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云澤《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927字
- 2020-11-15 12:23:38
1.2課后習題詳解
一、選擇題
1有據可考的中國古代報紙的雛形是在()誕生的。
A.春秋戰國
B.漢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C
【解析】關于我國報紙的起源頗有爭議,有人說我國報紙起源于周朝,也有人說是漢代,但都沒有實物證明。孫樵的《讀開元雜報》,為我國古代報紙出現于唐代這一論斷提供了間接證明。
2中國古代的民辦小報起始于()。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答案】B
【解析】民辦小報起始于北宋年間。大概在北宋初年都進奏院成立后不久,民辦小報就以和官報相對的形式出現了,是為中國民辦新聞事業的開端。
3中國古代有“王官采詩”之制,俗稱()。
A.“采風”
B.“采詩”
C.“飯市”
D.“題壁”
【答案】A
【解析】古代有“王官采詩”之制,俗稱“采風”。“木鐸”成為中國古代傳播活動中一種特殊的媒介,遒人拿著木鐸巡行于各地,一方面傳達政令,一方面進行必要的采風。
4中國古代報紙的雛形是()。
A.《進奏院狀》
B.《京報》
C.《開元雜報》
D.《敦煌進奏院狀》
【答案】D
【解析】《敦煌進奏院狀》是目前有據可考的中國古代報紙的雛形。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兩份“進奏院狀”的殘頁,是唐僖宗時期由駐地在沙洲的歸義軍節度使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洲的。
二、判斷題
1元朝從建立統一帝國到滅亡不到90年,建立了全國性的官報發行體制。()
【答案】×
【解析】元朝自入主中原建立統一帝國到滅亡不到100年,時間短暫,且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官報發行體制,因而沒有固定的官方報紙發行。
2清朝的官報內容主要分宮門抄、上諭、臣僚章奏三部分。()
【答案】√
3“鄉校”是春秋時代鄭國的鄉間公共場所,它既是學校,又是鄉人聚會議事的地方。()
【答案】√
三、名詞解釋
1民辦小報
答:民辦小報起始于北宋年間。大概在北宋初年都進奏院成立后不久,民辦小報就以和官報相對的形式出現了,是為中國民辦新聞事業的開端。當時的文獻中還有不少關于小報“印賣都市”的記載,小報的發行者當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書肆之家”。但宋代小報還是以謄寫的為多,謄寫的小報篇幅較小,以傳報簡單的政事消息為主;印刷的小報篇幅較長,以刊載字數較多的詔書章奏和文件為主。早在宋真宗、宋仁宗時期(998~1062年),首都開封就已經出現了類似小報的事物。到了宋徽宗、宋欽宗時期(1101~1127年),已經逐步地形成一種行業。但在整個北宋時期,還沒有出現小報這一稱呼。
2露布
答:露布初見于漢朝,大量使用于魏晉隋唐等歷史時期,它是指不加檢封、公開發行的官文書。露布是一種以流動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傳播載體,起始于漢魏,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的,因此也被稱為露板,主要用于軍事方面,特別是用來傳播戰爭勝利的消息。有時露布也被用來發布政治性的消息。露布的公開性和時效性都很強,傳播面也較廣,是報紙誕生以前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一種新聞傳播媒體。
四、簡答題
簡述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模輿論運動。
答:在古代歷史上,議政論政的輿論一直都存在,只是隨著當朝中央政府對諫言的接受程度和對言論的束縛大小而有所不同。其中有幾次值得注意的大規模輿論運動。
(1)東漢時期的“清議運動”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拉攏官僚為幫手,形成政治上的幫派。為了反對這種政治腐敗,當時的太學生聚集在帝都,品評人物,抨擊時弊,創造了一種對時事進行評論的風尚,號稱“清議”。代表公眾輿論的“清議”運動在全國蔓延并發展成為強大的政治勢力。
(2)南宋時期的“學潮”
當時,太學生參與議政評政的熱情空前高漲,對此盛況有一段概述:“靖康之難,陳東率諸生伏闕上書,請立誅六奸,以謝天下,義聲著于今古。南渡以后,每遇國家有事:若和戰之取舍,宰臣之進退,太學諸生振奮之辭,往往操持其間,號為清議。君相雖尊,莫之敢違,違則士論嘩然。直諒之風,綿歷百余年而不息。”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南宋時期的太學生清議運動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3)明朝后期的“東林黨”
在明朝后期,出現了著名的評議朝政的東林黨。公元1604年,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形成了廣泛社會影響。東林黨以當時中下級官員、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他們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挽救國家,但在強大的統治集團剿殺下,遭到重大打擊,直到崇禎即位處死魏忠賢后才又有所抬頭。后來,東林黨的殘余勢力一直與權臣斗爭,一直持續到南明的滅亡,前后達40多年。
從中國漫長的古代文明史看,作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補充的諫諍這種輿論力量,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使得封建統治者在施政中的一些問題上近乎民意。
五、論述題
結合所學知識,闡述關于中國古代的“諫諍”方面的知識。
答;(1)“諫”在夏商周已有文字可考,形成自己的理論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其間關于諫諍的例子非常多。從秦朝到唐朝,是諫諍發展到鼎盛的時代,例如唐太宗時期著名的諫臣魏征,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在唐太宗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所以,唐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哭失聲,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征傳》)當時魏征的諫諍影響,可見一斑。但自宋代到清代,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諫諍逐漸衰亡。
(2)古代官員或者有權威的人士在進行諫諍時,需要充分了解相關的事件。獲取相關的渠道包括:
①門客。門客們都是飽覽群書、博學有識之士,因而會給諫諍之人提供有效、可行的信息,也可以稱作諫諍之人的“智囊團”。
②通過參與朝政與集體議事、民間巡視、微服私訪、兼掌編修等方式進行諫諍。
(3)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暴君商紂王對三位諫諍大臣的處理態度:“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可見,在古代諫諍是要冒風險的。可將諫諍的方式分為以下幾類:詩諫或史諫;曲諫;反諫;死諫;兵諫。
①詩諫或史諫是比較委婉的諫言方式,是指通過詩詞歌賦或者是史料記載進行諫言。曲諫是指并不直言,而是委婉或拐彎抹角地進行諫言。最成功的例子可能要數《戰國策》記載的鄒忌勸諫齊威王的事例。
②反諫是指通過提出相反的意見,來引起決策者注意,促成決策的實施。例如魏征反諫唐太宗。大唐打敗突厥大汗頡利后,解決突厥饑民的問題成為了大唐王朝的難題。宰相長孫無忌主張將匈奴的部分部落內遷關內,但這是一項具有極大風險的政策,因為晉朝就因內遷匈奴失控生變,導致滅亡。因此,無人敢贊成此策。魏征十分清楚,內遷之策是唯一可行之策,但他卻在朝議之時站出來反對長孫無忌的建議,認為內遷之策不可行,并陳述幾大弊端,有理有據,引起了李世民的高度重視,最終促成了決議的實施。
③死諫即冒死進諫。明代唐順之在《封知縣張公墓志銘》中說:“顧吾與若母兩人老耳,死諫是爾職,不死是圣天子恩厚無量也。”清代錢謙益在《尚寶司少卿王之寀授奉直大夫制》中有言:“尚終念生全之德,其無忘死諫之時。”因為涉及的諫言可能阻力很大或者可能會激起統治者的憤怒,因而要冒著丟腦袋的風險。
④兵諫是指用武力規勸君主或尊長,使上級改變主意。最初的記載見于《左傳·莊公十九年》:“初,鬻拳強諫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
- 陳敏恒《化工原理》(第4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西南大學820古代漢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張尚學《貨幣銀行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卓澤淵《法理學》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942管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809翻譯與寫作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434國際商務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應松年《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大連理工大學877經濟學原理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改錯高分特訓500句+100篇
- 高成興《國際貿易教程》(第4版)課后習題詳解
- 天津外國語大學242二外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811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燕山大學806自動控制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