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歷年真題與典型題詳解—寫作分冊
- 圣才電子書
- 3786字
- 2021-05-21 21:06:58
2015年管理類聯考真題及詳解
一、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
有一段時期,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生產過剩現象,一些經濟學家對此憂心忡忡,建議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這種建議看似有理,其實未必正確。
首先,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生產過剩,并不是真正的生產過剩,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只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馬上就可以化解。退一步說,即使出現了真正的生產過剩,市場本身也會進行自動調節。
其次,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識現象。既然如此,那么生產過剩也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因此,如果讓政府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再說,生產過剩總比生產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預使生產過剩變成了生產不足,問題就會更大。因為生產過剩未必會造成浪費,反而會增加物資儲備以應對不時之需。如果生產不足,就勢必會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讓人們重新去過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總之,我們應該合理定位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應該管好民生問題。至于生產過剩和不足,應該讓市場自行調節,政府不必干預。
【邏輯錯誤分析】
(1)文中提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過于絕對,市場經濟存在出現生產過剩的可能性。
(2)文中提到“即使出現了真正的生產過剩,市場本身也會進行自動調節”,即承認市場中可能出現生產過剩現象,與“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相矛盾。
(3)文中由“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識現象”推出“生產過剩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陷入了“存在即合理”的邏輯怪圈,不利于問題的探討。
(4)文中提到“如果讓政府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否定了政府經濟干預的合理性,犯下了知識性錯誤。
(5)文中提出“生產過剩總比生產不足好”,從而論證出生產過剩是好的,犯了邏輯偷換的錯誤。本文應該論證的是“生產過剩本身是好的”,而非“生產過剩不是最差的”,這一論點根本無法支持作者的核心觀點。
(6)全文整體論證邏輯存在偏差。文章論證的主題是“政府是否應該干預生產過剩現象”,應從政府干預的合理性、可行性、實效性入手,而本文論證了“生產過剩是虛假的”“生產過剩可以由市場調節”“生產過剩是好的”,但這都不能論證出政府干預不能使經濟變得更好,因此不具備說服力。
【參考范文】
別被“政府干預”嚇破了膽
拜讀上文之后,我不禁心生疑惑:生產過剩真的有那么合理,那么多好處嗎?若真是如此,資源浪費問題怎么解決?人們還有很多需求尚未滿足,又該如何解決?文章洋洋灑灑近千言,看似有理有據,實則空中樓閣而已,因為作者忽略了問題探討的大背景,即生產過剩已然造成了不良影響。從這一角度看來,文中的論證完全不具備有效性。
首先,作者沒有對生產過剩現象做出正確的定性。文中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過剩是一種假象”,后文中又提到“真的生產過剩也可以由市場調節”,自相矛盾,難道能解決的問題就都是假象嗎?而后,作者又提出“生產過剩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而論據竟然是“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識現象”,這種“存在即合理”的邏輯根本不能解決我們當前面臨的困境。由此可見,作者對生產過剩現象本身缺乏正確全面的認識。
其次,作者提出由市場而非政府來調節生產過剩現象,但缺乏可行性論證。作者只論證了市場“可以解決”生產過剩,但并沒有說市場要用多久才能調節好,也沒有說政府干預是不是能調節的更好。如果政府干預比市場調節做得更好,那是不是就該由政府來進行調節呢?由此可見,作者在未經比較的前提下,由“可以做”得出“應該做”的結論是無效的。
最后,作者偷換邏輯,夸大了生產過剩的好處。且不論生產過剩的產品是否能轉化為物資儲備以避免浪費,單從作者的論證邏輯來看,作者通過生產過剩與生產不足的比較來論證政府不應干預,實際上就是認為政府干預必然會導致生產不足,這種論斷是毫無依據的。作者將生產過剩與國家干預后的經濟狀況的比較,偷換為生產過剩與生產不足的比較,顯然不具有合理性。
綜上所述,作者試圖通過“生產過剩是虛假的”“生產過剩可以由市場調節”“生產過剩是好的”來論證出政府不應干預,顯然是不合理的。作者的只言片語中,充斥著“唯市場論”的思想,對政府干預經濟杞人憂天,這并不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
誠然,政府干預有可能使經濟發展遭受挫折,市場秩序受到損害,但我們可以對政府干預保持謹慎,卻不能被“政府干預”嚇破了膽。如果政府干預真能做到文中所言“開拓市場,刺激需求,擴大銷售”,以解決生產過剩造成的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支持;反之,我們也應堅決反對。我們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客觀全面地去看待和評價政府的經濟工作,從而真正的保護并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名師點評】
本文主體采用了規范的三段論結構,用“首先”“其次”“最后”鋪陳開來,環環相扣,層次鮮明,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對原文中邏輯漏洞的把握全面而到位。在此基礎上,作者還針對原文的問題進行了深層分析,點出了原文的根本問題所在,并挖掘出了潛藏的錯誤思想,在文章末尾進行價值升華,有振聾發聵之效。此外,作者的語言極富個性,句式頗具張力,感染力強。
二、論說文: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孟子曾經引用陽虎的話:“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這句話表明了古代當時社會上對“為富”“為仁”現象的一種態度,以及對兩者之間關系的一種思考。
【破題立論】
本題屬自擬題目作文,開放性較強。這一類題目作答的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由分析材料可以得出不同的角度,既可任選其一,又可比較分析,以此將材料中的信息抽象化,并與當下社會實際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完整的立意。
“為富不仁”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材料中給出的正是其出處。“富”可以看作是物質財富,而“仁”可以看做是我國古代社會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它代表著極高的精神追求。本題材料可由此引申出物質財富與精神追求的關系。很多人都會覺得材料中的論斷過于絕對,“為富”與“為仁”其實是可以共存的,這也是最普通的選題。往深一步挖掘,也可以探討“為富”與“為仁”觀念的變化,從而引申到現代社會的特點。
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富”在古代漢語中專指物質財富,與社會地位無關,位高者為“達”,所謂“達則兼濟天下”便是由此而來。因此,在討論“富”時,切忌將問題擴大化,它并不涉及特權等敏感問題。
【參考范文】
為富勿忘為仁
“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陽虎的這句話如同預言一般,道盡了兩千多年來勞動人民的苦難:剝削者壓榨良善以獲得財富,行善者之所為又往往力所難及。這又造成了富人與窮人的對立,以及延續至今的“仇富”心理。當“為富”與“不仁”被綁定在一起,“為富”也就變成了錯誤。當今社會,迫切需要扭轉這種片面的思想,而首先要做出努力的,便是社會中的富人。
為富者可行仁。縱觀古今,為富行仁者不勝枚舉。古有范蠡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因而獲得了“富而行其德”的贊譽,名傳后世;今有前亞洲首富李嘉誠常常捐助上億元巨資,用來做造橋鋪路、興辦教育、支援醫療、贊助科研、弘揚文化、賑濟災民等慈善事業;又有新首富商業奇才馬云,在阿里巴巴成功赴美上市后,宣布捐出阿里2%的股份成立個人公益信托基金,這筆資金高達40多億美元。為富行仁者,方為社會之棟梁。
為仁有助于創富。靠行仁義而發展興旺的例子也是不絕于史。胡慶余堂、同仁堂、稻香村等老字號企業,數百年來始終堅守誠信準則,也因此能任世事變幻始終不倒,最終成為享譽中外的百年老店;云南白藥在滇緬戰爭中,為國家民族之興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因此享譽全國。以仁為念,堅守本心,在溫暖民眾的同時,也會為創富贏得更多的商機,推動社會向文明且富裕的方向快步前進。
為仁有利于提高富人的個人修養。富與仁恰如硬幣的兩面,“富”代表著物質財富,而“仁”對應著精神追求。人生于世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只有物質而失掉了精神的人,是不可能享受生活的。追求物質財富只是我們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手段,而精神文化水平才是一個人持續發展的關鍵。如果只貪圖眼前之利而蠅營狗茍,那么,不僅事業會輸得一敗涂地,人生也將黯淡無光。
為富勿忘為仁。只有富人們自發地回報社會,才能扭轉“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陳舊觀念,優化輿論環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只有“為富當仁,為仁得富”,才是對社會公平的最佳詮釋,才是未來社會前進的方向。
【名師點評】
本文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標題一目了然,揭示了文章論點“為富者也應為仁”。首段由材料引申出核心觀點,第二段、第三段則旁征博引,論證出了“為富”與“為仁”的正確關系,在第四段作者又巧妙地變換了角度,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出發,論證了物質與精神追求必須統一,最后一段則將“為富者為仁”提高到了社會發展的層面,強調其重要性,使結構更加完整。本文論證嚴密,語言流暢,是一篇考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