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勇《中國現代文學史》(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369字
- 2020-10-23 16:14:00
1.3 考研真題和典型題詳解
一、填空題
1.1899年,________在________文中,發出了“詩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的號召。[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案】梁啟超;《夏威夷游記》
【解析】《夏威夷游記》是梁啟超在1899冬赴美途中所作的日記,其中談到“詩界革命”。他的觀點為“予雖不能詩,然嘗好論詩。以為詩之境界,被千余年來鸚鵡名士占盡矣。雖有佳章佳句,一讀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見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詩則已,若作詩,必為詩界之哥侖布、瑪賽郎然后可……要之,支那非有詩界革命,則詩運殆將絕。雖然,詩運無絕之時也。今日者革命之機漸熟,而哥侖布、瑪賽郎之出世必不遠矣”。
2.《文學革命論》的作者是________。[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案】陳獨秀
【解析】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表明了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
3.1918年4月,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以“________”來概括文學革命的宗旨。[北京大學2012年研]
【答案】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
【解析】1918年4月,胡適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以“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來概括文學革命的宗旨,意在將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結合起來,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4.1918,錢玄同和________的“雙簧信”正式拉開了新文學和封建復古派斗爭的序幕。[浙江大學2011年研]
【答案】劉半農
【解析】胡適、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提出后,得到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響應。錢玄同和劉半農在《新青年》上發表了“雙簧信”,即由錢化名王敬軒給《新青年》寫信,模仿舊文人口吻,將他們反對新文學與白話文的種種觀點、言論加以匯集,然后由劉半農寫復信,逐一辯駁,因而引起廣泛的社會注意。
5.《新青年》從________(時間)起開始全部使用白話和新式標點。[中山大學2012年研]
【答案】1918年5月
【解析】《新青年》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采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到1918年5月起《新青年》全部以白話文編排,并使用新式標點符號。一時間,標點符號風靡全國。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后短評、通訊、社論也都采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
6.1919年初,林紓連續發表文言短篇________、________對文學革命倡導者進行人身攻擊。[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案】《荊生》;《妖夢》
【解析】1919年2月,林紓在上海《新申報》上的《蠡叟叢談》中發表文言小說《荊生》影射攻擊《新青年》的幾個編輯,以皖人田其美影射陳獨秀,以狄莫影射胡適,以浙江人金心異影射錢玄同。林紓在小說里幻想出一個英雄“荊生”,讓這個偉丈夫尋釁鬧事痛打田、狄、金三人,發泄他維護舊禮教、反對新文化的積怨,從精神上滿足了衛道者們的私怨;3月,他又發表《妖夢》,寫某人夢游陰曹地府,見一所“白話學堂”,校中有三個“鬼中之杰出者”:校長元緒,影射蔡元培;教務長田恒,影射陳獨秀;副教務長秦二世,則指胡適。
7.周作人于1921年發表________,專門探討現代散文的概念。[浙江大學2011年研]
【答案】《美文》
【解析】1921年6月周作人發表題為《美文》的文章,真正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該文把以抒情敘事為主的藝術性的散文視作美文,擺到了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位置,實際上也就闡明了藝術性散文的文類品格。
8.1922年胡適的文章________可以看作是對新文學最早的研究。[中山大學2012年研]
【答案】《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解析】《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是胡適為上海《申報》五十周年紀念冊而作,目的是記載當時五十年新舊文學過渡時期的歷史,完稿于1922年3月,次年發表于《申報》五十周年紀念特刊《最近之五十年》。胡適繼承了傳統的史學精神,在實錄的基礎上自出機杼,從古文的末路、古文學的新變、白話小說的發達及缺點、文學革命這幾個方面來再現這五十年的文學,這既是一定程度上歷史事實的總結,也是在有意識地、有選擇地建構歷史,讓歷史說話。
二、選擇題
五四文學革命中,“人的文學”觀念的最先倡導者是( )。[北京大學2011年研]
A.胡適B.魯迅C.周作人D.陳獨秀
【答案】C
【解析】1918年12月,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文學之本,試圖將19世紀歐洲文學發展中起過重大作用的人道主義直接移用于中國新文學,使文學革命內容更加具體化。
三、名詞解釋
1.“新民體”[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新民體”是梁啟超在報章雜志上創立的新的散文體裁,因發表于早期《新民叢報》而得名。新民體是中國傳統文體的一次解放,打破了古文、時文、散文、駢文的界限和宗派家法的束縛,是文言文變革為白話文的一種過渡性的文體。新民體的特點是半文半白,半雅半俗,洋洋灑灑,感情飽滿,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鼓動性。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新文體的影響逐漸消退,而其精華則為白話文運動所繼承。
2.《新青年》[中國傳媒大學2010年研]
相關試題:新青年[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的一份綜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運動期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在早期主要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青年》堅持“世界的而非鎖國的”的原則,對于外國文學的各種流派和作家采取了開放的態度,它先后譯介了國外許多著名作家的作品。為了保衛和推進文學革命,《新青年》還進行了反對封建復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學潮流的斗爭。
3.三大主義[四川大學2011年研]
答:“三大主義”是“文學革命”的綱領,由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首次提出。“三大主義”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文學持批判否定的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4.人的文學[南京大學2013年研;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中山大學2010年研]
答:人的文學是五四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主張。1918年12月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它緊緊把握了五四時期“人的發現”的根本主題,表現出強烈的反封建的戰斗色彩,揭示了新文學與現實人生的密切關系,確立了文學革命的方向,使個性解放、人道主義成為五四時期文學創作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重要的特色。
5.甲寅派[北京師范大學2014年研]
答:甲寅派得名于《甲寅》雜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后,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制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6.《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輔仁大學演講時所用講稿,后經整理出版,它是較早地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著作。周作人將中國新文學的源流歸之于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學傳統。同時他將文學區分為“言志派”和“載道派”,并將新文學歸之于言志派的傳統。通過這種區分,將新文學與公安派接合起來,新文學不再是無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為新文學進行合法化論證,也是試圖將新文學的根基植入中國傳統之中,以獲得自身的主體性,這一方向持續地為以后的學者和作家所繼承。
7.《申報·自由談》[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申報·自由談》是上海《申報》的副刊之一,也是近代報刊史上歷史最悠久的副刊。1911年創刊,1949年停刊。最初的編者是陳蝶仙。后來陳因經營實業,改由禮拜六派的小說家周瘦鵑主編。周瘦鵑編《自由談》約十年,使其成為鴛鴦蝴蝶派的大本營,充滿了舊式的筆記詩詞以及章回體長篇小說。1932年起改由黎烈文主持,把《自由談》的內容變成完全的新文藝化,積極介入社會,追求文藝的“進步與近代化”,大力提倡雜文,鋒芒畢露,大膽暴露現實,全國文化界一時震動,并特聘魯迅、茅盾等左翼作家撰稿,成為進步文化戰線的重要陣地。
四、簡答題
1.談談周作人五四時期的文學觀。[北京大學2012年研]
答:周作人在五四時期的文學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人的文學
1918年,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一文,提出以下兩點要求:
①要求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們的“非人的生活”;
②要求作家必須以認真嚴肅的、而并非游戲的態度,去描寫“非人的生活”,對改造社會持積極的態度,而且還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周作人認為,新文學所本的人道主義具體指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只有作家自己覺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講人道,做人類。他將新文學的本質界定為“重新發現人”的一種手段,根本目標在助成人性健全發展。
(2)平民文學
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學”的概念,這實際上是對“人的文學”的具體化。
①他將封建傳統的舊文學概括為“貴族的文學”,認為“平民的文學”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兩者之間的區別并非說這種文學是專做給貴族或平民看,專講貴族或平民的生活。
②平民文學應以通俗的白話語體描寫人民大眾生活的真實狀況,忠實地反映出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離合,描寫大多數人民的真摯思想。
(3)人生的藝術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題為《新文學的要求》的演講,針對當時新文壇中已經出現的“人生派”與“藝術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見解。
①他認為“為什么而什么”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因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講到功利里去,以文藝為理論的工具變成文壇上的說教。文學根本不必“為什么”,只是用“藝術的方法”表現作者對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評論集《自己的園地》,強調尊重創作個性,書寫表達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對以個人為藝術工匠的“為藝術派”,又反對以藝術為人生仆役的“為人生”派,而主張“人生的藝術派”。
2.簡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學革命中的貢獻。[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現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先導者和批評家。他在文學理論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具體表現為:
(1)以“人的文學”來概括新文學的內容
五四時期周作人最突出的貢獻是以“人的文學”來概括新文學的內容,標示新文學區別于舊文學的本質特征。“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發表的《人的文學》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們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須以認真嚴肅的、而并非游戲的態度,去描寫“非人的生活”,對改造社會持積極的態度,而且,還要展示“理想的生活”。在周作人這里,新文學所本的人道主義具體指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只有作家自己覺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講人道,做人類”。周作人將新文學的本質界定為“重新發現‘人’的一種手段,根據目標再助成人性健全發展”。
(2)提出“平民文學”的概念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學”的概念,實際上是“人的文學”的具體化。周作人將封建傳統的舊文學概括為“貴族的文學”,認為“平民的文學”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其兩者間的區別主要是指“文學的精神區別,指它的普遍與否,真摯與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學應以通俗的白話語體描寫人民大眾生活的真實情狀,如實地反映“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描寫大多數人的“真摯的思想與事實”。
(3)主張“人生的藝術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題為《新文學的要求》的演講,針對當時新文壇中已經出現的“人生派”與“藝術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為什么而什么”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因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講到功利里去,以文藝為理論的工具變成文壇上的說教。文學根本不必“為什么”,只是用“藝術的方法”表現作者對于人生的情思。1923年出版評論集《自己的園地》,強調尊重創作個性,書寫表達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對以個人為藝術工匠的“為藝術派”,又反對以藝術為人生仆役的“為人生”派,而主張“人生的藝術派”。
(4)美文理論
周作人的理論貢獻還在于對于現代散文文體的理論確認。1921年發表《美文》,文章將“美文”界定為論文的一種,不過它不是批評的,不是學術的,而是藝術的。可以是敘事的,也可以是抒情的,但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美文要真實而簡明,也就是講真話、說自己的話,是個人“言志”之作。正是他的提倡,真正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他將那種以抒情敘事為主的藝術性的散文視作美文,擺到了與小說、詩歌、戲劇同等的位置。
周作人的這些理論提倡,都是以人道主義為本的為人生的文學,強調文學是人性的、人類的、也是個人的。這些主張雖然有些抽象,但恰與五四時期個人解放的熱潮相合,所以有相當的代表性,對文學革命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3.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五四新文學觀念與舊文學觀念的主要區別在哪里?[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研]
答:“五四”時期,新舊思潮的激烈交戰,東西方思想文化的融匯撞擊,造成了紛繁多變的文學現象。這一時期在創作上的時代品格,不但與傳統文學根本不同,而且也區別于現代文學史上其他時期的文學。五四新文學觀念與舊文學觀念的主要區別體現在:
(1)文體形式不一樣
五四文學革命使漢語文學的文體形式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現代白話文取代了舊文學中文言文的正宗地位,運用白話、形式自由多樣的新詩取代了講究對仗、平仄、韻律、用典的舊詩,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的現代散文取代了講究起承轉合的古文,話劇文學從無到有,小說的敘述視角、敘事結構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2)文學思想不一樣
五四新文學革命不僅否定了舊文學觀念中“文以載道”、“代圣賢立言”、游戲消遣等文學思想,而且否定了支撐這些學說的整個價值觀念系統。五四文學的文學觀念是以人為本,其思想基礎是周作人所說的以個人主義為本位的人道主義。五四時期崛起的“人的文學觀”、“為人生”的文學觀、“自我表現”的文學觀,雖然名稱不同,但它們都從屬于民主、人道、自由的現代思想體系,體現了現代人對文學的要求。
(3)對文學的看法不一樣
五四新文學觀念認為文學具有獨立性,追求純文學。舊文學觀念文史哲不分家,文學擔負著各種職能。五四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們受到了建立在知、情、意三分的現代知識制度上的純文學觀念的影響,注意到了文學的獨立性的問題。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把古文、駢文、詩歌等“文學之文”與碑、銘、墓志、啟事等“應用之文”并舉。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是文學革命中第一篇論述純文學與雜文學不同的專門論文,他區別了“文學”與“文字”,把純文學與雜文學區別開來,同時也是把文學從雜文學擔負的各種職能中解脫出來,這本身是對文學獨立性的強調。
總之,五四新文學觀念中突出了理性精神的顯現。新文學的先驅者們主張文學服膺于思想啟蒙,注重將文學作為改造社會人生的工具,強調以現代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去指導新文學的創造,強調對個性化的追求以及多樣創作方法的嘗試,具有強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這一切都使新文學呈現出有別于舊文學的文學新面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
五、論述題
1.周作人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哪些?結合具體文本進行論述。[南京大學2011年研]
相關試題:
(1)試闡述周作人在文藝理論和創作上的雙重貢獻?[復旦大學2012年研]
(2)結合具體作品,論述周作人的藝術貢獻。[同濟大學2012年研]
(3)談談周作人五四時期的文學觀。[簡答題,北京大學2012年研]
(4)簡述周作人在五四文學革命中的貢獻。[簡答題,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現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時期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先導者和批評家。周作人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主要表現為:
(1)人的文學
①周作人對新文學的思想建設進行了諸多思考與探討,其最突出的貢獻,是以“人的文學”來概括新文學的內容,標示新文學區別于舊文學的本質特征。“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
②周作人在1918年底發表的《人的文學》這篇著名的文章中,要求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分析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們的“非人的生活”;作家必須以認真嚴肅的、而并非游戲的態度,去描寫“非人的生活”,對改造社會持積極的態度,而且,還要展示“理想的生活”。
③在周作人這里,新文學所本的人道主義具體指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只有作家自己覺悟了,“占得人的位置”,才能“講人道,做人類”。周作人將新文學的本質界定為“重新發現‘人’”的一種手段,根本目標在助成人性健全發展。
(2)平民文學
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學”的概念,實際上是“人的文學”的具體化。
①周作人將封建傳統的舊文學概括為“貴族的文學”,認為“平民的文學”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兩者間的區別主要是指“文學的精神區別,指它的普遍與否,真摯與否”。周作人指出平民文學應以通俗的白話語體描寫人民大眾生活的真實情狀,忠實地反映“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描寫大多數人的“真摯的思想與事實”。
②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學”或“平民文學”,是以人道主義為本的“為人生的文學”,強調文學是人性的,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這些主張雖然有些抽象,但恰與“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熱潮相合,所以有相當的代表性,對文學革命的推進起到很大的作用。
(3)人生的藝術派
1920年,周作人做了一次題為《新文學的要求》的演講,針對當時新文壇中已經出現的“人生派”與“藝術派”的分野,提出自己的見解。
①他認為“為什么而什么”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因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講到功利里去,以文藝為理論的工具變成文壇上的說教。文學根本不必“為什么”,只是用“藝術的方法”表現作者對于人生的情思。
②1923年他出版評論集《自己的園地》,強調尊重創作個性,書寫表達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對以個人為藝術工匠的“為藝術派”,又反對以藝術為人生仆役的“為人生”派,而主張“人生的藝術派”。
(4)對現代散文文體的理論確認
傳統文學中的散文泛指與韻文相對的所有散文體文章,文學散文與非文學的文字沒有明確界限,文學散文未能獨立出來成為一種文學體裁。文學革命以后,文學性散文創作興起,有必要對文學散文進行文體確認。
①劉半農最早提出將“文學的散文”與“文字的散文”區別開來,但其所謂“文學的散文”還包括小說、雜文等,并沒有從幾種文體中獨立出來。
②周作人于1921年6月發表題為《美文》的文章,真正從理論上確認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該文將那種以抒情敘事為主的藝術性的散文視作美文,擺到了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位置,實際上也就闡明了藝術性散文的文類品格。
③周作人不但能寫一手別有韻味的散文,主要是小品文,而且常作散文批評,強調好散文需具備饒有“趣味”的內容,“平淡自然”的氣質,追求能引發讀者體味思索的“澀味”與“簡單味”,他的散文批評也更能從一個角度切近散文創作的規律,上升到美學批評的高度。
總之,周作人的這些理論都是以人道主義為本的“為人生的文學”,強調文學是人性的、人類的、也是個人的。這些主張雖然有些抽象,但恰與五四時期個人解放的熱潮相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中國新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2.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的轉型體現在哪些方面?[中山大學2011年研]
答: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樹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然而,文學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又存在著緊密的承續關系,即古典與現代、新與舊,難以做一刀切的劃分。中國文學由古典向現代轉型的真正完成,應當是在“五四”之后,其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白話文的全面推廣
五四后,各地愛國學生團體紛紛仿效《新青年》《每周評論》,創辦白話報刊,僅1919年就出版400多種。到1920年,連《東方雜志》《小說月報》等最持重的大雜志也都采用白話文,并且教育部也規定低年級國文課本用白話。文學革命促成了言文合一的“國語運動”,又為新文學的語體變革拓展了廣闊的天地,并迅速擴大了新文學的影響。
(2)新文學社團的蜂起
外國文學思潮的廣泛涌入和新文學社團的蜂起,呈現出我國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學革命的發動者們通過作品翻譯來介紹外國文藝思潮,向中國文壇吹來新鮮的現代氣息。《新青年》從第一卷開始先后翻譯了屠格涅夫、龔古爾、王爾德、契訶夫、易卜生等外國作家作品,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心理分析、意象派、進化論、馬克思主義等都開始有人宣傳和信仰;接受不同思潮影響的作家們的創作傾向也不盡相同,相同的作家們各自聚集成社團,形成了五四時期文學社團層出不窮的局面。如文學研究會對現實人生的推崇、創造社對浪漫主義的學習,還有新月社、語絲社、淺草——沉鐘社等。
(3)文學理論建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理論是創作實踐的先鋒。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章八事”,初步闡明了白話文的主張;隨后,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中提出“三大主義”,從內容到形式批判舊文學;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要求新文學必須以人道主義為本,觀察研究社會人生諸問題,尤其是底層人的生活。他的《美文》從理論上確立了文學性散文的地位,擺到了與小說、詩歌、戲劇同樣的位置。另一些作家也在理論上作出了貢獻,如魯迅、錢玄同、成仿吾等。
(4)創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實績
1918年5月,魯迅發表了第一篇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借“狂人”之口,控訴了封建制度及其倫理道德“吃人”的本質,并采用了現代意味的手法與樣式。隨后,魯迅又連續創作了《孔乙己》《藥》等小說,都顯示了深切的思想和完整的現代小說特色。魯迅的小說一出現,藝術上就很成熟,使得新文學的創作有相當高的起點。除魯迅外,《新青年》《新潮》《學燈》等報刊上陸續推出一些新文學作家及其作品。
總之,文學革命是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偉大而徹底的文學革新運動,不同于歷史上包括近代產生過的文學變革或文學改良,它所帶來的是文學觀念、內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從而揭開了現代文學光輝的第一頁,把中國文學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3.舉例論述中國現代文學在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時是如何進行文化過濾的。[南開大學2011年研]
答:新文學先驅者中大多數人對西方的思潮、理論并不是盲目地照搬,他們力求做到從時代、社會和新文學發展的需要出發去檢驗和選擇外來的東西,并注入新的因素,因此,在當時發生重大影響的外來思潮都有一個“中國化”的“變形”過程。
(1)在文學革命醞釀和發動初期,發難者直接從外國文學運動中得到過啟示
1916年胡適在美國留學時,曾經非常注意當時歐美詩壇的意象主義運動,認為“意象派”對西方傳統詩歌繁綿堆砌風氣的反叛,及其形式上追求具體性、運用日常口語等主張,與他自己的主張“多相似之處”。正是在“意象派”的啟發之下,胡適寫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提出“文章八事”。胡適還引發了“意象派”詩人龐德關于詩歌要靠具體意象的主張,提出寫“具體性”,“能引起鮮明撲人的影象”的“新詩”,倡為白話新詩運動。陳獨秀寫《文學革命論》,也開宗明義,號召要以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文學變革運動為楷模,發動中國的文學革命。其“三大主義”中所要求建設的“國民文學”、“寫實文學”和“社會文學”,也是以19世紀西方資產階級文學作為藍本的。
(2)文學歷史進化論等文學理論的提出脫胎于西方現代學說
胡適、陳獨秀等人最初提倡文學革命的一個基本理論,即文學歷史進化論,就是從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主要學說之一的進化論脫胎而來的,是西方思潮的直接產物。他們強調“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因時進化,不能自止”,指出舊文學必然被新文學取替,是因為舊文學“與其時之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系”,這種觀點,也從發展的角度看到新舊文學交替的必然趨勢,成為當時向舊文學發動進攻的重要精神武器之一。
(3)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各種各樣文學思潮及相關的哲學思潮先后涌入中國
如現實主義、自然主義、浪漫主義、唯美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心理分析派、意象派、立體派、未來派等等,以及人道主義、進化論、實證主義、尼采超人哲學、叔本華悲觀論、弗洛伊德主義、托爾斯泰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等,都有人介紹并有人宣傳、試驗、信仰。
(4)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方法多借鑒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主張
就文學思潮和創作方法而言,現實主義特別是俄國現實主義影響最大,后來成為中國新文學主流;浪漫主義也有較大影響,但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屬于現代主義范圍的各種思潮也曾吸引了許多作家,做了多種試驗。有那么多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國,如冰河開封,其規模浩大而又混亂,促成了中西文化交匯撞擊,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大大拓展了新文學倡導者、參與者的視野,以一種全新的眼光來觀照本民族的生活,同時在藝術創造上獲得了廣闊的天地。
(5)創作流派的建立得益于向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學習
文學研究會較多受俄國和歐洲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創造社則主要傾向于歐洲啟蒙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同時也受到了“新浪漫主義”(包括唯美主義、頹廢主義、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等)文學思潮的影響。
總之,中國現代文學在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時,中國現代文人注意結合中國現代文學的創作實際和創作目的,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里吸收有益的文學思潮、文學理論主張、創作方法,成立相應的創作流派,從而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文壇,影響深遠。
- 曾五一《統計學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錢銘怡《變態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郭著章《英漢互譯實用教程》(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20年現代漢語考點歸納及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科技大學東凌經濟管理學院824管理學與經濟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郭士征《社會保障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2015年修訂版)
- 高銘暄《刑法學》(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期貨從業資格考試《期貨基礎知識》歷年真題及詳解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孫立平《社會學導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尹伯成《宏觀經濟學簡明教程》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245二外俄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郭亞夫《外國新聞傳播史綱》(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