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綜合題

1.在自由回憶任務的實驗中,如何避免系列位置效應的出現?[中科院2005年研]

答:系列位置效應是指在識記系列項目時,項目在系列中的位置對人記憶效果的影響。采用自由回憶法時,被試對材料回憶的先后及回憶量因學習的先后而表現出差異。在所學材料中,最后學習的項目最先回憶且正確回憶量最大,最先學習的項目居中,學習的中間部分最后回憶且回憶量最小。最后學習的材料最容易回憶的現象稱近因效應,最先學習的材料也易于回憶的現象稱首因效應。

在自由回憶任務的實驗中,系列位置效應的出現意味著單字在系列中的位置會大大地影響自由回憶成績。所以,實驗者就必須避免單字的系列位置與單字本身的頻率、意義性等屬性相混淆。為了避免系列位置效應的出現,可以采用平衡設計的方式呈現實驗刺激。

例如,假設有從A到P16個項目。如果都是按同樣的順序呈現給被試學習,實驗結束后會得到U形的系列位置曲,但這個結果是不可靠的。因為在這種實驗條件下,也許碰巧A、B、C、D等幾個項目就是好記,都是高頻字、意義性也強的項目。為了避免單字系列的位置與單字本身的各種屬性相混淆。應該將之以各種不同的順序呈現給不同的被試。但是要使刺激的順序完全平衡難以做到,但可以用拉丁法的方法做到不完全的平衡。例如可以將16個項目分為4部分。再將16個項目排成4個不同的系列,使每個字都有機會在這4個部分中呆過一次。如下表所示。在實驗中,被試的數目應該是4的倍數,如用8個被試,則每兩個被試學習4個系列中的一個。

這樣就在自由回憶任務的實驗中避免了系列位置效應的出現。

2.比較傳統心理物理法和信號檢測論的特點。[浙江大學2005年研]

答:(1)傳統的心理物理法主要有極限法、平均差誤法和恒定刺激法三種。

極限法,又稱最小變化法、最小可覺刺激法或差別法。極限法的刺激由遞減和遞增的兩個系列組成,每次呈現刺激后讓被試報告,回答是否有感覺。刺激的增減應盡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統的探求被試由一類反應到另一類反應的轉折點,即在多強刺激時由有感覺變為無感覺;或由無感覺變為有感覺。注意遞減、遞增系列是交替進行的,數量一致;每個系列的起始點也不一樣,以免被試形成定勢。

平均差誤法,又稱調整法、均等法,是實驗者規定以某一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節另一比較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客觀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完全一樣,于是每一次比較就會得到一個誤差,把多次比較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得到平均誤差。因為平均誤差與差別閾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誤差來表示差別感受性。

恒定刺激法,又稱次數法、常定刺激差別法、正誤示例法。使用恒定刺激法時,刺激通常由5~7個組成,在實驗過程維持不變。刺激的最大強度要大到它被感覺的概率達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強度要小到它被感覺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個刺激之間的距離相等,與最小變化法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隨機呈現的,每個刺激呈現的次數應相等。

(2)信號檢測論是一種新的心理物理學方法,它是信息論的一個分支,研究的對象是信息傳輸系統中信號的接受部分。信號檢測理論將被試的感受性和辨別力分離出來,是對傳統的心理物理學方法的重大突破。它有自身的特點:

信號檢測論以統計學原理為其數學基礎。統計學的主要工具是概率論。心理學的信號檢測實驗一般是在信號和背景不易分清的條件下進行的。對信號檢測起干擾作用的背景稱為噪音。在信號檢測實驗中,被試者對有無信號出現的判定,可以有四種結果:擊中、虛驚、漏報和正確排斥。從統計學的觀點,信號檢測就是要檢驗兩個統計假設H0(無信號)和H1(有信號)的真偽。

信號檢測論中的正確判斷原則是最優決策原則。人類在做出一個判斷標準時,一般是按照最優原則進行的。在確定判斷信號的標準時,常常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信號和噪音之先驗概率的大小;判斷結果的獎懲(價值)多少;被試所要達到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因素等。

信號檢測理論作為信息論的分支,應用了信息加工原理。因為人的感官、中樞分析綜合可以看作一個信息處理系統,因此可以對它進行分析,這個理論還可以加深人們對感受系統的理解。

信號檢測理論有兩個獨立指標:反應偏向和敏感性指標。辨別力指數d′和判斷標準β。

辨別力d′為敏感性的指標,可以表現為內部噪音分布與信號加噪音分布之間的分離程度。d′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d′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β是指信號加噪音引起的特定感覺的條件概率與噪音引起的條件概率的比值。報告標準C又稱判斷標準,受被試者動機、態度、利害得失等心理因素的影響。

信號檢測理論引入心理學,解決了傳統心理研究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把被試的反應傾向和辨別力區分開來。由此可以看出,傳統心理物理法與信號檢測論最大的區別在于,后者將個體的辨別能力與反應傾向區分開來,而前者只是籠統地得出一個閾限值,忽略了獎懲、被試態度、信號出現概率等非常重要的會對被試反應可能造成的影響的因素。

3.實驗設計中如何保證實驗的效度?[中科院2006年研]

答:實驗效度包括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內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一定關系的明確程度。

(1)一項研究要具有內部效度,首先必須正確地選擇研究的自變量和因變量,這樣才有可能作出有關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陳述。其次是要做周密的實驗或研究設計。這主要是指在進行實驗設計時,明確意識到各種影響內部效度的因素,運用多種設計措施,控制這些影響因素,突出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

在實驗設計過程中,為提高內在效度,采取以下措施:

a.雙盲實驗法,即主試和被試都不清楚實驗的具體目的,因而可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試的暗示和被試的順從。

b.實驗者在匹配被試時必須考慮兩組被試本身是否同質,如果不同質(就像白人兒童和非洲裔兒童),就必須以幾組被試各自的相對水平進行匹配。

c.在對被試進行分組時,使用隨機取樣和隨機分配的方法。

d.增設控制組,同樣能夠解決由于實驗程序本身、控制方式的不一致以及測量程度的變化對實驗內部效度的影響。例如,在使用前測、后測的實驗研究中,一般正常情況下,即使沒有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后測的分數也將比前測的分數高一些。這中間可能包括練習因素、臨場經驗以及對實驗目的敏感程度的效應。而這些影響實驗效度的問題,可以通過增設一個無實驗處理,僅有前后測的控制組加以解決。如果實驗組的后測明顯高于控制組的后測,那么實驗組被試的前后變化就確實是由自變量引起的(至少是高于控制組的那部分)。

對額外變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a.對部分被試變量及暫時被試變量的控制方法

指導語控制。為了使被試的反應一致,應該對指導語標準化;

主試者對待被試者的態度應該規范化;

采取單盲或雙盲實驗法;

控制被試者的個體差異;

采取實驗組、控制組對照法。

b.對環境變量及部分被試變量的控制方法

操作控制的方法。這一方法主要是指主試者的具體操作,排除一些變異因素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包括對控制變量的消除和保持恒定的方法。心理實驗在暗室或隔音室中進行就是為了消除控制變量的視覺刺激和聽覺刺激。對于實驗中不能消除的有機體變量,比如年齡、身高、性別、體重等刺激變量,就需要使其保持恒定。

消除法。通過采取一定措施,將影響研究結果的各種無關變量消除掉。

例如,為了消除“實驗者效應”“霍桑效應”,可采用“雙盲程序”;采用好的指導語可消除被試的緊張、焦慮,還可消除被試因不明白如何去做而產生的各種隨機與系統誤差。

恒定法。恒定法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無關變量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保持恒定不變。

例如,要使研究環境、測量工具、指導語、研究時間對不同被試保持一樣,通過效果恒定來達到控制它們的影響的目的。

平衡法。平衡法是對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無關變量,通過采取某些綜合平衡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對它們進行控制的方法。

平衡法的具體方式有對比組法和循環法。對比組法的原理是,隨機建立兩個被試組,兩組除研究變量外,在其他無關變量的效果方面都是相等的,因而兩組結果之差可視為研究變量的差異所致。循環法主要用來平衡研究處理的順序效應。

統計控制法

當無關變量的影響無法消除或未能加以控制,而其影響已經測定和已知時,可用統計的校正或調整將這些影響從研究結果中排除。常見的有控制變量的納入法和統計控制法等。將控制變量作為實驗設計中的一個自變量,可以使實驗情景更接近實際。但是由于自變量的增加,會帶來分析上的困難。在統計分析的過程中也可以把一些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分離出來,常用的有共變量分析。

(2)如果研究數據僅在本實驗情境下有效,那么這種實驗研究的外部效度就較低。影響實驗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測驗的反作用效果,選擇偏差與實驗變量的交互作用,實驗安排的反作用效果和重復實驗處理的干擾。實驗設計過程中,為提高外在效度,采取以下措施:

克服實驗的過分人工情景化。實驗一般是在嚴密控制的條件下進行,造成過分的人工情景,需要增加實驗變量,從各方面進行處理。

增加樣本的代表性。要求取樣時一定要注意隨機化和代表性問題,增加取樣的層次可以使樣本代表性增大。

保證測量工具的效度。研究中的各種工具必須有效。

4.實驗設計題:請用2×2完全隨機化設計模式來設計一個實驗。(實驗設計應考慮怎樣取樣、自變量、因變量、可能的影響因素、統計方法)[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研]

答:(1)完全隨機化設計是依據概率的原則,用隨機分派的方法使各組無關變量保持相等,一般常用控制組和實驗組,或多個實驗組的設計,又稱做組間設計。完全隨機化設計中每個被試只接受一種自變量水平的實驗處理,不同的被試接受不同的自變量水平的實驗處理。2×2完全隨機化設計是指實驗中有兩個自變量,每個自變量有兩個水平的完全隨機化設計。

(2)實驗課題:主要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在不同的數學教學中會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研究新舊教學方法、教師教齡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

實驗變量如下:

自變量:教學方法:有新舊兩個水平,新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只是對教學內容做簡單介紹,課堂講課主要由學生進行。舊教學方法是指傳統的由教師授課而學生聽講。教師教齡:分為三年教齡和十年教齡兩種水平。

因變量:期中測驗成績的不同。

被試的選取:從北京市某中學隨機選取四個初二年級的班級,每班約有四十五個人。從此中學中隨機選取三年教齡和十年教齡的女教師各兩名。

實驗設計:本實驗為2×2的完全隨機化設計。從四個初二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另外兩個用舊的方法。在初二年級使用新教學方法的班級中,一個班級由三年教齡的教師授課,另一個由十年教齡的教師授課。使用舊教學方法的組中亦是如此分配。

實驗過程:

a.先獲得所有初二年級在校期中數學測驗中的成績,一方面可將其結果作為實驗結果的統計基線,另一方面可用來檢測各被試班級之間的差異大小,若差異太大則需重新選取被試。

b.從課本中節選三個與以前知識關聯不是很大的單元做實驗。用兩個月的時間進行實驗。

c.兩月之后,初二年級四個班用同樣試卷進行考試,記錄分數。

結果統計:用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計算。先計算新舊教學方法、教師教齡間的交互作用,然后計算各單因素的主效應。

得出結論。

可能的影響因素:由于這個實驗包括實驗組和控制組,所以影響實驗內部效度的諸如歷史、成熟、被試中途退出等因素得以控制。借助期中考試作為前測驗,既獲得了實驗前被試的初始狀態,又避免了刻意測驗可能會給被試帶來的影響。加之隨機抽取被試,影響實驗內部效度的大部分因素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可能會由于選取新的課程進行教學實驗,使被試產生在進行實驗的感覺,無法實施單盲實驗,導致霍桑效應的出現。

同時,外部效度可能會由于被試選取的局限性而得到限制,因為在北京得出的結論未必也適用于其它地區。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大范圍的實驗研究來得出最后的結論。

5.下圖是伍德?沃德在一項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旨在考察6個月大的嬰兒能否認識到實驗者的伸手動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體的(即帶有某種意圖的動作,而不只是具體時間空間特征的動作)。讓嬰兒可以看到平臺上放置的A和B兩物體。

步驟一:一人多次反復從右下側去拿A,使嬰兒觀察并習慣。

步驟二:AB調換位置,仍從相同位置去拿A。

步驟三:AB位置不變,但轉而選擇B。(圖略)

實驗結論證明,嬰兒對新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程度高于對老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的程度。

依照習慣化-去習慣化范式,分析該實驗的邏輯及其結果的意義。

【說明:用文字取代圖畫的球和小熊。每個圖從右下側有只手伸過去,去拿A或B。選擇的物品在圖中用紅色字體標注。】[統考2014年研]

答:(1)“習慣化與去習慣化”范式:給嬰兒反復呈現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嬰兒就會不再注意該刺激,或者其注視時間明顯變短,乃至消失,這一現象成為習慣化。如果給予一個新的刺激,嬰兒的注意時間又恢復或變長的現象叫去習慣化。

(2)實驗邏輯:運用被試內設計,一個自變量是A球與B球的位置,一個自變量是拿A球或者B球,因變量是兒童對于拿A球與B球的注意時間,結果反應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兒童的注視時間變短,拿不同的球,注視時間變長。結果證明了嬰幼兒具有超強的反映外界刺激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6.設計一個實驗程序證明內隱學習的存在。(要求:問題陳述、被試選擇與分組、材料選擇、實驗步驟、預期結果分析途徑)[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研]

答:根據題意,進行一個實驗設計。

(1)實驗目的

問題陳述:實驗目的是證明內隱學習的存在。內隱學習是指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是未主動尋找規則的情況下,仍然能自動地、無意識地獲取規則知識。在本實驗研究中,采用人工語法字母串,并分別以外顯和內隱指導語指導被試對其學習,以考察內隱學習的存在。

(2)實驗方法

被試:選取40名大學生被試,男女人數各占一半。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人。

實驗材料和實驗儀器:實驗材料為人工語法產生的語法字母串80個和非語法字母串20個,其中60個語法字母串作為實驗材料,另外20個語法字母串和20個非語法字母串作為最后的測驗作業。實驗儀器為計算機、15英寸顯示器。

實驗設計:采用單因素組間實驗設計,自變量為指導語,分為記憶和規則發現兩個水平。記憶指導語是內隱指導語,要求被試記憶所呈現的字母串;規則發現是外顯指導語,要求被試尋找字母串的內在結構。

實驗程序:首先呈現指導語,記憶組的被試被告知去記憶實驗過程中屏幕上呈現的所有字母串;規則發現組的被試被告知,實驗過程中屏幕上呈現的字母串是有一定規則的,要求被試去發現這些字母串的內在規則。然后呈現字母串,每個字母串呈現時間為2秒,兩秒后自動呈現下一個字母串。60個字母串呈現完后,進行30秒的分心作業,進行簡單的數學運算題。最后進行測驗作業,要求被試指出新字母串中符合語法規則的字母串。

統計分析和預期結果:對最后測驗作業中被試的判斷正確的語法字母串的個數和比率。

對記憶組和規則發現組被試的最后測驗成績進行差異性檢驗,對記憶組被試的最后測驗成績和隨機水平作差異性檢驗。

如果記憶組被試的最后測驗成績顯著高于隨機水平,表明記憶組被試習得了語法規則,而這種習得是內隱的。如果同時記憶組被試的最后測驗成績也高于規則發現組的被試,且記憶組的成績高于其外顯言語報告反映的語法知識所能解釋的范圍,那么記憶組進行的學習是內隱的。

對本實驗預期的結果是記憶組被試的最后測驗成績高于隨機水平,分析結果表明內隱學習的存在。

7.實驗設計:在Munakata和Shinsky等人(2005)近期針對24名7個月兒童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兒童首先熟悉一件陶制玩具,然后測量并比較他們伸手拿取陶制玩具與另一件玩具的頻率,結果發現嬰兒明顯傾向于拿取新玩具(88%)而不是熟悉的舊玩具(39%)。在另一種情況下,關掉照日燈,通過紅外攝像設備觀察,結果發現嬰兒對新事物的偏好發生了反轉,此時嬰兒在黑暗中觸及最后一次看到新玩具地方的頻率(20%)顯著低于觸及熟悉玩具地方的頻率(32%)。

對于這一現象,已有多種解釋,如:對于玩具的熟悉程度增大了嬰兒對這些玩具的心理表征,但由于和新玩具接觸時間不長,在黑暗中回憶不起它們:或,嬰兒并不怕黑,在漆黑的環境中,熟悉的客體也變得新鮮了。

請針對以上實驗的結果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并以此解釋為假設設計一個進一步的實驗來驗證這種解釋的正確性(要求指出被試、各種變量、實驗材料、實驗設計及具體的實驗步驟)。[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研]

答:(1)針對實驗結果,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對于玩具的熟悉程度增強了嬰兒對這些玩具的心理表征,但由于和新玩具接觸時間不長,在黑暗中回憶不出它們。

(2)實驗設計

自變量:光線的黑暗程度,分為燈光照明,無燈光照明兩種條件。

玩具的熟悉程度,分為玩了一個星期的玩具、玩了兩天的玩具、新玩具。

因變量:兒童觸及玩具的頻率。

實驗材料:玩具。

實驗設計:采用3(玩具熟悉程度:一個星期、兩天、新玩具)×2(燈光條件:燈光照明、無燈光照明)的組內設計,玩具熟悉程度、燈光條件為組內變量。

被試:30名七個月∽8個月的嬰兒。

實驗步驟:將嬰兒隨機分成三個組,每組10個人。挑選一些玩具,在有燈光照明的情況下,分為三組。然后讓一組嬰兒玩一組玩具,其中一組嬰兒玩一個星期,在最后的兩天讓另一組嬰兒玩另一組玩具,剩下的一組嬰兒不玩玩具。然后在無關照明的情況下,對玩一個星期的嬰兒,擺放曾經玩過一星期的玩具和新玩具;對玩兩天的嬰兒,擺放曾玩了兩天的玩具和新玩具;對于沒有玩過玩具的嬰兒,擺放所有的玩具。觀察三組嬰兒對玩具接觸的情況,統計每組嬰兒觸摸各種玩具的頻率。

8.人們發現,大腦兩半球對情緒性信息的加工是不對稱的,在腦功能指標上存在著偏側化現象,有兩種理論對此加以解釋:半球優勢假說認為,只有右半球負責對情緒的加工;效價假說認為,不同效價的情緒是由不同的大腦半球進行加工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極情緒,左半球主要加工積極情緒。

(1)請設計一個混合實驗檢驗這兩種假說,并簡要說明需要控制哪些主要額外變量。

(2)什么樣的實驗結果支持半球優勢假設說?

(3)什么樣的實驗結果支持效價假說?[統考2013年研]

答:(1)被試選取:正常人被試,在利手性,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方面匹配。

實驗材料:情緒圖片,(情緒效價分別為正性和負性,以及中性刺激作為填充材料。每種類型的圖片數量相同)。

實驗程序:將被試分為兩組,其中一組被試觀看負性情緒刺激,另外一組被試觀看正性情緒刺激。同時進行fMRI掃描。

實驗設計:自變量為:大腦半球(左半球,右半球)×刺激類型(正效價,負效價)。

因變量為:被試的左右半腦的激活情況。

需要控制的額外變量:

被試的性別、左右利手性。兩種條件下被試的男女人數相同,并且全部為右手利。

被試的年齡。可以將年齡作為一個協變量,通過協方差分析的方法排除年齡的影響。

被試的疲勞和厭倦等情緒。在實驗刺激中插入部分中性刺激,采用隨機化的方法呈現材料刺激。

數據分析:獲得被試在正性刺激條件和負性刺激條件下的左右半球激活程度(中性刺激條件下的數據不進入數據分析)。然后進行兩因素混合設計方差分析。

(2)如果對于兩組被試,右半球的激活都顯著高于左半球的激活,說明無論情緒刺激的效果如何,都是主要由右半球負責加工,這就支持了半球優勢假說。

(3)如果對于負性情緒組,右半球的激活顯著高于左半球,對于正性情緒組,左半球的激活顯著高于右半球,說明不同效價的情緒是由不同的大腦半球分別進行加工的。該結果就支持了效價假說。

9.試以字母轉換實驗為例,說明反應時間的“開窗”實驗技術與反應時間的相加、相減法相比具有何種優點?[中科院2005年研]

答:(1)反應時間的相減法。在實驗中,Donders首先測定3種不同的反應時間:

A-反應時間:一個反應僅對應于一個刺激,當一個刺激呈現時,就立即對其作出反應,這種反應時間又稱簡單反應時間;

B-反應時間:多個反應,各自對應于事先所規定的那個刺激進行反應,此時測得的反應時間,其中包含簡單反應時間、辨別刺激的時間和選擇反應的時間;

C-反應時間:一個反應,僅對應于多個刺激中的那個事先規定的刺激進行反應。而對其他刺激則呈現不反應。所測得的反應時間,其中包括簡單反應時和辨別反應時。

有了上述3種反應時數據,就可從中計算出辨別過程反應時和選擇過程反應時。辨別過程的反應時可由C-反應時減去A-反應時而獲得。選擇過程的反應時可由B-反應時減去C-反應時而獲得。

(2)反應時的相加因素法。Sternberg在進行一系列的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對短時記憶信息提取過程有獨立作用的4個因素:識記項目的數量;探針刺激的質量;反應的類型;反應類型的相對頻率。并且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上述4個因素分別對4個獨立的加工階段起作用,這4個獨立加工階段為:探針刺激的編碼階段;順序比較階段決策階段;反應組織階段。而探針刺激的質量對探針刺激的編碼階段起作用;記憶集大小對順序比較起作用;反應類型對決策類型起作用;反應類型的相對頻率對反應組織階段起作用。

(3)反應時間的“開窗”實驗技術。 在字母轉換實驗中,主試向被試呈現1~4個字母或字母串,而且在這字母串之后標有一數字。并告之,這一數字表明把該數字之前的字母或字母串中的每個字母都按英文字母表中的位置轉換到該數字所指的位置上的字母。如“A+3”即將“A”轉換到“D”,即字母A之后的第三個位置上的字母;如KENC+4,(即K-0,E-I,N-R,C-G),要求這4個轉換結果應一起說出來,即OIRG。以“KENC+4”為例來說明這種實驗的具體程序。最先呈現“4個字母1+4”,然后,4個字母相繼呈現。被試自己按一下鍵,就可看到第一個字母“K”(此時計時開始),當看到“K”之后,被試就做出聲轉換,即說出L-M-N-0,然后再按鍵,第二個字母“E”呈現,再做出聲轉換,F-G-H-I,如此,直到4個字母全部呈現完畢并作出總的回答,即OIRG,計時也隨之停止。在實驗進程中出聲轉換的開始和結束都在時間記錄中標出。根據該實驗的反應時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出,完成字母轉換作業的3個加工階段:

編碼階段,即從被試按鍵看到一個字母到開始出聲轉換所用的時間。在這一階段中,被試對所看到的字母進行編碼并在記憶中找到該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

轉換階段,即轉換所用的時間;

貯存階段,即從前一個字母轉換結束到按鍵看下一個字母的時間,在此階段中,被試將轉換結果貯存于記憶中,并從第二個字母開始還需將前面的轉換結果加以歸并和復述。

(4)反應時間的相減法和相加因素法都不是直接測出某一特定加工階段所需的時間,而是間接地通過作業之間的比較而得出的,并且相應的加工階段還要通過嚴密的推理,才能被發現。而反應時的“開窗”實驗通過對字母轉換作業的分析,可把每一種認知加工成分所經歷的時間都比較直接地估計出來,這就是它比反應時的相減法和相加因素法具有的明顯的優點。

10.請閱讀下列兩段材料,回答后面的問題:

研究一:為研究家庭經濟環境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影響,研究者隨機選擇了某市家庭經濟收入高、低不同的兩組兒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經濟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額外變量后,測量了這兩組兒童分別在1歲和2歲時的語言發展水平。結果發現:兩組兒童在1歲時不存在語言發展上的差異,但在2歲時差異顯著,表現為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兒童比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擁有明顯的語言優勢。據此結果,該研究推論,良好的家庭經濟環境會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

研究二:在某些國家或地區,呈現偽證是警察審問嫌疑人獲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為了證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設計了一個2(高、低易感性)×2(有、無目擊者)的完全隨機實驗。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試分別以快、慢兩種速度輸入字母,目擊者“有、無”是指主試r4伙報告“看見”或“沒看見”被試是否敲擊了“空格”鍵。因變量指標是被試順從、內化和虛構的人數比例。“順從”是指被迫承認敲擊了“空格”鍵,“內化”是向別人敘述自己敲擊了“空格”鍵,“虛構”是指向主試承認自己敲擊了“空格”鍵。結果發現,被試有69%表現出順從,28%表現出內化,9%表現出虛構,經檢驗差異顯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擊者條件下,被試最有可能表現出順從和虛構。這表明,呈現偽證能夠使人們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結果。該研究據此推論,警察審問時通過呈現偽證引出的供詞并不可靠。

(1)這兩項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請說明理由,并分別給出改進的建議。

(2)試根據研究評價標準,分析這兩項研究所存在問題的性質,并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統考2012年研]

答:(1)兩項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進建議:

第一項研究的問題是年齡自變量變化范圍過窄,選取的被試變量過于單一,只有兩組被試即研究一歲兒童和兩歲兒童并進行比較,代表性不夠,不能揭示兒童語言發展是否與環境有關,其結論不能推廣。因為兒童語言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本研究只選取了1歲和2歲這兩個閱讀早期的年齡段,缺少年齡更大的不同家庭經濟環境兒童的數據支持,兩組兒童在年齡段上的差異并不表明在語言發展的其他年齡段也存在差異。后續研究可以進行追蹤或者添加更多年齡段兒童的數據,如進一步測試這兩組兒童在3、4、5、6歲年齡段(或更高年齡段)的語言發展水平,從而進行研究比較,得出更具說服力的結論。

第二項研究的問題是研究結論外推的有效性。實驗中的被試產生的是對無意識疏忽性行為的內化,并不能確認他們會對真實審問情境中的明確犯罪意圖也產生內化。需要在接近真實的審問情境中檢驗被試對明確的犯罪意圖指責產生內化的可能性。

(2)兩項研究所存在的問題的性質及關系:

第一項研究的問題屬于研究的內部效度問題,指實驗中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明確程度,研究一出現選擇的交互作用問題(或者不同年齡段的成熟與語言測驗之間的交互作用問題)。第二項研究屬于研究的外部效度問題,表明生態學效度存在問題,指實驗結果能夠普遍推論到樣本的總體和其他同類現象中去的程度,即實驗結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適用性。

內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前提,沒有好的內部效度,也就談不上外部效度。但是,內部效度高并不能保證外部效度一定高。

11.某學生研究了不同類型的照片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下面是該研究的實驗方法部分。依據材料回答:

(1)該“方法”中有幾處明顯的問題,請至少指出其中4處并加以完善。

(2)說明如何通過偏好判斷任務檢驗是否產生內隱記憶。

2.方法

2.1被試

某校心理學專業二年級A班全體同學60名。其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

2.2實驗儀器與材料

2.2.1實驗儀器

某品牌計算機。

2.2.2實驗材料

本實驗以32對分別表達四種情緒(喜、怒、哀、懼)的面部照片為材料,其中16對為彩色照片,16對為黑白照片。

2.3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為2(圖片類型:彩色照片、黑白照片)×2(注意對象:目標照片和非目標照片)×2(任務類型:再認任務和偏好判斷任務)的被試間設計。

2.4實驗程序

實驗分為學習和測試兩個階段。

學習階段,隨機在計算機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現16對照片,其中8對為彩色照片,8對為黑白照片。每對照片中有一張為目標照片(以紅色邊框為標記)和一張非目標照片。目標照片以隨機方式一半在計算機的左半部呈現,一半在右半部呈現。所有被試均觀察目標照片,并要求正確報告出照片所表達的情緒。每對照片呈現時間為2秒,然后消失,并要求被試盡快判斷所表達的情緒,直到16對照片呈現完畢。

被試休息5分鐘后,進入測試階段。測驗時呈現16張照片,其中一半是學習過的照片,另一半是新照片。所有新照片呈現完畢后,再呈現學習過的照片,直到16張照片呈現完畢。所有被試先進行再認任務,然后進行偏好判斷任務。[統考2011年研]

【分析】該題考察了考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其實這也是研究生導師最看重的能力。實驗心理學自然要考察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不過考生是否能夠將這些方法應用到真實的實驗中才是更為重要的。本題偏重于考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知識,還要自己動手設計一些實驗或者讀些研究論文從中學習。只要充分準備,也是可以得到高分。

答:(1)錯誤和完善方法如下:

錯誤:抽樣方法不正確,應采取隨機抽樣或其他科學的抽樣方法。

錯誤:沒有對被試的顏色視覺是否正常進行測定并說明,應加以測定并說明。

錯誤:2×2×2被試間設計,應為2×2×2被試內實驗設計。

錯誤:在計算機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現材料,應在計算機屏幕的某一固定部位呈現材料,同時平衡目標和非目標照片的位置效應。

錯誤:所有新照片呈現完后再呈現舊照片,新舊照片應按隨機順序(或其他可抵消順序誤差和空間誤差的方式)呈現。

(2)內隱記憶,指在不需要意識或有意回憶的條件下,個體的過去經驗對當前任務自動產生影響的現象。它與外顯記憶不同的特點在于:不完全遵循外顯記憶的遺忘規律:啟動效應隨時間推移沒有或很少降低,也不明顯受到干擾因素的影響。內隱記憶的測量方法主要有:詞干補筆法、偏好判斷法等。

其中偏好判斷任務是一種內隱記憶的間接測量方法,被試學習某些材料后,對呈現的包括學習過和未學習過的材料,作出喜好判斷。為排除干擾,在學習與測驗之間可插入分心測驗。若被試在偏好判斷中對學習過的材料表現出較高或較低的傾向水平,則可據此判斷被試完成測驗任務時有無意識加工的參與。

題目中,第一步,在測試階段,隨機呈現16張新舊照片,要求被試判斷是否喜歡每張照片。第二步,計算被試喜歡新舊照片的數量,若被試對舊照片的喜歡數量顯著超過對新照片的喜歡數量,則產生內隱記憶。

12.試舉例說明事后回溯設計與其他實驗設計(如單因素設計、多因素設計等)在研究過程上的差別。[中科院2005年研]

答:事后回溯設計是在事件發生之后,研究者系統地搜集相關資料,經過分析、比較、推理、判斷,進而發現現象之間的前因后果關系,獲得一定研究結論的方法。事后回溯設計與其它實驗設計(如單因素設計、多因素設計等)在研究過程上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其他實驗設計中,研究者往往需要設計實驗處理或操縱自變量,在事后回溯設計中,則不需要,研究者只需通過觀察存在的條件或事實,將這種已自然發生的處理或自變量與某種結果或因變量聯系起來加以分析,以便從中發現某種可能的簡單關系。該設計的自變量或實驗處理,是研究者不能操縱或改變的。

(2)事后回溯設計與其他的實驗設計研究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其他的實驗設計研究要求對選擇的被試組實施不同的實驗處理,然后觀測在實驗處理條件下因變量的變化效果,并對組與組之間的差異進行比較;而事后回溯設計的研究則是從已經發生的并在某方面有差異的組別開始,追溯研究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

(3)其他的實驗設計多是在實驗室高控制的實驗條件下進行的,而事后回溯實驗多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研究,實驗研究中缺乏控制。但也正因為這樣,事后回溯實驗的結果更接近自然。它可為提出研究假設提供充足的論據。這種假設是其他實驗設計所需要的。

(4)其他的研究設計中,研究者會明確選定一個或幾個自變量,其它變量則加以控制,最后得出的因變量的變化是由于研究者操縱的自變量的變化引起的。而對于事后回溯實驗來說,研究中所追溯的原因因素可能有多個,在不同的情況下,一個特定的結果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而且具體有哪些因素,研究者常沒有非常確定的概念。

(5)其他研究設計可以得出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而對于事后回溯實驗來說,只能得出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的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因為兩個有關系的因素可能并不存在因果關系,它們可能都是第三個因素的原因或結果。

13.舉例說明對偶比較法。[浙江大學2006年研]

答:(1)對偶比較法是把所有要比較的刺激配成對,然后一對一對地呈現,讓被試依據刺激的某一特性進行比較,并作出判斷:這種特性在兩個刺激中的哪一個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因為每一刺激都要分別和其他刺激比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總數,那么配成對的個數是n(n-1)/2。然后依它們各自明顯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個順序量表。

(2)例如:如果有五種樣品A、B、C、D、E,則可配成5(5-1)/2=10對,如題表的上半部分。各單元格內為被試比較的結果,例如縱A與橫B比較,被試認為“A”更好,則在縱A與橫B交叉單元格中寫上“A”。為了避免空間和時間誤差,則需再次進行實驗,比如在第一輪實驗中,A在B的左邊或A先于B呈現,那么在第二輪中,A則在B右邊或在B后呈現。所以,每個單元格都有兩個結果,括號內的為第二輪實驗的結果。

題表下半部分為數據處理步驟。其中,C'為對C的調整,C為每個刺激在兩輪實驗中,與其他刺激比較勝出的次數,而事實上,每種刺激和它本身也應比較,只不過是不分勝負,故在每個C分數上都加0.5,因其比較兩次,所以要加兩個0.5,即1。

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實驗者認為對偶比較中空間和時間效應的干擾并不明顯,也可以采用簡化的程序,即每對刺激之間僅比較一次,取P=C/(n-1),

表 十對樣品對偶比較數據整理

(3)對偶比較法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用這種方法得到的順序量表,還僅僅是針對一個被試的心理物理量表,尚不能直接推廣到更大的人群。

這一量表模型要求對偶比較是可傳遞的,如果刺激A優先于刺激B,而且刺激B優先于刺激C,那么刺激A優先于刺激c,然而,有些情況下這種傳遞性難以保證,這時就不能采用對偶比較法。

14.圖A、B、C是一項實驗的三種可能結果。試根據圖示的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2)該實驗有幾個自變量?每個自變量各有幾個水平?因變量是什么?

(3)請用文字分別描述這三種可能的結果。[統考2009年研]

圖A

圖B

圖C

答:(1)該實驗的目的是檢驗健忘癥被試與控制組被試在自由回憶(外顯記憶)和詞匯辨認(內隱記憶)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實驗性分離);或者健忘癥被試是否保留有內隱記憶。

(2)該實驗有兩個自變量:一個是被試類型,包括健忘癥被試和控制組被試兩個水平;另一個是任務類型,包括內隱的詞匯辨認任務和外顯的自由回憶任務兩個水平。因變量是自由回憶的正確率和詞匯辨認的正確率。

(3)由圖A可知,自由回憶和詞匯判斷的這兩種測驗形式,控制組的成績都比健忘組的成績高,并且自由回憶和詞匯判斷這兩種測驗形式下的成績趨勢是相同的。而自由回憶的外顯記憶的測驗方式,詞匯判斷是內隱記憶的測驗方式。因此,這可能表明,控制組被試無論是在外顯記憶還是在內隱記憶測驗中,其作業成績都比健忘癥被試好,顯示出被試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存在任務類型與被試組之間的交互作用。

圖B可能表明,控制組被試在外顯記憶測驗中,其作業成績要優于健忘癥患者;而在詞匯辨認測驗時,兩者成績無顯著性差異;顯示出任務類型與被試組之間可能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

圖C可能表明,控制組被試在外顯記憶測驗中,其作業成績優于健忘癥患者;而在詞匯辨認測驗中,健忘癥患者的作業成績要優于控制組被試,出現了交叉的交互作用。

15.簡述Broadbent提出的“注意的過濾器理論”。他是怎樣以雙耳同時分聽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理論模型?[中科院2005年研]

答:Broadbent提出的“注意的過濾器理論”是描述信息加工過程的理論。他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則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某種過濾器來對之加以調節,選擇其中較少的信息,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類信息將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識別和存貯。而其他信息則不讓通過。即注意類似一個過濾器,在信息加工過程中對來自外界的大量信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進行篩選。過濾器的作用在于在感知水平上選擇信息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種過濾器體現著注意的選擇功能。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如下圖所示。

圖中的輸入通道可以是不同的感覺器官或成對的感覺器官的兩個部分。輸入通道的數量較多,而過濾器至高級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條。過濾器的選擇作用不是隨機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約的。新異的刺激,較強的刺激,具有生物意義的刺激等易于通過過濾器,受到注意。

(2)Broadbent設計了一個雙耳同時分聽的實驗(不附加追隨程序)來驗證自己的理論。他向被試的右耳呈現3個數字,同時向左耳則呈現另3個數字,例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向被試兩耳同時呈現刺激的速度為每秒2個數字。然后,要求被試再現。結果發現,被試可用兩種方式再現:

以耳朵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如493;627。

以雙耳同時接收到的信息為單位,按順序成對地再現,如4,6;9,2;3,7。

實驗結果為,以第一種方式再現的準確率為65%,以第二種方式再現的準確率為20%。

Broadbent解釋道,每只耳朵相當于刺激輸入的一個通道,而過濾器只允許每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所以,在運用以耳朵為單位的再現方式時,被試可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項目。并只需要從右耳轉到左耳或者從左耳轉到右耳,即只需轉換一次,因而再現的效果好。而運用雙耳刺激成對再現的方式,則在雙耳之間至少需作3次轉換。被試因不能注意每只耳朵的全部項目而導致一些信息迅速喪失,因此其再現效果差。

16.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針對同一問題采用兩種不同的實驗設計所獲得的模擬實驗研究結果。請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指出這兩種實驗各自屬于何種設計類型,每種設計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試。

(2)針對研究問題,根據實驗設計一的統計分析結果,能得出什么結論?實驗設計二與實驗設計一的結論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結論?

(3)這兩種設計中哪一種更適宜考察本研究的問題?請具體說明理由。[統考2008年研]

實驗設計一

表1 不同教學方法下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成績

表2 方差分析結果

實驗設計二

表3 不同教學方法下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成績

表4 方差分析結果

答:(1)實驗設計一為2×2被試間設計,(2分)被試為24人。

實驗設計二為2×2混合設計,其中,學生類型為被試間變量,教學方法為被試內變量。被試為12人。

(2)根據實驗設計一的結果,能得出如下結論:

教學方法的主效應顯著,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成績顯著高于講授式;

學生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

教學方法和學生類型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即教學方法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與講授式教學方法相比,啟發式教學方法對學困生成績的提高作用更大。

實驗設計二與實驗設計一的結論相同。

(3)比較說明

比較而言,被試間設計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問題;

雖然混合設計所需的被試量較少,且混合設計將教學方法作為被試內變量,能更好地控制來自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但當實驗過程中容易產生累積效應或練習效應時,則被試內實驗設計無法適用。本實驗如果將教學方法作為被試內變量則會產生累積效應或練習效應,因此,包含被試內設計在內的混合設計不能回答該研究所探討的問題,選擇被試間設計更佳。

17.簡述Tulving的多重記憶系統,并說明他是怎樣以啟動效應來論證自己的理論模型的。[中科院2006年研]

答:(1)Tulving認為記憶是由多個不同的子系統所組成,記憶=情節記憶+語義記憶+知覺表征系統(啟動效應代表的新記憶系統),而每個子系統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過程組成。同一個子系統內的加工過程之間的關系比不同子系統中的加工過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并且在理論上每個記憶系統都可能具有其特定的神經機制與行為指標。在多重記憶系統理論看來,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就分別代表了記憶的兩種不同子系統。

(2)1982年Tulving(1982)等人用正常人作被試,也重現了在遺忘癥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實驗性分離現象。Tulving等人讓正常人被試學習96個低頻英語單字,學習后1h進行再認測驗與補筆測驗,7d以后重復這兩種測驗。實驗結果表明,情景記憶7d后遺忘很多(由再認結果顯示出來),但由啟動效應顯示的內隱記憶7d前后沒有差別,即仿佛啟動效應不會遺忘。實驗說明了記憶的實驗性分離現象:在同樣的學習條件下,使用不同的記憶測驗方法得出有顯著差異的實驗結果。

實驗數據分析表明,測驗中正確填對缺筆字的概率與被試自以為是學過的字或自以為是未學過的字無關(對同一個字既進行再認測驗也進行補筆測驗),即補筆正確率是獨立于再認的。這種在單個項目水平上兩種記憶測量缺乏相關被稱為隨機獨立。啟動效應與再認記憶之間的隨機獨立性的證明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可能揭示了啟動效應與再認記憶分別屬于不同的記憶系統。

18.某研發機構開發了一套適合于5歲幼兒閱讀能力訓練的游戲產品,欲通過比較該產品使用三個月前后幼兒閱讀能力的變化,以確定其有效性。請針對該目的提出具體實驗設計方案,說明理由;并對預期的實驗數據給出具體統計分析方法。[統考2007年研]

答:根據題意,考慮到5歲兒童的閱讀能力及其發展速度有一定的個體差異,而且在實驗中,往往只能做到隨機分配被試,很難做到隨機取樣,同時考慮到實驗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使用游戲產品前后兒童閱讀能力的變化,所以在實驗設計中使用前后測設計。前測的練習效應和成熟等影響可以通過設計控制組進行平衡。

(1)具體設計方法

第一種實驗設計方案。采用隨機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該設計的自變量為是否接受游戲產品訓練,因變量是幼兒的閱讀能力,額外變量包括被試選取、歷史成熟、實驗組控制組學習內容是否相同等。由題意,通過前測可以獲得所抽取樣本的最初水平,再與后測結果進行比較,以分析實驗處理的效應。同時,為了控制歷史、成熟、測驗等額外變量,增加了控制組。為了降低實驗組和控制組被試之間的選擇偏差,采取了隨機分派被試的方法。

第二種實驗設計方案。同樣采取前測后測方法,只是分配被試的方法不同。除了隨機分派之外,還可以利用匹配法進行分配被試。因變量、自變量、額外變量同上。前測后測可以控制較有效的控制歷史、成熟的因素,匹配的方法選擇被試也較有效的控制了被試選取中產生的誤差。

(2)實驗方法的選擇原理

真實驗設計的本質特征在于對影響內部效度的無關變量采取嚴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縱研究變量。實驗設計中綜合采取隨機取樣、前測和控制組等手段。

隨機分配被試是保證實驗組和控制祖被試特征相同的有效手段,因為它排除了被試取樣偏差導致的系統誤差。

實驗設計中還常采取匹配方法,即將在各個與實驗相關的因素上相近或相同的被試匹配成對,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兩組被試的相等性。但實際上配對的因素的數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保證被試的所有相關因素都相同,而且這種方法比較煩瑣,因而不如隨機取樣方法運用得廣泛。

在實驗程序安排中,前測和控制組用于消除或平衡無關變量的干擾。實際上由于采用隨機取樣,使得前測的意義有所降低,因為前測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練習效應。一般來說,如果采用隨機原則選取和分配被試,是否需要前測視具體實驗而定。

(3)具體統計分析方法

檢驗

統計思路:

表示接受游戲產品訓練的實驗驗組前后閱讀能力變化;

代表未接受產品訓練的控制組或者匹配組前后閱讀能力的變化;

就表示接受游戲產品訓練引起的閱讀能力變化即產品的有效性。

具體統計檢驗:

分別進行實驗組前、后測()相關樣本檢驗,控制組或匹配組前、后測()相關樣本檢驗,后測的實驗組、控制組()獨立樣本t檢驗,或者后測的實驗組、匹配組()相關樣本檢驗。

t檢驗公式為分別代表相比較的兩組的平均數)

為兩樣本平均數差數分布的標準誤,相關樣本和獨立樣本的計算方法不同。由于研究中,兩總體都是正態分布,兩總體方差都未知,當通過隨機分配被試時,的計算公式為:

代表實驗組的方差,代表控制組的方差。當通過匹配方法分派被試時,公式為:

其中,

為實驗組與匹配組中每一項之間的差異,為差異的平均數。

當前測沒有差異時,可直接比較后測,也可以比較,如果二者有差異則代表產品有效。若有差異時,只能進行的比較,如果二者有差異則代表產品是有效的。

方差分析

檢驗的這種思路面臨很多爭論。比較一致的是采用協方差分析或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統計思路:

協方差分析又稱共變數分析,是將回歸分析與方差分析結合起來使用的一種分析方法。在這種分析中,先將前測成績作為協變量,建立因變量隨自變量變化的回歸方程,利用回歸方程把因變量的變化中受前測成績的影響扣除掉,從而能夠較合理地比較在實驗組和控制組下,經過回歸分析手段修正以后的因變量的總體均數之間是否有顯著性差異,這就是協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是把前后測作為一個組內變量,即重復測量,包括前測和后測,組別作為組間變量,包括實驗組和控制組。方差分析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各樣本得到的原始觀察值的總差異分解成組間差異和組內差異兩部分,計算它們的相對大小:組間差異與組內差異的比值越大,說明各組平均數的差異就越明顯。在計算中,以檢驗來推斷多個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

方差分析公式及方差分析表:

協方差分析公式:

其中是指通過建立回歸方程將前測的影響扣除后各組成績的均方。

對協方差分析的預測結果的解釋:

如果協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組別差異顯著,即在控制了前測成績的影響后,實驗組的后測成績顯著好于控制組或匹配組,那么就表明該游戲產品對5歲兒童閱讀能力的提高作用顯著。

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公式和方差分析表:

公式如下:

對方差分析的預期結果做出解釋:如果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發現組別主效應顯著,實驗組的成績好于控制組或匹配組;測量與組別交互作用顯著,通過交互作用圖及分析發現控制組或匹配組的前后測成績變化不大,而實驗組前后測成績變化幅度大,差異顯著。那么結果就表明該游戲產品對5歲兒童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作用顯著。

19.設計:請以正常人為被試設計一個實驗來說明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存在實驗性分離現象。[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研]

答:(1)實驗目的

本實驗通過照片的再認任務(直接測量)和偏好再認任務(間接測量),探討材料呈現方式不同(如不同的表面特征),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

(2)實驗方法

被試

大學本科生60人,其中2/3為實驗組,1/3為控制組,性別比例1:1,要求視覺或矯正視覺正常,顏色知覺正常。

實驗儀器與材料

a.實驗儀器

計算機、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實驗程序(采用E-Prime制作控制文件)、外顯記憶與內隱記憶測驗。

b.實驗材料

本實驗以人的臉部照片為材料。48對分別表達四種情緒的照片,即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其中16對為彩色照片,16對為黑白照片,16對為面部輪廓照片。再選取24對作為學習材料,其中8對彩色照片,8對黑白照片和8對輪廓照片。在學習階段中,目標照片一半在左、一半在右。以排除空間位置誤差。測驗時呈現24張照片,一半是舊照片(目標照片)與非目標照片(另一半是新的)。新舊照片隨機呈現,分為再認實驗與偏好判斷實驗。

實驗設計

本實驗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實驗設計。實驗組包括A、B和C三個因素。A因素為照片呈現形式,分別為彩色、黑白和輪廓;B因素為注意程度。兩水平分別為目標照片與非目標照片;C因素為測驗類型(任務),兩類任務分別為再認測驗(直接測量)和偏好判斷(間接測量)。以上三個因素均為被試內設計,控制組被試只進行偏好判斷測驗。

實驗程序

把被試隨機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其中三分之二為實驗組,余下三分之一為控制組。學習階段對實驗組所有被試的處理都是一樣的。在實驗組看懂學習指導語后,按空白鍵開始學習階段。在計算機屏幕中央依次呈現24對照片。每對照片有一張為目標照片(以紅色邊框框位)和一張非目標照片(設有紅色邊框)。在照片下面同時呈現“快樂”“憤怒”“恐懼”“悲哀”四個鍵,并對應為1、2、3和4。照片呈現時間為2秒,然后消失,這時被試要盡快判斷照片所表達的情緒,并按相應的鍵確定,直到24對照片呈現完畢。

然后,讓被試休息五分鐘后,屏幕再出現指導語,請被試按下“1”或“0”鍵,繼續進行實驗。“1”鍵代表先進行再認實驗,后進行偏好判斷實驗。“0”鍵代表的順序則與之相反。被試按“1”或“0”鍵的概率相等,排除序列效應。在被試讀懂得指導語后。開始進行實驗。在再認實驗中,屏幕將依次呈現24張照片,一半是見過的舊照片(目標照片),另一半是未見過的新照片。要求被試判斷是舊的還是新的,并按鍵確定。直到照片呈現完畢。在偏好判斷實驗中,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第一感覺判斷照片是否有趣,并按鍵確定,直到照片呈現完畢。控制組被試只要求進行偏好判斷實驗,過程同實驗組。

學習指導語:

“屏幕中央將依次呈現24對照片。每對照片有一張為目標照片(以紅色邊框框位)和一張非目標照片(沒有紅色邊框),在照片下面同時呈現“快樂”“憤怒”“恐懼”,“悲哀”并對應以1、2、3和4。照片呈現2秒后消失。請仔細觀察目標照片判斷照片的表情是哪種情緒,并按下相應的數字鍵確定,直到照片呈現完畢。讀懂指導語后請按任意鍵開始實驗。再認任務指導語:“屏幕中央將依次呈現24張照片,一半是見過的熙片(日標照片),另一半是未見過的新照片。請在照片呈現后盡快判斷是舊的還是新的。‘P’鍵代表舊照片,‘Q’鍵代表新照片。直到照片呈現完畢,明白指導語后請接任意鍵開始實驗”。

偏好判斷指導語:

“屏幕中央將依次呈現24張照片,請根據自己的第一感覺判斷是否有趣,并按鍵‘P’鍵代表有趣,‘Q’鍵代表沒趣。直到照片呈現完畢。讀懂指導語后請按任意鍵開始實驗。”

(3)結果分析與討論

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結果的描述統計

a.在再認實驗中得出正確判斷(IEI照片判斷為上的,新照片判斷為新的)的白分數PA。

b.三種不同呈現形式的正確判斷百分數。分別為PAl,PA2,PA3。

c.在偏好判斷實驗中得出正確判斷(把非標照片判斷為有趣,新照片判斷為不有趣)的分數B。三種不同呈現形式的正確判斷百分數分別為PB1,PB2,PB3,B與B1,B2,133有如下關系:B=B1+B2+B3。

d.在偏好判斷實驗中得出判斷為有趣的照片(非目標照片和新照片)百分數PB

e.對控制組的統計:計算判斷為有趣的照片百分數PC。

推論統計

a.把PA與PB作、t檢驗。

b.把P A1 P2,PA3作方差分析,如達顯著性水平,則再作兩兩之間的相互比較。

c.把PB1,PB2,PB3作方差分析,如達顯著性水平,則再作兩兩之間的相互比較。

d.把PB與PC作t檢驗。

結果解釋

a.不論是哪種呈現形式,是否再認都比偏好判斷的成績好?

b.在再認實驗中,不同的呈現形式是否達到顯著性水平。即再認的結果受照片的呈現形式所影響。彩色照片、黑白照片和輪廓照片成績是否存在差異?

c.在偏好判斷實驗中,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差異是否顯著?

(4)結論

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20.說明兩因素實驗設計(兩因素完全隨機、兩因素組內、兩因素混合)的特點及其方差分析的原理。[浙江大學2005年研]

答:兩因素實驗設計是多因素實驗設計中比較簡單的實驗設計,它含有兩個自變量。多因素實驗設計是指在同一實驗研究中控制、操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的實驗設計。在真實的生活中,影響心理現象的變量往往繁多并且相互影響,因此在實驗中設置多個自變量,將會使研究結果更可能接近真實情況。多因素實驗設計不是原有單因素實驗設計的簡單組合,它在被試選擇、實驗處理的安排、實驗程序及統計方法等方面都與單因素實驗設計明顯不同。多因素實驗設計除了能探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外,還能揭示自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最簡單的兩因素實驗設計是2×2因素實驗設計(前一個2代表自變量的個數,后一個2代表各個自變量的水平數)。2×2因素實驗設計有4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其基本模式如圖:

(1)兩因素完全隨機化設計。在設計實驗時,如果把被試隨機分成若干個組,每個組分別接受一種實驗處理,則設計中有幾種實驗處理,被試就必須隨機分成幾組,這樣的實驗設計叫完全隨機化設計。完全隨機化設計是依據概率的原則,用隨機分派的方法使各組無關變量保持相等,一般常用控制組和實驗組,或多個實驗組的設計,又稱組間設計。而區組設計是將被試按區組劃分,使每一區組被試盡量保持同質,然后將區組內的被試隨機分配到各個實驗處理中去。基本模式為:

(2)組內設計是指每個或每組被試接受所有自變量水平的實驗處理的真實驗設計。又稱“重復測量設計”。如果用被試組代替單個被試,每組都要接受所有的實驗處理,但組中的每個被試隨機地接受一種實驗處理,這樣的組叫區組,這種設計稱為“隨機區組設計”。同一區組內的被試應盡量“同質”(即在各方面都相似或相同)。隨機區組設計的實驗處理之間有相關,因此又稱“相關樣本設計”。被試內設計將被試的個別差異從被試(組)內變異中分離出來,提高了效率。對于容易導致的練習或疲勞效應,通常采取全隨機法、對抗平衡法(ADUA)、拉丁法等方法予以消除。被試內設計可分為完全和不完全被試內設計兩種,兩者的區別在于每個或每組被試接受所有的還是部分的實驗處理。結果可用方差分析處理。兩因素組內設計基本模式為:

(3)混合設計是指在一個實驗中同時采用兩種基本設計的實驗設計。它要求一個自變量用一種設計處理,如被試者內設計處理,而另一個自變量用不同種類的設計處理,如被試者間實驗處理。兩因素混合設計的基本模式如下(因素A用組間設計,因素B用組內設計):

兩因素設計均用二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方差分析基本原理是將觀察值之間的總體差異分解為由所研究的因素引起的差異和由隨機誤差引起的差異等幾個部分,然后通過對這兩類差異的比較,做出接受或拒絕原假設的判斷。

21.下面是關于單詞學習任務類型與回憶任務類型之間關系的實驗數據表,根據這些數據關系,你可以怎樣推論出你的實驗結論?[中科院2006年研]

上表中的關系加工指歸類,項目加工指喜好評定,數據指標是回憶準確率。(假設數據之間的差別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答:(1)根據題意,首先觀察數據,即對表中數據進行直觀分析,可以看出:

在自由回憶下,對于無關聯單詞進行項目加工的回憶準確率低于關系加工,也低于關聯單詞,處于最低水平;對關聯單詞進行項目加工的回憶準確率最高。項目加工和關系加工對關聯、無關聯單詞的影響正好相反。由此判斷自由回憶下,學習任務類型和單詞性質(指有無關聯)之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在再認任務類型下,關系加工和項目加工對關聯、無關聯的單詞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在進行關系加工時,關聯單詞的再認準確率高于無關聯加工;進行項目加工時,關聯單詞和無關聯單詞的再認準確率差不多。由此判斷,再認作業條件下,學習任務類型和單詞性質之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2)可以根據數據作圖,以學習任務類型為橫坐標,回憶準確率為縱坐標。可以看出在自由回憶下,學習任務類型和單詞性質之間存在交互作用。

(3)可以根據數據進行方差分析,進行檢驗學習任務類型、單詞性質的主效應和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無關聯單詞適合進行關系加工;對關聯單詞適合進行項目加工。

22.實驗設計

(1)實驗目的:通過對偶比較法和等級排列法判斷哪種廣告更美,分析產生的原因。

(2)材料:10張典型廣告幻燈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5年研]

答:采用對偶比較法和等級排列法,判斷哪種廣告較美,分析其原因。具體實驗方法及過程如下:

(1)被試

30名大學生,視力正常顏色知覺正常的被試。

(2)實驗材料

10張典型廣告幻燈片。

(3)實驗程序

對偶比較法

把10個廣告逐一配對,共配出45對,然后一對一對地呈現給被試。實驗呈現方式為臺階式,抵消順序誤差,在做完45次后,再比較45次,每對刺激的呈現順序與前45次相反。為盡量排除空間誤差,在同一個廣告組成的配對中,該廣告在左和右的位置各半。被試的任務就是在兩個廣告中進行選擇,確定哪個廣告較美。

等級排列法

10個廣告同時呈現,讓被試按他的判斷標準,把10個廣告排列成一個順序。被試可以反復比較,只要最后排出一個美丑的等級順序就可以。然后把多名被試對同一廣告評判的等級加以平均。

在記錄上述結果的同時,務必詳細記錄被試評定廣告美丑的理由,以供分析時參考。

(3)結果

整理結果記入表1和表2。

表1 對偶比較法記錄紙

表2 等級排列法

(4)討論

對本實驗所得量表進行分析討論,并提出心理學依據。

23.有14名智力水平相近的被試隨機分配在三種不同的時間倒計時提醒情境(主考提醒、掛鐘提醒、自我提醒)下參加某一智力競賽。

表1為三種時間倒計時提醒情境下被試回答正確的競賽題目數,經檢驗方差齊性。表2為雙側檢驗時的F值表。

表1 三種時間倒計時提醒情境下被試智力競賽結果

表2 F值表(雙側檢驗)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參數檢驗的方差分析與非參數檢驗的方差分析有何異同。

(2)選擇一種恰當的參數檢驗方法進行參數檢驗,或使用克-瓦氏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非參數檢驗,并對統計檢驗結果做出解釋。[統考2010年研]

(克-瓦氏單因素方差分析使用的公式時,

【分析】此題考察參數檢驗和非參數檢驗的原理、方法和具體的計算過程。假設檢驗分為參數檢驗和非參數檢驗。在心理學研究中經常會碰到需要進行假設檢驗的情況。因此,假設檢驗也是出題者考察的重點。假設檢驗的種類也很多,主要分為參數檢驗和非參數檢驗,每一類別下又有很多種,所以考生需要掌握各種假設檢驗的區別和適用條件,并且要通過多加練習掌握它們的計算方法。

答:(1)參數檢驗的方差分析與非參數檢驗的方差分析的異同

相同點:都屬于假設檢驗方法;都能對兩組及兩組以上的均數差異進行檢驗。

不同點:參數檢驗中的方差分析要求待比較的變量服從正態分布,且各組數據必須方差齊性。當數據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時,可以采用非參數檢驗。參數檢驗的方差分析根據涉及因素的多少,分為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又包括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和隨機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運用非參數檢驗進行方差分析時,對于完全隨機設計,采用克-瓦氏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隨機區組設計,采用弗里德曼二因素等級方差分析。由于非參數檢驗中的方差分析將數據轉換為等級數據,分析結果不如參數檢驗精確。

(2)統計檢驗

參數檢驗方法:

本研究中被試被隨機分派到三個組,因此對其結果的分析應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步驟如下:

第一步,提出假設:H0A=μB=μC

H1A≠μB≠μC

∑∑X2=223+409+294=926

∑∑X=29+45+38=112

第二步,查F表,使用內插法,取α=0.05時,F0.05211=5.28(或取α=0.01時,F0.0l2,11=8.97);比較結果表明F<F0.05211(或F<F0.01211

第三步,根據參數檢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倒計時提醒方式下被試的智力競賽成績之間的差異在0.05(或0.01)水平上無統計學意義,不同提醒情境下智力競賽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用克-瓦氏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非參數檢驗:

第一步,將各組數據混合,從小到大排列出等級:

第二步,將等級和R代入以下公式計算H值:

第三步,根據題目中提供的H觀察值的概率,當n1=4,n2=5,n3=5,P=0.05時,H0.05=5.6429 H<H0.05(或P=0.01時,H0.01=7.8229 H<H0.01

第四步,根據非參數檢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倒計時提醒方式下被試的智力競賽成績之間的差異在0.05(或0.01)水平上無統計學意義,不同提醒情境下智力競賽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24.現有一項關于學生學習的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的研究,在分析兩者的關系時,有人建議用相關分析,有人建議用回歸分析。

(1)簡述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2)若學生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系數為0.95,能否判斷學習成績的變異可用動機水平來解釋?如果可以,解釋量是多少?如果不可以,為什么?

(3)已知動機水平的平均數為38.6,標準差為21.6,學習成績平均數為33.8,標準差為18.76,求回歸方程。[統考2014年研]

答:(1)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均為研究及度量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關系方法。從廣義說,相關分析包括回歸分析,但嚴格地講,二者有區別。

回歸分析是以數學方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而相關分析則是檢驗或度量這些關系的密切程度,兩者相輔相成。如果通過相關分析顯示出變量間的相關非常密切,則通過所求得的回歸模型可獲得相當準確的推算值。

根據不同目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變量間的關系。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著關系,這是回歸與相關分析的共同起點。當旨在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時,一般使用相關系數,這個過程稱為相關分析。倘若研究的目的是確定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可能形式,找出表達它們之間依存關系的合適數學模型,并用這個數學模型來表示這種關系形式,則稱為回歸分析。

(2)相關系數是用以反映變量之間相關關系密切程度的統計指標。相關系數的平方稱為決定系數,決定系數表示因變量Y的變異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控制的自變量X來解釋;本題中相關系數為0.95,決定系數為0.95的平方,為0.9025,則稱學習成績變異的90.25%可以由自變量學習動機來解釋。

(3)使用最小二乘法,設相關系數=a+bX,根據題目求得=38.6,=33.8,SX=21.6,SY=18.76,,解此方程組,代入以上各值,其中相關系數r=0.95,求得:b=0.825,a=33.8-0.825*38.6=1.951故回歸方程為:=1.951+0.825X。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兴城市| 利辛县| 莱州市| 侯马市| 东莞市| 馆陶县| 沅江市| 安塞县| 贵溪市| 丰台区| 深泽县| 中牟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丹棱县| 抚宁县| 衡山县| 建德市| 宝坻区| 凤山市| 中西区| 东阿县| 临沭县| 丽水市| 西峡县| 监利县| 秭归县| 宣化县| 宁波市| 新竹县| 井研县| 滦平县| 石柱| 浦县| 通海县| 拉孜县| 和静县| 鹿泉市| 徐汇区| 朝阳县|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