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心理碩士(MAP)考試專用教材
- 圣才電子書
- 4256字
- 2020-10-27 14:39:03
第10章 動 機
一、動機的含義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動機是構成人類大部分行為的基礎。
二、生理動機
生理性動機也稱驅力,它以有機體自身的生物學需要為基礎,推動人們去活動以滿足某種生物學需要,但此過程中必將受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因此人的生理性動機也必然有社會生活的烙印。
三、個人成就動機
1.個人成就動機的定義
個人成就動機是人們希望從事對他有重要意義的、有一定困難的、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能取得完滿的優異結果和成績,并能超過他人的動機。
2.個人成就動機的作用
成就動機對個體的活動有重要的作用。
(1)首先,在兩個人的智商大體相同的情況下,成就動機高的人比成就動機低的人在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一般都要高一些;
(2)其次,成就動機的高低還影響到人們對職業的選擇
3.成就需要
(1)默里最早提出和描述了成就需要這一概念,它是指人們克服障礙、完成艱巨任務、達到較高目標的需要。;
(2)在能力相當的情況下,成就需要高的人往往取得較高的成就;
(3)成就需要在幼年就開始出現,兒童4、5歲時,這種需要開始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
(4)成就需要的個體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一般說來,成就需要高的人,其家庭往往強調追求成就的重要性。
4.成功與失敗的歸因
系統提出動機的歸因理論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韋納,他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
(1)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2)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
(3)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又把行為責任歸結為六個因素:
(1)能力高低;
(2)努力程度;
(3)任務難易;
(4)運氣(機遇)好壞;
(5)身心狀態;
(6)外界環境。
韋納認為,每一維度對動機都有重要的影響。
(1)在內外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因素,會產生自豪感,從而動機提高;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則會產生羞愧的感覺;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生氣;
(2)在穩定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穩定因素,會產生自豪感,從而動機提高;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于穩定因素,將會產生絕望的感覺。將失敗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則會生氣;
(3)在控制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可控因素,則會積極地去爭取成功,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不會產生多大的動力。將失敗歸因于可控因素,則會繼續努力,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會絕望。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穩定、不可控時是最大的問題,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
四、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致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
(一)學習動機強化理論
1.行為主義認為,人的某種行為傾向是后天在環境中通過條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動機則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就叫做強化;
2.在人類行為的習得過程中,強化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使外界刺激與學習者的反應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并通過不斷重復使二者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和鞏固;
3.強化從性質上可以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4.強化理論對學校教育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根據該理論,教師可廣泛采用獎勵與懲罰的措施,來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也確實能收到一時之效。但是,也應該注意該理論存在的一些問題。
(二)學習動機的人本理論
學習動機的人本理論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羅杰斯自由學習理論。
1.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A.H.Maslow,1970)的動機理論是依據人類的基本需要提出的,因此也被稱為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個等級構成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需要;
(3)歸屬和愛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這些需要之間的關系是:
(1)需要的層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強,潛力越大;
(2)在高級需要得到滿足之前,必須先滿足低級的需要,但只要部分滿足就可以了;
(3)在人類的進化以及個體的發展中,低級需要出現較早,而高級需要出現較晚;
(4)低級需要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當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個體將出現直接的生命危機;
(5)高級需要不是維持個體生存所絕對必需的,但是高級需要與人的健康成長緊密聯系,高級需要的滿足可以使人生理、心理健康。
2.自由學習理論
(1)羅杰斯認為,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習,因此學習并非教師以填鴨式嚴格強迫學生無助地、順從地學習枯燥乏味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覺有趣的知識,是一種自由的學習;
(2)他認為,學生學習主要有兩種類型:認知學習和經驗學習。其學習方式也主要有兩種:無意義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并且認為認知學習和無意義學習、經驗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是完全一致的。
(三)學習動機的社會認知理論
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種理論:
1.期望—價值理論
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是一種早期的動機認知理論,這種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
(1)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行為的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
(2)阿特金森對成就動機理論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創建了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該理論運用數量化的形式來說明。他認為趨向成功的動機乃是成就需要、對行為成功的主觀期望概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誘因值三者乘積的函數。
(3)阿特金森認為:與成就有關的情境中既能引起對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對失敗的擔心。決定對失敗擔心的因素類似于對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敗的傾向是以下三個因素的乘積的函數:
①避免失敗的動機,也就是因失敗而體驗到的羞愧感的能量;
②失敗的可能性;
③失敗的消極誘因值。
2.成敗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是以認知論觀點來解釋學習動機的。其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是: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
(1)韋納認為: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是人們在解釋成功和失敗時知覺到的四種主要原因,每一種原因又可從控制點、穩定性、可控性三個維度進行分析。
(2)韋納認為,每一維度對動機都有重要的影響。
①在內外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內部原因,會產生自豪感,從而提高動機;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于內部因素,會產生羞愧的感覺;歸因于外部因素,則會感到氣憤;
②在穩定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穩定因素,會產生自豪感,從而增強動機;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則會產生僥幸心理。將失敗歸因于穩定因素,將會產生絕望的感覺;將失敗歸因于不穩定因素,則會感到氣憤;
③在控制性維度上,如果將成功歸因于可控因素,則會積極地去爭取努力;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不會產生多大的動力。將失敗歸因于可控因素,則會繼續努力;歸因于不可控因素,則會絕望。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穩定、不可控因素時會產生最大的問題,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
3.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與自我能力感同義。
(1)班杜拉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但是班杜拉關于強化的看法不同于傳統的行為主義理論,他把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通過一定的榜樣來強化相應的學習行為或學習行為傾向)和自我強化三種。
(2)班杜拉認為,行為出現的原因不是隨后的強化,而是人在認知到行為與強化之間的相倚關系之后產生的對下一步強化的期待,這成為了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為結果期待和效果期待兩種。結果期待是指人對自己的某一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強化)的推測。效果期待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以及進行該活動的堅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傾向于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困難面前能堅持自己的行為;
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面對困難,有高昂的斗志,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難;
③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熱情開朗,情緒飽滿,富有自信心。
4.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的自我價值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文頓提出的。科文頓的自我價值論主要從學習動機的負面著眼,企圖探討有些學生為什么不肯努力學習的問題。
(1)該理論認為,自我價值感是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動力,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的經驗會帶給人自我價值感,能力、成功、自我價值感三者之間形成了前因后果連鎖關系。個人把成功看作是能力的展現,而不是努力的結果。如果成功難以追求,則以逃避失敗來維持自我價值。科文頓同時還發現,學生對能力與努力的歸因隨年級而變化。
(2)學習動機的自我價值論重在對學校教學中的現實問題做出解釋,它認為學習動機問題顯示了教育的負面效果,教師應根據現實問題反思自己的教育目的。
5.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理論德維克人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是在社會認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完善而得出的。
(1)核心觀點
德維克認為,人們對能力持有不同的內隱觀念:一種為能力實體觀,即認為能力是穩定的、不可改變的特質。另一種為能力增長觀,即認為能力是不穩定的、是可以控制的,是可以隨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而加強的。兩種不同的觀念在學習中有不同的體現:
①持有能力實體觀的學生傾向建立表現目標,他們更關心能否向其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被稱作自我卷入的學習者。
②持有能力增長觀的學生,他們更多設置掌握目標,其學習是為了個人的成長,被稱為任務卷入的學習者。
(2)評價
對學習目標和表現目標研究的重要意義在于,教師應該使學生相信學習不是為了分數。教師應該強調學習內容的價值和意義,淡化分數和其他獎勵。
(四)學習動機的培養與發展
1.學習動機的培養
根據不同的動機理論,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多種途徑。
(1)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習動機的產生
(2)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3)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4)幫助學生設置有效的目標,掌握達到目標的方法
(5)引導學生做積極的歸因
(6)設置榜樣
2.學習動機的激發
學習動機的激發指使潛在的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的行動。學習動機的激發在于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1)堅持以內部動機作用為主,外部動機作用為輔;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好奇心;
(3)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4)正確運用競賽、考試與評比;
(5)注意內外動機的互相補充,相輔相成;
(6)注意個別差異;
(7)適當進行歸因訓練,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五)需要層次理論
參見上文中“學習動機的人本理論”。
- 2020年考博英語閱讀理解150篇詳解
- 2015年在職攻讀法律碩士聯考專業綜合考試考點大串講
- 2017 考博英語詞匯、語法與完形填空高分突破
- 文化綜合(歷史、地理、政治)考試題庫(專科類專用)
-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標準化題庫·公共管理基礎分冊
- 上海理工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邏輯考點解析、實戰與突破
- 2017年法律碩士聯考專題講座
- 法律碩士(非法學)聯考歷年真題分章歸類詳解
-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生態學基礎》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國人民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北京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英語考試綜合輔導
- 2016年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邏輯(第5版)
- 北京地區成人本科學士學位英語統一考試歷年真題名家詳解(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