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學852社會學理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北京科技大學

2014年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試題編號:852

試題名稱:社會學理論

適用專業:科學技術史、社會學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6小題共30分)

1.文化

2.社會互動

3.社會群體

4.社會組織

5.虛擬社區

6.社會現代化

二、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請簡述社會化的主要類型。

2.談談社會角色失調的一般狀況。

3.請簡述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特征。

4.請簡述齊美爾(西美爾)關于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基本觀點。

三、論述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1.西方社會學理論至今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請舉出每個階段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2.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延遲退休的看法。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6小題共30分)

1.文化

答:文化是指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成果。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界的根本標志。社會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邏輯來進行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超生理性、超個人性、象征性、全括性、整體性、傳遞性與變遷性。

2.社會互動

答:社會互動,又稱社會交往活動或社會交互作用,是指社會主體之間為了滿足各種需要而發生的、以信息傳播為基礎而形成的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從而在經濟、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產生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的社會行動過程。社會互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社會互動必須發生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主體(包括個體與群體)之間;社會主體之間發生以信息交流為基礎的相互依賴性關系和行為是社會互動的前提條件;社會互動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以借助媒介進行;社會互動與特定的社會情境密切相關,并形成特定的互動模式;社會互動不僅會影響互動關系,而且會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和社會結構產生影響。

3.社會群體

答:社會群體,又稱社會團體,是指處在社會關系中的一群個人的集合體。這個集合體的存在,不僅個人自己能夠意識到,而且也被群體以外的人們所意識到。即群體成員有共同的認同及某種團結一致的感覺,對群體中每個人的行為都有相同而確定的目標和期望。廣義上的社會群體,泛指一切通過持續的社會互動或社會關系結合起來進行共同活動,并有著共同利益的人類集合體;狹義上的社會群體,指由持續的直接的交往聯系起來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其主要特征包括:有明確的成員關系;有持續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體意識和規范;有一定的分工協作;有一致行動的能力。

4.社會組織

答:社會組織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會組織,泛指一切人類共同活動的群體,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級群體;狹義上的社會組織,相對于初級群體的次級組織形式,也可稱之為正式社會組織,它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某種共同目標,將其行為彼此協調與聯合起來所形成的社會團體。社會組織一般由規范、地位、角色和權威四個方面的要素構成。

5.虛擬社區

答:虛擬社區,是指由網民在電子網絡空間進行頻繁的社會互動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認同的共同體及其活動場所。它是與傳統的實在社區相對而言的。它也具有實在社區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動區域;有一定數量固定的人群,人與人之間有著頻繁的互動。虛擬社區存在于與日常經驗的物理空間不同的電子網絡空間,社區的居民為網民,他們在一定的網絡空間內圍繞共同的需要和興趣進行交流和活動,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6.社會現代化

答:社會現代化是指一種特殊的社會變遷過程,即社會在日益分化的基礎上,進入一個能夠自我維持增長和自我創新,以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的全面發展過程。這是現代化變遷過程和非現代化變遷過程的本質區別。其要點包括: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社會現代化絕非“西方化”或“歐洲化”;社會現代化是對歷史傳統既批判、又繼承的過程;社會現代化是社會結構體系協調發展的過程。

二、簡答題(每小題15分,共60分)

1.請簡述社會化的主要類型。

答: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健康的人格,從生物人轉變成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社會化的基本類型有五種:

(1)初始社會化。初始社會化是發生在生命早期的社會化。其主要任務是向兒童傳授語言和其他認知本領,使其內化社會文化規范和價值標準,能夠正確理解社會關于各種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發生在兒童時期,是整個社會化過程的基礎。

(2)預期社會化。預期社會化是這樣一種社會化形式:人們在此過程中學習的不是現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將來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學生在大學里進行的大量學習都是為將來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準備,這種學習過程就是預期社會化。預期社會化大量地發生在青年時期。

(3)發展社會化,又稱繼續社會化。發展社會化是相對初始社會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會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為了適應新形勢對于角色新的要求而進行的學習過程。比如,改革開放之后,政府官員都要重新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這就是發展社會化。

(4)逆向社會化。逆向社會化是指晚輩傳授文化規范和知識給長輩。在傳統社會中,逆向社會化很少見。在現代社會中,社會變遷速度快,知識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勢,他們要想不落伍,就必須接受逆向社會化。

(5)再社會化。再社會化是指全面放棄原已習得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重新確立新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再社會化雖然著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負面的和強制性的。改造罪犯,讓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是再社會化,是負面的、強制性的。而其它某些形式的再社會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盤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這雖然是強制性的,但卻不是負面的;一個移民到了新的國家和文化環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盤放棄原來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這種再社會化既不是強制性的,也不是負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動的、正面的。

2.談談社會角色失調的一般狀況。

答:角色失調,是指人們對社會角色的扮演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正像社會的運行常會產生不協調因素一樣,在社會角色的扮演中也常會產生矛盾,遇到障礙,甚至遭到失敗。

角色扮演過程中的失調現象主要有角色距離、角色沖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斷和角色失敗五種情況:

(1)角色距離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賦予某種角色的規范與角色扮演者的實際表現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角色期待與角色表現之間不相匹配的情況為角色距離。

(2)角色沖突

一個人承擔的多種角色之間的矛盾一般稱之為角色沖突。如一位婦女作為經理可能忙于事業,但作為妻子和母親的社會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應該有更多的時間投入。

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對角色之間的矛盾稱為角色沖突,如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子女、鄰居之間、顧客與服務員、領導與群眾之間的沖突等。

一個人承擔同一角色時存在的矛盾,一般稱之為角色緊張。如一名學生,按照角色要求應該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回答問題,但可能又因為不想讓別的同學感覺難堪而不積極表現,這時他(她)就會經歷角色緊張。角色緊張往往與角色規范或價值觀密切相關。

(3)角色不清,是指社會大眾或角色的扮演者對于某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

在社會變遷中,當一種新角色初次來到社會上時,社會還沒有來得及對它的權利義務做出明確規定,角色承擔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產生。只有通過長期互動,當社會為它規定了明確的規范后,這種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例如,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中國青年、大學生的行為規范發生很大變化。在傳統上,一個優秀的青年、大學生應該是艱苦樸素、不重衣著打扮、聽老師和領導的話、循規蹈矩等等。然而,現在的很多青年注重衣著、儀表、穿牛仔褲、跳“迪斯科”、交際廣、不那么溫順等等。這樣,對于什么是當代中國青年、大學生應有的形象的討論便興起了。這種討論無疑會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會角色。

(4)角色中斷

角色中斷,是指在一個人前后相繼所承擔的兩種角色之間發生了矛盾的現象。人們在一生中隨著年齡和多方面條件的變化,總會依次承擔多種角色。角色中斷的發生是由于人們在承擔前一種角色時并沒有為后一階段所要承擔的角色做好準備,或前一種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為規范與后來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為直接沖突。

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學的青年學生,因高考分數不夠,突然成為待業青年,這是他過去萬萬沒有料到的。一方面,他沒有做任何準備,不知道一個待業青年還可以做哪些積極的、有意義的事情;另一方面,待業青年的角色與他原來的“高中學生”的角色在社會聲望、行為規范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有些甚至是沖突的,這些都在這位青年的心理上造成壓力。這便是角色中斷。

(5)角色失敗

角色失敗,是指由于多種原因使角色扮演者無法進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終止表演。或者雖然還沒有退出角色,但已經困難重重,每前進一步都將遇到更多的矛盾。

按照角色失敗的結果,通常可將角色失敗分為兩種情況:

角色的承擔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雙方的矛盾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雙方無法共同生活,最后以離婚告終,離婚后,雙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

雖然還處在某種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現已被實踐證明是失敗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負有教育子女的義務的,當某一對父母的子女不但沒有好學上進,反而墮落為犯罪分子時,這對父母雖然仍處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們的表演已被證明是不成功的。

3.請簡述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特征。

答: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特征包括:

(1)在研究層次上,結構功能主義通過強調“系統”范疇而將社會結構和社會整體作為基本的分析單位,把研究重點放在社會上。這一特征使它同符號互動理論和交換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在研究方向上,結構功能主義代表著一種與歷史進化論和傳統因果論不同的研究取向。在解釋社會現象時,結構功能主義強調和側重的是社會系統的現存結構(而不是其產生的歷史過程)及其在維持系統生存中所發揮的社會效果(而不是決定論意義上的原因)。

(3)在研究主題上,結構功能主義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問題就是:一個社會系統為了維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條件必須得到滿足以及這些條件是如何得到滿足的?結構功能主義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正如這一學派的名稱所提示的:任何現存社會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結構),而這些制度模式之間發生著相互支持的關系(功能),從而保證了社會系統的生存。這意味著,在結構功能主義立場上,社會系統的存在具有首要意義。

(4)統一結構功能主義流派的基本特征與其說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疇和理論模式,不如說是一種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這一流派對當代社會學發展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它提供了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范疇和宏觀的理論框架,而且,更重要的還體現在它為考察社會現象提供了新穎的觀察角度,發展了一種全新的系統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方法對現代系統論的形成作出了貢獻。

4.請簡述齊美爾(西美爾)關于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基本觀點。

答:資本主義文化矛盾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帝國主義時期,文化層次上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明顯地暴露出來。主要包括客觀性與個性的矛盾以及社會與個人的矛盾。

(1)客觀性與個性的矛盾

齊美爾認為,資本主義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觀性與人的個性自由發展之間的矛盾。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實現人類的目的,創造了物質產品、政治和經濟制度、各種意識形態及包括科學、藝術和宗教等的文化形態。但文化一經被人們創造出來,就獲得一種客觀性的特征,即它摒棄一切主觀性和個體感受性,代之以純粹的邏輯客觀性,與人的主觀自由要求相對立。

(2)社會與個人的矛盾

由貨幣集中體現的現代文化矛盾的影響下,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業表現為一種雙重關系。個人必須在社會中生活而不能與它脫離,但同時又與社會相對立。個人在社會中生活,必然要處于社會關系的網絡之中,結成一定的群體,直至組成國家。現代組織和社會需要的是協調一致的目的和行動,但是這種集中和專門化是以犧牲個人的豐富性為代價的。個人只有在社會聯系之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而這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個人在現代資本主義文化體系中地位的特征是對社會的疏遠和異化。

三、論述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1.西方社會學理論至今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請舉出每個階段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

答:(1)西方社會學理論的發展階段

西方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從奧古斯特·孔德提出社會學到20世紀70年代末,在約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l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末,是社會學的奠基時期,以提倡實證主義,主張“普遍的和諧”,試圖建立資產階級人道教的法國學者孔德和信奉進化論、有機論思想的英國思想家赫伯特·斯賓塞為代表。

第二階段:從l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是社會學的形成時期,以主張社會唯實論和集體主義論的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克姆和主張社會唯名論、提倡建立“理解社會學”的德國理論家馬克斯·韋伯為代表。

第三階段:以l937年《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的出版為始點直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這是社會學理論史上著名的“帕森斯王朝”試圖綜合杜爾克姆、韋伯、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在內的多家理論于一體、強調均衡與穩定的結構功能主義獨霸天下的時期。至此階段,社會學理論的中心已從歐洲轉移到美國。

第四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直至70年代末,是社會學理論發展史上的“群雄割據”時代。在此階段中,西方社會,特別是美國社會發生的急劇變動(如風起云涌的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越戰浪潮、校園騷亂等),使帕森斯理論固有的不足更加暴露,于是符號互動論、交換論、常人方法學、戲劇論、沖突論、文化社會學等紛紛向帕森斯理論發起挑戰,使帕氏王朝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第五階段:進入20世紀80年代,社會學理論的發展又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社會學理論新的綜合嘗試。越來越多的理論家,特別是年輕一代理論家,開始意識到理論分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帕森斯之后的任何理論都無法單獨解釋日益復雜的社會現象,因為每種理論既有其所長也有其局限性。因此,他們試圖將各種理論中的優點結合起來,對社會現象采取一種多維的思考,那些被劃歸某一陣營的理論家,也紛紛嘗試著對自己的傳統進行重新解釋、修正,甚至重構,吸收其他理論傳統中的合理成分,構造一種綜合的、多維的理論。這種新的理論綜合,不同于帕森斯的第一次綜合,它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和形成一種完整的綜合理論,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學理論發展的這種綜合趨勢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

(2)西方社會學理論各發展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

第一階段:以斯賓塞為例

赫伯特·斯賓塞(1820~1903)是西方社會學史上著名的早期社會學家、實證主義者、英國社會學的奠基人。他以社會有機體學說而著稱,所以,人們通常把他的社會學理論稱為社會有機論。其主要觀點有:

a.斯賓塞把物質進化劃分為三個基本階段:無機體進化、有機體進化和超有機體(或稱后有機體)進化。物質發展的每個水平(或秩序)都是平穩的、漸進的,由它的先前階段發展而來的,階段與階段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特別是超有機體,是從有機體的形式,經過了若干無感知(情感)階段的過渡。斯賓塞這里所說的超有機體(后有機體),即社會機體,是指社會現象。而社會現象是以許許多多相互配合的個體的活動為前提的,或者說,社會現象是無數個體相互協調和作用的結果。

b.人類社會通過其生長、結構、功能和結果表現出超有機體發展的專門形式,一方面它是物質進化的最高級和最復雜的階段,另一方面又通過因果鏈條同低級階段的現象聯系起來。

c.社會現象也是自然因果關系鏈條中的一環,由此,社會學也是自然科學。

d.人們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構成了社會學的對象領域。每一個屬于這一對象領域和進入研究視野的具體現象,都置于因果聯系之中,其現狀和過去的每一個時段狀態,都是由其先前的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決定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第二階段:以馬克思·韋伯為例

馬克斯·韋伯(1864~1920)是杰出的德國社會學家,被公認為西方現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將社會學建立在對社會行動作“解釋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說明”之上,因而人們稱他的社會學為“理解社會學”。其主要觀點有:

a.社會生活領域的獨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動由行動者賦予它一定的意義,這些意義由于行動者不斷的行動而構成了一個聯系的系列。“理解”行動者行動的意義便是社會學的任務。要使科學成為科學,就必須放棄那種只研究主體的內心體驗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現出來的、可以客觀地加以說明的主觀意義之間的邏輯。因為只有這種以概念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東西才具有普遍意義。

b.嚴格區分科學研究的價值相關性與價值中立性兩方面的區別,是韋伯社會學方法論的又一重要特點。

價值相關性,是指在研究工作開始之前,研究者在選題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現的主觀興趣,同時,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結論之后,研究者在實際應用結論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目的性。

價值中立性,是指研究者在選定了研究對象之后,必須放棄任何主觀的價值觀念,嚴格以客觀的、中立的態度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此外,價值中立性還包括另一層含義,即事實領域與價值領域、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嚴格區分。

第三階段:以帕森斯為例

結構功能主義這一名稱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塔爾科特·帕森斯于1945年首先提出來的。在他的倡導下,結構功能主義在美國得到廣泛的傳播,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其主要觀點有:

a.帕森斯把對社會行動的研究作為全部理論研究的出發點。行動的最基本特征具有意志性和目標導向,行動是主體朝向目標的動作。由于帕森斯強調行動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體性,他的行動理論又被稱為“自覺行動理論”。

b.帕森斯深入考察了構成行動的各個要素。任何行動單元都可以分解為以下要素:

第一個要素是行動的目標,即行動者希望達到的預期狀態。

第二個要素稱之為狀態,即行動者置身其中、影響其實現目標的那些環境因素,狀態要素又可以進一步區分為:手段,指環境狀態中行動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實現目標的工具性要素;條件,指狀態中行動者無法控制和改變的那些阻礙其實現目標的客觀要素。條件不僅僅指自然物質條件,同時也包括社會條件。

第三個要素是規范取向,規范是指行動者在確立目標、選擇手段、克服障礙時所遵循的社會標準,合乎規范的范圍就叫做規范取向。

c.行動的最終目標來源于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念體系。價值觀念是一群人共享的信仰,它構成文化傳統的核心。價值觀念是一種非理性因素,不僅不能用理性對之作出判斷,而且它本身還構成一切理性判斷的基礎和背景。在行動理論中引進了價值觀念,就能圓滿地解釋最終行動目標的一致或差異。

第四階段:以庫利的“鏡中我”為例

查爾斯·霍頓·庫利是美國早期具有社會心理學傾向的社會學家。其主要觀點有:

a.提出了“鏡中我”概念。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關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們總是在想象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觀念。這樣,每個人都是對方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對方的情況。

b.“鏡中我”概念是由三重含義或三個階段構成的:

第一,我們所想象的我們在別人面前的形象,就是感覺階段,是我們設想的他人的感覺;

第二,我們所想象的別人對我們這種形象的評價,這是解釋或定義的階段,即我們想象的他人的判斷;

第三,由上述想象中產生的某種自我感覺,如自豪、屈辱等,這是自我反應的階段。

2.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延遲退休的看法。

答:延遲退休,又稱延遲退休年齡,簡稱延退,是指國家結合國外有些國家在討論或者已經決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齡來綜合考慮中國人口結構變化的情況、就業的情況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齡或延遲退休的制度。

個人對延遲退休的看法如下:

(1)可以考慮延遲退休年齡的做法,但是反對一刀切,在操作的最初三到五年,采取按照原來的退休制度規定的50、55、60這幾檔不同人群、不同性別的年齡段的基礎上,后延半年到一年再正式辦理退休,這樣即將退休的人員可能會比較平穩地接受,問題的關鍵是雖然僅后延半年或一年時間退休,卻會使社會養老金缺口問題得到緩解,半年或一年所繳納的養老保險金數目是非常可觀的。

(2)提高單位部分養老保險金提取比例,適當調整分配比率,個人的提取比率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或適當提高,這樣,當退休后領取養老金個人部分不會出現大的波動,而社會養老金總額卻在增大,這個數目也是比較可觀的。如果提取比率的提高涉及到國家財政政策、財政法規、財政制度等,可以從政策制度方面著手研究是否可操作。

(3)國家公務員應當納入養老保險金范疇,盡管政府部門是國家政權機構,是國家預算單位,但是如果納入養老保險金范圍,預算資金通過這個渠道可以部分轉變為國家的養老保險金。

(4)對于國家控股的國有股份制企業、能源行業及高利潤行業等,國家可以考慮采取強制性措施提高單位那部分養老金的提取比率,因為員工在法定的工作年齡段內,是在單位領取勞動報酬,但是,當這些企業的員工退休后的退休養老金是要從社會養老金中支付,所以這些帶有國有性質的行業應該責無旁貸,保證養老金這個蓄水池源遠流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湾仔区| 福鼎市| 海安县| 喀什市| 常山县| 岐山县| 天气| 嵊泗县| 杭州市| 西峡县| 乐山市| 白河县| 民丰县| 舞阳县| 桐梓县| 宜宾市| 日喀则市| 宁夏| 天等县| 普宁市| 普宁市| 苗栗市| 建湖县| 海伦市| 玉树县| 洪江市| 颍上县| 达孜县| 蕉岭县| 西乌珠穆沁旗| 建瓯市| 西乌珠穆沁旗| 绿春县| 通许县| 琼中| 广丰县| 赣州市| 荃湾区| 武义县| 望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