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

1.中國廣播事業始于何時?其早期路徑如何?

答:(1)中國廣播事業開始時期

中國廣播事業開始于北洋政府時期。1922年12月,美國商人奧斯邦與一位旅日華僑合作,開辦了“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呼號是XRO,功率50瓦,這是我國境內出現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2)中國廣播事業早期路徑

北洋政府時期的廣播事業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國廣播事業只是初具雛形。當時總共約有電臺10來座,發射功率一般較弱,收聽范圍限于電臺所在地周圍。沒有全國性電臺,出現了自辦電臺、民間辦臺、政府辦臺。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廣播事業

國民黨成立中央廣播電臺,電臺設備技術相對提高不少,地方電臺、民間電臺大幅度增加,對外廣播電臺開始出現;抗戰爆發,國民黨廣播電臺遷往重慶,大批電臺落入敵偽手里,全國電臺數目大幅度減小,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接收敵偽電臺,新建了許多電臺。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廣播事業

人民廣播事業創建于抗戰期間,初期國民黨嚴密封鎖。

1940年3月,周恩來從蘇聯治病回國,帶回一部共產國際援助的蘇制廣播發射機。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并責成軍委三局九分隊具體擔負建臺任務。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1943年春,由于發射機上一大型電子管損壞沒有配件更換,播音被迫停止。停播一年多后,經無線電技術人員晝夜奮戰,成功安裝了一臺廣播發射機,延安開始試驗播出,1945年9月5日正式恢復播出。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日,北平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之后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北平人民廣播電臺”,陜北臺更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當晚對全國播音,具有中央臺的性質。

1949年6月5日,黨中央發出通知:新華總社語言廣播部擴充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管理、領導全國廣播電臺;與新華社平行,受中宣部領導。

1949年10月1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又改組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新聞總署領導。這一時期。中國早期的廣播事業基本定型。

2.我國初期共創辦了幾類電臺?簡述各類電臺的創辦時間及地點。

答:(1)我國初期共創辦了4類電臺,包括了境內第一臺無線電廣播電臺、自辦電臺、國有電臺、民營電臺。

(2)電臺創辦時間以及地點

境內第一臺無線電廣播電臺:1922年12月,美國商人奧斯邦與一位旅日華僑曾某出資合作,把一套無線電廣播發送設備由美國運到上海,創辦了中國無線電公司,并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上海辦的英文《大陸報》合作,租用外灘廣東路三號大來洋行的屋頂,開辦了“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呼號是XRO,功率50瓦,于1923年1月23日晚首次播音。

自辦電臺:我國最早自己試辦無線電廣播的是哈爾濱人劉瀚。他在1923年就開始用野戰電話機改裝無線電臺,并進行不定時廣播。在此基礎上,1926年10月1日,劉瀚在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當局的支持下,在哈爾濱辦起了哈爾濱無線電臺,呼號XOH,功率為100瓦。這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國有電臺:我國第一座政府辦電臺是1927年5月1日開播的交通部天津廣播無線電臺。它的呼號為COTN,功率為500瓦。

民營電臺:1927年春,上海新新公司為推銷自造礦石收音機,開辦了一座設備相當簡陋的電臺,發射功率僅為50瓦,為我國第一家民辦私營廣播電臺。

3.國民黨統治時期廣播事業的狀況與特點是什么?

答:(1)國民黨統治時期廣播事業的狀況

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

1928年2月創刊了《中央日報》,隨后創辦了廣播電臺。電臺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臺”,簡稱“中央廣播電臺”。

1932年5月南京江東門外的新廣播大樓落成,新添了一部75千瓦的德國造發射機,成為當時亞洲地區發射功率最大的電臺,其呼號改為XGOA,于11月12日正式播出。

1936年2月23日,國民黨辦的南京短波廣播電臺開播,呼號是XGOX,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的短波電臺,也是我國第一家對外廣播電臺。

地方電臺

國民黨在創辦中央廣播電臺的同時還在各大城市建立了電臺。較早的浙江臺建于1928年10月。

1928年10月,國民政府交通部接管了北洋政府的北京廣播無線電臺,經改組更名為北平廣播無線電臺。

民辦電臺

a.商業廣播電臺

商業臺半數以上在上海;其他分布于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它們大多發射功率小,播出內容偏重于戲曲、音樂、曲藝等娛樂節目。迎合市民需要,格調較為低級庸俗,靠廣告收入維持經營。

b.宗教電臺

宗教電臺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佛音、福音兩臺,節目全部為宣揚佛教教義。

c.教育電臺

教育電臺由一些地方的民眾教育館和大中學校創辦。播音內容大都限于文化教育方面,功率不大,收聽范圍也僅限于當地。

(2)國民黨統治時期廣播事業的特點

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廣播事業是建立了以中央廣播電臺為核心的廣播電臺網,輻射到地方電臺,民辦電臺的一套廣播體系,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廣播節目類型多樣,但是有著嚴格的節目審查的限制,目的配合國民黨各項政策的實施,成為國民黨的喉舌工具。

4.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廣播事業是如何創辦與早期發展的?

答:(1)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廣播事業的創辦

人民廣播事業創建于抗戰期間,初期國民黨嚴密封鎖。廣播電臺的創建步履維艱。1940年3月,周恩來從蘇聯治病回國,帶回一部共產國際援助的蘇制廣播發射機。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并責成軍委三局九分隊具體擔負建臺任務。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

(2)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廣播事業的早期發展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1943年春,由于發射機上一大型電子管損壞沒有配件更換,播音被迫停止。停播一年多后,經無線電技術人員晝夜奮戰,成功安裝了一臺廣播發射機,延安開始試驗播出,1945年9月5日正式恢復播出。

1947年3月13日國民黨軍隊進犯延安,對延安狂轟濫炸。從此時到1948年5月的一年多時間里,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曾做過三次大的戰略轉移,其間改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一直沒有中斷播出。

1949年1月15日,天津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該臺也是接收國民黨電臺建立的。1949年4月24日,南京廣播電臺開始轉播北平新華臺的節目。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2日,北平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之后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北平人民廣播電臺”,陜北臺更名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當晚對全國播音,具有中央臺的性質。

1949年6月5日,黨中央發出通知:新華總社語言廣播部擴充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管理、領導全國廣播電臺;與新華社平行,受中宣部領導。

1949年10月1日,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又改組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局,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新聞總署領導。

5.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是如何發展的?

答:(1)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我國廣播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廣播電臺按行政級別分為四級:中央臺、大行政區臺、省臺和省轄市臺。從1956年起,大多數省相繼建立了本省的廣播事業管理機構。在相當長的時問里,中央廣播事業局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一直實行局臺合一體制;

這一時期我國廣播事業發展迅速,無線電臺、有線電臺以及對外廣播的覆蓋面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形成了無線和有線相互補充,對內和對外相互結合的廣播網。

(2)從新中國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我國電視事業的發展

1958年3月,北京廣播器材廠試制出了第一批全套黑白電視播控設備。同時,也積極進行了人才方面的準備。1953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派出第一批技術人員赴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共和國留學。1957年,廣播局黨組決定成立北京電視實驗臺籌備處。

北京電視臺于1958年3月開始試運行,對電視發射、播出設備進行運轉實驗;5月1日試驗播出。中國電視宣告誕生,初期試驗播出了黑白電視節目,節目主要類型包括自制新聞片、現場轉播、新聞簡報、紀錄電影。

60年代后電視也開始大躍進,各地新建電視臺,電視數量增多。新聞報道時效性大幅提高,同時新聞節目多樣化發展,述評、節慶直播報道、新聞片、紀錄片以及談話節目日益增多。這一時期與國外開始交換電視節目。

6.改革開放后我國廣電事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答:(1)過渡階段及早期改革發展(1978~1983)

這個階段第十一次廣播工作會議做出了依國家四個行政級別分別建立電視臺的決定,廣播電視發展進人一個新的時期。觀念上初現變化,確立了廣播電視是教育、鼓舞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強大的現代化工具。開始大力興辦廣播電視,新聞數量、形式、類型增多,廣播文藝節目發展勢頭好,這一時期支持人也出現了,廣播劇、電視劇大幅增加。

(2)深化改革時期(1984~1992)

結構布局變化

強調廣播電視機構的工作包括宣傳和事業管理兩個方面,“宣傳工作的改革要以新聞改革為突破口”,“要努力提高宣傳工作的質量,改進各類節目的內容”;事業建設上要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具體說來即“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

“四級辦”政策出臺

具備相關條件的省轄市、縣都可以根據需要和可能興辦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這些臺除了轉播中央和省臺的節目之外,還可以播出自辦節目,覆蓋本市縣。全國廣播電視事業建設由此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期收音機的社會擁有量出現了遞減,無線廣播和電視事業均有大幅增長,其中電視臺的增長速度最為迅猛,電視人口覆蓋率也超過了廣播。

節目改革

這一時期,廣播電視的傳播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由原來的“我播你收”轉而開始重視受眾的需求,廣播電視節目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總體來說呈現出新聞節目、經濟報道、文藝節目全面增長的態勢,節目質量也有所提高,在布局方面也更趨合理。

a.新聞節目開始注重時效,篇幅變得簡短,輿論監督功能也明顯加強,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節目類型。

b.廣播界改革的步子邁得更大了一些。推出了融信息型、服務型、娛樂型為一體的全新節目模式。其突出特點是節目內容綜合化,節目設置板塊化,欄目主持固定化,欄目播出直播化,開通電話熱線、鼓勵社會參與。全新的節目形式迅速贏得了聽眾。

c.電視劇成果令人矚目,年產量大大超過了電影。廣電媒體更加重視受眾的反饋,各臺通聯部門對受眾來信來電有所回應,有的選擇在節目中播出,還有的體現在節目的改革中。廣播電臺還紛紛開展了受眾調查,了解本媒體的受眾狀況,檢驗改革的成果,確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3)大發展時期(1993~2000)

技術發展

廣播電視技術在這個階段取得了迅速的進步。衛星技術的應用帶動我國廣電事業進人了高速發展時期。

節目變革

從1992年開始,新聞類節目逐漸成為中央及各地電視臺節目的主體,全國上千家各級各類電視臺中有800家以上自辦新聞節目,以新聞為主的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覆蓋了全國80%以上地區。人們的觀念逐漸從“電視劇立臺”轉向“新聞立臺”。新聞節目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樣式,娛樂節目也逐漸繁榮,音樂廣播和電視節目都受到追捧,大型文藝晚會成為常態。

對外業務發展

廣播電視在對內報道日臻成熟的同時,對外報道也有了新的突破。90年代以后,電視外宣一改向我駐外使領館和少數華語電視臺寄送節目的方式,轉變為創辦頻道、播出節目。

體制機制調整

a.管理改革上變更領導體制,取消四級制,集團化初露頭角。

b.事業建設上飛速發展,廣播電視覆蓋率保持攀升,同時也有更多專門化頻道開播。

c.制播分離,把部分制作任務從電視臺分離,由社會上的制作公司承擔,電視臺可以選擇購買、播出。

推薦閱讀
  1.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薩爾瓦多《國際經濟學》(第11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3.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分冊(統考版)
  4. 對外經貿大學外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5.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6. 孫光德《社會保障概論》(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吳大正《信號與線性系統分析》(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8. 2014年國際商務師《國際商務理論與實務》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
  9. 陳衛東《刑事訴訟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0. 劉守華《民間文學教程》(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1.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435保險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2. 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13. 王利明《民法》(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4.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91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陳志華《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曲麻莱县| 林州市| 临泉县| 美姑县| 阿拉善右旗| 交城县| 郸城县| 灵山县| 定日县| 井研县| 蕲春县| 桑植县| 资溪县| 淮安市| 浮梁县| 五常市| 三河市| 香港| 来安县| 佛学| 亚东县| 泰宁县| 信宜市| 岑溪市| 扎鲁特旗| 合阳县| 四会市| 革吉县| 鹰潭市| 类乌齐县| 慈溪市| 河南省| 潞西市| 津南区| 桐乡市| 南靖县| 兰考县| 体育| 新余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