篇銘文記王室對毛公的冊命,不僅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而且也是書法藝術的重要遺存。

(5)立鶴方壺

答:春秋中期所鑄,河南新鄭出土,一對,高118厘米。器上遍飾卷曲纏結的龍紋,兩側有龍形雙耳,四角裝飾有獸形,圈足下有兩個回頭的怪獸承托,壺頂四周裝飾盛開的雙層蓮瓣,壺蓋上立有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形象生動,氣字軒昂,自由舒展,使莊重的銅壺添加了昂揚活潑的情調。

(6)宴樂攻戰紋銅壺

答:出土于成都百花潭,是戰國時代青銅器物,是古人乘酒漿或糧食的器皿。蓋飾卷云紋、圓圈紋及獸紋,三鴨形鈕鼎立。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多彩的圖像。壺身以凸起的箍狀帶紋飾分為四層。從上至下第一層的左邊為習射、廚房操作圖像,右邊為采桑歌舞圖像。第二層場面宏大,左邊為宴樂武舞圖像,右邊為弋射圖像。第三層為水陸攻戰圖像。左邊為步戰仰攻,右邊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狩獵圖像及飾雙獸相背組成的桃形圖案一周。圈足上飾菱形紋和四瓣紋。以鑲錯工藝的形式在器物上分層表現了采桑、射鳥、宴會賓客和水戰陸戰等多種人事活動情節。

(7)石鼓文

答: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于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在上面以類似《詩經》大小雅的四言韻文記述國君畋獵等活動,全文應為654字,現僅存270字,大篆書體,布局勻稱齊整,字形作長方或方形,端莊凝重,筆力穩健遒勁,結體平正中求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南溪县| 庄河市| 阜新市| 赤壁市| 永年县| 吴堡县| 高唐县| 改则县| 华安县| 确山县| 沛县| 葫芦岛市| 岳阳市| 开江县| 堆龙德庆县| 治多县| 荣昌县| 建宁县| 营口市| 阿克| 濮阳县| 安宁市| 周口市| 凤山县| 攀枝花市| 武冈市| 宝鸡市| 武宣县| 石景山区| 威信县| 石柱| 天峨县| 庆阳市| 镇康县| 大荔县| 嘉峪关市| 金山区| 比如县| 阿尔山市|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