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碩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359字
- 2020-11-06 19:27:15
2015年中國傳媒大學336藝術基礎[專業(yè)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選擇
1.用直線將作者與其作品連起來
朱光潛 《梧桐雨》
杜尚 《櫻桃園》
契訶夫 《泉》
安東尼奧尼 《紅色沙漠》
白樸 《文藝心理學》
【答案】作者與作品對應關系如下表所示:

2.羅中立的代表作是 。
【答案】《父親》
【解析】羅中立,中國當代畫家,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畫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畫的啟發(fā)下,采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作油畫《父親》,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該作品是“從藝術的天國向現實的復歸”,是“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羅中立也由此被譽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
3.德國思想家 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答案】黑格爾
【解析】黑格爾,德國古典美學家,在其名著《美學》中提出了“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觀點,黑格爾的美學是建立在客觀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基礎上的,他認為藝術作品盡管是訴之于人的感官的,多少要從感性世界吸取源泉,但藝術的最終根源卻在理念。藝術的任務在于用感性形象來表現理念,而不是用思想和純粹心靈的形式來表現。因為藝術表現的價值和意義在于理念和形象兩方面的協調和統一,所以藝術在符合藝術概念的實際作品中所達到的高度和優(yōu)點,就要取決于理念與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為統一體的程度。
4.《英雄交響曲》是著名音樂家 的作品。
【答案】貝多芬
【解析】貝多芬,德國音樂家,其音樂的最大特點是充滿英雄主義激情,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將古典主義推向極致。《英雄交響曲》原題“獻給拿破侖”,但后來拿破侖稱帝,具有民主思想的貝多芬憤然抹去了原來的獻辭,改名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此曲第一樂章前所未有的復雜,具有深邃的力量;第二樂章用葬禮進行曲,意為悼念英雄;第三樂章將原來溫文爾雅的小步舞曲改為比較粗獷的諧謔曲。全曲最后在凱旋般的熱烈氣氛中結束。這是一部在音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常被認為是浪漫樂派的創(chuàng)始作品,也是古典主義的先驅作品。
5.《欽差大臣》是俄國著名戲劇家 的作品。
【答案】果戈理
【解析】果戈理,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yōu)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戲劇作品《欽差大臣》描寫紈绔子弟赫列斯達可夫與人打賭輸得精光,正一籌莫展,從彼得堡途經外省某市,被誤認為“欽差大臣”,在當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鬧出許多笑話。該作品改變了當時俄國劇壇上充斥著從法國移植而來的思想淺薄、手法庸俗的鬧劇局面。果戈理用喜劇這面鏡子照出了當時社會達官顯貴們的丑惡原形,從而揭露了俄國農奴制社會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動。果戈理對俄國小說藝術發(fā)展的貢獻尤為顯著,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中稱他為“俄國散文之父”。
6.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中國電影導演 的作品。
【答案】姜文
【解析】姜文,中國演員、導演,代表作品有《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處女作,由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改編。該片的背景是文革時的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隊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陽光與遍地的紅旗中間,渡過自己的青春。意識流的故事里,有愛情和性的沖動,有幼稚和失敗的革命精神,也有成長的故事。該影片被《時代周刊》評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首。
二、名詞解釋
1.情節(jié)
答:情節(jié)是敘事性文學作品內容構成的要素之一,是對生活與人物行動的表現、重構。但這種生活是經過提煉、取舍的,而非簡單照搬。按照現代的解釋,情節(jié)以提升劇情的戲劇性并最終服從人物刻畫的需要為原則,按照相關的生活與人物性格邏輯,對一切與重構生活和刻畫人物有關的有形元素諸如事件、細節(jié)、場面、矛盾、沖突等,按特定的時空結構進行有機整合。事實上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正是人物命運的形成、變化、完成的過程。情節(jié)必須是有形的,情節(jié)中必須有一組順序或秩序來決定在某一點上進展的種類和程度(開始、中間、結尾),情節(jié)還必須有規(guī)模,也必須有人物和社會,還必須有一個發(fā)展心理學。
2.喜劇
答: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一般以夸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從而引入對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寫對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為諷刺喜劇、幽默喜劇、歡樂戲劇、正喜劇、荒誕喜劇和鬧劇等樣式。喜劇沖突的解決一般比較輕快,往往以代表進步力量的主人公獲得勝利或如愿以償為結局。
歐洲最早的喜劇是古希臘喜劇,代表作家是阿里斯托芬;16、17世紀以莎士比亞、莫里哀為代表,代表作品如《偽君子》《吝嗇鬼》等;18世紀意大利的哥爾多尼及法國的博馬舍是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的代表,代表作品如《費加羅的婚禮》等;19世紀以俄國的果戈理為代表,代表作品如《欽差大臣》等。中國古典戲曲中也有豐富的喜劇遺產,如關漢卿的元雜劇《救風塵》,明代高濂的傳奇《玉簪記》,傳統劇目《煉印》等。
3.荒誕
答:荒誕,作為一種審美形態(tài),是西方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化的產物,是人的異化和局限性的表現,也是現象和本質的分裂,動機與結果的背離,往往以非理性和異化形態(tài)表現出來,現實中的荒誕是審美范疇中荒誕的根源,荒誕審美形態(tài)是對現實中的荒誕人生以審美的方式進行反思和批判。從內容上看,荒誕更接近于悲劇,因為荒誕展現的是與人敵對的東西,是人和自然、社會最深的矛盾。但荒誕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無法像悲劇和崇高那樣去抗爭和拼搏,更不會有對抗和超越。因此,荒誕是對人生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它的特點為:荒誕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的無意義的狀態(tài)體悟;荒誕有審美意象的象征性;荒誕具有怪誕的表現形式。
4.移情
答:移情是西方傳統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代表人物是立普斯,這種學說主要有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和伽達默爾的時間距離說,它是要把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因而令人感到美。該學說認為要在“我”與物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審美的態(tài)度來觀賞外物,就產生了美。移情的審美體驗特點就是“審美享受是一種客觀化的自我享受”。
5.格式塔
答:格式塔,苛勒等人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指“完形”,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大于各部分簡單相加之和(即整體的美感大于局部的美感。整體決定部分的性質,部分依從于整體)。格式塔審美心理學最主要的貢獻,是阿恩海姆對審美知覺的系統研究。阿恩海姆指出,眼睛對外物的觀看,實質是一種視覺判斷??吹揭粋€事物,意味著把握或判斷該事物的整體式樣,這一式樣是知覺運用自身的先天組織能力把它同復雜的背景分離開的結果,而組織活動又是按照知覺的固有規(guī)律“簡化律”進行的。
6.結構主義
答:結構主義美學是一種主要流行于法國的,運用語言的結構和模式來研究、解釋文學現象的現代西方美學思潮。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俄國形式主義是結構主義美學的端倪。它不關心作品所表現的客觀世界,而是研究信息場內語言的美學功能,力圖以此規(guī)定出文學的本質、功能,以及作品與社會的關系、作品與作者和讀者的關系。結構主義美學為客觀精細地分析審美客體,尤其是分析文學作品,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論,有助于推進對藝術品的本質、內容與形式關系的認識。當它出現日趨嚴重的唯文本主義傾向時,其方法論不能上升到人類審美活動的本體論高度和廣度。
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所表達的見解,包含了“體系論”和“結構論”的思想,被認為是最初的結構主義思想;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是將結構主義思想運用到語言學研究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普通語言學》對結構主義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1945年法國社會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在《語言學的結構分析與人類學》中,第一次將結構主義語言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運用到人類學上。
7.無我之境
答:“無我之境”是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其經典著作《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意境的表現形式,他將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后者是指創(chuàng)作主體的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后面,這種境界是作者的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是作者及讀者的一種超然于物外的藝術審美境界。“無我之境”創(chuàng)造的是一種淡泊人生、怡然自得、和諧平衡的境界;創(chuàng)造的是表面上沒有突出思想感情,只是純客觀的描寫,但其實存在沒有直接外露的感情,并且使這種感情和主題思想更為寬泛、廣闊、多義而豐富。在此意境中作者的心靈和情趣是隱蔽的,深藏在與之相對的情與物之中,作者的感情及所描寫的景物融為一體。這種境界具有陶冶讀者心靈、凈化讀者心境的無形魅力。
三、簡答
1.在大眾媒介中任選一種并簡述這種大眾媒介對藝術的影響。
答:在現代傳播媒介的參與下,藝術創(chuàng)作從觀念到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和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如計算機網絡對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產生的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創(chuàng)作的形態(tài)、效率、觀念,傳播與交流等方面。
(1)豐富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態(tài)與空間
以繪畫為例,互聯網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結合豐富了繪畫表現語言。很多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中,將作品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軟件按照自己的想象制作出特殊的效果,擴展了美術創(chuàng)作的表現空間,不僅可以表現靜態(tài)畫面,還可以表現以往難以達到的動態(tài)畫面。
(2)提高了創(chuàng)作效率
計算機先進的藝術創(chuàng)作軟件,如輔助繪畫技術的應用,可大大縮短藝術生產的時間。創(chuàng)作者在有了構思以后,可以將草圖掃描進計算機內,使用專業(yè)軟件按照自己的構思和聯想,利用計算機設色并渲染出大體效果,并且可以隨意修改以達到最佳效果。
(3)促進了藝術傳播與交流
計算機網絡可以快速將藝術作品進行傳播,并使作者與觀眾實時互動成為可能,從而提高了作品傳播與審美交流的速度。由于現代傳播媒介的參與,使作品與觀眾見面以及觀眾對作品的意見反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時間縮短,提高了藝術傳播與交流的效率。
(4)更新了創(chuàng)作觀念
計算機網絡內容龐雜,可以及時吸取眾長,改變創(chuàng)作形態(tài)和創(chuàng)作方式。網絡的互動性,不斷改變著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觀念,同時增強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商品觀念,更多地考慮受眾的需求,甚至觀眾的興趣愛好和市場的需求能左右美術創(chuàng)作的題材、內容、形式,增強了藝術作品的商業(yè)屬性,這必然使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觀念發(fā)生巨大變化。
(5)普及了藝術創(chuàng)作
計算機與網絡的發(fā)展,使藝術創(chuàng)作走出精英文化的神壇。隨著美術創(chuàng)作中新工具的廣泛應用,使非專業(yè)畫家可以利用一些如photoshop、3D等應用軟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利用網絡進行發(fā)布,藝術創(chuàng)作已不僅僅限于專業(yè)藝術家,只要有創(chuàng)意、有興趣,每個人都能創(chuàng)作出藝術品。
但與此同時,它對藝術創(chuàng)作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藝術創(chuàng)作的抄襲現象嚴重,低俗藝術產品頻出,這就需要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的駕馭能力,樹立正確的藝術價值取向與理念,才能發(fā)揮現代傳播媒介的促進作用,克服其負面影響。
2.簡述悲劇快感。
答:悲劇快感是指悲劇本身是痛苦的,但卻引起別人的恐懼與憐憫,使觀眾獲得快感。人們觀看悲劇,在悲痛之余,又會產生一種美感的愉悅。
(1)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了悲劇心理的兩個特征:一是悲劇引起憐憫與恐懼的情感,二是悲劇借憐憫與恐懼使情感得到“凈化”。在悲劇藝術帶給人的審美體驗上,他認為,悲劇能夠借助于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來使靈魂得到凈化和陶冶作用。悲劇的效果旨在引起觀眾的憐憫和同情,并喚起人們高尚的情感。
(2)亞里士多德的“凈化”要義在于通過音樂或其他藝術,使某種過分強烈的情緒因宣泄而達到平靜,因此恢復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
(3)悲劇快感是從痛感轉化而來的快感,轉化的途徑就是悲劇激起的憐憫與恐懼得到表現和釋放。
(4)悲劇的作用是凈化。人受到凈化之后,就會“感到一種舒暢的松弛”,得到一種“無害的快感”。悲劇對情緒起凈化作用,有益于接受者的心理健康,也就有益于社會,凈化所產生的快感是“無害”的。
(5)悲劇所產生的快感只是哀憐和恐懼兩種情緒凈化后的那種特殊的快感,“悲劇的快感”,是悲劇所特有的,至于寫善惡報應所生的快感以及寫滑稽性格所生的快感就只宜于喜劇而不宜于悲劇。
這種快感其實就涉及一般美學家所說的“美感”。亞里士多德認為:產生美感的東西不同,所產生的美感也就不同,情緒凈化的快感只是美感來源之一。
3.怎樣理解欣賞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答:欣賞一般由人的精神狀態(tài)、心理因素、社會環(huán)境等決定,創(chuàng)造則是在洞悉客體的基礎上,受非理性支配下產生的能動性欣賞活動;審美欣賞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1)審美欣賞本身就是一次加工客體形象的創(chuàng)造活動
審美欣賞使人對客體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的同時,更為人提供了更好把握理解客體的多種視角。無論何種審美欣賞,在客觀的基礎上能動的反映客體特征,都不能憑空捏造,而是要身處其中,在主觀意愿的支配下進行欣賞。
(2)欣賞是激發(fā)欣賞者與創(chuàng)作者心靈碰撞的藝術的后行為
欣賞者面對作品,經過心智的激活,理性的思考,探析作品的內涵,最終達到物我的兩化,如果在對作品所傳達的信息解碼、重構的同時,適當融入個人的情感,就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作品來。
(3)藝術欣賞活動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異曲同工
藝術欣賞活動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同樣是人主體性的一種外化和實現,都充滿不確定性、或然性、不可預見性。藝術創(chuàng)造側重于藝術家主體,藝術欣賞則是藝術欣賞者主體所進行的一種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兩者是平等的,藝術欣賞是第二次創(chuàng)造。
(4)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再次解碼和重構
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是對藝術作品的編碼、凝聚過程,藝術欣賞則是對藝術作品的再次解碼和重構。在藝術欣賞中往往會產生“共鳴”和“歧義”兩種狀態(tài),而“歧義”的產生更能讓欣賞者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進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體驗,把對作品的感悟進行重新編碼、凝聚,就有可能實現欣賞后的創(chuàng)造,藝術欣賞和接受是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四、論述
1.很多中國人使用“主旋律作品”這種說法,這種“主旋律作品”的特點是什么?中國當前主旋律作品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你是否認可“主旋律作品”這種提法?
答:主旋律作品是指能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與普通群眾相接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人生的藝術作品,“主旋律”更多的是指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的導向,而不是單指一種具體的題材或作品類型。宏大敘事的《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是主旋律作品,同樣反映民間疾苦、觀照普通人生活的《渴望》《平凡的世界》同樣也屬于“主旋律”的范疇。
(1)主旋律作品的特點
不能從作品的題材內容來界定一種作品是否是主旋律作品,而是要看作品表現出什么樣的思想和精神。
①主旋律作品必須是積極向上,符合社會主流思想與精神。從題材的角度看,盡管表現了中心工作,但與這一定階級社會的主流精神相違背、抵觸,不利于社會建設,不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不是倡導用誠實的勞動來爭取美好的生活,那么就不是主旋律。
②不能把主旋律作品當作某一類題材的作品。主旋律作品的概念不同于“邊塞詩”“西部片”“兒童文學”之類的概念,不是不同題材類型中的某一種類型,而是指作品所描繪和呈現出來的時代的精神。
③是不是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重點工程、中心任務,不是判斷是否是主旋律作品的根本依據。有一些作品可能不直接表現,甚至根本沒有表現這樣的題材,但它呈現出一定社會的思想和精神,就可以說是主旋律作品。
總的來說,主旋律作品應該體現主流意識形態(tài),符合主流文化,彰顯愛國主義情感;是國家政策所倡導的、體現主流價值觀、情態(tài)表現積極向上、表現歷史與現實的健康的創(chuàng)作。
(2)中國當前主旋律作品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沒有做好文化傳承,戲說經典。如戲說紅色經典,胡亂改編等。
②警惕過度商業(yè)化,沒有搞好商業(yè)性與藝術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③作品千篇一律,抄襲模仿。
④人物塑造高大全,真正的主旋律人物應該是有性格、有缺點、在戰(zhàn)斗中成長的英雄,而不是神授英雄。如好人與壞人都是極端的好或壞。
(3)對“主旋律”提法的認識
①我不反對主旋律作品這種提法。一個國家的主旋律是一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體現。主旋律作品能夠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應倡導寫重大題材。
②我反對題材決定論(只有愛國主義作品才是好作品);主張弘揚主旋律,題材多樣化。主旋律作品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只有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土壤里才能綻放出奪目的光彩,而且這個主旋律作品不能只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愛國主義者,還應該反映普通人民、老百姓的生活與情懷。
③大眾文化也有其積極作用,只要做好對大眾文化的引導,同樣可以發(fā)揮大眾文化的優(yōu)勢,促進社會與人的發(fā)展,不能因為主旋律文化而一味否定通俗的大眾文化。
2.魯迅曾說過,“是彈琴人么,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fā)聲器嗎?別人也須是發(fā)聲器,才會共鳴”。請結合具體的藝術現象,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共鳴是指在藝術鑒賞過程中鑒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tài)。共鳴是藝術欣賞過程中情感、想象等多種心理功能達到最強烈程度的表現,也是藝術欣賞活動的高峰和極致。“心上有弦索”和“發(fā)聲器”是指鑒賞者具備了與“彈琴人”和“發(fā)聲器”產生共鳴的條件,即鑒賞者的藝術素養(yǎng)、藝術作品的魅力以及審美情感相接近的狀態(tài)。
(1)兩種共鳴
共鳴可以發(fā)生在不同鑒賞者鑒賞同一部藝術作品中,也可以發(fā)生在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民族的鑒賞者之間。
①欣賞主體與作品之間的共鳴。即在欣賞過程中,欣賞主體在審美直覺和審美體驗的基礎上,深深被藝術作品感動與吸引,以至于達到忘我境界,使欣賞主體與藝術形象物我兩化。
②不同欣賞主體之間的共鳴。即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民族的鑒賞者,在欣賞同一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近似的審美感受。
(2)共鳴的產生條件
①一定的藝術素養(yǎng)是產生共鳴的必要條件。缺乏藝術素養(yǎng)的人不可能產生真正的藝術共鳴。
②藝術作品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藝術魅力。缺乏藝術魅力的作品,不能夠吸引欣賞者,更不可能勾起欣賞者的共鳴。
③鑒賞者應懷有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情感與審美心態(tài)。欣賞者的主觀感受、情感特征等與作品所展現的精神相近或相同,最有利于引起欣賞者的情感共鳴。
(3)魯迅的這句話正是對共鳴的認識,說明了共鳴的產生是需要條件的,欣賞者本身具有相關的藝術素養(yǎng),欣賞者內心的主觀感受、情感狀態(tài)如果與藝術作品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即“心上有弦索”和“須是發(fā)聲器”,才會產生共鳴。
- 孫關宏《政治學概論》(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綜合歷年真題(2010~2012)視頻講解【7小時高清視頻】
- 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水平全國統一考試歷年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2013~2019)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643教育學(A)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新聞傳播實務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劉家林《中國新聞史》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440新聞與傳播專業(yè)基礎[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311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李瀚蓀《電路分析基礎》(第4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朱眉華《社會工作實務手冊》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課后習題詳解(第4版)
- 2020年國際商務碩士(MIB)考試《國際商務專業(yè)基礎》重點院??佳姓骖}詳解(第2版)
-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435保險專業(yè)基礎[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丁法章《當代新聞評論教程》(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