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402字
- 2020-11-15 12:23:29
第二篇 經濟基礎知識
第一章 政治經濟學
第一節 社會經濟制度
一、物質資料生產和基本經濟規律
1.物質資料生產
物質資料生產是指勞動者按照預期目的,運用勞動資料加工于勞動對象,改變勞動對象的形狀、性質或地理位置,使它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需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2.社會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體現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必然趨勢。
【例1】( )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A.發達的生產力
B.生產資料公有制
C.按勞分配原則
D.共同富裕
【答案】B
【解析】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例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以上理解錯誤的是( )。[2013貴州農信社]
A.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
B.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
C.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規定著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的方向
D.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沒有影響
【答案】D
【解析】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表現在: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二、社會經濟制度的含義和類型
社會經濟制度是不同社會形態中,生產資料所有者根據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實現增進自身利益的經濟目標,對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關系等方面的基本規定。
人類社會經濟制度有五種類型:原始社會制度、奴隸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社會制度。
三、資源配置方式與經濟體制
社會配置方式有兩種類型:市場配置方式和計劃配置方式。市場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場運行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計劃配置方式是指計劃部門根據社會需要及可能,以計劃配額、行政命令進行資源配置的方式。
經濟體制是一定社會組織內部資源配置的機制、方式和結構的總和,是對一定社會經濟運行模式的概括。經濟體制有兩種基本類型: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節 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屬性和本質特征
1.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2.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例1】(多項選擇題)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只知道石油可用來做燃料,以后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又發現了石油可以通過進一步提煉成為許多化工產品,這說明( ?。?/p>
A.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不斷變化的
B.同一件商品往往具有多種使用價值
C.使用價值是商品最本質的屬性
D.隨著人類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會發現商品越來越多的使用價值
【答案】ABD
【解析】任何商品的用途都不是單一的,因而它具有多種使用價值,而且其使用價值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充。使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C項表述錯誤,價值是商品的最本質屬性。
二、貨幣的含義、演變和職能
貨幣是比較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價值是通過貨幣來表現的。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價值形式。
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
三、價值規律的內容及其作用
1.價值規律的內容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基本內容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表現形式
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四、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基本方法有兩種: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指在雇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時,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
【例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剩余價值( )
A.在生產領域中產生,但不能離開流通領域
B.在流通領域中產生,但不能離開生產領域
C.在生產領域中產生,與流通領域無關
D.在流通領域中產生,與生產領域無關
【答案】A
【解析】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勞動力的價值通常以工資的形式表現,因此剩余價值就成為勞動價值和工資之間的差異。其本質上是在生產領域產生的,但是通過流通領域實現的。
第三節 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一、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過程
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和壟斷資本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
二、壟斷資本主義
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分為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區別在于國家是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全面的干預和調節。
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導致了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的產生;
(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形成了金融寡頭;
(3)和商品輸出不同,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
(5)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
三、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具有客觀必然性
2.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產生的特點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它的產生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是一場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深刻革命。
【例】(多項選擇題)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新變化,但是這些變化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這是因為( )。
A.工人階級經濟上雖已擺脫受剝削的地位,但還無法享受平等的政治權利
B.股份制經濟和國有企業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經濟基礎
C.工人階級受雇傭的階級地位并沒有改變
D.工人階級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及社會福利制度的實施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E.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自身無法解決
【答案】BCDE
【解析】資本主義新變化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剝削工人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工人階級受剝削地位也沒有改變。
第四節 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任務和目的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二、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理論及基本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概述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指中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其特征主要有:
(1)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2)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3)必須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體制;
(4)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裕起來。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例】目前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多種多樣,下列屬于公有制經濟的是( ?。?。
A.混合所有經濟中的集體成分
B.混合所有經濟中的外資部分
C.股份有限公司中的公眾股
D.合伙企業
【答案】A
【解析】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如中外合資企業及股份制企業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
第五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運行基礎
一、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經濟的原因
(1)社會分工。社會主義生產是以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
(2)獨立經濟利益實體的存在。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體制。
二、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1.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
(1)統一性;(2)開放性;(3)競爭性;(4)規范性。
2.社會主義市場規則與秩序
(1)市場規則
市場規則是國家制定的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證市場正常運行的制度、法規和準則,主要包括市場進入規則、市場交易規則、市場競爭規則。
(2)市場秩序
市場秩序包括市場進入秩序、市場競爭秩序和市場交易秩序,其內容是市場規則的實現。
【例1】市場體系的三大支柱是( )。
A.商品市場、技術和信息市場、房地產市場
B.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
C.商品市場、技術和信息市場、勞動力市場
D.生產資料市場、期貨市場、技術和信息市場
【答案】B
【例2】(多項選擇題)市場運行機制主要包括( )。
A.供求機制
B.價格機制
C.競爭機制
D.風險機制
【答案】ABCD
【解析】市場運行機制是指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競爭、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來調節經濟運行的機制。市場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農戶、居民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運行主體。
1.社會主義企業
社會主義企業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商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是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和民事義務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
2.中國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
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是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將土地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開來,土地的所有權仍然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土地的使用權則依據人口或勞動力的多少劃分給農戶承包經營。
第六節 社會主義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一、社會主義再生產
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是滿足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實質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社會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特點是擴大再生產。
二、社會主義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1.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總是同數量擴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由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勞務總供給量的增加。
經濟增長只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經濟增長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發展。但是,有經濟增長并非一定就有經濟發展,經濟增長并不構成經濟發展的充分必要條件。
2.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資源的總體配置方式,即決定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從經營的角度看,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類型。
【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 ?。?。
A.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
D.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答案】B
【解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起點是計劃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ACD三項都屬于B項的具體內容。
第七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
一、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
1.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職能;
2.對國有資產管理和運營的職能;
3.承擔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建設的職能。
二、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方式和手段
1.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
(1)保持經濟總量平衡和經濟結構優化;
(2)保持經濟適度增長;
(3)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
(4)充分就業和收入分配公平;
(5)國際收支平衡。
2.宏觀經濟調控的方式
宏觀經濟調控基本上有直接調控和間接調控兩種方式。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宏觀經濟調控應以間接調控為主。
3.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
(1)計劃手段;(2)經濟調控手段和經濟杠桿;(3)法律調控手段;(4)行政調控手段。
三、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及其綜合協調
1.宏觀經濟調控政策
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主要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等。
2.宏觀調控的綜合協調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和對外經濟政策等,它們共同構成宏觀經濟政策體系。建立一個綜合協調體制是十分必要的。這個綜合協調體制要求:(1)目標統一;(2)政策協調;(3)功能互補;(4)適時適度。
【例】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各國政府都具有宏觀調控職能,一般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對外經濟政策以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均衡。被稱為社會經濟活動“內在穩定器”的是( ?。?/p>
A.貨幣政策
B.財政政策
C.產業政策
D.投資政策
【答案】B
【解析】所謂“內在穩定器”是指這樣一種宏觀經濟的內在調節機制:它能在宏觀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使宏觀經濟趨向穩定。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效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累進的所得稅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的作用。
- 2015年法律碩士(非法學)聯考重要主觀題背誦(含關鍵詞)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經濟法
- 2016年國家司法考試《民法》法律法規匯編(含歷年真題)
- 2016年國家司法考試《民事訴訟法與仲裁制度》法律法規匯編(含歷年真題)
- 國家司法考試必讀法律法規匯編
- 2021年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專題攻略:易錯·高頻考點+關聯速記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民法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國際司法職業道德
- 刑法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商法
- 2015年法律碩士聯考考試大綱重要知識點深度解析及模擬試卷
- 2019年山東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18國家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法律法規匯編(雙色應試版)
- 2015司法考試分類法規隨身查刑事訴訟法
- 2015年法律碩士聯考歷年試題匯編(權威詳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