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節 溝通與人際關系

一、單項選擇題

1.最穩定的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是(   )。[2013年11月二級真題]

A.外貌

B.人格品質

C.鄰近

D.相似

【答案】B

【解析】人格品質是影響喜歡的最穩定的因素之一,美國學者安德森研究了影響人際關系的六個人格品質,這些品質或多或少同真誠有關。

2.向別人講心里話,坦率地表白自己,稱為(   )。[2013年5月三級真題]

A.自我整飾

B.自我暴露

C.自我推銷

D.自我覺察

【答案】B

【解析】自我暴露指在溝通和交往的時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也稱自我開放,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系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3.根據安德森的研究,最受歡迎的特質是(   )。[2013年5月三級真題]

A.熱情

B.幽默

C.真誠

D.善良

【答案】C

【解析】美國學者安德森的研究結果顯示,受喜愛程度最高的六個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人格品質是影響喜歡的最穩定因素之一,也是個體吸引力最重要的來源之一,真誠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4.有才的人偶爾犯點小錯誤,反而會增加其對周圍人的吸引力,其原因是(  )。[2012年5月三級真題]

A.讓人覺得與其相似

B.對他易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評價

C.讓人覺得與其互補

D.對他人的社會比較壓力減小

【答案】D

【解析】阿倫森發現最受人喜歡的并不是能力出眾而且未犯錯誤的人,而是能力出眾同時犯了錯誤的人,原因就是這種人減小了他人在與其相互比較時產生的壓力,他將這種有才能的人犯小錯誤反而會增加其人際吸引力的現象命名為“犯錯誤效應”。

5.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人際距離應該是(   )。[2012年5月三級真題]

A.公眾距離

B.個人距離

C.社交距離

D.親密距離

【答案】C

【解析】社交距離是指彼此認識的人之間的交往距離,咨詢師與求助者會談時,應保持正常的社交距離(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詢位置,按我們的民族習俗,會談時不可直視對方眼睛,可掃視對方眼神或表情。A項,公眾距離(相當于是3.5~7.5米),用于進行正式交往的個體之間或陌生人之間。B項,個人距離(相當于是0.45~1.2米),一般用于朋友之間,此時,人們說話溫柔,可以感知大量的體語信息。D項,親密距離(相當于0~0.5米),通常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人或戀人之間,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

6.在人際關系中,雙方交往頻率與彼此喜歡之間呈(  )。

A.正比關系  

B.反比關系

C.相互促進關系  

D.倒U型(曲線)關系

【答案】D

【解析】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過低與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喜歡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頻率時,彼此喜歡程度較高。

7.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  )關系。

A.行為   

B.心理   

C.物質   

D.交換

【答案】B

【解析】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其特點包括個體性、直接性、情感性。個體性是指在人際關系中,角色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對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歡或愿意親近的人成為主要問題。直接性是指人際關系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個體可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情感性是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們彼此間的情感活動,情感因素是人際關系的主要成分。

8.某家的父親很有生活情趣,經常會將一些自己的感受寫在及時貼上,分散于家中各處,與妻子兒女分享,這屬于(  )。

A.單向溝通  

B.口頭溝通

C.下行溝通  

D.Y型溝通

【答案】A

【解析】這是一種信息源只發出信息,接受者只接受信息而不發出反饋信息的溝通,即單向溝通。B項,口頭溝通是指借助于口頭語言實現的信息交流,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采用的溝通形式,包括口頭匯報、討論、會談、演講等。C項,下行溝通是指資訊的流動是由組織層次的較高處流向較低處,包括管理政策宣示、任務指派、下達指示等。D項,Y型溝通是鏈式溝通和環式溝通的結合,適用于主管人員工作任務十分繁重,需要有人選擇信息,提供決策依據,節省時間,而又要對組織實行有效地控制。

9.擁有信息并試圖進行溝通的人又稱之為(   )。

A.信息源

B.通道

C.關系網

D.反饋者

【答案】A

【解析】在人際溝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試圖溝通的個體,他確定溝通對象,選擇溝通目的,始發溝通過程。

10.講話風格是屬于(  )。

A.言語溝通 

B.非言語溝通

C.身體語言 

D.表情

【答案】B

【解析】非言語溝通主要包含:表情、目光、身體語言或身體動作、服飾、講話風格、人際空間。

11.人在觸摸和(  )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

A.身體接觸  

B.身體運動  

C.目光接觸  

D.面部表情

【答案】A

【解析】人在觸摸和身體接觸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日常生活中,身體接觸是表達某些強烈情感的方式。

12.社交距離指(  )。

A.12~25英尺  

B.4~12英尺  

C.1.5~4英尺  

D.0~18英寸

【答案】B

【解析】美國學者霍爾根據對美國白人中產階級的研究提出了四種人際距離的概念:公眾距離(12~25英尺);社交距離(4~12英尺);個人距離(1.5~4英尺);親密距離(0~18英寸)。

13.在一個北美人和一個阿拉伯人面對面的友好交往中,阿拉伯人步步緊逼,而北美人卻連連后退,這種現象說明(  )。

A.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待人更熱情

B.和阿拉伯人比起來,北美人更喜歡獨處

C.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

D.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受到性別差異的影響

【答案】C

【解析】研究發現,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于交往中的空間距離有不同的偏好。比起北美人,阿拉伯人的交往距離較近。

14.提出人際需要三維理論的心理學家是(  )。

A.馬斯洛  

B.弗洛伊德

C.舒茨    

D.奧爾波特

【答案】C

【解析】心理學家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他稱自己的理論是基本人際關系取向(FIRO)理論。

15.主動情感式人際關系的取向是(   )。

A.喜歡控制他人,能運用權力

B.期待他人引導,愿意追隨他人

C.對他人顯得冷淡,負性情緒較重,但期待他人對自己親密

D.表現對他人的喜愛、友善、同情、親密

【答案】D

【解析】心理學家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認為人有包容、支配和情感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人們可以通過主動表現和被動表現兩種方式滿足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這樣,就構成了六種基本的人際關系取向,即主動包容式、被動包容式、主動支配式、被動支配式、主動情感式和被動情感式。其中,主動情感式是指表現出對他人的喜愛、友善、同情、親密。

16.彼此沒有任何關系的人,也可能達到完全的自我暴露,這是自我暴露的一個(  )。

A.過度暴露現象  

B.例子  

C.特例  

D.通常情況

【答案】C

【解析】自我暴露也稱自我開放,指在溝通和交往的時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顯示給他人。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系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一般情況下,關系越密切,人們的自我暴露就越廣泛、越深刻。但有一個特例,就是彼此沒有任何關系的人,有可能做到完全的自我暴露,比如在網絡聊天的時候,素不相識的網友可以把自己連向最親密的人都不告訴的隱私和盤托出。

17.人際吸引是個體之間在情感方面相互親近的狀態,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肯定形式,包括喜歡、親和、愛情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按照吸引強度由高到低依次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親和是程度較低的人際吸引形式,喜歡是中等強度,愛情是人際吸引的強烈形式和最高形式。

18.支配型的男性和服從型的女性能相處得很好,愛嘮叨的女子也許會嫁給一個少言寡語的男子而生活顯得安寧,這體現了(  )對喜歡的影響。

A.報酬  

B.相似

C.熟悉  

D.互補

【答案】D

【解析】當兩個人的特征可以互相滿足對方的需要時,兩個人就趨向于互相喜歡。角色作用不同時,互補性對喜歡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19.“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際吸引中的(   )條件。

A.互補性

B.接近性

C.熟悉性

D.相似性

【答案】D

【解析】人們傾向于喜歡那些與自己具有相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并與之表現相互吸引。他人與自己的觀念、態度的相似或一致,不僅是對自己觀點的支持,而且也是對自己觀點正確性的證實,所以,人們會更喜歡那些與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進行交往。“酒逢知己千杯少”,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總不厭倦。

20.下列選項中,不屬于良好人際關系原則的是(   )。

A.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B.平等性原則

C.強化原則   

D.相互性原則

【答案】C

【解析】良好人際關系原則包括相互性原則、交換性原則、自我價值保護原則和平等原則。C項,強化原則是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學習理論的基本原則,用在人際吸引上就是人們喜歡能給予自己酬賞的人,討厭給自己懲罰的人。

21.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經常會認為與其父母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有些家長不夠關心孩子

B.由于地位障礙導致的溝通障礙

C.孩子與家長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

D.這些孩子個性有缺陷

【答案】B

【解析】地位障礙是指社會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從而造成溝通的困難。A項,不屬于社會心理學關于人際溝通的觀點;C項,大部分孩子是和家長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境中的,并不一定存在文化背景的差異。

22.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適度競爭,不但不會影響學生間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會(  )。

A.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B.養成競爭意識

C.導致教師管理公正

D.促成團結協作

【答案】A

【解析】題干是關于競爭作用的闡述。競爭指個體或群體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適度競爭,不但不會影響學生間的人際關系,而且還會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23.(  )是人際關系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A.自我暴露程度  

B.好惡評價

C.情感卷入程度  

D.親密行為

【答案】A

【解析】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隨著信任程度和接納程度的提高,交往的雙方會越來越多地暴露自己,因此,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是人際關系深度的一個敏感的“探測器”。

24.人際關系的交換性原則是指(   )。

A.對肯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個體對其認同和接納,并反過來予以肯定與支持,而對否定自我價值的他人則予以疏離

B.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即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

C.我們喜歡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人際交往中的接近與疏遠、喜歡與不喜歡是相互的

D.一方處于支配地位,另一方處于從屬地位

【答案】B

【解析】人際交往是一種社會交換過程,交換的基本原則指個體期待人際交往對自己是有價值的,在交往過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沒有太少于失。A項,是關于人際交往自我價值保護原則的描述;C項,是關于人際交往相互性原則的描述;D項,是關于人際交往的平等性原則。

25.社會測量法由心理學家(  )首創。

A.莫雷諾

B.費斯廷格

C.安德森

D.西格爾

【答案】A

【解析】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雷諾首創的,這種方法從群體的角度揭示了成員在人際交往與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喜愛、冷淡或反感的人際關系狀況,并且,通過數量化指標的確立,還可以研究群體的結構、群體中的威望和權力的分配方式與形式,從而診斷群體的積極性水平等。

26.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是由(   )提出來的。

A.摩根  

B.多伊奇

C.舒茨  

D.李維奇

【答案】B

【解析】目標手段相互依賴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提出的一種解釋競爭與合作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行為的目標或手段與他人行為目標與手段間如存在相關或依賴關系,他們之間就會產生相互作用。

27.除目光接觸外,(  )是另一種可完成精細信息溝通的體語形式。

A.面部表情  

B.姿勢  

C.身體運動  

D.人際距離

【答案】A

【解析】除目光接觸外,面部表情是另一種可完成精細信息溝通的體語形式。人的面部有數十塊肌肉,可產生極其豐富的表情,準確傳達出各種不同的心態和情感。

28.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被稱為(   )。

A.個人距離

B.公眾距離

C.親密距離

D.社交距離

【答案】A

【解析】霍爾提出四種人際距離:公眾距離,在正式場合,演講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際距離,此時溝通往往是單向的;社交距離,彼此認識的人們的交往距離,許多商業交往多發生在這個距離上;個人距離,朋友之間交往的距離,此時,人們說話溫柔,接受大量的體語信息;親密距離,親人、夫妻之間的距離,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感覺刺激。

29.人際關系的特點,不包括(  )。

A.個體性 

B.直接性

C.角色性 

D.情感性

【答案】C

【解析】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特點包括個體性、直接性、情感性,其中,情感因素是人際關系的主要成分。A項,個體性是指人際關系的主要問題是自己是否喜歡對方;B項,直接性是指人際關系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D項,情感性是指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

30.安德森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質是(   )。

A.內向 

B.外向

C.包容 

D.真誠

【答案】D

【解析】安德森研究了影響人際關系的人格品質,發現人們喜愛程度最高的六個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它們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同真誠有關。受喜愛水平最低的幾個品質如說謊、假裝、不老實等也都與真誠有關。安德森認為,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

31.人際互動在結構上強調(  )。

A.自我互動

B.角色互動

C.社會互動

D.行為互動

【答案】B

【解析】人際互動是研究較多的領域,專指人們在心理和行為方面的交流、交往,它在結構上更強調角色互動。人際互動即人際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為動作的交流。

二、多項選擇題

1.溝通的主要功能包括(  )。[2014年5月三級真題]

A.鍛煉思維能力

B.獲取信息

C.維持心理平衡

D.交流思想

【答案】BCD

【解析】溝通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是獲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與情感分享的工具;是滿足需求、維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減少沖突,改善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能協調群體內的行動,促進效率的提高與組織目標的實現。

2.人際關系的特點包括(  )。[2013年5月二級真題]

A.內在性

B.個體性

C.情感性

D.直接性

【答案】BCD

【解析】人際關系是人與人在溝通與交往中建立的一種直接的心理聯系,特點包括:個體性,人際關系的主要問題是自己是否喜歡對方;直接性,人際關系是人們在面對面的交往過程中形成的;情感性,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們彼此之間的情感聯系。

3.2003年在部分地區“非典”流行期間,家庭中人際關系比以往和諧,這是因為(  )。

A.悲慘情境刺激了人們的親和行動  

B.群體面臨較大的壓力

C.人們的恐懼較高 

D.政府號召全力戰勝“非典”

【答案】ABC

【解析】人們在災難面前表現出家庭中人際關系比以往和諧,從社會心理學方面來看,是人們親和傾向增強的表現。其主要的原因有:親和與人的情緒狀態有密切關系,恐懼是現實危險信號引起的情緒體驗,恐懼情緒越強烈,親和傾向越明顯;面對巨大壓力時,親和傾向明顯;悲慘的情境刺激了人們的親和行動。

4.(  )是競爭的基本條件。

A.對同一目標的爭奪  

B.可能出現零和沖突或雙贏結局

C.應按社會規范進行  

D.互相交流與感情分享

【答案】ABC

【解析】競爭是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爭奪一個共同目標的行為,其基本條件是:目標較為稀有或者難得,只有雙方對同一目標進行爭奪才能形成競爭;爭奪中可能出現零和沖突(一方贏,另一方輸),也可能出現雙贏結局;競爭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進行。

5.溝通是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包括(  )。

A.言語溝通  

B.人際溝通  

C.大眾溝通  

D.非言語溝通

【答案】ABCD

【解析】溝通可以分為人際溝通和大眾溝通;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上行溝通、下行溝通和平行溝通;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等。

6.溝通的結構包括(  )等因素。

A.信息  

B.通道  

C.反饋  

D.背景

【答案】ABCD

【解析】溝通的結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饋、障礙、背景等七個因素。

7.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下列屬于人際溝通的是(   )。

A.眉目傳情

B.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C.鴻雁傳書

D.道路以目

【答案】ACD

【解析】人際溝通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傳遞與交流過程,是一種直接的溝通形式。眉目傳情是使用眼睛傳遞愛意,鴻雁傳書指用鴻雁來傳遞信件;道路以目也是以眼睛來相互傳信息,根據人際溝通的定義都屬于人際溝通。

8.網絡成癮的種類大體上可以分為(  )等。

A.網絡交友成癮  

B.網絡游戲成癮

C.聊天成癮  

D.網絡色情成癮

【答案】ABD

【解析】網絡成癮是過度利用網絡,對網絡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賴的現象。網絡成癮的種類大體上可以分為網絡交友成癮、網絡游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信息收集成癮、計算機成癮和其他網絡強迫行為(如不可抑制地發表文章、網絡拍賣)等等。

9.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的三維指的是(   )。

A.包容需要  

B.支配需要

C.成就需要  

D.情感需要

【答案】ABD

【解析】心理學家舒茨以人際需要為主線提出了人際關系的三維理論,他稱自己的理論為基本人際關系取向理論,其中的三維指的是人的基本人際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10.身體語言包括(  )等。

A.目光  

B.裝飾

C.姿勢  

D.面部表情

【答案】ABCD

【解析】身體語言即體語,是非語詞性的身體符號,包括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與裝飾、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等。

11.下列關于自我表露的敘述正確的有(  )。

A.對于陌生的人,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都極為有限

B.對于熟悉的人,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增加

C.我們可以要求關系親密的對方完全敞開心扉

D.自我表露的深度是人們同別人的關系深度的重要標志

【答案】ABD

【解析】根據社會滲透理論的思想,人們對陌生人與對熟人和親密朋友,在自我表露的廣度和深度上是明顯不同的。對于陌生的人,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都極為有限,溝通的內容通常只限于非親密性的話題。對于熟悉的人,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會增加,但對于有親密性的話題涉及的范圍很小。社會滲透理論思想也表達了一個重要概念,即無論對什么人,也無論關系多么親密,人們在心理上都會有不愿意暴露的領域。因此,不能因為關系親密或者是情侶、夫妻、親子關系而要求對方完全敞開心扉,更不能任意侵犯對方所不愿暴露的領域。

12.喜歡作為一種常見的人際吸引形式,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   )。

A.相似性

B.個人能力

C.互補性

D.鄰近性

【答案】ABCD

【解析】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研究概括出影響喜歡的重要因素有:能力、外貌、報酬、相似、互補、鄰近、熟悉等。

13.“遠親不如近鄰”說的是人們更傾向于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由于(  )。

A.人們彼此之間的某些相似特征是導致喜歡與吸引的重要因素

B.由于人們的積極性偏見,傾向于對鄰近的人產生喜歡

C.由于鄰近的人們因頻繁接觸而熟悉,而熟悉是喜歡的重要條件,所以傾向于互相喜歡

D.當兩個人的特征可以互相滿足對方的需要時,兩個人就趨向喜歡。

【答案】BC

【解析】“遠親不如近鄰”體現出鄰近與喜歡的關系。首先,鄰近是有用的,鄰近的人在生活上彼此之間可以有更多互相幫助和照顧;其次,鄰近作用還在于人們的積極性偏見;再者,鄰近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相互鄰近的人們因頻繁的接觸而導致的熟悉。

14.正式溝通網絡有(  )等形式。

A.鏈式  

B.圓周式

C.全通道式  

D.Y式

【答案】ABCD

【解析】在正式群體中,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的結構稱為正式溝通網絡,一般包括鏈式、輪式、圓周式、全通道式和Y式5種形式。

15.Y理論把人看作是(  )。

A.為錢而工作  

B.負責任的

C.為自身價值觀而工作  

D.有創造力的

【答案】BD

【解析】對于“人為什么要工作”這個問題有四個理論——X理論、Y理論、V理論和Z理論。Y理論則把人看作是負責、有創造力的,人們工作不是為了外在的物質刺激,而是出于一種要將工作做好的內驅力;X理論認為人工作是為了錢,個人的工作動機來自于物質利益的驅動,并且常被外來刺激(誘因)所吸引;V理論認為,個體的工作動機水平依賴于為實現自身的價值觀而付出的努力;Z理論認為,當個人價值感與組織的目標協調一致時,個體的工作動機、士氣和忠誠度都會得到提高。

16.人際吸引的條件主要有(  )。

A.相似性

B.互補性

C.個人品質

D.接近性

【答案】ABCD

【解析】人際吸引的條件包括:相似性與互補性,人們傾向于喜歡那些與我們具有相似態度和價值觀的人,并與之表現相互吸引,當交往雙方的需要不同時,人們喜歡那些與自己能夠互補的人;個人品質,隨著人際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內在品質卻變得越來越重要;接近性與熟悉性,空間上距離較近的個體,相互間接觸的機會較多,在人際交往中容易成為知己。

17.下列有關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有(   )。

A.人際關系是低層次的社會關系

B.人際關系為客觀的社會關系所制約

C.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礎

D.人際關系的狀況,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社會關系的性質

【答案】BD

【解析】不能簡單把人際關系看成是社會關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或某一層次,它滲透在所有社會關系中,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復雜折射,歸根到底人際關系是為客觀的社會關系所制約的。人際關系的狀況,從根本上說取決于社會關系的性質。

18.根據雷維奇(P.Lewicki)對人際關系的分類,下列屬于人際關系類型的有(   )。

A.競爭型

B.主從型

C.包容型

D.控制型

【答案】AB

【解析】雷維奇(P.Lewicki)利用“雷維奇人際關系測量游戲,把人際關系歸納為:主從型、合作型、競爭型、主從-競爭型、主從-合作型、競爭-合作型、主從-合作-競爭型、無規則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三门县| 内江市| 长垣县| 文山县| 秦皇岛市| 滁州市| 卫辉市| 丰县| 庆云县| 云龙县| 齐齐哈尔市| 普定县| 陆川县| 沐川县| 波密县| 宿州市| 綦江县| 木里| 通海县| 博野县| 柳江县| 炉霍县| 四平市| 达孜县| 马鞍山市| 家居| 遂川县| 石柱| 余江县| 稻城县| 台中县| 桦南县| 得荣县| 泾源县| 龙岩市| 东阳市| 安福县| 嘉定区| 峡江县| 休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