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心理碩士(MAP)考試專用教材
- 圣才電子書
- 4290字
- 2020-10-27 14:39:02
第8章 智 力
一、智力的含義
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這個能力包括以下幾點:理解、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表達意念以及語言和學習的能力。
二、智力的測量
(一)智力測驗的編制
智力測驗是一種測量的工具,它要讓被試表現(顯示)智力水平的行為(樣組),然后對表現出的這些行為做出數量化的描述,以此最后決定被試的智力水平。
(二)常用智力測驗
1.個體智力測驗
個體智力測驗是多采用開放式問題,對個體進行施測,并由施測者評分以測量個體智力水平的測驗,多用于診斷及彌補工作。
(1)比奈量表
①比奈—西蒙量表
a.1905年量表,比奈和西蒙出于診斷異常兒童智力的需要,于1905年編制而成的世界上第一個智力量表;
b.1908年量表,第一個年齡量表;
c.1911年量表,比奈在1908年量表的基礎之上對其做了最后一次修訂。
②斯坦福—比奈量表
a.1916年量表,推孟1916年的斯坦福—比奈量表中,對于比—西量表中的項目進行修改,并在此基礎上又增設了39個新項目;
b.1937年量表,1937年推孟對斯坦福—比奈量表作了第一次修訂;
c.1960年量表,匯集了1937年量表的L型和M型中最佳項目而成LM型單一量表,適用于2歲到成人;
d.1972年量表,保持1960年量表的測驗內容不變,重新修訂常模,取樣代表性有了很大提高。
③斯坦福—比奈量表的信度與效度
a.斯坦福—比奈量表是一個信度高的測驗。
b.從內容效度上看,斯坦福—比奈量表中所包含的項目涉及多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又被公認為在智力范疇之內。
b.從效標關聯效度上看,斯坦福—比奈量表效標關聯效度系數大多介于0.4~0.75之間;
d.從結構效度上講,斯坦福—比奈量表的理論構想的測量有效性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證明。
④中國比奈測驗
19世紀20年代,我國心理學家陸志偉和吳天敏已開展了斯坦福—比奈量表的中國版修訂工作。1982年完成《中國比奈測驗》。
(2)韋克斯勒量表
①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的產生與發展
a.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通過臨床經驗,認為斯坦福—比奈量表的內容和題目是針對兒童設置的,過分強調速度而又缺乏難度,對成人而言,表面效度很低,無法引起成人的興趣,因此在1939年發表了W-BⅠ;
b.W-BⅠ是第一個成人智力量表,它的內容是以特別適合成年人使用的眼光來選擇的,并用一系列不同的子測驗的形式來編制整個測驗,每個子測驗內的題目皆由易到難順序排列。之后又于1949年增加了Ⅱ型(W-BⅡ)。
②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訂版
1955年韋克斯勒對W-B進行了修訂和重新標準化,編制了韋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1981年又出版了再次標準化后的WAIS,即為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訂版(WAIS-R)。
③韋氏成人智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a.從結構效度上講,韋氏量表的11個分測驗是從各個方面來測量智力;
b.從內容效度上講,韋氏量表設計的11個分測驗,均取自于前人,它們在早期智力量表中皆被成功地使用過,并在臨床實踐中顯示了它們的價值,被公認為智力行為的主要范疇;
c.從效標關聯效度上講,在異質性較高的團體中,韋氏量表與斯坦福—比奈量表的相關在0.80左右,與各種教育與職業效標間也有相關。
④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國修訂版(WAIS-RC)
a.WAIS-RC的主要內容有:言語量表和操作量表;
b.WAIS-RC的信度與效度:WAIS-RC各分測驗的分半信度在不同年齡組的分布為0.30~0.85之間,各分量表和全量表的再測信度在0.82~0.89之間。
⑤韋氏兒童智力量表
a.產生與發展: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是韋氏成人智力量表向較低年齡水平的擴展,是1949年由韋克斯勒在W-BⅠ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并于1974年修訂和重新標準化后完成了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修訂版(WISC-R);
b.信度和效度:WISC-R中各分測驗的分半信度分布在0.70~0.86之間,再測信度在0.65~0.88之間;各分量表和全量表的分半信度在0.90~0.96之間,再測信度在0.90~0.95之間。WISC-R還獲得了來自效標關聯效度和結構效度的效度證據;
c.適用范圍:韋氏兒童智力量表中國修訂本只適用于中等以上城市的兒童。
⑥韋氏幼兒智力量表
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I)于1967年出版,適用于4~6歲半的兒童。
⑦對韋氏智力量表的評價
韋氏智力量表的主要優點是:
a.韋氏智力量表具有復雜的結構,不但有言語分測驗,還有操作分測驗,可同時提供三個智商分數和多個分測驗分數,能較好地反映一個人智力的全貌和測量各種智力因素;
b.韋氏智力量表用離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既克服了計算成人智商的困難,又解決了在智商變異上長期困擾人們的問題;
c.韋氏智力量表臨床應用的多,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已成為臨床測驗中的重要工具。
韋氏智力量表的主要缺點是:
a.韋氏智力量表的三個獨立量表的銜接欠佳,表現在同一被試者用兩個相鄰量表測驗如WAIS和WISC時,其智商水平在WAIS的系統性高于WISC;
b.測驗的起點偏難,有的分測驗(如相似性測驗)方法對低智力者難以說明,故不便測量低智力者;
c.有的分測驗項目過多(如詞匯測驗),增加測驗時間;有的相反,項目過少(如物體拼湊測驗),難以調整項目難度,且不便作分半相關信度檢驗。
2.團體智力測驗
(1)陸軍測驗
①產生與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耶克斯和桑代克、推孟等許多著名心理學家提出用測驗招募和選拔士兵。但面對短時間內動員數百萬兵員的任務,采用個別施測的智力測驗顯然無法完成任務。于是,在推孟的學生奧蒂斯編制的團體智力測驗的基礎之上產生了陸軍甲種測驗,后來又針對不識英文或有閱讀障礙的人編制出陸軍乙種測驗。
②內容
a.陸軍甲種測驗由8個分測驗組成,包括指使測驗(照令行事測驗)、算術測驗、常識測驗、異同測驗、字句重組測驗、填數測驗、類比推理測驗和理解測驗;
b.陸軍乙種測驗屬于非文字測驗,由7個分測驗組成,包括迷津、立方體分析、補足數列、譯碼、數字校對、圖畫補缺和幾何圖形分析。
③效度
a.陸軍甲種測驗的效度資料來自它與軍官評定的相關(0.50~0.70),與斯坦福—比奈量表的相關(0.80~0.90),與教師評定的相關(0.67~0.82),以及與學業成績的相關(0.50~0.60);
b.陸軍乙種測驗與甲種測驗的相關達到0.80。
(2)瑞文推理測驗
①產生與發展
a.瑞文標準推理測驗,由瑞文于1938年編制出版,適用于5.5歲以上智力發展正常的人,屬于中等水平的瑞文推理測驗;
b.瑞文彩圖推理測驗,是瑞文于1947年編制,適用于幼兒和智力低于平均水平的人,屬于瑞文推理測驗的3個水平中最低水平的測驗;
c.瑞文高級推理測驗,初編于1941年,經1947年、1962年兩次修訂成為現在的形式,適用于智力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是最高水平的瑞文推理測驗。
②瑞文推理測驗的假設
a.瑞文將智力G因素劃分為兩種相互獨立的能力,一種稱再生性能力,表明個體經過教育之后達到的水平;一種稱推斷性能力,表明個體不受教育影響的理性判斷能力;
b.瑞文認為,詞匯測驗是對再生性能力的最有效測量,而非言語的圖形推理測驗則是對推斷性能力的最佳測量,這就是瑞文推理測驗的來源。
③瑞文測驗的優點
a.測驗對象不受文化、種族與語言等條件的限制,適用的年齡范圍也很寬,從5歲半直到老年,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
b.測驗可個別進行,也可團體進行,使用方便,省時省力,結果以百分等級常模解釋,直觀易懂。
④瑞文標準推理測驗中國修訂本
1985年,我國張厚粲教授開始主持瑞文標準推理測驗中國城市版的修訂工作。
(3)認知能力測驗
①認知能力測驗由桑代克等美國心理學家于1968~1972年間編制成功,共有四個部分:初級型、文字測驗、數量測驗、非文字測驗;
②所有測驗的題目由易至難排列,具有相當詳細的信度和效度資料;同時對學業成就、工作成就、職業類型等有相當的預測能力。
三、智力理論
(一)智力的心理測量學理論
1.智力二因素論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C.Spearman,1904)首先發現一系列心理能力測驗之間存在普遍的正相關,并首先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將這些相關歸因于一種一般因素或共同因素的作用。他命名這種因素為G因素,并從3個方面對它定義:經驗的領會、關系推斷和相關推理。他認為G因素對于同一個體是穩定的,它滲透于所有與智力行為有關的任務之中,是一切心智活動的主體,個體間智力的差異就決定于個體擁有的G因素量的多寡。
2.智力多因素論
(1)美國心理學家瑟斯頓(L. Thurstone,1938)利用多重因素分析方法首先提出:智力的核心不是單一的G因素,而是許多主要的、基本的、彼此相關的能力因素群。經過多年研究,他和他的學生從56種不同的測驗中,分析出語文理解、言語流暢性、推理、空間表象、數字、記憶和知覺速度等7種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2)一戰以后,吉爾福特(T.Guilford)以20年時間孕育出一個新的智力結構模型,通常被視為瑟斯頓理論的擴展。在此,智力包括3個維度:
①內容因素,指引起心智活動的各類剌激,包括
a.視覺(F)——形狀大小、顏色等;
b.聽覺(A)——聲音信號;
c.符號(s)——字母、數字等;
d.語義(M)——詞句的意義、慨念等;
e.行為(B)——各種行為模式。
②操作因素,指由各種刺激引起的反應方式與心理過程,包括
a.認知(C);
b.記憶(M);
c.發散思維(D);
d.聚合思維(N);
e.評價(E)。
③結果因素,指心智活動的產物,亦即對各類刺激的反應結果,包括
a.單位(U);
b.類別(C);
c.關系(R);
d.系統(S);
e.轉化(T);
f.涵義(I)。
3.智力層次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弗農(P.A.Vernon,1971)提出了智力三層次模型,認為
(1)G因素處于智力結構最高層,貫穿于其他所有智力因素之中;
(2)第二層是言語能力和操作能力兩個因素;
(3)第三層是主要的心理能力,如數學、語文、空間知覺等
(二)智力三因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Sternberg,R.J.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
1.他認為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情景亞理論和智力經驗亞理論;
2.智力成分亞理論認為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過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
3.智力情景亞理論認為智力是指獲得與情景擬合的心理活動。表現為有目的地適應環境、塑造環境和選擇新環境的能力,這些能力統稱作情境智力;
4.智力經驗亞理論提出智力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處理新任務的和新環境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種是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
斯騰伯格后來又提出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
(三)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Cardner,1983)倡議的。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這七種智力分別如下:
1.言語智力(linguistic intelligence);
2.邏輯—數學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3.空間智力(spatial intelligence);
4.音樂智力(musical intelligence);
5.運動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6.社交智力(intel-personal intelligence);
7.自知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高等數學(二)》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應用心理碩士(MAP)考試專用教材
-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標準化題庫·語文分冊
-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考試指南
- 2017年法律碩士聯考專業基礎課必備經典案例分析
-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教育理論》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北京地區成人本科學士學位英語統一考試歷年真題名家詳解(第三版)
- 2017年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寫作(第6版)
- 2016年法律碩士聯考重要法條釋解
- 2016年法律碩士(法學)聯考大綱配套練習
- 2017考博英語綜合輔導教程
- 信息政策與法規模擬試題集
- 2016年法律碩士聯考模擬試卷(7套仿真3套提高)
- 2016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精選600題(20套全真試卷及詳解)
- 2016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習題歸類精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