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振瀛《民法》(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828字
- 2021-05-21 18:03:33
第二編 物 權
第十一章 物權總論
11.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物權的概念與特征
1.物權的概念
物權是權利主體直接支配特定財產(主要是有體物,在特定情況下也可以是權利)的權利,既具有人對物直接支配的內容,又具有對抗權利主體以外的第三人的效力。
作為一個法律范疇,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2.物權的特征
(1)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
①直接支配物是指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其權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者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權利人的支配可以通過民事法律行為來實現,也可以通過事實行為來實現。
②物權是一種絕對權。物權的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只要不特定的人沒有非法干涉其行使權利,即為履行了義務。
③物權的客體是物,且應是有體物、特定物、獨立物。
(2)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
物權作為財產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物的利益,以權利人對于標的物的直接支配與享受為特點。
物的利益包括三種:
①物的歸屬;
②物的利用;
③就物的價值而設立的債務的擔保。
(3)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
其排他性表現在:
①物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物上權利之行使的干涉,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
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并存。
二、物權法的概念與內容
1.物權法的概念
物權法是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調整人(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特殊情況下可以是國家)對于物的支配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2.物權法的內容
物權法的調整對象是基于人對物的支配而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財產關系。主要包括:
(1)支配關系的內容
支配關系的內容,即物權法規定了人對物的支配范圍,包括:
①人對物的全面的支配關系;
②人對物的利用關系;
③人對物的交換價值的支配關系;
④人對物的占有關系。
(2)支配關系的變動
支配關系的變動,即支配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物權法對支配關系的變動的調整是對動態財產關系的調整。
(3)支配關系的主體與其他利害關系人(第三人)的關系
物權法也調整支配關系的主體與第三人的關系,在物權法上形成第三人保護的法律制度。
三、物權的效力
1.物權的優先效力
物權的優先效力,又稱為物權的優先權。其基本含義是指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并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
(1)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
這種優先效力,是以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后確定物權效力的差異。一般說來,兩個在性質上不能共存的物權不能同時存在于一個物上,故而后發生的物權根本不能成立。如果物權在性質上可以并存,則后發生的物權僅于不妨礙先發生的物權的范圍內得以成立,先發生的物權優先于后發生的物權。
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并存分為以下情況:
①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于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占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并存。
②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并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并存。
③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并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并存,以占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也不能并存。
關于物權相互之間的優先效力,一般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種類的物權的排他性不同,并依物權成立時間的先后確定其相互間的優先順序。例外是限制物權(定限物權)的效力優先于所有權。
(2)物權對于債權的優先效力
在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并存時,物權有優先于債權的效力,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在同一標的物上,既有物權,又有債權時,物權有優先于債權的效力。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也有極少數的例外。
②在債權人依破產程序或強制執行程序行使其債權時,作為債務人財產的物上存在他人的物權時,該物權優先于一般債權人的債權。
2.物上請求權
物上請求權,又稱為物權請求權,是指物權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請求造成妨害事由發生的人排除此等妨害。
(1)物上請求權的性質
包括:
①物上請求權是請求權;
②物上請求權是物權的效用;
③物上請求權附屬于物權。
(2)物上請求權的行使
物上請求權的行使,不必非得依訴訟的方式進行,也可以依意思表示的方式為之,即物權受到妨害后,物權人可以直接請求妨害人為一定的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包括請求妨害人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
①請求返還原物,指物權人在其所有物被他人非法占有時,可以向非法占有人請求返還原物,或請求法院責令非法占有人返還原物。
②請求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指物權人雖然占有其物,但由于他人的非法行為,致使物權人無法充分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時,物權人可以請求侵害人排除妨礙,或者請求法院責令侵害人排除妨礙。
四、物權的類型
1.物權法定主義
(1)物權創設的立法例
①放任主義,即物權的創設依當事人的意思,法律上不予限制。
②法定主義,即法律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不允許當事人依其意思設定與法律規定不同的物權。我國采用物權法定主義。
(2)物權法定主義的沿革
物權法定主義是在羅馬法時代就已經確定的原則。以后民法法系各國物權法均繼受了這一原則,其原因主要是對物盡其用的考慮和對保護交易安全的要求。
(3)物權法定主義的要求
①物權的種類不得創設,即不得創設法律未規定的新種類的物權。
②物權的內容不得創設,即不得創設與法律規定的內容不同的物權。
(4)違反物權法定主義的后果
當事人如果違反物權法定主義原則的要求,其行為一般不發生物權效力,但是法律也可以用明文規定的形式承認其一部分的物權效力。
2.物權的種類
(1)所有權。這是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性地支配其所有物的權利。所有權是最完整、最充分的物權。
(2)用益物權。這是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收益的權利,包括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等。
(3)擔保物權。這是為了擔保債的履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物權,主要有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
(4)占有。指對物的控制、占領。我國《物權法》認為占有是受法律保護的一種事實狀態,不是占有權。
3.民法學上物權的分類
(1)自物權與他物權
①自物權,是權利人對于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所有權是自物權。
②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
(2)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根據物權的客體是動產還是不動產)
①不動產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動產抵押權等是不動產物權。
②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是動產物權。
區分意義:動產物權與不動產物權的取得方法、成立要件等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占有,而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登記。
(3)主物權和從物權(根據物權是否具有獨立性)
①主物權,指能夠獨立存在的物權,如所有權。
②從物權,指必須依附于其他權利而存在的物權,如抵押權。
區分意義:在物權的取得、變更、喪失問題上,從物權應與其所依附的權利共命運。
(4)所有權與限制物權(根據對于標的物的支配范圍的不同)
①所有權,是一種于全面關系上支配物的權利,是一種完全的支配權利。
②限制物權,是在他人之物上設定的權利,只是在一定方面支配物的權利,沒有完全的支配權。
區分意義:限制物權是根據所有權人的意志設定的所有權上的負擔,起著限制所有權的作用,因此限制物權有較所有權優先的效力。
(5)有期限物權與無期限物權(根據物權的存續有沒有期限)
①有期限物權,指有一定存續期間的物權,如抵押權。
②無期限物權,指沒有預定存續期間,而永久存續的物權,所有權屬于無期限物權。
區分意義:有期限物權在期限屆滿時即當然歸于消滅,而無期限物權除了轉讓、拋棄、標的物滅失等特定情形外,永久存續。
(6)民法上的物權與特別法上的物權(根據物權所依據的法律的不同)
①民法上的物權,指在民法典中規定的物權。我國還沒有民法典,《物權法》上的物權就是民法上的物權。
②特別法上的物權,指土地法、海商法等特別法所規定的物權。
區分意義:特別法上的物權,如果該法對其有特別的規定,應當首先適用該法,在沒有特別規定時,才適用民法中的一般規定。
(7)本權與占有
①占有,以對物的實際控制、占領為依據,因此不論占有人在法律上有沒有支配物的權利,都可以成立。
②本權,是與占有相對而言的。對標的物不僅有事實上的控制力,而且有權利為依據,該依據之權利,即為本權。占有事實以外的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都是本權。
五、物權的變動
1.物權的變動的概念
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總稱。
(1)物權的產生
物權的產生,即物權人取得物權,它在特定的權利主體與不特定的義務主體之間形成了物權法律關系,并使特定的物與物權人相結合。
物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之分,前者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后者是指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取得物權。繼受取得又可分為創設與移轉兩種方式。
(2)物權的變更
①廣義的物權的變更,是指物權的主體、內容或者客體的變更。
②狹義的物權的變更,僅指物權的內容或者客體的變更。物權內容的變更,是指在不影響物權整體屬性的情況下物權的范圍、方式等方面的變化。物權客體的變更,是指物權標的物所發生的變化。
(3)物權的消滅
物權的消滅,從權利人方面觀察,即物權的喪失,可以分為:
①絕對的消滅,指物權本身不存在了,即物權的標的物不僅與其主體相分離,而且他人也未取得其權利。
②相對的消滅,指原主體權利的喪失和新主體權利的取得,使一方喪失所有權而另一方取得所有權。
2.物權的變動的原則
(1)公示原則
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①公示原則的意義
a.對于基于民事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原則上非經公示不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b.對于基于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發生的物權變動,不經公示雖然可以發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但是在公示完成之前,當事人不得處分之。
②公示的方法
以登記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以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
(2)公信原則
公信原則是指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者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如買賣、贈與),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變動的效力。
①公信原則的內容
a.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的人推定為該不動產的權利人,動產的占有人推定為該動產的權利人,除非有相反的證據證明。這稱為“權利的正確性推定效力”。
b.凡善意信賴公示的表象而為一定的行為,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保護的方式就是承認此行為所產生的物權變動的效力。
②公信原則的目的
公信原則的目的在于保護交易的安全,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但有時不免會削弱真正權利享有人的利益,這是法律從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在權利人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進行均衡、選擇的結果。
③公信原則在我國立法上的體現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規定了不動產或者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第三人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可以信賴物權的公示而從無權處分人處取得物權,實際上是賦予了登記、交付的公信力。
3.物權變動的原因
(1)物權的取得
能夠引起物權取得的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項:
①民事法律行為。這是取得物權的最常見的法律事實。
②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主要包括:
a.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b.因征收或者沒收取得物權;
c.因法律的規定取得物權(如留置權);
d.因附合、混合、加工取得所有權;
e.因繼承取得物權;
f.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取得所有權;
g.因合法生產、建造而取得物權;
h.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取得物權;
i.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2)物權的消滅
能夠引起物權消滅的法律事實主要有以下幾項:
①民事法律行為:
a.拋棄。這是以消滅物權為目的的單方民事法律行為。
b.合同。指當事人之間關于約定物權存續的期間,或者約定物權消滅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為。
c.撤銷權的行使。法律或合同規定有撤銷權的,因撤銷權的行使會導致物權消滅。
②民事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
a.標的物滅失。
b.法定期間的屆滿。在法律上對他物權的存續規定了期間,該期間屆滿,則物權消滅。
c.混同。物權的混同,是指同一物的所有權與他物權歸屬于一人時,其他物權因混同而消滅。
4.物權變動的模式
(1)基于民事法律行為所引起的物權變動
①意思主義的立法例。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認為物權的變動是債權合同的效果,在債權合同之外,不認為有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其他合同存在,而交付和登記不過是對抗第三人的要件而已。
②形式主義的立法例。又稱作物權形式主義,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認為債權合同僅發生以物權產生、變更、消滅為目的的債權和債務,而物權變動的效力的發生,直接以登記或交付為條件,即在債權合同之外還有以直接發生物權變動為目的的物權合同(物權行為)。
③折中主義的立法例。主要有以下兩種:
a.對意思主義立法例的折中。物權變動除需債權合意之外,尚以物權公示為要件,不承認獨立的物權行為。以西班牙民法為代表。
b.對形式主義立法例的折中。認可物權行為的獨立性,但不認可其無因性。以瑞士民法和奧地利民法為代表。
④我國《物權法》的體例。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物權因民事法律行為而發生變動時,除了當事人之間須有債權合意外,僅須另外踐行登記或者交付,即能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其基本要點有:
a.發生債權的意思表示包含了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即物權的變動不需另有物權變動的合意,故無獨立的物權行為。
b.物權的變動,僅有當事人間的債權的意思表示尚且不夠,還需履行登記、交付的法定方式。
c.由于我國物權法不承認獨立的物權行為,因此物權的變動要受其原因行為即債權行為的影響。故我國物權法也就無所謂物權行為的無因性。
d.通過合同使物權發生變動場合,不能僅從有效合同直接推斷出物權變動;反之,也不能僅以物權未發生變動為由判定合同無效。
(2)非基于民事法律行為所引起的物權變動
①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
②因繼承取得物權的,自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
③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④在法院的強制執行程序中,在取得法院發出的權利移轉證書時,即取得物權。
5.物權的公示方法
(1)交付
大多數國家在法律上都確認交付為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將動產的占有人推定為權利人。
①關于交付的法律效果的立法例
關于交付在法律上產生的效果,各國民法立法例有兩種做法:
a.交付對抗主義。以移轉占有為物權的公示方法,即在移轉占有前,動產物權的變動僅在當事人間發生效力,但不產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
b.交付要件主義。以移轉占有為物權變動的生效的要件,即在移轉占有前,物權的變動不僅不能對抗第三人,在當事人之間也不產生效力。
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我國物權法采取的是交付要件主義。對于船舶、飛行器和機動車等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經交付生效,但非經登記,關于這些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②交付的方式
交付通常是指現實交付,即直接占有的移轉。但還包括觀念交付的方式:
a.簡易交付,即受讓人已經占有動產,則于物權變動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
b.占有改定,即動產物權的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特別約定,標的物仍然由出讓人繼續占有,在物權讓與的合意成立時,視為交付,受讓人取得間接占有。
c.指示交付,即動產由第三人占有時,出讓人將其對于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讓與受讓人,以代替交付。
d.擬制交付,即出讓人將標的物的權利憑證(如倉單、提單)交給受讓人,以代替物的現實交付。
(2)登記
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是將物權變動的事項登載在國家主管機關的登記簿上。
①登記的效力
關于登記的法律效果,民法法系各國和地區民法立法例主要有兩種:
a.登記對抗主義。以登記作為公示不動產物權狀態的方法。
b.登記要件主義。以登記作為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
根據我國《物權法》第9條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我國物權法采取的是以登記要件主義為原則,但存在例外。
②不動產登記簿、登記機構與登記資料的查詢
a.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
b.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不動產登記機構辦理;直轄市、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確定本級不動產登記機構統一辦理所屬各區的不動產登記。對可能存在權屬爭議,或者可能涉及他人利害關系的登記申請,不動產登記機構可以向申請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單位進行調查。
c.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后,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③登記的種類
a.更正登記、異議登記與預告登記
權利人、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記載事項確有錯誤的,可以直接向登記機關申請更正登記。
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登記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
預告登記又稱假登記,是指為確保債權實現,以保障將來取得不動產物權,限制債務人重復處分將來的不動產物權而為的登記。
b.所有權登記、用益物權登記和不動產抵押權登記
不動產所有權登記,是指登記機關對于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在不動產登記簿上進行記載,對不動產所有權變動情況進行公示的方法。
用益物權登記,是指登記機關對于不動產用益物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在不動產登記簿上進行記載,對用益物權變動情況進行公示的方法。
不動產抵押權登記,是指登記機關對不動產抵押權的取得、變更和消滅在登記簿上進行記載,對抵押權變動情況進行公示的方法。
六、物權的保護
1.含義
物權的保護是指通過法律規定的方法和程序保障物權人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對其財產行使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的制度。保護物權實質是保護被侵犯的權利,物權保護制度就是對被侵犯的物權適用的法律規定。
2.物權保護的種類
(1)物權的自我保護,即物權人在其物權受到侵害后,依據民法的規定,請求侵害人為一定的行為。
(2)通過民事訴訟程序對物權的保護,即物權人在其物權受到侵害時,有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予以保護,恢復其被侵犯的合法權益,包括恢復物權人對其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的行使,賠償物權人因受侵犯而受的損失。
3.我國民法對物權保護的特殊方法
(1)請求確認物權。在財產的歸屬、內容問題發生爭議而處于不確定狀態的時候,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物權。確認物權只能由當事人向法院提出,并通過民事訴訟程序解決。
(2)物上請求權。
(3)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
(4)請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對不法侵害造成的財產的毀損、滅失,依原物的價值折合貨幣進行賠償。
確認所有權、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這幾種保護方法是物權的最基本的保護方法。在物權受到侵害時,這些保護方法是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根據物權受到侵害的不同情況,可以采取其中一種保護方法,也可以同時采取幾種保護方法,還可以與其他法的保護方法并用。
- Multisim & Ultiboard電路設計與虛擬仿真
- 表面處理技術概論(第二版)
- 中國文學簡史(修訂版)
- 2019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電影基礎史論與經典案例導讀
-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實訓(第三版)
- Web滲透測試與防護(慕課版)
- 審計習題與案例(第二版)
- 職業道德教育讀本
- 2020年河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新聞報道寫作(廣東省特色專業系列教材)
- 2020年全國法律碩士《398法碩聯考專業基礎(非法學)》歷年考研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24小時高清視頻】
- 高等數學·上冊(第2版)
- 定量分析化學實驗
- 王傳麗《國際經濟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