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瀅《實驗心理學》(第4版)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6272字
- 2021-04-30 14:58:43
1.3 考研真題和強化習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在“不同情境下幼兒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中,“不同情境”是( )。[統考2017研]
A.自變量
B.因變量
C.控制變量
D.無關變量
【答案】A
【解析】實驗研究下的不同情境屬于自變量。
2.張明在實驗室考察不同顏色對人視覺的影響,李亮在日常的教學環境條件下考察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兩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 )。[統考2016研]
A.有無自變量
B.有無因變量
C.控制額外變量
D.有無研究假設
【答案】C
【解析】張明用的是實驗室實驗法,李亮用的是自然實驗法,兩種研究方法主要的區別在于實驗室實驗對額外變量進行了嚴格控制,而自然實驗控制額外變量不夠嚴格。
3.在研究的某一時期內或特定時間點上發生的各種社會事件都可能影響被試的行為,從而混淆實驗處理的效果。這種影響研究內部效度的因素屬于( )。[統考2016研]
A.歷史因素
B.成熟因素
C.統計回歸效應
D.研究變量與被試特點的交互作用
【答案】A
【解析】歷史因素是指在實驗過程中,與實驗變量同時發生,并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特定事件。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研究者往往無法判斷實驗結果是由處理(自變量)引起的,還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題干中某一時期社會事件的影響屬于歷史因素。B項,成熟因素指在實驗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續,被試身心發生變化,如變得較為成熟,變得疲倦、對實驗失去興趣或饑渴等。C項,統計回歸效應指在實驗處理前選擇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極端分數(高分或低分)的被試,實驗處理后的測驗分數有回歸到平均數的趨向(變得不優也不差)。D項,研究變量與被試特點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實驗設計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對變量進行精確控制,諸因素常會產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4.首先提出“實驗心理學”一詞的學者是( )。[統考2016研]
A.笛卡兒
B.馮特
C.鐵欽納
D.赫爾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實驗心理學一詞,是1862年由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的先驅之一馮特(Wilhelm·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覺理論貢獻》論文集的導言里最早提出來的。
5.在研究交通信號燈亮度對駕駛員反應速度的影響時,交通燈的亮度是( )。[統考2014研]
A.因變量
B.自變量
C.控制變量
D.無關變量
【答案】B
【解析】此研究需要控制交通信號的亮度來影響駕駛員的反應速度,所以交通燈亮度是自變量。
6.在不同類型的自變量中,由主試給予不同的指導語所操縱的是( )。[統考2013研]
A.刺激特點
B.環境特點
C.被試特點
D.暫時造成的被試差別
【答案】D
【解析】暫時造成的被試差異通常是主試的安排,包括由主試給予的不同指導語造成的。答案為D項。
7.在選擇因變量的測定指標時,應綜合考慮其( )。[統考2011研]
A.穩定性、客觀性、可辨別性
B.恒定性、數量化、整體性
C.情景性、整體性、可辨別性
D.客觀性、數量化、組織性
【答案】A
【解析】選取因變量時應該保證其信度、效度及其敏感度,分別對應著前后一致的穩定性,與自變量關系的客觀性,與自變量變化一一對應的可辨別性。
8.某研究表明,當場景中的干擾物減少和照明度降低時,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搜索場景中交通標志的準確性更低、反應速度更慢。該研究中自變量的數量是( )。[統考2011研]
A.2
B.3
C.4
D.5
【答案】B
【解析】視該題中的自變量有:干擾物(增加和減少)、照明度(降低和升高)、年齡(年青人和老年人),因變量為:搜索交通標志的準確性、反應速度。
9.如果自變量是連續的量的變化,則要求所選自變量的檢查點,一般( )為宜,只有這樣,才能足以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函數關系。
A.2~3個左右
B.3~5個左右
C.5~7個左右
D.越多越好
【答案】B
【解析】對于不同的實驗目的所選用的自變量數量不同,因素型實驗的自變量一般不超過4個水平,函數型實驗的自變量水平應為3~5個左右才能足以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函數關系。
10.實驗心理學中,挑選被試時最應注意( )。
A.被試數量最好達到30個
B.被試要具有代表性
C.隨機選取被試
D.最好選擇有經驗的被試
【答案】B
【解析】實驗心理學中,常常以一些樣本來推導總體,因此,要注意取樣有代表性。樣本容量達到一定的數量及隨機選取被試都是為了保證樣本的代表性。
11.馮特(W.Wundt)對心理學的最深遠貢獻是( )。
A.對感覺元素的描述
B.建立了作為實證科學的心理學
C.對神經傳導速度的測量
D.發明了最小可覺差的方法
【答案】B
【解析】馮特對心理學最深遠的貢獻是建立了作為實證科學的心理學。A項也是馮特對心理學的貢獻。C項是赫爾姆霍茲對心理學貢獻。D項是費希納對心理學貢獻。
二、多項選擇題
1.在某記憶實驗中,要求被試識記50個單詞。單詞的頻率可以作為( )。[統考2009研]
A.結果變量
B.自變量
C.因變量
D.額外變量
【答案】BD
【解析】結果變量和因變量是指研究者需要測量的變量。該實驗中詞頻只是可能對實驗造成影響的一個因素,而不是所需要測量的變量,因此,可以作為影響因變量的一個自變量來操作或者也可作為額外變量來進行控制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額外變量是使實驗結果發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對額外變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
A.恒定法
B.匹配法
C.抵消平衡法
D.隨機化法
【答案】ABCD
【解析】控制額外變量的方法主要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隨機化法、抵消平衡法和統計控制法。
3.反應變量應具備的特點( )。
A.特異性
B.客觀性
C.數量化
D.量程恰當
【答案】ABCD
【解析】因變量是由實驗者操縱自變量所引起的被試的某種反應,因此,又稱為反應變量。反應變量的特點包括特異性、客觀性、數量化和量程恰當。
4.需要采用恒定法控制的額外變量有( )。
A.實驗室物理環境
B.實驗過程控制
C.被試的主觀態度
D.儀器的性能指標
【答案】ABCD
【解析】恒定法通常用來控制無法消除的某些無關變量,包括無法消除的一些機體變量(年齡、性別、態度等),一些實驗環境因素(燈光、噪音、溫度、濕度等),與實驗程序相關的一些因素(儀器的性能、實驗過程等)。
5.對于變量的控制,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對于自變量首先要給以清楚的操作定義
B.對于自變量要選擇恰當的范圍和間距
C.要選擇客觀、敏感、能夠數量化的反應指標
D.對與實驗目的無關的、但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其他變量進行控制
【答案】ABCD
【解析】對于變量控制的實質是保證因變量的變化是由于自變量的變化所引起的。因此,變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操縱自變量、測量因變量及控制額外變量三個方面。
操縱自變量包括:對自變量下操作定義和確定自變量的各個水平。
測量因變量包括:反應控制、選擇恰當的因變量指標和避免量程限制。
控制額外變量就是對與實驗目的無關的,但是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其他變量進行控制。
6.在大多數實驗室實驗中,都會將燈光、噪音等作為( )。
A.自變量
B.因變量
C.額外變量
D.控制變量
【答案】CD
【解析】在大多數實驗室實驗中,燈光、噪音、溫度等環境變量,通常作為控制變量和額外變量在實驗中保持恒定。
三、簡答題
1.為什么要對自變量下操作定義?
答:操作定義是由美國物理學家布里奇曼(Bridgman,1972)提出的,他主張一個概念應由測定它的程序來下定義。在心理學上,對一個心理現象根據測定它的程序所下的定義稱做操作定義。對自變量采用操作性定義的理由如下:
(1)現實問題的需要
①在現實實驗中,有些概念是非常含糊的。如果不對它們進行明確的定義,那么不但這些實驗本身難以進行,而且實驗的結果與其他研究者的實驗結果也難以比較,因為不同的研究者對所研究概念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
②如人們研究疲勞對識記的影響,在這個實驗中疲勞程度就是自變量,但問題是雖然疲勞這個概念在實際生活中是一個非常形象的概念,但是在實驗中人們對它進行量化地操作卻是件難事,因為它沒有一個共同的起點和尺度。
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采用明確、統一、可以量化的術語對自變量進行嚴格的規定,這就是對自變量下操作定義的過程。
(2)操作定義特有的的優點
操作性定義的優點主要包括:
①減少了一門學科中所使用的概念數,便于不同研究者之間進行溝通。
②操作定義提高了實驗的可操作性,可重復性。
③不同的實驗者如果都采用一個有相同操作定義的自變量進行實驗。那么他們的結果就有可比性。
④操作定義明確了自變量的內涵,同時也往往指出了自變量操縱的方法。
2.對額外變量的控制技術主要有哪些?它們真的可以消除實驗中的所有誤差嗎?為什么?
答:(1)額外變量的控制技術主要包括:
①排除法。即把額外變量從實驗中排除出去的一種控制方法。如雙盲法。
②恒定法。旨在使額外變量在實驗過程中保持恒定不變的一種控制方法。
③匹配法。是使實驗組和控制組中的被試屬性相等的一種方法。
④隨機化法。即把被試隨機地分派到各處理組中去的一種實驗技術。
⑤抵消平衡法。即采用某些綜合平衡的方法,使額外變量的效果互相抵消,達到控制額外變量目的的一種實驗技術。
⑥統計控制法。屬于實驗后控制技術,即在實驗完成后通過一定的統計技術來事后避免實驗中額外變量的干擾的控制方法。
(2)它們不能消除實驗中所有誤差,主要是因為:
①因為誤差是指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它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只能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術不斷減少誤差,來使測量值不斷接近真實值。
②測量值的獲得受到測量者、所使用的測量工具以及測量環境三個因素的影響,因此,誤差只能不斷減小,但是無法完全消除。
③比如,最簡單的長度測量,人們所使用的量具的測量范圍會影響人們獲得的測量值。當人們采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量具時,人們所獲得的測量值可以精確地到1毫米,而當人們采用更精確的最小刻度為0.1毫米的量具時,人們所獲得的測量值則可以精確地到0.1毫米。對于復雜的心理現象的測量就更是如此了。與物理學實驗一樣,心理學在不斷接近理想實驗的過程中,去推斷理想實驗的結論。
四、分析論述題
1.圖1-1、1-2、1-3是一項實驗的三種可能結果。試根據圖示的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2)該實驗有幾個自變量?每個自變量各有幾個水平?因變量是什么?
(3)請用文字分別描述這三種可能的結果。[統考2009研]
圖1-1
圖1-2
圖1-3
答:(1)該實驗的目的是檢驗健忘癥被試與控制組被試在自由回憶(外顯記憶)和詞匯辨認(內隱記憶)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實驗性分離);或者健忘癥被試是否保留有內隱記憶。
(2)該實驗有兩個自變量:一個是被試類型,包括健忘癥被試和控制組被試兩個水平;另一個是任務類型,包括內隱的詞匯辨認任務和外顯的自由回憶任務兩個水平。因變量是自由回憶的正確率和詞匯辨認的正確率。
(3)根據圖示,可能的結果如下:
①由圖1-1可知,自由回憶和詞匯判斷這兩種測驗形式,控制組的成績都比健忘組的成績高,并且自由回憶和詞匯判斷這兩種測驗形式下的成績趨勢是相同的。而自由回憶是外顯記憶的測驗方式,詞匯判斷是內隱記憶的測驗方式。因此,這可能表明,控制組被試無論是在外顯記憶還是在內隱記憶測驗中,其作業成績都比健忘癥被試好,顯示出被試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存在任務類型與被試組之間的交互作用。
②圖1-2可能表明,控制組被試在外顯記憶測驗中,其作業成績要優于健忘癥患者;而在詞匯辨認測驗時,兩者成績無顯著性差異;顯示出任務類型與被試組之間可能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
③圖1-3可能表明,控制組被試在外顯記憶測驗中,其作業成績優于健忘癥患者;而在詞匯辨認測驗中,健忘癥患者的作業成績要優于控制組被試,出現了交互作用。
2.為了測定在不同空間環境下的個體空間情況,實驗分別選擇一個面積為10米×10米及20米×2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廳)實施實驗,準備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實驗由3人進行,一人做主試,一人做被試,一人做記錄員。主試和被試之間一定要不相識。但是他們和記錄員之間都是相識的。整個實驗由記錄員主持。實驗前由記錄員告訴被試:“當主試在某一方向的5米處向你慢慢走近,在你覺得不能容忍時,就叫‘站住’。”并對主試說:“你聽到‘站住’即停下。”記錄員在記錄紙上記下主試離被試的距離。寫出這個實驗中自變量,因變量和可能出現的額外變量。
答:這是一個關于個人空間的實驗。
(1)自變量。不同的空間環境,有兩個水平:10米×10米和20米×20米。
(2)因變量。被試喊停時主試和被試間的距離,即被試在某一方向上個人空間圈的大小。
(3)額外變量。題目中明顯進行控制的額外變量是主試、被試、記錄員之間的人際關系。本類實驗中可能出現的額外變量還有燈光等環境因素;被試的性別、年齡、情緒狀態、情境因素以及民族文化和倫理背景文化等。
3.“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該故事說明了什么心理現象?請參照心理學研究的整個程序(查閱文獻-實驗研究-形成理論-深入研究-實際應用及理論校正),概述對此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的步驟。
答:“和尚挑水”的故事揭示了責任擴散現象,即某一情景中所涉及的個體越多,分散在每個人身上的責任就越小,人們心里越會萌生一種想法,即“自然有人會去做的,我就不必去了”,所以,此時情景引發特定行為的壓力也越小。對此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的步驟如下:
(1)查閱文獻
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和尚挑水”事件進行觀察,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責任擴散現象。確定了研究問題后,就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了解對于這一問題,前人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從而更為具體地確定自己的研究切入點。查詢后發現拉坦內和達利曾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實驗情景來驗證責任擴散現象。他們實驗的結果為隨著其他旁觀者數量的增加,試圖幫助陌生人的被試比例下降,即便是對緊急情況做出反應,當想到還有其他人在場時,被試的反應也較慢。這說明人越多,責任越擴散,個人感到必須干預的壓力也就越小。
然而,仔細分析拉坦內和達利的實驗,不難發現,他們的研究關注的是利他行為,而“和尚挑水”情景涉及的是和自身利益有密切關系的事件。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當情景中涉及的不再是和自身無關的利他行為,而是和自身利益相關的事件,責任擴散現象是否依舊會發生?
(2)實驗研究
針對這一問題開始設計實驗,即采用什么作為自變量、因變量,需要控制哪些額外變量,根據變量的特點,確定采用什么樣的實驗設計,是被試內設計、被試間設計還是混合設計。對于“和尚挑水”這一實驗情景,其中自變量為情景中被試的人數,分為三個水平,1人、2人和3人,因變量為是否發生挑水行為和被試第一次發生挑水行為的延時,由于每個被試只能接受一種實驗處理,所以為被試間設計,其中需要控制的無關變量是被試的饑渴程度,這可以事先通過測定被試口水的粘稠度和讓被試進行饑渴主觀評定進行測量。當然,也可以設計另一個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進行實驗,如讓被試呆在強噪音的環境中做算術應用題,考察情景中的被試人數對被試主動尋求減低噪音的行為的影響。
(3)形成理論
根據實驗得到的結果,分析是否與預期的一致,如果一致,則驗證了“責任擴散”理論可推廣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去。如果不一致,也要分析原因。
(4)深入研究
在做完此實驗后,根據得到的結果,可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既然責任擴散現象在利他情景和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景中都適用,那么是否可以推廣到更多的情景中去?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責任擴散程度相同嗎?
(5)實際應用及理論校正
實驗得到的結果除了用于進一步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于現實生活,對日常生活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責任擴散現象可以用于企業管理中,對領導如何安置員工,如何分配任務有指導意義。實驗結果、理論運用于實踐,不僅對現實有指導意義,反過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很可能發現新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圍繞新的問題進行新的實驗,得到新的結果,從而有助于理論的不斷調整和完善。
- 市場營銷學(第二版)
- 金融活動模擬體驗
- 尼科爾森《微觀經濟理論——基本原理與擴展》(第11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2020年海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陶藝設計與制作
- 企業經營管理沙盤模擬實訓教程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河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George Yule《語言研究》(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工業設計基礎(第3版)
- 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谷物與谷物化學概論
- 企業碳中和管理
- 單片機技術與設備檢修技能
- 劉意青《簡明英國文學史》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