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法的特征與本質

一、單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正確的是(  )。[2016年真題]

A.君主制定的法律不能調整經濟關系

B.除經濟因素外,立法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C.政治的立法和市民的立法具有完全相同的目的

D.國家的立法在本質上決定于社會客觀經濟條件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D

【解析】AD兩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律屬于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法律,法律服務于經濟,法律對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提供引導、促進和保障。立法決定于社會客觀經濟條件,同時能夠調整經濟關系。B項,法的制定是指法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法律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眾多因素的影響。C項,政治的立法是為了維護階級統治,市民的立法是為市民維護權益提供途徑,二者的立法目的不同。

2.下列選項中,屬于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是(  )。[2010年真題]

A.市公安機關簽發的拘留證

B.縣民政部門核發的結婚證

C.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書

D.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農村公路管理條例》

【答案】D

【解析】規范性法律文件是指有相應立法權限的國家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文件。規范性法律文件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等。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農村公路管理條例》是地方性法規,屬于規范性法律文件。ABC三項,均屬于非規范性法律文件。

3.下列法學家中,把法律比作語言和風俗,主張法是民族精神之體現的是(  )。[2011年真題]

A.格勞秀斯

B.黑格爾

C.薩維尼

D.奧斯丁

【答案】C

【解析】德國歷史法學派創立人卡爾·馮·薩維尼在其《論當代在立法和法理學方面的使命》中指出,自古以來,法就像語言、風俗、政治一樣,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識的體現。法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隨著民族的加強而加強,最后隨著民族個性的消亡而消亡。

4.在法的本質問題上,下列表述中能夠成立的是(  )。[2008年真題]

A.霍布斯主張神意論

B.格勞秀斯堅持理性論

C.盧梭強調社會控制論

D.龐德提出民族精神論

【答案】B

【解析】在法的本質問題上,荷蘭國際法學的鼻祖格勞秀斯主張理性論,即將法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理性和本性。霍布斯是規范論的代表人物;盧梭是理性論和公意論的代表人物;龐德是社會控制論的代表性人物。

5.在法的概念問題上,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主要觀點是(  )。[2010年真題]

A.法是階級社會的產物

B.法是民族精神的產物

C.法是人類理性和本性的體現

D.法是自由意志的外在表現形式

【答案】C

【解析】17~18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一些學者將法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理性和本性,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勞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德國的普芬道夫,法國的孟德斯鳩、盧梭等。A項,屬于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觀點;B項,屬于歷史法學派的觀點;D項,屬于自由意志論的觀點。

6.首次將“法”界定為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工具的學者是(  )。[2013年真題]

A.亨利·梅因

B.馬克斯·韋伯

C.卡爾·馬克思

D.羅斯科·龐德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D

【解析】法的本質是相對于法的現象的一個范疇。在歷史上,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和法學家們曾對法的本質問題進行過認真的思考,主要流派與代表如下:神意論。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羅馬帝國后期的圣·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理性論。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塞羅、格老秀斯、斯賓諾莎、霍布斯、洛克、普芬道夫和孟德斯鳩、盧梭。命令說。主要代表人物是約翰·奧斯丁。民族精神論。主要代表人物是卡爾·馮·薩維尼。社會控制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羅斯科·龐德。盧梭的“公意論”、黑格爾的“自由意志論”、羅爾斯的“正義論”等。

7.下列關于法的本質的表述,正確的是(  )。[2012年真題]

A.荷蘭思想家格勞秀斯認為法是神意的體現

B.羅馬思想家奧古斯丁認為法是主權者的命令

C.德國法學家薩維尼認為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

D.中世紀思想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法是理性的體現

【答案】C

【解析】格勞秀斯是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法學派恪守天賦人權的觀念,而非神賜人權。奧古斯丁是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法學思想秉承了神意的主張,而不是主權者的命令。托馬斯·阿奎那也是中世紀的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其法學思想深受其神學思維的影響,而非認為法是人的理性的體現。

8.關于法的本質,下列學者中主張“理性論”的是(  )。[2007年真題]

A.奧古斯丁

B.格勞秀斯

C.薩維尼

D.龐德

【答案】B

【解析】荷蘭國際法學的鼻祖格勞秀斯將法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理性和本性,該學說被稱為“理性論”。奧古斯丁關于法的本質的學說是神意論。薩維尼關于法的本質的學說是民族精神論。龐德關于法的本質的學說是社會控制論。

9.下列選項中,屬于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2012年真題]

A.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具有人民性

B.法是由社會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強制性

C.法是由原始社會習慣演變而來的,具有習慣性

D.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

【答案】D

【解析】A項,法是由作為人民代表的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因而具有人民性。B項,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而非由社會強制力保證實施。C項,法的習慣性不僅僅來源于原始社會的習慣,還包括人類所經歷的各種形態的社會。D項,作為規范的法,其基本內容為權利和義務,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支撐了作為行為規范的法的基本功能。

10.法律規定了人們的一般行為模式,從而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一個模型、標準或方向。法律的這一特性是指(  )。[2009年真題]

A.法律的規范性

B.法律的普遍性

C.法律的確定性

D.法律的統一性

【答案】A

【解析】法律的規范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規定人們行為模式、指導人們行為的性質。表現在法律規定了人們的一般行為模式,從而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一個模型、標準或方向。

11.下列選項中,屬于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2013年真題]

A.社會公益性

B.技術規范性

C.國家強制性

D.國家引導性

【答案】C

【解析】法的基本特征包括: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具有規范性;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意志性和普遍性;法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強制性和程序性。

12.下列選項中,屬于法區別于其他社會規范的特征是(  )。[2010年真題]

A.概括性

B.規范性

C.抽象性

D.國家強制性

【答案】D

【解析】法和其他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但法具有特殊強制性——國家強制性。法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國家的強制力是法律實施的最后的保障手段。法作為一種規范,同其他社會規范一樣,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普遍性。法和其他社會規范一樣,都具有規范性,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一個模型、標準或方向。

13.下列關于法律的強制性的表述,能夠成立的是(  )。[2009年真題]

A.公法具有強制性,而私法不具有強制性

B.人們遵守法律主要是基于對法律強制性的恐懼

C.法律對于統治階級內部的成員沒有強制性

D.法律的強制性是法律發揮作用的最后保障

【答案】D

【解析】法的強制作用是任何法都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證,其是法發揮作用的最后屏障。公法私法均具有強制性;人們遵守法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出于習慣、合法性的認識、畏懼心理、社會的壓力、對個人利益的考慮,甚至是出于道德的要求;法律不僅僅對被統治階級具有強制性,對統治階級內部成員也是具有強制性的。

14.下列關于法律特征的表述,能夠成立的是(  )。[2007年真題]

A.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調整主要通過權利義務的設定和運行來實現,這要求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規定應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

B.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的區別之一,在于法律規范可以反復適用,而道德規范不能反復適用

C.法律具有統一性和普遍性,因此一國法律體系內部的各種法律規范之間不存在矛盾

D.法律之所以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主要是因為法律只有依靠懲罰才能發揮作用

【答案】A

【解析】法律規范與道德規范都屬于社會規范,具有規范性,都可以反復適用;法律應當具有統一性和普遍性,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國法律體系內部的各種法律規范之間不存在矛盾;法律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但并不意味著法律實施的全過程都需要國家強制力。

15.民間故事《鍘美案》中,駙馬陳世美被依法處決。這一法律現象表明(  )。[2006年真題]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反映,具有超階級性

B.法律有時候也是被統治階級將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結果

C.法律是統治階級整體意志、共同意志的體現

D.我國封建社會的法律也貫徹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答案】C

【解析】《鍘美案》中,駙馬陳世美屬于統治階級中的成員,但其仍被依法處決,這體現了法律并非統治階級個別成員的個別意志,也不是個別意志的簡單相加,而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A項,否認了法的階級性;B項,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D項,盡管中國古代存在“一斷于法”的主張,但本質上仍屬于等級特權社會。

16.下列諸項表述中,正確的是(  )。[2006年真題]

A.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準或方向,這一特性指的是法的統一性

B.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這兩種說法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C.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沒有規范性,但有法律效力,因而也屬于法律的范疇

D.國家強制力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唯一力量

【答案】B

【解析】法律既調整人們的行為,也調整社會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A項,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準或方向,這一特性指的是法的規范性;C項,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因不具有規范性,即便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屬于法律的范疇;D項,國家強制力并不是保證法實施的唯一力量,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也能保證法律的實施。

17.在法的本質問題上,神意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005年真題]

A.西塞羅

B.薩維尼

C.托馬斯·阿奎那

D.托馬斯·霍布斯

【答案】C

【解析】在西方法學史上,這種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羅馬帝國后期的圣·奧古斯丁和11世紀經院主義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堅持理性論;卡爾·馮·薩維尼堅持民族精神論,認為法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托馬斯·霍布斯堅持規范論,認為法律是主權者的命令,是以制裁為后盾的行為規則。

18.關于法律的基本特征,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2012年法學真題]

A.法律具有嚴格的程序規定,具有程序性

B.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具有國家意志性

C.法律由原始社會的習慣演變而來,具有歷史性

D.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具有國家強制性

【答案】C

【解析】道德規范受原始習慣的影響,同時,法律也不僅由原始習慣演變而來,還受其他社會形態的習慣的影響。而且法律與原始社會的習慣有很大的區別。

19.法的普遍性是指(  )。[2010年法學真題]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的效力都是相同的

C.法律可以多次、反復的適用

D.法律在一國主權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

【答案】D

【解析】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作為一般的行為規范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和特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法律的效力和對象的普遍性;法律效力的重復性。

20.對法律所體現的國家意志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2004年真題]

A.國家的歷史傳統

B.國家的階級結構

C.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D.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答案】D

【解析】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法的內容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所謂“物質生活條件”,是指人類社會所包括的地理環境、人口、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諸方面,其中主要是指統治階級賴以建立其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國家的歷史傳統、階級結構和政權組織形式,同樣受制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但不容否認,法的內容也會受到國家的歷史傳統、國家的階級結構和政權組織形式的影響。

21.認為法是主權者對其臣民所發布命令的法學學派代表人物是(  )。

A.托馬斯·阿奎那

B.西塞羅

C.約翰·奧斯丁

D.卡·馮·薩維尼

【答案】C

【解析】命令說認為,法律是主權者對其臣民應當如何行為所發布的以制裁為后盾的命令。命令說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英國法哲學家、分析法學派的創始人約翰·奧斯丁。阿奎那是神意論的代表人物。西塞羅是理性論的代表人物。薩維尼是民族精神論的代表人物。

22.主張法的本質是社會控制手段的代表性人物是(  )。

A.黑格爾

B.羅斯科·龐德

C.盧梭

D.羅爾斯

【答案】B

【解析】美國法學家龐德在其《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一書中指出,法是社會控制的手段,法是政治上組織起來的高度專門化的社會控制形式。這種關于法本質的學說被稱為社會控制論。黑格爾是自由意志論的代表性人物,認為法的本質是自由意志的體現。盧梭主張法的本質是理性論,此外,公意論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盧梭。羅爾斯主張正義論。

23.馬克思曾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根據這段話所表達的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下列選項的表述能夠成立的是(  )。

A.強調法律以社會為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其他派別法學的根本區別

B.法律在本質上是社會共同體意志的體現

C.在任何社會,利益需要實際上都是法律內容的決定性因素

D.特定時空下的特定國家的法律都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答案】D

【解析】馬克思主義法學堅持唯物主義立場,強調法律以社會為基礎,但這并非馬克思主義法學與其他派別法學的根本區別,因為有些學派如社會法學派也特別重視社會對法律的制約作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強調法律的階級性,這是它的突出特點。依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而非社會共同體意志的體現。決定法律內容的因素是客觀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而不是利益需求,法律調整利益、表達利益。

24.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觀點,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法在本質上是社會成員公共意志的體現

B.法既執行政治職能,也執行社會公共職能

C.法的內容受社會存在這個因素的制約,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

D.近代以來的法律雖然與一定的國家緊密聯系,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內容始終具有與人類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趨向

【答案】A

【解析】馬克思主義法學認為法有兩重本質,即法的國家意志性(階級性)和物質制約性。其中法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所體現的國家意志實際上是統治階級的意志。

25.下列有關法的普遍性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法的普遍性是指法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

B.法的普遍約束力是以外在強制力為特征的約束,而其他社會規范以內在強制為主要特征

C.法的普遍性在空間上是以國家主權管轄范圍為界,因此,它不是絕對的和無限的

D.法具有普遍性,因此,一切具體的法律的效力都是完全相同的

【答案】D

【解析】法的普遍性是指法作為一般的行為規范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和特性。但法的效力是有局限性的,一國內具體的法律,其效力也是不同的。

26.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所有的國家意志都表現為法

B.所有的“國法”意義上的法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C.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因此,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

D.法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國家意志性和國家強制性

【答案】A

【解析】國家意志的表現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現為法,可以在政治、倫理等領域得以體現。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并非所有的國家意志都體現為法。

二、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列選項中,屬于法的基本特征的有(  )。[2015年真題]

A.規范性

B.普遍性

C.國家意志性

D.國家強制性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ABCD

【解析】法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具有規范性;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意志性和普遍性;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強制性和程序性。

2.下列思想家中,將法的本質歸結為人的理性的有(  )。[2015年真題]

A.英國的洛克

B.美國的龐德

C.荷蘭的格勞秀斯

D.德國的薩維尼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答案】AC

【解析】理性論認為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自然法高于實在法。首先將法的本質歸結為理性的是古希臘的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17~18世紀,古典自然法學派的理性論主要代表人物有荷蘭的格勞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霍布斯、洛克,德國的普芬道夫,法國的孟德斯鳩、盧梭等。

3.根據馬克思主義法學觀,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不屬于法律的范疇,其主要原因有(  )。[2012年真題]

A.它不是由語言或文字表達的

B.它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C.它有過于濃厚的宗教、道德色彩

D.它不是依靠法院、警察與監獄等機關保證實施的

【答案】BD

【解析】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原始社會的氏族習慣既不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也沒有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所以不屬于法律的范疇。

4.“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核心命題之一。該命題的含義包括(  )。[2011年法學真題]

A.統治階級的意志就是法

B.法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

C.法是統治階級的共同意志

D.法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

【答案】BCD

【解析】“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一命題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法是“意志”的體現;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反映;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反映;法是“被奉為法律”的統治階級的意志。

5.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統治階級的意志(包括法本身)都由統治階級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這說明(  )。

A.法的最終決定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B.法的唯一決定因素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C.法不是統治階級任性和專橫的表現,而應遵循客觀規律

D.法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東西,即人的主觀對客觀的反映

【答案】ACD

【解析】物質制約性是法的本質屬性,法根源于社會經濟基礎,要受到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但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是從最終意義上來講的,因此它不是法的唯一決定因素。同時,法雖然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必須遵循客觀規律。

6.法有本質屬性與非本質屬性之分,下列(  )屬于法的非本質屬性。

A.法的規范性

B.法的強制性

C.法的普遍性

D.法的物質制約性

【答案】ABC

【解析】法的規范性、強制性、普遍性等特征是法在與相近的社會現象(如道德、宗教)進行比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殊象征和標志,是法的外在特征。而只有法的物質制約性是法的本質特征。

7.有關法的特征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經理均有約束力,為人們提供了行為的標準,因而公司章程具有法的特征和效力

B.一位黨的干部因受賄被判處刑罰,同時被開除黨籍。這些都是法的實施的體現

C.可作辦案依據的習慣、國家政策在中國內地可作為法的淵源

D.法具有普遍性。由于北京市地方性法規只能在北京市有效,因而不能算是法的淵源

【答案】ABD

【解析】法具有以下特征:規范性;國家意志性;普遍性;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程序性;國家強制性。A項,公司章程不是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不具有普遍約束力,不屬于法。B項,被判處刑罰是法的強制性特征的體現,但被開除黨籍則不屬于法的實施。地方性法規盡管其適用范圍不是全國性的,但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也屬于法的淵源,法的普遍性并不要求其在全國范圍內都適用,不同層級的法律法規都有不同的適用范圍。

8.法在與相近的社會規范,如道德、宗教、政策等相比較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特殊象征和標志有(  )。

A.法是調整人們的行為或者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

B.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性

C.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國家強制性

D.法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

【答案】BCD

【解析】法的特征是規范性、國家意志性、國家強制性、普遍性。但道德、宗教、政策等也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因此,規范性不是法獨有的特征。

9.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做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用有意識的實在法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律表現出來。如果一個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來代替事情的本質,那么我們就應該責備他極端任性。下列對此的理解,可以成立的是(  )。

A.立法者和自然科學家對社會的貢獻是一樣的

B.法律是純客觀的,不具有任何主觀性

C.法律是人們對客觀現象的認識和總結,具有主觀性

D.法律體現了人的意志,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結果,但這種主觀能動性并不表示任意或者任性

【答案】CD

【解析】法律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法律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不是立法者純主觀的創造,但是,法律又具有階級性,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是立法者主觀認識的產物。

10.關于法的權利義務性,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

A.在法律上,人與人的關系只能是權利義務關系

B.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任何社會關系要成為法律關系必須要能以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確定

C.法律上只要規定了權利就必須規定或意味著相應的義務

D.法的權利義務性表明法律具有利導性

【答案】ABCD

【解析】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調整主要是通過對權利和義務的設定和運行來實現的,因而法律的內容主要表現為權利和義務。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它明確地告訴人們該怎樣行為、不該怎樣行為以及必須怎樣行為。人們根據法律來預先估計自己與他人之間該怎樣行為,并預見到行為的后果以及法律的態度。法律上只要規定了權利就必須規定或意味著相應的義務,法律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這一特征也是法律與其他社會規范的一個重要區別。法律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分配利益,影響人們的動機和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關系。這表明法律具有利導性。

11.關于法的國家強制性,表述正確的是(  )。

A.法在實施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國家強制力的介入

B.在法自覺得到遵守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運用國家強制力

C.國家強制力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唯一力量

D.法的實施也需要社會輿論、法制觀念、倫理道德等多種手段來保證

【答案】BD

【解析】國家強制力并不是保證法的實施的唯一力量,只是最終保障手段。法的實施也需要社會輿論、法制觀念、倫理道德等多種手段來保證。

12.下列有關法的強制性與國家強制力的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法的強制性是國家強制力的一種表現

B.國家強制力是法的強制性的外在力量淵源,對法來說不可或缺

C.國家強制力是法的強制性的外在力量淵源,對法來說可有可無

D.法本身只有國家強制性而不具有國家強制力

【答案】ABD

【解析】法有強制性是因為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體現了國家意志,反映了國家強制力的存在,但法本身只有國家強制性而不具有國家強制力,國家強制力是法的強制性的外在力量淵源,是法的最終保障。

13.下列有關法的特征的表述正確的是(  )。

A.歷史上的一切法的規定都是明確、肯定的

B.法是司法機關辦案的主要依據

C.法律以外的其他社會規范,也可作為司法機關裁判案件的根據

D.法是以國家政權意志的形式出現的

【答案】BCD

【解析】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國家政策作為法律以外的其他社會規范,也可作為司法機關裁判案件的根據,因而法是司法機關辦案的主要依據,而不是唯一依據。“法是以國家政權意志的形式出現的”的含義與“法律是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體現、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等說法是一致的。

三、簡答題

1.簡述法的基本特征。[2011年法學真題]

答:法的特征是法的本質的外化,是法與其他現象或事物的基本關系的表現。法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

(1)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具有規范性。從其存在形態看,法首先是一種規范。法律的規范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規定人們行為模式、指導人們行為的性質。表現在法律規定了人們的一般行為模式,從而為人們的交互行為提供了一個模型、標準或方向。

(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法律作為特殊的社會規范,其所體現的不是所有的人的意志,而是國家的意志。一切法律的產生,大體上通過制定和認可這兩種途徑。法律的制定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創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法律的認可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承認其他社會規范(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活動。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作為一般的行為規范在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和特性。而其他社會規范只對特定成員在特定范圍內有效。

(3)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它明確地告訴人們該怎樣行為、不該怎樣行為以及必須怎樣行為。法律上只要規定了權利就必須規定或意味著相應的義務,法律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強制性和程序性。

國家的強制力是法律實施的最后的保障手段。法律之所以要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一方面由于法律不一定能始終為人們自愿地遵守,需要通過國家強制力強迫遵行;另一方面由于法律不能自行實施,需要國家專門機關予以運用。

程序性是指法的制定、執行和適用必須依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具有嚴格的程序性。

2.為什么說法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2004年真題]

答:(1)法律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具有規范性。

法律是社會規范的一種。同時,法律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與道德、宗教、政策等其他社會規范相比,法律具有其他社會規范所不具備的特征。

(2)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規范,具有國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具有統一性和權威性。

法在國家主權范圍內普遍有效,具有普遍性。其他社會規范只對特定成員在特定范圍內有效,如宗教中的教規,只對教徒有約束力。

(3)法律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規范,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與道德等其他社會規范主要為人們設定義務不同,法律上對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雙向的。

(4)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規范,具有國家強制性和程序性。

一切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法不同于一般社會規范的特點就在于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國家強制性。

法是由嚴格程序規定的規范,具有程序性特征。

3.馬克思主義法學關于法的本質的研究的特點是什么?

答: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從“國家—階級關系—物質生活條件”的關系鏈來理解法的本質。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意志的體現。

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的鮮明特征是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國家意志放到階級關系、政治關系、統治和被統治關系的框架中加以分析。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它又必須具有代表全社會的屬性。法作為統治階級的代表和作為全社會的代表就是法的本質的內在矛盾。

作為法律的國家意志不同于國家意志的其他表現形式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針對個別人、個別情況所頒布的,而具有普遍的效力。

(2)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在于把階級的存在同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換句話說,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出發闡明法的階級意志性,這樣就使階級意志不再是任意,不再是隨意,不再隨統治者的好惡或偶然事件轉移,而有了物質基礎,有規律可循。

(3)法所體現的意志也受經濟以外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法所體現的意志不僅受經濟因素的影響,也受經濟以外的諸多因素如人口、自然狀態、地理條件、文化傳統等等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影響。

四、分析題

1.列寧說,意志如果是國家的,就應該表現為政權機關所制定的法律,否則“意志”,這兩個字只是毫無意義的空氣振動而已。

問題:分析列寧的話所包含的法理。

答:列寧的話所包含的法理是:

(1)統治階級的意志必須要變成國家意志,才能借助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行。

統治階級的意志并不直接等同于法律,而是要變成國家意志,其原因主要有二:

變成國家意志才能為法的效力來源和普遍遵守提供正當理由;

變成國家意志才能借助國家機器來實施法律,實質上是通過法律來推行統治階級自己的意志。

(2)法律促進國家職能的實現。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和階級統治職能、對內職能和對外職能,都必須借助法律來實現。因為直接運用國家權力來實現國家職能,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也沒有效率。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國家為了實現公共管理和階級統治的需要,經常把相應的要求,即國家意志,用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向社會公布,通過法的實施形成社會秩序以實現國家的各項職能.

2.馬克思說過: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做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律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其實,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問題:

(1)分析上述馬克思的論述所分別反映和共同反映的法理問題。

(2)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是否能得出法律都反映了客觀現實的結論?(要求說明理由)

(3)若法律沒有反映客觀現實,其后果將會怎樣?

答:(1)馬克思的第一句話反映了立法必須堅持科學性原則,正確反映客觀規律,不能主觀臆斷。第二句話反映了法與經濟基礎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法律。馬克思的兩句話共同反映了法的第二本質——物質制約性,即法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

(2)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并不能得出法律都反映了客觀現實的結論,而只能說法律都應當反映客觀現實。如果法律沒有反映客觀現實,其原因既有立法者的自身能力——對規律的把握的限制,也有統治階級根據自己利益的需要所作出的選擇,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等。

(3)若法律沒有反映客觀現實,則不能達到法律應有的效果,不能實現法律。

3.在談到法律與規律的關系時,有學者形象地指出:法律一定要反映客觀規律,但這一反映過程是數次“折射”、數次“變形”的過程,最后得到的法律最好也只能是對規律的近似反映。

請運用法理學的有關知識對這位學者的觀點加以分析。

答:這種觀點說明了法律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關系,這里的規律就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法律一定要反映客觀規律,說明法的本質就是具有物質制約性。但這一反映又只能是近似反映,說明法的兩個方面:主觀方面階級意志性與客觀方面物質制約性。這兩個方面的關系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具有有限性、局限性。由于法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因而只能具有近似性。

4.馬克思說:“只有毫無歷史知識的人才不知道: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并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系的要求而已。”

根據上述材料,運用法理學分析這段話的主要含義,提出理論觀點。

答:本段話反映了法的本質,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法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

(1)本段話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表明法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一方面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另一方面法是上層建筑,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什么性質的法律。

(2)表明法由經濟關系決定,即法要受到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不能違背客觀規律。

(3)表明法是主客觀的統一,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人們主觀對客觀的反映,這兩點緊密聯系不可分割。

(4)經濟關系決定法,但經濟關系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任何法律還受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比如人們的政治觀點、道德觀點、民族特點等都會對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5.某法學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提出:“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法律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的法律與狹義的法律僅有范圍大小之別,無內容和效力之異。”[2003年真題]

運用所學的法學理論知識,對該講授內容進行分析。

答:該法學教師的說法是錯誤的。

在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中,法律確實有廣狹兩層含義。廣義的法律與狹義的法律,不僅在范圍大小上有區別,而且在內容和效力等級上也是存在區別的:

(1)在范圍方面,廣義的法律是指包括憲法、狹義的法律、行政法規在內的一切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而狹義的法律專指擁有國家立法權的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2)在內容方面,某些事項依法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制定法律加以規定,其他規范性文件無權規定。

(3)在效力方面,廣義的法律中的憲法、狹義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是不一樣的。其中,憲法的效力最高;狹義的法律其次,行政法規再次。

五、論述題

1.從法的形式特征論述法的主要優點。[2000年真題]

答:法的形式特征是法區別于其他事物和現象的征象和標志所在,其包括四個方面:

(1)法是調整人們行為的規范,具有規范性。

法律的規范性表現在,法律規定了人們的一般行為模式,從而為人們交互行為提供了一個模型、標準或方向。法律的規范性從效力上看,即法律具有概括性,可以被反復適用;法律具有效率性,其作用是高效率的。

(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意志性和普遍性。

法律在一國全部地域范圍內對一切人和組織發生效力。法律的這一特征意味著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具有統一性、權威性和普遍性。

(3)法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社會規范,具有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法律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分配利益,影響人們的動機和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關系。

(4)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具有強制性和程序性。

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國家強制力是法律實施的最后保障手段。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應有相應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是保障法律公正的重要手段。

2.從法的本質和特征方面論述法的局限性。

答:(1)法的局限性是指法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具有缺陷性。法律調整的范圍不是無限的,法律只是眾多社會調整手段中的一種。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有些社會關系需要由法與其他手段并行調整,有些社會關系法只起輔助作用,有些社會關系甚至還不宜采取法律的手段加以調整。

(2)從馬克思主義法的本質方面看:法具有階級性、國家意志性。法律是統治階級或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體現,這對法的局限性的影響表現在:

由于意志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這就必然會產生偏差,從而導致主觀反映與客觀事實(物質生活條件)的不一致,從而使法不能完全準確反映客觀規律。

反映到法律上的統治階級意志具有整體性、統一性,即不是統治階級內部各成員、黨派、集團之利益,也非其簡單相加;這種意志具有根本性、相關性,即體現為法律的統治階級意志是與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和根本經濟利益相關聯的意志;這種意志具有妥協性,即除了統治階級內部外,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狀況也會影響這種意志;這種意志又具有受限性,即便是最后形成的統治階級意志,其要變成國家意志還要受到種種限制。

上述這種意志的各種性質表明法調整范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對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合乎客觀規律。由于這種反映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因此決定了法總是具有滯后性,不能及時反映已經變化了的客觀事實。

(3)從法的特征方面看:

法具有規范性、概括性、普遍性,使得法在追求統一的同時會造成適用上的偏差性和個案、個體的不公正性,即法律規定僅僅是一個對眾多社會現象經過抽象的產物,盡管這一抽象能反映絕大多情況,也能被人們所認可和接受,但不可避免地是法律擬制的產物,很難顧及個體的差異和靈活性;

法具有權利義務性,這就使得部分社會關系盡管重要,但由于受認識水平的限制很難及時上升為法律關系;

法具有國家意志性和國家強制性表明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專橫性”,這往往為法的實施的不公正性制造了隱患;

法具有程序性決定了法必然缺乏靈活性、效率性。

總之,法的本質決定了法必然有其局限性,這一點在法的特征方面反映得淋漓盡致,因此需要盡量克服法的局限性,同時也要承認其他社會規范的地位和作用,使其與法做到緊密配合,以達到對社會關系的調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铅山县| 新干县| 天镇县| 那坡县| 凌云县| 屏山县| 新田县| 巴林左旗| 柞水县| 忻州市| 西宁市| 黄浦区| 孝义市| 教育| 开原市| 安远县| 江西省| 景德镇市| 峡江县| 宁乡县| 咸丰县| 沅江市| 新建县| 文水县| 黄大仙区| 澄城县| 涟源市| 义乌市| 昌江| 富民县| 广元市| 彝良县| 临江市| 类乌齐县| 荔浦县| 南乐县| 会东县| 新余市| 广灵县| 舞钢市| 怀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