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5年山東大學613社會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科目代碼:613

科目名稱:社會學原理

(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題上無效)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赫伯特·斯賓塞

2.網絡社會

3.本土方法論

4.城市化

5.后工業社會理論

6.歷史循環論

二、簡述題(每題15分,共45分)

1.簡述個人社會化的基本特征。

2.簡述非營利組織的特征。

3.簡述社會均衡理論。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75分)

1.聯系中國現實社會,論述轉型社會的基本特征。

2.試述當代中國家庭結構及其功能的變遷。

3.你認為早發內生型現代化與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有什么不同?

答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30分)

1.赫伯特·斯賓塞

答:赫伯特·斯賓塞,英國哲學家,“社會達爾文主義之父”,提出一套把進化理論適者生存應用在社會學上尤其是教育及階級斗爭的學說。斯賓塞社會學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進行類比,他的社會進化論和社會有機體論都是從這種類比出發,在類比思想方法的支配下展開的。他認為,社會的進化過程同生物進化過程一樣,也是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生物界生存競爭的原則在社會里也起著支配作用。人類有優等種族和劣等種族、優秀個人和低能個人之分。劣等的、低能的種族與個體應當在競爭中被淘汰。他還認為,進化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應遵循其自身的規律,而不應人為地干預。他既反對國家計劃和社會福利,也反對社會改良和社會革命,認為這些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

2.網絡社會

答:網絡社會是指信息時代的社會,由加拿大學者卡斯特創用,并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中提出。他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網絡技術作為新經濟的重要力量,成為信息時代的經濟與社會的重要動力,只有融入全球的網絡互動中,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持續發展與競爭才能得以實現。信息時代,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知識的傳遞,主要依賴對象既不是人的體能,也不是物質能源,而是知識和信息,網絡化與信息化是社會的基本特征,塑造出一種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網絡社會”,它以全球經濟為主導力量,徹底動搖了以固定空間領域為基礎的民族國家或組織的既有形式。

3.本土方法論

答:本土方法論是指分析人們在日常社會相互作用中所遵循的全部規則的社會學方法。其創始人是加芬克爾。本土方法論又稱民族學方法論、民俗學方法論,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微觀社會學學派之一。它的基本假定是:社會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社會僅僅在它的成員覺察到它存在時才存在,因此必須對社會成員在建構和解釋他們所處的社會時所使用的方法進行詳細考察。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成員依據一定的規則和程序來組織社會活動,并使活動具有共同的意義。這套規則和程序就稱為本土方法論。

4.城市化

答:城市化,又稱“都市化”,是指社會經濟關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農村型向都市型轉化的過程和趨勢。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具體表現為產業結構由農業型經濟轉變為工業型經濟,人口向城市地區集中,城市規模擴大,城市數量增加,城市生活方式、組織體制和價值觀念向農村地區傳播。其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

農業人口增加,耕地相對減少,加之技術進步,資本代替勞力,導致農業勞動力剩余嚴重,催生了農民入城就業的推力;

城市工商業發展,勞動力供給不足,工資上升快,催生了農民向城市流動的拉力。城市化的形式主要有鄉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區化。

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大工業的出現引起社會結構發生急劇的轉型,城市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

5.后工業社會理論

答:后工業社會,又稱“后工業化社會”,是指繼工業社會之后的一種社會形態。美國社會學家貝爾在1959年首次使用該概念,1973年在《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作了全面闡述。他認為,人類社會是由前工業社會(包括漁獵社會和農業社會)經過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發展的。在后工業社會里,“理論知識的積累與傳播”已成為革新與變革的直接力量。一般認為,后工業社會有五大特征,包括:

經濟上從制造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

社會的領導層由企業主轉變為科學研究人員;

理論知識成為社會核心,是社會革新和決策的根據;

未來的技術發展是有計劃、有節制的,技術評估占有重要地位;

制定各項政策需通過“智能技術”。

6.歷史循環論

答:歷史循環論是指一種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周而復始地經歷同樣階段的理論。如中國戰國末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認為歷史變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繼更替,周而復始循環的結果。它是主張人類社會的變化是簡單的重復循環過程的歷史理論。歷史循環論承認歷史按一定秩序變化,但曲解了歷史變化的客觀規律。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并不是簡單的“循環”,更不是以資本主義為終點的封閉的圓圈,而是基于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不斷發展和上升的過程。

二、簡述題(每題15分,共45分)

1.簡述個人社會化的基本特征。

答:個人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個人社會化的基本特征包括:

(1)社會強制性

從個體角度看,社會化是任何個體都必須經歷的一種社會過程。個體從呱呱落地來到世界后,便把自身置于復雜的社會環境之中,開始接受社會環境各種各樣的影響和制約,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人的思想和行為均是由社會和社會環境所塑造。

(2)個體能動性

在社會化過程中,個體一方面接受社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積極主動地認識社會,影響和作用于周圍的環境。個體在社會化中的能動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個體自身的知識、經驗、價值觀念和人格特質等因素影響、引導著個體的社會化,個體不僅有選擇地將社會價值文化內化,還將內化了的社會價值文化有創造性地外化;

社會化的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個體被社會化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其他個體的社會化,個體既是社會化的客體,也是社會化的主體。

(3)終身持續性

個體社會化是個體與社會交互作用的結果。個體在適應社會、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己的社會性,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于社會總是處在不斷變遷和發展之中,個體和社會交互作用,無法造就固定不變的模式,從而使人也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因此,個體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是一個終身不間斷進行的過程,它貫穿于人的一生。

(4)相互性

相互性是指社會化過程中主體與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正向、反向和側向三種影響類型。通常而言,正向社會化比較明顯,而反向社會化則不易被察覺。在正向社會化中,施化者往往是主動地、有目地、有意識地去影響受化者。而在反向社會化中,施化者則往往是無意識地、無明確目的地對受化者產生影響。

2.簡述非營利組織的特征。

答:非營利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非營利組織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包括藝術、慈善、教育、學術、環保等。非盈利組織的特征主要包括:

(1)組織性

作為一個非盈利組織,必須是一種機構性實體。因此,這個組織必須有一個組織章程、組織運行規則、工作人員或其他一些相對持久的指標。正如作為盈利組織的公司在設立時必須有公司章程、固定經營場所、最低限額的注冊資金等一樣。

(2)獨立性

非盈利組織一般是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自身活動的組織,不是政府的下屬機構,一般不受政府控制,有自己的董事會,獨立地完成組織的使命。

(3)自愿性

這種組織使命的完成通常是團體成員自愿參與的結果,特別是一些公益服務組織,其會員、成員從事服務時,通常是義務的、無償的、自覺的。

(4)不分配利潤

非盈利組織并不意味著組織不能靠自己的經營行為創造收入、創造利潤,而是不能把利潤分配給那些管理和經營這個行業的成員或會員。非盈利意味著不為業主或管理者個人謀利,而是把多余的收人也用在完成組織的使命上。

3.簡述社會均衡理論。

答:(1)社會均衡理論的含義

社會均衡理論是有關社會變遷的根源和機制的理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均衡理論同社會進化理論結合起來,形成了進化的均衡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社會變遷是一種歷史的進化進程,主要表現為社會系統適應環境的能力不斷增強。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是社會必須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新的資源,由此導致社會系統新的分化,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整合,達到更高水平的均衡。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社會學家帕雷托和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等。

(2)帕累托的觀點

社會系統的各種主要特征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如果其中某一特征發生變化,其他特征會做出相對的反應。這類反應可能有兩種結果,或者消除變化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或者也做出相應的變化,達到一種新的均衡。

帕森斯對社會系統所作的全部社會學分析中,中心問題就是社會系統的均衡問題。他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有其組成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必須相互配合,以便使社會系統能夠存在。社會系統的總趨向是系統內部的均衡問題,這種均衡既是社會變遷也是社會系統從一種均衡狀態向另一種均衡狀態的轉變。

(3)社會均衡論的基本觀點

平衡是社會的常態,而變遷則是暫時的,變遷最終也是為了達到新的平衡。社會均衡有穩定的均衡和不穩定的均衡兩種基本類型。

穩定的均衡可進一步劃分為靜態均衡和動態均衡兩類。

a.靜態均衡表明社會系統的結構是固定的、無變化的。

b.動態均衡表明在均衡狀態中含有活動和變化,但這類活動和變化并不意味著改變社會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的基本關系,因而變化和活動將很快被均衡的趨勢所矯正。

不穩定均衡是指在社會系統中,一種輕微的失調將會引起沒有任何調整性干預的進一步的失調,它將會逐步使社會系統本身或是毀滅,或是建立一種新的平衡結構。

三、論述題(每題25分,共75分)

1.聯系中國現實社會,論述轉型社會的基本特征。

答: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轉型社會是一個有別于其他社會發展形態的獨特社會,它圍繞“變”這一基本特點,具有鮮明的轉型時代的特征。

(1)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利益結構的重組

轉型時期的社會,其社會各階層處于分化與組合過程中。在社會轉型時期,隨著社會的分化,權力和財富的轉移,社會制度和體制的轉軌,原有的利益結構被打破,新的利益結構在重組,這種變化重組的利益結構既是社會轉型的一項基本內容又是社會轉型的基礎。

(2)傳統權威的流失和社會權力的轉移

當社會產生了新的因素和新的發展要求,傳統的權威往往固守于傳統的關系、規范和秩序,必然與這種新的因素及其發展要求產生沖突。因此,對傳統權威的懷疑、詰難、挑戰、批判、反叛從而導致傳統權威資源的流失就成為轉型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的特征。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傳統權威的流失,必然要求一種新的權力結構來取代舊的權力結構。

(3)社會制度(體制)的變遷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變化

隨著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和傳統權威的流失、權力的轉移,建立在原有利益結構基礎上并用以維護這種利益結構的社會制度和體制開始向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和體制變遷,這是社會轉型一個最突出的表現。隨著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社會權威、權力系統的轉移,社會制度和體制的變遷,社會價值取向的改變,使整個社會發展的目標、方向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新的方向與舊的方向在相互沖突中相互牽扯,可能使社會發展方向發生偏移,甚至后退。這就使得社會轉型呈現一種振蕩式、波浪式的變化曲線。

(4)社會群體之間、個體之間、不同的社會力量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加劇

代表社會轉型方向和推動這一轉型和變革力量的社會群體與代表舊有的社會形態并力圖阻止社會轉型和變革力量的社會群體之間的沖突。

在轉型時期,由于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和流向的改變以及社會成員能力和機遇的不同,使得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對社會資源的擁有和職業安排方面的差異拉大競爭加劇。尤其要防止那種不平等、不公正的競爭、不正當的社會財富的積聚和剝奪,社會在協調和解決這種沖突時要考慮貧弱者的利益和少數人的權益。

(5)信仰的危機和價值觀的多元化

當社會處于轉型變革時期,由制度、規范等變革深入到信仰價值體系的時候,社會轉型開始真正地觸及到人們的靈魂深處,其震撼力超過了社會轉型的其它變項。在轉型時期,社會發展出現新的變項,傳統的信仰、價值體系無法把它納入自己的詮釋和整合體系中。當這種“反常”因素不斷積聚、壯大,并從中孕育產生新的價值體系,傳統的信仰價值體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危機甚至瓦解之中。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傳統的價值體系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嬗變“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正是這種傳統價值體系面臨危機和瓦解的歷史場景。

(6)社會心理的焦慮和迷惘

從社會心理方面看,社會轉型時期一個突出的特征是社會大眾由于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以及競爭的壓力帶來的心理焦慮,由于對生活的目標、價值和方向的不明確帶來的心理迷惘。

盡管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是一種理性的、有序的、穩步推進的過程,但與歷史上所發生的社會轉型一樣,它不可避免伴隨著社會失范現象,進而對當代中國人的生存形成影響和沖擊,引起普遍性的焦慮、浮躁心態和人文價值、意義方面的困惑。因此,上述關于轉型社會一般特征的分析對于我們把握當代中國社會轉型具有同樣的方法論意義。

2.試述當代中國家庭結構及其功能的變遷。

答: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的家庭結構仍保持著多樣性。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下,當代中國家庭結構及其功能的變遷主要包括:

(1)城市家庭結構及其功能的變遷

家庭結構的變遷

經濟體制改革導致的社會變遷改變著家庭的收入水平與收入格局,改變著家庭成員的職業及與此相連的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改變著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這三方面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家庭的各個方面:家庭的諸項功能、家庭結構與家庭關系。家庭的收入水平與收入格局、家庭成員的職業與社會地位、家庭成員的價值觀念是中間環節,即社會影響家庭的人口。

家庭功能的變遷

城市家庭變化最顯著的是其消費功能。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城市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的趨勢已不可逆轉,社會經濟的運行已帶有明顯的市場經濟特征。隨之而來的是處于不同地區的城市,以及城市中各類企事業單位之間劇烈的競爭和分化。這種競爭和分化的一個結果是一批國有企業職工的“下崗”和因企業不景氣導致結構性失業。這一現象的出現強化了家庭與個人的收入分化,但同時也增強了居民的市場經濟的意識與市場風險的意識。隨著國家和作為國家代表的單位從個人私生活領域的退出,一種“個人隱私”的價值觀在城市居民身上悄然滋長,從而使家庭日益變成一個私生活的場所而與社會的公共領域分離。這是中國城市家庭變遷的總趨勢。

(2)農村家庭結構及其功能的變遷

家庭結構的變遷

進入90年代以后中國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大大加速。由于城鄉一體化進程也在加速,所以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正在不斷被打破。拋開地區之間的分化,中國農村家庭在經濟上的變化可以用“非農化”來刻畫。“非農化”的主要含義是農業不再成為農民家庭的主業。

家庭功能的變遷

農村家庭變化最顯著的是其收入構成。來自農業的收入已經不構成收入的主要來源;在農民的生活中,農業生產已經成為一種兼業,或者已經被農民看成是一種兼業;以往作為農民命根子的土地正因為各種原因日益減少,最終的結果是農民沒有了土地,甚至農民完全與農業無緣,徹底轉向其他行業,成為一個非農業勞動者;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日益趨同于城市居民。總之,中國廣大農村雖然由于區域分化而在家庭變遷方面程度不同,但總的趨勢則都是在家庭制度的諸方面向現代城市家庭靠近。當然,對仍處于單一農業經濟的保持小生產的生產方式而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這種家庭變遷或者可能還處于萌芽狀態,或者是剛剛開始。

3.你認為早發內生型現代化與后發外生型現代化有什么不同?

答:現代化是自16世紀以來在全球范圍內梯次展開的大變革過程。依據一個國家現代化起始的時間以及現代化的最初啟動因素的來源,可以將現代化分為兩類,即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和后發外生型現代化。二者主要在現代化的啟動時間、所需條件、推動力量、發展手段、發展過程等五個方面有所區別,具體內容如下:

(1)現代化啟動的時間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啟動的時間較早。如世界上最早啟動現代化的國家英國,早在1500年左右就開始了現代化的萌芽。法國、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歐國家也在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掀起了第一次現代化浪潮。

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啟動的時間較晚并且有明確的以電氣化為代表的時間。此外,后發外生型現代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不僅現代化的起始點在時間上相當明確,而且這種起點往往以某一屆政府、某一個或某一批領導人為標志。

(2)現代化啟動所需的條件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具有明顯的內生性。這些國家開始現代化發展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其他的現代化先例存在。對于這種“原生型”現代化而言,既沒有明確的“既定的”前景,也沒有可供借鑒的現代化道路,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制度和組織形式上,都要帶探索和創新。推動這種現代化的,都是來自社會內部,是社會內部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的結果,具有自發的自下而上的特點。

后發外生型現代化的最初現代性因素不是發端于本國社會內部,其現代化的啟動多是源于外部的刺激與挑戰。俄國、日本和中國這些后發現代化國家都是在國際環境影響下,社會受外部沖擊而引起內部的思想和政治變革,開始了現代化的啟動。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啟動普遍具有防御性的特點。

(3)現代化的推動力量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主要是自己內部的現代性因素不斷生長和積累的結果,現代性的成長帶有明顯的、自發的、漸進的特點,其推動力主要來自民間。政府只是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很少直接介入社會生活。

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在其現代化建設之初,起點都比較低。缺乏現代化的積累和民間力量的支持。政府不僅要直接介入現代化過程,而且往往成為現代化的實際組織者,并且在政府的干預下自上而下地進行現代化建設。

(4)現代化的發展手段

創新在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種創新既包括科學技術層次的創新。也包括在組織和制度層次上的創新。前者通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與提高,而后者則為這種進步與提高提供了基礎和制度上的保障。

后發型現代化的主要手段是采借,并在采借的基礎上創新。當后發型現代化開始啟動的時候,早發國家的現代性已經積累到相當高的程度,無論在制度層次還是在組織管理或技術層次上,都已較為完善。這就使得后發國家不必重復同樣的創造過程,可以充分利用后發優勢,通過直接模仿或采借來迅速推進自己的現代化進程,從而節約了人力、物力的投入,避免了不必要的探索過程,提高了社會發展的效率。

(5)現代化的發展過程

早發內生型現代化的現代化發展較為順利,不存在大的失調與錯位。早發內生型的現代化發展是一種內源性的發展,是傳統中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孕育、成長的結果。在現代性不斷積累的同時,傳統因素被漸漸被削弱,現代性在傳統的土壤里漸次成長。所以,早發內生型現代化國家的現代性成長是其社會內部因素的替換過程,是一種近乎自然的過程,不存在大的失調與錯位。

在后發型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內部和外部的特殊條件制約,會出現諸如錯位、失衡、畸變、兩難窘境等難以解決的特殊問題。

推薦閱讀
  1.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閱讀理解高分特訓100篇
  2. 2017年考研英語閱讀100篇及歷年真題詳解(英語二)
  3.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插圖修訂版)
  4.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5. 2020年中國近現代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6.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希爾《國際商務》(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8. 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9.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操作系統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無機化學教研室《無機化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上冊)
  12. 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3. 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英語考試標準大綱詞匯記憶與精解
  14. 曲新久《刑法學》(第4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3小時高清視頻】
  15.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理論與外國文學史(含比較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将乐县| 通榆县| 台中市| 扶沟县| 油尖旺区| 扬中市| 新乡市| 元谋县| 兴和县| 密云县| 天气| 涞水县| 临汾市| 蛟河市| 牡丹江市| 潜山县| 崇义县| 义马市| 武安市| 玉树县| 贵定县| 普兰县| 绿春县| 饶平县| 宁海县| 改则县| 肥西县| 黄龙县| 文山县| 临澧县| 万源市| 邛崃市| 新和县| 宽甸| 拉孜县| 高州市| 都安| 朝阳县| 红安县| 青铜峡市| 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