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7.3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一、選擇題

1.小明親眼目睹欺負弱小的同學經常受到老師的嚴厲批評、處罰,而那些愛護弱小的同學則受到大家的喜愛。久而久之,他也變成了一個樂意助人、不欺負弱小的學生。這種學習屬于( ?。?。[2008年全國統考]

A.親歷學習

B.觀察學習

C.遷移學習

D.試誤學習

【答案】B

【解析】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是指學習者觀察榜樣在一定情境中的行為及其結果且無需直接強化的學習。觀察學習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認為觀察學習的過程包括四個彼此相聯的環節:注意、保持、動作再生、強化與形成動機。小明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逐步模仿而使自己獲得榜樣的行為,屬于觀察學習。

2.( ?。┱J為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教學即促進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A.情感教學理論

B.認知教學理論

C.行為主義教學理論

D.以上都不是

【答案】B

【解析】認知教學理論認為是個體作用于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只是提供潛在刺激,至于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這取決于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而不是刺激—反應聯結的形成或行為習慣的加強或改變,教學就是促進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3.提出觀察學習理論的心理學家是( ?。?/p>

A.桑代克

B.奧蘇伯爾

C.苛勒

D.班杜拉

【答案】D

【解析】班杜拉認為,人的許多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的學習都來自間接經驗,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地產生學習,稱為觀察學習。

4.加涅認為學習的最初階段是( ?。?。

A.習得階段

B.領會階段

C.保持階段

D.動機階段

【答案】D

【解析】加涅將學習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習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他認為,有效的學習必須要有學習的動機,這是整個學習的開始階段。

5.班杜拉總結的學習過程的四個環節是(  )。

A.注意—再現—模仿—練習

B.注意—保持—再現—動機

C.觀察—模仿—練習—鞏固

D.觀察—練習—保持—動機

【答案】B

【解析】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的過程受到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的影響。注意過程調節著觀察者對示范活動的探索和知覺;保持過程使得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示范活動的內部表征;動作再現過程是以內部表征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信念的反應模式;動機過程則決定哪一種經由觀察習得的行為得以表現。

6.班杜拉認為個體在進行觀察學習時,影響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 ?。?/p>

A.觀察者自身特點

B.榜樣行為的特征

C.榜樣自身的外部特征

D.個體與榜樣的關系

【答案】D

【解析】班杜拉認為注意過程是觀察學習的首要階段。影響注意過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榜樣行為的特性。榜樣行為的顯著性、復雜性、普遍性和實用價值等影響著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榜樣的特征。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社會背景等方面與觀察者越相似的榜樣,越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同時,人們傾向于注意那些受人尊敬、地位較高、能力較強、擁有權利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樣;觀察者的特點。觀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情緒喚醒水平、知覺定勢、人格特征和先前經驗等也影響到觀察學習。

7.小陳會抽煙,周圍的同學都覺得很神奇,于是小李也學習抽煙,但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面前從來不抽煙。可見,小李學習中的動機過程屬于( ?。?/p>

A.正強化

B.負強化

C.自我強化

D.替代強化

【答案】C

【解析】自我強化是指人們能夠自發地預測自己行為的結果,并依靠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和調節。小陳在爸爸面前不抽煙是因為怕爸爸批評他,他預見了自己行為的結果,并進行了自我調節,屬于自我強化。

8.提出“認知地圖”概念的心理學家是(  )。

A.皮亞杰

B.考夫卡

C.班杜拉

D.托爾曼

【答案】D

【解析】托爾曼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機械的形成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形成“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動物在頭腦中形成的對環境的綜合表象,包括路線、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等信息,這是個較模糊的概念。

9.加涅信息加工系統中的第二級是(  )。

A.感受器

B.感覺記憶

C.短時記憶

D.長時記憶

【答案】C

【解析】加涅信息加工系統中共有三級:感覺或瞬時記憶。這是非常短暫的記憶儲存,一般在百分之幾秒內就可把來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記完畢;短時記憶??梢猿掷m二三十秒鐘,記憶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儲存七個左右的信息項目;長時記憶。長時記憶是個永久性的信息儲存庫。

10.短時記憶的信息容量是( ?。﹤€左右的信息組塊。

A.7

B.14

C.20

D.5

【答案】A

【解析】短時記憶可以持續二三十秒鐘。記憶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儲存七個左右的信息組塊。

11.要使信息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必須經過( ?。?。

A.編碼

B.檢索

C.復述

D.提取

【答案】C

【解析】短時記憶的信息可以持續二三十秒鐘,由于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一般只能儲存七個左右的信息組塊,新信息的進入就會擠走原有的信息。因此,要想使某種信息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復述策略。但復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進行編碼,并不能增加短時記憶的容量。

12.托爾曼認為,學習是頭腦中形成( ?。?。

A.圖式

B.認知結構

C.認知地圖

D.神經痕跡

【答案】C

【解析】托爾曼認為,有機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環境條件,他必須認知這些條件,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所以,對環境條件的認知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徑;學習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形成運動反映,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形成“認知地圖”。

1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把強化分為(  )。

A.正強化和負強化

B.直接強化和間接強化

C.直接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D.精神強化和物質強化

【答案】C

【解析】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把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指呈現一個愉快刺激或消除一個厭惡刺激以提高某一反應發生的概率;替代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自我強化,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

14.屬于聯結派的代表人物的是( ?。?。

A.斯金納

B.托爾曼

C.皮亞杰

D.布魯納

【答案】A

【解析】斯金納屬于聯結派的代表人物;托爾曼、布魯納屬于認知派;皮亞杰屬于建構主義心理學派。

15.班杜拉認為,人類大多數的行為都是通過觀察習得的,其中注意過程指( ?。?。

A.調節者、觀察者對示范活動的探索與知覺

B.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內部表征

C.以內部表征為指導,做出反應

D.決定所習得的行為中哪一種將被表現出來

【答案】A

【解析】班杜拉認為:注意過程指調節者、觀察者對示范活動的探索與知覺;保持過程是指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內部表征;動作再現過程是指以內部表征為指導,做出反應;動機過程即決定所習得的行為中哪一種將被表現出來。

16.認知地圖是指(  )。

A.動物在頭腦中形成的對環境的綜合表象,包括路線、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等信息

B.頭腦對刺激反應之間聯結的過程所形成的圖像

C.動物對刺激環境的反應所形成的一系列反應形式

D.以上三項都不正確

【答案】A

【解析】托爾曼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形成運動反應,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形成“認知地圖”?!罢J知地圖”即動物在頭腦中形成的對環境的綜合表象,包括路線、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等信息。

17.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不包括( ?。?。

A.期望系統

B.執行控制系統

C.信息加工系統

D.行為控制系統

【答案】D

【解析】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包括:期望系統;執行控制系統;信息加工系統。在這一模式中,來自學習者的環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過感覺登記器(記錄器)進入神經系統,信息最初在感覺登記器中進行編碼,當信息進入短時記憶后它再次被編碼,這里信息以語義的形式儲存下來,經過復述、精細加工和組織等編碼,信息被轉移到長時記憶中進行儲存,以備以后的回憶。

18.張剛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努力學習獲得了獎學金,他也努力學習并獲得了獎學金,他這么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受到了(  )。

A.外部強化

B.間接強化

C.替代強化

D.自我強化

【答案】C

【解析】班杜拉認為:如果按照榜樣行為去行動會導致有價值的結果,而不會導致無獎勵或懲罰的后果,人們傾向于展現這一行為,屬于外部強化,又稱直接強化;觀察到榜樣行為的后果,同樣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屬于替代強化;人們傾向于做出自我滿意的行為,拒絕個人厭惡的東西,屬于自我強化。

19.最初主張S—R聯結存在意識中介的心理學家或心理學流派是(  )。

A.格式塔學派

B.布魯納

C.斯金納

D.托爾曼

【答案】D

【解析】托爾曼通過白鼠實驗提出符號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白鼠在學習方位迷宮圖時,并非學習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而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認知地圖”,即“目標—對象—手段”三者聯系在一起的認知結構。他認為在外部刺激(S)和行為反應(R)之間存在中介變量(O),主張將行為主義S—R公式改為S—O—R公式,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

20.托爾曼通過“位置學習實驗”認為學習的實質是形成(  )。

A.圖式

B.認知地圖

C.學科基本結構

D.認知結構

【答案】B

【解析】托爾曼認為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他通過“位置學習實驗”認為老鼠在學習方位迷宮圖時,并非學習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而是已經獲得對環境的認知,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認知地圖”,即“目標—對象—手段”三者聯系在一起的認知結構。

21.在加涅總結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含的結構是( ?。?。

A.信息流程

B.中央執行系統

C.期望事項

D.執行控制

【答案】B

【解析】加涅總結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信息流程。信息流程描述了個體對于信息的加工過程;期望事項。期望事項是指學生期望達到的目標,即學習動機;執行控制。執行控制負責調節個體的信息加工過程。

二、辨析題

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的四個子過程是線性發展過程。

答: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1)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子過程構成

注意過程。注意過程決定著在大量的榜樣的影響中選擇什么作為觀察對象,并決定著從正在進行的榜樣活動中抽取那些信息;

保持過程。觀察者想要在以后再現榜樣行為,就必須把這種反應模式以符號的形式保存在記憶系統中;

動作再現過程。動作再現過程決定那些已經習得的動作轉變為行為表現的范圍和程度;

動機過程。任何人都無法復演所學過的所有動作,因此,班杜拉把習得與行為表現相區分,認為行為表現是由動機變量控制的。

(2)總結

班杜拉雖然按照上述順序介紹四個子過程,但是,它們不一定是線性發展過程,更多的時候,第四個子過程發生在第三個子過程的前面。

三、簡答題

1.簡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答:加涅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著名教育心理學家之一,他根據現代信息加工理論,吸收了行為主義和認知派學習過程的觀點,提出了學習過程的基本模式。在論述學習的類型和結果時,他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該過程可以分為若干階段,每個階段需要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階段發生的事情,稱為學習的事件,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內部過程。與此相應,教學過程要依據學生的內部加工過程,又要對學習過程發生影響。因此,教學階段應該與學習階段相吻合。在每一教學過程發生的事情稱為教學的事件,是學習的外部條件,教學是由教師安排和控制這些外部條件構成的。教學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習階段與教學事件相匹配。

(1)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的學習模式是依據電子計算機工作的原理,并結合人對信息加工的特點提出來的,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由三大系統構成,即信息的三級加工系統、執行控制系統和期望系統,它主要用來說明人的學習的結構和過程。

(2)學習階段

加涅認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信息加工的過程,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他把學習過程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領會階段、學習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總之,加涅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也是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定者。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是由上述的八個階段的系列所組成的。在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習者的頭腦內部都進行著信息加工活動,使信息從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直到學習者用作業的方式做出反應為止。

(3)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教學過程必須根據學習的基本原理來進行。有效的教學要求教師根據學習的內部條件,創設或安排適當的外部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該:

吸引學生的注意是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呈現重要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應該讓學生停止手頭上的活動,把注意力轉移過來。另外,最好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教師應該突出教學的重點,在重要的地方做強調,以便于學生對信息的選擇編碼。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復述這些內容,并用原有的知識來理解和解釋這些內容,比如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通過舉例或用自己的經驗來解釋某種知識,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2.簡述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

答:班杜拉認為,人的許多知識、技能、社會規范等的學習都來自間接經驗。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地產生學習,即觀察學習。

(1)班杜拉的經典實驗

觀察學習理論是基于下面的實驗提出的:在早期的一項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讓兒童觀察成人榜樣對一個充氣玩具拳打腳踢,然后兒童被帶到一個放有充氣玩具的實驗室,讓其自由活動,并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兒童在實驗室里對充氣玩具也會拳打腳踢。這說明,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有明顯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行為。在后來的一項實驗中,他們對早期的實驗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并重新做實驗,實驗結果說明,榜樣行為所導致的后果,只影響到兒童攻擊性行為的表現,而對攻擊性行為的學習幾乎沒有影響。

(2)觀察學習的基本過程和條件

班杜拉認為,人類大多數的行為都是通過觀察習得的,學習過程受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的影響。

注意過程。這是觀察學習的首要階段,它決定著在大量的榜樣中選擇什么作為觀察對象。

保持過程。該過程使得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內部表征,同時,該過程有賴于表象系統、語言系統,有時還有動作演練。

動作再現過程。這個過程把符號性的表征轉化為適當的行為。一個人即使充分意識到了榜樣行為,并記憶在頭腦中,沒有適當的動作能力,個體仍不能再現這種行為。

動機過程。它決定所習得的行為中哪一種將被表現出來。班杜拉認為動機過程包括外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3)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的意義

觀察學習不但可以超越經由賞罰控制來學習直接經驗的限制,而且可以超越事先設計的學習情境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人的許多社會性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的,所以,觀察學習對社會規范教育和培養道德品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教師應注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可供學習和借鑒的榜樣,引導學生學習和保持榜樣行為,并為學生創造再現榜樣行為的機會,對良好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對錯誤的行為則給予批評和教育。

四、論述題

論述托爾曼認知—目的說的主要內容及對教學工作的啟示。

答:(1)托爾曼認知—目的說的基本觀點

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獲得

托爾曼認為動物學習的目的就是獲得食物,不同意桑代克等人認為學習是盲目的觀點。動物在迷津中的試誤行為是受目標指引的,是指向食物的,不達目的是不罷休的。他認為學習就是期望的獲得。托爾曼學習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是指個體根據已有的經驗建立起來的一種內部準備狀態,是一種通過學習而形成的關于目標的途徑和獲得目標的結果的期待,完全是認知性的。有機體只有對于即將到達的目標建立某種期待,才會對不同目標做出實際的不同行為。

中介變量

他認為,從刺激到做出反應,這之間需要通過一些中介變量,動物需要形成對某個情境的預期,把某些事件(如鈴響)當成最終事件(如食物的出現)的信號線索。實際上,托爾曼已經把認知因素引到了學習過程中,從S—R發展到了S—O—R。

對環境條件的認知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徑

托爾曼認為有機體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環境條件,他必須認知這些條件,才能克服困難,達到目的。所以,對環境條件的認知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徑。學習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形成運動反映,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形成“認知地圖”。

(2)對托爾曼認知—目的說的評價

托爾曼重視行為的整體性、目的性,提出中介變量的概念,重視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心理過程,強調認知、目的、期望等在學習中的作用,這是個進步,應給予肯定。

托爾曼理論中的一些術語,如“認知地圖”沒有明確地給以界定;對人類的學習與動物的學習也沒有從本質上進行區分因而是機械主義的,這使得他的理論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合理的體系。

(3)對教學工作的啟示

托爾曼的期待和認知地圖是學習理論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概念。

期待是學習動機的一個構成要素,是學習目標在人腦中的反映。個體只有在對未來的學習目標產生期待時,才有可能發生實際的學習行為。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具體要求,使其對未來的學習結果產生一種積極的期待,而不宜“單刀直入主題”。

認知地圖即現代認知心理學所說的認知結構,形成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是教育的關鍵和核心。我國心理學家通過比較手表行業的高級技師和一般機床操作工的認知地圖發現,高級技師在診斷人機系統生產活動時,有著特定的認知地圖。在這種心理結構中,有關生產活動的概念、規則是按特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的,而一般操作工的認知地圖是凌亂的、無規律的。因此,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對學生良好的認知地圖的構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长沙县| 肥城市| 黄大仙区| 四平市| 冀州市| 两当县| 宜良县| 高尔夫| 平昌县| 靖宇县| 九寨沟县| 临潭县| 呈贡县| 商丘市| 兰西县| 临沧市| 罗山县| 阿图什市| 炉霍县| 昆明市| 普宁市| 榕江县| 孟津县| 公主岭市| 萝北县| 塔城市| 清新县| 平舆县| 铁岭县| 饶阳县| 马鞍山市| 宜兰县| 敖汉旗| 义乌市| 定安县| 饶阳县| 东乌珠穆沁旗| 壶关县| 哈尔滨市|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