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歷年真題與典型題詳解—寫作分冊
- 圣才電子書
- 3750字
- 2021-05-21 21:06:59
2010年管理類聯考真題及詳解
一、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列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分析進行分析和評述。
美國學者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書認為,全球化對當代人類社會的思想、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全球化抹去了各國的疆界,使世界從立體變成平面,也就是說,世界各國之間的社會發展差距正在日益縮小。
“世界是平的”這一觀點,是基于近幾十年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狀況而提出的,互聯網的普及、軟件的創新使海量信息迅速擴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世界是平的,窮國可以和富國一樣在同一平臺上接受同樣的最新信息。這樣就大大促進了窮國的經濟發展,而改善了它們的國際地位。
事實也是如此,所謂“金磚四國”國際聲望的上升,無不得益于他們的經濟成就,無不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起飛,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無疑也依靠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同時也可作為“世界是平的”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
毋庸置疑,信息傳播技術革命還遠未結束,互聯網技術將會有更大發展,人類社會將有更驚人的變化,可以預言,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的經濟格局與政治格局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和最發達的國家之間再也不會讓人有天壤之別的感覺,非洲大陸將會成為另一個北美。同樣也可以預言,由于中國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中國和世界一樣,也會從立體變為平面,中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鴻溝將被填平,中國西部的崛起指日可待。
(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該論證的論據是否支持結論,論據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內容深度、邏輯結構和語言表達。)
【邏輯錯誤分析】
(1)本文論證是基于美國學者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這一理論,但這只是一家之言,并非絕對正確的。
(2)文章提到“窮國可以和富國一樣在同一平臺上接受同樣的最新信息,這樣就大大促進了窮國的經濟發展,而改善了它們的國際地位”缺乏事實依據,屬于主觀臆斷。接收信息不代表能利用信息,全球化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實際上拉大了,窮國、富國之間的收入差距由1994年的30∶1拉大到現在的70∶1。在此基礎上,作者做出的一系列推論都是不正確的,如“非洲大陸將會成為另一個北美”、“中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鴻溝將被填平”等。
(3)文章提到“‘金磚四國’國際聲望的上升,無不得益于他們的經濟成就”事實錯誤,中國和俄羅斯本身就是世界大國,其影響力不只局限在經濟領域。
(4)文章提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無疑也依靠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同時也可作為‘世界是平的’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過于偏激,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的確在縮小,但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的努力、政策的支持等,此處作者過于夸大了互聯網技術。
【參考范文】
機遇要靠自己把握
原文的核心邏輯在于運用“世界是平的”理論,證明互聯網技術拉近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差距,從而論證出世界各國之間的社會發展差距正在日益縮小。這種推論委實難以成立。
首先,作者偏信一家之言。“世界是平的”不過是美國一位學者提出的理論,尚未成為學界共識,全球化也許打破了傳統的某些國界,但并不意味著抹去所有國界,否則就不會存在關稅、貿易保護等問題。況且,世界各國間的固有差距并未被縮小,窮國、富國之間的收入差距由1994年的30∶1拉大到現在的70∶1,全球化未必就能讓世界完全變平。在此基礎上進行論證,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退一步講,即使“世界是平的”這一理論是正確的,各國之間的差距在縮小,也不代表這是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網絡不可能傳播全世界所有的信息,各國的核心技術還是保密的,“金磚四國”的突起,也未必主要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很可能是依靠資源人口優勢。弱國即便接受了信息,也缺乏一定的物質基礎加以實現。但強國之間卻可以相互交流,這使得窮國與富國之間的信息差距乃至經濟社會差距越來越大。
再退一步,即使互聯網技術能拉近各國間經濟社會的差距,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多方位的,并不僅僅是經濟而已。科威特人均收入水平很高,但在海灣戰爭中仍然是弱者;俄羅斯盡管經濟不景氣,但仍是全世界影響力巨大的大國。網絡技術帶來的信息再好,也不可能彌補各國之間的先天差距。
由此可見,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世界各國之間的社會發展差距日益縮小,抹去了各國的疆界,使世界從立體變成平面的論斷是不可能成立的。這也是原文作者最大的錯誤。
此外,文章的許多觀點都是主觀臆斷,缺乏事實依據,過于偏激。文章認為“金磚四國”的發展都是依靠了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但國家發展受資金、地理、資源、交通、教育、人口素質、文化傳統和政治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非取決于信息單一因素。文中還提到“非洲大陸將會成為另一個北美”、“中國東西部之間的經濟鴻溝將被填平”等推論,這些更是不可能預見的。綜上所述,原文的論證不具備有效性。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全球化和信息化給我們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挑戰。機遇雖然出現了,但能不能把握住卻要看自己的努力,我們決不能只是迷信于某些理論,偏執地認為一切早晚會來到,而放棄了必要的努力,這樣只能使機遇白白流失。機遇要靠自己把握,光明的未來要靠自己打造。
【名師點評】
本文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新穎的結構。文章并未完全按照傳統的方法分別指出原文的錯誤,而是由大到小,先駁斥原文的核心邏輯,后指出細枝末節的錯誤,令人耳目一新。幾個退一步,連貫流暢,氣勢雄渾,堪稱經典。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分析全面,精辟深刻,最后峰回路轉,與原文形成合力,提出了積極應對之策,更令人拍案叫絕,是考場議論文非常值得借鑒的一篇典范之作。
二、論說文:根據下述材料,寫一篇700字左右的論說文,題目自擬。
一個真正的學者,其崇高使命是追求真理。學者個人的名利乃至生命與之相比都微不足道,但因為其獻身于真理就會變得無限偉大。一些著名大學的校訓中都含有追求真理的內容。然而,今天學術界的一些狀況與追求真理這一使命相去甚遠,部分學者的功利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抄襲剽竊、學術造假、自我炒作、沽名釣譽等現象時有所聞。
【破題立論】
材料中的觀點十分具體,只是對當今學者的不良風氣進行的批判,也是對高等教育現狀的不滿與擔憂。本題的切入點較為單一,因此文章要想出彩,必須具有相當的深度,對現象的分析要達到體制的高度,并簡單提出自己的建議。
【參考范文】
學者何不惜身?
“身不由己有人憐,己不惜身無人憫。”當身披智慧外衣、頭頂知識光環的教授們一次次陷入丑聞,愈演愈烈的學術腐敗、比比皆是的抄襲剽竊、此起彼伏的學術造假,無不讓人觸目驚心。我們不禁要問,這群本該為社會棟梁的人們怎么了?
現代社會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誘惑,生活在高度信息化、開放化環境中的當代學者,也漸漸被這大染缸侵染了。在我們的印象中,學者就應該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是文化的牧守,是真理的代言,他們的使命就是以學術為業,他們也應該堅守學者的本分,潛心于自己的領域,默默鉆研,淡泊名利。但金錢、權勢、名望的誘惑是那樣強大,竟使“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學者,也逐漸遠離真理之門,沽名釣譽,混跡于名利場中,互相吹捧,丑態百出。
是我們的要求太高了嗎?那么為研究人類演變進化而離家考察實驗的達爾文,專注于放射性元素研究無視諾貝爾獎放棄專利的居里夫婦,一生沉浸在數學世界而忘記申請劍橋學位的華羅庚,直到八十歲高齡還深入鄉村做民俗研究的鐘敬文,這些可歌可泣的學者從何而來呢?是時代已經變化了嗎?難道記憶中“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元景皓,“雖滅十族亦不附亂”的方孝儒,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已經用光了中國文人的氣節嗎?整個社會的虛浮、欲望化,對學術界的監督懲治力度不夠等,都只是外因而已,學者們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失去了文人的風骨與氣節,才是導致學術腐敗的根本原因。
并非所有的學術腐敗現象都是出自學者本心的,外部監督機制的缺乏、教授評選機制的不合理也是導致學術腐敗的直接原因。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考核和職稱晉升都是重數量而輕質量,以職稱評定為例,每年發表論文數、項目數、專著數、獎項數都是參與排隊的重要指標,這幾乎掏空了教授們的時間和精力,又有多少人能兼顧教學與深造呢?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周祖德參與署名的論文被指侵權,但論文是其博士生謝鳴獨自完成的;上海大學博導陳湛勻的某篇文章涉嫌抄襲,但網友爆料該文只是其學生東拼西湊完成的,但陳老師未仔細檢查便署名發表了……體制的約束改變了學者們的生活方式,使“十年磨一劍”不再可能,“學術速成”現象卻趁勢蔓延,這不得不需要反思。
總之,學者們追名逐利不惜身的背后,是文人精神的消退和不合理體制的約束,而如果學術界的成就只是一篇篇重復的論文,那這個國家又該怎樣發展?加強學者自身的修養,改革現有的機制,培養真正的學者,已經勢在必行!
【名師點評】
本文圍繞學術腐敗原因的分析入木三分,從文人精神的消退和評教體制的不合理入手,通過大量實例證明自己的觀點,很有說服力。文章語言精練有力,善用問句加強語勢,表達出了作者對學界現狀的強烈不滿。同時,文章結構清晰自然,起轉承合層次鮮明,情感流露一氣呵成,足以成為考場作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