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中國建設銀行招聘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444字
- 2021-04-15 12:41:55
第七章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全球化
第一節 經濟全球化
一、經濟全球化概述
1.概念
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生產國際化;
(2)產品國際化;
(3)投資金融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3.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1)貿易自由化;(2)生產國際化;(3)金融全球化;(4)科技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四個主要載體都與跨國公司密切相關,或者說跨國公司就是經濟全球化及其載體的推動者與擔當者。
【例1】經濟全球化的微觀載體是( )。
A.政府
B.企業
C.跨國公司
D.市場
【答案】C
二、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
經濟全球化形成和發展的必然性:
(1)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2)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3)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4)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三、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
(1)有利于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促進了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3)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
(4)促進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
2.經濟全球化的消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中占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3.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并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于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于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有利于利用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后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節 金融全球化
一、金融全球化的概念
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超越本國國界,脫離本國政府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圍展開經營、尋求融合、求得發展的過程。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國際化、金融交易國際化、金融機構國際化和金融監管國際化。金融全球化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二、金融全球化的動因
1.金融自由化政策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礎
【例1】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其發源地是( )。
A.英國
B.法國
C.日本
D.美國
【答案】D
【解析】20世紀70年代末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其發源地是美國。
2.信息革命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手段
3.金融創新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多樣化的運作載體
三、金融全球化的影響
1.積極影響
(1)金融全球化提高了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增強了金融產業的發展能力;
(2)金融全球化促進了國際資本的流動,有利于稀缺資源在國際范圍內的合理配置,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3)金融全球化也為投資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尋找投資機會、合理配置資產持有結構、利用套期保值技術分散風險創造了條件。
【例2】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全球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是( )。
A.金融已成為一國政府發展和調節經濟的一種手段和杠桿
B.世界經濟出現了實體與虛擬市場并存的狀態
C.在世界范圍內尋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的途徑
D.使國際金融市場成為推動各國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
【答案】C
【解析】金融全球化導致經濟主體在世界范圍內尋求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市場效率的途徑。
2.消極影響
(1)長期以來,各國基于自身利益對待全球化的態度褒貶不一,一些不愿過早卷入全球化的國家在國際經濟交往中逐漸被“邊緣化”,發展速度一般慢于主動加入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在加入全球化進程的國家之間,所產生的利益分配也不均衡。發達國家利用其主導地位謀取較多的利益,發展中國家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雖然也因全球化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機遇,但總體上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卻在拉大。
(2)金融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不安定因素,使風險發生機制蛛絲相連,全球金融業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態。
總體來看,金融全球化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勢所趨,通過國際協調及共同監管,建立新型的國際金融體系,是擺在金融全球化面前的一大重要課題。
四、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形式
1.金融市場國際化
金融市場國際化有兩層含義:
(1)伴隨著金融管制的取消或放松和國內金融市場向國際投資者的開放,本國居民和非居民享受同等的金融市場準入和經營許可待遇;
(2)離岸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即在岸市場相比,離岸市場直接面向境外投資者的國際金融交易,與市場所在國的國內經濟幾乎無關。
2.金融交易國際化
金融交易國際化是指交易范圍、交易對象、交易活動、交易規范、交易技術的國際化。伴隨著外匯管制和其他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國際金融市場上非中介化趨勢日益顯現。非中介化是指銀行不再充當借貸雙方的中介機構。經銀行中介的國際借貸漸遭冷落,國際證券市場開始繁榮,并成為國際融資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證券化籌資工具中除了傳統的歐洲債券外,還包括各類融資票據、公司股票的異地上市、存托憑證以及金融衍生品,等等。證券化融資的國際交易量及其增長,反映了金融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勢頭。
3.金融機構國際化
(1)參與國際金融活動的機構日益增多,國際化范圍擴大;
(2)金融機構實施跨國經營戰略,國際化程度提高。
4.金融監管國際化
金融監管國際化是指金融監管行為超越一國一地的界限以及相關的金融監管規則、監管理念在相關國家和地區之間趨于一致的一種趨勢和過程。金融監管國際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客觀要求。
【例3】(多項選擇題)金融全球化表現在( )。
A.金融業務和機構國際化
B.利率關聯化
C.金融市場全球化
D.各國金融政策趨于一致
E.國際貿易自由化
【答案】ABCD
【解析】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協調、相互滲透和擴張、相互競爭和制約已發展到相當水平,進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個聯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體。除所選選項外還包括金融工具跨國界流動,交易品種多樣化以及金融風險的蔓延化。
五、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金融全球化的規模不斷擴大;
2.各國的國際金融依存度進一步提高;
3.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在金融全球化中的作用增強;
4.金融衍生市場日益成為金融全球化的重要陣地;
5.發展中國家的外部融資結構發生重要變化。
六、金融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
1.金融市場國際化促使全球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
2.金融交易國際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
3.金融服務自由化豐富了貿易自由化的覆蓋范圍;
4.金融機構全球化支撐了生產一體化的持續發展;
5.金融衍生產品加大了對經濟全球化的雙重影響。
七、我國金融全球化進程
1.金融機構國際化進程
我國陸續加入一些國際金融組織,并與外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組織的聯系在不斷加強,與許多外國銀行建立了代理關系,以便更好地開展國際業務,為經濟國際化服務。外資、合資金融機構在我國占有一定比例。
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金融市場是指從事金融資產交易活動的場所或領域。市場永遠是經濟金融活動的最集中地,也是所有業績的最后反映場所,任何經濟實體和個人一刻也不能脫離市場。
我國真正意義的金融市場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之后逐漸形成的,到現在只有十余年時間,難免不正規,形態難免幼稚,因此要在進一步成熟和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基礎上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
3.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需要的條件是:人民幣的自由兌換,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有效控制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保持良好。
(1)人民幣的自由兌換
人民幣自由兌換的核心是匯率問題。這方面我國走出了關鍵一步,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實行匯率并軌,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這一舉措有以下意義:
①有利于國內商品價格接近于國際市場價格,有利于發揮匯率調節出口的作用,并應付復雜多變的的世界經濟變化;
②有利于成本核算、經營管理,使核算體系有較為統一的標準;
③杜絕外匯黑市交易,純潔外匯市場,有利于國內經濟循環和國際經濟循環的吻合;
④有利于中國人世并參與廣泛的國際經濟交往。
(2)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和國際收支狀況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