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中國古代的輿論傳播機制

1.1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中國古代報紙的誕生

中國古代報紙的發(fā)展情況各個朝代的官方報紙的情況

中國古代的民辦小報

民間的輿論表達方式

中國古代的輿論傳播渠道和機制文字傳播輿論的方式

官方設置的收集輿論的方式

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guī)模輿論運動

【重點難點歸納】

一、中國古代報紙的發(fā)展情況

1中國古代報紙的誕生

(1)《敦煌進奏院狀》是目前有據可考的中國古代報紙的雛形。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兩份“進奏院狀”的殘頁,是唐僖宗時期由駐地在沙洲的歸義軍節(jié)度使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fā)回沙洲的。

(2)唐宣宗年間,韓愈的再傳弟子、著名散文家孫樵在襄、漢地區(qū)得到幾十張單頁的書面材料,沒有裝訂成冊,內容也沒有任何抬頭、落款、標識,因而也不能互相銜接,每頁材料按日記事,內容都是些皇帝和官僚的活動。后來,孫樵拿《開元錄》來對照,發(fā)現每條都在《開元錄》上有所記錄。孫樵把這件事記錄下來,名為《讀開元雜報》

(3)關于我國報紙的起源頗有爭議,有人說我國報紙起源于周朝,也有人說是漢代,但都沒有實物證明。孫樵的《讀開元雜報》,為我國古代報紙出現于唐代這一論斷提供了間接證明。

2各個朝代的官方報紙的情況

(1)漢朝

各地方行政機構就在京城設立自己的辦事處,初稱“邸”,后改稱“上都留后院”,或“上都邸務留后院”。

(2)唐朝

改稱“上都知進奏院”,簡稱“進奏院”,有時也被簡稱為“留邸”或“邸”。進奏院的負責人最初稱上都邸務留后使,后改稱上都知進奏官,簡稱進奏官,社會上泛稱為邸使或邸吏。

(3)宋朝

中央政府對進奏院進行改革,成立都進奏院,以便于統一發(fā)行官報,這種官報被稱為“邸報”。

(4)邸報

“邸報”的含義

“邸報”是在宋朝政府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統一發(fā)布的正式官報。負責“邸報”發(fā)布工作的機構是都進奏院。它的主要內容包括皇帝的詔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軍事情報以及刑罰。

“邸報”的特征

a.它是一種在封建中樞部門統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統一編發(fā)給諸路州郡,向地方官員們傳報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級官報。

b.它已經完全從官文書中分離了出來,成為一種官方的新聞傳播工具,成為當時社會上傳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載體。

c.它已經由不定期發(fā)行轉為定期發(fā)行。刊期的每一次調整,都能基本上做到按期連續(xù)發(fā)行。信息量逐漸加大,新聞的時效性也有所加強。它的讀者也已經逐漸擴展到在京朝官、地方各級行政官員和廣大的士大夫知識分子。

(5)“定本”制度

宋真宗咸平二年,宋朝開始實行報紙審查制度——“定本”制度,這是我國最早的新聞檢查制度。“定本”是指根據進奏官采集來的各種發(fā)報材料,經本院監(jiān)官編好,送請樞密院或當權的宰相審查通過后產生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fā)報。

(6)元朝

元朝自入主中原建立統一帝國到滅亡不到100年,時間短暫,且沒有建立全國性的官報發(fā)行體制,因而沒有固定的官方報紙發(fā)行。

(7)明朝

明朝的審查制度稱為“批紅”,即官員要將編輯好的報紙呈送給皇帝,由皇帝親自過目,然后皇帝會在查閱完畢后用朱砂紅在上面做出表示可以刊印的批示。

明朝時在官報上出現了社會新聞,同時部分官員開始付費讀報。

明朝的《急選報》、《天變邸抄》和《萬歷邸鈔》。

a.《急選報》

中國目前現存最早的印刷報紙,它出版于1580年(明神宗萬歷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b.《萬歷邸鈔》

《萬歷邸鈔》是被保存至今的明代邸報的抄件,共32冊,按照時間先后抄錄而成。抄本所抄萬歷年間的邸報,時間跨度長達45年。據粗略統計,《萬歷邸鈔》總共有45.27萬余字,其中篇幅最多的為萬歷三十六年,達3.8萬余字;最少的是萬歷三年,僅600余字。

c.《天變邸抄》

《天變邸抄》是一份專門報道明熹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變”情況的邸報。“天變”,即是一次在北京內城南隅,以王恭廠火藥庫附近一帶為中心,涉及周圍近百里地區(qū)的特大災異事件。

(8)清朝

清代官報的發(fā)布方式、發(fā)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經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個環(huán)節(jié)。通政使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機關,它的職責是“掌受各省題本,校閱送閱”;六科是發(fā)抄皇帝諭旨和臣僚章奏的機關,它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負責諭旨章奏的發(fā)抄工作;提塘主要負責官報的抄傳發(fā)行工作。六科發(fā)抄的明降諭旨和應發(fā)章奏,是由各駐京提塘官抄錄傳送到地方的。

3中國古代的民辦小報

(1)小報的興起

民辦小報起始于北宋年間。民辦小報就以和官報相對的形式出現,是中國民辦新聞事業(yè)的開端。

小報的發(fā)行者當中就有掌握印刷手段的“書肆之家”。但宋代小報還是以謄寫的為多,謄寫的小報篇幅較小,以傳報簡單的政事消息為主;印刷的小報篇幅較長,以刊載字數較多的詔書章奏和文件為主。

宋真宗、宋仁宗時期,首都開封就已經出現了類似小報的事物。到了宋徽宗、宋欽宗時期,已經逐步地形成一種行業(yè)。但在整個北宋時期,還沒有出現小報這一稱呼。

(2)小報的重要特點

小報的時效性強。

小報的內容新穎。它所登載的雖然也是“朝廷之差除,臺諫百官之章奏”之類的內容,有消息,有評論,甚至有詆毀時政、煽動公眾情緒的言論,這也是小報一直遭到查禁的原因。

二、中國古代的輿論傳播渠道和機制

1民間的輿論表達方式

(1)主要以口頭傳播的輿論

古代有“王官采詩”之制,俗稱“采風”。“木鐸”成為中國古代傳播活動中一種特殊的媒介,遒人拿著木鐸巡行于各地,一方面?zhèn)鬟_政令,一方面進行必要的采風。

當時的主要傳播手段是口口相傳,主要表現在集會傳播,另外還有在民間流傳的歌謠、童謠、詩詞等,

(2)鄉(xiāng)校等輿論表達場所

“鄉(xiāng)校”是春秋時代鄭國的鄉(xiāng)間公共場所,它既是學校又是鄉(xiāng)人聚會議事的地方。

漢魏時期,許多城鎮(zhèn)建有規(guī)模更大的宮殿與館舍,儒士說客經常在這些地方議論朝政,形成了清議或者清談的風氣。

東漢時期出現了“太學謠”,它可以算作中國歷史上首次有組織的輿論運動,當時太學生的議政評政言論成為了公眾批判當政者的武器。

2文字傳播輿論的方式

文字傳播輿論的方式包括唐詩、宋詞、元曲。

(1)相較于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在古代輿論傳播中占據著更為重要的地位。而中國輝煌燦爛的唐詩、宋詞和元曲中包含著大量的公眾意見表達。

唐代的詩歌其中包含了大量對重大事件的評論和詠嘆。唐朝詩人盛行寄贈、傳抄、唱和,這些文字的傳播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表達意見的過程。

(2)中國古代還有諸如榜、露布、揭帖、旗報、牌報、檄文、竹籌等其他的書面?zhèn)鞑ポ浾摰姆绞健?/p>

3官方設置的收集輿論的方式

自先秦時期就有專門負責收集民間輿論和意見的機制,如前文提到的“采風”“諫鼓”等。

(1)“采風”是指政府官員來到百姓中采集口頭創(chuàng)作,包括神話、傳說、歌謠、故事、諺語、小戲、說唱、謎語等,這些體裁通常是政府了解民間生活、民生民情的重要途徑。

(2)“諫鼓”也是一種收集輿論的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廣開言路,聽取各方意見,收集民間輿論。

4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大規(guī)模輿論運動

(1)東漢時期的“清議運動”

為了反對當時的政治腐敗,太學生聚集在帝都,品評人物,抨擊時弊,創(chuàng)造了一種對時事進行評論的風尚,號稱“清議”。代表公眾輿論的“清議”運動在全國蔓延并發(fā)展成為強大的政治勢力。

(2)南宋時期的“學潮”

當時,太學生參與議政評政的熱情空前高漲,南宋時期的太學生清議運動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3)明朝后期的“東林黨”

公元1604年,被革職還鄉(xiāng)的顧憲成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形成了廣泛社會影響。東林黨以當時中下級官員、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泉州市| 天祝| 固原市| 新晃| 运城市| 汝南县| 恭城| 裕民县| 探索| 宣汉县| 虞城县| 桐梓县| 海南省| 渑池县| 淮南市| 东丽区| 葵青区| 东乡| 昌宁县| 上高县| 白沙| 东阿县| 阿荣旗| 罗甸县| 文山县| 友谊县| 万载县| 米脂县| 永州市| 兰州市| 沂南县| 陇西县| 西城区| 昌图县| 凯里市| 远安县| 勐海县| 桐柏县| 甘孜县| 大洼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