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5年南京大學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填空題(20分,每題1分)

1.從秦漢到隋朝,我國行政區劃大體上實行的是________制。

【答案】郡縣

【解析】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類似于行政區劃)的總稱。它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盛行于秦漢。

2.史書中經常提到的“陶唐氏”是指三皇五帝中的________。

【答案】

【解析】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于陶(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于唐地,號為陶唐氏。

3.元朝政府實行殘酷的民族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蒙古人、________、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

【答案】色目人

【解析】元朝時期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元朝中央和行省長官一般不授予漢人,地方官吏也是首選蒙古人,有需要才依次參用色目人、漢人。

4.歷代避諱方法有三種:改字法、空字法和________法。

【答案】代稱

【解析】避諱方法,是用來避開君主或尊長的名、忌諱一些不詳不雅現象的語言文字方法。其中,代稱法是指用另外一個名稱替代本名稱,以體現尊重和忌諱。

5.戰國時,與儒學并稱為顯學的另一派學問是________。

【答案】墨學

6.號稱清代儒林第一人,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的清代學者是________。

【答案】顧炎武

【解析】顧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兩部著作《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被認為“無一字無來歷”。

7.清代樸學主要有三派,分別是吳派、皖派與________。

【答案】揚派

【解析】“樸學”本指上古樸質之學,后泛指儒家經學。清代經學之三派,吳派最專,皖派最精,揚派最通。揚派的王念孫研究訓詁,阮元研究名物制度,汪中辨明學術源流,都能師人所長,融會貫通。

8.中唐時的反佛代表人物是________,他著有《諫迎佛骨表》一文。

【答案】韓愈

【解析】韓愈是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之際,力辟佛、老,致力于復興儒學,并著有《諫迎佛骨表》一文。

9.相傳大乘佛教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地方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________山。

【答案】五臺

【解析】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分別是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10.葛洪著有《________》一書,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道教理論。

【答案】抱樸子

【解析】葛洪在《抱樸子》一書中,對道教“長生久視”理論進行了系統論證,建立了相對完整的長生修煉方法,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道教理論。《抱樸子外篇》還專論人間得失,世事臧否。主張治亂世應用重刑,提倡嚴刑峻法。匡時佐世,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并蓄,尊君為天。

11.我國周朝時期,天子的大學叫“辟雍”,諸侯國的大學規模較小,只能環以半水。所以叫“________”。

【答案】泮宮

【解析】我國周朝時期,天子設立的大學,規模較大,分為五學,中間為“辟雍”,又稱大學,四周環以圓形水池,供天子舉行饗射和自學;諸侯國的大學,規模則較小,按規定只能環以半水,故名“泮宮”。

12.南宋“鵝湖之會”是指朱熹和________在鵝湖書院舉行的一次辯論會。

【答案】陸氏兄弟(陸九齡、陸九淵)

【解析】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于一”,于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即為中國思想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后比喻具有開創性的辯論會。

13.所謂“三禮”是指儒家經典《禮記》《周禮》和《________》。

【答案】儀禮

【解析】《三禮》是古代漢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指《周禮》、《儀禮》、《禮記》。

14.唐代史學家杜佑著有《________》一書,此書被后人評為“詳而不煩,簡而有要,原原本本,皆為有用之實學”。

【答案】通典

【解析】杜佑是唐代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史學家,他在公事之余,以半生精力撰成史學巨著《通典》,《通典》記述了遠古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的制度沿革,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典志體史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詳而不煩,簡而有要,原原本本,皆為有用之實學”。

15.西漢劉向之子劉歆在《別錄》基礎上編有《________》一書,書中分類法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法。

【答案】七略

【解析】我國第一部圖書目錄是《別錄》。劉歆把《別錄》各敘錄的內容加以簡化,把著錄的書分為六略,即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個總論性質的“輯略”,編成了我國第一部分類目錄《七略》。

16.中國古代早期的園林建筑中,西晉石崇建的________較為有名,左思、陸機等人都在此園中吟詩作賦。

【答案】金谷園

【解析】西晉官僚石崇在洛陽建造的“金谷園”,依山傍水,園內鑿池修臺,綠樹成蔭,樓閣相連。石崇與左思、陸機等在此吟詩作賦,號為“二十四詩友”。

17.南朝詩人沈約、謝朓等人根據四聲的規律,在詩歌創作中聲韻調的相互配合和詞語對偶,創造了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叫做________體。

17.【答案】永明

【解析】南朝沈約、謝朓等詩人依據四聲的規律,在詩歌創作中注意聲、韻、調的相互配合和詞語對偶形式的運用,創造了一種講究聲律和對仗的新詩體,因其活躍在南齊永明年間,故稱為“永明體”。

18.公元754年,冒死東渡日本成了日本律宗始祖的是中國名僧________。

【答案】鑒真

【解析】公元754年,鑒真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日本人民稱其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

19.皇帝死后在太廟時受祭時享有的稱號,稱為________。

【答案】廟號

【解析】廟號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后會建筑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后就必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

20.西廂故事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________》。

【答案】鶯鶯傳

【解析】《西廂記》的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于以身相許。后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

二、名詞解釋(20分,任選5題,每題4分)

1.古蘭經

答:《古蘭經》,又稱《可蘭經》,總體上分為“麥加篇章”和“麥地那篇章”兩大部分,是穆罕默德在傳教過程中以安拉神的名義陸續發布的訓誡、告示和談話,最初由他的弟子默記或記錄在獸皮、椰樹葉和石板上,后來才歸納整理成冊。其內容相當龐雜,包括了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功課;阿拉伯社會的各種主張和倫理規范;宗教公社的各種制度;與多神教、猶太教、基督教辯論的記述以及傳教時引用的阿拉伯民間故事、傳說、諺語等。

2.弗洛伊德

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不僅僅革新了心理學,創立了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系統,他在社會學研究中有很多獨到看法。他寫了五本主要的社會學著作:《圖騰與禁忌》、《群體分析及自我之分析》、《幻覺的前景》、《文明及其不滿》以及《摩西和一神教》。弗洛伊德的藝術觀點始終貫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中。他開創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促進了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現代醫學模式的新基礎,為20世紀西方人文學科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柱。

3.魏晉玄學

答:玄學又稱新道家,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以及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玄學是道家之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稱,其思潮持續時間自漢末起至宋朝中葉結束。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立論,把《老子》、《莊子》、《周易》稱作“三玄”。道家玄學也是除了儒學外惟一被定為官學的學問。

4.鄭和下西洋

答:“鄭和下西洋”指的是鄭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揚帆遠航。他們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縣瀏河鎮)出發,經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和斯里蘭卡,到達印度西岸,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的索馬里和肯尼亞。據史料記載和學者們研究,鄭和七次航海所率領的船隊曾到達50余國,如印度支那半島諸國、馬來半島諸國、南洋群島諸國、阿拉伯半島諸國和非洲東海岸諸國。鄭和船隊的這些遠航活動,大大提高了明朝的國際地位,并且與所到各國建立了政治聯系和貿易聯系。中國特有的錦緞、紗羅、綾絹以及各種瓷器、銅器、麝香、金銀等通過鄭和船隊輸到海外;而外國的各種珍寶、藥品、顏料、棉布以及香料、珊瑚、象牙、寶石、珍珠等也經印度洋輸入中國。鄭和的創世壯舉,大大促進了中國與南洋諸國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他作為偉大航海家的歷史地位。

5.鄉試

答:明清鄉試是一省范圍內的考試,參加者必須是秀才,考生及格稱為“舉人”。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時間在秋八月,故又稱“秋闈”,地點在各省城(包括京師)的貢院。貢院內分成許多考棚,以《千字文》編為號舍,考生入場,搜查極嚴。發榜時正值桂花開放,因而稱作“桂榜”。鄉試及格者都稱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是解送朝廷錄用之意。中舉以后,就算正式進入了統治階級,可以被人們稱作“老爺”,既可以參加會試,繼續上進;也可以要求擔任教職,去做學官,甚至還可以參加大選,候補知縣。

6.類書

答:類書是輯錄各個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經過編排供人查閱的工具書。它最早出現于魏文帝曹丕時期。現存最早的類書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編的《北堂書鈔》。唐代初年,歐陽詢主編的《藝文類聚》是唐代的第一部類書。全書根據唐以前的一千四百多種古籍,分門別類,摘錄匯編,內容相當豐富。由于摘引的資料主要是文學作品,故名《藝文類聚》。宋代著名的兩大類書分別是《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明代規模最大的類書是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大類書稱《古今圖書集成》,成于康熙、雍正年間,初由陳夢雷主持編撰,雍正時改為蔣廷錫,是現存規模最浩大、體例最完善、用途最廣泛的一部類書。

三、論述題(40分,任選2題,每題20分)

1.請結合你對儒家經典的學習,談談自己對孔子學說的理解。

答:由孔子創立的學說稱為“儒學”。后經孟子、荀子等人繼承和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期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到漢武帝時代,儒學被推上獨尊地位,指導中國社會生活達數千年,成為中華民族的靈魂與血脈。對孔子學說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2)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稱“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3)孔子的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后世有較大的影響。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5)孔子的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后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6)孔子的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

(7)孔子的游歷思想

孔子一生游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對旅游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游覽、游學、游仕。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游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游思想是:

孔子的遠游觀和近游觀;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主張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

(8)孔子的人生觀念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安貧樂道;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直道而行;

與人為善。

2.試述中國古代海陸絲綢之路及其對中外交流的意義。

答:(1)中國古代海陸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一條中西交通陸上的“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東起漢唐帝國的都城長安,向西經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為南北兩線:北線經吐魯番、庫車、喀什;南線經現在的若羌、和田、莎車,在今馬里(古木鹿城)匯合,經里海南沿、巴格達,抵達地中海東岸,轉至羅馬各地,全長7,000余公里。

“海上絲綢之路”,從今越南北部、廣東、廣西港口出發,經東南亞抵達今印度東岸和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中國古代海陸絲綢之路對中外交流的意義

絲綢之路是中國與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最早窗口之一

絲綢之路的開通,在古代東西方之間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橋梁,中國的絲綢、刺繡、陶瓷和其他絢麗多彩的工藝產品被運往中亞及至歐洲,而異域的核桃、蠶豆、胡蘿卜、葡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樂、舞蹈、繪畫也在漢唐社會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印度佛教通過這條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大大改變了中國原有哲學、文學和藝術的風貌;中國的“四大發明”也通過它傳往阿拉伯和歐洲,使整個人類文明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西域少數民族接受先進文化、了解外部世界的通道

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以及金屬工具傳到西域,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試述伏爾泰與孟德斯鳩對中國文化的不同觀點。

答:(1)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觀點

伏爾泰是中國文化的深切認同者。他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介紹、評述幾乎終其一生。

崇尚中國文化各個方面的表現。伏爾泰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評價不吝任何美好的詞語。他在《風俗論》中,從哲學家的視角,有一句概括性地贊美中國文化的名言:“歐洲的王族同商人在東方所有的發現,只曉得求財富,而哲學家則在那里發現了一個新的道德的與物質的世界。”

稱贊中國歷史的寫作。他認為中國歷史的寫作樸實無華,沒有虛幻的人為想象。

敬佩中國文化的道德體系。他認為,中國人的理性的道德和基督教的道德有本質的差別,是歐洲人所應追隨的目標。中國也是伏爾泰的理想國。對中國道德體系的贊美突出表現在對孔子的贊美上。他直接以孔子的思想作為攻擊宗教神秘主義的武器。

(2)孟德斯鳩對中國文化的觀點

孟德斯鳩與同時代的伏爾泰一樣,對中國非常關注。孟德斯鳩反對法國傳教士美化中國的傾向,從而也與伏爾泰觀點相左。孟德斯鳩從所閱讀的各種材料和自己與旅居巴黎的中國人黃某的談話中,了解中國制度和社會。

了解中國的饑荒、酷刑、棄嬰等許多弊端,探索了中國封建王朝興衰的內在因素。

指出中國專制政體的原則是恐怖;特點是以禮治國、以儒家的治家思想為基礎治理國家,有懲惡揚善的法律制度,并實施了設置藩屬、御林軍、監察等行之有效的制度。

四、填空(15分)

1.“國家漢辦”的全稱是________。

答案: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

【解析】“國家漢辦”是中國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全稱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致力于為世界各國提供漢語言文化的教學資源和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海外漢語學習者的需求,為攜手發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設和諧世界做貢獻。

2.美國外語教育委員會(ACTFL)1996年制訂的《外語學習的標準:迎接21世紀》提出了5個“C”,它們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ommunication(交際);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聯系);Comparisons(比較);Communities(社團)

【解析】5個“C”包括:交際:用其他語言而非英語交際;文化:獲取知識,了解多元文化;聯系:聯系其他學科,獲取多元信息;比較:通過比較,加深對語言文化本質特征的理解;社區:參與國內外多元社區。

3.克拉申的輸入假說理論包括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________、輸入假說和________。

答案:監控假說;情感過濾假說

【解析】克拉申輸入假說理論的理論構成:習得與學習假說:克拉申理論的出發點和核心是他對“習得”和“學得”的區分,以及對它們各自在習得者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監控假說:體現了“語言習得”和“語言學習”的內在關系;輸入假說:是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情感過濾假說: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自然順序假說:人們對語言結構知識的習得是按自然順序進行的。

4.對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的分類影響最大的是由蘭伯特和加德納所提出的融合性動機和________動機。

答案:工具型

【解析】“工具性動機”的學習者希望通過利用第二語言達到自己的目標,側重“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實際價值和好處”;“融合性動機”的學習者希望自己能融入第二語言的文化中,表現出一種“對于該種語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誠的個人興趣”。前者需要語言,后者喜歡語言。前者有明確的實用性目的,后者沒有明確的目的。前者是被動學習,后者是主動學習。

5.認知法的語言學理論基礎是________,心理學基礎是_,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________。

答案:轉換生成理論;認知心理學;布魯納

【解析】認知法主張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發揮學習者智力得到作用,通過有意識地學習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理解發現掌握語言規則,并能從聽、說、讀、寫方面全面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并且肯定了強調語法學習和發展智力的語法翻譯法。其語言學基礎是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理論;心理學基礎是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和布魯納的學科結構論、發現學習論等,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

6.交際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心在________,創始人為英國語言學家________,最有名的教材是________。

答案:英國;威爾金斯;《跟我學》

【解析】交際法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中心在英國。創始人是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代表人物還有英國的語言教育家亞歷山大、威多森、荷蘭的范埃克。運用交際法編寫出的最有名的教材是《跟我學》。

五、簡答題(第一題7分,第二題8分,共15分)

1.簡述對比分析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答:對比分析是指通過對比不同語言(如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來確定潛在錯誤,從而把第二語言學習環境下必須學習的和不必學習的東西最終區分開來的方法。對比分析的目的是為了預測哪些領域容易習得,哪些領域不容易習得。對比分析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有:

(1)對比分析可利用母語或媒介語

利用母語或媒介語,主要指在教材編寫和教師備課中進行語言對比分析,以確定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指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少量地用母語或媒介語進行難點講解,但應嚴格控制使用母語或媒介語。

(2)對比分析更易對教材進行分析

教師對教材要分析透,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通常通過對比分析和偏誤分析初步確定教材的重點、難點,并按難易程度對教材內容進行編排,體現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易于接受。

(3)通過兩兩比較而得出的次序,得到的評估更可靠和有效。

2.簡述“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的定義與區分,

答:(1)“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的定義

語言學習指個體學會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它包括對一系列聲音或符號及其約定俗成意義的識別、再認和重現,對語法規則的理解,以及對使用語言所必需的動作技能(如發音、書寫等)的掌握。

語言習得,又稱“語言悉得”,是人類語言發展的進程。第一次語言習得,關系到兒童時代的語言能力發展;第二次語言習得,關系到成人語言的發展。

(2)“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的區別

語言的習得是一種本能的被動的行為,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耳濡目染所獲得的一種與他人正常交流與溝通的能力;而語言的學習是一種需要主動的行為,是為了進一步了解語言背后所代表的文化,更有難度也更需要引導。

學習是一種有意識地對目標語言本身的注意以期達到記憶和掌握其中的規則的過程;而習得則是一種下意識過程,這個過程的全部目的以及注意力都是集中交流上,而很少注意語言規則本身。

六、論述題(15分)

請從“輸入假說”、“互動理論”和“輸出假說”三者的關系討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發展進程。

答: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的過程,學者們都是在相互吸取經驗,完善相關理論,從“輸入假說”、“互動理論”和“輸出假說”三者的關系來看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發展主要體現了“互動→輸入→吸收→輸出→注意→習得”的語言習得模式。

(1)輸入假說

輸入假說,是20世紀80年代克拉申(Krashen)提出比較系統、完善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語言輸入理論。此理論包括五大“假設”,輸入假設是指可理解性語言輸入,是語言輸入的核心。他指出輸入可理解性的語言材料是習得的重要條件,有了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語言習得就會自然發生。

(2)互動假說

互動假說是Krashen的輸入假說之后,邁克爾·朗(Long)提出的。語言習得的互動假說是建立在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的基礎上,被廣泛的認為是對輸入假說的拓展和延伸,二人都認為第二語言習得依賴于可理解性輸入,這樣學習者的內部機制才能發生作用。不同之處在于,Long的假說中加入“互動”這一成分,Krashen認為可理解性輸入可以自己發生,而Long則認為可理解性輸入是交際修正的結果,他強調語言習得中的互動即“意義協商”。

(3)輸出假說

斯溫(Swain)基于教學觀察提出了語言習得輸出假設學說,她的假設學說認為語言學習者需要進行有意義的言語使用,即語言輸出才能習得語言。她認為語言輸出有三個功能,第一個為假設驗證功能,學習者根據交際的需要不斷地嘗試新的語言形式和需要;第二個是元語言功能,即輸出可以產生各種各樣的反饋,學習者利用這些反饋對二語的結構用法作出解釋;第三個是注意觸發功能,它能讓學習者注意到自己想表達及能表達之間的差異,幫助他們意識到他們不知道或部分知道的語言內容。

七、教案設計(25分)

請根據以下課文片斷,設計一份包含重要語法點和生詞講練、課文講解、話題討論等在內的教案。

小葉:莉莉,你來了?剛才你去哪兒了?

莉莉:我跟直美逛商店去了。

小葉:你買東西了嗎?

莉莉:我沒買東西,直美買了。

小葉:她買了什么東西?

莉莉:她買了一件襯衣,兩條裙子,還有一頂帽子。

小葉:對了,聽說小雨病了,咱們抽時間去看看他吧。

莉莉:什么時候去?

小葉:明天沒有課,吃了早飯就去吧。

莉莉:你已經告訴小雨了嗎?

小葉:還沒呢,我下了課就給他打電話。

答:(僅作參考)

1.教學目的和要求

(1)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基本掌握生詞(如:逛、商、裙)、疑問句語法以及連詞的應用。

(2)教學要求

掌握課文內容,并能引導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分析,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2.教學環節和步驟

(1)課文朗讀

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互為同桌的學生進行角色對話,熟悉對話內容。

(2)生詞學習

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列出對話中的生字、生詞,如:逛、商店、裙子、帽子。并進行講解。

(3)課文講練

重點詞語講練:“去哪兒了?”與“去了……”;“買了什么?”與“買了……”

重點語法講練

a.離合詞:逛商店、下課

b.程度補語(狀態補語):意義、格式、否定和疑問形式(如“你已經告訴小雨了嗎?”)。

活用練習

針對提出來的生詞與語法,教師請學生進行模擬造句。

(4)根據課文情景對話,由教師確定主題,學生組成小組進行日常情景對話模擬。

(5)課堂小結和布置作業

教師對本次課堂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可以自己進行總結,也可以讓學生們分組自行討論后,再進行總結。并布置作業。

3.板書設計及教具使用

教師合理運用音頻或PPT等教具,使學生能更輕松地融入課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春市| 阿荣旗| 中江县| 隆回县| 灌阳县| 乌恰县| 河西区| 宁河县| 沛县| 阳谷县| 龙泉市| 山东| 民乐县| 大竹县| 张家界市| 胶州市| 藁城市| 万盛区| 沭阳县| 德令哈市| 达日县| 潍坊市| 南投市| 耒阳市| 无锡市| 高州市| 屏东市| 尖扎县| 黑河市| 丰顺县| 拜城县| 黎城县| 南宁市| 九寨沟县| 昌黎县| 安泽县| 深水埗区| 平安县| 高陵县| 桐梓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