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社會學理論(含社會學概論)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主編
- 6948字
- 2021-06-29 10:57:14
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623社會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4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試題(A卷)
科目代碼:623
科目名稱:社會學原理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社會唯名派
2.群體關系
3.文化的傳遞性
4.開放性角色
5.女權主義
6.文化震驚
二、簡答題(共6題,每題10分,總計60分)
1.社會學關于家庭的分類
2.喬治?米德的“自我”概念
3.社會化的偏差和失敗
4.家庭對于人的政治社會化的意義
5.性的階層規定
6.社會分化及其后果
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結合網絡謠言的傳播,談談網絡謠言的加工方式
2.闡述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分層對人際社會交往的影響
3.結合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談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理論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社會唯名派
答:社會唯名論來源于中世紀歐洲經驗哲學的非正統派,是指一種關于社會學思想性質的理論觀點。唯名論否認一般的客觀實在性,否認概念的客觀內容,認為只有個別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實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過是人們用來表示個別的東西的名稱;個別才是科學的對象,一般則是邏輯的對象。以唯名論的哲學思想看待社會,就形成了社會唯名論。
2.群體關系
答:從社會關系的水平和層次上看,社會系統可以區分為個人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三個層次。群體關系,是指在社會的群體或組織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它是社會關系的中間層次。與個人關系相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持久性,它受到社會群體的規則、規范的約束
3.文化的傳遞性
答:文化的傳遞性,是指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時刻處于變化之中,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上,它通過各種方式向周圍輻射。在時間維度上,表現為代際傳承,即子代通過社會化學習生活技能、謀生技巧、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將社會的文化內化于己。文化的內容不能通過遺傳方式來獲得,只有以人為載體,通過人的基本社會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傳遞。文化的傳遞不是簡單復制或全盤接受。
4.開放性角色
答:從社會角色規范化的程度,可以將角色劃分為規定性角色和開放性角色。開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沒有嚴格、明確規定的社會角色,這類角色的承擔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社會對角色的期望而從事活動。
5.女權主義
答:“女權主義”這一術語在19世紀80年代首次出現在英文當中,是指那些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政治權利的思想或者主張。自那時起,它的意義一直處于演變之中,至今仍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它的最為寬泛的一般意義,是用來指稱這樣的理論或理論家:他們認為性別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壓制另一方,一方服從另一方的。他們認為這是一個政治權力的問題,而不是一種自然的事實,并且認為這一問題對于政治理論及實踐是至關重要的。女權主義一般都把“社會性別”這個概念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石和核心。
6.文化震驚
答:文化震驚,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當他初次接觸到另一種文化模式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和心理上的壓力。文化發展的一個巨大動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間的交流。文化震驚不僅發生在民族之間,在不同的社會群體,地區之間也會發生。這是一種客觀現象,無善惡之分,但對文化震驚的處理卻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后果:處理不當可能發生盲目排外;處理得當則可以吸收外來文化為我所用。
二、簡答題(共6題,每題10分,總計60分)
1.社會學關于家庭的分類
答:社會學關于家庭的分類如下: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這種家庭是以夫婦關系為核心的,因而稱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中只有一對夫婦,一代人(無子女)或兩代人(有子女),家庭關系比較簡單,通常家庭規模也較小。
核心家庭是適應工業化社會發展要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已成為現代社會中最主要的家庭形式,它是一種世界性的普遍現象。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是指由一對夫婦與其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縱向擴大的結果。主干家庭中有兩代或三代人,由于代際層次增多,家庭關系較核心家庭復雜。
現代社會中,隨著核心家庭化,主干家庭數量減少,但在家庭總量中仍占有較大的比重。不過,與傳統社會中的主干家庭相比,現代社會主干家庭的性質和家庭關系都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主干家庭在贍養老人、撫育子女方面有不可代替的優勢,今后仍將是我國的一種主要的家庭形式。
(3)聯合家庭
聯合家庭,是指由兩對或兩對以上同代的夫婦與其父母和子女組成的家庭,一般是兄弟們結婚后不分家而形成的,其特點是家庭中至少有兩對同代的夫婦關系。現代社會中,這種家庭類型已越來越少。
(4)其他家庭
其他家庭,是指除上述三種家庭類型以外的各種家庭,如由鰥寡孤獨產生的單身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與孫子女或外孫子女組成的隔代家庭,因離婚、喪偶或未婚生育而形成的只有父母一方與未婚子女組成的單親家庭。
在不同社會中,各種類型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會有不同。目前,中國的家庭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為主。
2.喬治?米德的“自我”概念
答:米德認為,自我意識是隨著符號使用能力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人出生之初是沒有自我意識的,隨著符號使用能力的提高,人開始將“我”作為一個符號,作為一個對象來加以思考,這時,自我意識就開始產生了。
米德將“自我”分為“主我”(I)和“客我”(me)兩個部分:
(1)“主我”是自發的、能動的,為自我和人格的發展提供動力;
(2)“客我”是內化了的社會要求和期待,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
“主我”與“客我”是相互建構的。自我的發展過程就是“主我”與“客我”之間的一個連續不斷的互動過程。
3.社會化的偏差和失敗
答:社會化的偏差和失敗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無效的文化傳遞;二是使人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化。
(1)無效的文化傳遞
無效的文化傳遞,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識和規范因故未能有效地傳遞給下一代。無效的文化傳遞的一個顯著后果,是造成反社會人格。青少年犯罪便是無效文化傳遞的典型表現。反社會人格需要通過再社會化進行校正。
(2)使人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化
使人處于不利地位的社會化,是指一些社會化的過程使個體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在我國,戶籍制度長期存在,使農村青年和城市青年在入學和就業的機會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是一種不利于農村青年社會化的機制。
4.家庭對于人的政治社會化的意義
答:政治社會化,是指社會個體通過接觸和學習某種政治文化,培養政治立場(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態度等)和政治參與能力的過程。
家庭是促進政治社會化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家庭對于政治社會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家庭出身往往決定了一個社會成員在社會中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而社會、政治和經濟地位顯然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立場和政治參與能力;
(2)家庭是政治文化和政治價值的重要傳播場所,長輩的政治立場和知識會對孩子的政治社會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3)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培養起來的人格會影響到他將來的政治行為模式。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政治世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家庭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5.性的階層規定
答:特定社會總是把占據優勢地位的那些階層的性關系與性行為模式,規定為總人口的典范或準則。
(1)各階層不僅把“正常”規定為符合本階層的行為規范,把“不像話”看作喪失既有社會地位的罪由,而且還常常用性方面的某些表現來標志和界定本階層的成員,這就形成了各階層之間以至各民族之間相互的性偏見。當階層間良性運行時,性偏見不過是笑談;但當階層發生沖突時,它又常被當作最銳利的武器,而且往往奏效。例如,近年來中國流行的“葷段子”里,就有大量的政治內容。
(2)在社會化過程中,個人同時也接受了本階層對其他階層的性偏見,又據此不斷地對本階層進行美化,直到他(她)決意投入跨階層流動時為止。因此,某階層的后加入者,常常容易產生性的躁動與盲動。例如,當前某些“暴發戶”的“包二奶”和“養小蜜”就是如此。各民族之間也常常發生性偏見,例如,一些中國人把美國視為“性的天堂”,而某些美國人則夸大中國當前的“性解放”。
6.社會分化及其后果
答:(1)社會分化的含義
社會分化,是指社會系統的結構中,原來承擔多種功能的某一社會地位發展為承擔單一功能的多種不同社會地位的過程。社會分化具有兩個重要特征:功能專一化和地位多樣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地位差別的擴大趨勢。
(2)社會分化的后果
①個人角色分化
個人角色分化,是指個人所扮演或承擔的社會角色的分離。個人角色的分化造成個人更有效地承擔角色,按角色規范實現角色的社會功能,同時,造成個人之間的角色互動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②社會組織的分化
社會組織的分化表現為,承擔多種功能的單一組織向承擔單一功能的多種組織的轉化。隨著勞動分工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組織功能從傳統的功能多元化的組織中分離出來。而高度專門化的、功能單一的社會組織能夠實現更高的效率,更好地完成組織目標,從而更有效地滿足社會需要。
③社會地位的分化
多元化的社會分層體系有助于各種社會角色的發展,社會成員可通過各自的專門角色獲得不同的社會地位,社會資源的分配途徑和獲得也日益多元化。這種社會地位的分化,有助于促進各種社會活動的發展和理性化,從而推動各種社會創新活動的成長,刺激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調動與有效使用,同時形成了更加緊密的相互依賴關系。
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結合網絡謠言的傳播,談談網絡謠言的加工方式
答:(1)網絡謠言的傳播
謠言是從不知名的來源發生、通過非正式的途徑而傳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們在對于某一廣泛關心的事件情況不明,沒有確切的事實根據的情況下,利用集體想象構造出來的。網絡謠言,是指在網絡上,尤其是社交媒體中,迅速傳播的虛假言論,這種言論是一種誤導性的信息,能夠以極快的速度攻破公眾觀念,其導致的結果可能會很嚴重,甚至有潛在危險性。它可以是憑空捏造的,也可以通過對正確信息的加工、歪曲而成。
網絡謠言的產生原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①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為網絡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
②科學知識的欠缺,為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
③社會信息管理的滯后,為網絡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機會;
④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下降,使公眾的不信任感增強;
⑤國內一些媒體及少數黨員干部紀律觀念淡漠,助長了政治謠言的傳播;
⑥網絡推手制造謠言,強化了謠言的擴散,挾持了網民的意見;
⑦商業利益的驅動,是網絡謠言滋生的經濟動因。
(2)網絡謠言的加工方式
①簡略化。網絡謠言傳播時可能使原有信息越來越簡短、概括,失掉許多重要成分。
②片面化。對原有信息斷章取義,突出或夸大其中的某些內容。
③同化。接受者根據自己的信念和態度對原有信息添油加醋,再傳播給他人。
④邏輯化。網絡傳播者對原信息的空白處、不合理處加以補充以自圓其說后再往下傳。當人們無法獲得信息,或對正式傳播渠道提供的信息不信任時,網絡謠言就可能非常盛行。
2.闡述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分層對人際社會交往的影響
答:(1)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的特點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分層主要呈現出以下新的趨勢:
①貧富差距呈現擴大趨勢,收入差距的擴大不僅僅表現在收入上,同時也反映在財富的占有上。
②社會分化的細化與聚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社會分層結構變動的基本走向,是兩種表面上看來互相矛盾的趨勢的交織。這兩個趨勢,一個是社會分化的不斷細化,另一個則是細化的碎片不斷聚合。
一方面,社會分層結構越來越細化,越分越細的群體猶如碎片一樣,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些細化的碎片又正在開始往一起積聚。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聚合的結果,就是以占有大量資源為特征的強勢群體和擁有大量人口為特征的弱勢群體的形成。
③從資源彌散型配置到一體化的資源配置的轉變
社會資源從類型上說可以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物質性的財富,即經濟資源;二是政治上的權力;三是社會威望或社會聲譽。在任何社會中,這三類資源都是稀缺的。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資源擴散的年代。但這種資源擴散的效應,首先并且主要是體現在經濟資源上。但在20世紀90年代,情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個體戶階層已經逐步失去了在短時間內可以令他們頗為自豪的經濟優勢地位。而城市中的工人,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僅逐步失去了種種過去令人羨慕的福利待遇,而且其中有幾千萬人失去了過去以為不可能失去的“鐵飯碗”。
④社會分層結構的定型化趨勢
a.階層之間的邊界開始形成
階層之間的邊界,往往是通過多種方式建構起來的,最顯而易見的是不同居住區域的分離。這些貧富在居住上的分區,從外表上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或者說這是最表面化的“社會區隔”的標志。
b.階層內部認同的形成
階層內部認同的形成是與階層之間的邊界聯系在一起的。因為人們正是從這種邊界中萌發出“我們”與“他們”的概念和意識的。
c.階層之間的流動開始減少
在20世紀80年代,包括在90年代初期,階層之間的流動是相當頻繁的。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上述路徑的社會流動已經在明顯減弱。“下海”的大潮已過,由于經商的門檻越來越高,白手起家的可能性已較以前大為減小。
(2)轉型期中國社會分層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①由于家庭、經濟、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社會成員的生存狀態與心理狀態產生差異與分化,其生活方式選擇和生存狀態差異是家庭階層的直觀映射,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在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將經歷生活方式的轉型乃至階層的轉換。原有家庭背景和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使得進入同一工作職位的人們在人際交往方面顯示出不同的表現。
②中國轉型期的社會分層使得人們相互之間的交往日益帶有功利化色彩,在社會分層背景下,社會資源擁有量的多少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個人今后的成敗,社會成員比過去更加渴望擴大自己交往的范圍和層次,渴望接觸社會中的上流人士,期望從中獲得自身發展所必要的社會經驗和相關的資源,人際之間的交往變得世俗化、復雜化,并充滿了金錢的味道。由此,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出現經濟化、功利化的趨勢。
3.結合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談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理論
答:(1)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城市化滯后和城市化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在:
①農民收入增長問題
農民收入低的問題雖然是由許多復雜的因素造成的,如農產品的價格偏低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則在于農業勞動力的數量與耕地面積的比例關系以及在這樣的人地比例下形成的規模過小的經營方式。作為這個問題的背景,除了現實中無法改變的人地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少說幾十年、多達上百年的工業化過程之后,大部分農業勞動力向城市中的工業轉移的任務并沒有實現,城市化的過程遠遠落后于工業化的過程,大量剩余農業勞動力仍然滯留在極為有限的耕地上。城市化的滯后已嚴重影響到了農民收入的增加。
②內需不足
城市化滯后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大量農民被甩在工業化的過程之外,這是一種分裂的工業化。于是,當工業開始大規模生產耐用消費品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能夠消費這些產品的大量消費者。
從消費總量上分析,我國農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3倍,但消費總量僅為城市居民消費總量的91%;從消費結構上分析,1998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下降到44%,屬于小康水平,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仍高達55%,屬于溫飽水平,其消費支出仍以衣、食、住等生活必需品為主,在耐用品方面的消費仍相當低。在中國市場上,理應是消費主力的廣大農民,消費需求卻呈現不足,人數上的優勢并沒有使他們成為消費市場上的“主導者”,這是造成我國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城市化滯后帶來的后果之一。
③城市發展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大
從50年代以來,政府通過戶籍制度等政策控制了農村人口轉入城市,這些政策明顯地延滯了城市化進程。此間,60年代的疏散、下放城市人口,“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都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有直接影響。
④城市化發展不平衡
我國的城市發展和城市化在不同地區表現出較大差異,東部及沿海地區的城市發展較快,城市化水平較高,內地則發展緩慢。另外,大城市、特大城市數量多,而中小城市發展緩慢,這使得在城鎮人口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所占比例較高。
(2)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理論的論述
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這種思路是把城市和農村放在一個系統中來考慮,全面規劃、協調發展。在設計它們的發展時要做到優勢互補,并使它們的發展成果相互連接、相互為用,從而使城鄉發展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種發展模式可以避免城市、農村片面發展可能帶來的弊端,而且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實踐。但是,這需要全面而慎重的設計。
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包括:
①優勢發展的原則。中國地大物博,一個地區總有自己的自然資源、人文地理、經濟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只有尋求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城鄉社區,這種發展才能持久。
②整體發展的原則,即要對城鄉發展通盤規劃,使城鄉社區有機地匹配組合,發揮出比它們各自簡單地相加更高的社會效益。
③互益發展的原則。一個城鄉社區的發展一般應以增益其它社區為前提,如一個新城市的建立,就要考慮它對于周圍鄉村發展的利弊。
④地區平衡發展的原則。城鄉發展應當在不同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與人口等方面力求平衡和協調。此問題是與城市布局理論密切相關的。
- 陳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分冊(專碩版)
-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2014年企業法律顧問《企業管理知識》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修訂版)
- 2020年中國人民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考試大綱解析及考研真題詳解
-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東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視頻講解】
- 2016考研政治沖刺必備六韜三略:六大密押專題與終極預測3套卷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世界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課后習題詳解(第4版)
-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馮達文《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經濟學原理 宏觀經濟學分冊 考點歸納、習題詳解、考研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