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6年管理類聯考真題及詳解

一、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

現在人們常在談論大學生畢業就業難的問題,其實大學生的就業并不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這說明我國勞動力的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據報道,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為1.06,表明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其實還是供不應求的。

還有,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體素質也就越高,適應能力就越強,當然也就越容易就業,大學生顯然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就業,再說大學生就業難就沒有道理了。

實際上,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其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或對就業崗位的要求過高。因此,只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以改變他們的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那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并不是什么問題,我們大可不必為此顧慮重重。

【邏輯錯誤分析】

(1)本文錯誤地使用數據。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并不能證明勞動力的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因為勞動年齡人口與待業勞動人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為1.06,也不能表明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因為市場需求存在不均衡性,可能大部分崗位仍然存在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的情況。更重要的是,文中給出的數據與大學生就業情況無關,不能得出最終結論。

(2)本文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長三角等地區的“用工荒”現象不能證明全國范圍內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僅憑一季度的數據也不能證明這一點。

(3)本文還犯了強加因果的錯誤。文中提到“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體素質也就越高,適應能力就越強,當然也就越容易就業”沒有任何依據,學歷不等于素質,更不能代表適應能力強,適應能力與就業也沒有必然聯系,這只是作者的主觀論證。

(4)本文存在主觀臆斷的情況。文中提到“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大學不只是為了滿足社會就業需求而存在的,還肩負著科研創新任務,而且大學教育存在滯后性,每4年才能培養出一批人才,并不能完全適應市場需求。

(5)本文的整體論證邏輯存在偏差。文章論證的主題是“大學生的就業并不是什么問題”,其論點則是社會整體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大學生比其他群體更容易就業,大學生可以調整專業和就業心理。即便三者均得證,也不能得出文中的結論,因為社會整體情況不等于大學生的情況,大學生容易就業也不等于能夠就業,就業需要大學生和社會同時努力,僅靠大學生改變專業和就業心理是無法徹底解決就業問題的。

【參考范文】

有失偏頗的論證

上文通過列舉社會整體勞動力需求大于供給,大學生相比其他群體具備更好的就業素質以及可以通過調整專業和就業心理來解決就業問題這三條論點,得出“大學生就業并不難,我們大可不必為此顧慮重重”的結論。這一論證過程存在諸多邏輯錯誤。

首先,在論證大學生供不應求時犯了錯誤使用數據、以偏概全的錯誤。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上一年減少了345萬,但勞動年齡人口與待業勞動人口分屬兩個概念,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無法證明勞動力的供應短缺。長三角地區第二季度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1.06,但市場需求也存在不均衡性,無法排除仍存在部分崗位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同時,用2012年的數據證明2015年的事情,數據時效性不足。此外,長三角地區的“用工荒”現象不能推及全國,一季度的統計數據也不足以證明全年乃至近幾年的就業情況。因此,原作者僅憑兩個數據就得出結論,失之草率。

其次,在論證大學生比其他群體更容易就業時強加因果。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只是其整體素質的一方面,學歷不等于素質,更不能代表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與就業也沒有必然聯系。因此,犯了“推不出”的邏輯錯誤。

再次,作者對調整專業設置的建議存在主觀臆斷的問題。大學教育不只是為了滿足社會就業需求而存在的,還肩負著科研創新的任務。同時,大學教育存在滯后性,培養一批人才至少需要四年,根本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的靈活變化。退一步講,專業設置調整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設置一個專業需要解決師資力量、實驗設備配置,教育經費劃撥等諸多問題。因此,作者建議調整專業設置的想法不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最后,上文的整體論證邏輯也存在偏差。如今的就業問題是社會與大學生兩方面的問題,大學生即便專業對口且具備良好的素質,也不一定能夠順利就業,還需要社會提供條件支持,僅僅依賴大學生調整專業和就業心理對于就業問題的解決只能是杯水車薪。

綜上所述,雖然上文發現了大學生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等問題,但由此得出結論及支撐結論的三條論點均存在明顯的邏輯錯誤,因此不足為信。

【名師點評】

本文開篇從結論入手,指出觀點,明確表明立場,結尾點題,前后呼應,結構嚴謹。中間部分的分析也能深入全面,有理有力,基本涵蓋了原文中出現的邏輯漏洞。文章語言簡潔流暢,結構層次井然。

二、論說文: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亞里士多德說:“城邦的本質在于多樣性,而不在于一致性……無論是家庭還是城邦,它們的內部都有著一定的一致性。不然的話,它們是不可能組建起來的。但這種一致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同一種聲音無法實現和諧,同一個音階也無法組成旋律。城邦也是如此,它是一個多面體。人們只能通過教育使存在著各種差異的公民,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共同體。”

【審題立意提示】

本題所供材料存在理解上的陷阱。材料中引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不是為了說明多樣性與一致性的關系,而是在于說明如何將多樣性的個體組合為和諧的共同體,亞里士多德認為應該由教育來完成這一任務。同樣,考生也不應將城邦建設等同于城市或國家建設,認為城市或國家建設的本質也在于多樣性,不然會出現明顯的知識性錯誤,導致立意偏差。

材料的理解有兩個難點,一是“有限度的一致性”,二是“多面體”。“有限度的一致性”指的是城邦內部的一致性不能損害多樣性;“多面體”則是指城邦具有多樣的元素,而不是只具備單一功能。這兩點對應到我們國家的發展上,就是“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我們的國家發展不能只注重經濟,也要注重民生、文教、環境等方面。所以,本題可從以下一些方面立意:

(1)在保證一致性的前提下,教育需要尊重個體的差異性,將兩者結合起來。

(2)每個個體不同的中國夢推動著整個民族的中國夢前進。

(3)國家整體的發展需要經濟、民生、文教各個方面齊頭并進。

【破題立論】

材料引用的是亞里士多德關于城邦建設的名言,其核心在于如何正確處理多樣性與一致性,材料中的觀點是“通過教育使存在著各種差異的公民,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共同體”,這一精辟論述在我們如今的國情下仍然是適用的。在切入主題時,可以從材料最后一句話入手,分析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與“中國夢”結合,從更具體的角度闡述如何通過教育整合社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

【參考范文】

文化強國,教育為重

“人們只能通過教育使存在著各種差異的公民,統一起來組成一個共同體。”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論證了通過教育將多樣性與一致性相統一的重要性。這里的“教育”,應理解為廣義的“教育”,即通常所說的“教化”。反映到當前,即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樹立核心價值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于鑄造共同體的凝聚力。組建共同體的核心在于建立凝聚力。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正在于實現這一種“有限度的一致性”。在當前的中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通過教育,整合全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有效整合社會意識,使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形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教育能夠包容共同體的多面性。凝聚不是約束,是一種開放性的力量;實現一致性,并不意味著抹殺多樣性。在增強一致性的基礎上要強調對多樣性的包容、保護和倡導。

教育的作用在于實現多樣性和一致性的統一。一方面,教育能夠潛移默化地在具有差異性的個體之間建立起一定的一致性,如樹立共同的信仰,信念,價值觀等;另一方面,其又能尊重和保護個體間的差異性,如不同的興趣,愛好,技能等,甚至促進個性化的發展,以此保持共同體的多樣性。二者綜合作用,達到共同體的和諧統一。

總之,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能將多樣性的個體有機地組合為和諧的共同體。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便是把共同體的核心固守住,使個人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在世界與時光的浩瀚中不會失去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高文化軟實力,尊重與保持個體的多樣性,擴大核心輻射面,使社會集體中的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為集體發展添磚加瓦,同心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名師點評】

文章把握了教育能夠實現“多樣性與一致性完善結合”這一核心,開頭引用亞里士多德的名言,破題立論,切入主題。隨后分層論述,層層推進,層次井然。結尾點題,再次論述了多樣性與一致性相統一的重要性,首尾呼應。全文語言簡潔凝練,生動有致,不愧為考場佳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南县| 通山县| 黄浦区| 滨海县| 桃源县| 漾濞| 托克托县| 蛟河市| 平远县| 舒兰市| 光山县| 徐水县| 垦利县| 金塔县| 昌邑市| 石屏县| 峡江县| 泰宁县| 敦煌市| 连城县| 铁力市| 雷山县| 泗阳县| 金塔县| 铜山县| 中牟县| 新竹市| 浮山县| 宁远县| 乌鲁木齐县| 龙陵县| 台南市| 北流市| 中方县| 报价| 神木县| 马龙县| 台中市| 津市市| 隆安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