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2 考研真題詳解

一、概念題

1.物權的優先效力(西安交大2004年研)

答: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并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具體包括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以先成立的物權優先于后成立的物權;以及物權與債權并存時,物權優先于債權。

2.物上請求權(中山大學2011年研;南京大學2009年研)

答:(1)物上請求權又稱為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的權利。

(2)物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對此定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物上請求權附屬于物權。

3.物權法定主義(中山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物權法定原則(杭州師大2016年研;南京大學2015年研;南航2015年研)

答:(1)物權法定主義,是指物權的種類與內容只能由法律來規定,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

(2)物權法定原則的具體內容如下:

物權的種類法定,當事人不得隨意創設,學說稱為“類型強制”。

物權的內容法定,禁止當事人創設與物權法定內容相悖的物權,學說稱為“類型固定”。

物權的效力法定,當事人不得協議變更。

4.物權與準物權(中南財大2006年研)

答:(1)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

(2)準物權是指依據行政命令而取得的具有物權性質的權利。這是個較為廣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礦業權、水權、漁業權和狩獵權,還包括公路收費權、森林采伐權等權利,并且這一概念所涵蓋的具體權利類型將隨著我國法律和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

5.公信原則(南開大學2012年研)、物權變動的公信原則(南京理工2011年研)

答:公信原則是指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者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公信原則的內容包括:

(1)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推定為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占有人推定為該動產的權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證據證明。這稱為“權利的正確性推定效力”。

(2)凡善意信賴公示的表象而為一定的行為,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保護的方式就是承認此行為所產生的物權變動的效力。

6.物權公示原則(中山大學2016年研)

答: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1)公示原則的意義

對于基于民事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原則上非經公示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對于基于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發生的物權變動,不經公示雖然可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但是在公示完成之前,當事人不得處分之。

(2)公示的方法

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以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7.原始取得(中南財大2005年研)

答: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例如因生產、征收、先占、取得時效取得所有權。物權的產生,即物權人取得物權,它在特定的權利主體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形成了物權法律關系,并使特定的物與物權人相結合。物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之分。

8.占有改定(青島大學2017年研;武大2015年研;南京大學2012年研)

答:占有改定,即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占有,這樣,在物權讓與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受讓人取得間接占有。《物權法》第27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9.預告登記(武大2014、2012年研)

答:預告登記。這又稱為假登記,是指為確保債權實現,以保障將來取得不動產物權,限制債務人重復處分將來的不動產物權而為的登記。例如在房屋預售買賣中,買賣雙方簽訂預售合同,買方依約有權請求賣方在房屋建成之后交付房屋并辦理登記,這在性質上屬于債權,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為了保障將來取得房屋所有權,買方可以依法辦理預告登記,使其發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以限制賣方再行處分房屋。《物權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

10.簡易交付(武大2012年研)

答:(1)簡易交付是指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如果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了該動產,就無須再行實際交付,從法律行為發生效力時起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2)構成簡易交付的要件是: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了該動產;

雙方實施了某種法律行為,且已經生效;

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二、簡答題

1.物權與債權在效力上有何不同?(北大2004年研)

答:物權是指權利主體直接支配特定財產的權利,既具有人對物直接支配的內容,又具有對抗權利主體以外的第三人的效力。債權是指債權人得請求債務人為給付的權利。物權與債權都有實行效力、保全效力和救濟效力,但其內容各不相同,二者在效力上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權是支配權,債權是請求權。

物權人無須他人意思或行為的介入,僅依自己之意愿,通過自己對標的物的支配行為,就能實現物權所包含的經濟利益,故物權的實行效力表現為對物的支配權,即對物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

債權之實行則“依賴于債務人向債權人為一定給付”,非經債務人的給付而不能實現其債權的內容,滿足債權人取得財產或獲得勞務的利益,故債權的實行效力表現為債權人的請求權和受領權,即債權人依債的內容請求債務人為一定給付并受領該給付的權利。

(2)二者衍生的效力不同。

物權所具有的支配力使其復生出排他性和排他效力、優先效力,表現在:一物之上不許有兩個以上性質、內容相抵觸的物權同時存在,這體現的是相斥物權在成立上的排他力;不具有成立上的排他性的相容物權并存于一物之上時,被法律賦予較強效力的一物權得壓制效力較弱之物權而先行實現,這體現的是相容物權在實現上的排他力;當物權與債權并存于一物之上時,物權具有優先于債權而實現的效力。

以請求權為基礎的債權之間,則具有相容性和平等性,即同一標的物上可以并存兩個或兩個以上內容相同的債權,而且數個債權之間的效力一律平等,不因其成立的先后或發生原因的不同而有效力上的優劣之分。

(3)二者的效力范圍不同。

物權的效力在范圍上及于任何人,而債權的效力原則上只及于特定的債務人。

基于物權的支配權性,物權關系中的權利主體總是特定的,而義務主體則是不特定的,物權人之外的其他任何人對物權人都負有容忍及不為妨害的消極義務,換言之,物權為得對任何人主張的權利,物權人得基于其物權和由物權所生的物上請求權對抗、排除任何人的侵害或妨礙。在權利的分類上,這種權利被稱為“對世權”。

而基于債權的請求權性,債權債務關系恒存在于特定的當事人之間,債權的效力原則上也只及于特定的債務人,債權人只能請求特定的債務人履行積極的給付義務,而不能對債務人之外的他人主張權利。當債權的標的物被第三人占有、取得時,債權不能像物權那樣產生追及效力,無論第三人的占有、取得是否合法,債權人均不能向該第三人請求返還。不過,應當注意的是,現代民法上債的效力范圍有逐漸擴張的趨勢,即債的效力于特定情況下亦得具有涉他性,債的保全制度及對第三人侵害債權之責任等的肯定,為其適例。

(4)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害時,發生物權人的物之返還請求權、妨害預防請求權、妨害排除請求權等物上請求權,以保障物權人對物的圓滿支配狀態的回復,而賠償損失只是不得已情況下的補充救濟方法。債權不能正常實現時,采取的主要救濟方法則是賠償損失。可見,由于性質的不同,物權與債權在救濟、保護方法上也有差別。

2.簡述物權的效力。(中山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試述物權的效力。(論述題,蘇州大學2013年研)

答:物權的效力包括物權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

(1)物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優先權的含義

物上優先權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并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

物權優先權的內容

具體包括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以先成立的物權優先于后成立的物權;以及物權與債權并存時,物權優先于債權,但也存在著例外情形,如破產程序中的別除權與取回權。

(2)物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的含義

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稱為物上請求權,又稱為物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的內容

物權是對物的直接支配權,權利的實現無須他人行為的介入。如果有他人干涉的事實,使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危險時,必然妨礙物權人對物的直接支配,法律就賦予物權人請求除去妨害和防止妨害的權利。可見,物上請求權是基于物權的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它賦予物權人各種請求權,以排除對物權的享有與行使造成的各種妨害,從而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原有的支配狀態。

3.試述物權變動的原因。(北交2004年研)

相關試題:

簡述物權取得的主要法律事實。(北化2008年研)

答: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

(1)物權的取得

能夠引起物權取得的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項:

民事法律行為。這是取得物權的最常見的法律事實。

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這主要有:

a.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b.因征收或者沒收取得物權;

c.因法律的規定取得物權(如留置權);

d.因附合、混合、加工取得所有權;

e.因繼承取得物權;

f.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取得所有權;

g.因合法生產、建造而取得物權;

h.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取得物權;

i.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2)物權的消滅

能夠引起物權消滅的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項:

民事法律行為。

a.拋棄,這是以消滅物權為目的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

b.合同,這是指當事人之間關于約定物權的存續期間,或者約定物權消滅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為。

c.撤銷權的行使,法律或合同規定有撤銷權的,因撤銷權的行使會導致物權的消滅。

民事行法律為以外的原因。

a.標的物的滅失。

b.法定期間屆滿。在法律上對他物權的存續規定了期間,該期間屆滿,則物權消滅。

c.混同。物權的混同,是指同一物的所有權與他物權歸屬于一人時,其他物權因混同而消滅。

4.簡述物權變動的模式。(中山大學2016、2015年研)

相關試題:論述我國《物權法》確立的物權變動模式。(論述題,西南科大2015年研)

答:物權變動的模式主要包括:

(1)基于民事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

物權變動的原因雖多,但最重要的是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基于民事法律行為產生的物權變動,歷來是民法法系各國民法調整的重點。對于基于民事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各國民法采取不同的調整方式,學理上歸納為三種立法例:

采意思主義立法例。該立法例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它認為物權的變動是債權合同的效果,在債權合同之外,不認為有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其他合同存在,而交付和登記不過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而已。

采形式主義立法例。又稱作物權形式主義,該立法例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它認為債權合同僅發生以物權產生、變更、消滅為目的的債權和債務,而物權變動的效力的發生,直接以登記或交付為條件,即在債權合同之外還有以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為目的的物權合同(物權行為)。

折中主義立法例。

a.對意思主義立法例的折中:物權變動除需債權合意之外,尚以物權公示為要件,不承認獨立的物權行為,此立法例以西班牙民法為代表。

b.對形式主義立法例的折中:此立法例認可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但不認可其無因性,此立法例以瑞士民法和奧地利民法為代表。

我國《物權法》的體例。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物權因民事行為而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須有債權合意外,僅須另外踐行登記或者交付,即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

(2)非基于民事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

非基于民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主要有: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在法院的強制執行程序中,在取得法院發出的權利移轉證書時,即取得物權。

5.簡述我國物權法規定的觀念交付的形式。(首都師大2013年研)

相關試題:簡述動產的交付形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0年研)

答:根據《物權法》第23條的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我國物權法采取的是交付要件主義。

交付通常是指現實交付,即直接占有的移轉。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時間和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保證交易的迅速進行,發展出一些變通的交付方法,稱為觀念交付,主要有:

(1)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占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保管、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占有了動產,則于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這是因為標的物已經為受讓人實際占有,如果要使其先將物返還給出讓人,再由出讓人轉讓給受讓人,純屬徒勞。根據《物權法》第25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民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2)占有改定,即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占有,這樣,在物權讓與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受讓人取得間接占有。所以,《物權法》第27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3)指示交付,即動產由第三人占有時,出讓人將其對于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交付。《物權法》第26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占有該動產的,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4)擬制交付,即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如倉單、提單)交給受讓人,以代替物的現實交付。這時如果標的物仍由出讓人或者第三人占有時,受讓人則取得對于物的間接占有。

6.簡述《物權法》中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內容。(西安交大2008年研)

答:依據物權公示公信原則,《物權法》確立了不動產的登記公示制度。具體而言,《物權法》中不動產登記制度的內容有:

(1)不動產登記效力的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的效力。

(2)不動產登記簿、登記機構和登記資料的查詢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

在我國,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予以辦理。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3)登記的種類

根據不動產登記的目的,可以將不動產登記分為更正登記、異議登記和預告登記;根據不動產登記的物權種類和登記的內容,可以將不動產登記分為所有權登記、用益物權登記和不動產抵押權登記。

更正登記、異議登記與預告登記

a.更正登記。權利人、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記載事項確有錯誤的,可以直接向登記機關申請更正登記。

b.異議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登記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

c.預告登記。這又稱為假登記,是指為確保債權實現,以保障將來取得不動產物權,限制債務人重復處分將來的不動產物權而為的登記。

所有權登記、用益物權登記和不動產抵押權登記

a.所有權登記,是指登記機關對于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在不動產登記簿上進行記載,對不動產所有權變動情況進行公示的方法。

b.用益物權登記,是指登記機關對于不動產用益物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在不動產登記簿上進行記載,對用益物權變動情況進行公示的方法。

c.不動產抵押權登記,是指登記機關對不動產抵押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在登記簿上進行記載,對抵押權變動情況進行公示的方法。

三、論述題

1.試論述物權的優先效力。(北郵2009年研)

相關試題:

(1)簡述物權優先效力。(北郵2013年研)

(2)簡述物權的優先效力及具體表現。(簡答題,中南財大2010年研)

答: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并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

(1)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這種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后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一般說來,兩個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于一個物上,故而后發生的物權根本不能成立。如果物權在性質上可以并存,則后發生的物權僅于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得以成立。在這種情況下,先發生的物權優先于后發生的物權。物權相互之間以成立時間的先后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本質上是對現存的、既得的物之支配權的保護。因為任何人都必須尊重物權人對于其物的支配范圍,不得干涉物權的行使。這也包括在同一標的物上,后成立的物權只有在不侵入、不干涉先成立的物權的支配范圍的條件下才能得以成立。否則,成立時間在后的物權根本就不能成立。

關于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并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占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并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并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于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占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并存。

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并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并存。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兩物權都能夠并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并存,以占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也不能并存。

關于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一般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并依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后確定其相互間的優先順序。例外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于所有權。限制物權是于特定方面支配物的物權,一般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權利。所以在同一標的物上,限制物權成立于所有權之后。但是,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人的意志設定的物上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具有優先于所有權的效力。

(2)物權對于債權的優先效力

在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并存時,物權有優先于債權的效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在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物權有優先于債權的效力。這是因為物權是直接支配物的權利,而債權的實現則要依靠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對物進行直接支配。基于兩者在性質上的不同,物權具有這種優先效力。但是這只是一般原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也有極少數的例外。例如, “買賣不破租賃”。此外,依據《擔保法解釋》第65條的規定,抵押人將已經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

在債權人依破產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行使其債權時,作為債務人財產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權時,該物權優先于一般債權人的債權。例如,在債務人破產時,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此為別除權;非為債務人所有之物,所有人有取回該物的權利,此為取回權。例如,出賣人已將出賣物發送,買受人尚未收到,也沒有付清全部價款而宣告破產時,出賣人可以解除買賣合同,并取回其標的物。

2.你對我國物權法不規定一物一權,只規定物權排他效力的看法。(北交2007年研)

答:物權法這樣規定是合理的,具體分析如下:

(1)物權的含義和特征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物權的特征包括: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

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

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首先,物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物上權利之行使的干涉,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并存。

(2)物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并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具體包括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以先成立的物權優先于后成立的物權;以及物權與債權并存時,物權優先于債權,但也存在著例外情形,如破產程序中的別除權與取回權。

(3)物權的優先效力可以有效的彌補物權排他效力所產生的問題

排他性并不意味著嚴格的一物一權,就一般情形而言,以占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并存,如所有權。而其它各類物權之間往往是可以并存的,比如,抵押權等。具體物權之間的是否可以并存,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于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占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并存。

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并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并存。

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并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并存,以占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也不能并存。

(4)物權法僅規定物權排他性的意義

通過對物權優先效力的相關規定,可以有效地解決實踐中可能出現的由于一物一權而產生的糾紛。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使物得到運用,實現物盡其能,有助于節約社會資源。

3.試論物權請求權。(武大2012年研)

相關試題:簡述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的區別。(簡答題,暨南大學2017年研;北郵2015年研)

答:物上請求權,又稱為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物上請求權是基于物權的絕對權、對世權,可以對抗任何人的性質而發生的法律效力。

(1)物上請求權的性質

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妨害時發生,它是物權人請求特定的人(妨害物權的人)為特定行為(除去妨害)的權利,屬于行為請求權。它是獨立于物權的一種請求權。作為請求權,物上請求權與債權有類似的性質,因而在不與物上請求權性質相抵觸的范圍內,可以適用債權的有關規定,例如過失相抵、給付遲延、債的履行及轉讓等。

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

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它以恢復物權的支配狀態為目的,在物權存續期間不斷地發生。

物上請求權附屬于物權

物上請求權派生于物權,其命運與物權相同,即其發生、移轉與消滅均從屬于物權,不能與物權分離而單獨存在。

(2)物上請求權的行使

物上請求權的行使,不必非得依訴訟的方式進行,也可以依意思表示的方式為之,即物權受到妨害后,物權人可以直接請求妨害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包括請求妨害人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

請求返還原物,是指物權人在其所有物被他人非法占有時,可以向非法占有人請求返還原物,或請求法院責令非法占有人返還原物。

a.物權人只能向沒有法律依據而侵占其物的人即非法占有人請求返還。這里的非法占有是指占有人占有財產沒有法律上的依據,并不一定是指占有人取得手段上的違法或主觀上的過錯。例如,從小偷那里購得贓物的公民,雖然他不知道是贓物,但他仍然是非法占有人。

b.物權人對于合法占有人在合法占有期間不能請求返還原物。

請求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指物權人雖然占有其物,但由于他人的非法行為,致使物權人無法充分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時,物權人可以請求侵害人排除妨礙,或者請求法院責令侵害人排除妨礙。

a.物權人不但對于已經發生的妨礙可以請求排除,而且對于尚未發生但確有發生危險的妨礙也可以請求有關的當事人采取預防措施加以防止。

b.物權人請求排除的妨礙所有權的行為應是違法行為,對于他人的合法行為產生的妨礙不能請求排除。

c.物權人只有對于與履行物權人與侵害人之間的合同義務無關的妨礙才可以請求排除之。

4.論物權法定原則。(中山大學2016年研)

相關試題:

(1)簡述物權法定原則的內容。(簡答題,中南財大2014年研)

(2)簡述物權法定原則的利弊。(簡答題,華中農大2013年研)

(3)簡述物權法定主義。(簡答題,北航2012年研)

答:關于物權的創設,有兩種立法例:一是放任主義,即物權的創設依當事人的意思,法律上不予限制;二是法定主義,即法律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不允許當事人依其意思設定與法律規定不同的物權。物權法定主義原則是在羅馬法時就已經確定的原則,在羅馬法中,承認具有物權屬性的權利有所有權、地上權、地役權、用益權、抵押權和質權等。這些權利的類型及取得方式都由法律作了明確規定,非以法定方式取得這些權利的,法律不予保護。以后各國物權法均毫無例外地繼受了羅馬法中確定的這一原則。

(1)按照物權法定主義原則的要求:

物權的種類不得創設,即不得創設法律未規定的新種類的物權。例如對于擔保物權,雖然世界各國關于擔保物權的種類很多,但在我國就只能依《物權法》及其他法律設定其認可的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形式。

物權的內容不得創設,即不得創設與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的物權。例如,創設不移轉占有的質權,即使名為質權,但由于與質權的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故也是不允許的。

(2)當事人如果違反物權法定主義原則的要求,其行為一般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法律也可以用明文規定的形式承認其一部分的效力。如規定典權的期限不能超過30年,但當事人關于典期的約定超過30年時,并非典權無效,而是可將典期縮短為30年。法律還可以對物權的內容規定一定的范圍,當事人可以在這個范圍內自由選擇。例如地役權的內容當事人就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的內容選擇其中的一種或數種設定。

(3)物權的種類和內容法定,在這一點上與債權不同。債權依合同自由原則,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的范圍內,可以創設任何種類的債權。法律也往往不限制合同的種類和內容,允許當事人協商確定合同的內容,并承認其效力。

5.物權的種類。(中山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類型。(簡答題,上交2009年研)

答:(1)物權法定主義是劃分物權種類的基礎

物權法定主義是在羅馬法時代就已經確定的原則。按照物權法定主義原則的要求:物權的種類不得創設,即不得創設法律未規定的新種類的物權;物權的內容不得創設,即不得創設與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的物權。

(2)物權的種類

基于物權法定主義原則,各國民法都對物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我國《物權法》規定了以下幾種類型的物權。

所有權

這是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物的權利。《物權法》第39條規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所有權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權。為充分發揮物的效用,從所有權中可以分離、派生、引申出各種其他的物權。《物權法》第40條規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

用益物權

這是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收益的權利,包括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等。我國《物權法》第117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a.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其主要內容,并以對物的占有為前提。

b.用益物權是他物權、限制物權和有期限物權。

c.用益物權是不動產物權。

d.用益物權主要是以民法為依據,但也有以特別法為依據的。

擔保物權

這是為了擔保債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物權,主要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物權法》第170條規定:“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物權是以確保債務履行為目的,在債務人或第三人所有的特定物上設定的一種物權,其特征在于:

a.擔保物權以確保債務的履行為目的。

b.擔保物權是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的特定物上設定的權利。

c.擔保物權以支配擔保物的價值為內容。

d.擔保物權具有從屬性和不可分性。

占有

這是指對物的控制、占領。占有人的占有,并不以占有人對于物的親自支配為必要。占有人基于某種法律關系,通過他人為媒介,也可以成立占有。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占有人依輔助人而成立的占有,例如,雇主依雇員占有機器;另一種情況是間接占有,例如承租人直接占有租賃物,對于出租人構成間接占有。占有究竟是一種單純的事實,還是一種權利,各國的立法例是不一致的。有認為是權利的,如《日本民法典》在第2編物權的第2章中專門規定了占有權。該法第180條規定:“占有權,因以為自己的意思,事實上支配物而取得。”還有的認為占有是受法律保護的一種事實狀態,如《德國民法典》在第3編物權法的第2章占有的規定。《物權法》第5編規定的是占有,不是占有權。

6.論物權變動的概念和原則。(中山大學2009年研)

相關試題:

(1)論物權變動的公示原則。(中山大學2016年研)

(2)試述物權的公示原則。(簡答題,北郵2008年研)

(3)簡述物權法上的公信原則。(簡答題,青島大學2017年研;上交2006年研)

(4)簡述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簡答題,北大2005年研)

答:(1)物權變動的概念

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從權利主體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取得、變更和喪失。

物權的產生,即物權人取得物權,它在特定的權利主體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形成了物權法律關系,并使特定的物與物權人相結合。物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之分,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例如因生產、征收、先占、取得時效取得所有權;后者則是指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取得物權,例如因買賣、贈與取得所有權。

物權的變更,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物權的變更,是指物權的主體、內容或者客體的變更。但是嚴格來講,物權主體的變更是權利人的更迭,應屬物權的取得與喪失的問題。狹義的物權的變更,僅指物權的內容或者客體的變更。

物權的消滅,從權利人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喪失,可以分為絕對的消滅與相對的消滅。絕對的消滅是指物權本身不存在了,即物權的標的物不僅與其主體相分離,而且他人也未取得其權利,如所有權、抵押權因標的物滅失而消滅,建設用地使用權因期限屆滿而消滅。相對的消滅則是指原主體權利的喪失和新主體權利的取得,例如因出賣、贈與等行為,使一方喪失所有權而另一方取得所有權。嚴格地說,物權的相對消滅并非物權消滅的問題,而應當屬于物權的繼受取得或主體變更的問題。

(2)物權的變動的原則

物權是對于物進行直接支配的權利,具有優先權和物上請求權的效力。基于物權這樣的性質,如果不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然糾紛不斷,難以保證交易的安全,因此民法上對于物權的變動,就需要有公示原則和公信原則。

公示原則

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因為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如果沒有通過公示方式將物權的變動表現出來,就會給第三人帶來不測的損害,影響交易的安全。民法上關于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以“交付”為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

對于基于不同法律事實發生的物權變動,公示原則具有不同的意義。對于基于民事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原則上非經公示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而對于非基于民事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不經公示雖然可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但是在公示完成之前,當事人不得處分之,例如因繼承、法院判決、事實行為等發生的物權變動。

公信原則

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者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

公信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a.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推定為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占有人推定為該動產的權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證據證明。這稱為權利的正確性推定效力。

b.凡善意信賴公示的表象而為一定的行為,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保護的方式就是承認此行為所產生的物權變動的效力。

物權的變動之所以要有公信原則,是因為僅貫徹公示原則,在進行物權交易時,固然不必顧慮他人主張未公示的物權,免受不測的損害。但公示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如果法律對這種情形無相應的措施,當事人一方也會因此而遭受損失。如果在物權交易中都得先一一進行調查,必然十分不便。在物權變動中貫徹公信原則,使行為人可以信賴登記與占有所公示的物權狀態,進行交易,而不必擔心其實際權利的狀況。可見,公信原則的目的在于保護交易的安全,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但有時不免會削弱真正權利享有人的利益,這是法律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在權利人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進行均衡、選擇的結果。

綜上所述,對于物權的變動,應采取公示原則,對于動產以交付為公示方法,對于不動產則以登記為公示方法;應采取公信原則,對于動產予以交付(占有)公信力,對于不動產則予以登記公信力。公示原則在于使人“知”,公信原則在于使人“信”。這樣,一般來說,物權的變動本來應當是在事實和形式上都是真實的才會產生效力。但是,由于這兩個原則被采用的結果,就會發生即使事實上已經變動(例如當事人已經將房屋進行了買賣),但形式上沒有采取公示方法(沒有進行產權轉讓登記),仍然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反之,如果形式上已經履行變動手續(如已登記),但事實上并未變動(如當事人之間并無真正讓與的意思),仍然發生變動的效力。這種情形初看起來于理不合,但卻是法律根據物權本身的特點,為保護交易的安全和快捷、穩定社會經濟秩序而采取的措施。

四、法條評析

1.《物權法》第25條規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如何解釋這一規定?(北大2016年研)

答:該條款是《物權法》上關于簡易交付的規定。

(1)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占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保管、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占有了動產,則于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這是因為標的物已經為受讓人實際占有,如果要使其先將物返還給出讓人,再由出讓人轉讓給受讓人,純屬徒勞。

簡易交付屬于一種觀念交付的形式。它是我國《物權法》規定的動產物權變動公示的方法,也是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2)根據《物權法》第25條的規定,構成簡易交付的要件是: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了該動產。

雙方實施了某種法律行為,且已經生效。

此處所說的法律行為主要是指物權轉讓、設立的合同,例如,銀行在與貸款人辦理質押合同前已經占有了汽車,雙方訂立了質押合同,則質押合同生效時,質押權即時生效。

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2.《物權法》第27條規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北理2008年研)

答:《物權法》第27條的立法理由是確定占有改定這種觀念交付形式的法律地位。

(1)《物權法》第27條的原理

交付,即移轉占有。譬如出賣人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就是將對物的占有移轉給買受人。對于交付的法律效力問題,民法法系各國的立法例主要有兩種,即交付要件主義和交付對抗主義。對于動產的物權變動,我國物權法采取的是交付要件主義,即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交付通常是指現實交付,即直接占有的移轉。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時間和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保證交易的迅速進行,發展出一些變通的交付方法,稱為觀念交付,主要有簡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和擬制交付。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占有動產,如受讓人已經通過保管、租賃、借用等方式實際占有了動產,則于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占有改定,即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占有,這樣,在物權讓與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受讓人取得間接占有。指示交付,即動產由第三人占有時,出讓人將其對于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交付。擬制交付,即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如倉單、提單)交給受讓人,以代替物的現實交付。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國《物權法》第27條規定的是占有改定。

(2)對《物權法》第27條的評價

《物權法》第27條確立了占有改定的法律地位,豐富了觀念交付的類型,使人們在實踐中可以更加便捷地實現物權的變動。在實踐中,占有改定的情況大量存在,在《物權法》出臺之前,這些交付形式都沒有法律的明文規定,自《物權法》出臺后,《物權法》第27條的規定使實踐中大量的占有改定的交付形式合法化。

五、案例分析題

1.甲與乙簽定一房屋買賣合同,甲交付房屋、乙支付價金,但未到民政部門登記。后甲將房屋轉賣于丙,登記。但丙未支付價金。丙起訴乙,要求返還房屋,乙反訴丙,請求法院宣判甲丙合同無效。(北大2004年研)

請提出你的意見并說明理由。

答:(1)本案中,甲和乙的房屋買賣合同雖然已經付款,但是由于并未辦理房屋產權的過戶登記手續,根據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并未產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乙并未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乙的反訴是不能成立的。

(2)甲和丙之間不僅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還辦理了產權過戶登記手續,則按照公示原則,丙應該已經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權,所以丙有權請求法院責令乙返還該房屋。但由于甲乙之間已經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且乙已經向甲支付了房款。而甲卻將房屋賣給了丙,所以乙有權對甲主張債權之訴的違約責任,法院應判令甲返還乙全部房款,并按照合同約定承擔賠償責任。

(3)本案主要涉及物權變動的公示公信原則和債權效力兩個問題。按照公示公信原則,物權在設立、變動時必須將物權設立、變動的事實通過一定的公開方法向社會公開,從而使第三人知道。不動產主要采用登記的方法公示,一旦當事人變更物權是依據法律的規定進行了公示,即使依公示方法表現出來的物權事實上并不存在或有瑕疵,但對于信賴該物權的存在并且已經從事了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依然承認其效力以保護交易安全。

2.張三將其所有房屋一套轉讓給李四。簽訂合同后,李四依約支付了全部房款,但未辦理過戶手續。張三在此期間又將該房屋出售給王五,并辦理了房產過戶手續。(上交2007年研)

請問:

(1)王五辦理了過戶手續后,長期居住在國外,兩年后返回,發現李四居住在里面,王五是否有權請求李四搬出此房?請說明理由。

(2)李四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請說明理由。

答:(1)王五有權請求李四搬出此房,具體分析如下:

王五與張三辦理了房產過戶手續,享有該房屋的所有權,所有權屬于物權,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王五可以基于物權返還請求權請求李四搬出此房。

(2)李四與張三之間是合同關系,雙方合同有效,基于此,李四有權要求張三繼續履行合同,協助其辦理過戶手續,或者訴張三違約要求相應的賠償,并返還其支付的房屋價款。

3.甲買了商品房一套,申請登記。登記機關因失誤將其記為乙所有。乙知后,隱瞞真相,聲稱自己就是房屋所有人,欲將房賣與丙。丙經過登記機關核實后和乙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并支付了全額價款30萬元,雙方約定自訂立合同后3個月內辦完所有權過戶手續。期間乙又向銀行丁貸款20萬元,雙方訂立了房屋抵押合同并辦理了抵押登記。隨后甲發現登記錯誤主張恢復自己的所有權。(中山大學2005年研)

問題:

分析上述民事法律行為及甲、乙、丙、丁、登記機關間的法律關系。

答:(1)《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或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因此,乙和丙之間的合同行為有效。但是不動產所有權尚未登記,所以丙沒有取得房屋的所有權。《物權法》第9條明確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對于不動產的抵押,登記是強制性的,且為抵押權的生效要件,即不動產抵押權的生效采登記要件主義。所以,乙和銀行丁的抵押行為有效,并且已經辦理了登記,所以抵押合同已經生效,銀行取得房屋的抵押權。

(3)甲和乙之間是不當得利和無權處分的競合,根據《物權法》第106條的規定,受讓人依照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所以,甲可以要求乙返還所得利益,賠償損失,撤銷和丙之間的買賣合同。

(4)由于登記機關的失誤導致登記錯誤,所以甲也可以要求登記機關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4.A公司在某市商業街開發了一幢商品樓,售價4000元/平米。某甲選中了其中一套三居室,雙方簽訂了購房合同并于2004年2月1日辦理了付款交房的手續,并且約定1年內辦理所有權證書。

某甲因公需要出國一年,為了方便房屋的維護,某甲在2004年2月18日將房屋鑰匙交給A公司下屬的物業處保管。3月份以后,該市的樓價大幅上漲,商品房供不應求。3月5日,A公司售樓人員某乙從物業處取走了其甲房屋鑰匙,打開房屋讓購房者參觀選購。該房屋被某丙看中。某乙以A公司名義與某丙簽訂了購房合同,雙方于3月30日辦理了交房付款手續,并于次日辦理了登記手續。某甲于2005年5月回國后發現本屬于自己的房屋已被他人居住,十分氣憤,手持購房合同要求某丙退房屋,遭到某丙拒絕。某甲找到A公司交涉。

A公司負責人表示“一房二賣”的確是自己的工作人員所為,向某甲道歉并表示愿意按合同約定返還某甲的全部購房款及利息,但拒絕某甲要求返還房屋的請求。(中南財大2007年研)

根據上述案情,請回答:

(1)A公司與某甲的購房合同是否有效?

(2)A公司與某丙的購房合同是否有效?

(3)該房屋的所有權應當歸誰?

(4)A公司應對某甲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答:(1)A公司與甲的購房合同有效。雙方是在意思自治的基礎上簽訂的合同,并且已辦理付款交房的手續,符合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所以二者的合同合法有效。房屋合同的有效與否與所有權是否已轉移無關,所有權未轉移并不影響合同的成立。

(2)A公司與丙的合同也有效。丙是與A公司的售房人員簽訂的合同,乙是以A公司的名義簽訂的合同而且事后得到了A公司的追認,所以丙和A公司也是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簽訂的合同,是合法有效的。由于甲并未與A公司辦理房屋所有權轉移手續,所以甲并未擁有該房屋的所有權,A公司還是有權再將此房屋出賣。

(3)該房屋的所有權屬于丙。雙方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且辦理了所有權轉移手續。又房屋屬于不動產,在我國不動產轉移要辦理變更登記發生公示公信的效果,而丙也辦理了變更登記手續,產生了公示公信的效果,所以此房屬于丙。

(4)A公司應對甲承擔違約責任。A公司已與甲簽訂了合法有效的房屋買賣合同,但A公司后又將該房屋賣予他人,違反了合同的規定,因此應承擔違約責任,返還甲的全部購房款和利息,并賠償給甲造成的損失。

5.張某有私車一輛,價值25萬元,因無錢償還欠李某的20萬元債務,與李某協商將車抵債,李某同意,雙方簽訂了一份以車抵債的協議,并約定一個月內辦理完車輛過戶手續,李某當天將車開走。在還未辦理車輛過戶手續時,李某因車速過快,將田某撞成重傷,李某棄車而走。田某傷愈出院后,找到張某要求賠償醫療費及傷殘補償費共計30萬元,張某以車輛已抵給李某為由拒絕。(中南財大2006年研)

問:

(1)以車抵債協議是否有效,為什么?

(2)車輛是否完成交付,所有權是否發生移轉,為什么?

(3)張某是否應當賠償田某的損失,為什么?

(4)在本案中,李某應當承擔什么責任,為什么?

答:(1)以車抵債協議有效,具體分析如下:

機動車代償合同又稱機動車代物清償合同,是債務人以機動車輛抵償所欠債權人的債務的合同,即民間俗稱的“頂車”合同。機動車代償合同屬于代物清償合同的一種,其目的是通過機動車代償,從而完成債務的清償。該合同屬《合同法》中規定的無名合同,但由于該類合同為有償、雙務合同,因此根據《合同法》第174條的規定,該類合同應當參照買賣合同的規定。

(2)所有權已經轉移,具體分析如下:

按照《合同法》第133條的規定,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我國現行法律中并未規定車輛的所有權轉移以登記過戶為準,但司法實踐及最高人民法院有關判例中均認可此項原則。法學界通說也認為車輛、民用航空器、民用船舶等幾類特殊動產均應以登記過戶作為所有權轉移的標志,但我國除了在海商法中明確規定民用船舶所有權轉移以登記過戶為準之外,對另外兩種動產均沒有相應法律作出規定。當前,在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部門從事機動車所有權登記的情況下,由于公安車輛管理部門對車輛進行登記,登記的手續中均注明了車輛所有人。而且車輛非上路行駛不能實現其物理價值及社會價值,因此,公安車輛管理機關關于“公安機關辦理的機動車登記,是準予或不準予機動車上道路行駛的登記,僅是一種行政管理手段”的說法,與法院認定的物權登記并無實質矛盾,公安車輛管理機關的車輛登記完全可以視為車輛的所有權登記。

(3)張某不需要賠償田某的損失,具體分析如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原車主是否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的復函》的規定,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因車輛已交付,原車主既不能支配該車的運營,也不能從該車的運營中獲得利益,

故原車主不應對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損害承擔責任。但是,連環購車未辦理過戶手續的行為,違反有關行政管理法規的,應受其規定的調整。當然為了受害人能得到更多的機會賠償,可以將二人一起當作被告。

(4)本案中,李某的行為屬于肇事逃逸,有可能構成交通肇事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新余市| 黄大仙区| 长岛县| 若尔盖县| 突泉县| 平武县| 鹤岗市| 岑溪市| 康马县| 翼城县| 肇东市| 滨海县| 宜宾市| 泸西县| 长沙县| 商洛市| 台南县| 马关县| 延边| 东莞市| 邵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黄梅县| 称多县| 正安县| 包头市| 卓尼县| 大新县| 珲春市| 台北县| 铜山县| 万山特区| 江孜县| 余江县| 弥勒县| 曲阳县| 佛山市| 宁陕县| 南投县| 柳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