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忠良《教育心理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293字
- 2021-04-26 14:59:06
7.2 課后習題詳解
1.托爾曼認知—目的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它對實際教學工作有何啟示?
答:(1)托爾曼認知—目的說的主要內容
①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獲得
a.托爾曼認為,有機體的一切行為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即總是設法獲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他認為,盡管需要有刺激的存在才能使個體的行為指向目的,但是只有“目的”才使行為達到完整和獲得意義。有機體為了達到未來的目的,必然要對未來的目的有所期待,當前的行為是受主體對未來行為結果的期待所支配的。
b.期待是托爾曼學習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個體根據已有經驗而建立起來的一種內部準備狀態,是一種通過學習而形成的關于目標的認知觀念。托爾曼認為,學習是對行為的目標、取得目標的手段、達到目標的途徑和獲得目標的結果的期待,完全是認知性的。
②學習是對完形的認知,是形成認知地圖
托爾曼認為,有機體在到達目的的過程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環境條件。個體只有認知這些環境條件,才能克服困難,到達目的。這種對環境條件的認知是到達目的的手段和途徑。行為不是對一種刺激的反應,而是對某種刺激模式的認知。有機體學習的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反應,而是學習到達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2)對教學工作的啟示
①托爾曼的期待和認知地圖是學習理論發展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個體只有在對未來的學習目標產生期待時,才有可能發生實際的學習行為。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任務和具體要求,使其對未來的學習結果產生一種積極的期待,而不是“單刀直入主題”。
②認知地圖即現代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結構,形成學生良好的認知結構是教育的關鍵和核心。在教學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加強對學生良好的認知地圖的構建。
2.請闡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與其教學階段理論的關系。
答:(1)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包含信息流和控制結構這兩個組成部分。
①信息流是指信息從一個假設的結構流到另一個假設結構中去的過程。它的過程主要包括感覺登記、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以及檢索提取信息四個階段。
②除信息流之外還包含期望事項與執行控制組成的控制結構。期望事項是指學生期望達到的目標,即學習的動機。因為學生對學習有某種期望,教師給予的反饋才會具有強化作用。執行控制即加涅學習分類中的認知策略,執行控制過程決定哪些信息從感覺登記進入短時記憶,如何進行編碼、采用何種提取策略等。由此可見,期望事項與控制結構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2)加涅的教學階段理論
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加涅認為,每一個學習動作可以分解成八個階段: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習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作業階段、反饋階段。他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效果的評定者,而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是由教師嚴格按照這八個階段逐步完成的。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與教學階段理論的關系
在每一個學習階段,學習者的頭腦內部都進行著信息加工活動,使信息由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直到學習者用作業的方式作出反應為止。教學程序必須根據學習的基本原理來進行。在學習結果(即言語信息、認知策略、智慧技能、動作技能、態度)確定之后,它們必須按照教學工作目標的適當順序安排。有效的教學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內部學習條件,創設或安排適當的外部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3.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如何看待學習過程和學習條件的?
答:(1)班杜拉認為,人類的大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而習得的。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可獲得榜樣行為的符號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導觀察者在今后作出與之相似的行為。他認為,該過程受到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的影響。
①注意過程。這是觀察學習的首要階段。如果人們對榜樣行為的重要特征不加以注意就無法通過觀察進行學習。注意過程調節著觀察者對示范活動的探索和知覺。影響注意過程的因素有:榜樣行為的特性、榜樣的特征、觀察者的特點。
②保持過程。這是使學習者把瞬間的經驗轉變為符號概念,形成示范活動的內部表征。如果人們只注意觀察他人的示范行為而不能把這種示范以符號編碼的形式保存下來,那么對示范行為的觀察就不會對他們產生很大影響。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賴于兩種符號系統:表象系統和言語系統。在兒童發展早期,視覺表象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但在他們的言語技能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言語編碼就成為了主要的信息保存形式。同時,動作的演練也可作為一種重要的記憶支柱。
③動作再現過程。這是是把符號性表征轉換成適當的行為。一個人即使已經充分意識到了榜樣行為,并把它經過編碼后良好地保持在記憶中,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動作能力,個體仍不能再現這種行為。因此,動作再現過程決定那些已經習得的動作轉變為行為表現的范圍和程度。班杜拉認為,個體對榜樣行為的再現過程可以劃分成:反應的認知組織,反應的發起和監控,以及在信息反饋基礎上的精練。在大多數日常學習中,人們通常是通過榜樣作用大致掌握新的行為,然后根據自我矯正的調整,才逐漸熟練掌握這種技能。
④班杜拉把習得與行為表現相區分,認為行為表現是由動機變量控制的。動機過程包括外部強化、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班杜拉特別強調替代強化及自我強化的作用,實質是強調學習中的認知性和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
(2)班杜拉認為,由于大量因素影響觀察者學習,因此即使提出最引人注目的榜樣,也不會使觀察者產生相同的行為。如果要使觀察者最終表現出與榜樣相匹配的反應,就要反復示范榜樣行為,指導他們如何去再現這種行為,并當他們失敗時從客觀上給予指點,當他們成功時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