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中《刑事訴訟法》(第6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1492字
- 2020-11-15 12:42:02
6.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概念題
1刑事管轄(西北政法2007、2005年研)
答:刑事管轄是指國家專門機關依法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職權范圍上的分工。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依照法律規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統內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刑事訴訟中的管轄,實質上就是公安司法機關在受理刑事案件方面的權限劃分。
2立案管轄(青島大學2015年研;河北大學2014年研;中南財大2010年研;南開大學2006年研)
相關試題:職能管轄(武大2007年研)
答:刑事訴訟中的立案管轄,在訴訟理論上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圍上的權限劃分。立案管轄所要解決的是哪類刑事案件應當由公安司法機關中的哪一個機關立案受理的問題。
3審判管轄(中南財大2006年研)
答:刑事訴訟中的審判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包括各級人民法院之間、普通人民法院與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權限劃分。從訴訟的角度講,審判管轄所要解決的是某個刑事案件由哪個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進行審判的問題。
4刑事訴訟中的專門管轄(南京大學2005年研)
答:專門管轄是指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專門人民法院與普通人民法院之間對第一審刑事案件在受理范圍上的分工,即進一步明確各專門人民法院審判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它解決的是哪些刑事案件應當由哪些專門人民法院審判的問題。專門人民法院的設置是按照各種專門業務機構的組織體系建立起來的審判機關,是我國人民法院組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簡答題
1簡述管轄與立案的關系。(西安交大2004年研)
答:(1)管轄的含義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圍上的權限劃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統內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權限范圍上的分工。它所要解決的是確定哪些刑事案件由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偵查,哪些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立案審理;由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哪些案件應由哪一種(普通或專門)、哪一級(基層,中級,高級或最高)人民法院審判,以及同一級人民法院中由哪一個地區的人民法院進行審判的分工問題。
(2)立案的含義
立案是刑事訴訟程序的開始階段。立案,即立案程序,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發現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或者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接受的報案、控告、舉報、自首及自訴人的自訴材料進行審查后,判明有無犯罪事實和應否追究刑事責任,并決定是否作為刑事案件進行偵查或審理的訴訟活動。
(3)管轄與立案的關系
立案與管轄(主要是職能管轄)的關系密不可分,互為條件,相互制約,立案是圍繞有管轄權的法院來確定的。也就是說,管轄范圍的固定是立案的前提和根據,只有擁有當然的管轄權,刑事訴訟的程序才得以啟動。
2判斷:破壞選舉案件只能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西南政法2006年研)
答: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具體分析如下:
破壞選舉的案件根據犯罪人的身份可以分為:國家工作人員破壞選舉的案件和普通公民破壞選舉的案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規定:“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國家工作人員破壞選舉的案件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但是,對于普通的破壞選舉案件仍由公安機關偵查。
3判斷:某村選舉村委會主任,某甲通過賄賂選民的方式當選。經群眾舉報,縣公安局以某甲的行為涉嫌破壞選舉罪為由,對其立案偵查。(西南政法2010年研)
答:本題中的立案管轄正確。具體分析如下: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本題中,某甲雖然通過賄賂選民的方式當選村委會主任,但選民不屬于國家工作人員,其行為沒有侵犯國家工作人員職位行為的廉潔性,不屬于行賄罪,而且其犯罪行為發生時的身份屬于非國家工作人員,即使其后來的村委會主任身份也只有在從事與行政管理相關的活動時才以國家工作人員論,屬于非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情形,不應當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所以,縣公安局以某甲的行為涉嫌破壞選舉為由,對其立案偵查是正確的。
4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的案件有哪些?(西南政法2008年研)
相關試題:哪些案件屬于人民檢察院直接立案偵查的案件?(武大2004年研)
答:刑事訴訟中的立案管轄,在訴訟理論上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各自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也就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圍上的權限劃分。而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的案件包括:
(1)貪污賄賂犯罪。
(2)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這里所說的“國家工作人員”,依照我國《刑法》第93條的規定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3)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
(4)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只有極個別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管轄的,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上述刑事案件,其犯罪主體主要是國家工作人員.而且屬于國家工作人員職務上的犯罪或者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進行的犯罪,而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國家工作人員是否遵守法律負有特殊的監督責任。所以,法律規定這些與國家工作人員職務有關的犯罪案件,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是同人民檢察院的性質及其法定職責相適應的。
5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有哪些?(西南政法2009年研)
相關試題:簡述刑事自訴案件的范圍。(中國政法2004年研)
答: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即自訴案件,是指刑事案件不需要經過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不通過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而由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起的訴訟直接立案和審判。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包括: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告訴才處理是指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告訴才處理。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共有四種:①侮辱、誹謗案;②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③虐待案;④侵占案。
(2)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這類案件要同時符合兩個條件:被害人有相應證據證明被控訴人有罪,且屬于輕微刑事案件。這類案件包含:①故意傷害案(輕傷);②非法侵入住宅案;③侵犯通信自由案;④重婚案;⑤遺棄案;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⑦侵犯知識產權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⑧屬于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對上列八項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于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已經作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
這類案件從性質上說屬于公訴案件范圍,之所以成為自訴案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①被害人有證據證明;②被告人侵犯了自己人身、財產權利,應當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③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并已經作出書面決定。
6簡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地域管轄原則。(中財2002年研)
答:地域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權限劃分。《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即我國刑事訴訟的地域管轄以犯罪地法院管轄為原則,被告人居住地的法院管轄為例外。
(1)原則上由犯罪地法院管轄
①犯罪地的界定
犯罪地包括犯罪的行為發生地和結果發生地。一般理解為包括犯罪預備地、犯罪行為實施地、犯罪結果地以及銷贓地等。
②原則上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的主要理由
a.犯罪地一般是罪證最集中存在的地方,案件由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轄,便于及時地、全面地收集和審查核實證據,有利于迅速查明案情。
b.犯罪地是當事人、證人所在的地方,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便于他們就近參加訴訟活動,有利于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
c.案件既然在犯罪地發生,當地群眾自然關心案件的處理,由犯罪地人民法院審判,更能有效地發揮審判的法制教育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群眾對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
d.案件由犯罪地人民法院審判,便于人民法院系統地掌握和研究當地刑事案件發生的情況和規律,及時提出防范的建議,加強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發生。
(2)例外情況下由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轄
①刑事案件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②被告人的戶籍地為其居住地。經常居住地與戶籍地不一致的,經常居住地為其居住地。
③“更為適宜的”要根據案件和被告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3)優先管轄和移送管轄
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7簡述地區管轄爭議的解決。(武大2006年研)
答:刑事訴訟中的地區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按照各自的轄區在審理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權限劃分。它從橫向的角度解決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對刑事案件的管轄分工。在確定級別管轄之后,必須確定地區管轄,明確刑事案件由同一級別的哪個人民法院管轄。
《刑事訴訟法》既規定了地區管轄的一般原則,又對特殊情況做了具體規定。具體表現為:
(1)以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轄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為輔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條規定,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所謂更為適宜,一般包括被告人流竄作案,主要犯罪地難以確定,而居住地的群眾更多地了解案件的情況;被告人在居住地民憤極大,當地群眾要求在當地審判的;可能對被告人適用緩刑、管制或者單獨剝奪政治權利等刑罰因而需要在居住地執行的等。
(2)以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為主,主要犯罪地人民法院審判為輔的原則。《刑事訴訟法》第25條規定,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依據規定,兩個以上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第一審犯罪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尚未開庭審判的,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被告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如果在地區管轄中發生管轄爭議,而人民法院之間又不能協商達成協議的,則應當由爭議的人民法院分別逐級報請共同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以解決管轄爭議,及時確定犯罪案件的管轄。
三、論述題
《刑事訴訟法》第204條第3項規定:“自訴案件包括下列案件:(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刑事訴訟法的這一規定存在哪些不足之處?為什么?(西南政法2005年研)
答:本法條對“公訴轉自訴”的情形作了規定。檢察機關作出的所有的不起訴決定,只要被害人不服,都可能轉化為自訴案件。不僅如此,這類公訴案件轉為自訴案件后,在操作上與另外兩類自訴案件適用完全一樣的程序。正因為如此,其存在的理論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1)法條本身存在的問題
在公訴轉自訴的受案范圍上,前后條文規定不一致。關于公訴轉自訴案件的范圍,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76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被害人對于一切公訴案件,只要不服人民檢察院的不起訴決定,都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因該條著重強調必須是有被害人的案件,對案件的具體性質并沒有明確限定。而刑事訴訟法第204條第3項則規定必須是侵犯被害人人身、財產權利的案件,不包括侵犯公民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刑事案件。兩者比較,在要求此類案件必須有被害人這一方面是完全相同的,但它們所確立的案件范圍卻有很大差異,后者規定的案件范圍明顯縮小。這種狀況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同一性質的公訴案件,有的法院直接予以受理,而有的法院則因其不屬于侵犯公民人身、財產權利的案件而不予受理的混亂局面,這顯然是立法上的一大漏洞。
(2)程序上的障礙
公訴轉自訴之后,由于我國法律規定不夠細致導致在程序的運作上無法順暢地進行。
①未規定公安機關和檢察院收集到的證據如何使用、被害人是否可以請求得到這些材料和證據的問題。
②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04條第3項的規定,被害人要對公安機關和檢察院的決定不服,啟動自訴的前提是公安和檢察院對其接到的案件做出不處理的決定,然而公安和檢察院在這個問題上也是要保護自己的,為了不讓被害人有效地提起自訴,他們可能要拖延決定的做出,有時甚至是不做出書面的決定,從而使被害人不具備向法院起訴的基本程序條件。
③被告人的去向問題上,被害人無法有效地控制。
(3)公訴轉自訴制度是對國家追訴原則的背離,可能造成公訴權與自訴權關系的混亂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提起公訴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的一項專門訴訟權力,由人民檢察院獨有,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都無權決定是否將公訴案件的被追訴人交付人民法院審判。然而,現行公訴轉自訴制度造成的后果是,一旦檢察機關作出不起訴決定,被害人便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人民法院受理被害人提起的自訴案件后,人民檢察院還應當將有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經過審判,根據案件事實和證據作出處理決定。這顯然是對國家追訴原則的嚴重背離。
(4)公訴轉自訴制度一定程度上弱化乃至架空了現行不起訴制度的應有功能
我國刑訴法賦予了檢察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其目的在于使檢察機關能夠全面考慮被告人的各種因素,尤其是要對被告人的人格進行刑罰價值評價,使刑事追訴與被告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以便對被告人進行教育改造。然而,現行的公訴轉自訴制度由于程序制約不夠,顯然有可能沖擊和否定這些價值。
(5)公訴轉自訴制度存在著弱化被追訴者訴訟主體地位的危險
被追訴者由訴訟的客體轉變為具有獨立人格的訴訟主體,是訴訟制度走向現代文明的標志。然而,由于法律對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或復查決定,有權提起訴訟的有效期限并沒有明確的規定,使得公訴程序中已經終結的案件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轉為自訴程序,對被告人來說也極不公平。
(6)公訴轉自訴制度的設置可能引起司法實踐的混亂
由于現行規定的不完善,使得公訴權和自訴權還存在著相互沖突的可能。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害人可以不經申訴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從而直接啟動自訴程序。公安機關的復議和復核同樣又可能導致公訴程序的重新啟動。這樣,同一案件將造成公訴權與自訴權并存的沖突。一審的自訴案件在二審或者再審中又變成了公訴案件。這樣在二審或者再審法庭上,勢必會出現抗訴人與被害人共同對抗被告人甚至法院的局面,導致訴訟法律關系和訴訟秩序的混亂。
四、法條評析
1998年司法解釋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屬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
請結合刑事訴訟法學和刑事訴訟證據學的理論談談對以上法條的理解。(北大2010年研)
答:(1)對本條司法解釋的基本解讀
上述司法解釋的基本含義是指有關機關不能使用非法的手段收集和取得各種證據。而對于采用刑訊逼供和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取得言詞證據,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言外之意,如果是實物證據,即使是違法方式取得也仍然可以作為定案的證據。從該解釋我們可推斷出,我國已經部分引入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概念和內容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是指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被采納為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根據。證據分為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這兩種證據的適用規則亦存在差異:
①對于言詞證據一律排除。由于非法言詞證據相對于非法實物證據更為不可靠,大都是采用酷刑手段取得,嚴重侵犯被追訴者的人權,因此當今各國對于非法言詞證據通常都采用更為嚴格的態度,一律予以排除。
②對于非法實物證據,各國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采用不同方法:
a.是全部排除,例如,意大利、俄羅斯。
b.是原則上排除,但設置若干例外,如美國。
c.是由法官自由裁量,以英國為代表。
(3)我國引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意義和必要性
①維護公民的憲法性權利。
②遏制警察的違法取證行為,督促其嚴格執法,這是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首要目標。
③維護司法的純潔性。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恢復和提高了公民對于司法公正的信心,使得刑事司法程序免受污染。
④保證證據的真實可靠性。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有利于保證所收集的證據是自愿的、真實的,進而保證有罪判決的準確性。
(4)我國引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現狀和展望
①我國已經初步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但是主要表現為司法解釋,亟待上升為法典內容。
②我國相關司法解釋中的非法證據排除還只是限于對非法言詞證據(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的排除,對于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欠缺規定,有待完善。
③在非法證據排除的證明責任、證明標準以及具體程序方面,沒有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
我國初步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對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維護良好的法治秩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我國只是部分引入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制度,因而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進一步完善,促進司法的公正,避免無罪的人受到刑罰的處罰。
五、案例分析題
1某縣人民檢察院對張三故意殺人一案偵查終結并經審查起訴部門審查以后,以張三犯故意殺人罪為由,向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請求人民法院判處被告人張三死刑。縣人民法院院長認為本案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于是指定審判員李四獨任審判。李四通過查閱案卷材料和證據,認為被告人張三的行為已經構成了故意殺人罪,但鑒于本案案情簡單,加之自己親眼看見張三殺人,不需要審判,于是直接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張三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西南政法2005年研)
問:本案中,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的哪些做法違背了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為什么?
答:(1)某縣人民檢察院的違法之處如下:
①對殺人案件立案偵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二款的規定:“貪污賄賂犯罪,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1款規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故意殺人案件屬于非職務犯罪案件,應當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人民檢察院無權管轄。
②對死刑案件向縣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條的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a.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b.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因此,縣級人民法院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無權進行審判。本案中,被告人張三可能被判處死刑,因此,該縣檢察院應當將案件上報市人民檢察院,由市人民檢察院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2)某縣人民法院的違法之處如下:
①受理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9條、第20條的規定,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屬中級人民法院立案管轄的范圍,基層人民法院無權作為第一審法院審理死刑案件。
②指定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10條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很明顯,本案不屬簡易程序的范圍,而且死刑案件屬于重大案件,不能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而應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理。
③采用書面審理的方式。刑事第一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不能采用書面審理,更不能不經訊問犯罪嫌疑人,徑行作出判決。
④證人擔任審判員。由于證人是以知道案件情況為條件的,具有不可代替性,這決定了證人在刑事訴訟中占有優先地位。凡是在刑事訴訟開始以前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應當優先地作為證人參加訴訟,而不應當作為本案的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辯護人、鑒定人、翻譯人員參加訴訟。本案中,審判員李四親眼目睹整個案件的發生過程,屬于證人,基于證人身份的不可替換性,因而其應作為證人參加訴訟,而不能擔任審判員。
2《刑事訴訟法》第20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一)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二)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西南政法2010年研)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的標準是什么?
(2)某縣人民檢察院認為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將案件移送給市人民檢察院,市人民檢察院向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查以后,認為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應當如何處理?
(3)某縣人民檢察院認為案件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向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縣人民法院經過審查后,認為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應當如何處理?
(4)某縣人民檢察院向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縣人民法院經過審查以后,認為主犯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從犯不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應當如何處理?
(5)甲、乙、丙三人共同殺害丁。縣人民檢察院認為主犯甲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從犯乙、丙不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因此縣人民法院對乙、丙提起公訴,并將甲移送給市人民檢察院。縣人民檢察院的決定是否正確?
答:(1)判斷“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的標準是“可能判處刑罰的輕重”。把握“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應當結合案件具體情節以及司法審判慣例進行評價,而不能僅以法定最高刑是否為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為標準,如果已經確定了宣告刑,原則上應當尊重宣告刑的結論,但也并非機械地以宣告刑為準,而應當在宣告刑的基礎上減除影響量刑的法定、酌定情節后判定是否屬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最高法《解釋》)第12條“人民檢察院認為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而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的普通刑事案件,中級人民法院受理后,認為不需要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依法審判,不再交基層人民法院審判。”本題中,市中級人民法院經過審查起訴的案件以后,認為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應當依法審判,不再交縣人民法院審判。
(3)《刑事訴訟法》第23條規定:“下級人民法院認為案情重大、復雜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刑事案件,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審判。”最高法《解釋》第15條的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審刑事案件,應當移送中級人民法院審判。所以,縣人民法院經審查后,認為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可以請求移送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
(4)根據最高法《解釋》第13條的規定,“一人犯數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審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屬于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全案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據此,本題中,縣人民法院經審查后,認為主犯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從犯不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應當全案移交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5)縣人民檢察院的決定不正確。根據最高法《解釋》第13條的規定,“一人犯數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審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屬于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全案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結合本題,甲、乙、丙三人共同殺害丁,縣人民檢察院認為主犯甲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從犯乙、丙不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應當全案移交市人民法院審理。
32005年1月18日,西安市人民檢察院向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指控被告人韓某犯販賣毒品罪。
庭審中被告人韓某及其辯護人提出:被告人韓某居住地和涉嫌販毒的地點均在河南周口地區附近。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本案應該由河南省周口地區法院管轄。
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韓某于2004年11月1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長途汽車站附近的交通招待所的房間內將200克毒品及160克咖啡因以2萬元的價格賣給罪犯蘇某。蘇某在攜帶毒品途經西安市灞橋區收費站時被公安機關抓獲,已被本院以販賣、運輸毒品罪判刑。西安作為毒品轉移地,西安市和河南省周口地區的法院對本案均有管轄權。同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笫25條規定,幾個同級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對于本案所言,西安市既是毒品轉移地,西安市中級法院又是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因此,依法享有對本案的管轄權。綜上,被告人韓某及其辯護人所提之管轄異議不能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4條、第25條之規定,裁定駁回被告人韓某及其辯護人對本案管轄權的異議。(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0年研)
問:
(1)簡述我國刑事訴訟法有關地區管轄一般原則以及地區管轄爭議之解決的規定。
(2)本案中西安市中級法院的裁決理由是否正確?為什么?
(3)根據我國刑訴法規定,本案中被告人提出管轄異議是否具有法律依據?為什么?
答:(1)我國刑事訴訟法有關地區管轄一般原則以及地區管轄爭議之解決的規定。
①地區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權限劃分。《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即我國刑事訴訟的地域管轄以犯罪地法院管轄為原則,被告人居住地的法院管轄為例外。
②地區管轄爭議是指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案件時所發生的爭議。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5條明確規定:“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法律規定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主要是為了避免人民法院之間發生管轄爭議而拖延案件的審判,同時,也由于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對案件往往已進行了一些工作,由它進行審判,有利于及時審結案件。但是,為了適應各種案件的復雜情況,法律又規定,在必要的時候,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可以將案件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2)西安市中級法院的裁決理由不正確。理由如下:
①《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刑事案件原則上應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條規定,犯罪地包括犯罪地包括犯罪行為發生地和犯罪結果發生地。一般將其理解為犯罪預備地、犯罪行為實施地、犯罪結果地以及銷贓地等。
②本案中,西安作為他人實施毒品犯罪而引起的毒品轉移地,不屬于犯罪預備地、犯罪行為實施地、犯罪結果地以及銷贓地,不應認定為犯罪地,而被告人韓某居住地和涉嫌販毒的地點均在河南周口地區附近,本案應該由河南省周口地區法院管轄。西安市中級法院對本案無管轄權,裁決理由錯誤。
(3)本案中被告人提出管轄異議沒有法律依據。
管轄權異議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法院對案件無管轄權而向法院提出的不服管轄的意見或主張。我國只是在《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中作出相應規定,《刑事訴訟法》對此卻一直沒有涉及。
- 北京市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實證研究(Ⅱ)
- 2017年材料科學基礎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顧東輝《社會工作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景躍進《政治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闞建全《食品化學》(第2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最新英語專業考研名校真題集:基礎英語
- 管致中《信號與線性系統》(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朱眉華《社會工作實務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志偉《西方哲學史》(第2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趙春明《國際貿易》(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含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