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中國現代報業的誕生

2.1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基督教在華傳教的歷程

我國現代報業的帷幕

外報在中國的發展

中文宗教報刊

外國人在華辦報的歷程外文商業報刊

中文商業報刊

現代報業誕生的特點

中國現代報業誕生的特點

近代出現的“準報人”

【重點難點歸納】

一、我國現代報業的帷幕

1基督教在華傳教的歷程

(1)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隨著基督教傳教士進入中國,基督教思想在中國傳播開來。

(2)唐朝太宗貞觀九年,敘利亞僧人阿羅本到達長安,但是阿羅本帶來的是當時被認為是異端的基督教派別,稱為“景教”。

(3)元朝時期,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1289年,“方濟各會”的神父從歐洲來到中國進行傳教,在北京和泉州等地發展了一批蒙古人和色目人入教,同當時在華傳播的“景教”展開了競爭。

(4)從明朝嘉靖年間開始,耶穌會的諸多傳教士就試圖進入中國傳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利瑪竇,他和另一名耶穌會神父羅明堅于1583年首次進入中國,并在北京成功覲見了皇帝。

(5)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和基督教教義強調的一神論信仰,使得基督教與中國傳統習俗產生了很大抵觸,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基督教在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和發展。

2外報在中國的發展

外報在中國發展的特征

(1)地理上的由外而內。清政府統治時期嚴禁外國人在華從事傳教與新聞出版活動,因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傳教士在華傳教困難,他們只能在海外的華人聚集地進行傳教或從事創辦報刊等文字出版活動。

(2)形式上的由中而外。隨著傳播范圍和讀者群的不斷擴大,形式上的中國化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西方近代報紙為代表的形式,從版式到編排逐漸西化,逐步變成了近似于我們今天看到的報紙形式。

(3)內容上的由“教”而“政”。初期的外報主要是以傳教為目的,但是隨著傳播范圍的擴大和讀者需求的多樣化,時政新聞、物價行情、期貨船期、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內容逐漸多起來,尤其是與時政有關的新聞和評論開始大面積地出現在報刊上

二、外國人在華辦報的歷程

1中文宗教報刊

(1)《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創刊時間:1815年8月5日

地點:馬六甲

創刊人:馬禮遜

主要內容:闡述基督教教義,宣講倫理道德,介紹天文學等科學知識。后期增辟專欄,介紹世界各國概況,涉及時政。

意義:創造了“孔孟加耶穌”的對華宣傳模式。它的創辦揭開了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的第一頁。

(2)《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

創刊時間:1833年8月1日

地點:廣州

創刊人:郭士立

主要內容:包括宗教、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知識、新聞和雜文等各個方面,宗教內容已在次要地位。言論也主要是用來宣傳中外人士之間的行為準則。

意義: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

(3)《各國消息》

創刊時間:1838年10月18日

地點:廣州

創刊人:傳教士麥都思

主要內容:刊載新聞、物價、航情、地理歷史知識的期刊。

(4)《遐邇貫珍》

創刊時間:1853年8月1日

地點:香港

創刊人:麥都思

主要內容:以時事新聞為主,政治上擁護英國殖民主義,對太平天國報道翔實,大量刊登介紹西方文明的文章。

意義:19世紀50年代后,香港開始出現中文報紙,其中最早的是《遐邇貫珍》,它也是最早使用鉛印的中文報刊。

(5)《六合叢談》

創刊時間:1857年1月

地點:上海

主編:傳教士偉烈亞力

主要內容:內容包括宗教、科學知識、商業行情和新聞報道。

意義:成為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我國著名的報人王韜參加了該刊的編輯活動,這也是他報刊活動的開始。

(6)《萬國公報》

創刊時間:1868年9月5日

地點:北京

創刊人:林樂知

主要內容:介紹科學知識、外國歷史及地理知識、各國新聞。

意義:“實為西學之水庫、新知之總匯,深受知識分子的重視”

(7)《格致匯編》

創刊時間:1876年2月

地點:創辦之初,曾通過上海申報館發行

創刊人:傳教士傅蘭雅

主要內容:包括系列書評、申報館告白、主編傅蘭雅和其他機構告白等。

意義:它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以傳播科學知識為宗旨的科學雜志。

(8)《益聞錄》

創刊時間:1879年3月16日

地點:上海徐家匯

創刊人:天主教主辦,李杕主編

主要內容:刊載的大多以物理知識為主,主要涉及聲學、熱力學、光學、形性學、電磁學五個方面。

意義:是天主教主辦的文理合一性半月刊,也是第一份在中國出版的天主教期刊。

(9)《圣心報》

創刊時間:1887年6月

地點:上海慈佑路(今紫陽路)

創刊人:主編為徐冗希

主要內容:天主教事理,也刊登各類時事政治消息。

除此之外,還有如《成童畫報》、《小孩月報》等兒童報刊,都是當時中國最早的兒童刊物;《中西教會報》創刊于1891年,被稱為《萬國公報》的姊妹報。

2外文商業報刊

(1)《廣州紀錄與行情報》

創刊時間:1827年11月8日

意義:中國境內第一份英文報紙,主張對華采取強硬政策,竭力為鴉片貿易辯護,在當時的影響很大。

(2)《廣州周報》

創刊時間:1835年9月

意義:該報非常關注中國問題,林則徐在禁煙運動時期翻譯的《澳門新聞紙》,其內容主要來自此報。

(3)《中國叢報》

創刊時間: 1832年5月

地點:廣州

創刊人:美部會的傳教士裨治文

主要內容:以介紹中國的社會、文化、地理等相關知識為主。

意義:對于當時西方人認識中國及中國形象的塑造產生很大的影響。

(4)《蜜蜂華報》

創刊時間:1822年9月12日

地點:澳門

創刊人:取得政權的巴波沙與醫生阿美達

主要內容:以社論、讀者來函形式攻擊轄區內的葡萄牙保守派;報道澳門與葡萄牙的政治變化、澳門議事會的信件、清政府對政治變化的反應,轉載國際新聞和港口的船期班次等。

意義:第一份由外國人在澳門創辦的報紙

(5)《北華捷報》

創刊時間:1850年8月3日

地點:上海

創刊人:英國商人亨利?奚安門

主要內容:主要刊登貨價、船期等商業性材料,也刊登新聞、司法和時事公報,供外國僑民閱覽。

意義: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報刊,維護英國在華利益,后逐漸成為英國駐華使館的半官方報紙。

3中文商業報刊

中文商業報刊最早出現在香港地區。

(1)《香港中外新報》

創刊時間:1857年

地點:香港

創刊人:英文孖剌報館

主要內容:主要刊載行情、船期和廣告,也登少量新聞。

意義:香港最先出現的中文商業報刊,一改以往報刊線裝書的裝訂形式,不僅使得“報紙”名副其實,而且開始了“報紙”與書刊式的“雜志”的分野,也出現了與書刊完全不同的排版方式,提供給讀者一種全新的視覺沖擊與閱讀習慣,可以說是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中一大突破。

(2)《上海新報》

創刊時間:1861年11月

地點:上海

創刊人:由字林洋行出資,首任主編是傳教士伍德。

主要內容:“大凡商賈貿易,貴乎信息流通,本館印此新報,所有一切國政軍情、世俗利弊、生意價值、船貨往來,無所不載。”

意義:該報是人們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重要信息來源。《上海新報》在其創刊后的10年中一直是上海唯一一家中文報刊,直到《申報》出現后,這一局面才被打破。

(3)《申報》

創刊時間:1872年4月30日

地點:上海

創刊人:英商安納斯脫·美查(Ernest Major)等四人合資創辦

主要內容:除刊登國內外重要新聞、通訊,發表著名人士的文章、宣言之外,還增加篇幅辟出了專欄和副刊。在所有的副刊、專欄中,以副刊“自由談”的影響最大,主要刊登記敘風花雪月、奇聞軼事、詩詞歌賦的文章以及小說連載。

意義:該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報紙。在外國人辦的報刊中,由中國人主持筆政的商業報紙,《申報》是第一家。

(4)《字林滬報》

創刊時間:1882年5月18日

地點:上海

創刊人:上海字林洋行

主要內容:包括上諭、論議、譯電西報、外埠本埠新聞、詩文雜作、邸報轅門鈔、市價行情、船期公告等。

意義:于1897年11月24日創辦我國第一個副刊——《消閑報》,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為了與《申報》競爭,該報還采取了擴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措施。

(5)《新聞報》

創刊時間:1893年2月17日

地點:上海

創刊人:以英國人丹福士為總董、斐禮思為總理,以中國人張叔和為主要出資創辦人、蔡爾康為主筆。

主要內容:前期標榜“無黨無偏”、“經濟獨立”,實際上反對義和團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后,逐漸改革報紙內容,以報道經濟新聞為主,工商界為其主要讀者對象。同時,也兼及時事、社會新聞和市民生活的報道。

外國人在滬創辦的大型中文商業報刊基本奠定了清末民初中國上海的大報格局,形成了“申”“新”“滬”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中國現代報業誕生的特點

1現代報業誕生的特點

(1)中國現代報業的帷幕是由外國傳教士揭開的。

中國現代報業的誕生不是中國自身經濟體孕育的產物,而是“舶來品”,是伴隨著鴉片戰爭后傳教士在華的文字印刷活動而產生的。

(2)傳教士的早期出版活動為西學東漸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一次西學東漸始于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止于“禮儀之爭”,前后200余年。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在傳播天主教教義的同時,也大量傳入西方的科學技術。但是,當時對中國的影響主要在天文學、數學和地圖學方面,由于只在少數的士大夫階層中流傳,而且大部分深藏宮禁,沒有能夠很好地普及,社會影響并不大。

第二次西學東漸始于19世紀中葉,新教來華,傳教士再度開始進入中國,并以各種媒介帶來西方的新知識,影響范圍較第一次更加廣泛,更有力度。

第二次西學東漸的主要作用包括:

a.翻譯了大量出版物。

b.傳播了先進的自然科學知識與西方現代社會科學,尤其是以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中國知識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c.外國人的出版事業為中國報業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

d.外國人的出版事業為中國報業發展奠定了資金、技術設備的基礎。

(3)辦報的消極影響——外國人創辦宗教刊物和外文刊物活動深化了對中國的殖民入侵。

2近代出現的“準報人”

(1)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報業發展較快的香港、上海等地,陸續出現了供職于外商報刊的華人編輯群體,他們多是科舉不仕的傳統文人。

(2)作為早期進入外國人在華所辦近代報刊的第一批文人,他們除了極少數接受了西方文化教育外,多是一心仕途的文人。

(3)盡管對報業沒有歸屬感,但是傳統文人在外人報刊中發揮的作用卻不可忽視。在中文宗教報刊中,華人編輯起初只是按照傳教士的編輯方針為其文章潤色、對稿件進行修改,時間一長,華人編輯逐漸開始擔當主筆,擁有了發表文章、組稿、評論的權利。

(4)對于早期投身于報業的文人,社會評價一向不高。

(5)隨著稿費制度的建立,報人逐漸獲得了穩定的收入,經濟地位的提升對于維持報人群體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6)供職于外報的報人群體,雖然逐漸開始掌握了報紙編輯、經營的主動權,經濟地位有所提升,但是中國獨立的報業仍未形成,因此此時的中國報人并未真正形成獨立的報業意識。在由傳統文人走向現代職業報人的道路上,他們才剛剛起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乐县| 马鞍山市| 临西县| 吴桥县| 永新县| 甘泉县| 曲阜市| 普格县| 成安县| 许昌县| 莫力| 牙克石市| 桃江县| 陆丰市| 惠州市| 安宁市| 逊克县| 四子王旗| 肃宁县| 武威市| 金堂县| 郴州市| 遂川县| 巴楚县| 乐山市| 古丈县| 获嘉县| 磐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仁寿县| 迁西县| 商都县| 宜宾县| 台湾省| 林州市| 冕宁县| 临夏县| 北宁市| 台州市| 五莲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