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篇 金融基礎知識

第一章 貨幣理論

第一節 貨幣與貨幣制度

一、貨幣形態的發展演變

1.商品貨幣

商品貨幣是兼具貨幣與商品雙重身份的貨幣。它作為貨幣用途時的價值與作為商品用途時的價值相等,故又稱足值貨幣。

(1)商品貨幣的兩種形態

實物貨幣;金屬貨幣,金屬貨幣是典型的足值貨幣。

(2)商品貨幣特征

本身具有十足的內在價值;

在與其他商品相交換時,以其內在價值量的大小來決定交換的比例。

2.代用貨幣

代用貨幣是代表實物貨幣在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一般指由政府或銀行發行的紙幣或銀行券,代替金屬貨幣加入到流通領域中。

代用貨幣是不足值、可隨時兌換成金銀的貨幣,背后有充足的金銀貨幣或等值的金銀條(塊)作為保證,其持有者有權隨時到政府或銀行將其兌換為金銀貨幣。

代用貨幣最早出現在我國北宋年間四川地區——“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1)優點:成本低廉、更易于攜帶和運輸、便于節省稀有金銀,克服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所產生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2)缺點:早期的代用貨幣實際上是代表一定金銀數量的票據。隨著代用貨幣的廣泛使用,一部分貨幣在流通領域中沉淀下來,足值的金屬準備開始變為部分準備方式,一些銀行嘗試超過其金屬準備發行代用貨幣,可仍滿足不了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需要,最后演變為與貴金屬脫鉤。與貴金屬脫鉤后的代用貨幣就演化為信用貨幣。

3.信用貨幣

概念:信用貨幣是以信用為保證,通過一定信用程序發行的,充當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形態,是貨幣發展的現代形態。

(1)信用貨幣的形式

現金,主要流轉于銀行體系以外;

銀行存款,主要體現為單位、個人在銀行賬戶上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用于轉賬結算,主要流轉于銀行體系之內。

特點:a.流動性小于現金;b.具有收益性;c.可獲得一定利息收入。

(2)信用貨幣的特征

信用貨幣是一種價值符號,與黃金已經完全脫離;信用貨幣是債務貨幣;信用貨幣具有強制性;信用貨幣具有管理貨幣的性質。

【例1】實質上,電子貨幣是新型的(  )形態。

A.紙幣  

B.信用貨幣  

C.代用貨幣  

D.第二代貨幣

【答案】B

【解析】電子貨幣是信用貨幣與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行使貨幣職能,實質上是新型的信用貨幣。

二、貨幣制度

1.貨幣制度的形成及其構成要素

(1)形成

貨幣制度是國家對貨幣的有關要素、貨幣流通的組織與管理等加以規定所形成的制度。

(2)構成要素

貨幣材料的確定;貨幣單位的確定;流通中貨幣種類的確定;不同種類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的管理;不同種類貨幣的支付能力的規定;信用貨幣和紙幣的發行與流通等。

2.貨幣制度的發展與演變

(1)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的基本內容:

規定以白銀為貨幣金屬,享有無限法償能力;

規定銀鑄幣和重量、成色、形狀及貨幣單位;

銀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

國際間白銀和銀幣可以自由輸入和輸出;

流通中的紙幣可以與銀幣自由兌換。

(2)金銀復本位制

金銀復本位制以金銀鑄幣為本位貨幣。金銀貨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金銀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在國際間能自由輸出入;紙幣和其他貨幣可以自由兌換金銀幣。

金銀復本位制的優點主要有:

幣材充足,能夠滿足流通需要;

復本位制下,金銀比價由政府規定,有利于金銀幣值的穩定;

便于交易。

但是,在金銀復本位制下,當金幣與銀幣的實際價值相背離,致使實際價值高于名義價值的貨幣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而實際價值低于名義價值的貨幣則充斥市場,這種現象稱為“劣幣逐良幣”,也稱為“格雷欣法則”。當事人的信息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

【例2】劣幣是指實際價值(  )的貨幣。

A.等于零  

B.等于名義價值  

C.高于名義價值  

D.低于名義價值

【答案】D

【解析】劣幣是指實際價值低于名義價值的貨幣;良幣是指實際價值高于法定價值的貨幣。當價值不同的金屬貨幣被賦予同等的償付能力時,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必然會取代價值較高的貨幣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又稱之為“格雷欣法則”。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所包括的主要類型有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包括:

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都有法定的含金量;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

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支付手段的權利;

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

金幣本位制有三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入和輸出。

(4)紙幣本位制

紙幣本位制是指一個國家的本位貨幣使用紙幣而不與黃金發生任何聯系的一種貨幣制度。它的主要特點包括:

紙幣的發行不受黃金儲備的限制,其發行量完全取決于實現貨幣政策的需要;

紙幣的價值決定于它的購買力;

紙幣的流通完全決定于紙幣發行者的信用;

政府通過法律手段保證紙幣具有一定的強制接受性。

紙幣流通條件下,保證幣值的穩定是貨幣制度的核心。

【例3】國家紙幣從性質上講是一種(  )流通的貨幣。

A.國家信用  

B.國家強制力  

C.國家法律  

D.國家財物抵押

【答案】A

【解析】國家紙幣的流通需要國家強制力作為保證,但這是手段而不是性質。從性質上講,紙幣體現了國家信用。現在的紙幣都是不可兌換的信用貨幣,不需要國家的財務抵押。

3.國際貨幣制度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匯率制度的確定和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國際貨幣制度大體可分:金本位制下的國際貨幣制度、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當前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和歐洲貨幣體系。

4.我國的貨幣制度

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是一種“一國多幣”的特殊貨幣制度,即在大陸實行人民幣制度,而在香港、澳門、臺灣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人民幣是我國大陸的法定貨幣,人民幣主幣“元”是我國貨幣單位,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人民幣輔幣與主幣一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人民幣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并以現金和存款貨幣兩種形式存在。

第二節 信用與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分類

主要分為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國家信用、消費信用等。在商品經濟的信用體系中,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銀行信用在信用體系中居主導地位,商業信用是銀行信用乃至整個信用體系的基礎。

1.商業信用

商業信用是指企業在正常的經營活動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預收賬款所形成的企業常見的信貸關系。商業信用的特點在于:

(1)商業信用的主體是商品的經營者;

(2)商業信用的客體是商品資本;

(3)商業信用和產業資本的動態一致。

2.銀行信用

銀行信用是由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授給企業或消費者個人的信用。與商業信用相比,銀行信用具有以下優勢:

(1)克服商業信用局限性;

(2)規模大、成本低、風險小;

(3)能夠創造信用,發放貸款給企業,企業根據需要,可再次貸款給其他企業。

3.國家信用

國家信用是以國家和地方政府為債務人的一種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金融機構等承銷商發行公債,在借貸資本市場上借入資金。因此,國家信用是一種國家負債。它的作用表現在:

(1)調節財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

(2)彌補財政赤字;

(3)調節經濟與借幣供給。

4.消費信用

消費信用是由商業企業、商業銀行以及其他信用機構,以商品形態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信用,主要有賒銷和消費貸款兩種方式。一般來說,消費信用的制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總供給的能力與水平,總供給的水平越高,消費信用的規模一般越大;

(2)居民的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

(3)資金供求關系;

(4)消費觀念和文化程度。

5.國際信用

國際信用是國際間一個國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業銀行、進出口銀行、其他經濟主體)向另外一個國家的政府、銀行、企業或其他經濟主體提供的信用,屬國際間的借貸行為。國際商業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來料加工和補償貿易等形式。國際銀行信用是進出口雙方銀行所提供的信用,可分為出口信貸和進口信貸。政府間信用通常是指由財政部出面向外國政府借款的行為。

【例1】企業開出轉賬支票償還債務,這種信用形式為(  )。

A.商業信用  

B.國家信用  

C.銀行信用  

D.消費信用

【答案】A

【解析】企業開出的轉賬支票以償還債務的方式,不經過銀行等信用中介,體現了商業信用。

【例2】(多項選擇題)國際信用是指一切跨國的借貸關系、借貸活動,國際信用體現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直接表現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國際信用的主要形式有(  )。

A.公債  

B.賣方信貸  

C.政府信貸  

D.買方信貸

【答案】BCD

【解析】國際信用具體形式包括:出口信貸、國際商業銀行貸款、政府貸款、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國際資本市場業務、國際租賃和直接投資等。其中,出口信貸又分為買方信貸和賣方信貸兩種。

二、信用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信用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中產生的,以償還支付利息為條件的借貸關系。信用在商品經濟中具有雙重作用: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加深了商品經濟社會的矛盾。

三、信用工具的種類

1.按信用形式劃分

(1)商業信用工具,如各種商業票據等;

(2)銀行信用工具,如銀行券和銀行票據等;

(3)國家信用工具,如國庫券等各種政府債券;

(4)社會信用和股份信用工具,如債券、股票等。

2.按期限劃分

按期限劃分,可分為長期、短期和不定期信用工具。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指國庫券、各種商業票據,包括匯票、本票、支票等。西方國家一般把短期信用工具稱為“準貨幣”,這是由于其償還期短,流動性強,隨時可以變現,近似于貨幣。長期信用工具通常是指有價證券,主要有債券和股票。不定期信用工具是指銀行券和多數的民間借貸憑證。

【例3】(多項選擇題)國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有(  )。

A.發行國家公債

B.發行國庫券 

C.發行專項債券

D.向中央銀行透支或借款

E.出口信貸

【答案】ABCD

【解析】國家信用是指以國家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國內信用和國際信用。。國內的國家信用主要有發行國家公債、發行國庫券、發行專項債券以及銀行透支或借款。

四、信用工具的特征

不論是短期信用工具還是長期信用工具,主要都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償還性、可轉讓性、本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其中償還性是信用工具最基本的特征。

第三節 貨幣供求及其均衡

一、貨幣需求的概念及其決定因素

1.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

(1)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需要量

按照馬克思對貨幣需求量的論述,流通中必需的貨幣量為實現流通中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所需的貨幣量。待銷售商品價格總額與流通手段貨幣需要量的關系可以寫為:

(2)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需要量

影響流通中貨幣需要量的因素發生了如下變化:

以賒銷方式出售的商品,不構成當時的貨幣需要量;

到期應償還的債務,構成了本期貨幣需要量;

有些商品交易形成的債權、債務額可以相互抵消,不構成貨幣需要量。因此,經過調整后的貨幣需要量為:

(3)紙幣流通規律

在金塊和金匯兌本位貨幣制度下,實際流通的都是紙制的銀行券。即:流通中的全部銀行券所代表的貨幣金屬價值=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金屬價值

2.費雪的貨幣需求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提出了著名的“費雪方程式”,即:

MV=PT

在這個方程式中,費雪假設M為一定時期內流通中貨幣平均數,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各類商品價格加權平均數,T為交易量。故形成一定時期上述商品交易與貨幣流通的規律性平衡關系:

在該公式中,費雪認為,貨幣流通速度V在短期內基本不變,可視為常數,而作為交易量的T一般對產出水平保持固定比例關系,也是相對穩定的。因而,在上述公式中,就只剩下P與M的關系是可變的,因此得出物價P隨著貨幣量M同比例變化的結論。

3.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

(1)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動機理論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突出貢獻是他的關于貨幣需求動機的分析。

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需求的行為,決定于三種動機,即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其中前兩項為消費性貨幣需求。

(2)凱恩斯的貨幣需求函數

凱恩斯根據貨幣需求動機理論給出了如下貨幣需求總量公式:

貨幣總需求=消費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

以M1代表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并稱消費性貨幣需求),M2代表投機性貨幣需求。M代表貨幣總需求,則M=M1+M2

凱恩斯認為,消費性貨幣需求M1取決于收入y,與其成正相關關系,即收入y的水平越高,貨幣需求量越高,反之則越低。而投機性貨幣需求M2與利息率有關,與利率r是負相關關系,即利率水平越高,投機性貨幣需求M2就越少,反之則越多。

根據上述觀點,凱恩斯以L1代表交易性貨幣需求和預防性貨幣需求,以L2代表投機性貨幣需求,則其貨幣需求函數式即為:

M=M1+M2=L1(y)+L2(r)=L(y,r)

(3)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認為,在利率極高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于零,而當利率極低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

【例1】投機性需求的決定因素是(  )。

A.國民收入  

B.利率  

C.物價  

D.匯率

【答案】B

【解析】根據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貨幣的交易性需求取決于收入,投機性需求取決于名義利率。

【例2】流動性陷阱是指人們普遍預測未來(  )。

A.利率將下降時,愿意持有貨幣而不愿持有債券

B.利率將下降時,愿意持有債券而不愿持有貨幣

C.利率將上升時,愿意持有貨幣而不愿持有債券

D.利率將上升時,愿意持有債券而不愿持有貨幣

【答案】C

【解析】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

4.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

(1)弗里德曼貨幣需求函數理論的特點

基本上承襲了傳統“貨幣數量理論”的結論——非常重視貨幣數量和價格之間的關系;

接受了劍橋學派和凱恩斯學派的某些觀點。表現在:

a.接受了劍橋學派和凱恩斯以微觀主體行為作為分析的起點;

b.把貨幣看作受利率影響的一種資產。

(2)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式及其意義

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式為:

函數式的左端,表示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公式右端是決定貨幣需求的各種因素。

【例3】(多項選擇題)弗里德曼把影響貨幣需求量的諸因素劃分為(  )。

A.各種金融資產 

B.恒常收入與財富結構

C.各種資產預期收益和機會成本  

D.各種隨機變量

【答案】BCD

【解析】弗里德曼從研究人們為什么需要貨幣入手,認為人們對貨幣量的選擇受恒常收入與財富結構、各種資產預期收益和機會成本、各種隨機變量的影響。

二、貨幣供給

1.貨幣供給過程

(1)貨幣供給過程中的參與者包括中央銀行、存款機構和儲戶。

(2)中央銀行的業務(資產負債表)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表1-1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簡表

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又稱高能貨幣、強力貨幣或貨幣基礎,是非銀行公眾所持有的通貨與銀行的存款準備金之和。其中,準備金又可以劃分為兩類: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

如果用R表示準備金,用C表示流通中現金,基礎貨幣可表示為:B=C+R=流通中的現金+準備金,而R又包括活期存款準備金Rr,定期存款準備金Rt,以及超額準備金Re。所以,全部基礎貨幣方程式可表示為:

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包括:

a.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再貸款;

b.收購金、銀、外匯等儲備資產投放的貨幣;

c.購買政府部門的債券。

如果中央銀行能夠有效控制基礎貨幣的投放量,那么,控制貨幣供應量的關鍵,就在于中央銀行能否準確測定和調控貨幣乘數。

2.貨幣層次

各國中央銀行一般以金融資產的流動性的大小劃分貨幣層次。

(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貨幣層次劃分

一般把貨幣劃分為三個層次:

M0=流通于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

M1=M0+活期存款(包括郵政匯劃制度或國庫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債券(包括國庫券)

(2)我國的貨幣層次劃分

M0=流通中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M0+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M1+個人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

準貨幣=M2-M1

M3=M2+商業票據+大額可轉化定期存單,只測算,不公布。

【例4】貨幣層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狹義貨幣的是(  )。

A.現金

B.銀行活期存款  

C.旅行支票  

D.儲蓄存款

【答案】D

【解析】儲蓄存款屬于廣義貨幣。

3.多倍存款創造

當中央銀行向銀行體系供給1元準備金時,存款的增加是準備金的數倍,這個過程被稱為多倍存款創造。

(1)原始存款

原始存款是指商業銀行吸收的、能增加其準備金的存款。它包括商業銀行吸收的現金存款或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所形成的存款。

(2)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是指由商業銀行以原始存款為基礎、運用信用流通工具和轉賬結算的方式發放貸款或進行其他資產業務時,所衍生出來的、超過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3)存款創造

商業銀行存款創造的基本原理對各類存款來說都是成立的。存款創造的過程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D為派生存款,△B為原始存款,就叫做存款乘數,它是在銀行存款創造機制下存款最大擴張的倍數(也稱派生倍數),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即,其含義為每一元準備金的變動,所能引起的存款的變動。

可見,派生存款的大小,主要決定于兩個因素:一個是原始存款數量的大小;另一個是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高低所決定的存款乘數的大小。

修正的存款乘數:如果用△B代表原始存款額,r代表法定準備金率,e代表超額準備金率,c現金漏損比率,則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B是原始存款,從商業銀行體系之外進入商業銀行的存款,不是基礎貨幣。

部分準備金制度和部分現金結算制度,是存款創造的兩個前提條件。現金漏損率、準備金率以及存款結構比例的變化,都會對存款創造產生影響,是影響存款創造的重要因素。

4.貨幣乘數

現代信用制度下貨幣供應量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兩個:基礎貨幣(MB),貨幣乘數(m)。它們之間的決定性關系可用公式表示為:Ms=m×MB,即貨幣供應量等于基礎貨幣與貨幣乘數的乘積。

貨幣乘數m可表示為:

【例5】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后,貨幣乘數會(  )。

A.上升  

B.下降  

C.不變  

D.波動增大

【答案】B

【解析】貨幣乘數等于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則貨幣乘數下降。

三、貨幣均衡

1.貨幣均衡的含義和標志

(1)含義

實際經濟生活表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量上絕對地相等是不可能的;

貨幣均衡必然會在社會經濟過程中表現出來;

貨幣均衡還要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結構上均衡。

(2)標志

目前,理論界提出的貨幣均衡標志主要有:

物價水平變動率;

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

貨幣供給增長率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較;

不同經濟體制下特殊的衡量標志。

【例6】實現貨幣均衡的條件是(  )。

A. 

B.

C.貨幣需求量=社會供給量 

D.貨幣供給量=社會需求量

【答案】A

【解析】貨幣均衡的條件是貨幣供給等于貨幣需求,即

2.貨幣失衡: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1)通貨膨脹

概念:在物價自由浮動的條件下,通貨膨脹是由于貨幣供應量超過商品流通客觀需要量,從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

原因:貨幣供應量超過客觀需要量是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國家財政原因、國民經濟結構原因、國際收支原因、銀行信貸原因。而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2)通貨緊縮

概念:通貨緊縮是指由于貨幣供給量相對于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等要素的減少而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一般物價水平持續下降、貨幣供應量持續下降和經濟衰退等現象。

(有關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介紹,詳見本篇第五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州省| 昆山市| 河东区| 石泉县| 榆社县| 应用必备| 五莲县| 邮箱| 灵寿县| 博客| 高尔夫| 普定县| 锦屏县| 仙桃市| 舒城县| 平遥县| 自贡市| 沂南县| 尼勒克县| 扶风县| 双辽市| 固阳县| 呼图壁县| 望城县| 上杭县| 三河市| 从江县| 康平县| 陕西省| 屯留县| 新余市| 汉源县| 南宫市| 禹城市| 镇原县| 宜宾市| 东至县| 株洲县| 鄄城县| 青神县| 西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