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課后習題

第1章 語言和語言學

一、為什么說社會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答:(1)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社會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自然語言從形成到發展變化,甚至直到消亡,都取決于社會意志和社會需要。離開了社會,語言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

自然語言系統是由特定的社會群體共同約定俗成的,而不是由個別人或少數人創造的。這是自然語言區別于人工語言的一個重要特點。語言符號是由社會群體共同創造的。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是由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約定的。某個人最初或者臨時使用某種語音代表某種語義,如果得到了社會群體的共同認可,并且加以仿效,才能進入語言系統,成為語言符號。如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就不能成為語言符號。語言符號的組合規則也是由社會群體共同約定的,哪些符號能夠與哪些符號組合,不能與哪些符號組合,能夠以什么方式組合,不能以什么方式組合,都取決于社會群體使用語言的慣例。如果得不到社會的共同認可,任何個人或少數人都無法制定或者改變語言的組合規則。

語言的發展變化離不開社會。無論是新詞語的產生,還是舊詞語的消亡,都取決于社會交際的需要。無論是語音的變化,還是語義、語法變化,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交際的需要。而且語言的任何發展變化都取決于社會的集體意志,任何個人意志都不能決定語言的發展變化。

一種語言如果不再為社會交際所需要,不再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使用,就會消亡。如西方古拉丁語的消亡,中國滿語的趨近消亡,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然語言從生到長到死的整個生命過程都取決于社會,所以說社會性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

(2)語言是所有交際工具中使用范圍和使用領域最廣的,人類社會時時刻刻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其他交際工具的基礎,其他交際工具代表的都是語言信息。旗語、電報等交際工具,大多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務領域,使用的范圍相當狹窄,它們是只適用于某些特殊領域的輔助性的交際工具。因此,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二、什么是符號?語言符號有什么特點?

答:(1)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兩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號。其中甲事物就是符號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號的所指(內容、意義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是人為約定的)。

(2)語言符號具有多方面的特怔,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

任意性

由于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因此,用什么(能指)代表什么(所指)是任意的。任意性是所有符號的共同特征,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同樣具有任意性。正因為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所以,同樣的語音形式可以代表不同的語義內容,如多義詞、同音詞;不同的語音形式又可以代表相同的語義內容,如同義詞。不同的語言也可以用不同的語音形式代表相同的語義內容,如漢語的“馬”[ma214]和英語的horse都可以指馬。

穩固性

雖然語言符號與其他符號一樣具有任意性,但語音和語義一旦約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穩固性,不可隨意改變。因為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如果語音和語義之間的關系隨意改變,人們的社會交際就無法正常進行,語言也就起不到交際工具的作用。而其他的一些符號,如軍事口令、暗號等,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改變。(口令、暗號的意義不屬于一般語言意義。詳情請參閱第三章語義部分。)

漸變性

語言符號具有穩固性特征,但并不是說語言符號完全不能發生變化。因為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而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如果語言符號完全不變,就不能適應社會交際的需要。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語言符號也會發生變化.只不過這種變化比較緩慢,一般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例如,古代漢語中很多詞語的音和義發展到現代漢語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語言符號的變化一般只能采取漸變的方式,而不能采取突變的方式,否則就會破壞語言符號的穩固性,從而影響正常的交際。而其他的一些符號有的可以發生突變,如密電碼一旦泄密,就可以隨時更換。

線條性

語言符號的線條性,或稱線性,是指說話時語言符號在時間上依次出現,像一根線條一樣。因為人的發音器官只能依次發出一串音素、音節或詞語。也就是說,語言符號在言語中只能有時間上的前后相繼的關系,而不能有空間上的上下相疊的關系。而其他的一些符號有的具有空間上的上下相疊的關系,例如各種圖形符號等。

三、語言和言語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答: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語言包括語言系統、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狹義的語言只指語言系統,而言語則包括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當語言與言語對舉時,語言一般是指語言系統。而在其他情況下,語言一般用于廣義。

語言系統由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構成,而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又都有語音和語義兩個方面。語音、語義和語匯、語法都自成系統。所以語言系統包括上述四個子系統。

言語活動就是運用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交流思想的活動,簡言之就是說話。而言語作品則是言語活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出來的話。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都包括口頭的和書面的兩種形式。

(1)語言與言語既有一系列區別,又有密切聯系。主要區別在于:

語言是抽象的,言語是具體的

語言系統中的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都是抽象的東西,它們潛存于人們的頭腦中或者記錄在詞典和語法書里。言語則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人們說話就是根據具體的交際需耍,將抽象的語匯材料按照抽象的語法規則組織起來,表現為具體的話語。

語言是社會的,言語是個人的

語言系統屬于全社會,這一點在“語言的社會性”部分已經詳細說明。言語則是屬于個人的。因為言語是個人根據特定的交際需要和個人意志對語言材料和語法規則的選擇。雖然這種個人選擇要受到語言系統的制約,但是,語言系統只是對個人選擇的可能性有制約,具體的選擇結果完全取決于個人。因此個人要對自己的言語負責,但不需要也不可能對語言負責。

語言是現成的,言語是臨時的

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在人們進行言語交際之前,就已經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人們頭腦中如果沒有現成的語言系統,就不可能進行言語交際。言語則是根據特定的交際需要臨時構成的。這種區別正是區分語言單位和言語單位的主要標準。如語素、詞和固定短語都屬于語言單位,自由短語和具體的句子都屬于言語單位。

語言是有限的,言語是無限的

一種語言的語匯材料雖然很多,但畢竟是有限的,語法規則更是有限的,而言語則是無限的。這正是語言生成性的體現,也是語言單位與言語單位的主要區別。如自由短語和具體的句子都是無限多的,所以都不屬于語言單位,而屬于言語單位。

語言是穩定的,言語是多變的

語言系統的元素都是相對穩定的,其中語音系統和語法系統都非常穩定,幾十年都看不出明顯的變化,語匯系統不如語音和語法那么穩定,但與言語相比,仍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言語的形式和意義都是隨時變化的。如不同的個人說話時的具體發音是千變萬化的,有很多復雜的音變現象。具體話語中詞語和句子的具體意義也是千變萬化的。但這些變化一般都屬于言語的變化,不屬于語言的變化。語言的變化需要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才能實現。

(2)語言與言語又有密切聯系,二者互相依存。

一方面,語言來自言語,依存于言語。語言系統是從具體的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中抽象概栝出來的。個人頭腦中所掌握的語言系統,是一種抽象的理性認識或理論知識。這種理論知識也是來自對具體的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的觀察和概括。因此,沒有言語,就沒有語言。就像沒有具體的蘋果、梨、香蕉等等,就沒有抽象的水果一樣。

另一方面,語言又制約著言語,指導人們進行言語實踐。語言系統一旦形成,就成為人們進行言語交際的依據。因為語言系統是一套社會慣例,個人用語言進行交際,必須符合這種社會慣例。違反了這種社會慣例,說出來的就可能不成話。如“我看電影”、“我吃蘋果”都成話,而“電影看我”、“我吃夢想”就都不成話。不成話,就不成為言語。又如,一個人頭腦中如果沒有掌握德語的語言系統,他就說不出德語來。他聽德國人說話時,他只能聽到一串聲音,這些聲音對于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也就不成為話。從這個意義上看,也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言語。

四、口語和書面語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區別?

答:(1)口語體用詞通俗,句子簡短,結構松散;書面語體用詞文雅,句子較長,結構嚴謹。口語比較靈活易變,而書面語比較穩固保守。

(2)口語是以語音為載體的語言形式,書面語是以文宇為載體的語言形式。因為這兩種語言形式的載體不同,形成了口語體和書面語體兩種不同的表達風袼。

五、什么是副語言和人工語言?二者有什么關系?

答:(1)語言不是人類唯一的交際工具,除了語言以外,人類還有其他輔助性交際工具,例如文字、體態等等。這類輔助性交際工具有時也被稱為“語言”,為了跟真正的語言相區別,可以把它們稱為副語言或準語言。副語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依附性副語言,一類是獨立性副語言。

依附性副語言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依附于語言,是語言的代碼,一般可以準確地轉換成語言。如文字、電報代碼、交通信號、旗語、燈語以及商品包裝和公共場所的一些示意符號、標志等等。

獨立性副語言不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可以獨立于語言使用,一般不能準確地轉換成語言。如體態語(包括表情、姿態、手勢、動作等)、美術語言、音樂語言等等。

(2)人工語言是個別人人工設計出來的語言(嚴格地說是副語言)。如電報代碼、科學符號公式、計算機語言、交通信號、旗語、燈語、盲人的手指語以及國際輔助語等等。

(3)副語言的范圍大于人工語言的范圍,人工語言是副語言當中的一部分。

六、句子應該算語言單位還是言語單位?為什么?

答:(1)語言層級系統的上層是語音和語義結合的符號和符號聚合層。一般認為上層包括三個級別的基本語言單位:語素、詞、句子。語素是最小的語音語義結合體。語素的上一級語言單位是詞,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詞由語素構成,一個或幾個語素構成一個詞。詞的上一級語言單位是句子,句子是最小的語言交際單位,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最少要用一個句子。句子是由詞構成的,一個或多個詞構成一個句子。嚴格地說,具體的句子不是語言單位,而是言語單位。

(2)語言是社會現象,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而言語是個人現象,具有個別差異性和多變性。因為句子都是在交際當中使用的,很多句子都是臨時生成的,具有多變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句子符合言語的特征,屬言語單位。

七、語言的層級與語言的子系統有什么關系?

答:語言系統的內部結構是十分復雜的,根據語言系統內部的不同結構要素,可以分為幾個子系統。語言系統是符號系統,符號是語音語義結合體,所以語音和語義都是語言系統的結構要素,分別構成了語音系統和語義系統。這就是語言的層級,語言層級系統的下層是語言符號的形式層,即語音層。語音層包括兩個級別的語音單位:音位和音節。語言層級系統的上層是語音和語義結合的符號和符號聚合層。一般認為上層包括三個級別的基本語言單位:語素、詞、句子。從另一方面看,語言系統又是由語言符號(語匯)及其組合規則(語法)構成的,語匯和語法也都是語言系統的構成要素,分別構成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語音、語義、語匯、語法四個子系統,是從兩個角度劃分出來的,語匯和語法都有語音和語義兩個方面,因此語音、語義與語匯、語法有交叉現象。

八、舉例說明語音、語義和語法的組合關系、聚合關系。

答:(1)若干較小的語言單位組合成較大的語言單位,其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就稱組合關系,又稱線性序列關系。

組合關系在語言的各個子系統中普遍存在。例如,由音位組成音節,音節的構成成分——音位之間的關系就是組合關系。如漢語的聲母和韻母之間的關系,就是組合關系。由語素組成詞,由詞組成短語,也都有這樣的組合關系。語義系統中,施事、動作、受事等,就是語義上的組合關系。

詞語之間的組合是有規則的。較小語言單位只有按一定規則組合,才能構成較大語言單位,才能構成組合關系,如“他”、“不”、“來”三個詞組合成句子:“他不來。”詞與詞之間有組合關系。但如組合成“來不他”就不成話了,詞與詞之間就沒有組合關系。

(2)具有相同組合功能的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就是聚合關系,又稱聯想關系。

聚合關系也普遍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子系統。如漢語音節中的聲母之間,都有聚合關系。語義系統中詞語的同義關系、反義關系等等,也是聚合關系。如所有的動詞構成一個較大聚合類,而動詞又可分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個較小聚合類,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既有相同的聚合關系,也有不同的聚合關系。

九、舉例說明漢語語音、語義、語匯、語法四個子系統的特點。

答:(1)語音系統

每一種語言的語音要素都是自成系統的,語音系統由音位和音節兩級單位構成。語音的系統性主要體現在音位之間的對立和音節內部的組合兩個方面。

一種語言的音位之間往往構成系統的對立,如漢語普通話輔音系統中就有送氣和不送氣的系統對立,如[p]-[p’]、[t]-[t’]、[k]-[k’]、[t?]-[t?’]、[t?]-[t?’],但沒有清音和濁音的對立。英語輔音系統中有清音和濁音的系統對立,如[p]-[b]、[t]-[d]、[k]–[ɡ]、[f]-[v]、[ts]-[tz]、[t?]-[t?],但沒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漢語普通話有調位的系統對立,但沒有時位的對立。英語則剛好相反。

語音的系統性還體現在音節組合規則上,不同語言的音節構成規則是不同的。如漢語普通話的21個輔音音位中,19個只能出現在音節開頭,只有一個[?]只能出現在音節末尾,一個/n/可以出現在音節開頭和結尾。漢語有豐富的復元音,但沒有復輔音。再如漢語普通話的/k/、/k’/、/x/后面不能跟[i]和[y],而[t?]、[t?’]、[?]后面只能跟[i]和[y]。英語的多數輔音既可出現在音節開頭,又可出現在音節末尾。英語既有復元音,也有復輔音。

(2)語義系統

每一種語言的語義要素也是自成系統的。一種語言的語義系統也可以分成幾個不同層級的語義單位。其中最基本的語義單位是義項,義項是語言符號的意義。義項的構成成分是義素。義項與義項組合成義叢,義項和義叢又是構成句義的語義成分。語義的系統性主要表現在義項的聚合關系和句義的組合規則兩方面。

一種語言系統中語言符號(詞語)的意義是十分復雜的,但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存在著系統的聯系。詞語的義項之間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聚合成縱橫交錯的語義網絡。這種語義網絡就是語義場。處于語義網絡中的詞語的義項之間存在著縱橫兩種聚合關系。縱向聚合關系有上下義關系和總分關系,橫向聚合關系有同義關系、反義關系和類義關系。如“丈夫"和"妻子”就構成一個語義場,二者構成橫向類義關系。它們和“配偶”又構成縱向上下義關系。

義項和義項按一定規則組合起來,就構成句子的意義。作為句義構成成分的義項與義項之間,都有一定的語義關系。如“小王罵小李”這個句子的語義結構就是“施事—行為—受事”。“小王”是行為“罵”的施事,“小李”是“罵”的受事。“罵”這種行為決定了施事一般只能是人。如“鴨子罵小李”我們一般會把“鴨子”理解為某個人的名字或綽號,除非是在童話世界里。

(3)語匯系統

一種語言的全部語言符號,就構成語言的語匯(詞匯)系統。

語匯系統包括三級語匯單位:語素、詞、固定短語。其中語素是最基本的語言符號,又是構詞的材料。詞和固定短語一般是復合符號。同是語匯系統的主體。固定短語包括熟語和專名兩大類。熟語如“守株待兔”、“醋壇子”,專名如“淸華大學”、“人民代表大會”。固定短語雖然由多個詞構成,但結構一般比較固定,意義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一般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符號來使用。

一種語言的語匯系統中的詞語也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系統聯系的。語匯系統中的詞語有各種聚合關系,除了在語義系統部分的語義聚合關系之外,還有各種語形上的聚合關系,如同音詞、同形詞、同素詞、同構詞等。

根據詞語在語匯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出不同的類別,如基本語匯和非基本語匯、通用語匯和專用語匯、傳承語匯和非傳承語匯等。

基本語匯是語匯系統中具備全民性、常用性和穩固性的詞語,缺乏全民性或常用性或穩固性的詞語都屬于非基本語匯。通用語匯是不受使用者和使用場合限制的語匯。通用語匯是全民通用的,而不是特定的區域、社群中的人們所使用的語匯;通用語匯適用于各種場合,既可用于口頭語,也可用于書面語。專用語匯是某些特定的區域、社群中的人們所使用的詞語,或在特定的使用場合使用的詞語。主要包括方言語匯、社群語匯(社會方言)、口語語匯和書面語語匯幾類。傳承語匯是從古至今一直沿用下來的詞語。傳承詞語之外的詞語都屬非傳承語匯,包括古舊語匯、新造語匯、外來語匯三類。

正因為語匯系統中包含了各種不同地位、作用的詞語,才構成了語匯的豐富性,使語匯系統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際需要。

(4)語法系統

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則,即怎樣由較小的語言片斷組合成較大的語言片斷。具體地說,就是怎樣由語素構成詞,怎樣由詞構成短語,怎樣由詞和短語構成句子,怎樣由句子構成語段。語法系統就是語言符號的組合規則系統。

語言符號的組合規則主要體現在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由兩個較小的語言片斷組合成較大的語言片斷以后,較小的語言片斷之間就發生了結構關系。例如“買”和“西瓜”是兩個詞,組合成短語“買西瓜”。“買”和‘西瓜”之間就構成動賓結構關系。詞語構成某種結構關系是有規則的,這種規則就是結構規則。可是兩個詞語能否構成某種結構關系,是由詞語的功能決定的。例如“大”和“西瓜”組成“大西瓜”,就不能構成動賓關系,只能構成偏正關系。這是因為,“大”和“買”的功能不同。因此,語法規則包括詞語的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具體來說,語法規則包括語素的功能、詞的結構和功能、短語的結構和功能、句子的結構和功能、語段的結構等內容。

另一方面,詞語的結構和功能,都包括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兩個方面。例如“大西瓜”是偏正關系,可是“西瓜大”則是主謂關系,就是因為語序不同。“買西瓜”是動賓關系,可是“買的西瓜”卻是偏正關系,就是有無虛詞“的”的區別。語序、虛詞等等就是語法形式。而主謂關系、動賓關系、偏正關系等等,都屬于語法意義。

十、語言類型的詞法分類和句法分類各有哪幾種?它們有什么特點?

答:根據不同標準,如根據語音、語匯或語法方面的特征,可將語言劃分為若干不同類型。不過,一般多根據語法特征,從詞法和句法兩個不同的角度,劃分出若干詞法類型和句法類型。

(1)詞法類型

從詞法的角度給語言劃分出的類型叫語言的詞法類型,又叫形態類型。語言的詞法類型一般分為四種:詞根語、屈折語、粘著語、編插語。

詞根語

詞根語又稱孤立語,其特點是缺乏形態變化,語法意義主要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漢語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詞根語,例如,“我看書”中的“我”之所以是主語,是因為它在動詞前面,“書”之所以是賓語,是因為它在動詞后面,詞序是漢語的一種主要語法手段,漢語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一個名詞性詞語無論是作句子的主語還是賓語,詞形都不發生變化,一個動詞性詞語無論是作句子的謂語或其他成分,詞形也不發生變化。除漢語外,屬于詞根語的還有越南語、彝語、苗語、緬甸語等。

屈折語

屈折語的特點是通過各種屈折方式來表示語法意義。屈折可以分為內部屈折和外部屈折兩種。

內部屈折是通過詞的語音交替(改變部分語音)來構成不同的語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如阿拉伯語以固定的輔音框架表示語匯意義,以元音交替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例如,表示“寫”的詞根,其基本音位是三個輔音k、t、b,填進不同的元音就可以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kati:b(作者、文書、寫的人),kita:b(書,寫成的作品,ma-ktab(書房、圖書館、辦公室、書桌、寫字的地方的單數),ma-ka:tib(書房、圖書館、辦公室、書桌的復數,kataba(他寫,過去時),je-ktubu(他在寫,現在進行時)。又如英語的foot(腳,單數),feet(腳,復數);sing(唱,原形),sang(唱,過去時)。

外部屈折是通過附加詞綴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如英語的book(單數,書)在后面加上后綴-s,就表示復數意義books(復數,書)。

屈折語的一個構詞詞綴可以同時表示幾種語法意義,如英語的-s在名詞后面表示復數,在動詞后面表示第三人稱單數的現在時,如works(工作,現在時,單數第三人稱)。同樣的語法意義,在不同的詞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詞綴來表示,如俄語中性名詞單數主格的詞尾有-o(如nepo鋼筆)、-e(如IIoJIe田地)。屈折語的詞根和構形詞綴結合得很緊,如果去掉構形詞綴,詞根一般就不能成詞了,如俄語nepo去掉詞尾-o,nep-就不能獨立使用了。

印歐語系各語言以及阿拉伯語等,一般都屬于屈折語,其中俄語和德語是最典型的屈折語。

粘著語

粘著語又稱膠著語。其特點是通過附加多種詞綴來表示語法意義。粘著語雖然和屈折語一樣有豐富的形態變化,但兩者又有不同:一是粘著語沒有內部屈折;二是粘著語的一個詞綴只表示一種語法意義,一種語法意義也只用一個詞綴表示,要表示多個不同的語法意義就附加上多個不同的詞綴;三是粘著語的詞綴一般自成音節,而且詞根和詞綴以及詞綴和詞綴之間結合不緊密,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例如:土耳其語odalarimdan(從我的一些房間里〉這個詞中的oda(房間)是詞根,-lar、-im、-dan都是詞綴,分別表示復數、第一人稱、離格。再如sevmisdirler(他們從前愛)這個詞中sev(愛)為動詞詞根,-mig、-dir、-ler都是詞綴,分別表示過去時、第三人稱、復數。

粘著語的詞綴與詞根語的虛詞是不一樣的,粘著語的詞綴附著在詞根上,而詞根語如漢語的虛詞卻是附著在詞或短語上的,如漢語“討論并通過了”中的虛詞“了”是附著在并列短語上的。

除了土耳其語外,哈薩克語、芬蘭語、匈牙利語、日本語,朝鮮語、維吾爾語、蒙古語等都屬于粘著語。

編插語

編插語又叫多式綜合語或復綜語。其特點是以動詞詞根為中心,在同根的前后可以附加上各種詞綴,來表示各種語法意義或語匯意義。動詞詞根和各種詞綴組合成一個很復雜的動詞,相當于其他語言中的一個句子。如南美洲的阿爾金語中的一個動詞akuo-pi-n-am(他從水中拿起它),其中akuo(拿)是動詞詞根,-(e)pi(水)、-(e)n〈用手)、-am(它)是詞綴。再如北美洲的契努克語中的一個動詞i-n-i-a-1-u-d-atTi(我來是為了把這個交給她),其中-d-(給)是動詞詞根,它的前后附著有7個詞綴,其中第一個-i-表示過去時,-n-表示第一人稱單數,第二個i相當于代詞賓語“這個”,-a-相當于另一代詞賓語“她“,-1-表示它前面的代詞賓語是間接的,-u-表示動作離開說話人(是交出去而不是別人交來),-am-表示動作(來)是有目的的。

編插語的詞根和詞綴都不能獨立,而詞根語的詞根很多都可以獨立成詞。編插語的詞綴既可以表示語法意義也可以表示語匯意義,而粘著語的詞綴只能表示語法意義。屬于編插語的主要是美洲的各種印地安語、愛斯基摩人的一些語言以及屬于古亞細亞語系的楚克奇語等。

上面的四種分類只是一種大體上的分類,實際上各個語言的情況都很復雜,單純屬于上面某一類的語言很少,大多數語言都是大體上屬于某一類,也有一些不屬于這類語言類型的特點。

語言的詞法分類也可以根據形態變化是否豐富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三類:綜合語、分析語、綜合分析語。綜合語的主要特點是詞有豐富的形態變化,如德語、俄語等;分析語的主要特點是缺乏形態變化,詞序和虛詞是主要的語法手段,如漢語等;綜合分析語是介于綜合語和分析語之間的一種語言,既有綜合語的特點,有一定的形態變化,又有分析語的特點,詞序和虛詞的作用也比較大,如英語等。

(2)句法類型

從句法的角度給語言分類叫語言的句法分類。語言的句法分類最常見的是根據句子的基本成分主語(S)、動詞(V)、賓語(O)在簡單陳述句中的位置來分類。—般分為三種類型:

SVO型語言

SVO型語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語一動詞一賓語”的順序排列的。例如漢語的句子“我們(S)學習(V)語言學(O)”,英語的句子“This(S)is(V)a book(O)”(這是一本書)。除漢語、英語外,屬于SVO型的語言還有法語、俄語、傣語、苗語、瑤語等。

SOV型語言

SOV型語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主語一賓語一動詞”的順序排列的。例如日語的句子:

。屬于SOV型的語言主要有日語、拉丁語、土耳其語、蒙語、藏語、彝語、傈傈語等。

VSO型語言

VSO型語言句子的基本格局是按照“動詞一主語一賓語”的順序排列的。如阿拉伯語的句子“Yaktubu(V,正在寫)al-talib(S,這個學生)maktuban(O,信);威爾斯語的句子“Lladdodd(V,殺死)y ddraig(S,那條龍)”。除阿拉伯語、威爾斯語外,屬于VSO型的語言還有古諾爾都語等。

十一、什么是內部語言學?什么是外部語言學?請舉例說明。

答:從研究范圍看,語言學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內部語言學和外部語言學。

(1)內部語言學又稱為本體語言學或微觀語言學,它主要研究語言的內部結構,對于語言系統內部結構要素及其在系統中的地位,語言學界有不同看法。20世紀50年代以前,一般將語言看作是由語音、語法和語匯構成的。語音是語言的形式,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語法是詞的構成和變化以及組詞成句的規則。20世紀50年代以來,尤其是轉換生成語法出現以后,很多學者認為語言系統的內部結構是“語義—語法—語音”,他們認為語言符號是由聲音(sound)和意義(meaning)兩部分組成,井且通過語法組織起來的。

(2)外部語言學又稱宏觀語言學或邊緣語言學。它主要研究語言與其他相關現象的關系。語言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現象,它與許多事物有著程度不同的聯系。因此語言學與許多與之相關的學科發生交叉,產生許多綜合性、交叉性的新學科,如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人類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應用語言學、數理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等。

十二、索緒爾的語言理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索緒爾語言學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區分語言與言語。索緒爾把潛在于語言集團的頭腦中的語言系統同實際的語言現象區別開來,分別稱為語言(langue)和言語(parole)。言語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語料,語言是語言使用者在社會中通過學習獲得的、成為自己運用和理解這個語言的基礎的語匯、語法和語音系統。他認為語言是社會的,言語是個人的;語言是主要的,言語是從屬的。同時他也認為語言和言語是緊密聯系而且互為前提的。要使言語為人理解,必須有語言;但要使語言能夠建立,也必須有言語。從歷史上看,言語是在語言之前產生的。

第二,指出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由符號構成的系統。他論證了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線條性,說明了語言符號的價值取決于符號之間的系統聯系。他以象棋為例說明語言是形式而不是實體,語言中的每個要素都由于同其他各項要素對立才有其價值。他還把語言要素之間的關系概括為兩種基本關系: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即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這種從結構上研究語言的做法,構成了幾乎整個現代語言學的基礎。

第三,區分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索緒爾認為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是語言研究的兩個基本方面。共時研究是把語言作為在特定時期的交際系統進行研究;歷時研究則是對語言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兩個方面有各自的研究方法和原則,但他更強調共時研究的重要性。將語言的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區別開來,是索緒爾的一大貢獻,它促進了描寫語言學在20世紀的發展。

第四,區分內部語言學與外部語言學。索緒爾認為必須區分語言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語言的內部因素指的是構成語言符號系統的結構要素。語言的外部因素指的是語言和與之密切相關的事物之間存在的眹系,研究語言內部因素的學科是內部語言學,研究語言外部因素的學科是外部語言學。索緒爾認為,語言系統及其發展與外在條件密切相關。語言與民族之間、語言史與種族文化史之間、語言與政治之間、語言與社會的各種機構和組織之間都有一定聯系。這種聯系是語言的外部因素,也是語言學研究的內容。但是這種研究與對語言系統本身的研究不同,不能把二者混淆。

索緒爾的上述語言理論構成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同時也開辟了語言研究的新時代。

十三、現代語言學與古代、近代語言學的主要區別是什么?轉換生成語言學與結構主義語言學有什么異同?

答:(1)現代語言學與古代、近代語言學的主要區別

在對語言研究的歷史進行分段研究時,人們一般將19世紀歷史比較語言學產生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傳統語言學或古代語言學,不少學者也將其稱為古典語文學(classical philology)。一般認為古代語言學有三個傳統:以古代希臘為源頭的古代西方傳統、古代印度傳統和古代中國傳統。古代西方語言研究是伴隨著希臘文明發展起來的,在當時無所不包的哲學研究中,語言問題受到學者們的髙度重視。古希臘的學者們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語言與自然、語言與思維、語言形式與邏輯形式之間關系的問題上。古代印度的語言研究產生于語言經歷的歷史變化,但并不以語言歷史為其研究對象,它實際上幾乎涉及語言共時研究的各個領域。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它分為語義學、語音學和語法學三個主要部分。我國古代語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古,從研究目的和領域上看,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語言哲學、語言理論方面的研究,另一類是語文學研究。

近代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大大拓寬了人們的語言視野,推動了語言研究的深入發展,這一時期語言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歐洲興起和發展的歷史比較語言學。用歷史比較的方法對不同語言進行比較分析,確定語言間的血緣關系,這樣的語言研究叫做歷史比較語言學。

—般認為20世紀上半葉是現代語言學時期,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是結構主義語言學。

(2)轉換生成語言學與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異同

結構主義語言學,注重語言本身的系統研究,使語言成為一門系統科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的誕生,則使語言學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他們之間的異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研究的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上看,二者均有其哲學及心理學基礎。結構主義語言學在哲學上以經驗主義為基礎,心理學上以行為主義為基礎,他們認為,所有的心理活動都可以根據以條件反射為基礎的刺激——反應行為習慣模式來解釋,認為只有可觀察的數據可以用來證實或駁斥一個科學理論;而轉換生成語言學哲學上則以理性主義為基礎,心理學上以心靈主義為基礎。他們認為知識從一開始就是存在的,學習不過是學會識別已經存在于我們頭腦中的東西并把它表達出來,與人對外在世界的觀察沒有多大關系。

從語言觀來看,他們都對之前語言觀有所繼承和發展。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就是一種行為,是由一連串的刺激——反應構成的,這是后天習得的。由于結構主義語言學無法解釋語言現象的本質,轉換生成語言學家就要探尋一種新的方法,他們相信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人類語言的普遍語法,包含了人類一切共有的特點,是一切人類語言必須具有的原則條件和規則系統。

從研究目的上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的目的就是要反映一種語言的全貌,他們認為每一種語言都是一個嚴密的結構和獨特的系統,他們的任務就是按照語言本來的面目描述某種語言的結構體系。轉換生成語法則把目光放在探求人類語言生成本質上,他們的研究目的就是確切描述人的語言能力。

從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看,結構主義語言學以具體的言語行為為研究對象,采用搜集歸納語料的方法。而轉換生成語言學更關注的是人的直覺,關注的是人腦中普遍語法的生成規律。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納假設——演繹的方法。

十四、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代表人物是誰?他的主要理論是什么?

答:(1)系統功能語言學不是一種統一的理論,只是一股學術思潮,也叫功能主義語言學。功能主義可以包括多個流派,其共同點是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與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形式主義語言學分庭抗禮。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的根本區別在于對語言的自足性的看法不同。形式主義認為語言是自足的,因此只需要從語言內部去尋找對語言現象的解釋,不需要考慮語言的外部因素。而功能主義否認語言的自足性,認為語言的結構形式是由語言的社會功能決定的,主張聯系社會文化和語言環境等外部因素來解釋語言現象。

系統功能語言學中影響最大的是韓禮德(M,A,K.Halliday)的理論體系,其代表作是《語法理論的范疇》(1961)、《英語中的及物性和主位札記》(1967—1968)和《功能語法導論》(1985)。韓禮德師承倫敦學派奠基人弗斯的語言觀,注重語言的工具性質,主張從社會角度而不是心理角度研究語言。

(2)韓禮德認為語言系統是一個由多項選擇構成的網絡,人們所說的語句就是在這一系統網絡中作出某種選擇的結果。語言的共性首先表現在語言所實現的功能上,其次才體現在各種結構上,因此,語法描寫應從意義入手,對該語言的意義潛勢做出說明。

韓禮德把語言看作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用于表達意義的資源,它在內部結構上可分為三個層次:語義層、語匯-語法層和音系層。它們構成上下銜接的三個系統。語義層包括語言所有潛在的意義、交際手段和話語構造等信息,它由一個龐大的網絡構成,這一網絡由三部分組成: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語言用于表達內容的功能;人際功能指語言用于建立和維持社會關系的功能;語篇功能指語言具有將其自身與特定語境因素和上下文相連接的功能。語匯語法層包括單位、類別、結構、系統四個范疇和級別(rank)、精度(delicacy)及標示三個階段。這些范疇和階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對語法結構的描寫。音系層主要描寫語音結構。

系統功能語法是一種精心編制的分類系統,在一個系統中選定某種結構屬于哪一類,這就成為進入下一個系統的條件,以此類推,歸入越來越精細的類別。

十五、綜合性語言學大批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綜合性語言學的大量產生,一方面是語言學自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受20世紀科學發展總趨勢的影響,是受其他學科發展影響的結果。

(1)從語言學自身發展的過程來看,傳統語言學和歷史比較語言學重視歷時研究、書面語研究、言語研究、語言的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現代語言學看到了它們的局限性,糾正了它們的偏向,重視共時、口語、語言系統、語言共同的研究,重視客觀描寫。到當代語言學時期,人們又發現了現代語言學的局限性,轉換生成語言學用“語言能力”取代“語言行為”,用“動態解釋”取代“靜態描寫”,用演繹法取代歸納法。后來,人們又發現了轉換生成語言學的局限性,提出“交際能力”比語言能力更重要,而交際能力就絕不只是語言問題,必然涉及社會、文化、心理等其他學科。所以說,新興交叉學科的產生是語言學不斷克服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結果。

(2)20世紀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各門科學不斷從分化走向綜合。各門學科在各自的研究中都發現大量的邊緣現象,需要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研究,才能解決問題。所以自然出現了科學研究的綜合性、交叉性的趨勢。就語言而論,語言問題不僅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其他許多學科,從自身學科研究發展的需要,也要研究語言問題,如哲學、邏輯學、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社會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這些學科對語言的研究,一方面必然受語言學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必然影響語言學。所以說,新興交叉性語言學科的大量產生,也是科學發展的綜合性趨勢影響的結果。

(3)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促使這些新興學科產生的重要原因。現代社會發展不斷提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難以靠一門學科解決,而必須靠多種學科的結合與合作才能解決。如一些社會民族矛盾問題、文化教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國際交流問題、信息產業的發展問題等等,都需要語言學和其他學科結合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收藏| 辽中县| 桃江县| 溧阳市| 巴南区| 天津市| 都昌县| 南丹县| 昌江| 铜鼓县| 佛冈县| 萨迦县| 台江县| 临澧县| 武汉市| 佳木斯市| 九寨沟县| 同心县| 合山市| 田东县| 南乐县| 明光市| 浦东新区| 七台河市| 读书| 凤庆县| 揭东县| 嘉荫县| 安新县| 黑水县| 黔江区| 泽州县| 长寿区| 黑山县| 类乌齐县| 喀喇沁旗| 郧西县| 祁东县| 革吉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