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教育與經濟發展

3.1 復習筆記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學家看法不同。我國經濟學家譚崇臺提出:“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一般而言,沒有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有經濟發展的,但有經濟增長不一定有經濟發展”。

(二)經濟發展的實質和特征

1.經濟增長的定義

經濟增長是指國民收入或人均國民收入及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和勞務的增加。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品和勞務增加了,人們就可以把它看做經濟增長。

2.經濟發展的定義

經濟發展是一種經濟社會現象,其實質是指社會基礎由舊的結構向新的結構發生本質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從不同的方面分析主要有:

(1)從生產力方面說,是從舊的技術體系向新的技術體系飛躍,即意味著技術結構的革命;

(2)從生產關系方面說,是經濟體制的大調整乃至發生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3)從上層建筑方面說,是社會、政治、文化乃至生活方式為適應基礎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

3.經濟發展時期的特點

經濟發展的實質是一種新舊結構的大轉換,在發展時期一般就表現為如下特點:

(1)全面大規模的物質技術更新

新的技術體系取代舊的技術體系意味著全面大規模的物質技術更新。新一代的生產工具、物質裝備、技術規范和組織所取代傳統的生產工具、物質裝備、技術規范和組織,并從某一個地域或部門開始,逐步擴展到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和地域。

(2)集中大量的投資

大規模的物質技術更新需要有集中的投資。羅森斯坦-羅丹提出了“大推進”理論。該理論合理的部分是提出了在發展階段必須有較集中的投資和較高的儲蓄率。

(3)慣性的突破

慣性的突破是指在舊的結構轉向新的結構過程中,原來在舊結構下所形成的某種習慣勢力受到強烈的沖擊。這種慣性,包括行為的慣性、觀念的慣性、組織的慣性和生活的慣性,等等。

(4)動蕩的可能性

在結構轉換過程中,舊的經濟不會立即被打破,新的經濟也不會立即建立,舊的習慣勢力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因此,經濟生活容易出現波動,社會乃至心理上容易產生失衡,這就增加了引發社會動蕩的可能性。

(三)經濟發展的目的

經濟發展的目的由于各國發展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三點共同的目的:

1.建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

經濟發展是走向現代化所必備的條件,而國家非現代化的主要特征有:

(1)出生率及死亡率均高;

(2)農民占總人口的比重高;

(3)國民平均所得偏低;

(4)文盲率高;

(5)工業技術落后;

(6)各項資源均未充分利用。

2.致力于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

致力于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是指盡可能提高國民的收入水準。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是指物質財富和服務等使用價值的增長,經濟增長是實現改善民生的最主要途徑。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與生活質量

(1)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是指增加國民個人收入。

(2)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是指促進人民生活的安定與和諧,社會風氣的純樸與敦厚,藝術素養的提高與知識的普及,自然環境的凈化與美化,公害的防止與減少,等等。

(3)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與提高生活質量的關系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是經濟發展的手段,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是經濟發展的目的。

提高生活水準和改善生活質量相輔相成,如果只重生活水準,忽略生活質量,二者失去平衡,則會形成一個“富?!钡唤】档纳鐣?。

(四)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

從對經濟發展過程的檢驗和比較的實證分析的角度看,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比發展概念本身更重要。目前可供參考與借鑒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指標及體系。

1.國民生產總值指標

(1)定義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規模。人均GNP則是衡量不同國家相對發展水平的概要指標。

(2)優點

用GNP總量及人均量指標衡量各國經濟發展水平與差距具有較強的通用性和可比性。(3)缺點

國民生產總值只能用來度量經濟增長而不能用來度量現代經濟發展

國民生產總值只能表示現代經濟發展系統中的經濟規模的動態變化情況,不能反映其相應的經濟結構與經濟質量。

運用國民生產總值來度量現代經濟增長并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a.國民生產總值既不能說明經濟增長過程中產出的產品與勞務種類,也不能說明使用這些產品和勞務所獲得的福利大小,更不能說明增長過程中的收入分配改善以及由于環境污染、人口膨脹和城市規模超經濟發展等付出的代價。

b.由于缺乏數據搜集與處理的專門技能以及缺乏充足的調查資金,加上人為地弄虛作假,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統計資料可信度低。

c.國民生產總值的局限性體現在GNP指標本身,常常由于換算方法的不同會對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得出不同的衡量結果。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也存在缺陷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難以有效地反映現代經濟發展的全貌,不能說明現代經濟發展的動態內容。

2.社會和個人福利增進分析指標

(1)地位和內涵

現代經濟發展度量的指標包括基本必需品的消費量、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識字率、健康水平、就業狀況。這一指標以社會與個人福利增進作為現代經濟發展度量的核心,重點考察衛生、營養和教育狀況,反映了“基本需求戰略”的精神。

(2)優點

社會和個人福利大小的統計指標比產值和收入更能直接反映經濟福利水平的高低,福利的增進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

各個國家均可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選擇適當的發展指標,并進行適當地加權,使之能夠較為準確地合乎本國的價值準則。

(3)缺點

一些統計數據不精確;

一些指標的概念不確切;

指標間的綜合并不能準確地反映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情況。

3.物質生活質量指數

(1)定義

物質生活質量指數(PQLI),是度量一國人們經濟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綜合指標。

(2)組成部分

識字率

識字率是與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人們生活水平和教育發展程度的反映。

預期壽命

預期壽命指數是由營養、公共衛生、收入及一般環境等指數綜合而成。

嬰兒死亡率

嬰兒死亡率反映了飲用水的凈化程度、居住的環境條件和母親的健康狀況等。

(3)理論依據

現代經濟發展的度量應該從物質生活的質量而不是用物質生活的數量進行度量。

(4)優點

簡潔、易算,可比性較強,克服了國民生產總值分析的不足與缺陷,可以用來綜合地反映一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

(5)缺點

各指標間的內涵過于狹窄;

指數本身的含義不夠清晰明了;

指數的平均加權不能反映各指標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不能反映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實際生活水平高低等。

4.人文發展指標

(1)內涵

人文發展指標(HDI)綜合地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文化程度以及通過合理使用資源的生活水平。

(2)組成部分

健康壽命;

提供受教育的機會;

生活水平。

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能夠綜合地反映一國在一定時期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文化程度以及通過合理使用資源過像樣的生活水平。

(3)理論依據

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發展所涉及的不僅是人的能力的形成,人的發展還涉及如何運用人的能力去工作、去創造閑暇,或者去從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動。所以,人文發展不能只用收入尺度來度量,而要用更綜合的指數即人文發展指數來度量。

(4)優點

將人們眾多的選擇優化和發展水平量化,從而使其更為準確地反映社會經濟進步的程度等。

(5)缺點

人文發展指數還只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多方面選擇的近似值,具有收入尺度相類似的缺點。

二、教育與經濟發展

(一)教育、資本形成與經濟發展

1.教育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取決于資本形成能力的大小。

2.資本形成

資本形成主要來源于儲蓄。一國的總儲蓄包括國內儲蓄和國外資金:

國內儲蓄包括個人儲蓄、企業儲蓄和政府儲蓄;

國外資金包括外國官方援助、貨款和國外私人投資。

3.教育、資本形成與經濟發展

(1)教育在提高個人或家庭儲蓄中的作用

個人或家庭儲蓄行為是指為了未來的需要而犧牲目前一部分消費,自愿地將一部分收入作為儲蓄。

提高個人或家庭儲蓄首先要提高個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而教育是個人或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教育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的質量,增加個人收入。

個人受教育的結果還可以得到某些“無形收入”,諸如醫療支出的節省、商品選購和維修方面支出的節省以及子女在文化學習方面的受益,等等。

(2)教育在提高公司企業儲蓄中的作用

公司企業儲蓄來自利潤,利潤則是企業發展之本,而教育是企業利潤增加的一個因素。

就一個企業范圍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加強教育和培訓職工而導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有利于企業利潤的增加。

由于企業利潤和儲蓄的增加,利潤和儲蓄用于再投資,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3)教育在提高國家儲蓄中的作用

國家儲蓄主要是指政府預算儲蓄,來自稅收收入用于公共消費開支后的余額。

教育能夠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量,提高質量,使企業增加營利,提高國家的儲蓄能力;

教育通過提高勞動者個人文化技術水平會促使個人收入的增長,個人收入的增長將導致國家稅收和儲蓄的增長;

勞動者個人因受教育而提高收入水平之后,個人的購買力和消費水平將會提高,這有利于市場繁榮、企業產品增加銷路和利潤的增加。企業利潤的增加又將導致國家稅收和儲蓄的增加;

國家資本形成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育投資的增加,教育投資的增加又有助于國家資本形成能力的提高。

(二)教育、人口與經濟發展

1.人口與經濟

(1)人口的定義

人口是人類社會的主體,是人類全部社會活動和社會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社會生產行為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人口與經濟的關系

人口是生產力的要素和生產關系的體現者,是全部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和主體。當人口的數量、質量和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時,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甚至會導致社會經濟的停滯和破壞,對社會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

2.人口與教育

教育與人口的數量、質量、結構和流動,以及發展趨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人口的數量、質量、結構和流動,又直接或間接地與社會經濟發生聯系和關系。通過教育提高人口的質量,減少人口的數量,改變人口結構,促進人口流動,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增長,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1)教育與人口數量增長

從教育與人口數量增長關系上講,教育有利于減少和改變人口數量。

通過教育活動,社會總人口各方面質量有所提高,從而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認識會不斷地深入和全面,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就會具有較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指導人類自身再生產的計劃性、自覺性和目的性也會隨之提高。

(2)教育與人口質量提高

人口質量

人口質量是指社會人口總體所反映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及道德素質等方面的一般狀況。

a.身體素質包括遺傳素質和健康狀況,是人口質量的物質要素;

b.科學文化素質包括科學知識狀況與智力發展水平;

c.道德素質包括政治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等;

d.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是人口質量的精神要素;

教育對人口質量的影響

a.教育可以使人類優生優育;

b.教育可以使人們健康的成長和發育,成為質量較高的勞動力和各種專門人才,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

(3)教育與人口結構變化

人口結構的定義

人口結構是指人口按照某一性質劃分的集合及其不同性質人口集合之間的比例關系。

人口結構的組成部分

a.人口的自然結構。自然結構涉及人口的性別和年齡;

b.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涉及人口的階層、文化、職業、地域等。

教育與人口結構

a.通過提高全社會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可以節制生育,延長壽命,控制非生產人口的增加,調整人口的比例結構,使生產人口與非生產人口的比例趨于合理;

b.通過教育提高全社會的人口教育水平,可以加快社會成年型、青年型人口的速度,減緩少年型人口的增速,使社會人口逐步從增加型走向穩定型,再走向減少型;

c.通過教育可以提高社會人口中熟練勞動者的比重,減少非熟練勞動者的比重。

教育與人口流動

a.人口流動的定義

人口流動是指人口在一定社會結構范圍中所處地位、職業和空間上的變動。

b.人口流動與教育的關系

人口的流動具有促進教育發展的一面,但在流動過程中也可能產生一些問題影響教育的發展;反過來,教育也可能促進人口的流動或解決流動中出現的問題。

(三)教育、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源泉。而科學技術轉化則是科學技術發揮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條件,是科學技術本身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前提。而教育有利于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1.用科學武裝勞動者,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和推動經濟的發展

(1)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科學知識并入到生產過程之中,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是生產者的必由之路。

(2)現代生產的基礎是科學技術,而勞動者要掌握科學技術必須借助于學校教育?,F代教育是將現代科學技術運用于生產過程,轉換成生產力的不可缺少的橋梁和中介。

(3)現代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用科學武裝勞動者,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哪個國家科學武裝勞動者的速度快、范圍廣、效果好,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就高,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轉換成生產力的速度就快,經濟上的競爭能力就強。

2.“生產”和發展科學技術,創造新的生產力,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而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現階段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關鍵是要發展科學技術。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主要依靠專職科研機構、教育部門和企業,其中最主要的力量是高等學校。此外,現代高等學校不僅有發展科學技術的條件,而且在向年輕一代傳授有關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必然經常會涉及對舊有的科學材料與理論的否定和批判以及對新的科學理論的探索,因而要將教育活動與科學研究兩個方面截然分開是不可能的。

3.與生產部門和企業建立直接的聯系和多方面的合作,使科技成果在生產中迅速加以運用,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現代教育機構尤其是高等學校具有巨大的智力優勢,它們與現代企業合作,不僅使教育機構中巨大的智力資源可以直接輸入產業系統,而且在兩方面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形成了整體的綜合優勢,加速了科學技術成果的推廣和運用,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教育、現代管理與經濟發展

1.現代管理與經濟發展

(1)現代管理的定義

現代管理是人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采取的對經濟活動的一種自覺的控制。

(2)現代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現代生產和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管理已經成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經濟運動過程中,管理起著“黏合劑”的作用。

2.影響管理的因素

(1)客觀因素

一定時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社會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

(2)主觀因素

管理者的數量、質量、結構等。

3.教育在現代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1)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能夠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大生產發展需要的管理者隊伍

管理者隊伍的來源

a.通過實踐來考察和選拔,即從直接生產者和技術人員中提拔,把他們中的優秀者變為管理者;

b.靠學校教育的培養,主要是經濟管理教育的培養。前者數量有限,素質難以適應管理的要求。

學校教育與管理隊伍

學校教育是造就管理者隊伍的主要途徑,因為學??梢酝ㄟ^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培養大批的、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管理需要的、各種層次各個方面的專門管理人才。因此,在各國的高等教育中,都十分注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各種經濟管理專業都占有較大比重。

(2)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質

現代管理的特點

a.由經驗型變為科學型

數學、系統工程、計算機被用于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科學性和效率。人們可以及時進行最優化的選擇,優化了人、財、物等的使用,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b.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現代經濟管理人員,必須掌握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知識,必須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的專業知識。

管理人員素質提高的途徑

a.管理實踐;

b.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和在職培訓。

教育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質的原因

a.單純靠管理實踐來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具有局限性,管理不能單靠實踐和經驗,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b.教育在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方面,具有省時、省力、效率高等優點;

c.教育可以把經驗型的管理人員變為科學型的管理人員。

(3)提高管理者的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現代管理分為決策和一般管理,管理者分為決策者和一般管理者,管理水平分為決策水平和一般管理水平;

從管理的發展來看,管理體制已先后經歷了家長制、經理制、管理專家制,發展成為管理專家集體領導;

提高決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實現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除了要提高決策者和管理者的素質外,還需要造就大批的、高質量的直接為決策和管理服務的軟科學隊伍;

只有管理科學中的軟科學獲得充分發展,決策和管理才能實現科學化;只有廣大勞動者具有較高的文化教育素質,決策和管理才能實現民主化。

(五)教育、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

自然資源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因素與基本條件。教育在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教育事業的發展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然

資源是指由人發現的有用途、有價值的物質。開發自然資源,首先需要了解和認識自然。只有培養大批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并鼓勵他們去努力探索,才能更好的了解和認識自然。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層次,取決于社會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發展的程度。

2.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自然資源是不易再生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各種自然資源的要求包括:

(1)需要從發展國民經濟的總體利益出發,全面考慮,合理規劃,多目標開發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技術水平,并運用現代生產技術更廣泛地使用自然資源,提高其經濟利用價值。

3.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自然資源的開源和節流

自然資源雖然豐富多樣,但不是無限的,開源和節流并舉是解決“資源匱乏”和“資源危機”的基本途徑。為此,也就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在提高現有已開發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效率之同時,進一步開發新的資源。

4.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助于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

由于經濟增長的壓力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和惡化。為了保護和發展自然資源,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通過教育來提高全體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促使人們自覺參與保護活動。

三、教育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貢獻

(一)經濟增長的定義

經濟增長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總量不斷地增加,即用貨幣形式表示的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增加。

(二)教育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作用

1.教育的發展有助于規范勞動力行為

勞動力行為是指勞動者在就業機會、就業職業、報酬、閑暇、勞動條件、勞動要求等方面的反應和動作。一個國家勞動力的行為如何,是衡量一國人力資本發展水平高低的一個最重要方面。

(1)經濟增長首先取決于勞動力行為,其次決定于勞動力的素質,而勞動力素質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必須通過勞動力行為來實現。

(2)教育是規范勞動者行為的一個重要措施

勞動力的行為與勞動者本身的道德觀念、修養、素質、知識水平、認知態度、動機等相關。而這一切又離不開教育的作用。

(3)通過教育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勞動者進行行為規范的教育。

(4)勞動者對社會規范的感性和悟性程度,同樣決定著他們在社會上的成功以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2.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1)勞動力素質的內涵

勞動力素質是指參與勞動過程的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素質的綜合反映。包括勞動者的體質、勞動態度、工作成績、工作質量、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知識水平等。

(2)勞動力的素質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

勞動力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企業產出的水平、效益和質量,決定國家經濟增長和發展速度及質量。

舒爾茨

a.在一般條件下,人的知識能力的增加和勞動者生產技能的提高,會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進而促進經濟的增長與發展;

b.在技術不斷變動的生產經濟中,人的“處理不均衡狀態的能力”的提高,會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使經濟不斷增長和發展;

c.人們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時間的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周天勇

a.勞動者記憶能力增強,縮短了勞動者學習工藝操作的時間,使由于記憶不佳而產生的失誤大大減少;

b.創新能力提高使得勞動者能從事發明、創造,尋找解決生產經營中難題的新思路、新方法,尋找更加節約資源、節約勞動、節約體力的生產方法,這一切都可以使投入勞動量不變的情況下增加產出量;

c.具有獨立工作的能力,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減少,或者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可以從事更多的工作,從而使產出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增多;

d.知識和自學能力的提高,使勞動者可以較快地接受新工藝、新操作方法,適應新技術、新機器,將發明和引進的新技術盡快與生產相結合,轉化為生產力,使產出大規模地增加;

e.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使生產上遇到的問題可以及時就地得到解決,從而使生產具有連續性,停工待修時間減少,產出相對增力口。

(3)教育與勞動力素質

勞動力素質的形成因素

a.先天性遺傳和孕產期因素,形成勞動者的遺傳素質和體質素質;

b.后天優生條件、醫療保健和教育形成勞動力的健康素質和智力素質;

c.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整體素質。

教育對勞動力素質的作用

a.教育的定義

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和整體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活動。

b.教育的作用

第一,通過教育可以喚起人的主體意識,發展人的主動精神,形成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成長,進而在此基礎上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等;

第二,教育還可以使人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發展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以適應經濟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

3.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勞動力配置結構的改善

(1)經濟增長與勞動力配置結構

經濟增長也取決于勞動力在各產業中的配置結構是否合理。其原因包括:

經濟增長必然要引起一系列結構性的變化,而一系列經濟結構的變化則推動經濟的增長。各產業之間形成良性的經濟聯系,結構優化形成的效益將會較快地推動經濟增長和發展;

產業結構要隨著社會經濟需要的不斷變化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其中勞動力配置結構最重要、最困難;

勞動力配置結構能否及時合理地與經濟結構整體協同調整,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

(2)教育與勞動力配置結構

勞動力配置結構的調整和改善要求勞動力能適當流動。而勞動者合理流動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文化、懂技術,這需要通過多層次、多門類的教育進行培養。

教育程度和人口流動之間存在著一種穩定的聯系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人們所受的教育程度與參與人口流動的可能性成正比。

如果沒有教育過程的培養和幫助,勞動力流動或轉移不僅不會改善勞動力配置結構,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脱县| 保德县| 明溪县| 塔城市| 庆阳市| 东台市| 旬邑县| 崇文区| 夏津县| 潍坊市| 博客| 微博| 汽车| 乌鲁木齐县| 丰原市| 华蓥市| 慈利县| 阳江市| 宁南县| 云林县| 昌平区| 依安县| 通州区| 来宾市| 凯里市| 黄梅县| 建湖县| 柳江县| 临安市| 调兵山市| 阜新| 沐川县| 团风县| 留坝县| 望城县| 大庆市| 清丰县| 呼和浩特市| 阆中市| 永登县| 西青区|