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福義《語言學概論》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7816字
- 2020-10-27 14:39:20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說明:我們從指定邢福義《語言學概論》為考研參考書目的名校歷年考研真題中挑選具有代表性的考研真題,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答。通過這一部分的練習,可以幫助學員鞏固基礎知識、夯實專業(yè)基礎,從而做到全方位備考。
一、名詞解釋
1.語法[北京師范大學2010年研]
答:語法是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guī)律,即說話所遵守的詞句排列組合的規(guī)矩。語法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語法結構規(guī)律本身,即平常說的語法事實;二是指語法學,即研究、描寫、解釋語法結構規(guī)律的科學,是對客觀存在著的語法系統(tǒng)的認識和說明。語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層次性、遞歸性、系統(tǒng)性和穩(wěn)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詞法和句法:詞法是指詞的構成和變化的規(guī)則;句法是指詞或詞組組成句子的規(guī)則。
2.自然語言和算法語言[武漢大學2011年研]
答:(1)自然語言
自然語言通常是指一種自然地隨文化演化的語言。例如,英語、漢語、日語為自然語言。有時所有人類使用的語言(包括自然地隨文化演化的語言,以及人造語言)都會被視為“自然”語言,以區(qū)別于如編程語言等為計算機而設的“人造”語言。自然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思維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2)算法語言
算法語言是計算機詞匯,計算機語言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高級語言。其中高級語言又稱為算法語言。常見算法語言有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JAVA等。
3.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約定性[武漢大學2011年研]
答: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約定性是語言一對相對的特征。
(1)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約定性的差異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是指作為符號系統(tǒng)的成員,單個語言符號的語音形式和意義之間沒有自然屬性上的必然聯系,只有社會約定的關系。而語言符號的約定性則是指語言的音義結合雖然是沒有自然聯系的,但是在語言產生初期,音義一經約定俗成,就不能再更改,是全民必須共同遵守使用的規(guī)則。
(2)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約定性的聯系
①正是由于任意性的作用,語言的音義結合必須要約定俗成,沒有必然聯系的音和義必須要依靠社會的約定力量才能實現實際運用的可能。這兩者是不能分割的兩大特點。
②語言符號的形式跟意義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只要為符號的使用者所共同認可,一定的語音形式就可以與一定的意義聯系在一起,所以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才是可變的。但也正是這種社會約定性,使得每個人從出生的那天起,就落入一套現成的語言符號的網子里,只能被動地接受,沒有隨意更改的權利。
4.能指和所指[武漢大學2010年研]
答:能指和所指都是索緒爾語言學中提出的術語,他認為,任何語言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構成的。
(1)能指和所指的區(qū)別
能指和所指的定義不同:能指是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是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英語的“tree”這個單詞,它的發(fā)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樹”的概念就是所指。
(2)能指和所指的聯系
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但是,索緒爾認為,某個特定的能指和某個特定的所指的聯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約定俗成的。例如,在“樹”這個詞中,“樹”的概念和”樹”的特定發(fā)音不是必然結合在一起的,“樹”在英文中的讀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讀音明顯不同,但卻都表達了“樹”的意思。這就是符號的任意性原理。符號的任意性原則是索緒爾語言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支配著索緒爾的整個語言的語言學系統(tǒng),是頭等重要的。
5.聚合規(guī)則[北京語言大學2010年研]
答:聚合規(guī)則是指語法單位的分類和變化規(guī)則。具有相同語法特征的單位總是聚合成類,供組合選擇。語法的聚合是多種多樣的,最普遍的是詞類、詞形變化和語法范疇:語言里的詞按語法作用的不同而分成名詞、動詞等等的詞類,在有屈折變化的語言里,名詞、動詞又有格、體等詞形變化。
6.內部屈折[中國傳媒大學2013年研]
答:內部屈折是通過改變詞中語素的部分語音來表示語法意義的一種方式,又稱語音交替或音位交替。例如,英語中的不規(guī)則動詞,大多是用語音交替來表示形態(tài)變化的,如bend-bent、build-built。內部屈折不同于附加詞綴,后者不改變詞根或詞的內部語音,而是附加另外的語素;前者改變詞或詞中語素的內部語音,而不附加另外的語素。內部屈折的作用在不同的語言中有所不同。阿拉伯語主要用內部屈折表示形態(tài)變化;英語的內部屈折只是輔助性手段,只有少數不規(guī)則動詞用內部屈折表示形態(tài)變化;而現代漢語一般來說沒有內部屈折這種方式。
7.詞類[浙江大學2010年研]
答:詞類是詞的語法性質的分類。劃分詞類的目的在于說明語句的結構和各類詞的用法。分類的依據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tài)和意義,主要依據是詞的語法功能,形態(tài)和意義是參考依據。按照漢語語法的老傳統(tǒng),詞可以先粗略地分為實詞和虛詞。實詞再細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區(qū)別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虛詞再細分為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此外還有擬聲詞和嘆詞兩類特殊的詞。
8.語境[北京大學2014年研]
答:語境的含義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指話語的物理語境,也稱“言談現場”。物理語境指話語的說話者/受話者、說話當時的時空及這一時空中的所有存在。其次,語境還包括話語語境。話語語境是指一個連貫的言語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話語,如交談雙方前面說過的話、小說中的上下文。語境還包括說話者和受話者的背景知識,作為語境的背景知識可以非常廣泛,包括語言知識之外的生活常識和社會文化知識。
9.詞義的模糊性[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詞義模糊性是指從客觀事物和現象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詞語意義的一種特征。詞義對現實現象的反映是概括抽象的反映,概括是把特殊的、復雜的東西歸為一般的、簡單的東西。經過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簡單的東西,本身往往帶有一定的模糊性,它只有一個大致的范圍,沒有明確的界線。
例如,語言中“早晨”和“上午”,“下午”和“傍晚”,“傍晚”和“夜晚”等都只有一個大致的范圍,相互間沒有一個幾點幾分的明確界限。即使像“人”這樣的詞義,盡管所指是明確的,但詞義究竟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每個人的回答也絕不會完全一樣。這些例子說明,一般詞的詞義多少都帶有模糊性。
10.焦點[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研]
答:焦點是說話者認為受話者不知道,因此希望受話者特別關注的部分。從信息的角度看,句子中的新信息是說話者所傳遞信息的重點所在,這就是句子的“焦點”。
在會話中,焦點一定與說話者所設定的受話者所知道的某些信息有關,一定會用一些可以感知的手段標示出來。焦點可以通過語調重音標示出來,還可以用句法形式表現出來。例如“小明吃了蘋果?!?,如果,語調重音落在“小明”上,那么“小明”就是信息的焦點,如果落在“蘋果”上,信息的焦點就是“蘋果”。
11.仿詞[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研]
答:仿詞是指根據表達的需要,更換現成詞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仿造出新的詞語的辭格。仿詞是仿擬形式之一,仿擬也稱“仿化”,還包括仿句和仿調。仿詞是在現有詞語基礎上進行仿造,要通過更換現成詞語的部分語素來完成仿擬,因此仿詞和被仿的詞往往同時出現。形式上既保持著與原有詞語近似的特點,內容上又獲得新意。這種辭格給人以新鮮活潑、生動明快的感覺,又能產生強烈的諷刺性和幽默感。仿詞可分為音仿和義仿兩類。
12.雙關[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研]
答:雙關是指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關顧表面和內里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手法。其基本類型包括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諧音雙關,又稱諧聲雙關、字音雙關,是指利用詞語的同音、近音、音似的條件構成雙關;語義雙關,又稱意義雙關、借義雙關,是指利用詞語的多義性在特定語境中構成表里兩層意思。
13.對偶[首都師范大學2010年研]
答:對偶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起來進行修辭的一種辭格。對偶的基本種類有正對、反對、串對。從形式上看,其音節(jié)整齊勻稱,節(jié)律感強;從內容上看,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對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特有的表現力,便于記誦,因而在抒情、敘事、議論等文章中廣泛使用。
14.層遞[中南大學2011年研]
答:層遞是指用結構相似的平行語句表達層層遞進或依次遞降的事理的辭格。它主要是根據事物的邏輯關系,連用結構相似、內容遞升或遞降的語句,來表達層層遞進的事理。無論是遞升或遞降,都是層層深入的。并借助步步推進,使人們的認識層層深化,對表達的事理產生深刻的印象。比如“一根火柴,它自己熄滅了,卻把別人點燃起來,引起了比自己大十倍、百倍、千倍以致數萬萬倍的熊熊大火?!?/p>
15.語體[廈門大學2011年研]
答:語體是為了適應不同的交際需要而形成的語文體式,是修辭規(guī)律的間接體現。語體是為了滿足廣泛交際的需要,所以社會性是語體產生的條件,言語性是語體存在的根據。語體為人們的特定交際活動提供了語用框架,根據交際目的不同,可分為公文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多種類型。
二、簡答題
1.為什么說語言的社會功能是語言的本質功能?[武漢大學2013年研]
答:語言的社會功能是語言的本質功能,這主要是由語言的性質和作用共同決定的。
(1)語言的本質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既不屬于經濟基礎,也不屬于上層建筑,它作為一種全民交際工具,一視同仁地為全體社會成員服務。
(2)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語言是所有交際工具中使用范圍和使用領域最廣的,人類社會時時刻刻都離不開語言;語言是其他交際工具的基礎,其他交際工具代表的都是語言信息。旗語、電報等交際工具,大多是在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務領域,使用的范圍相當狹窄,它們是只適用于某些特殊領域的輔助性的交際工具。
(3)語言是人們建立或保持社會聯系的基本紐帶
“社會”是指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地域中、說同一種語言、有共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的人類共同體。每一個社會都必須有自己的語言,因為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得靠語言來維持。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就會中斷,社會就會解體。
2.為什么說語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人際功能?[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語言的社會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其中,人際互動功能是語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所以說語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人際互動功能,主要是因為:
(1)信息傳遞功能是人際互動功能的基礎,是為人際互動功能服務的。信息語言的社會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傳遞功能,是社會中人與人交流的基本方式,語言發(fā)揮信息傳遞功能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人際互動和交流。
(2)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語言不僅僅是傳遞一種信息,更多的是在發(fā)揮人際互動功能。語言的人際互動功能是建立或保持某種社會關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說話者在話語中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意圖;另一方面,這些又對受話者施加了影響,得到相應的語言或行動上的反饋,從而達到某種實際效果。
(3)在閱讀寫作中,語言也發(fā)揮著其人際互動的功能。書籍、報刊上的話語似乎只有說話者,但是每個閱讀者就是話語的接受者,寫作者和讀者之間通過語言的書面形式進行著交流和互動。
(4)在話語環(huán)境中,只有說話人、沒有受話人時,語言的人際互動功能仍然存在。例如,一人獨自在呼天搶地時,把天地當作受話者,語言也在表達著情感和態(tài)度,發(fā)揮著人際互動功能。
總之,語言的社會功能中,信息傳遞功能是基礎,為人際互動服務;而人際互動功能的發(fā)揮,正是語言聯系社會的重要體現。所以,語言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人際互動功能。
3.為什么說從音位到語素是語言分層裝置里最關鍵的接合部?[武漢大學2011年研]
答:從音位到語素是語言這個分層裝置里最關鍵的接合部,這主要是因為:
(1)一個語言中的眾多符號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盤散沙,而是共同構成了有組織、有條理的系統(tǒng)。語言符號系統(tǒng)是一種分層裝置,這種裝置靠組合和替換來運轉。
(2)語言系統(tǒng)分為音系和語法兩個層面,在這兩個層面上都有最小單位和小單位組成大單位的多級組織結構,這是語言系統(tǒng)最重要的特點,即語言系統(tǒng)的兩層性。音位和音位組合成的更大的單位只能構成語言符號的形式,它們都屬于語言的音系層。語素和語素組成的更大單位則是形式和意義結合的語言符號,屬于語言的語法層面。
(3)語言系統(tǒng)兩層性的一大特點是形式層的最小單位一定大大少于符號層的最小單位,語言里的音位只有幾十個,語素的數目則至少有幾千。幾十個音位就可以滿足幾千個語素的構形要求,這是因為音位一般不直接做語素的形式,而是組合起來才與語素或詞等語法層面的單位相聯系。從音位到語素,不僅實現了語言從形式層到形式和意義結合層的轉變,而且語言單位的數量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
4.“這本書看了三天”和“這本書看了三天了”在意義上有什么不同?西方人學習漢語,常常感到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太活,不好琢磨,甚至有人認為漢語是落后的語言,而漢人學習西方語言,也不習慣它們的變格、變位,感到它們的結構牽絲攀藤,重復而又麻煩,甚至有的人認為漢語是最先進的語言。對這些問題,你怎么看?[武漢大學2011年研]
答:(1)兩個句子在意義上的不同
“這本書看了三天”和“這本書看了三天了”在意義上的不同是:
前者陳述一個已完成的事件,即“看完這本書用了三天”;后者具有延續(xù)性,即意思是“這本書已經看了三天,還要過幾天才能看完”。前者表示動作的完成,后者表示動作的延續(xù)。
(2)對語言先進性的看法
①由詞形變化表現出來的語法范疇,是有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所具有的。常見的語法范疇有性、數、格、時、體、態(tài)、人稱等。語法范疇的語言個性很強,不能用一種語言的語法范疇去硬套另一種語言。由于語法范疇必須有詞形變化的形式體現,而漢語缺乏形態(tài),嚴格地說也就沒有語法范疇。所以,漢人學習西方語言,不習慣它們的變格、變位,感到它們的結構牽絲攀藤,重復而又麻煩。
②漢語的形態(tài)變化不發(fā)達、不普遍,所以十分重視語序和虛詞,主要通過這兩種語法手段來表達語法意義。首先,詞序不同,表達意義就不同。例如,“我喜歡他”、“他喜歡我”。其次,用不用虛詞和用不同的虛詞,意思也完全不同。例如,“看書”、“看的書”,“看的書”、“看過書”。此外,漢語語法還有一些其他特點:繁多的量詞;龐雜的補語;單雙音節(jié)對組詞造句也有相當大的影響等等。正是由于漢語的規(guī)則太靈活,西方人學習漢語才會感到困難。
③語言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共性使不同語言的人們互相學習起來可以進行類推,而個性卻增加了學習的難度。由于每種語言都必須取決于并適應本國、本民族的社會情況,所以語言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有學習難易程度之別。
④語言有其各自的特點,同時語言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有著很多共同的特點。語法結構是不分優(yōu)劣的,各種語言之間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并且每種語言能夠存在并能夠順利進行交流,那么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所以,語言是沒有優(yōu)劣的,認為漢語是落后的或者是最先進的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5.什么是后綴與詞尾?舉例說明兩者有什么同異。[浙江大學2010年研]
答:(1)后綴與詞尾
后綴是指黏附在詞根后面的詞綴,是一種構詞語素。例如,漢語的“小刀子”“瓦盆兒”中的“子”“兒”,英語的“reader”“voiceless”中的“er”、“l(fā)ess”都是后綴;而詞尾則是相對于詞干而言的,是一種構形語素。例如,英語的“workers”中的“-s”。
(2)后綴與詞尾的同異
①相同點
后綴和詞尾都黏附在詞根或詞干上,都是附加語素。
②不同點
a.構詞作用不同。詞尾不能改變一個詞的詞匯意義,只能改變詞的語法意義。例如,“work”是詞根,“worker”中“er”就是詞綴,由動詞“工作”變?yōu)榱嗣~“工人”。而“workers”中“-s”就是詞尾,表示復數,但是并沒改變“工人”這個詞的詞匯意義。
b.構詞位置不同。詞綴一般是附著在詞根后面的不成詞語素,而詞尾雖一般也是在詞的尾部,但是在有詞綴的情況下,詞尾必須放在詞綴的后面。
c.意義不同。詞尾一般都只具有語法意義,不具有實在意義,而詞綴一般含有一定的實在意義。
6.舉例說明什么是指示語。[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研]
答:指示語是話語中跟語境相聯系的表示指承信息的詞語,也就是說涉及到話語所談論的事物、事件以及它們在時空中的存在方式、運動方式等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人稱指示語
人稱指示語在語言中表現為一、二、三人稱。在話輪中,有若干語用表現。第一話輪開始時,發(fā)話人可通過使用人稱指示中的呼語為下一話輪選定對話人,而且話語本身會表達出一個或多個言語行為。有時,當發(fā)話人的話輪由對話人接過去時,如果發(fā)話人的話語中有指示語,則該指示語在第二話輪中要作相應的改變。
(2)時間空間指示語
這類指示語表承話語中關于時間或者空間的信息??臻g指示語是話語中關于方位、處所的指示,又稱地點指示。
(3)社交指示語
社交指示是用來指明發(fā)話人和受話人之間,或發(fā)話人和所談及的人(第三方)之間的社會關系的。社交指示體現在交際雙方所使用的語言形式之中,凡是能表明發(fā)話人和受話人或第三方之間社會關系的語言形式,都是社交指示語。從中可以判別出交際雙方的社會關系來:是平等關系還是權勢關系;是關系親近還是關系疏遠;是異性關系還是同性關系,等等。如第二人稱單數通稱形式“你”和尊稱形式“您”的運用就反映出說話人和受話人之間的關系。
7.換喻是什么?換喻有幾種類型?請舉例說明。[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1)換喻
換喻又稱轉喻,是指一個詞或詞組被另一個與之有緊密聯系的詞或詞組替換的修辭方法。
(2)換喻的類型
換喻主要是按照事物間的相關聯系而形成的詞義的演變,其常見的類型主要有:
①材料—物品。例如,英語的“pen”本來是“羽毛”的意思,由于古代用羽毛蘸墨水寫字,羽毛和書寫工具經常聯系,于是“pen”增加了“筆”的意思。
②產品—地名?!癱hina”是“瓷器”的意思,由于古代中國的瓷器在外享譽盛名,因而后來用“China”指中國。
③地名—部門代稱。例如,中南海原是地名,后來由于國務院在此辦公,則中南海就成為了國務院的部門代稱。如“政策出不了中南?!钡日f法。
④部分—整體。例如,漢語中“口舌”是人體的器官,但后來抓俘虜也叫“捉舌頭”。
⑤材料—產品。英語的glass(玻璃)可指“玻璃杯”,這是用制造的材料來指所制造的產品。
⑥地名—產品。漢語中的“茅臺(酒)”因產地而得名。
8.語境對詞義的影響和作用。[北京語言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舉例說明什么是語境。[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語境是指語言環(huán)境。在書面語中表現為上下文所產生的語言環(huán)境,詞義在使用過程中不是僅僅只有表面上的意義,一般還有深層意義,而這一意義是直接與語境相關的。語境可以使詞語的意義發(fā)生以下幾種變化:
(1)使語言意義更明確,消除多義和歧義
一個詞語往往不止有一個意義,在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歧義現象,而相應的語境則可以很好地分化詞義的多義現象。例如,“家里門沒鎖?!边@句話中,鎖是多義詞,離開語境,句子就有歧義,如果加上一句表示上下文語境的話,就會將“鎖”詞義單一化。例如,上面的例句加上一句“去超市買把鎖回來吧”就可以知道上述句子中的“鎖”是名詞。
(2)使詞語獲得臨時的、特定的含義
詞義是以語音形式固定下來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觀評價,以及詞在特定使用范圍中所產生的意義。但是在具體的語境中,可能會獲得一些臨時的意義。例如,“我爸天天晚上修長城。”這句話中的“修長城”就不再是原來的意義,而是表示“打麻將”的意思,是在語境中獲得的臨時的意義。
(3)影響詞語的感情色彩
詞的感情傾向是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語境中也會改變。例如,“真不錯,考個試還能背回一筐鴨蛋”,“不錯”本來是一個褒義詞,但在這句話的語境中可知,是一個表示諷刺的貶義詞。詞語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
(4)填補、豐富詞語的意義
詞語在很多情況下不是僅僅只反映表面的詞義,而可能還會有一定的深層含義,根據語境可以補全這些含義。例如,《哈姆雷特》中王后想表達懷疑哈姆雷特殺了他的父親時說了句“你把你父親大大地得罪了?!?這句話中的“大大”就是具有深層意義的詞語。
9.什么是修辭現象的詞匯化現象。請舉例說明。[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1)修辭現象詞匯化的內涵
修辭現象詞匯化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在言語交際中為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臨時修辭現象,它是由偶用的修辭現象經過“常用—固化—詞匯化”這一系列的復雜過程轉化而來。修辭現象詞匯化的產物是具有特定語言效果的新詞新義。
(2)舉例分析修辭現象詞匯化
有些詞語是通過修辭現象詞匯化固定下來的,隨著被廣泛使用及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最后該修辭現象轉化為詞匯現象。例如,
①刮風(比喻做事只是一陣子熱鬧,既不深入也不持久):要搞“廁所革命”,但不要刮風。
②臺階(借指又有了很大的進步):由于大家的努力,銷售部的業(yè)績又上了一個臺階。
③天價(夸張為難以想象的高價格):兩億天價賣出婚禮播映權。
總體而言,由辭格詞匯化固定下來的詞語一般能使語言表達形象生動,但已經不是一般修辭格的運用,因為其使用的是該詞經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固定義項。
10.詞語的錘煉包括意義的錘煉和聲音的錘煉,漢族人怎樣充分利用漢語的音系特征使詞語的使用具有音樂美感的?請舉例說明。[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研]
答:(1)詞語錘煉的內涵
詞語的錘煉,古人稱作“煉字”。錘煉的目的,在于尋求恰當的詞語,使語句的表達更加完美,即不僅要求詞語用得對,還要求詞語用得好。
錘煉詞語,一般從內容(意義)和形式(聲音)兩方面著手,二者緊密聯系,相輔相成。意義是詞語的內容、詞語的靈魂,錘煉意義是選好詞語的核心問題。同時,傳情達意要借助完美的語言形式,聲情并茂離不開語音的配合。表意貼切,聲音和諧,才能使詞語及其所關聯的句子具有深刻的含義、高遠的意境,收到比較完滿的表達效果。
(2)詞語使用具有音樂美感的實現方法
漢族人通過對詞語的錘煉,從而充分利用漢語的音系特征使詞語的使用具有音樂美感,具體表現在:
①注意音節(jié)整齊勻稱
古人寫詩作文,喜歡用偶句,講究對稱句法;現在寫作固然不必強求工整的藻飾和嚴格的駢儷,但適當注意音節(jié)配合,可以增強文章的節(jié)奏感和氣勢。
例如,回味常常妙不可言,所謂精妙處,忍不住擊節(jié)叫好;傷感處,止不住淚眼婆娑;激憤處,耐不住拍案而起;諧趣處,憋不住啞然失笑。這難道不是回味的一種境界?
同格式的動補短語(忍、止、耐、憋)與成語或四字格語詞接連對稱使用,節(jié)奏分外鮮明。
②注意聲調平仄相同
在律詩里,平仄在本句中是重疊交替的,在對偶句中是相互對立的。這兩大類聲調在詩詞中有規(guī)律地交替使用,也就造成了詩詞音調抑揚起伏、悅耳動聽的音樂美。
例如,瑰麗端莊的中山花園,綠樹成蔭,花壇巧布,彩練橫空,千紅萬紫。
③力求韻腳和諧
聲音美同押韻有密切關系,詩歌是講究押韻的。音節(jié)勻稱、整齊就有節(jié)奏感,如果再安排好韻腳,就會和諧悅耳,朗朗上口。
例如,靈車隊,萬眾心相隨。哭到總理心欲碎,八億神州淚紛飛。紅旗低垂,新華門前灑滿淚。日理萬機的總理啊,您今晚幾時回?
④講求疊音自然
疊音,古時稱作“重言”或“復字”。恰當地運用疊音詞語,可以突出詞語的意義,加強對事物的形象描繪,增加音樂美感。
例如,井岡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難忘的是毛竹。從遠處看,郁郁蒼蒼,重重疊疊,望不到頭。從近處看,有的俊俏挺拔,好似當年山頭的哨崗;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來出世還不久,卻也亭亭玉立,別有一番神采。
⑤講求雙聲疊韻配合
恰當運用雙聲疊韻詞語,可以形成一種回環(huán)的美。這種修辭效果,靠兩者相連、相對,彼此應和,但更主要是靠在對仗中顯示出來:或雙聲對雙聲,或疊韻對疊韻,或雙聲對疊韻。
例如,田園零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零落”對“流離”,雙聲對雙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依稀”對“變幻”,疊韻對疊韻)
公路崎嶇開古道,林園宛轉創(chuàng)新陂。(“崎嶇”對“宛轉”,雙聲對疊韻)
聲音的錘煉,還要講求摹聲真切,講求諧音自然、巧妙,講求讀音上口(避免拗口)。語言音律美的取得有賴于語音因素的綜合運用。
三、論述題
1.論述語言是一個符號體系。[武漢大學2013年研]
答:(1)語言具有符號的特征
①語言中的“音”是語言符號的物質表現形式,是符號的能指;“義”是語言符號的內容,是符號的所指。語言的音和義相結合共同指稱現實現象,構成語言的符號。
②語言符號具有任意性。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是由社會成員約定俗成的。不同的語言也可以用不同的語音形式代表相同的語義內容。
③語言符號具有穩(wěn)定性。語音和語義一旦約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穩(wěn)固性,不可隨意改變。
(2)語言是一種比較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
①語言符號是一個嚴密的系統(tǒng),其組成是分層級的。語言符號是音與義的結合體,而音自然處于最下層,音位是語音子系統(tǒng)的最小單位,音位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成更大的單位——音節(jié),屬于語言系統(tǒng)的下層——音系層。語素與語素組成的更大單位是形式和意義結合的語言符號,屬于語言層級裝置的上層——語法層,這一層又可以分若干級:第一級是語素,這是語言中音義結合的最小結構單位,第二級是由語素的組合構成的詞,第三級是由詞構成的句子;詞和句子都是符號的序列。
②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運轉規(guī)則。組合關系指的是若干較小的語言單位組合成較大的語言單位,其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又稱線性序列關系。聚合關系是指具有相同組合功能的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又稱為聯想關系。具有相同聚合關系的語言單位,就構成某種聚合類,即功能類。組合是橫向的,聚合是縱向的,組合是第一性的,聚合是第二性的。
總之,語言符號具有符號的基本特征,是一個嚴密的符號系統(tǒng)。
2.什么是組合關系?什么是聚合關系?它們對于語言運用有什么樣的意義?[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相關試題:
(1)舉例說明什么是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簡答題,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研]
(2)舉例說明語言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簡答題,中國人民大學2015年研]
答:(1)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定義
組合關系是指若干較小的語言單位組合成較大的語言單位,其構成成分之間的關系,又稱線性序列關系。
聚合關系是指具有相同組合功能的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又稱為聯想關系。具有相同聚合關系的語言單位,就構成某種聚合類,即功能類。
(2)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在語言中的作用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語言中的兩大最根本的關系,是貫穿于語言的兩大關系,在語言運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組合關系為語法單位的使用提供規(guī)則
a.運用詞語組合成句子,首先必須符合組合關系,這樣才能正確,例如,說“吃”,一般可以同“飯、面、糖”等組合,不能同“沙、泥、土、樹”之類的詞組合。
b.組合關系使符號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有序性,反映了語言系統(tǒng)組織結構的基本法則,是以較小的單位組合成較大的單位必須遵守的。
②聚合關系為語言的使用提供材料和可能
聚合關系是組合關系的具體運用,充分反映了語言規(guī)則的概括性,它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無數的可能,掌握了一種規(guī)則,通過替換,就可以造出很多句子來。
例如,在句子“我愛中國?!边@一句式中,因為“你、我、他”處于聚合關系中,則可以用“你”和“他”來替換“我”,生成新的句子。
③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共同在語言運用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二者在語言中共同起作用,使語言發(fā)揮出特有的作用和魅力。組合關系說明了語言結構的規(guī)則,使得語言符號的結構呈現出有序性;聚合關系說明了替換規(guī)則,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無數可能,大大簡化了語言系統(tǒng),為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提供了可能。
3.漢語普通話與英語(或者你熟悉的其他外國語)在語法手段和語法范疇上有什么差異?[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漢語和英語在語法手段和語法范疇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漢語與英語在語法手段上的差異
①詞形的變化
漢語普通話缺乏詞形變化,而英語則具有豐富的詞形變化。
a.通過附加詞尾來表達語法意義,如taller/tallest,前者詞尾表示比較級,后者詞尾表示最高級。
b.內部屈折。如begin-began,兩者分別表示“開始”這個動詞的一般式、過去式。
c.異根。如better、best二者分別表示good的比較級、最高級。
②語調
有人認為語調也是一種語法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頓。例如漢語普通話:“我知道,你不知道?!保摵希?“我知道你不知道?!保ㄖ髦^),而英語中語調的作用則不明顯。
③重疊
漢語中通過重疊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如“掂量”與“掂量掂量”具有不同的意義;英語中則無。
(2)漢語與英語在語法范疇上的差異
①性。性是某些語言里的名詞的分類。形容詞常常修飾名詞,它也隨著有關的名詞而有性的變化。漢語沒有性的語法范疇,如男女服務員都可稱為“服務員”,而英語則分別表示為waiter、waitress。
②數。數這個范疇一般包括單數和復數兩種意義。英語的可數名詞有單數和復數的變化,如男孩,單數形式為boy,復數形式為boys。而漢語名詞的單復數則沒有形式上的變化。
③格。格表示名詞、代詞在句中和其他詞的關系。名詞、代詞作主語時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動詞的直接賓語時用賓格的形式,作間接賓語時用與格的形式,表領屬關系時用屬格的形式。英語的名詞有通格和所有格兩個格,而漢語則沒有格的變化。
④體。體表示行為動作進行的方式,是動詞特有的語法范疇。不同語言的體的范疇的表現各不一樣。英語動詞有普通體、進行體和完成體。動詞的簡單形式表示普通體(如“I write”),“be+動詞的現在分詞”表示進行體(如“I am writing”),“have+動詞的過去分詞”表示完成體(如“I have written”)。漢語動詞加“了”“著”“過”的現象,有人認為也是體的分別,“了”表示完成體,“過”表示經歷體,“著”表示進行體。
⑤時。時也是動詞的語法范疇,表示行為動作發(fā)生的時間。這時間往往以說話的時刻為準,分為現在、過去、未來。英語“I write”(我寫,現在時),“l(fā) wrote”(過去時),“1 shall write”(將來時)。而漢語則缺少時的變化。
⑥人稱。 不少語言的動詞隨著主語的人稱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英語動詞只在現在時單數的時候有第三人稱和其他人稱的對立。例如:He(she)writes 和I write。漢語則沒有人稱的變化。
⑦態(tài)。態(tài)表示動作和主體的關系。它是動詞所具有的語法范疇,一般分為主動態(tài)和被動態(tài)兩種。主動態(tài)表示主體是動作的發(fā)出者,被動態(tài)表示主體是動作的承受者。比較:“John is writing a letter.(約翰正在寫信)”,“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信正由約翰寫著)。”而漢語則沒有態(tài)的變化。
4.試論語境在言語交際過程中對話語理解的作用。[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答:語境就是指話語使用的具體環(huán)境,話語意義的形成與語境有著重要的關系,在話語理解過程中,必須考慮語境的因素,不同的語境就會使話語附帶上不同的含義。語境對語言理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限制作用
語境對話語的理解具有限制作用,首先表現在對詞語的理解和選用上。同樣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表達的意思就可能不同,這時需要依據語境作出準確的理解。
例如,“我們以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的英雄而驕傲,我們以生在這個英雄的國度而自豪?!焙汀爸t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兩個句子中都用了“驕傲”一詞,在前句中,根據上下文語境可以判斷是褒義詞,而后一句中則是貶義詞。語境的使用就限制了詞語意義的理解。
(2)補充作用
語境對言語理解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言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個句子,表達的可能只是很簡單的字面意義;也可能是語境所賦予的一種深層含義;還有可能是字面意義之外的一種言外之意。語言的深層意義和言外之意是不同于語言表面意義的,是需要結合具體語境來進行理解的。
例如,一個不熟悉的客人來你家,那天比較冷,客人有點輕微的感冒,你家開著窗子,客人說:“今天有點冷?!蹦闳绻话阉斪鍪且痪淦胀ǖ脑?,認為客人只是想告訴你天冷這個事實,那就是忽略了語境的物理作用。他實際上是暗示你把窗戶關上,這種暗示就是語境給這句話補充的信息。多數情況下,由于語境的補充,人們能理解出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
總之,語境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語用語言總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因此,人們學習語言不僅要學習語言的表面意義,還要根據語境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特定的語言,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5.簡要論述語言融合的性質、原因、類型以及英語學習對漢語的影響。[武漢大學2011年研]
相關試題:
(1)語言同化有哪些方式,舉例說明。[簡答題,武漢大學2010年研]
(2)語言融合[名詞解釋,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研;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1)語言融合的性質
語言融合是指不同民族在同一地區(qū)長期密切接觸以致漸漸趨向融合而帶來的一種語言接觸類型,又稱“語言替代”或“語言換用”。語言融合并不是指產生“混合語”,而是指相互接觸中的一種語言排擠代替了其他語言,即其中某一種語言成為勝利者,保留自己的語法構造和基本詞匯,并且按自己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繼續(xù)發(fā)展,成為趨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際工具,而其他語言則由于無人使用而消亡。消亡的語言通常會在勝利者的語言中留下一些痕跡,如某些發(fā)音方式的特點,當地某些地名或特有地貌、物產的名稱等。
在語言融合過程中,并不是政治上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民族語言成為勝利者,語言融合的結果是經濟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擠替代經濟文化地位低的一方。
(2)語言融合的原因
發(fā)生語言融合的必要條件是這些不同民族必須在同一地區(qū)有較長時期的雜居生活。不在同一地區(qū)生活的民族或雖生活在同一地區(qū)但保持獨立聚居的民族,一般不會發(fā)生語言融合。如南北朝以來鮮卑、契丹、女真、滿族先后入主中原,后逐漸與漢族雜居,他們的語言也逐漸融入漢語而消亡。
(3)語言融合的類型
語言融合主要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兩大類。
①自愿融合。在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融合過程中,有些民族順乎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自覺放棄使用自己的語言,選用漢語作為共同交際語。
②被迫融合。在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融合過程中,有些民族為保持本民族的語言進行了艱苦的斗爭,但迫于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語言,學會漢語,實現語言的融合。
(4)英語學習對漢語的影響
英語學習對漢語的影響表現在漢語的各個方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
如鴉片戰(zhàn)爭后,為了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成就,仿譯西方語言用派生法構成術語,漢語中陸續(xù)增加了很多能產的構詞詞綴,如相當于英語的-ize,-ization的“化”,相當于英語的-ty,-ness等的“性”。詞綴的產生和發(fā)展使?jié)h語的構詞法除了采用詞根復合的辦法以外還增加了一種派生構詞法,人們可以根據這種派生構詞的模式創(chuàng)造新詞。再如,“被”字句和多個修飾語并列的長句的出現,都是英語對漢語帶來的影響。
四、分析題
1.下面是標準泰語的輔音音位,試分析其音系特點,并與北京話輔音音位作比較。[中山大學2015研]

答:(1)泰語的音系特點有:
①泰語輔音無舌音,主要由唇音、唇齒音、齦音、齦后音、硬腭音、軟腭音及聲門音組成。
②區(qū)分送氣音與不送氣音。
③有濁音。
④有顫音。
(2)泰語與北京話輔音音位的比較:
①相同點
塞音、塞擦音區(qū)分送氣及不送氣,都有[p]、[p?]、[t]、[t?]、[k]、[k?]、[?]、[??];區(qū)分清濁,泰語中濁輔音包括[b]、[d]等,漢語中包括[m]、[n]、[l]、[?]。
②不同點
北京話舌面音及舌尖音豐富,包括[?]、[??]、[?]、[s]、[?]、[??]、[?]、[t?]、[t??];北京話濁音為半濁音,泰語為全濁音;泰語中有顫音、近音、聲門音而北京話沒有;泰語軟腭音豐富,漢語只有[?]。
2.下面是“桃”等8個字在北京、蘇州、長沙、南昌和廣州的讀音。請據此分析北京話聲母與其他四地方言聲母的對應關系。[中山大學2011研]
答:(1)從上表可以看出,古濁塞音和濁塞擦音在今北京話聲母中,與相應的清音相拼時依據聲調的平仄分為:①平聲的濁塞音、濁塞擦音和相應的送氣清音相拼;②仄聲的濁塞音、濁塞擦音和相應的不送氣清音相拼。
(2)而蘇州則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濁音,其中濁塞音、濁塞擦音的舌面音仍保留古發(fā)音部位和方法,濁塞擦音中舌尖音則變?yōu)椴烈簦婚L沙則將古濁塞音和濁塞擦音一律發(fā)展為同部位的不送氣清音;南昌則將古濁塞音和濁塞擦音一律發(fā)展為同部位的送氣清音;廣州在古濁塞音的演變上與北京話相同,古濁塞擦音也變?yōu)榍逡簦兴蜌夂筒凰蜌鈨煞N情況。
3.下列是某一語言的一組詞,其中[t]、[s]和[z]分別與[c?]、[s?]和[z?]互補分布(釋義省略):[中山大學2012研]
請對以上出現的[t]、[s]、[z]和[ch]、[sh]、[zh]六個音素進行音位歸納:
(1)描寫[t,s,z]和[ch、sh、zh]的分布情況;
(2)一個音位下有幾個音位變體,應該以哪個音素作為音位的代表音素?為什么?
(3)以公式表達音位、音位變體以及音位變體出現的條件。 [中山大學 2012 研]
答:(1)歸納音位
①[t]、[s]和[z]多出現在元音[o]、[a]、[u]、[e]之前,[z]還可以出現在[w]之前;
②[c?]、[s?]和[z?]都是出現在元音[i]之前。
(2)音位變體中的代表音素
①一個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這些音就是這個音位的音位變體。每個音位下有多少個音位變體是和該音位在語音環(huán)境中的具體運用有關的。
②音位變體是音位的具體表現形式,音位則是從音位變體中概括歸納出來的。音位與音位變體的關系是類別與成員的關系,也可以說是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代表音素也是從具體的音位變體中概括出來的,標寫它的時候,通常從各音位變體中選用典型變體的符號,同時還要找一個常見、好認、便于印刷的符號作代表,加上//,表示它是音位,不加//表示它是音位變體。
例如,北京話的音位/a/是一個音的類別,它至少包含[a]、[ɑ]兩個成員,也就是/a/至少包含兩個變體。其符合音位歸納提取的原則,成為該音位的代表音素。
(3)以公式表達音位、音位變體以及音位變體出現的條件

4.根據荷蘭語材料,比較[p]和[b]、[t]和[d]在荷蘭語中是否是一個音位。[北京師范大學2012研]
答:根據題目中所給材料,[p]和[b]、[t]和[d]都分別是不同的音位。
對于同一種語言來說,對立原則、互補原則、音感差異和經濟原則是歸納音位的四個重要標準。
(1)對立原則
兩個音素在同樣的語音環(huán)境中獨立承擔區(qū)別詞或語素的語音形式(或稱“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則兩個音素就處于對立關系中。而在同一語言中處于對立關系中的音素,就需要歸納為不同的音位。這是音位歸納的首要原則。
(2)互補原則
一類音素從不在相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出現,這種現象稱為互補分布。呈互補分布的音素可以考慮歸并為同一個音位。
(3)音感差異原則
歸納音位時除了要遵循互補原則外,還要注意音素的音感類型。有的音雖然處于互補分布中,但是當地人聽起來差異過大,這樣的音也不宜歸納為同一音位。
(4)經濟原則
在音位歸納中還要遵循經濟原則,即在正確描寫語言現象及滿足交際需要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控制音位的數量。
根據題目中所給材料,pond[p?t?]和bond[b?t?]除了/p/與/b/之外其他均相同,屬于最小對立對。由于兩者在同樣的語音環(huán)境中能夠區(qū)別意義,所以它們之間是對立關系,故/p/與/b/是兩個不同的音位。ponden[p?d?n]和ponten[p?t?n]除了/d/與/t/之外其他均相同,是最小對立對,兩者同樣能在相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區(qū)別意義,所以它們也是對立關系,故/d/與/t/是兩個不同的音位。
5.以黑客、黑布、黑包、黑板為例,分析詞和詞組的區(qū)別。[北京語言大學2011研]
答:詞和詞組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概念方面
①詞是由語素構成的音義結合的定型結構,最小的能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如黑客和黑板,分別是有語素“黑”和“客”“黑”和“板”構成的定型結構。
②詞組是語法和語義上都能逐層搭配而沒有句調的一組詞,是造句的備用單位。如黑布和黑包分別是由詞“黑”和“布”、“黑”和“包”根據偏正規(guī)則組成,語義上也能搭配。
(2)語音方面
①詞內部不能停頓,如黑客和黑板內部語素之間不能停頓。
②詞組內部詞和詞之間可以停頓,如黑布和黑包內部詞和詞之間可以停頓。
(3)語義方面
①詞義往往不是它的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融合、引申的意義,具有整體性。如黑客和黑板的詞義都是經過融合引申后的整體義。
②詞組的意義往往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如黑布和黑包的意義就是構成成分的簡單相加。
(4)語法結構方面
①詞不可擴展,結構上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如黑客和黑板不可擴展。
②詞組可擴展,結構上并非是一個定型的整體,如黑布和黑包都可擴展。
6.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并詳細說明理由。[中國傳媒大學2013研]
(1)下面的句子是一個連貫復句。
當大學錄取短信、外交部招聘,甚至警方通緝令中出現“親!包郵哦!”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種網絡新文體中,“淘寶體”已然跳脫出網絡購物領域的局限,成為一種全民表達。
(2)“不嚴肅地批評學生的家長”是一個歧義結構,有兩種不同的結構關系,表現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是動賓結構,主要意思是“批評家長”;二是偏正結構,主要意思是講一種什么樣的“家長”。
答:(1)這是一個單句,不是復句。復句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貫通全句的句調構成的。復句前后有隔離性停頓,書面用句號或問號、嘆號表示。分句在結構上跟單句相同,但沒有完整而獨立的句調。復句的各分句間一般有句中停頓,書面上用逗號、分號或冒號表示。上面的句子不符合復句的定義。前面的“當……時”,只是做狀語,不是一個分句。
(2)正確。
7.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下列詞組,要求分析到詞。[中國傳媒大學2011研]
(1)105歲的周老堅持閱讀國外最新雜志
(2)先進國家行之有效、正在全世界傳播開來的有利于人類生活的知識和事物
答:(1)105歲的周老堅持 閱讀國外最新雜志
|____主__ |________謂______ _|
|__定__|__中||_動|___賓______ __|
|數| 量| |動|_____賓____|
|定 | 中 |
|定 |中|
(2)先進國家行之有效、正在全世界傳播開來的有利于人類生活的知識和事物
|_________________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____|
|__定___|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聯 |合 |
|定|中 |__________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______|
|____聯__|______合____________|_動 _|___賓___|
|狀|_____中__________| |定 |中 |
|狀 | 中 |
|介|賓 |動 | 補 |
|定|中|
8.下面是某一語言的四句話及普通話譯文:
Дайте мне книrу пойнтереснее
請給 我 書 比較有趣
(請給我一本比較有趣的書.)
Эта книra самая йнтересная
這 書 最 有趣
(這本書最有趣)
Это моя книra а то мой журнал
這 我的 書 而 那 我的 雜志
(這是我的書,而那是我的雜志)
Я читаю зту книrу, он читаe t тот журнал
我 讀 這 書 他 讀 那 雜志
(我讀這書,他讀那雜志)
(1)分析該語言屬于哪種語法結構類型的語言?
(2)分析上面四句話所體現的語法范疇。[中山大學2012研]
答:(1)該語言的語法結構類型
該語言屬于屈折語,原因是:
①該語言中詞與詞之間的結構關系主要靠詞形變化來表示,如,“Я”(主格“我”)、“мне”(賓格“我”)、“ моя”(屬格“我的”)等;
②該語言中一個詞綴可以同時表示好幾種語法范疇義,如“книrу”(書)中的-a就同時表示陰性、單數、主格三種意義。
(2)該語言的語法范疇
該語言所體現的語法范疇有:
①性。性是某些語言里的名詞的分類,也會在句法上與之相關的其他詞上反映出來。如“книra”(書)中的-a表示陰性。
②數。數這個范疇一般包括單數和復數兩種意義。如“книra”(書)中的-a表示單數。
③格。格表示名詞、代詞在句中和其他詞的關系,它的意義是直接和句法相關的。如“книra”(書)中的-a表示主格。
9.分析“連小伙子都不覺得累”這句話為什么不易接受。[南開大學2011研]
答:(1)“連……都……”句式分析
“連……都……”句式是一種全稱數量表達形式,“連”標記集合中的一個極端成員,通過對該極端成員的肯定或否定達到對整個集合的肯定或否定的目的。該成分的極性特點可以通過顯性的數量表示,也可以通過人們的心理評價來判定。
(2)句子“連小伙子都不覺得累”的分析
該句式表達全稱數量意義,這種全稱數量在有上下文襯托的情況下更加明顯。即使沒有前文的鋪墊,“連”字句也可以借助人們的世界知識獲得全稱意義理解。如“那山峰不但人上不去,連老鷹也很難飛上去?!备鶕A設,“老鷹”是飛得最高的,通過對這種極端成分的陳述表達“什么也飛不過去”這樣的全稱意義。而原句“連小伙子都不覺得累”之所以不易接受,是因為,根據預設,“小伙子是最不容易累的”,誤用了相反的極端成分,不能表達“誰都不累”的全稱意義。
10.分析下列句子的預設和預設觸發(fā)語[華中師范大學2012研]
A.小李的哥哥住院以后戒煙了。
B.他們不知道老劉離婚了。
答:(1)預設 預設觸發(fā)語
小李有哥哥 小李的
小李的哥哥住過院 住院以后
小李的哥哥抽煙 戒煙了
(2)預設 預設觸發(fā)語
老劉結過婚 離婚了
- 2016年管理類專業(yè)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歷年真題分類精解
- 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868經濟學(含宏觀、微觀)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日語專業(yè)基礎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第4版)
- 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618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910法學綜合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834語言學概論C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秦曾煌《電工學·電工技術》(第7版)(上冊)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劉守華《民間文學教程》(第2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431金融學綜合[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索爾所《認知心理學》(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yè)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2011~2013年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