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5.2 課后習題詳解

1.桑代克和斯金納是怎樣解釋學習現象的?他們的理論有何異同?

答:(1)對學習現象的解釋

桑代克的觀點

桑代克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聯結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把動物和人類的學習過程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認為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嘗試—錯誤—再嘗試的過程。桑代克認為,學習的作用就是把這些原本聯結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變而利導。桑代克的學習理論主要包括三點:a.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一定的聯結;b.一定的聯結需要通過試誤而建立;c.動物的學習是盲目的,而人的學習是有意識的。

斯金納的觀點

a.學習實質上是一種反應概率的變化,而強化是增強反應概率的手段。如果一個操作(自發反應)出現以后,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的發生概率就會增加;已經通過條件作用強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現后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的發生概率就會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消失。

b.學習是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過程,一個完整的操作性條件作用模式由三個部分組成:辨別刺激——提供行為結果的刺激;操作行為——有機體的自發反應;強化刺激——繼行為之后出現并與行為相倚的刺激。

c.強化是一種操作,強化的作用在于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概率,而強化物則是一些刺激物,它們的呈現或撤消能夠增加反應發生的概率。

(2)桑代克和斯金納理論的異同

相同之處

桑代克的試誤說和斯金納的強化說都是學習的聯結理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在刺激(S)與反應(R)之間建立直接聯結的過程。在S—R聯結之中,個體學到的只是習慣,而習慣是反復練習或強化的結果。習慣一旦形成,只要原來的或類似的刺激情境出現,習得的習慣性反應就會自動出現。

不同之處

a.提出理論的實驗基礎不同

桑代克的試誤說是用貓走迷籠的實驗發現的,而斯金納的強化說則是在桑代克迷籠的基礎上改進的斯金納箱,以白鼠為研究對象發現的。

b.對學習的解釋不同

桑代克認為知識和技能的獲得必須通過嘗試—錯誤—再嘗試的過程,學習的作用就是把這些原本聯結或者永久保存,或者消除,或者改變而利導。斯金納認為學習是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過程,強化在其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如果一個操作(自發反應)出現以后,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的發生概率就會增加;已經通過條件作用強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現后不再有強化刺激尾隨,則該操作的發生概率就會逐漸減弱,甚至完全消失。

c.學習遵循的定律

桑代克認為一定的聯結是通過嘗試與錯誤,按一定的規律養成的。學習遵循練習律、效果律和準備律,這三條主律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也是人類學習的基礎。斯金納的理論主要強調正強化、懲罰等的作用,并且論述了程序教學與行為矯正,指出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多用正強化的手段來塑造學生的良性行為,且不予強化的方法來消除消極行為,要慎重的對待懲罰。

2.巴甫洛夫和華生的學習理論有何異同?這兩人是如何看待學習的規律的?

答:巴甫洛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通過用狗作為實驗對象,提出了廣為人知的經典條件反射。而華生是行為主義的創始人,是刺激—反應說的代表人物。

(1)學習理論異同

相同之處

a.巴甫洛夫和華生的學習理論都是學習的聯結理論,都是以設想刺激與反應間的直接聯系為基礎的,都把反應看成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由此,他們把行為看成是被動地由環境直接支配的;

b.他們的學習理論都是在動物實驗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如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以狗為研究對象,而華生的行為主義則是在動物實驗室,如以白鼠為研究對象。

不同之處

a.對學習的具體解釋不同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強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結合,經典性條件學習主要表現為一些原本并不引其有機體反應的中性刺激,由于在過去曾反復與能夠引起有機體反應的無條件刺激相伴出現,因而變成了預示無條件刺激到來的信號,所以也能引起有機體的反應。華生的則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形成習慣的過程,即刺激與反應間牢固聯結的過程。通過條件作用過程,把非習得的反應(行為的元素)組織起來而成的。不僅動物的學習在于形成習慣,人類的學習也在于形成習慣。

b.有關學習規律的看法不同:巴甫洛夫主要強調條件反射的保持與消退、分化與泛化;而華生的學習理論則主要主張學習的頻因律和近因律的作用。

(2)對學習規律的看法

巴甫洛夫的學習理論

a.保持與消退

巴甫洛夫發現,在動物建立條件反射后繼續讓鈴聲與無條件刺激(食物)同時呈現,狗的條件反射行為(唾液分泌)會持續地保持下去。但當多次伴隨條件刺激物(鈴聲)的出現而沒有相應的食物時,則狗的唾液分泌量會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而自行減少,這便是反應的消退。

b.分化與泛化

在一定的條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機體對與條件反射物相類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應的現象稱為泛化。而分化則是有機體對條件刺激物的反應進一步精確化,那就是對目標刺激物加強保持,而對非條件刺激物進行消退。

華生的學習理論

a.頻因律

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某種行為練習得越多,習慣形成的就越迅速,即練習的次數在習慣中起重要作用;

b.近因律

當反應頻繁發生時,最新近的反應比較早的反應更容易得到加強。華生對學習的規律開始主張頻因律和近因律,后來認為頻因律與學習不符,只保留了近因律。

3.格思里和赫爾是怎樣解釋學習現象的?他們的觀點在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1)格思里和赫爾對學習現象的解釋

格思里對學習的解釋

格思里是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與桑代克、巴甫洛夫和華生的學說相似,也是根據刺激—反應聯結來解釋學習行為的。他提出了著名的接近學習律,強調學習即刺激要素與肌肉動作反應之間的聯合;認為學習“全”或“無”的現象,即一個刺激模式第一次與一個反應相結合時,就獲得了充分的聯結力量。

赫爾對學習的解釋

赫爾受巴甫洛夫學說的影響,運用假設演繹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系統行為理論。赫爾認為,有機體是借助于對環境的適應而生存的。有機體對環境的適應依靠兩種S—R的聯結:

a.神經組織中固定下來的不學而能的S—R聯結,它是有機體在面對經常發生的緊迫情境自動作出適當行為的機制,是學習的起點;

b.進化過程中,后天確立的、通過學習得來的S—R的聯結。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及內驅力水平下發生的。

赫爾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內驅力和滿足需要,使有機體與環境保持平衡。因此,其系統行為理論又稱內驅力降低說。

(2)在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格思里和赫爾的學習理論,豐富了學習的聯結理論,對學習的各種規律進行了解釋。

格里斯的學習理論被現代的心理治療學家創造性的繼承和運用,提出了系統脫敏的方法,用來幫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緒和行為障礙。

赫爾的學習理論為人們理解學習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并激發了有關學習問題的大量研究,從而使得它支配了美國心理學領域長達三十年之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体育| 浠水县| 大英县| 益阳市| 桃园市| 扎赉特旗| 怀集县| 织金县| 武强县| 库伦旗| 河曲县| 万荣县| 天祝| 徐水县| 平潭县| 即墨市| 井陉县| 武乡县| 清丰县| 虹口区| 右玉县| 威海市| 额尔古纳市| 保靖县| 南安市| 六盘水市| 黄梅县| 买车| 常宁市| 仪征市| 岚皋县| 东宁县| 平南县| 凤山县| 潼南县| 深州市| 定襄县| 四子王旗| 阳信县| 丁青县|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