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4116字
- 2020-10-13 10:06:44
2013年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838教育管理學(二)[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簡答題(每題20分,共60分)
1.簡述人際關系學說對學校管理實踐的主要影響。
答:人際關系學說是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梅奧在“霍桑實驗”中提出一種新的管理理論。這一理論側重于“人”,把“人”作為研究的重點,強調人是社會人,人的行為是復雜的,群體行為對個人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人際關系學說在學校中的引入,極大的改善了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對教育管理實踐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主要有:
(1)促進學校更加重視教職員的主體地位,采用科學的方法了解社會與學校中各種因素對個體或群體行為的影響;
(2)使得學校行政人員以新的眼光分析學校系統的特殊性,從而改變了傳統的學校管理方法;
(3)讓教師更充分地參與管理,學校在制定計劃時傾聽教師的意見,作到民主參與決策,改善管理人員和教師的關系;
(4)促進教育管理人員分析、研究教職工、學生的需要層次和結構,改善學校內外的人際關系,以增強群體意識和組織的凝聚力。
總的來說,在人際關系學說的影響下,學校管理更加趨向于以人為中心,趨向于民主管理。
2.簡析影響教育政策的因素。
答:教育政策是指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于教育的行動準則。影響教育政策的因素有政治、經濟教育環境等諸多方面。具體如下:
(1)政治因素
政治影響教育政策的目標。不同政體下的執政黨和政府代表著不同階級利益、理想和愿望,影響著國家的整體社會治理結構,也必然會影響到教育事業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影響教育政策的目的。
(2)經濟因素
經濟影響教育政策的實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實力是教育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基本物質條件。超越本國經濟實力的教育政策必然喪失其經濟上的可行性。經濟實力也會直接影響教育政策的實施效率。
(3)教育環境因素
教育環境從兩個方面影響教育政策。一是,教育傳統以一種“遺傳基因”的作用影響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現有水平則從客觀上制約教育政策目標的確定和方案的選擇;二是,教育理念作為教育政策的導向,指導著政策方案的制定,教育理念變化,政策方案隨之變化。
3.簡述彼得原理及其實踐意義。
答:(1)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學的一種心理學效應,指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領導者在其職位上取得了成就,便被提升到高一級的職位,當其在高一級職位上又做出了成就時,就有可能被提升到再高一級的職位。這樣,領導者就有可能被提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職位,從而使領導者陷入尷尬的境地。
(2)根據這一理論,在實踐中,甄選領導者不能單純根據員工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的貢獻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不能把崗位晉升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
二、論述題(40分)
結合實際,談談學校管理中應如何有效地實施教師評價。
答:教師評價是在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指導下,對教師素質、教學行為、工作過程和工作效果進行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教師評價的任務是對包括教師活動中抽象存在物和非抽象存在物等評價對象作出價值判斷,并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教師評價的目的在于方便決策,為改進教學和教師管理提供依據,達到促進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目的,以獲得最大的教育功效。在學校管理中,做到有效地實施教師評價需做到以下幾點:
(1)強調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就是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對教師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的、全程的、較長時間的、循環往復的評價。教師從事的教育活動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工作中的任何成績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晶,絕非一朝一夕的產物,僅僅依靠單項評價不可能真實反映教師工作的整個發展過程,也必然導致評價結論與教師實際工作表現的偏差。因此,有效的教師評價必須是綜合評價。
(2)在評價中注重教師的個體差異
由于教師在個性心理、職業素養、教學風格、交往類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評價應根據這種差異,確立個性化的評價標準、評價重點以及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有針對性地對每位教師提出改進建議、專業發展目標和進修計劃等。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發揮教師的特長,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主動創新。
(3)明確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既是評價中的客體,又是評價中的主體。因此,要尊重教師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每個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這樣才能使評價的過程真正成為教師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改進,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過程,使教師評價達到預期的目的。
(4)處理好教師評價中的三對關系
教師評價中的三對關系:一是顯性與隱形的關系,不僅要對出勤、課時、班級成績等顯性工作進行評價,還要注重對諸如對學生的品德教育、思想熏陶等隱性工作的評價;二是定量與定性的關系,隱性工作以及一些顯性工作無法用量化的指標進行評價時,需采用定性的方法進行評價;三是結果與過程的關系,通常結果優劣與過程的好壞是一致的,但某些情況下,教師工作結果并非工作過程的真實反映。在學校管理中,有效的實施教師評價就要需要正確處理這三對關系。
三、案例分析題(每題25分,共50分)
[案例] 善意的“謊言”
某中學一月一次的“月考”剛結束,學生的考試成績和排名就公布了。學生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晚自修時,王老師來到自己的班,教室里十分安靜,同學們都在專心學習。王老師巡視一圈后,輕輕地帶上門走出了教室,“老師,等一下”,突然身后傳來一個怯怯的聲音,王老師忙回頭,原來是張同學?!坝惺裁词聠??”,“王老師,想跟你商量一件事。”張同學急忙說,“哦,什么事呢?”,“老師,你可以幫我說謊嗎?”。原來,張同學由于平時學習不抓緊,考前復習不充分,月考成績很不理想,排名也退了一大截,但為了不讓爸媽生氣,他回家說了謊話,騙爸媽考得不錯,名次有進步。但又十分害怕爸媽直接向班主任了解情況,而惹來父母更大的怒火。所以張同學希望老師能和他“統一口徑”,幫他說一次謊。
望著一臉乞求的張同學,王老師和氣地說:“騙得過今天,騙不了明天,你打算今后怎么辦?”,張同學眼含淚水,哭著說:“今后我一定刻苦學習,下一次我一定要考進前一百名,讓爸媽高興?!?,王老師沉思片刻,語氣肯定地說:“好吧,老師相信你的話,這次老師幫你說謊,但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睆埻瑢W感激地說:“老師,謝謝你!”。
王老師回到辦公室,坐下來冷靜地想想,覺得有些為剛才的話后悔了,因為張同學這次考試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自身不努力,特別是本學期已有幾次上“網吧”被學校發現,如果這些情況不如實地向家長反映,可能會招來家長的埋怨,造成工作的被動。
“叮呤呤。。?!弊郎系碾娫掜懥?,可能是張同學家長的電話,如果是,王老師該如何說呢?
[問題與思考]
1.王老師是否應該替張同學說謊?
答:王老師不應該替張同學說謊。
(1)學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在德智體諸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2)說謊本身是不對的行為,屬于教師德育工作的一部分,德育工作除了體現在政治課以及其他學科教學中,更多的應該體現在平常的思想熏陶和榜樣示范中。
(3)這次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道德教育的契機。如果王老師幫助張同學欺騙父母,不但有違教師的職業道德,損害教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這種行為會使張同學產生僥幸心理,認為與老師達成“統一戰線”后,不用努力學習也會在家長那里蒙混過關。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該同學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的養成。所以,張同學不應該向家長說謊,王老師也不應該替張同學說謊。
2.如果你是王老師,你會如何處理這件事?為什么?
答:(1)作為班主任,首先應該理解張同學這種想要隱瞞成績的心理,并且面對學生的淚水以及下次考進前一百名的決心,班主任應該表示同情以及贊賞與信任。但是也要保持一定的底線,如果我是王老師我會這樣做:
①表揚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學生相信老師才會來找老師幫忙隱瞞成績。并且對學生下次考進前一百名的決心進行鼓勵,說明學生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決心悔改;
②幫助學生分析總結此次考試退步的原因,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除了平時學習不抓緊以及考前沒有認真復習,還要指出學生偷偷去網吧的違規行為,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
③適時地進行道德教育,勸說學生主動向家長坦白成績退步的事實以及退步的原因。同時承諾會幫助學生與家長進行溝通。
④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告知家長張同學已經意識到自己成績退步的原因,并且已經下定決好好學習。說服家長諒解、信任張同學。
⑤在之后的學生管理工作中,關注這名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幫助他取得進步。
(2)這么處理的原因在于:
①學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在德智體諸多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導致這件事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學生在考試中成績退步,可以從材料中總結出學生成績退步的原因在于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沒有復習,并且還有去網吧的歷史。所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成績能夠得到進步。所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分析總結此次考試退步的原因,糾正錯誤的學習方式,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②學校心理輔導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行為科學乃至精神醫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與技術,通過集體輔導、個別輔導、教育教學中的心理輔導以及家庭心理輔導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調節,從而充分開發自身潛能,促進其心理健康與人格和諧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作為班主任在學生出現問題時,有給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義務。學生在成績退步時,沒有告知家長真實的成績,而是欺騙家長虛報自己的排名。說明學生在自我認識、自我接納方面存在問題,教師更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自己,并進行自我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