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社會學理論(含社會學概論)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主編
- 9591字
- 2021-06-29 10:57:14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623社會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5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試題(A卷)
科目代碼:623
科目名稱:社會學原理
注意:①認真閱讀答題紙上的注意事項;②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本試題紙或草稿紙上均無效;③本試題紙須隨答題紙一起裝入試題袋中交回!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評比性文化
2.城市社區
3.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
4.社會解體
5.社會網絡
6.集體心智
二、簡答題(共6題,每題10分,總計60分)
1.社會分層對人際社會交往的影響。
2.人的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3.塞林的文化沖突理論。
4.社會保障的基本模式。
5.轉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特征。
6.簡述布魯默的循環反應理論。
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聯系實際,談談合理的社會流動對社會運行的協調作用。
2.聯系實際,談談虛擬社區的特征。
3.聯系轉型社會的實際,論述社會建設的主要關懷。
答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30分)
1.評比性文化
答:評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壞、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可以評出孰優孰劣的文化。諸如科學技術、教育、良好的服務、完善的醫療以及公平、正義、民主等,都可以作為可評比性的文化類型進行比較,而對于一些風俗、儀式、生活習慣,因民族的差異而表現的差便沒有優劣之分,自然也就缺乏可比性。
2.城市社區
答:城市社區,又稱“都市社區”,與“農村社區”相對,是指在一定的城市地域范圍內生活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它是產生于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基礎上,是由城市地域內的人群及其社會關系、社會組織機構、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等要素構成的社會實體,也是城市的社會關系的區位體系。其基本特征包括:①經濟活動和人口高度集中;②勞動分工復雜,職業專門化程度高;③社會流動頻繁;④個體的異質性強,階層結構復雜;⑤生活節奏快速;⑥精神文化生活較為豐富;⑦人際關系業緣化。隨著城市社區的不斷發展,其基本特征也產生著相應的變化。
3.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
答:功能失調性社會問題是指由于社會結構存在某些障礙或病變而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因此,產生了社會問題。社會結構是根據社會需要自然形成或人為建立起來的,社會結構運行過程也就是社會結構發揮其功能的過程。當社會結構運行遇到某些障礙或產生某些病變時,社會結構預定的社會功能就會隨之遭到破壞。或該功能萎縮退化,或該功能扭曲變形,偏離預定的軌道,或該功能嬗變轉化等,這些都是功能性失調,而由此產生的社會問題被稱之為失調性社會問題。
4.社會解體
答:社會解體是指社會組織程序受到妨礙,發生分裂、崩潰直至瓦解的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激化。它較之社會改組在速度上更迅猛,在程度上更劇烈,在范圍上更巨大。該詞最早由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克姆提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因相互交流、彼此影響而形成社會一體化,缺乏這種交流和影響,就是社會解體。
5.社會網絡
答:社會網絡是指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因為互動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體系。它是由許多節點構成的一種社會結構,節點通常是指個人或組織,社會網絡代表各種社會關系,經由這些社會關系,把從偶然相識的泛泛之交到緊密結合的家庭關系的各種人們或組織串連起來。社會網絡作為一種社會學視角發端于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社會網絡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個體規范或者獨立群體的共同活動所驅動,相反它關注人們的聯系如何影響他們行動中的可能性和限制。即社會網絡關注的是人們之間的互動和聯系,社會互動會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
6.集體心智
答:集體心智是指個體進入群體后,獨立的個體意識通過無意識、傳染和暗示等心理過程轉變為的趨于統一的心理狀態。這一概念由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提出,他認為,聚眾在革命過程中的行為邏輯上的情緒化、非理性、破壞傾向就是由集體心智造成的。在集體心智的作用下,個人的才智和個性會削弱,人格意識會降低,從而變得野蠻、殘暴而 狂熱,通過“集體心智”凝聚而成的聚眾自然也容易沖動、多變、急躁、夸張、單純、偏執、專橫、狂妄、拙于推理而急于行動。
二、簡答題(共6題,每題10分,總計60分)
1.社會分層對人際社會交往的影響。
答:社會分層是指依據一定具有社會意義的屬性,一個社會的成員被區分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級、層次的過程和現象。社會分層對人際社會交往的影響體現在:
(1)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傾向于和那些與自己同質因素較多的人交往,而社會差別所造成的人們之間的異質性則構成人際交往的障礙。分層是根據同質標準而劃分的,同一層次的人很容易在某一方面產生共同興趣、共同愛好、共同的價值評判標準。
(2)分層差異給人們的交往帶來隔閡,各層次間距離越大,這種隔閡就越大,他們之間也就越是缺乏共同興趣、愛好、價值觀,他們在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等方面的社會表現也就越不相同。
(3)對于分層與交往的上述關系,可以用交換理論加以解釋。交換理論認為,社會交往實際上是一種資源交換過程,每個人在交往中總會有意無意地考慮自己的報償能力和對方的回報能力。而社會地位恰恰是交往各方用以識別各自資源交換量的象征。這意味著,社會地位相近的人所擁有的交換資源大體相等,因此他們之間的交換過程也更加合乎公平原則和對等原則。而社會地位差距懸殊的人則在資源交換量上差距顯著,因而,層間交換的頻率遠遠低于層內交換。
2.人的現代化的主要內容。
答: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英克爾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人的現代化”的角度進行持續的探討,把現代化看做是一種心理態度和價值觀的改造過程。人的現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英克爾斯認為,以往的現代化研究,往往只注意了經濟的發展,以為只要解決了經濟現代化,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國家的現代化問題。他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觀點。如果人民沒有實現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向現代性的轉變,再完善的技術、管理方式和制度,也會在傳統人手里變成一堆廢物。當現代性深入到大多數國民性格中去時,會成為現代化發展的巨大動力。
(2)英克爾斯從兩個角度上探討了形成現代人格的環境因素,即:
①對促成個人現代化的環境因素作橫向分析
a.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同人的現代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學校中,孩子學會閱讀、書寫、參與各種公共活動,學會克制和約束自己。通過教師的言行激發起學生接受新思想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學校教育向學生提供了現代化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方式。
b.工廠環境
工廠是培養和促成個人獲得現代性的最重要的社會環境。英克爾斯認為,現代工廠里蘊藏著改變人、迫使人適應現代社會的力量和條件。
c.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播媒介也是促成個人成為現代人的一個主要條件。一個現代人經常與大眾傳播媒介接觸,并且對于新的現代大眾傳播工具比較相信。
②對促成個人現代化的環境因素作縱向分析
a.城市生活的經驗
生活在現代城市中的人們工作性質決定了經常要與公眾和各種不同的人進行接觸、交往,這種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取得新知識的學習機會,聽到不同的觀點,提高了表達意見和作出判斷的能力。所有這些都有助于發展一個人的現代性。
b.家庭
父親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環境的熏陶對一個人現代性形成并無直接影響。那些來自家庭教育條件較差的人,通過以后的學習和教育可以取得同那些家庭教育條件優越的人在個人現代性方面的同等地位。
c.農業合作社
英克爾斯通過對孟加拉和以色列的農業合作社的調查,認為合作社是促成農民現代化的有利環境。合作社給人們帶來新的知識和新的觀念,有助于培養個人的效率感。
現代人的上述特征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是現代制度和現代組織的性質所決定的。同時,人們在現代制度和現代組織中的經歷,會有助于形成上述現代人的特征。由于社會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現代化的道路和程度不同,人的現代性也會有相對的差別。
3.塞林的文化沖突理論。
答:文化沖突理論將引起社會越軌的原因歸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因而將注意力集中到民族、宗教、職業等方面的文化差異,認為不同民族、階層、地域的人,信仰、信念、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各不相同,當不同集團的利益和目標發生矛盾時,往往會引起沖突,這種沖突往往導致越軌。文化沖突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塞林。賽林的文化沖突力量的主要觀點包括:
(1)文化沖突的分類
①縱向文化沖突是指隨著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文化互相沖突時產生的法律規范的沖突。
②橫向文化沖突是指在同一時期內,由于兩種文化準則對立而產生的法律規范的沖突。塞林認為,文化準則的沖突必然導致行為的沖突,而犯罪就是行為規范之間的沖突。
(2)容易產生文化沖突的情形
①當某個文化集團的文化規范被擴展至另一個文化集團的領域之時;
②當某個文化集團的成員遷移到另一個不同文化的區域時;
③在相鄰兩種文化領域的邊界接合處;
④當社會結構由簡單趨于復雜化、文化價值由單一趨于多元化之時。
塞林的文化沖突理論是極富啟發性的。他從文化沖突的角度指出了社會越軌的相對性,并將社會越軌歸結為文化沖突的產物,這一理論對于現代社會的社會越軌狀況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和預測力。現代社會是一個各種文化交流、融合都很迅速的時代,社會結構日益復雜化,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這時,文化沖突日益激烈,人們從心理到行為都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文化,難以承受外來文化的沖擊,犯罪率上升就是這種變化的副產品之一。用文化沖突理論可以解釋“為什么城市里外來人口的犯罪率較高”之類的問題。
4.社會保障的基本模式。
答: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從資金來源、保障對象、保障內容、支付方式等方面來看,都有很大的差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其中的主要模式包括:
(1)就業保障制
這是一種與工作相關聯的保障制度。職工享受養老金和其他保障項目主要取決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納保險費時間的長短。個人領取養老金、傷殘恤金、遺屬恤金和失業救濟金、病殘補助、生育補助、工傷補助等通常與職工在事故發生前的收入水平有關。這種保障制度,通常由國家通過立法來實行,具有強制性。
(2)普遍保障制
普遍保障制又稱人頭補助制,即每一個公民或居民,無論其是否就業,是否有收入和收入多寡,政府按統一的標準發給現金補助。其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從財政收入中的撥款,也有一部分資金來自雇主和雇員交納的保險費。
(3)以經濟狀況調查為基礎的補償制
政府根據當地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水平,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制定一個最低生活需要標準,又稱“貧困線”。然后,逐個調查那些生活水平較低的個人或家庭的收入和經濟狀況。凡低于貧困線的,給予一定的現金或實物補償,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
(4)儲蓄基金制
一種強制性的儲蓄保險基金制度。政府通過立法,要求雇主和雇員按工資的一定比例交納儲蓄保險費。這些費用在銀行建立專用賬戶,當雇員發生法定保險事故時,將這筆專用基金連本帶利一次性付給受保人,或按規定分期支付受保人年金或支付給其遺屬。這是一種自助式社會保障模式,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實行。
(5)雇主責任制
政府用法律規定,雇主對雇員有保險責任。當發生下列情況時,其保險費用由雇主直接承擔:職工年老退休、傷病醫療、工傷事故、生育或家屬津貼等。雇主沒有和其他人合伙保險的可能,只能向保險公司為自己保險。近年來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有加強雇主責任保險的趨向。
5.轉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特征。
答: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往往是由于自身生理、家庭環境或地域等特征形成的。而轉型中的弱勢群體則主要是指在改革開放后,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個群體因其較弱勢的社會地位,思想相對比較復雜,帶有一定的消極情緒和負面色彩。轉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相對剝奪心理較突出。由于改革開放以后,采取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打破了傳統的平均主義。物質上的差距,必然會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習慣于平均主義的思想很難一下子調整過來,就會產生一種相對被剝奪的心理。
(2)他們可能把自身的弱勢地位主要歸于各種客觀原因,必然導致一種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當然也不能簡單化,需要實事求是的分析,對他們的不滿心理要給予正確的引導。
(3)保守消極心理。在社會轉型中,認為自己在競爭中失敗了,不如別人,于是就容易產生保守消極心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如有的下崗職工不是主動地去融入市場尋找機會,而是一味地依賴社會和政府。有的貧困農民習慣一起過一種保守的生活,不能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這往往容易導致他們處于一種不利的狀態,對個人和社會發展都是不利的。
(4)懷舊心理。由于自身的弱勢地位,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容易產生懷念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那種人人平等的“吃大鍋飯”的懷舊心理。如果自己以前處于較高社會地位而如今降到弱勢地位的人,這種懷舊心理更加明顯。
(5)浮躁心理。在現在的信息社會里,形勢是突飛猛進,因為自身的弱勢地位,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奮起直追想改變自己地位的想法。但如果不冷靜分析情況,正確把握自己,就會產生一種浮躁心理,干出許多急功近利的事情。如有的進城民工受到城鄉巨大差距的沖擊,想自己也像城里人一樣生活,但有時把握不住自己,不是通過誠實合法勞動,而是幻想一夜富起來,于是鋌而走險,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的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6.簡述布魯默的循環反應理論。
答:“循環反應”概念是帕克最早提出來的,布魯默將其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
(1)循環反應的含義
循環反應是指這樣一種社會互動過程:個體甲的行為作為一種刺激,引起個體乙的模仿,而乙對甲的模仿,反過來又作為一種刺激進一步強化甲的反應。布魯默認為,“循環反應”的基本特征在于,人們不是經過一個仔細的思考和解讀過程后再做出反應,而直接針對他人的行為即時做出反應。
(2)循環反應的階段
布魯默把循環反應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磨動、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
①磨動是指某些個體在那里漫無目的地動來動去,以至目擊者都很好奇和不解。磨動的一個基本效果,就是讓人們對彼此更加敏感,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到彼此身上,而漸漸把社會制度和常規拋在腦后。
②集體興奮是磨動的加劇和加速。在集體興奮過程中,人們的行為更容易受沖動和感情的驅使,從而更加不穩定和不負責任。
③一旦集體興奮強烈和擴散到一定程度,某種情緒、沖動和行為方式就會非常快速地、無意識地和非理性地釋放,這就是“社會感染”。經過社會感染,許多原本表現得超然和漠不關心的旁觀者也被吸引到集體行為中來,從而擴大集體行為的規模,推高集體行為的激烈程度。
布魯默認為,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循環反應過程,個體性的煩躁才演變為社會性的不安,從而引發集體行為。
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聯系實際,談談合理的社會流動對社會運行的協調作用。
答:分層結構是一種沖突性社會結構,這種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妨礙著社會的良性運行。然而,沖突性社會結構并非必然導致現實的社會沖突。人們在不可能完全消滅社會分層現象的情況下,完全有可能通過某些方法緩解它的消極影響,實行合理的社會流動就是主要方法之一。具體地說,合理的社會流動促進社會良性運行的協調作用表現在下述三個方面:
(1)形成開放、動態的分層結構取代封閉、固定式分層結構,有助于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社會流動的功能弱化了地位與人之間的聯系,賦予這種聯系以短暫性特點,促使占據各層次社會地位的群體成員處于不斷更新輪換的過程中,變分層集團間的隔閡與沖突為個人間的競爭,從而破壞了地位差異與人的差異之間相互強化的中介條件,使兩種差異得以分離。因此,合理流動有可能在無法消除分層地位差異的情況下,縮小人與人之間的實際差異。合理流動由于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緩解了由地位差異而產生的隔閡和沖突,從而發揮著穩定社會的功能。
(2)合理流動能夠拓寬社會各層次之間的接觸界面,有助于各層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聯系,加強了社會整合程度。社會流動可以分為一生中的流動和代際流動,這兩種流動都能有效地拓寬社會各層次之間的接觸界面。
①一生中的流動意味著個人同原有社會地位相分離并同新的社會地位相結合。地位變化只是個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社會關系的變化。就個人來說,這種流動往往意味著個人人際接觸界面的拓寬、人際關系網絡的擴大。
②代際流動意味著家庭中相鄰的異代成員處于不同社會層次,使家庭內部的血緣關系變為社會層次之間的聯結紐帶,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所特具的凝聚力和整合性來彌合社會層次間的隔閡。此外,大范圍的異向代際流動有可能促進各家庭之間相對平等的實現,進一步消除個人之間垂直差異帶來的消極影響。
總之,社會流動所帶來的具有新質的廣泛接觸無疑是加深層次間相互理解、消除心理隔閡、加強層間聯系、提高社會整合程度的催化劑。
(3)合理流動能有效地激發人的積極性和開拓進取精神,給社會系統注入活力,從而推動實現高水平的社會良性運行。封閉式社會分層結構把人們終身乃至世代束縛于某一社會地位層次,很容易依不同地位而形成利益集團,這些集團與社會總目標的利益相關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在提高社會整體功能方面所表現的積極性也各不相同。合理社會流動使得人們有可能通過改變自身地位來改善切身利益同社會總目標的相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封閉式分層社會中地位差異抑制人的積極性這一弊端。在提供平等流動機會的社會中,分層地位的差異不僅不足為害,反而能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內在潛能,能促使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才智,發展自己的個性。合理流動所帶來的社會成員積極性的普遍高漲,對于實現以系統整體功能不斷提高為特征的社會良性運行,無疑是必要的。
2.聯系實際,談談虛擬社區的特征。
答:虛擬空間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人類提供的一個嶄新的數字化空間與符號化交往環境,虛擬空間里的虛擬社區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對傳統日常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觀念進行消解與重構的過程。與實在社區相比,虛擬社區主要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
(1)交往具有超時空性。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建立超越地域限制的社區成為現實。在虛擬社區中,人們可以借助于計算機網絡技術,在瞬間實現跨國界、跨地區的互動,這種壓縮時空的交流深刻地改變了傳統的傳播和溝通方式,為人類交往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形式。
(2)人際互動具有匿名性和徹底的符號性。虛擬社區成員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號作為中介,同時還有“身體缺場”的特點。
①成員可以隨意地選擇進入社區身份的標識,性別、年齡、種族等各種身份的區分已沒有實質意義。
②人際互動的匿名性使互動有了更多的互塑性和建構性的色彩,成員可以嘗試充當不同的角色,塑造不同的行為模式和自我。
③人際互動的匿名性還為人際互動創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間,擺脫了實在社會中真實身份的羈絆,人們可以自由、隨意地表達觀點,宣泄自我。網民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使用符號的動物”,他在上網的同時更把自身化為符號。
(3)人際關系較為松散,社區群體的流動較為頻繁。雖然在頻繁的互動中社區成員會形成共同的價值意識和對社區的歸屬感,但是這種凝聚力是建立在松散的人際關系的基礎之上的。
①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選擇進入還是退出社區,而且不同的社區具有不同的功能,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社區內流動,以實現購物、交友、娛樂等目的。
②在有些情況下,成員的交流對象具有不穩定性,交流過程也具有短暫性。
③社區內維系社區組織和制約社區成員的制度和機構的力量都較為薄弱。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準則。虛擬社區成員的身份獲得不再受地域、年齡、性別、職業等因素的局限,世界各地的人都可能成為同一社區的成員,成員之間基本上都是平等的關系。由于網絡人際互動的匿名性和人際關系松散,傳統社會里的權威地位和等級屬性近乎消解;成員共享社區文化、信息資源、人際資源,網絡上每一種文化產品都具備“世界性”與“全民性”。同時,社區實行民主化與自治性的管理。虛擬社區為成員在社區管理中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創設了自由、民主的環境。一方面,虛擬社區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全體成員的積極參與和投入,每一個成員都擁有貢獻自己的才能和智慧的權利和負有為社區發展盡責的義務,社區成員成為創造信息、資源和發展設施的主體力量。另一方面,社區成員在社區的管理和建設中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治權利。
3.聯系轉型社會的實際,論述社會建設的主要關懷。
答:目前社會學界對于社會建設概念的研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但是,從現有的研究中可以發現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解,這些理解體現了對社會建設不同方面的關懷,主要包括:
(1)對社會建設的秩序關懷
①秩序關懷強調社會建設主要是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追求社會秩序與和諧。
②我國政府在提出社會建設實踐問題時,表現出明顯的秩序關懷,這種關懷充分反映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中。在學術界,很多學者也從強調秩序建設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建設。例如,鄭杭生指出,社會建設就是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就當代中國社會而言,就是促進經濟和社會、城市和鄉村、東中西部不同區域、人和自然、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些關系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推動社會主體間行動關聯及其模式化結構達到最佳狀態。
(2)對社會建設的民生關懷
民生關懷主要針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的實際情況,強調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社會進步以改善民生質量的重要性。由此,社會建設的重點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支持,一些學者還作出了更為全面、細致和深入的理論和政策回應。事實上,前輩社會學家孫本文也將社會建設與發展社會事業聯系起來:“依社會環境的需要與人民的愿望而從事的各種社會事業,謂之社會建設”。
(3)對社會建設的風險關懷
①風險關懷與對社會建設的秩序關懷、民生關懷密切相關,在實際政策中,有時也被整合到秩序關懷與民生關懷中。
②對社會建設的風險關懷直接受到2003年“非典”危機的影響。那次危機促使人們關注中國高速經濟成長過程中的社會風險,并尋求相關的理論支持,尤其是以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和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為代表的風險社會理論。這種關懷認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涵是反思現代化進程,建立健全社會風險的識別、處理和防范機制,改進國家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以確保社會安全。
(4)對社會建設的結構關懷
結構關懷主要是針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快速和失常的結構分化現象,強調優化社會結構的重要性。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建設實際上就是指優化社會結構或者協調社會關系,其中主要又是優化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的三大部門結構。
(5)對社會建設的價值關懷
①價值關懷主要針對的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客觀出現的價值觀念多樣化以及某種程度上的信仰危機,強調建設主流價值觀念對于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整合的重要性。
②有的學者強調我國社會建設的深層理念,指出中國社會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以人為本、共贏互利等基本理念。
(6)對社會建設的歷史關懷
①歷史關懷強調社會建設的歷史性,也就是說應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社會建設進行具體分析。社會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社會建設是一個普遍的實踐過程。另一方面,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傳統和制度背景下,社會建設的路徑和效果有很大差異。
②由此,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建設就不能忽視歷史。
a.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建設的實踐一直進行著,不過在不同的階段遵循不同的模式,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為突破口,帶動社會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也存在突出的問題。進入21世紀,政府在新的基礎和條件下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動政府和社會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推進社會建設,這是對以往社會建設實踐的延續。
b.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應當看到它與以往社會建設,特別是與前社會主義各種制度條件下的社會建設,有著很大的不同。最為突出的就是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通過發揮人的能動性,建設一個和諧社會才有了真正的可能。
- 唐曉《當代西方政治制度導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下冊)》(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程佩青《數字信號處理教程》(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5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試題歸類解析及知識點清單·邏輯分冊
- 英語專業英漢互譯考研真題詳解
- 吳漢東《法學通論》(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侯欣一《中國法律思想史》(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莊起善《世界經濟新論》章節專項練習及詳解(第2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812公共政策分析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964英美文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理論與外國文學史(含比較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 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