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詢師理論知識過關必做2000題(第4版)
- 圣才學習網
- 6812字
- 2021-08-13 17:36:44
第2節 社會化與自我
一、單項選擇題
1.最嚴重的角色失調是( )。(2014年5月三級真題)
A.角色沖突
B.角色失敗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斷
【答案】B
【解析】人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矛盾、障礙,甚至遭遇失效,這就是角色失調。常見的角色失調有四種形式:角色沖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斷及角色失敗。其中角色失敗是最嚴重的角色失調,是指由于多種原因使角色扮演者無法成功進行表演,角色承擔者不得不退出舞臺,放棄原有角色,或者雖然還沒有退出角色,但是困難重重,每前進一步都將遇到更多的矛盾。
2.詹姆斯的自尊公式是( )。(2014年5月三級真題)
A.自尊=成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負
C.自尊=自信/抱負
D.自尊=抱負/成功
【答案】B
【解析】詹姆斯一個經典的自尊公式,即自尊=成功/抱負,說明自尊取決于行為的成功和自身抱負的大小。
3.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是( )。[2013年11月三級真題]
A.繼續社會化
B.再社會化
C.自我塑造
D.社會適應
【答案】B
【解析】由于社會急劇變化,對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稱為再社會化,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A項,繼續社會化就是指成年人經過基本社會化之后,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環境,繼續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的過程。D項,社會適應是指個體的觀念、行為方式隨環境發生變化而改變,以適應所處社會環境的過程。
4.有利于提高個體自尊水平的做法是( )。[2013年11月二級真題]
A.與比自己年齡小的人比較
B.揚長避短
C.與比自己優秀的人比較
D.取長補短
【答案】B
【解析】成功行為的反饋可提高個體的自尊水平,選擇適合個體特質并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動,有益于增加自尊。
5.個體社會化從掌握( )開始。[2012年5月二級真題]
A.社會規范
B.社會角色
C.道德準則
D.語言
【答案】D
【解析】語言包括語詞、語音和其他意義符號,是一種取得共識的符號系統,是人們思維和相互交流的手段。個體掌握一種語言后,才能接受相應的社會習俗和態度,塑造自己的人格,開始個體社會化。
5.看球賽時“足球流氓”扮演的社會角色屬于( )。[2012年5月二級真題]
A.規定性角色
B.自覺性角色
C.功利性角色
D.開放性角色
【答案】D
【解析】按角色的規范化程度,社會角色可以分為規定性角色和開放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可分功利性角色和表現型角色;按角色承擔者的狀態,可分為自覺角色和不自覺角色。足球流氓這一社會角色,缺少規定性,屬于開放性角色;沒有功利性色彩,是表現型角色;其行為往往是不自覺的,屬于不自覺角色。
6.美國社會學家研究犯罪問題時發現,在犯罪率較高的社區內,一些男孩子自幼就模仿犯罪團伙中大男孩子的行為,認為他們勇敢、大膽,是真正的男子漢,視他們為楷模,直至最后墮落成犯罪團伙成員。這類犯罪團伙在該社區內成了許多小男孩子心目中的( )。
A.非正式群體
B.內群體
C.參照群體
D.越軌群體
【答案】C
【解析】參照群體是能為個體的態度、行為與自我評價提供比較或參照標準的群體,其特點是個體可以不具備這個群體的成員資格,但這個群體卻能為個體提供行為參照。參照群體的作用機制是規范和比較,前者向個體提供指導行為的參照框架,后者則向個體提供自我判斷的標準。男孩子將犯罪團伙的成員視為自己的榜樣,就是將犯罪團伙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
7.新兵入伍所伴隨而來的個體社會化過程屬于( )。
A.初級社會化
B.預期社會化
C.再社會化
D.繼續社會化
【答案】C
【解析】“新兵入伍”屬于非強制性再社會化,它是個體為適應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遷而主動進行的再社會化。A項,初級社會化是指早年為各種成人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準備。B項,預期社會化是指為扮演未來角色做準備的社會學習的過程。D項,繼續社會化就是指成年人經過基本社會化之后,為了適應社會文化環境,繼續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的過程。
8.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的時期是( )。
A.青年期
B.老年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答案】C
【解析】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行為規范方面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9.“文化反哺”是指( )。
A.逆向社會化
B.反社會化
C.再社會化
D.繼續社會化
【答案】A
【解析】“文化反哺”是我國學者周曉虹教授首先從文化傳遞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傳統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反過來施加影響,向他們傳授社會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化過程,即逆向社會化。
10.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可分四個層面,其中人際層面是指( )。
A.個體的社會化
B.個體間的互相作用
C.群體中的人際關系
D.社會規范對人的影響
【答案】B
【解析】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可分為個體層面、人際層面、群體層面和社會層面。人際層面主要研究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人際溝通、人際關系等。
11.小張是所在學院學生業余排球隊的隊長,請問“隊長”這一角色對小張來說是( )。
A.規定性角色
B.期望角色
C.開放性角色
D.先賦角色
【答案】C
【解析】開放性角色是指規范化程度相對較低,個體自由度較大的角色,如朋友等;A項,規定性角色是指行為規范化程度較高的角色,個體自由度較小,如公務員、軍警等;D先賦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礎上的角色,比如父母角色。
12.京劇《赤桑鎮》中的包拯,作為法官他要執法如山,要斬包冕,而作為包冕的長者,他又要保持叔侄的親情,赦免侄子,在激烈的思想沖突之后,包拯還是選擇了前者。請問這一故事主要體現下面了哪一種情況?( )
A.角色緊張
B.角色錯位
C.角色內沖突
D.角色間沖突
【答案】D
【解析】個體在不同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與角色。如果它們互不相容,出現矛盾,那么個體在心理上就會感到角色沖突。角色間沖突指同一主體內,兩個或兩個以上角色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沖突。角色內沖突指由于人們對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沖突。“法官”這一角色要求包拯秉公執法,而“叔叔”這一角色則要求他重視親情、網開一面,這是兩種角色同時對同一角色執行者提出了矛盾和沖突的行為要求,屬于“角色間沖突”。
13.一位教師感到難以兼顧培養學生素質和提高升學率,他面臨的角色失調是( )。
A.角色間的沖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內的沖突
D.角色失敗
【答案】C
【解析】個體在不同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地位、身份與角色。如果它們互不相容,出現矛盾,那么個體在心理上就會感到角色沖突。角色間沖突指同一主體內,兩個或兩個以上角色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沖突。角色內沖突指由于人們對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沖突。這位教師面臨的角色沖突是作為教師這一角色在面對不同的對象時所受到的期待不同而引起的沖突是角色內沖突。
14.按角色的功能可將社會角色分為( )。
A.自覺角色和不自覺角色
B.先賦角色和成就角色
C.功利型角色和表現型角色
D.規定型角色與開放型角色
【答案】C
【解析】按角色的功能,社會角色可以分為功利型角色和表現型角色。前者是以追求實際利益為基本目標的角色,如銀行家、企業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后者是以表現社會秩序、制度、價值觀念、道德風尚為基本目標的角色,如學者、教授等,主要發揮社會公平的作用。
15.表示男女在生物學方面差異的是( )。
A.性
B.性別
C.性別角色
D.氣質
【答案】A
【解析】男女之間的差異包括三方面:性、性別和性別角色。性表示男女在生物學方面的差異;性別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異;性別角色表示社會對男女在態度、角色和行為方式方面的期待。
16.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外貌、體能等方面的意識屬于( )。
A.社會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即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態,主要是個體對自己軀體的認知。A項,社會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的各種社會角色的知覺,包括對各種角色關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體驗的認知和評價。D項,心理自我是指個體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層面。
17.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觀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都屬于( )。
A.自我認識
B.自我體驗
C.自我調控
D.自我感覺
【答案】A
【解析】從形式上看,自我意識表現為認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種形式,分別稱為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其中,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的認識,它包括自我感覺、自我觀察、自我觀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等層次。
18.大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需要動機、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進行深入的分析,這說明其自我概念具有( )的特點。
A.豐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穩定性
【答案】A
【解析】大學生自我概念的變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豐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穩定性。其中自我概念的豐富性是指大學生能夠對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需要動機、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進行深入分析。
19.身份是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 )。
A.行為功能
B.角色
C.行為期待
D.自我認同
【答案】D
【解析】身份是由個體的社會地位及處境地位決定的自我認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對穩定的,是身份的主體;處境地位所決定的身份是處境身份,是易變的。
20.有些大學生在取得成績時,容易產生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有時甚至驕傲自滿,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消極、否定的情感體驗,甚至悲觀失望、自暴自棄。這說明他們( )。
A.自我體驗具有豐富性和波動的特點
B.自我體驗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的特點
C.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織
D.自我認識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的特點
【答案】A
【解析】大學生的自我體驗有一定程度的波動性,體現在:在取得成績時,容易產生積極、肯定的情感體驗,有時甚至驕傲自滿,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產生消極、否定的情感體驗,甚至悲觀失望、自暴自棄。
21.個體的自我意識萌芽發生在( )。
A.出生8個月左右
B.1歲左右
C.1歲以后
D.2歲左右
【答案】A
【解析】在生命降生之初,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們甚至不能意識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區別。大約8個月左右,生理自我開始萌生,這就是自我意識的最初形態。
22.大學生對個人未來的社會角色、社會義務、社會歸屬等方面的思考屬于( )。
A.以學習成才為中心的自我探究
B.以社交活動為中心的自我探究
C.以個人未來的前途與發展為中心的自我探索
D.以自我的社會價值為中心的探究
【答案】C
【解析】大學生以個人未來的前途與發展為中心的自我探索主要表現在個體對個人未來的社會角色、社會義務、社會歸屬、人生價值等方面的思考上。對這些問題探索的水平,直接影響大學生社會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速度,并最終影響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23.社會化的目的是( )。
A.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
B.適應社會的變化
C.對個體進行教化
D.有助于社會成員互動
【答案】A
【解析】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是個體同他人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掌握社會角色和行為規范,形成適應社會環境的人格、社會心理、行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過程,其目的就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
24.個體接受社會化最好的時期是( )。
A.青少年期
B.成年期
C.兒童期
D.老年期
【答案】C
【解析】兒童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在社會化中位置獨特、作用突出。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與行為規范方面的習得均起潛移默化的作用。
25.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的層面,稱為( )。
A.物質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會自我
D.理想自我
【答案】A
【解析】自我主要有五個層面:①物質自我,是個體如何看自己身體的層面;②心理自我,是個體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層面;③社會自我,是社會如何看待個體,同時被個體意識到的層面;④理想自我,是個體期待自己成為怎樣的人;⑤反思自我,是個體如何評價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看法,這是自我概念反饋的層面。
26.自尊是個體對其( )評價的結果。
A.社會地位
B.社會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會角色
【答案】D
【解析】自尊是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每一角色進行單獨評價的總和。如果個體對其予以積極評價的角色看得比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27.關于自我概念形成與發展,正確的說法是( )。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
B.社會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
C.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會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包括:①生理自我,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態,主要是個體對自己軀體的認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與愛護感,使個體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個月,二歲左右基本成熟;②社會自我,這階段大致從二歲到十三四歲,社會自我處于自我的中心;③心理自我,這階段歷時十年,大約從青春期到成年。
28.社會公眾對個體行為方式的希望與要求,被稱為( )。
A.角色轉換
B.角色領悟
C.角色實踐
D.角色期待
【答案】D
【解析】角色期待是角色扮演過程的一個概念。個體承擔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與社會對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會公眾對其行為方式的要求與期望,如果個體偏離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異議或反對。
29.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現代觀點強調( )。
A.繼續社會化
B.畢生社會化
C.早期社會化
D.再社會化
【答案】B
【解析】社會化過程,傳統觀點認為到成人期即告結束,而現代觀點則主張,社會化伴隨人的一生,即畢生社會化(終生社會化)。
二、多項選擇題
1.個體社會化的主要載體包括( )。[2014年5月三級真題]
A.家庭
B.通訊工具
C.學校
D.交通工具
【答案】AC
【解析】個體社會化的載體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大眾傳播媒介(如影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參照群體(如同伴群體)。
2.一個人要變成社會人,不可或缺的條件包括( )。[2012年11月三級真題]
A.較強的能力
B.必要的遺傳因素
C.較高的情商
D.較長的生活依附
【答案】BD
【解析】社會化的兩個基本條件:①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附期;②人類較好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的可能性。
4.按社會化發展階段劃分,包括( )。
A.早期社會化
B.再社會化
C.畢生社會化
D.繼續社會化
【答案】AD
【解析】社會化是個體由自然人成長、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按社會化的發展階段劃分,社會化分為早期社會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和繼續社會化(成人期)兩個階段。
5.角色扮演過程包括( )。
A.角色失調
B.角色領悟
C.角色實踐
D.角色期待
【答案】BCD
【解析】角色扮演過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領悟和角色實踐。角色期待是指個體承擔某一角色時,社會公眾對其行為方式的要求與期望;角色領悟是指對角色的認識和理解;角色實踐指在角色期待與角色領悟的基礎上,個體實際在社會生活中,表現其社會角色的過程。
6.社會化的影響因素有( )。
A.家庭
B.學校
C.文化
D.同輩群體
【答案】ABCD
【解析】社會化的影響因素包括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職業背景以及大眾傳播媒介。
7.以下屬于非強制性再社會化的情況有( )。
A.東部發達地區大學畢業生支援西部貧困地區
B.監獄中對罪犯的改造
C.移民國外
D.產業工人節假日進修大學課程
【答案】AC
【解析】支援西部的東部畢業大學生是為適應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上的急劇變遷必將主動進行再社會化。移民國外是為適應國外生活而發生的再社會化。B項,屬于強制性的再社會化現象;D項,工人為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文化環境而繼續學習社會知識,屬于繼續社會化。
8.下列角色中屬于開放性角色的有( )。
A.父親
B.法官
C.政府外交官
D.朋友
【答案】AD
【解析】按角色行為的規范化程度,社會角色可以分為規定型角色和開放型角色。前者行為的規范化程度較高,個體自由度較小,如公務員、軍警等;后者行為的規范化程度相對較低,個體自由度較大,如朋友等。
9.一般來說,社會化的內容包括( )。
A.政治社會化
B.道德社會化
C.性別角色社會化
D.人格社會化
【答案】ABC
【解析】社會化的內容可分為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和性別角色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是指個體學會接受和采用現時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規范,有相應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道德社會化是指個體將社會道德規范逐漸內化,成為自己行為準則的過程;性別角色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學會按自己的性別角色規范行事的過程。
10.自我概念的基本功能有( )。
A.保持內在統一性
B.解釋經驗
C.心理健康
D.決定期望
【答案】ABD
【解析】自我概念是人的心理與行為的核心模式,具有保持內在統一性、解釋經驗、決定期望三種功能。保持內在統一性指人們的自我概念是相對穩定并且統一的;經驗解釋是指自我概念具有經驗系統的作用;期望定向指人們對情景和自己行為的期望受到自我概念的引導。
- OCA/OCP認證考試指南全冊(第3版) Oracle Database 12c(1Z0-061,1Z0-062,1Z0-063) (計算機與信息)
- 2019年房地產經紀人《房地產交易制度政策》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2020年上海市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行政職業能力》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銀行業專業人員初級職業資格考試專用教材:公司信貸(新大綱)
- 銀行業法律法規與綜合能力歷年真題及全真密押模擬試卷(新大綱)
-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通用教材: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小學)
- 2019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輔導教材-全國導游基礎知識
-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歷年真題及押題精選試卷
- 2019年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視頻講解】
- 2019年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出版專業理論與實務(中級)》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分章詳解】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美術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執業藥師資格(中藥學專業知識一)歷年真題與考前押題詳解
- 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基本制度與政策(含房地產估價相關知識)》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駕考寶典
- 公共營養師(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