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3 考研真題和典型題詳解

一、填空題

1.最能代表“五四”新文學狂飆突進精神的詩集是________。[暨南大學2014年研]

【答案】《女神》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詩集,它開辟了一代新詩風,成為新詩運動的奠基之作。它還強烈體現了“五四”時代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徹底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熱切追求自由解放和贊美光明新生的精神。

2.郭沫若的詩作________中運用了古天方國有關鳳凰死而復生的神話。[北京大學2010年研]

【答案】《鳳凰涅槃》

【解析】《鳳凰涅槃》是郭沫若詩集《女神》中收錄的一首浪漫主義抒情現代詩。這首詩中的鳳凰還有群鳥,都帶有現實的象征意義,鳳凰的涅槃主要是代表新的社會,新的世界的到來。新生的鳳凰就是新世界的代表,而群鳥則表現的是在現實中所出現的那些與新思想、新社會的準則所背道而馳的人。

二、簡答題

1.簡析郭沫若《女神》的創作特色及局限。[中山大學2011年研]

相關試題:

(1)簡析郭沫若《女神》的創作特色。[暨南大學2013年研]

(2)簡述《女神》的浪漫主義特色。[山東大學2014年研]

答:(1)《女神》的創作特色

思想內容上: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的展示

《女神》突破了傳統政治與道德觀念對社會批判的限制,希望在現實的否定中建立社會與自我的一種統一性,順應并反映了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精神,因此《女神》成為新舊交替時代無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鼓舞著創造社、湖畔社、淺草—沉鐘社等一大批詩人。它的生命觀念以及徹底否定的社會批判方式,也很快轉變成新文學發展中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傳統,直到1940年代,它們經過置換和變形,仍為不少詩人沿襲。

形式上:詩體解放和古典詩歌技巧的沿用

在詩的形式上,詩人進行了多方面的大膽的創造。為了打破一切舊的詩形,反映嶄新的思想內容,詩人成功地創造了不拘一格的自由詩體。詩人還創造了把詩與散文、抒情與敘事結合起來的詩劇,開拓了詩歌創作的新領域。

《女神》繼早期白話詩人半文半白及偏于散文化的嘗試后,同樣以其破壞性使新詩從舊詩詞中解放出來。郭沫若宣稱在詩歌形式方面,他“主張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為此,他仿照民間自由體詩,學習泰戈爾,特別是惠特曼的自由體詩,借鑒日本詩壇廢除俳諧和歌格調采取自由詩律的經驗,實現了“詩體大解放”。

其大多數詩歌都去嚴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內在韻律,依據情緒的波動構成“自然的音節”,來表現其情緒消長,一方面詩里的愛和恨大多強化到了極端的程度,另一方面仍然都穩妥地保持著情緒與音節變化的呼應,特別是善于密集地、對應地使用“啊”“喲”這類嘆詞,作為獨立或者附屬性的音節單位,以顯示內在情緒的律動與力度。五四新詩出現以后,《女神》是第一批創造出這種情緒節奏的詩歌代表作。

表現手法上:浪漫主義手法的完美運用

《女神》運用了大膽的想象、巧妙的構思、奇異的聯想、極度的夸張等浪漫主義手法來表現詩人火山爆發式的激情和美好的理想。在語言上,既運用白話口語,又采用古今中外的語匯,狀物寫人,銳意求新,且帶著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因而詩的語言不僅異常豐富,而且十分形象生動、絢麗多彩和富有表現力。為了表現奔放熾熱的感情,詩人還運用疊句、排比句等句型,形成急促的節奏,從而形成詩歌高昂的格調。

此外,為了阻止散文化,同時也是由于歌德范式的影響,《女神》在韻腳、詩節、詩行的設計上也沿用了某些古典詩歌的技巧。《女神》的諸多探索,為其后詩歌的多樣化發展積累了經驗。

(2)《女神》的創作局限性

《女神》作為中國新詩的探索之作,在藝術方面也存在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側筆和暗示,通過具體意象透露,顯得單調淺露,缺乏豐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夾用外語詞匯,仍存在歐化的傾向。

總之,《女神》的積極浪漫主義,既受了西方積極浪漫主義和中國古典浪漫主義的影響,又表現出郭沫若的獨特藝術個性,即把熱愛祖國、追求光明的浪漫主義激情,同奇特的想象、比喻、夸張等表現手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雄勁豪放而奇拔的藝術風格。

2.談談五四與郭沫若的詩歌。[中山大學2010年研]

答:五四與郭沫若的詩歌間的關系具體表現為:

(1)五四為郭沫若的詩歌提供了有利的時代背景

“五四”文學革命在創作實踐上是以新詩的創作為突破口,而新詩運動則從詩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五四時期的詩歌理論

以胡適為代表的“五四”新詩運動提出了“作詩如作文”的主張,其包括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詩的格律,換以“自然的音節”;二是以白話寫詩,實行語言形式與思維方式兩個方面的散文化。

五四時期的創作實際

新詩主要發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學燈》《覺悟》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上。第一批白話詩人如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骨干,說明了新詩與“五四”思想革命的密切聯系。理論的提出與創作的繁榮為郭沫若詩歌創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作品參照。

(2)郭沫若的詩歌順應了五四的時代精神

郭沫若在現代文學史上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他是使新詩的翅膀飛騰起來的第一人。他的第一本詩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以嶄新的內容與形式,開一代詩風,堪稱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女神》的成功在于時代的需要與詩人創作個性的統一。詩的抒情本質的強調,以及詩歌個性化的問題的提出,標志著對詩歌藝術認識的深化。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體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中華民族的自我形象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開辟鴻荒的大我”,是“五四”時期覺醒的中華民族的自我形象。為時代再造的中華民族的嶄新形象在《女神》中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藝術表現。人的自我價值得到肯定,人的尊嚴得到尊重,人的創造力得到承認。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復性,正是在于它所達到的民族精神及作家寫作的自由狀態。

《女神》在想像方式上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像

《女神》的藝術想像與形象體系建筑在泛神論的思想基礎上。泛神論思想使詩人思緒飛騰,產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像: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體,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從泛神論思想出發,詩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個不斷進化、更新的過程。

《女神》創造了自由詩的形式

《女神》大膽借鑒西方近代自由體詩,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實現了詩體的大解放。這種自由體格式不拘,詩節不限,字數不定,音節自然,一切服從感情的傾瀉。《女神》創造了自由詩的形式。就《女神》總體看,她的形式是自由的。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類外在格律相對嚴謹,押韻、詩節、詩行大體整齊,如《晨興》。另一類則是情緒自然消長的內在韻律與某種程度的外在韻律相結合,使得詩在自由變動中取得某種程度的整齊與和諧,如《天狗》中為了表達自我超越的急切之情,連續用多個“我奔跑”。

《女神》顯示出一種火山噴發式的激情和狂飆突進般的氣概

《女神》整個詩集貫通著蔑視一切、蕩滌一切、創造一切的磅礴氣勢和力度。詩作的藝術技法與精巧在當時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其氣勢的銳不可當是當時任何一位詩人或詩作都難以企及的。如《晨安》這首詩中,沒有縝密精細的結構,甚至也沒什么技巧可言,只是向廣袤的宇宙豪邁奔放、一氣貫通地寫下了27個“晨安”!像這樣在整首詩中把27個“晨安”簡單排列開來,以前從沒人寫過,確切地說也沒有人想到詩是可以這樣寫的,喊出了詩人肺腑的情感,喊出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喊出了時代的回音。而那個敢于吞下宇宙和一切的天狗,不只是想像和夸張的奇特,而是詩人敢于這樣想像的膽魄。正是這種膽魄使詩人能夠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處,從大處著眼,與大自然對話,與整個宇宙對話,也使詩作具有了排山倒海的氣勢。

3.郭沫若《鳳凰涅槃》的思想藝術特色。[武漢大學2010年研]

答:(1)《鳳凰涅槃》的思想內容特色

《鳳凰涅槃》是一首莊嚴的時代頌歌,充滿徹底反叛的精神和對光明新世界的熱切向往。《鳳凰涅槃》表現了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反抗、叛逆、創新的五四時代精神。《鳳凰涅槃》中的鳳凰,象征民族的新生。詩中“鳳歌”與“凰歌”以低昂、悲壯的葬歌結束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鳳凰更生歌”以熱誠、和諧的歡唱預示著生動、自由、凈朗、華美的民族振興新時期的到來。

(2)《鳳凰涅槃》的藝術形式特色

《鳳凰涅槃》實現了“詩體大解放”,郭沫若仿照民間自由體詩,學習惠特曼的自由體詩,借鑒日本詩壇廢除俳諧和歌格調采取自由詩律的經驗,大多數詩歌都去嚴格的格律而代之以自由的內在韻律。

《鳳凰涅槃》在藝術方面也存在缺陷,常用呼喊的方式,不善于用側筆和暗示,通過具體意象透露,顯得單調淺露,缺乏豐富的形象和深邃的意境,且大量夾用外語詞匯,仍存在歐化的傾向。

總之,《鳳凰涅槃》突破了傳統政治與道德觀念對社會批判的限制,在現實的否定中建立社會與自我的一種統一性,順應并反映了五四時期“狂飚突進”的精神。《鳳凰涅槃》成為新舊交替時代無可替代的精神象征,并對中國文學產生深遠影響,鼓舞著創造社、湖畔社、淺草—沉鐘社等一大批詩人的創作。它的生命觀念以及徹底否定的社會批判方式,也很快轉變成新文學發展中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傳統。

4.簡析郭沫若的《爐中煤》的思想藝術特色。[武漢大學2011年研]

答:(1)《爐中煤》的思想內容特色

《爐中煤》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創作的一首新詩,寫于1920年,首次發表在1920年2月3日《時事新報·學燈》上。全詩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熱望,一層深似一層地表現了愛國的衷腸。詩的風格豪放、明朗,音調和諧流暢。

(2)《爐中煤》的藝術特色

奇特的藝術形象

詩人用擬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燒的“爐中煤”,又用擬人法把祖國比作“我心愛的”“年青的女郎”,全詩就構筑在這一組核心意象之上。詩人借此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的愛國激情,毫無牽強生澀之感。

新穎的構思

從章法看,首節總述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第二節側重抒愛國之情,第三節側重述報國之志,末節與首節是復疊形式,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

和諧的韻律和節奏

從格式、韻律看,全詩每節5行,每行音節大體均齊;一、三、五行押韻,一韻到底;而各節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聲親切溫柔而又深情的呼喚起唱,造成回環往復的旋律美。詩情隨詩律跌宕起伏,韻味深長。郭沫若曾說:“詩歌還是應該讓它和音樂結合起來;更加上‘大眾朗誦的限制’,則詩歌應當是表現大眾情緒的形象的結晶。”這首詩很好地體現了詩人的這一藝術追求。

運用反復詠嘆的藝術手法

《爐中煤》每一節都以“啊,我年青的女郎”開始,此句詩中重復四次,首尾兩節的后兩句“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又都相同。這種復唱手法,有一唱三嘆之感。增強了詩人眷戀祖國的感情濃度,突出了主旋律,深化了主題。

富于象征性的語言

本詩表現的是眷念祖國的情緒,而爐中煤的形象特征是火紅、熾熱、旺盛、熊熊燃燒,這與詩人對祖國感情的熱烈、深切是一致的;爐中煤還具有為人奉獻火與熱,將自己燃燒成灰燼,殞身不恤的獻身精神,可以形象表現詩人為祖國甘愿奉獻一切的精神。

5.郭沫若歷史劇的創作原則。[吉林大學2013年研]

答:歷史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是以題材來進行具體定位的一種戲劇形式。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帶有一種浪漫主義氣息,他大膽的想象、優美的篇章、獨特的史劇主張都成為其歷史劇的創作個性。

郭沫若在其歷史劇創作過程中,獨創性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作原則:

(1)“求似”,即對歷史精神的盡可能真實準確地把握與表現

郭沫若曾說:“寫歷史劇并不是寫歷史,這種初步的原則,是用不著闡述的。劇作家的任務是在把握歷史的精神而不必為歷史的事實所束縛。劇作家有他創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歷史的成案,對于既成事實加以新的解釋,新的闡發,而具體地把真實的古代精神翻譯到現代。”

在其取材于戰國時代的歷史劇作,都力求真實地反映這一歷史時期的悲劇精神,并注入劇作家在其所生活的現實(抗日戰爭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時代悲劇精神與時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因此,在郭沫若筆下的悲劇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漸離、聶政等,都是時代所塑造出來的真正的“人”,具有極其崇高的人格美。

(2)“失事”,即在“求似”的前提下,與史事稍有出入

郭沫若認為“寫劇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歷史,我只是借一段史影來表示一個時代或主題而已,和史事是盡可以出入的。這種方法,在我國元代以來的戲曲家固早已采用,在外國如莎士比亞,如席勒,如歌德,也都在采用著的。”他在歷史劇創作過程中展開了大膽想像,對具體史事的運用極為靈活:在大多數場合,仍然盡可能“在大關節目”上不違背歷史的真實,但為了表現自己主題的需要,又進行了自由的虛構與改造。

總之,郭沫若的歷史劇因其創作原則的前瞻性和天才的藝術造詣成為了當代史劇創作的一個豐碑。其“失事求似”的歷史劇創作理論是研究歷史劇非常重要的思想武器,它能更好地發現作為我國歷史劇發軔時期的代表作品所反映出的歷史精神與藝術魅力。

6.結合作品談談你對郭沫若歷史劇創作中“詩劇合一”特點的看法。[中國傳媒大學2012年研]

答:郭沫若主張“借著古人的皮毛來說自己的話”來進行歷史劇的創作,而身為詩人的作家,其歷史劇具有獨特的“詩劇合一”特點。

(1)強調歷史劇的主觀性與抒情性,表現了郭沫若歷史劇的藝術個性

郭沫若總是把自己主觀的思想、情感、心理,以至生活體驗,熔鑄到歷史人物身上。他所努力的,是“于我所解釋的古人心理中”,“尋出”與自己內心的契合點,達到“內部的一致”,劇作家在歷史劇中表現古人,同時也表現了自己。

《屈原》里的“雷電頌”完全是郭沫若式的自我傾訴,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郭沫若筆下的屈原就是他自己。主要表現為內在的強烈的抒情性。兼具劇作家與詩人兩種氣質的郭沫若,在其歷史劇創作中,十分注意在大起大落的戲劇沖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后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而出,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在戲劇進展過程中,不僅緊張曲折的情節、尖銳的性格沖突吸引著觀眾,更有一股層層推進的感情激流振蕩著觀眾的心靈:戲劇與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2)以詩化的語言寫歷史劇

郭沫若的歷史劇中,往往穿插著大量的民歌和抒情詩,有的根據劇情的發展反復出現,有的則直接由主人公反復吟誦,如《屈原》中的《橘頌》和《雷電頌》,《棠棣之花》中的《北行詩》,《南冠草》中的《大哀賦》,《虎符》中的《贊頌歌》等。這些抒情的詩和歌不僅渲染了氛圍,突出了人物性格,強化了劇本主題,而且其本身已經融為整個劇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如若沒有《橘頌》和《雷電頌》,《屈原》一劇將大失光彩。郭沫若還善于在史劇中運用富有韻味的長篇獨白以充分揭示人物豐滿復雜的內心世界,而劇中人物的對白以及作者的敘述語言也充滿了音樂的節奏和詩的激情,這種詩化的語言顯示了郭沫若獨有的詩劇合一的特色。

7.郭沫若戲劇特點。[南開大學2010年研]

答:郭沫若的戲劇作品主要以歷史劇為主,他身兼學者、劇作家、詩人三重身份,這使得其歷史劇創作別具一格。有人做出這樣的評價“當他創作歷史劇的時候,他是以科學家、歷史學家在做淵博的準備,而以革命詩人在進行豐富的構思,最后再以戲劇家的絢麗風格去落筆。所以,他的作品才是這樣的征引旁博、才氣縱橫、想象大膽、聯想奇勝。”郭沫若的戲劇特點主要表現為:

(1)卓越的歷史見解,深刻的思想內容

郭沫若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和獨到的歷史眼光,善于在錯綜紛紜的歷史現象、甚至各種相互矛盾的史料和觀點中鑒別真假、明辨是非,提煉出卓越的、與眾不同的見解,作為他歷史劇創作的思想基礎,使他的劇本的主題思想,具有一種發人深省的力量。例如,他經常突破傳統的、世俗的見解,大膽歌頌我國歷史上那些舊秩序和舊禮教的叛逆者,給予當時的讀者以很大的啟迪和鼓舞力量。而在建國后,由于作者思想的更加成熟,也由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重新評價歷史人物的迫切需要,所以,作者創作上的這一特色是更加突出了,也更具有時代色彩了。《蔡文姬》和《武則天》的創作,選擇了我國歷史上遭到很多非議的兩個杰出人物,賦予他們“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高尚品德和“人定勝天”的堅強信念,把對歷史人物的科學評價和表現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塑造了嶄新的歷史人物形象。郭沫若的歷史劇,是真正的歷史學家寫的歷史劇,無論在見解上或創作上都獨樹一幟,具有作者獨到的功夫。也可以這樣說,警辟、新穎的見解,突兀、奇特的構思,靈活自如的駕馭歷史素材的能力以及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是郭沫若歷史劇創作的一個明顯特色。

(2)濃郁的詩的意境和強烈的浪漫主義的氣息

郭沫若對詩有特殊的敏感,善于在劇中醞釀和組織詩的場面,造成詩的效果。例如,在《蔡文姬》一劇中,作者把《胡笳十八拍》中許多扣人心弦的章句,象明珠一樣,鑲嵌在劇情發展的重要關口,大大加強了全劇的詩的氣氛和藝術感染力。特別是在詩章的伴唱運用上,作者不僅是把它作為深刻揭示劇中人物內心獨白的有力手段,使之成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把讀者和觀眾更進一步地引向了劇中的規定情境,縮短了歷史和現實的“距離”。作者的成功,就在于他這種虛構不僅符合歷史的必然性,還充分考慮到了藝術本身對美的要求;換句話說,他是在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高度統一的基礎上去馳騁他的想象力的。而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他是更多考慮在整個歷史的典型環境的基礎上,自由地馳騁其藝術想象力,因而就使他的歷史劇具有一種氣勢磅礴、雄奇瑰麗和熱情洋溢的浪漫主義氣息。

(3)強烈的戲劇場面的歷史感、真實感和劇中人物性格的激烈矛盾沖突

由于郭沫若有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對考古學和歷代文物均有著相當的研究和造詣,所以,他不僅對劇中表現的整個歷史事件以及主要人物的思想面貌給予縝密的考據和推敲,使之盡可能地符合歷史的真實,而且,在細節和一件小小道具的運用上,都十分注意準確和真實。例如,他在《武則天》第一幕的布景說明中,就對唐代宮中“炕床”的形狀、書卷的樣式、桌案的高低、瓶盆的顏色等考察得極為詳備,盡量做到件件有案可查,事事有典可考。浪漫主義精神一向很強的作者,在這些問題上是決不肯馬虎從事的,這樣,就使得他所描繪的生活場面更富有歷史感,也能收到更好的戲劇效果。

此外,作者還善于根據不同題材的要求,安排人物關系,組織尖銳的戲劇沖突。例如,在《蔡文姬》中,他根據劇情的發展,在匈奴與漢、匈奴內部、漢使之間,甚至蔡文姬家庭內部,都設置了一連串的沖突,造成了一系列精彩的戲劇場面,出現了眾多的性格的閃光。在《武則天》中,作者則圍繞宮廷內部,甚至家庭內部各種特殊的關系組織戲劇沖突,使得情節的發展既集中、又動人,并有利于深入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如武則天與裴炎、太子賢、上官婉兒的矛盾,是分別通過親信、母子、世仇的關系表現出來;裴炎與鄭十三娘、上官婉兒、駱賓王的矛盾,又是分別通過世交、恩師、同謀者的關系表現出來的。這樣,就能使得戲劇沖突更為尖銳和復雜,同時,也便于用最儉省的筆墨刻畫出生動而豐富的人物性格。

總之,郭沫若的劇作是其作為政治家、史學家、詩人三位一體的產物,具備其獨特的個性與特點,因而可以說郭沫若是自成一派的歷史劇作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兖州市| 始兴县| 永春县| 甘肃省| 二连浩特市| 徐汇区| 临清市| 余干县| 兰溪市| 沂水县| 筠连县| 德钦县| 绥滨县| 呼图壁县| 台东县| 琼中| 新晃| 思茅市| 镇安县| 仪陇县| 绍兴县| 元氏县| 赫章县| 武强县| 张掖市| 寻乌县| 乌拉特后旗| 西宁市| 安远县| 五家渠市| 临潭县| 宜城市| 张家口市| 天门市| 观塘区| 泰来县| 黄冈市| 清水县| 疏附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